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例6篇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报考煤炭类专业考生逐年减少,加上江西省乡镇煤矿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煤矿数量和产量都得到长足发展,而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地市、县、乡镇煤矿企业陆续改制,从国家、集体所有制煤矿企业转变为私有制煤矿企业,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这是煤矿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主要原因。开展对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加快培养服务于乡镇煤矿的专业技术人才迫在眉睫。文章以江西省为例,探讨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一)数量与结构分析

据2006年底对全省736个乡镇煤矿的调查显示,矿长及安全管理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许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的甚至是文盲,具有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20%。具体情况如下:

1、数量。截至2006年12月30日,江西省乡镇煤矿共有736个,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矿长、副矿长、技术负责人)共计2132人,按地市分布,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学历层次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学历情况

3、年龄结构如表3所示。

表3江西省乡镇煤矿主要管理人员

年龄结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总量较少,层次偏低。由于煤炭类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偏少,主要集中在几个煤炭集团公司和省属煤矿,其次是各级煤炭主管部门,在乡镇煤矿从事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从学历层次看,煤炭中专以上学历只有20%,明显偏低。

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增长与乡镇煤矿的发展不相适应。近十多年来,煤炭院校没有毕业生分入乡镇煤矿工作,总量的增加也只是从其他渠道进入乡镇煤矿工作,然而,5年来江西省乡镇煤矿的产量和经济总量都在快速增长,更凸显出专业技术人才的紧缺。

3、知识更新慢,年龄结构老化。随着煤炭科学技术进步,新材料、新设备、新仪器陆续在煤矿强制使用,年龄偏大的技术人员明显感到吃力,许多技术人员凭的是老方法、老经验在组织生产和管理煤矿,知识更新慢,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4、从年龄结构上看,40岁以上的技术人员占50%以上,老化严重,急需培养一大批年轻专业技术人才。

5、待遇低,稳定性差。由于大部分乡镇煤矿属于私有,技术人员只是打工,没有主人翁意识、没有发展前途、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任务重、工资低,加上职称评定受限制、两地分居、子女上学不便、居住条件差等原因,造成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人才流失严重。

(三)2010年乡镇煤矿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分析

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工作方案》(赣府发[2005]18号)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提高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资格准入标准的通知》(安监总煤调[2007]5号)的文件精神,省煤炭主管部门提出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必须达到每矿4人以上,江西省乡镇煤矿现有736个,如果每矿按平均4人计算,届时煤炭院校中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2944人以上。考虑到现有中专以上学历的429名技术人员中,到2010年因年龄达到55岁不得从事煤矿井下工作的还有约80人左右。

目前,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是江西省两所煤炭院校: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从2005年开始,乡镇煤矿选送到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共有采煤、地质、煤矿机电3个专业,共864人,如果这些人员全部回到江西省乡镇煤矿工作,预计到2010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

缺额数=要求配备数量-已有数量-即将增加数量+到时将要退休数量=2944-429-864+80=1731人

考虑到煤矿数量的变化、人员流动等因素,到2010年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缺口数应为1700人-1800人。另外,加上培养学习时间、回矿到担任职务的锻炼时间,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迫在眉睫。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江西省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江西省煤层特点、开采技术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当前乡镇煤矿实际情况看。中等职业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时间短,培养费用低,专业技术人员稳定性强,比较适应于乡镇煤矿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既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乡镇煤矿人才梯队建设,高职大专层次人才培养也是必要的。因此,乡镇煤矿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应以中专层次为主,兼顾高职大专。本科层次教育虽然学科体系、基础知识全面,理论基础较深厚,但对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存在学习时间长,培养费用高,人员稳定性差,动手能力弱,过高的理论基础得不到发辉的缺点,不应作为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学历层次要求的重点。

(二)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

煤炭专业人才队伍是煤炭工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按照煤矿主管部门的要求,乡镇煤矿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必须立足现有省内煤炭院校加快培养。目前江西省煤炭类高校共有两所: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西应用工程职业学院。这两所院校都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院。其中,煤矿开采技术、煤矿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等专业都是学院传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江西省煤炭系统技术骨干。

按国家招考政策,现有以下几种学历培养方式:

1、初中毕业起点读三年制中专或五年制高职大专;生源可以是社会考生,参加普通高考统招录取,也可以是煤矿优秀青年参加三校生(对口招生)考试通过煤炭定向录取。

2、高中毕业起点转录读一年制中专。

3、高中(中专)毕业起点读三年制高职大专。

4、举办成人教育,有高中毕业起点脱产或函授的方式。根据乡镇煤矿生源和年龄结构的状况,应作为江西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三、乡镇煤矿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

在专业设置上要处理好以下3个方面的关系:

1、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江西省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相对较小,技术含量低,技术人员必须一专多能,如对于煤炭洗选、煤炭营销,作为人才培养知识能力要求是需要的,但作为专业设置就不必考虑。

2、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问题,设置的专业口径应适当宽广一些,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乡镇煤矿的技术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还要对煤矿相关专业了解和掌握,不仅要懂技术,还要会管理,因此专业口径必须宽广一些。

3、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一个专业的成长需要时间、人力、物力上的保证。专业建设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还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

根据江西省乡镇煤矿地质条件、井型、煤矿单产和技术管理水平等实际,急需培养煤矿开采技术、地质与测量、煤矿机电技术3个专业人才。至于煤矿通风与安全专业,由于江西省乡镇煤矿井型小、煤层埋藏浅、通风网路简单,暂不急需。

(二)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

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课程计划方案与课程标准(课程大纲)。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课程体系强调的应该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例如,当煤矿巷道掘进遇到大断层时,就要运用到掘进与支护、地质与水文知识、巷道测量、安全管理等知识,在教学中就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综合考虑过断层的措施。根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性的特点,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例如,《地质测量》这门课,不但要会罗盘测量,经纬仪、水准仪测量,还要学会使用最新的电子仪器测量。

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1、宽基础、活模块、多方向.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应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与“实用型”的特点。课程体系设计要考虑具有较宽阔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设计若干模块的课程。

2、以能力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是通过对煤矿职业活动的分析,了解煤矿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以此作为课程的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分为公共课、理论课、技术(实务)课和技能训练课4类。

以上两种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既能满足社会职业的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能满足煤矿职业发展的需要,有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

(三)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职业技术课程的综合化。过去我们以学科知识为本,内容交叉重复多,应用性不强,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为改变这一状况,依据上述课程体系设计的方式,明确专业理论课为实训课教学服务,专业理论教学贯彻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发展的原则,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实行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改革。例如,《煤矿开采技术》专业的矿山机电维护能力模块,应该将静力学、动力学、流体力学、液压传动等知识精简糅合在一起,掌握常用采掘机械的原理和简单维修,掌握基本电工知识,能对简单的矿山供电情况进行处理。

2、实践性教学。长期以来,职业院校比较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制度。理论教学在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现场进行。将理论教学课堂设在实训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互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化,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分析问题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应是生产的实际问题。必须紧紧结合乡镇煤矿实际,从实践出发,为乡镇煤矿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很小。例如,乡镇煤矿井下供电系统、乡镇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乡镇煤矿通风阻力测定,乡镇煤矿落后采煤方法改造,巷道掘进支护方式改革等等,最多进行矿井采区(或盘区)改造设计。

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形式应以小组为单位。3人-5人为一组,先到乡镇煤矿跟班实习,边学习边锻炼。学生彼此交流知识、经验,互相启发,结合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产生主动的求知欲和更多的探索愿望;同时,养成听取、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和谐地与他人共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产学结合、定单式培养

产学结合是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职业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国际上职业教育的一条成功经验。学校与煤矿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按着乡镇煤矿的要求培养学生,满足需求。第一,设立校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煤矿企业的技术领导、专家作为委员对学校煤炭类专业教学进行指导,争取最大的支持与帮助。第二,双方合作加强煤矿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为目标,与煤矿企业签定合作协议,明确学校和实训基地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实训的顺利进行,满足煤炭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要求。产学结合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乡镇煤矿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煤炭类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和改革趋势而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进行教学考核、提高学生素质、承担培养风险等是“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路径。煤炭类专业“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乡镇煤矿的意图,共同培养适合乡镇煤矿生产和管理要求的人才,其最大特点是专业设置与乡镇煤矿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乡镇煤矿的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乡镇煤矿用人标准相协调。“三个协调”有效地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节约了煤矿的培养成本和时间,为煤矿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性人才,成为煤矿企业发展的人才基地。

“按需培养、企业录用”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于乡镇煤矿这一明确的教育目标、专一的教育内容、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主动适应乡镇煤矿对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为乡镇煤矿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J].教育研究,2002(3).

2、韩庆祥.素质教育的本质:“能力教育”[J].高等教室研究,2000(4).

3、张楚廷.素质:教育的沉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0(2).

4、姚允柱.基于创新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关系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

5、柳海民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3-03-13.

6、滕玉梅.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与模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3(3).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根据省安监局规定,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煤矿安全培训规定》(第52号)的精神,达到规定的相应学历才能办理相关证件,否则不予办理。我集团公司部分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历未达到相应学历,须补充学习,以达到相应学历。经培训处与有关院校联系沟通,经请示公司领导同意,现就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报考(补充)相应学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准入条件

根据国家安监总局对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学历准入条件,我集团公司相关人员应达到以下煤矿主体专业学历:

(一)煤矿主体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

1、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及以上人员。

2、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地测、调度、安监等部室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安监工作人员;

3、各生产矿矿长、副矿长、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及煤一公司、华能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等。

(二)煤矿主体专业中专学历人员

各生产矿、煤一公司、华能公司的生产、技术、通风、机电、运输、地测、调度等职能部门(含煤矿井、区、科、队)负责人。

二、学历补充办法

未达到相应学历人员可通过以下不同方式报考相应学历。

(一)大专及以上学历报考

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分春季(2月至3月)和秋季(7月至8月)两次报名招生,专业为:采煤专业(大专)。

2、西安科技大学每年7月至9月报名,专业为:机电、采煤、测绘等专业(大专、本科),需参加成人高考。

(二)中专学历报考

由集团公司培训处负责与====职业技术学院联系招生事宜,煤矿开采技术学习形式为半脱产。

三、其他要求

1、属于2014年已经培训,但未达到中专煤矿主体专业的人员,要求在2015年X月3日前到持身份证复印件及培训费2300元到培训处报名,办理补充学历手续。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效发展 煤矿机电设备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C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347-01

引言:

在实现高效的生产发展视角下探讨煤矿机电设备如何实现具备科学的管理方式,以达到从大体上解决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实现科学的、绿色的、高效的煤矿安全生产发展目标。我国是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煤矿资源拥有的重要国家之一,煤矿的生产发展直接与国民经济的总体提高相关联,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煤矿机电的科学管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矿机电设备在生产发展中得到不断完善,各种型号和各种特征的机电设备在煤矿生产中担任着发展的重要角色,对煤矿机电设备的科学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煤矿生产设备在发展中的维修和管理技术日臻完善。煤矿机电管理发展的思路目前这个阶段要先从精细化管理人手。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对象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在管理目标、标准、任务、流程等方面进行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是与现代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耗费的资源,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一、现阶段我国煤矿机电设备在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现阶段,我国多数煤矿矿企在机电管理的方式上绝大多数都还处在粗放式的基础之上,管理层次相对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中就必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重点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的问题,以方便相关企业参考,并该井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一)现代化管理系统很难在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中施行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必须考虑的主要生产途径,煤矿机电的安全运行直接与煤矿安全生产相关联,同时也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如果在煤矿机电管理设备中没有实现科学的安全管理,就会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埋下无穷的隐患。

(二)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管理部门权责不明,管理力度分散

煤矿企业在机电设备管理方面,处以相对分散的权力管理措施,没有实现明确的权力与责任管理。煤矿机电设备选型是在设备规划工作中优化方案的过程,是设备前期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由于这一工作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导致设备购置和使用存在着部分脱节现象,设备的买、用、修、改造方面各单位存在互相扯皮,各行其是的个别现象,职能部门权威性不强,会造成部分设备闲置、积压,使设备利用率没有完全发挥。

(三)机电设备管理效率不明显

粗放式管理导致设备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整个煤矿生产效率,降低矿企经济效益,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矿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矿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煤矿机电设备粗放式管理中,基础管理的总帐、台帐、明细帐部分为手工记帐,部分微机管理没有实现信息联网管理,工作量繁重,以物易物,帐、物不符现象时有发生,系统分析、汇总、统计均非常不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现代化要求不符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煤矿机电设备更新换代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新型设备的引入投入生产,是原有基本管理工作专业素质的煤矿职工无法胜任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从而导致不少机电设备在工作中无法发挥其原有的工作功能。

二、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创新措施

(一)煤矿机电设备实现集约式管理措施

集约式管理措施主要是以高效率的管理工作为目标,实现高度的生产发展要求。煤矿机电设备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煤矿生产中的危险系数,提高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系数,达到总体经济效益的快速全面提升。这就要求,在机电设备的管理方面要实现集约式管理,每一管理步骤和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煤矿高效、稳步、安全地生产。

(二)煤矿机电设备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措施

什么人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什么素质的人能够在其岗位上实现怎样的工作效果。这就表现为,煤矿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和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坚实的专业技能。然而,现阶段我国不少煤矿企业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队伍还相对比较薄弱。专业技能和高端技术人员数量少的惊人,大多是以表面形式的人才来充当专业技术人才,煤矿企业专业技能人才的断层局面随处可见。煤矿企业没有过硬的专业的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和维修技术人员,就会给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面对这一问题,煤矿企业应加大机电设备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出台相关可行的人才激励和创新发展激励制度,实现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的不断引进和不断提高。

(三)严格设备购进程序的管理制度和精细化维修研究创新措施

煤矿机电设备购进时必须严格把关,层层精细化管理,在设备质量和可行引进方式上要从严处理,每一购进程序都要实现严格的审核和量化管理,保证机电设备的高质量引进。同时,在设备运行工作中要实现每一环节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专业维修人员在维修技术方面不断研究创新,从根本上实现核心技术的发展创新。

结束语

总之,目前煤矿的机电管理,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以提高矿井机电设备安全可靠性为中心,以“管理、装备、培训”为原则,以标准化统揽工作全局,以经济杠杆为手段,以机电现代化管理系统为平台,扎扎实实地搞好机电管理工作,确保实现矿井机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的工作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田今超,浅析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2]康晓龙.煤矿设备运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8期

[3]陈熙强.关于矿井机电维修方式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9期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能源; 灾害事故; 对策

一、 煤炭的地位和煤炭生产的基本特点

(1)煤炭工业是资源性行业,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炭企业的寿命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源量,煤矿的安全生产状况受其资源条件的制约。由于资源条件差别很大,煤矿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以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它支撑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我国的煤矿种类多、分布广,在我国所有省、市、自治区,1264个县均有分布。

(4)煤炭工业是高危险行业。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煤矿的生产系统在地下数百米,甚至上千米,且呈管网式布置,半封闭式结构,瓦斯、煤尘等多种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致灾因子共存于同一环境,使煤矿容易发生多种灾害事故。煤矿作业场所又处于移动和变化之中,不断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生产条件和灾害的复杂程度也随之增大。因此,在各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发生率高,伤亡最为严重。

二、煤矿的主要灾害及灾害事故现状

2.1 煤矿的主要灾害

(1)我国煤矿均为有瓦斯涌出的矿井,全国煤矿的年瓦斯涌出量在100亿m3以上。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数量占49.8%,煤炭产量占42%。煤与瓦斯突出是我国煤矿灾害中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所以,我国是世界上煤与瓦斯突出很严重的国家。

(2)我国煤炭资源的埋藏条件复杂。大中型煤矿中,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属于复杂或较复杂的煤矿占33.09%。开采深度也大,2005年,平均开采深度约为430~450m,而且每年平均增加10~20m。这种复杂的煤田地质条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事故隐患。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我国煤矿的主要灾害有瓦斯、水灾、火灾、尘害、热害、煤岩动力灾害等。

(3)我国绝大多数煤矿的煤尘具有爆炸性。国有重点煤矿中,87.37%的煤矿存在煤尘爆炸危险,而且60%左右的矿井的煤尘爆炸性强烈。1960年,山西省大同老白洞煤矿发生的纯煤尘爆炸事故,死亡684人,矿井被毁。2005年,黑龙江省七台河东风煤矿的“11·27”矿难,死亡171人,也是煤尘爆炸所致。

(4)从我国煤矿主要灾害的变化态势可以看出,随着开采强度加大、开采深度逐年延伸,煤矿的开采条件呈现出逐渐恶化之势,自然灾害的威胁也呈加剧之势,对灾害和隐患的治理难度在加大,对需要的防灾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我国大中型煤矿中,煤炭自然发火严重或较严重的占72.86%。国有重点煤矿中,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具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分布范围较广,几乎所有产煤区都存在,尤其是重点产煤区更为严重。我国煤矿发生的火灾大多为自燃火灾。

2.2 我国煤矿灾害事故现状

(1)我国煤矿各类自然灾害类事故,如瓦斯、火、水、煤岩动力灾害,生产性不安全因素导致的事故,如机械伤害、人员触电、提升运输事故等均有发生。

(2)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以及对自然灾害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我国煤矿事故频频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在我国工矿商贸企业中最为严峻。煤矿灾害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约分别占全国工矿企业总数的30%和40%,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灾害事故占全国工矿企业的80%。

(3)结合我国煤矿安全历史资料分析,可以发现,煤矿的灾害事故呈现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在20世纪,无论在事故起数,还是在死亡人数上,瓦斯事故逐年上升。瓦斯事故的百万吨死亡率由1981年的0.995,上升到2000年的3.135,反映出瓦斯威胁逐年加大。进入21世纪,在政府提出贯彻执行治理瓦斯的“十二字”方针后,瓦斯事故逐年下降,说明技术方针的重要性、贯彻这一方针的重要性以及贯彻这一方针的巨大作用。

三、灾害事故的原因分析

3.1 灾害防治能力不足,煤矿防灾系统不健全

确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灾害危险与灾害防治能力必须实现动态平衡。在灾害危险程度增大的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灾害防治措施,提高防灾治灾能力,就容易发生灾害事故。2003年专家会诊结果表明,我国煤矿的防治系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对灾害的防治能力。2004年,近18%的国有煤矿存在超通风能力生产。

3.2 煤矿自然条件差,伴生灾害多,容易造成严重灾害事故

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井下巷道呈管网式的空间布置和多种致灾因素共存在同一环境,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发生各种致灾因素作用的耦合,形成继发性的灾难,波及邻近区域甚至全矿井。这种机构性特点也是煤矿灾害事故严重度高、特大事故多的原因之一。

3.3 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巨大

煤矿灾害治理需要技术与装备,技术难题需要科技攻关,这些都要有可靠的资金保障。煤矿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运行,效率不高,亏损面宽,加上社会负担重,造成煤矿的安全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下,煤矿效益有所提升,在国家的支持下,治理瓦斯等灾害的专项费提取比例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煤矿企业深层次的问题未解决,提取的费用仅能维持当前安全生产的需要。

3.4煤矿职工素质不高,技术人员匮乏,职工的安全意识亟待强化

煤矿职工队伍庞大,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不能满足高危行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煤矿灾害防治是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切技术措施和管理必须依靠人来实现。但是,当前不但职工文化程度、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灾害事故的防治,技术人员也严重不足。初步统计,国有重点煤矿一线主体专业技术人员缺口约7万人,96%的煤矿缺机电专业人才,88%的煤矿缺采矿专业人才。

3.5安全管理水平低,制约机制和责任体系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我国煤矿发生的灾害事故大多为责任事故,反映出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低下。现场管理混乱,很多安全技术措施在现场没有落到实处,现场检查发现的隐患未得到及时整改,导致事故不能有效控制。煤矿内部规范有序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尚未健全。有些煤矿的安全管理机构和责任体系的建立不适合灾难治理的要求,不能保证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

安全规程[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人事司.全国煤矿特大事故案例选编

[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一、我省煤矿瓦斯治理利用情况

安徽是我国东部煤炭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现已探明-1000米以上储量481.4亿吨,其中淮南、淮北矿区占98%。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初步探明储量1万亿立方米。

我省煤层赋存条件和地质构造复杂,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多,是煤矿灾害隐患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年底全省共有生产矿井192对,其中58对为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31%。在全省煤炭总产量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90%,其中,“双突”矿井占70%以上。淮南、淮北、皖北、国投新集四个矿业集团的52对矿井中,46对为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88.5%。四个矿业集团的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每分钟1736立方米。其中,国家重点监控的淮南、淮北矿业集团每分钟高达1380立方米。

安徽历史上瓦斯事故频发。1990年至年的14年间,全省煤矿发生瓦斯事故135起,死亡688人,瓦斯事故百万吨死亡率1.076。尤其是1997年淮南矿业集团潘三矿和谢二矿相继发生分别死亡88人、45人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年淮北矿业集团芦岭煤矿发生死亡86人的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损失惨重。血的教训使我们深切感到,瓦斯不治,矿无宁日。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心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省瓦斯综合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表现在:一是煤炭产量明显增加。年达到9370万吨,今年预计达到1.2亿吨,比年增加4900万吨。二是瓦斯超限次数明显减少。四大矿业集团的瓦斯超限次数由年的2989次,下降到年的338次,降幅为88.7%,许多矿井实现了零超限。三是瓦斯事故明显下降。年发生瓦斯事故4起、死亡95人;年3起、死亡4人;年2起、死亡8人;2006年6起、死亡21人(其中一起为基建矿井望峰岗煤矿瓦斯事故死亡12人);年1起、死亡2人;2008年1-6月份2起、死亡2人。由于瓦斯事故下降使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年的2.45下降到年的0.587,今年1至6月份进一步下降到0.42。四是瓦斯抽采利用率明显提高。年全省煤矿瓦斯抽采量3.76亿立方米、利用量6121万立方米,比年分别增长85.3%和128.3%。

二、瓦斯治理利用的主要措施

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和利用,我们主要是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综合推进,采取了经济性、技术性双管齐下的措施。

(一)在政府层面上:强化政策措施的指导作用,增强煤矿企业瓦斯治理和利用的压力与动力

主要举措有10项: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五年多来,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委会,研究安全生产中的重大问题。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经常深入煤矿第一线检查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和瓦斯治理。

2、强化协调组织、联合执法功能。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省长为组长,省经委、安徽煤监局等17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明确任务和工作责任,定期协调瓦斯治理和利用重大问题,实行联合行动和联合执法。

3、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制定了安徽省《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十一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规划》两个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瓦斯治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4、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和考核。一是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年省与煤矿企业和重点产煤市签订了瓦斯治理利用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要求现有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在2010年前完成瓦斯治理利用工程,否则一律停产。二是经省政府批准,下发了《安徽省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考核办法》,对各企业的瓦斯治理利用工程进度、抽采量、利用量每半年检查考核一次,对完成瓦斯治理利用目标的,予以表彰奖励。引导各煤矿建立企业内部瓦斯抽采、瓦斯治理工程、开采保护层、石门揭煤、瓦斯发电等激励约束机制。

5、严格市场准入。按照国家“三年解决小煤矿问题”的总体要求,年以来,我省按照“整顿关闭、整合技改、管理强矿”三个步骤,制定了煤矿整顿关闭规划和年度计划。16种应该关闭的106对矿井,已全部关闭到位。保留下来的149对小煤矿,全部实现了监测监控系统全省联网,实现了双电源、双风机、瓦斯局部抽采和实时监控。同时,省直有关部门切实履行各自监管职责,严格勘探开发煤层气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等准入标准,加强对项目核准、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调控和管理。

6、严格瓦斯治理标准。省经委、安徽煤监局联合下发了《安徽省煤矿瓦斯治理规定》,对瓦斯抽采、瓦斯治理工程、开采保护层、石门揭煤等明确标准,要求国有重点煤矿实施对标改造。在重点煤矿深化“一通三防”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创建安全高效型和本质安全型矿井活动,推动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四大矿业集团的37对生产矿井连续两年全部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

7、深化改革促安全。一是大力推进煤矿企业主辅分离,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分离辅业160户,分离职工8万人。使矿长从众多非煤产业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生产、抓瓦斯治理,抓煤矿安全。二是推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建立企业内部生产、瓦斯治理和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三是建立瓦斯治理与收入挂钩的收益分配制度,实行瓦斯治理对年薪和奖励一票否决。四是把企业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和安全生产、瓦斯治理挂钩,对凡发生3人以上事故的国有煤矿矿长分别实行自动停职、免职、撤职的措施。近年来,先后有3名矿长受到处理。

8、严格监管监察。省经委、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徽煤监局等部门坚持实施联合执法:一查各类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工作进展情况,努力实现抽、掘、采平衡;二查全省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和瓦斯等级鉴定“三统一”落实情况,把高瓦斯及突出煤层采掘面瓦斯治理工程、采区通风系统等作为生产能力限制性因素,以限能促瓦斯治理工程开工、竣工;三查“三同时”执行情况,把建立矿井地面瓦斯抽采系统作为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改扩建和技术改造的重要内容,切实把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关;四查“一通三防”安全隐患,组织专家进行技术“会诊”,提出完善矿井瓦斯抽采系统、加强保护层采前预抽、提高瓦斯抽采率等工程性举措。-年共监察矿井6723矿次,查处隐患53945条,责令243对矿井、1245个采掘工作面停产整顿。

9、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在政策扶持上,把国务院关于瓦斯治理项目优先安排建设用地、税收优惠、设备加速折旧、发电上网等11项优惠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在资金支持上,省政府设立了5000万元瓦斯治理利用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瓦斯治理利用重点工程项目的贴息、重大瓦斯科研攻关项目的补助等。在安全措施费用提取上,四大矿业集团安全费用提取达到33元/吨煤,其中瓦斯治理专项费用不少于15元;高瓦斯小煤矿安全费用提取不少于20元/吨煤,低瓦斯小煤矿安全费用提取不少于15元/吨煤。年以来,四大矿业集团专款用于瓦斯治理专项资金达31亿元。

10、坚持依法管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规体系。省人大通过了《安徽省安全生产条例》,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安徽省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处理及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省经委、安徽煤监局联合制定了《安徽省煤矿瓦斯治理规定》、《安徽省煤矿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实施办法》。在全省形成了联合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群众参与“四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依法从严查处事故。过去五年累计查处事故329起,处理事故责任人2627人,行政处罚1857人,追究刑事责任10人。坚持有报必查,先后核查67起职工群众举报,其中立案查处54起,释惑解疑13起。年以来有32名矿长被警告,20名矿长暂扣、42名矿长吊销安全资格证。自始至终保持了煤矿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高压势头。

(二)在企业层面上:突出煤矿瓦斯治理利用的主体地位,强化技术性措施和精细化管理

主要举措有4项:

1、用先进技术装备煤矿企业。对新建矿井,坚持高起点、高投入、高技术建设。先后建成了8对安全高效型现代化矿井。如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煤矿年产1000万吨,开采深度820米,用工仅2000人。对老矿井,坚持高起点的安全技术改造。年以来,先后投入安全技术改造资金66.2亿元,改造老矿井16对。全面开展井下区域性瓦斯治理,推广使用保护层开采、地面钻井抽采、煤层顶板抽采、顺层钻孔抽采、采煤工作面瓦斯综合抽采、突出煤层掘进快速消突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瓦斯抽采利用、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目前,全省192对生产矿井全部建立了安全监控系统;建立了瓦斯抽采系统160台套,其中新建地面永久瓦斯抽采系统21套;建成中、低压瓦斯输配管道220千米,11万户家庭用上了煤层气;建成瓦斯发电机组43台,总装机容量48兆瓦。

2、围绕瓦斯治理难点开展技术攻关。一是实施自主创新。依托淮南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成功研制出强突出煤层打钻防喷安全装置,基本形成了适合安徽煤矿特色的“保护层开采技术”、“地面钻井抽采技术”、“采煤工作面瓦斯抽采技术”、“高、突掘进工作面瓦斯治理技术”等十大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淮南矿业集团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专利18项,淮北矿业集团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二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矿大等科研院校,与四个矿业集团研究开发了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松软煤层无煤柱开采综合成套技术。三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提高。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活动20次,有64位专家进行技术合作,每年引进瓦斯治理关键技术工艺3~5项,并进行了消化、创新、提高。

3、创新瓦斯管理制度。在“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方针的指导下,各煤矿企业结合实际,按照省提出的“抽采治本、综合治理,可保尽保、应抽尽抽”的要求,用发展的思路抓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一是建立领导体系和协调机制,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均成立了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瓦斯防治工作体系,严格落实总工程师瓦斯治理技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建立健全了瓦斯管理例会和专题办公会议、高瓦斯和突出矿井瓦斯治理督导、一通三防隐患排查、瓦斯调度及监控信息传递和督办、干部现场跟班等10余项制度。二是各矿井普遍建立了专司“一通三防”的管理机构,设立了通风区,高、突矿还成立了防突区,专门负责矿井的瓦斯检查、瓦斯抽采、防突、安全监测、爆破、局部通风、综合防尘等工作。各煤矿安监部门均设立了通风科,负责监督检查通风工作,形成全过程闭合管理。实行瓦斯超限分级追查处理机制。三是坚持对“双突”矿井实行施工专业化。对所有穿层钻孔和岩巷揭煤及突出煤层掘进均由专业化队伍负责施工,把“一通三防”工作与采掘工程质量、矿井文明生产考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

4、加大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一是坚持新进一线员工来自煤炭等专业技校,变招工为招生。目前在全省国有重点煤矿28万名员工中,技校毕业生占24.3%。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如淮南矿业集团近年来先后引进涉煤专业的本科生2200多人,大部分充实到“一通三防”管理第一线。目前,全省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员工中大中专毕业生占5.2%;区队长一级的管理人员基本是90年代大学毕业生,矿级管理人员基本是80年代大学毕业生。三是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万余期,培训员工30万人次。四个矿业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和安徽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矿井地质、通风安全等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安徽煤监局和省经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对各产煤市县(区)政府分管领导、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人员,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安全负责人进行瓦斯综合治理专题培训。目前已举办4期,245人接受培训。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及建议

瓦斯治理利用既是一项保障矿工安全的生命工程,也是重要的资源工程,更是根治瓦斯灾害的治本之策。尽管我省瓦斯治理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安全状况稳步好转,但工作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部分煤矿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瓦斯治理利用的需要;瓦斯超限和无计划停风现象时有发生;瓦斯开采排放量大,利用比例低,节能减排任务重;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等灾害威胁程度加剧,一些技术难题日益凸显,安全压力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瓦斯综合治理的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就整体而言,瓦斯隐患是我省煤矿安全生产第一位的威胁,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心腹之患。

今后几年,我省瓦斯治理与利用工作的总体想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保护生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为目标,以瓦斯治理利用为核心,以防止煤与瓦斯突出为关键,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重点,杜绝重特大事故,大幅度减少较大和一般事故,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末瓦斯治理利用达到的目标是:消灭较大以上瓦斯事故,一般瓦斯事故下降50%,国有煤矿努力实现瓦斯零超限。瓦斯抽采量达到5.9亿立方米,抽采率达到45%以上;利用量达到1.8亿立方米以上,抽采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

重点落实五项措施:

1、加快煤矿行业结构调整。按照“政府推动、企业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加快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将两淮建设成为技术先进、装备一流、管理科学、生产安全水平高的大型煤炭基地。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并购改造一批、小煤矿之间整合壮大一批,提升小煤矿总体水平。严格小煤矿审批,防止前关后建、边关边建,杜绝已关闭小煤矿死灰复燃。

2、加大瓦斯治理利用项目的实施力度。“十一五”后三年,实施瓦斯治理技改项目52项,总投资54.8亿元;瓦斯利用项目32项,总投资20.5亿元。2008年安排项目48个,投资17.9亿元。其中安排瓦斯利用项目22个,投资5.2亿元;瓦斯治理工程项目16个,投资12.7亿元。要求今年完成井巷工程量9.2万米,井下抽采钻孔333.8万米,地面抽采钻孔3万米。竣工后,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7亿元,节约标煤39.6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96.4万吨。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四个矿业集团为主体,依托淮南瓦斯治理国家工程中心等技术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联合,围绕煤矿瓦斯赋存机理、瓦斯治理利用、解突开采,以及安全生产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技术攻关。重点实施淮南矿业集团风排瓦斯发电和淮北矿业集团风排瓦斯分解——尾气热交换锅炉等应用技术研究。全面推广应用开采煤层顶(底)板抽采瓦斯和工作面采空区瓦斯抽采技术、顶板岩石定向水平长钻孔邻近层瓦斯抽采技术;结合两淮矿区煤层赋存特点,选择多煤层、突出危险性比较严重的矿井,建设安全高效开采示范工程;推进热害严重的矿井瓦斯发电站的热电冷联供体系建设;选择具有研发制造能力的一流企业与我省煤矿企业合作,建立瓦斯综合治理利用的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煤矿安全费用特别是瓦斯治理费用的提取力度,通过强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全面完成我省“十一五”煤矿瓦斯治理利用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4、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加强与煤炭院校合作,将煤矿瓦斯治理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定向培养,加快培养瓦斯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瓦斯及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的瓦斯抽采、防突专业化队伍,落实装备和人员。同时,实施煤炭职工队伍劳动技能提升工程,以高工资稳定职工队伍,以培训提升队伍技能。

5、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和“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联合执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责任体系和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瓦斯监控。监管监察瓦斯抽采工程优先、保护层开采优先措施的落实,真正做到不抽不采、不抽不掘,先抽后采、以用促抽,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努力实现清洁安全发展。

借此机会,提几点建议:

1、从我省成立煤炭行业管理机构的两年多时间看,建立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炭行业生产、安全管理体系效果明显、十分重要。对此,应进一步强化在行业标准、市场准入、技术进步、行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统一,防止政出多门,互不衔接。

2、目前,煤矿安全欠帐仍然很多,老矿的安全技改和瓦斯防治任务很重,应从财税政策上进一步放宽,提高安全费用提取比例,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以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

3、从安全角度看,煤炭的技术含量很高,还有很多不被人们所知的自然王国。建议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获得过国家和省部级技术研发成果的煤炭企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

煤矿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煤矿瓦斯防治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时间紧,议程多,任务重,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同志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黄菊同志的讲话,客观全面地分析了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对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黄菊同志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煤矿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要求,切实落实各方面的责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打一场煤矿瓦斯防治攻坚战;坚持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实现煤矿安全生产长治久安。黄菊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语重心长,充满着关爱和期望,使大家深受鼓舞和鞭策,对于进一步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打好攻坚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

在这次会议上,淮南矿业集团等单位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瓦斯防治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有关专家分析了河南郑州大平煤矿、陕西铜川陈家山煤矿、辽宁阜新孙家湾煤矿三起典型事故案例,与会代表参观了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研究所、瓦斯监测监控信息联网、部分生产矿井和瓦斯利用现场等。

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富有成效,开得很成功,既坚定了信心,明确了任务,强化了责任,又总结了经验,查找了差距,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我看,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二点共识是,煤矿事故频发是各种因素和矛盾叠加的结果。长期以来,我国煤矿事故尤其是瓦斯事故频发,究其原因,既是煤炭行业长期负重爬坡,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也是近期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的突出表现;既有煤炭赋存和开采条件差,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多,瓦斯突出机理等许多重大技术难题需要攻关等因素,又有煤矿安全技术标准低,产业层次低,生产力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低,法律政策环境不完善等因素。但从主观上讲,违法违规开采,安全监管薄弱,特别是责任不落实,管理不严,投入不足,培训跟不上,也是煤矿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共识是,煤矿瓦斯事故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至少是可以大为减少的。典型单位的先进经验表明,只要我们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煤矿生产建设各项工作,树立积极、全面的瓦斯治理观,把安全生产措施与科技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安全高效的矿井,提高生产集中度,先抽采瓦斯,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处于低瓦斯状态,再开采煤炭,就一定能够有效地防治煤矿瓦斯事故。其中,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做法是:“高投入、高素质、强技术、严管理、重利用”。“高投入”,就是要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不断完善安全系统,推进装备升级;“高素质”,就是要重视和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后续人才的培养,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强技术”,就是要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攻关,探索瓦斯防治的新措施和新方法,推进煤矿科技进步;“严管理”,就是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通三防”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技术管理和现场管理,坚持从严管理、精细管理,改变煤矿长期存在的粗放管理模式;“重利用”,就是要坚持“以抽保用、以用促抽”,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既保护资源,又保护环境,促进煤矿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第四点共识是,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煤矿瓦斯。煤矿瓦斯事故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采用经济、技术、法律、政策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整治。在经济方面,要坚持用资源市场化等手段,调节国家、行业、企业三者利益关系,形成煤矿良性循环机制;落实好煤矿安全改造的国拨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督促煤矿加大安全投入;完善煤矿事故伤亡保险制度,提高煤矿职工事故伤亡人员的赔偿标准等。在技术方面,要加强煤矿瓦斯突出机理等技术难题的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逐步构建与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相匹配的煤炭科研、教育、装备制造体系,为煤矿瓦斯治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法规方面,坚持用严格的安全、技术、管理和准入标准,整顿和淘汰落后的煤矿生产能力,逐步构建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煤炭产业新秩序。在政策方面,要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构建节能型社会,减缓煤炭安全、生产和供应的压力等。

第五点共识是,必须为煤矿瓦斯防治创造宽松的环境。煤矿瓦斯防治需要高投入。长期以来,煤矿比较困难,自身资金积累少,对安全生产投入重视不够,安全欠账多,煤矿瓦斯防治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瓦斯利用受到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的限制。推进煤矿瓦斯防治与利用工作,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宽松的、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煤炭价格方面,要尽快建立煤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实施电煤价格联动。在瓦斯利用方面,要从保护矿工生命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制定激励政策,鼓励煤矿抽采和利用瓦斯,瓦斯发电优先上网,民用瓦斯价格要与天然气同质同价。各有关方面要对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给予重视和支持,在技术改造、项目核准、资金筹措等方面,简化程序,特事特办。

以上几点共识,为我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突出矛盾,打好煤矿瓦斯防治攻坚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下面,我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指示和黄菊副总理的讲话精神,再强调几点:

一、坚持把煤矿瓦斯防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煤矿安全生产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时刻牢记,抓好煤矿安全,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迫切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衡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尽快遏制瓦斯事故多发的势头,实现煤矿安全形势的稳定好转,保证国家一次能源稳定生产和有效供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负责的态度和更有力的措施,建立和完善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抓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二、坚持以科学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提出了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中长期任务和目标,重点是对近期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下一步,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还要组织编制“十一五”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规划,做好与总体方案的衔接工作。既要抓住当前,集中力量打一场瓦斯防治攻坚战,又要着眼长远,从根本上制服瓦斯,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

各省(区、市)要以《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为指导,认真研究本地区、本单位的瓦斯防治工作,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总体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在此基础上,也要组织编制“十一五”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规划。各地制定的总体方案和规划,既要与全国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总体方案和规划相衔接,又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有效指导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三、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煤矿生产力水平,是促进矿井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行动”。以瓦斯灾害的监测、预测、抽采、利用等技术成果为核心,选择部分国有大型煤矿,进行安全诊断,集成现有技术,进行实地配套研究和综合示范,尽快形成适合不同地质条件的应用技术,加以推广和应用。要把瓦斯治理与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列入国家“973”、“863”计划和“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从根本上控制与减少我国瓦斯灾害提供科学防治方案。

第二,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瓦斯治理与利用的科研体系。尽快组建由煤炭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共同参加的,井上、井下相结合的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依托,组建瓦斯治理与利用部级研发基地,通过加强国内合作与国际交流,加快科技研发,培养部级瓦斯治理与利用研发队伍。

第三,要以装备现代化、控制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生产集中度,发展先进生产力,走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化道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煤矿进行资产重组和联合改造,整合煤炭资源,淘汰落后的开采方式,实行集约化生产。要搞好质量标准化建设,以“一通三防”为重点,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等专业要全面提升质量标准化水平,推进煤矿科学管理。

第四,要加强煤矿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建立和完善正常的职工教育培训机构,有计划地进行强制性全员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员、瓦斯检查员、防煤与瓦斯突出的专业人员等特殊工种岗位,必须做到持证上岗。重视抓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培训、定向培养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各煤炭大专院校要把培养煤矿人才作为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的重点,研究增加煤矿主体专业设置,增强师资力量,满足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需要,为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四、坚持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大煤矿安全投入

淮南矿业集团的经验证明,加大投入是煤矿瓦斯防治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大对煤矿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的投入。

首先,煤矿企业要提足、用好安全生产费用。4月8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监察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标准,加强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使用管理与监督的通知”,将吨煤提取安全费用的标准从2-10元提高到最高可达15元,并明确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要确定具体提取标准,并报当地税务机关、财政部门、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煤矿安全监管机构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这是一项实事求是的好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讲,用好、用足这一政策,煤矿企业的安全投入就有了可靠保障。煤矿企业要认真执行这一规定,根据需要提足安全生产费用,并确保全部用于安全改造和瓦斯防治。

第二,各级政府要支持煤矿瓦斯防治。2005年,国家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30亿元。其中,拨款补助资金14亿元,主要用于45户安全重点监控企业中经济较困难的煤矿;安排贷款贴息资金16亿元,用于支持煤矿安全改造贷款项目。以此为带动,预计今年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投资可达15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商请由国家开发银行为主承贷方,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使资金尽快落实到位。为了尽快下达中央补助资金,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第一批资金用于补助尚未安装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的国有煤矿。目前,第一批资金计划正在会办之中,争取本月底前下达。对国家安排的国债拨款项目,地方财政也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 五、认真抓好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和落实

这次会议以后,各省(区、市)和有关方面要立即专题研究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方案,制定瓦斯治理工作的预案。要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决把瓦斯事故降下来。

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与各省(区、市)煤矿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的联系,注重把握面上的煤矿瓦斯防治情况,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区和各煤矿企业瓦斯治理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加强瓦斯治理与利用工作的跟踪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措施,督促整改;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合力,提高瓦斯治理与利用效率;还要抓好信息和简报工作,强化工作指导,推动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省(区、市)煤矿瓦斯集中整治领导小组,在煤矿瓦斯防治攻坚战中肩负的责任更大。既要负责检查本地区对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情况,及时上报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又要做好本地区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总体方案和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尽快报批下发实施。同时,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煤矿现场,抓指导,抓检查,抓落实,促整改,协调解决煤矿瓦斯防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各煤矿企业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淮南矿业集团等单位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吸取事故教训,并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一要加大安全投入,抓好煤矿安全改造,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二要加强职工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强制性进行全员安全培训,抓好在职人员继续教育,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三要坚持煤与瓦斯共采,积极推广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工艺,依靠科技进步治理瓦斯;四要认真落实各级干部安全责任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瓦斯超限分级追查处理制度、班组长“一通三防”持证上岗制度;五要贯彻落实《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认真学习并积极推广《煤矿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全面推进煤矿瓦斯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