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灾害预防范例6篇

煤矿灾害预防

煤矿灾害预防范文1

[关键词]煤矿 地质灾害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5-1

0引言

中国是世界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但是煤炭这种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环境问题的话,加上煤矿地质灾害具有群发性、衍生性、区域性、滞后性等特点,导致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一些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先了解其特征,这样才能做到有效预防。

1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

诱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多种多样,它不像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那样,可以根据地质情况针对灾害可能多发地段,采取避让原则进行事前预防,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在明知条件不好的情况下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所以易于产生并加剧煤矿地质灾害。

1.1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破坏了矿体周围的原始应力,使应力重新分配,以达到新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及开裂等现象。

1.2滑坡

煤矿开采产生的矸石堆积于地表,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以致产生滑坡、崩塌灾害。

资料显示,我国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每年接近3万起,平均每年近800人因灾害失去生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0亿元人民币。

1.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也较为常见,它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凶猛、瞬间涌水量大、造成损失严重等特点,也成为目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

例如:“1・30朱仙庄煤矿突水事件”由于淮北矿业集团及朱仙庄煤矿对水害预防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该事故造成7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253.34万元;早在1984年开滦范各庄煤矿发生特大型“突水”淹井事故,最大水量高达12318m3/h,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亿元以上。

2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2.1提高认识,着力抓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各级都要从思想上重视煤矿安全生产,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安全、生产、效益的关系;落实主体责任,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开展矿区地质情况调查

矿区地质情况是发生各类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由于开采活动导致灾害加速,导致灾害程度增加。

所以要充分调查矿区内地形地貌、构造特点,了解地质灾害点的分布规律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防患于未然,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3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滑坡、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是煤矿重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不容忽视。

因此,针对可能发生的滑坡地质灾害,我们可以构建抗滑工程,利用挡墙、抗滑桩等措施进行预防;同时也要注意排水工程的建设,由于水是形成滑坡及崩塌的重要作用因素,在进行地表排水时,主要以拦截和旁引为主,用截、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入天然沟谷。

此外,还要加强地表监测,做好矿区内一些不稳定斜坡的动态监测工作,建立并完善监测制度,切实做好滑坡的预测预报工作,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

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预防可以说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一种人为的地质灾害,所涉及的因素很多。所以我们要因地制宜,根据矿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和防治方案,通过加强预测预报、采用先进的采煤技术、开展预防地质灾害知识的培训及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等,来预防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

2.4矿井突水的预防措施

矿井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必须查清矿区及附近地表水的汇水、渗漏、疏水情况,掌握当地历年的降雨量对矿井充水的影响。

当井口附近或塌陷区内的地表水可能渗入井下时,必须采取措施填堵裂缝和陷坑,以减少地表水渗入井下。

在矿井边界必须留设防隔水煤柱;巷道靠近断层时,要加强观测,坚持“超前探水、边探边掘”,在断层两侧留足断层隔水煤柱;开采到钻孔附近时,应制订预防钻孔通水的措施。

3结束语

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产生众多类型的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所以,我们要加强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在制定预防措施时,应遵循经济合理的原则,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制定一套完善的、科学的制度,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高新民,赵生茂,余子彤.立足煤炭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J]. 陕西煤炭. 2006(02) .

[2]赵淑英.煤炭过度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防治措施[J]. 陕西煤炭. 2004(01).

[3]武强,王龙,魏学勇,傅耀军,沈智慧.榆神府矿区大柳塔井田煤层群采地面沉陷可视化数值模拟[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3(06).

[4]张春山,吴满路,张业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展望[J]. 自然灾害学报. 2003(01) .

[5]朱良峰,殷坤龙,张梁,李闽.GIS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风险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2(05) .

[6]魏秉亮.浅埋近水平煤层采动岩移与塌陷机理研究[J]. 中国煤田地质. 2001(04).

煤矿灾害预防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华丰矿区地质开采环境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冲击地压形成的内外因和内在斑裂产生的机理。建立健全了灾害预测防治体系,提出了开采解放层、煤层注水、爆破卸压等治理防护措施。

0 引言

冲击地压是采场周围煤岩体,在其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间释放而产生一种以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压力显现。其显现强度特征一般为弱冲击、强冲击、弹射、矿震、岩爆、煤炮、冲击波、弹性振动等,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其发生突然剧烈,冲击波力量巨大,瞬间摧毁巷道、采煤工作面和设备,伤击人员。据统计,山东省从1996年至2005年3月份,先后有13处煤矿发生冲击地压灾害,发生破坏性冲击地压353次,死亡28人,重伤65人,摧毁巷道8 000余米。

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是一个具有水、火、瓦斯、煤尘、冲击地压等多种 自然 灾害的老矿井,开采 历史 长,生产条件较为复杂。随着生产水平的下移,第5水平(-1 100m水平)是目前的主要生产水平,矿井地面表高+130m,回采工作面采深达1 140m,开拓深度达1 200余米。矿井煤岩层为单一倾伏向斜构造,地层走向由nw—nne渐变为ne—e,倾向由e变为n及nw,倾角32°~35°。华丰煤矿首次冲击地压发生在1992年3月8日2406(1)工作面上平巷,标高为-538m。首次冲击以来共发生0.5级以上冲击地压28000余次,1.0级以上冲击地压2900余次,1.5级以上冲击地压490余次, >2.0级以上的7次,最大震级2.9级。其中共发生破坏性冲击地压107次,造成工作面停产11次,累计造成41人重伤, 7人死亡,摧毁巷道2 000余米,平均顶底板移进1. 2m,两帮移进0.8m,摧毁巷道500余米,断面收缩率75%以上,其中大部分顶底板闭合,需要停产大修;累计破坏工作面长度400余米,平均底鼓1.1m,煤壁向老空区移进0.5m,共损坏单体液支柱407根,铰接顶梁503根,严重损坏了多台设备、设施及多道通防设施,累计造成直接 经济 损失850万元。因此,加强煤矿冲击地压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当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1 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

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有内因、外因2种因素:内因包括煤层本身的物理属性、煤层原岩应力状态;外因包括采深、采动集中应力(主要为超前支承压力、煤柱集中应力等)、放炮诱发等。

1.1 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

(1)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有直接关系。煤炭 科学 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对华丰煤矿4层煤冲击倾向性试验结果表明,华丰煤矿4层煤具有强烈冲击倾向性,其直接顶具有中等冲击倾向性[1]。

(2)砾岩活动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华丰煤矿4层煤上方基本顶为70余米厚的砂岩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周期性跨落;其上为40余米厚的红土层,随基本顶的跨落而弯曲下沉;再上部为500~800 m的巨厚砾岩层,砾岩层完整性较强,抗压及抗拉强度均较大,采后不易冒落下沉,导致砾岩层与红土层之间产生离层空间。随着采空面积的加大,巨厚砾岩层形成板状悬空岩梁,砾岩层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未采4层煤的应力水平。当板状砾岩层悬露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缓慢下沉并周期性断裂跨落,砾岩层的断裂跨落对下部的煤岩体产生冲击载荷,从而加剧了4层煤工作面煤体的应力集中程度,导致4层煤工作面冲击危险增强,因此,巨厚砾岩层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1.2 冲击地压发生外因

(1)采深大应力高

华丰煤矿首次冲击地压发生在-538 m水平,垂深为668 m,即冲击地压发生临界深度为668m,开采大于该深度就有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目前矿井最大开采深度为1 230m, 4层煤工作面开采深度已达970m,已远远超过该深度。随着4层煤工作面采深的加大,自重应力已超过4层煤的抗压强度,较高的原岩应力易使煤体产生应力集中而破坏。

(2)煤柱集中应力的影响

为满足煤层防火的要求,相邻采区之间和上下阶段之间留有采区和阶段隔离煤柱,现场实测和数值 计算 结果表明, 4层煤柱应力集中峰值范围为7~12m,当煤柱尺寸>12 m后,在煤柱内部将产生叠加应力,从而为煤柱冲击提供了基础应力条件。

(3)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和周期来压的影响

观测结果表明, 4层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范围为5~35m,应力集中系数为2. 5,但上方砾岩层的超前压力影响范围达120m。因此, 4层煤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对工作面影响较为明显。4层煤分层开采时上分层工作面周期来压强度最大达510 kn/m2,来压较为强烈。据不完全统计, 4层煤冲击地压83%发生在顶板来压期间,且对工作面超前压力影响范围破坏最为严重。

(4)工作面推采速度的影响

回采工作面推采过大后,工作面煤体集中应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工作面推采速度也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5)放炮诱发

回采工作面放炮容易造成煤岩体能量释放,因此工作面放炮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工序,据统计,华丰煤矿放炮诱发冲击地压占75%以上。

2 冲击地压灾害预测预报及治理

2.1 冲击地压灾害预测方法

(1)经验类比法

经验类比法是预测采区或工作面冲击危险程度和区域的常用方法。工作面开采或巷道掘进前,利用经验类比法对工作面进行冲击危险程度划分,采空区边缘、断层附近、煤柱区等均为冲击危险程度相对较高的部位,应优先进行防冲治理。

(2)煤粉监测法

煤粉监测是操作方便、效果明显的一种冲击危险监测措施。监测方法:使用msz 12电煤钻、φ42套节麻花钎子配φ42钻头打眼,从孔口开始每米收集1次煤粉,并用弹簧秤称其重量记录在记录表上,每打完1个孔,必须立即将结果填入记录表,当监测煤粉量超过危险煤粉量时,预报有冲击危险。再利用电磁辐射法进行校核监测,当两种监测手段均有冲击危险时,应及时实施卸压爆破,炮后再打1~2个煤粉监测孔,校验卸压效果,如不能消除冲击危险,必须继续实施卸压爆破,直至消除冲击危险。

(3)电磁辐射监测法

电磁辐射监测是近几年由 中国 矿业大学 发展 研究的一种新型冲击危险监测方法,利用kbd 5型流动电磁辐射仪和kbd 7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对工作面进行电磁辐射监测。操作简便,实用性较强。

(4)工作面矿压监测法

每班对上、下平巷超前支柱进行阻力监测,找出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及应力集中系数,确定超前支护距离及方式。根据阻力大小预报工作面顶板来压及应力集中区域。在工作面中部布置2个测区,测区间距20m,每个测区包括2个支架,重点对工作面支架阻力进行循环监测,然后画出监测曲线,预测工作面顶板来压情况,结合其他监测手段预报工作面冲击危险度。同时对每个支架都安设自动测压表,一方面可以对支架初撑力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对工作面顶板来压情况进行全面预报分析。

(5)微震监测法

利用短周期地震仪监测记录0. 5级以上冲击发生的次数及冲击地压释放的能量。利用此趋势预测预报近期冲击地压发生的趋势及应力释放情况。在定位系统建成之前,采用现在的地震仪现行监测①。

(6)钻孔应力计监测法

在工作面上、下平巷超前100 m均匀埋设钻孔应力计,对巷道煤体应力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钻孔应力计设在上平巷下帮、下平巷上帮,孔口距底板0. 5m,沿煤层倾角布置,孔距20 m,孔深10 m。每小班监测2次,画出每台应力计的监测结果,找出应力集中地点及集中范围,配合其他手段实现工作面冲击危险的准确预报①。

2.2 冲击地压灾害治理

(1)开采解放层

为从根本上治理冲击地压,华丰煤矿实施了开采解放层方案,首先开采弱冲击倾向且没有出现冲击地压现象的6层煤,然后在解放范围内开采4层煤。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角内4层煤顶底板围岩应力得到较大范围和幅度的降低,直接底、直接顶、基本顶应力降低幅度约35%。实施解放层开采后,冲击现象明显降低。

(2)合理开采

各煤层、水平、阶段、采区应按合理顺序开采,避免相向回采和形成孤岛煤柱。采用长壁开采方法,冒落法管理顶板。厚层坚硬砂岩顶板大面积悬顶时,应进行强行放顶。采用无煤柱护巷,尽量不留煤柱,少掘巷道。开拓巷道及永久峒室,应布置在岩层或无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中。

(3)煤层注水

有冲击倾向的工作面开采前进行超前注水可以提前改善煤层结构,降低煤体的冲击倾向性,是一种主动治理措施[2]。

(4)爆破卸压

工作面开采期间,可对工作面煤体进行超前松动爆破和卸压爆破。松动爆破是一种超前治理措施,卸压爆破是一种被动卸压治理措施,当监测到有冲击危险后,应立即实施卸压爆破。卸压孔深7~10m,孔间距不>5 m,每次引爆4~5个卸压孔,以提高卸压效果。另外,还可在切眼掘进期间应用过大钻孔卸压措施;在煤柱集中应力区应用巷道卸压等措施。

参考 文献 :

煤矿灾害预防范文3

关键词:煤矿开采;地质灾害;灾害特征;防治措施

中国煤矿大多是通过井工开采的,在开采时煤矿地质灾害时有发生。随着浅部煤炭资源的枯竭,深部开采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与浅部开采相比,深部开采时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应力状态更加复杂,开采时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特别是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1-3]。在深部开采时,一旦煤矿发生地质灾害事故,救援将会十分困难。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煤矿地质灾害。鉴于煤矿地质灾害有多种且每种发生的原因不同,需要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本文围绕煤矿常见地质灾害的特征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1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分析

在进入深部开采后,煤矿开采对地表的破坏影响会大大减弱,引发井上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而井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大提升。煤矿井下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以及突水。下面将分别对这几种灾害的特征进行分析。

1.1冲击地压灾害特征分析

随着中国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其基本上已经超过了1000m,岩层的应力和开采扰动也会增加,冲击地压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大。冲击地压表现为巷道突然间破坏,且伴随着巨大的岩体能量释放。在巨大的冲击波作用下,甚至可能会诱发矿震,对地表的建筑物产生一定的破坏。冲击地压发生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几秒,且发生时很少有征兆[4]。通过大量的微震监测可以发现,在冲击地压发生前,岩体震动的能量出现异常增加。目前,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尚不明确,这给防治冲击地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大量经验表明,冲击地压的发生与岩层的高应力、开采方式以及地质构造存在很大的关系。综上所述,冲击地压灾害特征主要为发生时间短、破坏力大、难以预测且机理尚不明确。为了保证工人的生命安全,煤矿科技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冲击地压灾害防治的研究。

1.2瓦斯突出灾害特征分析

煤在形成过程中会产生瓦斯,虽然大部分瓦斯已经释放了,但是还会残留一部分。在煤层开采时,煤层中的瓦斯会大量释放,进入到巷道中。瓦斯的成分比较复杂,突然间释放会引发严重的灾害,常见的有瓦斯突出。在瓦斯突出时,若突出的是CO2,则会导致空气中的O2浓度降低,容易引起人的窒息;若突出的是煤和CH4,也就是煤与瓦斯突出,则很可能引发严重的瓦斯爆炸灾害。在发生煤与瓦斯突出时,巷道内粉尘的浓度和瓦斯的浓度都会急剧增加,一旦遇到明火,就很容易诱发煤矿瓦斯爆炸。由于中国煤层的瓦斯多以吸附态存在,在开采造成煤炭破碎时会突然释放,容易引发巷道内的瓦斯超限。

1.3突水灾害特征分析

煤矿开采会造成岩层运动,有时会破坏岩层的隔水层,这使得在进行煤矿开采时有可能发生水灾。水灾的发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含水层渗水,另一种是突水或透水。相比较而言,突水或透水造成的危害更大,一般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造成整个矿井淹井[5]。突水或透水多发生在地质构造区域、采空区附近以及带压开采时,对煤矿生产威胁极大。例如:2010年3月28日发生的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就是由老采空区积水造成的,该事故共造成38人死亡,震惊了全中国。

2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以上分析了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特征,为此,需要根据这些特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下面将对这些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

2.1做好地质勘探工作

大量经验表明,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多与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有关,例如断层突水、断层冲击地压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等。因此,要做好煤矿地质勘探工作,获得详尽的地质资料。在煤矿开采和设计时,地质资料是基础。若地质资料不全面或不准确,则开采引发煤矿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进行地质勘探时,考虑到传统的钻探方法获得的数据量有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使用物探的方法。对于地质构造区域,一定要将钻探方法和物探方法相结合,获得详尽的地质资料。此外,还要注重勘探的时效性,即在不同时间段内勘探的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水和瓦斯是一种流体,其分布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这导致对水和瓦斯的勘探存在一定的时效性。

2.2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在很多情况下,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工人不按照《煤矿安全规程》中的内容作业,导致发生严重的透水事故。为此,需要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杜绝违规操作。一些矿区存在着严重的盗采问题,这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一些工人在施工时,为了图简便不按照施工图施工瓦斯抽采孔,这很容易造成瓦斯抽采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由于很多煤矿工人的受教育程度低,对煤矿地灾害缺乏一定的认识,不能理解或很好地遵守相关规定。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加强对工人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

2.3建立地质灾害预报系统

虽然很多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很难确定,但是可以使用相应的设备对其发生的条件进行监测。针对煤矿冲击地压灾害,可以安装微震监测设备(见图1),监测岩层运动的能量。一旦能量超过预定值,就会发出预警通知,使工人处于安全区域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针对煤矿瓦斯突出灾害,可以在巷道各个位置处安装瓦斯探测仪来监测巷道中的瓦斯浓度。一旦巷道内瓦斯浓度超过了预定值,就主动切断相应电力设备的电源,从而降低瓦斯爆炸发生的可能性。对于煤矿突水灾害,可以在含水层处施工探水钻孔并装上压力表。通过压力表实时监测水压变化情况,一旦水压超过了设定的安全值,应该立即采用相应的防治水预案。实际上,各煤矿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不同。为此,煤矿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所需的地质灾害预报系统,从而有效地保证煤矿安全开采。

3结语

煤矿企业必须认识到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虽然煤矿地质灾害有多种,但这些地质灾害并不同时发生。进入到深部开采时代,重点关注的是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以及突水等灾害。鉴于很多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理尚不明确,只能从最大程度上减轻地质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后果。因此,煤矿企业应该做好地质勘探工作、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地质灾害预报系统。希望所论述内容可以为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上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皓莎.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矿业装备,2020(4):106-107.

[2]陈健.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江西化工,2020(2):333-334.

[3]尚云露.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J].当代化工研究,2019(6):46-47.

[4]贾盼雷.煤矿地质灾害特征及其防治措施探究[J].石化技术,2019,26(3):195.

煤矿灾害预防范文4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特点;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煤炭资源的开采程度不断加大,然而在煤炭的开采过程中伴随的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煤炭地质灾害不断发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煤矿业的发展,给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何防治煤炭业的地质灾害成了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了煤矿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和类型,并针对煤炭煤矿发生地质灾害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 煤矿地质灾害的特点

1.1 区域性

由于每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地理位置、地质结构等自然条件的不同,每个地区发生的煤矿地质灾害也不尽相同。因此煤矿地质灾害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它是每个特定区域自然现象的反映。例如:煤矿区矿井突发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岩溶发育的区域;煤矿区岩溶塌陷主要发生在石灰石广阔的区域。

1.2 群发性

煤矿发生地质灾害是因为人们在开采煤矿的过程中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基本平衡,引起地质层的剧烈运动,从而引起的一连串的地质灾害活动。地质灾害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总是在同一矿区或同一时间段形成的一个灾害群,一个灾害发生会引起很多灾害发生。例如塌陷灾害、煤层自然灾害、井下突发水灾害等很有可能同时发生。

1.3 衍生性

地质灾害并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各灾害之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一旦发生往往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从而诱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的衍生性极大的增强了煤炭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并且灾害一旦发生,其他环节是不可控制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地面塌陷――地面裂开――破坏地面建筑物等。

2 煤矿地质灾害的类型

2.1 山体滑坡灾害

由于煤矿企业管理不善,在开采过程中随意丢弃废弃的煤矸石等杂物,日积月累,越来越多的杂物堆放在一起使地面支撑的平衡力受到破坏,容易诱发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据煤炭地质灾害研究局统计分析发现,每年,我国因山体滑坡造成的经济损失竟然高达数亿元。

2.2 地面沉降灾害

地面沉降灾害是指地下煤矿被开采之后,原来的实心土地变成了空心,使开采区周围的土地失去了原来的支撑力,这样容易引起矿井周围的地面和地下岩层发生移动、变形,进而造成地面沉降、塌陷灾害等。在我国煤矿区,由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质灾害非常严重。

2.3 矿井突水灾害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矿井突水造成的灾害是比较普遍的,这是因为在进行井下开采活动时,井下岩层受到破坏,而使周围大量的水受到矿山的压力,通过断层或薄弱层渗入到开采工作区中。水量大、水流快、损失惨重是一般矿井突水灾害的特点,矿井突水灾害已经成为煤炭地质灾害的重大灾害之一。

2.4 煤矿瓦斯爆炸灾害

瓦斯爆炸是煤炭开采过程中发生的最常见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瓦斯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常情况下,瓦斯主要吸附或游离在煤层缝隙之间,呈一种封闭的系统存在,稍不小心破坏它的封闭系统就会引起煤炭瓦斯爆炸灾害。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当煤层周围的地应力受到破坏,煤层发生移动或断层时,就会把瓦斯从煤层中释放出来与空气混合就会引起煤矿瓦斯爆炸。

3 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因

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因包括很多方面,下面总结了几点:

3.1 很多煤矿企业在煤炭开采、生产过程中,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开采工作工人员的安危,不严格遵循开采规则,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不遵循一定的开采工作顺序,造成了后续煤炭开采工作的困难,甚至无法进行,另外也给后期的煤炭开采工作造成了安全隐患。

3.2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开采工作人员不严格按照煤矿企业制定的各项开采规则来进行煤炭开采工作,另外煤炭开采工作人员缺乏对煤矿地质灾害的认识,不清楚煤炭发生地质灾害的严重后果,从而忽视了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预防工作,由于没有防备心理,极大的增强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煤炭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例如,很多开采工作人员随着不断增加煤炭的开采深度,只顾开采更深的煤炭,而忽视了煤矿周围地应力的改变,从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来处理,最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煤炭地质灾害。

3.3 很多煤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对煤炭开采工作的管理不科学、不合理,使工作人员的开采工作不规范,由于煤炭企业不科学的管理和开采人员不规范的操作,容易引发煤炭地质灾害。例如,煤矿企业在煤矿开采完之后没有对采空区及时进行回填,管理人员不科学的盲目指挥,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和废渣没有进行处理随意安放等。

3.4 不同的地区,对于开采煤矿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际的煤矿开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举例来讲,有些地区经常出现农民胡乱开采煤矿的现象。他们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没有安全意识方面的防范,经常会出现一些安全事故与问题。加上他们没有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 很容易出现由于乱采乱开导致地区性的环境与资源破坏,直接给开采地区留下安全性的隐患。

3.5 在实际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很多煤矿开采企业在管理上存在问题,管理极为不规范,没有形成相应的煤矿开采规章制度,导致后期煤矿事故的发生。举例来讲,有些煤矿开采企业对于地区煤矿开采完之后,没有及时对于煤矿进行填充,加上管理人员盲目管理,盲目指挥,煤矿开导致的一些废水、废气、废渣无法进行排放。加上地质人员对于本地区的地质以及水位条件不甚了解,都是得煤矿灾害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4 如何防治煤矿地质灾害

4.1 加强科学管理水平

煤矿地质灾害的产生与有关部门的审查与管理力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想提高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力度,有关部门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提高对于煤矿地质灾害的预防重视程度,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于煤矿开采的管理力度。煤矿地质灾害的产生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都有着自身的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着偶然性的规律,因此,有关部门在对煤矿地质灾害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于这些基本的规律以及性质进行研究与了解。同时,加强煤矿地质灾害的管理力度,严格规范当地有关煤矿开采企业的行为,对于地区性的煤矿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禁止出现乱采乱挖现象。

4.2 弄清地质构造,健全煤矿通风系统

有些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于构造的运动引起的,例如断层运动等。因此,查明矿区范围内的构造情况,充分的掌握各种构造的特点、性质及活动的情况,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最大可能降低灾害的发生。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集体的煤矿,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有效的通风系统和严格的瓦斯检查制度,禁止工人在矿井中使用明火等,更好的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因此,做好煤矿地质灾害预防,弄清地质构造,健全煤矿通风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举措。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煤矿地质灾害预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煤矿地质灾害预防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作为煤矿开采企业以及有关部门,需要深入研究煤矿地质灾害预防存在的问题,创新煤矿地质灾害预防策略,为我国在煤矿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煤矿灾害预防范文5

【关键词】煤矿;建设;防治水;工作

中图分类号:TU27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煤矿建设过程中,由于主要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经常会遇到水流的侵害,造成水灾事故。因此,做好煤矿建设过程中的防治水工作是确保煤矿建设安全有效的前提。

二、煤矿水灾频发的原因

煤矿水灾的发生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我们将这些复杂的因素概括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指的是煤矿建设者在开采过程中不注重水灾的防范,甚至采用不合理的手段开采造成的,而自然因素则跟气候地表条件等有关。

1、人为因素造成的水灾事故

(一)煤矿建设者忽视相关规定,违法开采。一般在煤矿井下易受水害灾害威胁的地带会保留一定厚度的煤柱,称之为防水煤柱。这段煤柱是严禁开采的,但是煤矿建设者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煤矿水柱为代价,致使防水煤柱遭到严重破坏而引发水灾事故。

(二)煤矿开采者不注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煤矿的测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测量中必须精益求精,测量中的小的疏忽和错误都可能造成生产中的严重后果。如果测量错误,会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从而引发水灾事故的发生。

(三)煤矿的防排水系统不完善,使得排水能力降低。很多煤矿为了减少开采成本,在防水设备上大做文章,配备的防水设备往往都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而当水害灾害发生时,这些不配套的设备往往都无法很好地实现其排水功能,最终给矿井造成巨大的灾难。

(四)防排水设备维护不当。很多煤矿对防排水设备不做定期的检查和维护,致使设备出现问题也不能提前发现,而等到发现时已酿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如不经常对井下储水仓进行清挖,使得遭遇水灾时,储水仓无法实现其储水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导致矿井被淹。

(五)不重视水灾发生前的透水征兆。很多煤矿在水灾发生前出现一些异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煤矿管理者对这些征兆视而不见,不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处理,就会造成重大的透水事故。

2、自然因素造成的水灾事故

(一)暴雨、洪水等自然降水造成的水灾。当遇到暴雨天气或者洪水季节时,大量的地表积水会涌入矿井中,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很有可淹没整个矿井。这类自然灾害的发生较突然,而且它带来的水量较大,会造成比较大的破坏,可能给煤矿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

(二)老窑水透水造成的水灾。老窑水水灾是我国煤矿水灾事故中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事故。一些开发时间比较久或者埋藏较浅的煤层中,往往积聚老窑水。开采的时候由于不能准确掌握老窑水所处的具体范围,很有可能致使老窑水发生透水等情况,酿成水灾事故。

(三)含水层中的水涌出造成的水灾。煤矿开采过程中,往往会使底顶板以及厚层灰岩含水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严重者会致使采掘工作面的破裂,出现这种情况,含水层中的水就会大量地向外涌出,引发水灾。

三、煤矿防治水工作常见的问题

1、对防治水工作认识不到位。目前,多数煤矿都认识到了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制度来保证防治水工作有序进行。但是仍然有少数煤矿对于防治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内部的管理、保障制度也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相关责任无法落实;基层的管理工作严重滑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仪器设备的配备不足,防治水工作无法有效展开;管理人员对于现场管理不认真,存在违章指挥现象。

2、技术管理水平不够。部分煤矿的水文地质技术还没有跟上采矿技术的发展,同时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技术管理职能的弱化会导致无法探明煤层中的水源,进而无法有效预测水灾的发生。甚至有些单位无视探测结果,仍然冒险作业,这种行为无疑于“谋财害命”。而且如果没有对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探明,没有及时对工作面的水患情况进行预测预报,对有隐患的工作面未采取探放水措施,而强行进行开采,还会引发其他安全事故。

3、关于防治水相关制度的落实不理想。随着我国对煤矿开采的力量不断加深,煤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如果不对水害隐患进行一一排查,没有对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的制定防治水措施,而过分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其结果可想而知。防治水制度落实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雨季的“三防”工作不到位;二是对废弃小煤窑的调查不清,地表塌陷填充不够严实;三是没有注意地表水的位置,盲目开采致使地表水溃入矿井之下,从而引发了水灾事故。

4、资金投入不够。多数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对于防治水工作有着“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宣传工作、培训工作都提到了防治水工作,但就是在资金投入环节,没有到位。多数企业管理者都不愿意在未发生的事故上投入资金,缺乏防水的忧患意识,没有意识到一旦发生了水灾,其结果可能是矿毁人亡。

5、缺乏煤矿防治水的专业人才。在煤矿企业展开防治水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人员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如果缺乏专业的煤矿防治水人才,就无法保证防治水工作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煤矿企业的防治水的专业技术人员是非常匮乏的,在人才配备上存在着引进难、留住难的情况。一些具备专业素养的防治水人才觉得煤矿工作很辛苦,很危险,工资待遇也不高,所以很多这方面的人才都不愿意去煤矿工作。

四、加强煤矿建设过程中防治水工作的对策

1、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煤矿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煤矿防治水相关规定,充分认识防治水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建立并充实工作领导组,成立综合防治水机构,认真学习《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防治水规定》,定期召开安全专题会议,认真分析和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机制和制度,提前部署好雨季“三防”和防治水工作。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工作的要求,做好编制抢险预案,组建抢险队伍,加强应急预案演练,制定并严格落实雨季防治水措施,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资,为应对突发事故做好充分准备。

2、构建长效机制,完善制度,强化责任意识

煤矿防治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的长效机制,特别是要建立防治水安全责任体系和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防治水工作机构,配足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配齐专用探放水设备,加强探放水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水害隐患严重的煤矿企业,必须设立专门的煤矿防治水机构,配备水文地质技术人员,要配备齐全的探放水设备和专业队伍,建立并执行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防治技术管理制度、预测预报制度、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隐患责任追究制度、防治水安全确认签字移交制度等。要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做到早谋化、早准备,超前安排部署“雨季三防”和井下防治水工作,一级一级的落实责任,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做到责任明确。要切实监督、督促煤矿企业认真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并积极采取有力防范措施,不断促进矿井防治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建立健全完善基础台帐,完善矿井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要定期对周边小煤窑进行调查,建立水文档案,查清周边煤矿水文赋存资料。一是积极查找收集资源整合矿井的资料,包括周边历年关闭煤矿的采掘工程平面图,严格积水线、警戒线、探水线的“三线”管理。二是督促煤矿采取地面地质调查、核实矿井资料、走访老工人及当地群众等方式,确实查清原有小煤矿开采情况,真实掌握矿区水害地点标高、采空区范围和积水量、巷道布置等情况。三是是督促生产矿井开展了水文地质补充调查等工作,完善编制矿井充水性图、矿井涌水量与各种相关因素动态曲线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剖面图、矿井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等有关图件,并建立矿井涌水量观测成果、气象资料、探放水成果等有关基础台账。四是建立防治水专家会诊制度,进行全面排查和自查自评。

4、加强防治水知识教育培训,提高水害防治意识和技能

要加强水害事故警示教育,通过重大水害事故案例,深刻接受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通过警示教育活动,真正提高广大职工的安全意识,推动防治水工作,有效防范水害事故的发生。一是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防治水专业培训,并进行考试、考核。二是煤矿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督促煤矿企业结合典型水害案例,加强对职工水害防治知识的培训和教育,采取专家解读、现场培训、案例警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井下职工进行防治水知识的全面培训,对先进的探放水设备和技术等手段,着重进行培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做到水害综合分析,提前预测预报,提高煤矿职工安全生产技能和综合素质。三是开展水害应急预案的演练,提高抵御水灾和紧急避险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煤矿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建设区域内的地质、水文、降水等基本情况,严格规范建设流程,严格管理建设技术,从而降低出现水灾的概率,保证煤矿建设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毛振西.煤矿防治水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分析[J].山西煤炭,2011,(12).

煤矿灾害预防范文6

关键词:陕北煤矿;地质灾害;黄土;滑坡;突水中图分类号:X752 文献标识码:A

陕北地区地理概况

陕北地区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们都在陕西的北部,所以称做陕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很厚的黄土层,再经过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陕北畜牧业较为发达,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储量丰富。

二、陕北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特征与诱因分析 

煤矿环境地质灾害一般是指在煤炭开采过程中,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引起地质环境的反馈产生的灾害,以及由这些原灾害衍生的次生灾害。由煤矿开采引起的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种类很多,陕北地区因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陕北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

1、开采煤矿时潜在的灾害类型

(1)瓦斯突出

瓦斯能够储气于封闭系统之中,并以游离状态或者以吸附的形式赋存于煤层的缝隙、孔隙之中,一旦出现地应力改变原有的平衡时,将封闭的空间破坏,那

么大量蓄积的气体将会外溢。在自然或者人为的某种作用下,会发生瓦斯突出爆炸、人员中毒以及火灾等安全事故。

(2)地面沉降和塌陷

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是对煤矿大量开采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由于地下开采对采空区围岩的初始应力构成破坏,从而使这部分岩石发生了粉碎、冒落甚至是地表位移的情况,这就会导致地面沉降与塌陷灾害的发生。除此以外,在人们大量抽排地下水与采空区不断外扩的双重作用下,地下水的分布将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面积非常大的降落漏斗,那么地表将会相应地出现沉陷。

(3)矿井突水

矿井突水是指人类在挖掘或者采矿的过程中,当巷道揭穿导水断裂、积水老窿、富水溶洞,而导致大量地下水突然涌入矿山井巷的现象。矿井突水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也时常发生,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2、闭坑后煤矿采场的潜在灾害特征

陕北地区煤矿多位于中低山区,沟深坡陡,地形复杂,植被不甚发育,人们沿沟居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区内煤系陆相含煤建造,煤层厚度大,产状平缓,变质程度有一定发展。大型国营或集体制煤矿均采用冒落法一次采全高法,开采深度相对较大,煤层开采后,地表一般表现为大面积缓慢下沉,而小煤矿开采一般在煤层露头线附近,煤层埋藏浅,开采后地表一般形成串珠状塌陷坑。 

当采空区上覆地层为基岩时,地表变形滞后,采空时间较长,但变形对地表的整体性破坏较大,多形成有一定落差的陡坎;上覆地层为黄土与基岩成二元结构时,往往在塬区形成沉陷盆地,斜坡地带形成裂缝,农业生产中易于恢复,但它易诱发斜坡变形灾害。 

采空塌陷区位于山坡时,则多向下坡方向滑移,在坡度大于20°时可诱发斜坡重力地质灾害,而基岩区的采空塌陷比塬区地表移动变形范围大;不同地貌部位下沉值也有明显不同,山坡地带下沉值明显增大,塬区或山间谷地,地表多呈挤压状态,但沉降裂缝仍属张性。

(二)陕北煤矿开采引发地质灾害的特征

群发性

采煤工程破坏地质环境的平衡,引起地质环境的反馈,其反馈行为所产生的灾害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在矿区的某一时段形成灾害群。如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煤层自燃灾害等在矿区的某一时段同时或相继发生。

衍生性

直接地质灾害常常衍生一连串的次生灾害,形成一系列成因联系的灾害链。如顶板灾害—地面塌陷、地裂缝—毁坏耕地、破坏地表建筑物和改变地表径流条件,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

区域性

就各种灾害的内部联系而言,它们受一定区域性条件控制,如区域性构造条件,区域性煤系岩性组合特征、区域性气候条件、区域性煤变质条件、区域性地理条件的控制和影响。因此,在灾害的时空演化和分布上表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受地质环境条件的影响,陕北矿区的地质灾害主要以下错地裂缝及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影响的多方面性

煤矿地质灾害不仅影响矿区环境质量的各个方面,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而且影响到矿区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如从灾害导致矿工伤亡到对矿区群众心理影响,从直接经济损失到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由此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影响了地方政府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三)煤矿地质灾害的诱因分析

缺乏有效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

众多的小煤矿中,多数既无地质资料,又无开采设计方案,更谈不上环境保护措施,加之各矿之间因争抢资源而破坏保安煤柱和越界开采,在村民居住区下直接开采而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从而引起各类地质灾害。

2、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法规不健全

采矿者环保和防灾意识淡薄,小煤窑开采前几乎没进行过任何环境影响评价,出了问题例行的赔款、搬迁,没有从根本上达到治理与恢复的目的,从而使灾害隐患得不到有效的防范。

小煤矿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随意开采,一方面易造成煤矿本身的安全事故,另一方面诱发地表地质灾害,对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陕北煤矿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员工的忧患意识

各地方政府、煤矿的上级主管部门必须要加强煤矿地质灾害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煤矿员工养成防灾意识,即使灾害真正出现在眼前,人们也有足够的心理能力对其承受,宣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增强员工的自我保护能力。

除此之外,煤矿的各级领导与广大员工还需要对自己煤矿的特点有一个全位的把握,同时对各种防灾方法、防灾措施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一些灾害频发的地区,要组织专家进行“会诊”,掌握灾害发生的规律,提高对灾害预测的准确程度。

(二)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对目前正在生产的煤矿,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测量等手段,查明历史至今的开采范围,对开采强度高、采空面积大、采煤方法易引起沉陷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其变形规律,做好地面变形预报工作。加强小煤矿采煤技术和地质灾害防护知识的培训。

(三)做好危险性评估

对于地裂缝及塌陷,重点收集灭失煤矿和采空区范围资料,了解矿井的开采层位、层数、开采厚度与开采深度,上覆岩体土体的工程力学特征,了解采空区和出现地裂缝、塌陷的内在规律,对未来采空区进行监控。对崩塌和滑坡以矿区、山区和重要交通干线为重点展开调查,了解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控制已发生和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的次生影响,进行危险性评估。对泥石流灾害以矿山开采区的主要沟谷为重点,详细调查沟谷形态、沟床坡降、沟谷坡度、集水面积、岩层倾向、碎屑团体物源等特征,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估。

(四)预防瓦斯与煤尘爆炸的措施

1、防止沼气聚积的措施

一是加强通风管理,增加有效风量,降低沼气浓度,各采区和各工作面都应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

二是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三是工作面、掘进巷道停止作业后,若要恢复生产,需加强通风,检查瓦斯含量,无危险后方可进行作业。

四是对废巷、采空区要及时封闭,对盲巷封闭或设栅栏挂警戒牌,严禁入内。

2、防止煤尘爆炸的措施

一是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煤尘发生量和浮游煤尘量,可采用静压洒水或综合防尘措施。

二是消除引燃的火源,如消除井下火花(包括机械摩擦产生的火花),防爆设备失灵要及时更换。

(五)避免突水事故的主要措施

1、煤矿和小煤窑在采掘前,应探明所在矿区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掌握矿区开采史和采空区分布情况,圈划水害威胁疑问区,制定井下预防水灾技术方案。

2、在与相邻矿井或煤窑(包括老窑)的积水区和生产区、含水断裂或破碎带两侧的可采煤层留设防水煤柱。

3、必须遵循“对水害威胁疑问区采取探水措施,探清和消除水害威胁后,才允许掘进”的原则。

4、凡遇到煤层变得潮湿、光泽变暗;巷道壁或煤壁“挂汗”;煤层变凉,工作面温度下降,水蒸气增大;顶板淋水加大或底板鼓起;出现压力水流,煤层出现水挤出的“嘶嘶”声或空洞泄水声;工作面沼气、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增加;老窑“死水”渗入,煤壁或巷道会出现挂红、酸度增大,水味发涩、有臭鸡蛋味等现象,应停止掘进,进行探水工程。

5、查明活动构造,规划煤矿工程活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查明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或属不稳定易复活的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矿区工程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立民.浅谈加强煤矿地质工作预防安全事故[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