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例6篇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文1

1高课堂效率,教学内容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成为可能。教师在备课时,利用网络资源充分搜索、挖掘教学素材,经过构思和设计,制作出精美鲜活的PPT课件。在教学课件中,教师可以加入音频、视频、图片等元素,使得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发学生兴趣。这样一来,保证教师授课目标的实现。而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解,学生听讲”传统教学模式,提高了师生的课堂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率自然得到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资源集各种元素于一体,增加课堂趣味性,为学生创造特定学习情境,更大限度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

2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破了传统教学“教师一桶水,学生一杯水”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学习主体、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这就给教师和学生提出新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全部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所以,教师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同时,始终考虑到学生的意志,例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现有水平,学习特点等,将教学资源和学生个性优化融合,最大限度提高两者的统一性,而不是盲目使用,不分主次往课堂上搬,真正将现代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运用到学生学习中,在学生身上得到展现。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秀成果,利用多媒体多角度、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简单、直观的将生涩、复杂的难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启迪思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规律,转变学生消极态度,解决了教学工作中的难题。作为教学工作中心的学生自身,可以根据老师在课件中的标注,了解课堂重点,分清主次,不再是板书、笔记“通吃”,缓解知识量大,无法短时间全部吸收的状况。学习压力减少,学习时间增加,梯次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掌握学习重点。

3建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文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极大丰富,大量信息冲击着学生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更多选择性和不确定性,这样一来,建构牢固的知识体系,丰富课堂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老师和学生,面对着“老师怎么教”、“教什么”、“学生怎么学”、“学什么”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建构知识体系的关键。为此,就要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发挥多媒体优势,改善教学手段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文2

关键词:仿真技术;计算机电路基础;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46-02

1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介绍

《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是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该门课程内容繁多,枯燥;再者,他们基础薄弱,自控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课堂听课效率低,进而对该门课程产生反感。实践课堂上,由于没有很好的理论支持,对实践器材和实践内容不清楚、不了解,只是应付老师,互相抄写实践报告,使得该门课程教学效果差,成为教师和学生都很头疼的一门课程。

2 仿真技术的作用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电路仿真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分析,不必构造具体的物理电路,也不必使用实际的测试仪器,就可以基本确定电路的工作性能。

本研究将该技术引入到《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该技术起到如下作用:

2.1提高教学效果

通常《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都是以板书为载体,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对电路分析主要基于手动计算,运算复杂枯、难懂,教学效果差。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在课堂上直接演示电路的功能,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个直观的理解,能够使得复杂难懂的电路原理变成可以看到效果的电路仿真图及测量结果和波形图,提高理论知识的直观性和实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2节约实验器材

仿真实验相对于实物实验最大的优势就是节约资源,在电路仿真时,可以多次尝试多种参数的电路组合结果,可以节约时间,而且即使元件选择不当,也不会造成元件的损毁和浪费,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资源。对于缺少测量仪器或元器件的学院来说,仿真软件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且可以无地点和时间限制的免费使用。

2.3辅助学生学习

当教师将仿真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学生在学会电路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仿真技术,并将这种技术自觉地应用于课后作业或复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他们由原来的不愿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养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 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当前比较流行的仿真技术有Multisim,Protel,Proteus等,其中Multisim有较强的模拟/数字电路的设计功能,它包含了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方式,各种电路检测需要的虚拟的仪器仪表,并且有很强的仿真分析能力;Protel主要用途在于电路原理图的输入和PCB板的设计;Proteus侧重于单片机的仿真。综上所述,本研究决定选用Multisim,以下是教学中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中的电路图及仪器测量结果均使用Multisim10.0仿真软件进行设计和研究的。

3.1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

基尔霍夫定律是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定律,它由两个定律组成,分别是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学生对这种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很好理解定律的内涵及作用,可通过使用仿真软件加强学生对定律的理解深度,另外也可以从视觉上刺激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用Multisim10.0设计基尔霍夫电压定律验证的仿真电路如图1所示,仿真结果万用表显示如图2所示。

图1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仿真电路

图2 万用表仿真结果

3.2整流电路仿真

桥式整流电路利用四个二极管,两两对接。当输入正弦波的正半部分时,其中的两只管导通,得到正的输出;当输入正弦波的负半部分时,另两只管导通,由于这两只管是反接的,所以输出还是得到正弦波的正半部分。桥式整流器对输入正弦波的利用效率比半波整流高一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二极管作为整流元件,要根据不同的整流方式和负载大小加以选择。如选择不当,则或者不能安全工作,甚至烧了管子;或者大材小用,造成浪费。该电路的仿真电路图如图3所示,输入和输入信号波形图如图4所示。通过该仿真波形,可以从视觉上使学生明白桥式整流电路的作用,而且即使选择元件不当,也不会造成元件的浪费,可以多次尝试。

图3 桥式整流仿真电路

图4 桥式整流电路波形

3.3数码管显示电路仿真

数码管显示器常用来显示各种数字或符号,由于它具有显示清晰、亮度高、使用电压低、寿命长的特点,因此使用非常广泛。数码管显示仿真电路图如图5所示。本仿真电路能够将十进制数经过74LS48译码,输出数码管字形码驱动数码管显示。该电路仿真能够加深学生对数码管显示原理的及74LS48译码器的功能的理解。

图5 数码管显示仿真电路

4 结束语

通过将仿真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电路基础》课程中,极大地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得计算机电路理论不再复杂、枯燥,相反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此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仿真技术没有场地限制,也没有实验器材约束,学生可以在课堂外的时间里,自己使用仿真技术来探索、学习电路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劳志鸿.仿真技术改进电大工科课程教学方法之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57-60.

[2]王琰.基于Multisim仿真软件优化《计算机电路》课堂教学[J].教育与人才,2012(8):80-82.

[3]程思宁.虚拟仿真技术在电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7):94-97.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文3

【关键字】 软件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于2009年10月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深化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改革意见,强调“加强以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建设,加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加强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教学环境建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意见。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简称“软基”)是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也是我校生物医学工程(简称“生工”)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全面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到动手能力的核心课程,是将来生工学生进行硬件类接口程序开发的基础。该课程包含了操作系统原理、数据结构及算法、数据库及应用、软件工程等内容,目标是在生工专业中打造其软件能力的核心地位,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能力。传统的“软基”教学,由于其涵盖内容广,课程抽象,学生感觉非常难学,教师同样也感觉难教。很多学生在学完“软基”课程后,并不知道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何处的情况非常常见。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软基”课程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目前,各大院校都在探索有关计算机教学的改革。我校在长期调研的基础上,仔细研究生工专业的特点和对计算机的特殊需求及依赖性,前瞻生工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医药卫生工作实践,考虑解决各种医药实践问题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模块,提出针对我校生工专业学生“软基”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并付诸实践,构建具有医药院校特点的“软基”课程体系。力求摸索出一条适合医药类院校生工专业特点的、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的教学模式,使生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医学领域软件开发和硬件控制中去。

实际上,医药类院校的学生学习计算机,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在高中多数是理科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备掌握计算机基本程序设计的数学、算法基础。同时,医药类学生将来要面临大量医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但医药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相对比较薄弱,这给“软基”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困难,计算机技术侧重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包括将问题算法化、逻辑化、数字化,这些都需要比较厚重的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医药类高等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比理工类院校学生低,如何在课程建设中体现能力培养,提高应用型技能,是符合我院办学理念和专业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因此,学好“软基”课程,可以对前面学过的计算机课程起到很好的总结作用,也可以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围绕培养生工学生的软件设计及应用能力,开展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延伸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提高生工专业毕业生要求的核心竞争力,兼顾教育部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要求,我们对“软基”课程教学及实践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革。

1、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我校“软基”课程共50学时,但内容覆盖到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知识。如何在学时少,涵盖门类多的情况下,兼顾统筹,注重“软基”各章内在联系和各章对于学生形成综合研发能力的作用,以此为侧重点进行教学。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才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的学习后续知识。课堂教学,从简单到复杂,在各个学习情境中选择递进层次性的学习内容,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在平时学习和实践考核过程中,学生自主延伸学习,主动查找资料,互相学习,协作完成课程设计。

2、实践教学,提升能力

鉴于国内外大学教育模式的差异,国外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没有更多的可比性,我们始终关注国内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软基”课程教学方式的开展和改革。当前,“软基”课程涉及软件工程、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编程等方面知识,内容覆盖面广,各知识模块因为其相对独立性,导致实践教学没有形成以打造学生能力为主线的一体化教学。“软基”课程的每一部分都会对学生软件研发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重点的讲授课程,以“精讲多练”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加大实验力度,增加大作业内容和广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互相帮助,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同时,使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在练习中提高。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充分糅合然后提升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学生的实践开发能力是检验这门课程是否讲好的试金石。如何打破各章知识体系的边界,培养学生综合的系统开发能力,是“软基”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利用实验教学,在验证课堂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优化程序,配合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3、课程设计,整合知识

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完数据结构和数据库技术部分的课程后,学生完成不同的课程设计。数据结构部分,学生随机抽取不同的作业,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数据库部分,由学生自由分组(每组人数少于5人),再随机抽取数据库设计题目的基础上协作完成。

通过面向某一具体应用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应用的设计,加深学生对数据结构和数据库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数据结构题目的编制将配合ACM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和“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着重提升学生数据结构模块的算法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设计部分,配合具体应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更好地掌握知识。通过程序的编写,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程序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网络平台,加深交流

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实现课程教案、电子教案全部上网,教学录像上网,使得学生能够随时“温故而知新”。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知识重点、难点给出多媒体演示;通过网络布置课后作业、习题、提交作业;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学习。

5、通过考核,检验教学

我校“软基”课程,学生最后考核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学生平时的作业成绩、学生课程设计的成绩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各部分的比重为10%、30%、60%。为客观的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果,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建立“软基”题库。传统的笔试考试由教师命题组卷,试题缺少客观性。建立并完善题库,通过题库系统随机组卷,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末大作业由以往的教师命题,学生在考试中随堂作答的方式,改成对数据结构和数据库两部分作业程序的编写。课程的考核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使学生能学用结合。

6、知识延伸,开拓学识

由于“软基”课程学时少,内容覆盖广,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开设C++程序设计、程序算法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等选修课辅助课堂教学;和校内有关部门及教研室合作开发项目,在实训中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以第二课堂教学和开放实验室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加省级计算机大学生比赛,如ACM竞赛和“蓝桥杯”软件设计大赛等,通过与其他学校学生的交流,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督促学生学习。

7、开设“计算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涵盖计算机多门课程,为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程序开发过程,掌握程序设计技巧,应用所学知识开发应用程序,近年我校新增“计算机软件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专业领域内的软件应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软件设计或专题研究,独立完成一定的设计任务,学会软件设计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步骤,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独立进行软件系统设计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初步基础。

通过对学生的教学实践,改变了“软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基本要求》中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出的“加强实践环节的要求与考核,加强研究型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协作型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使我校生工专业的“软件技术基础”教学更加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我校多名学生在ACM程序设计大赛和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得良好名次。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掌握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学习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文4

关键词:MOOC 大数据技术 大学计算机基础 融合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过去许多难以表达的信息都可表示成数据来进行加工、处理和储存。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技术来预测事物发展趋势,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日常生活。对大数据的驾驭和对其潜在功能的认知将影响到数据内部价值的更好利用,促进教育、医疗、经济和交通等社会生存各领域改革的顺利进行。大数据思维也是形成大数据技术时代的新思维体系。MOOC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 其实现了便捷的知识互换与交流,适合学科间的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专家培训、特殊教育、与外界沟通的教学。大数据技术不单纯是为了掌握大量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提高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这是大数据技术的关键所在。

一、大数据的特性及其价值

1、大数据的特性

(1)大数据的海量特性。大数据的出现使得过去许多不能获取、计算、储存与分析处理的信息有了数据化的可能。在卫星通信和互联网的技术支持下,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追踪人们的生活并将其以数据的形式存于数据库中。

(2)大数据的潜在特性

“大数据”中的“数据”不同于“数字”,数据不仅包括简单的数字,还有其背后的各种隐含信息。例如,如果学生的考试成绩是90分,那“90”只是一个“数字”,而在其背后的学生基本信息、学习能力、智力水平、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人际关系等,才是“数据”的实质所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大数据仅是冰山一角。理解大数据的潜在特性成为能否赋予数据新价值以及实现从数字支撑转为数据支撑的首要关键因素。[1]

2、大数据的价值

(1)预测价值

预测价值作为大数据的核心价值,是指将数学运算应用到数据上以实现预估事物发生可能性的目的。预测系统以海量的数据为基础,能够接收和处理庞大的数据量,具备发达的自我改善和系统纠错功能。利用大数据,人们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地震、洪灾、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被记录下来,人类不再是互不相关、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相互串联、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中的一部分。

(2)科研价值

以前信息获取与流通不畅,人们通过处理数据来探索未知世界,缺乏分析处理数据的有效工具使得这种方式存在着较大缺陷。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随手可得,处理数据的能力也得到很大提升,大数据技术能实现特定目标数据的搜集与处理,使研究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也使得研究人员能在更深层次和更多领域中获取与使用更为完整全面的数据。[2]

二、MOOC的基本情况

1、MOOC的发展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发端于二十世纪末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兴起于二十一世纪初的联通主义学习理念,在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下繁荣。MOOC通过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提供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完整的学习体验,展现了与现行高等教育体制结合的可能性,被誉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海啸”、“一次教育风暴”、“五百年来高等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技术变革”。[3]

2、MOOC的特征

(1)大规模

第一,学生规模庞大;第二,MOOC平台中参与高校众多;第三,大规模还指有大量教师以团队协作方式参与课程教学;第四,平台中有大量可供选择的网络课程;第五,大规模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投入。

(2)开放

第一,学习对象的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教无类”;第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开放性;第三,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第四,网络课程的开放高质量;第五,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理念的开放。

(3)在线

第一,教育组织机构和教育者可随时随地将课程、教学内容和资源上传到MOOC网络平台;第二,具备上线资格的任何人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任何内容,并能得到及时反馈;第三,在线课程更加实惠经济;第四,随时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利用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掌握学习情况,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

(4)课程

第一,课程组织方式强调“翻转课堂”;第二,课程内容上强调重组;第三,课程学习方式上强调交互;第四,课程评价方式强调创新。[4]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2、学生的初始计算机能力差异较大;

3、课时数较少,理论课与实践课缺少有效衔接;[4]

4、教学内容单一,不能因材施教;

5、教学互动较弱,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1]

四、MOOC与大数据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的好处

1、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进行自适应学习,促进个性化学习;

2、增强教学的实时性和互动性;

3、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4、有效评估教学效果;

5、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6、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1]

五、MOOC与大数据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1、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1)不同专业收集与处理的数据虽然表现形式与使用方式不同,但数据类型与特点基本类似。因此,在教学中应摆脱单纯面向办公软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思路,多介绍大数据的基本特征以及各个行业在大数据的影响下关于数据的产生、收集、处理与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2)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各种信息处理软件大多是面向的是有限的数据,对于大数据的处理并未涉及。因此,应增加大数据处理技术与方式的学习与实践。

(3)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大数据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应结合具体的大数据应用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学以致用。

2、借助大数据技术和MOOC平台扩充教学内容和更新教学评价方式

学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影响着教学水平,应借助大数据技术与MOOC,建设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堂互动形式。课程资源作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亟需解决资源类型、资源数量、资源质量、资源高效扩散和资源有效利用的问题,使用分布式资源服务器或者建设分布式数据库,使课程资源的存储空间更大、扩展性更强、访问量更高。

总结

通过对MOOC与大数据技术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发现,实现MOOC与大数据技术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融合是研究人员应考虑的首要关键问题。面向个体化、多样性的教育对象、强调师生互动、有效评估教学效果与提高教学实践水平的MOOC平台成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发挥主体性、教师评价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改进教学设计从而实现大学计算基础教学改革目标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戴振华. MOOC与大数据技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与电信,2014. 06.003.

[2]张燕南,赵中建. 大数据时代思维方式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002.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文5

笔者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现状存在弊端的分析,对中职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不断探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为何要采用“一站到底”教学模式

《计算机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适用范围广,课程内容实践性、理论性较强,抽象难理解。教师在授课时往往注重实践操作,而忽视理论知识讲解,甚至不讲,让学生自己看书。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很枯燥、乏味。本人觉得实施师生“一站到底”游戏教学模式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游戏教学是指通过游戏活动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具有轻松愉悦、寓教于乐的特点。电视节目《一站到底》是继《非诚勿扰》、《非常了得》等一系列金牌栏目后,江苏卫视再接再厉,推出的全新益智答题类节目,该档节目是由美国NBC《Who is still standing》改编而来。这是一档形式新颖,趣味十足,在挑战中挖掘个性,又充满悬念的全新益智攻擂节目。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就是通过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形式改编而成,且直接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实施“一站到底”教学模式

1.确定方案

开学进行理论讲授以后,实施一次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而后每四周就进行一次“一站到底”课堂教学。这样看似为应试教育考核方式,但更多地激发出了学生潜在的一种表现欲,加大了学生对此的参与热情,从而更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课前准备

第一步,建立题库。根据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先将教材中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下来,再将所需要学习和要求掌握的各部分知识点梳理出来,把相关理论编制出一些可行的题目,接着组织相关平行班老师一起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跟知识点相关的题库和《一站到底》的题库,并筛选一些适合学生或有利学生发展的相关题目,最后将其组合成为我们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的一份题库。

第二步,记忆题库。有了上述题库后,教师还应根据教学进度将这份题库分批在各个阶段下发给学生,切忌不能把总题库在第一次实施“一站到底”教学前就全部下发。每次题库下发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要求自己安排时间作准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记忆题库内容。在学生自认为自己能够战胜对手取得“战神”时,就可以申请参加师生“一站到底”的课堂教学了。

第三步,制定规则程序和奖励方法。首先下载电视节目《一站到底》的规则和程序,然后根据更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可行性方案。

虽说上述三部分都是课前准备工作,但是在每次实施完“一站到底”教学后和下次实施课堂教学前,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课堂实施

第一步,抽定参赛学生名单和位置。在正式进入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之前,还需要进行参赛学生名单和位置的抽定。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提前将写好申请参赛的学生姓名写于每一张纸条上,放入抽签盒中;然后告知学生这些人员已经列入参赛名单之中了,请他们随时做好参赛准备。当然,他们可能马上就会被抽中参加,也有可能在下一次“一站到底”课堂才能参与,这具体情况还要看申请参赛人员的多少和抽签结果。这个抽签环节放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其一是给学生留下一些遐想,可以让这些申请学生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二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激励其他学生的积极参与。

第二步,师生“一站到底”教学。当抽签决定上台的学生站立好确定位置以后,师生“一站到底”课堂教学也正式开始了。上课教师就按照预先制定的规则和程序来实施。

每期参加“一站到底”的学生有11人,分为10位守擂者和1位挑战者,守擂者手中都有阶段性考核成绩不同分数的加分。挑战者将通过20秒的限时答题与守擂者PK,挑战者获胜将赢得守擂者的加分,而守擂者获胜将成为新的挑战者,并赢取挑战者手中的所有加分,任何一方失败都将淘汰出局。连续战胜五名对手的挑战者有权选择带着赢得的加分退出,或是冒着被对手PK掉的风险继续战斗,赢得更多加分。而一站到底成为最后一位的挑战者,也将视战胜的对手人数赢得相应的加分。

三、采用“一站到底”教学模式后的反思

1.采用师生“一站到底”模式后的成功之处

(1)通过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的吸引力。(2)通过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通过师生“一站到底”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2.采用师生“一站到底”模式后的不足之处

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自我国在2006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后,我国高校就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零起点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展开分析。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自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基础课程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正式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板块,但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划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微机实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与微机原理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开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大模块,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内容,因此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信息课程发展的脚步

前面我们说过,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内容上就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在知识点上的侧重不同。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实用性,而计算机基础则更关注的是技术性,甚至在部分知识点的要求上比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要求还低。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就已经有网页设计的初步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中则只包括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学习学术知识,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采用的基本都是CAI辅助教学或者是联机大屏幕投影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将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与初中教学当中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手段较为落后[1]。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很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教师绝大部分对于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基础在传授内容时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对某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针对计算机的每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掌握、基本掌握、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2],表1是对学生们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表,表2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表: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并对控制面板进行设置,会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利用PPT进行简单的幻灯片操作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程序设计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内容对某些应用技术进行重点关注。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也应当不断进行变革,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之间文化、技术和应用三大板块之间的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