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例6篇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1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而这些挑战为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现代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也在日益提高。但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专业教育是培养风景园林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高级人才的基础阶段。因此建立完善的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从业能力以及理论研究水平,关系到该学科的未来发展,从而解决社会需求量增长和专业人才培养输出欠缺的不平衡矛盾。

1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需要

自1900年,哈佛大学设立了美国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Landscape architecture),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建立。在我国,正式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取得显著教育成就的同时,由于风景园林学科自1997年一直被作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中城市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的一部分,学术地位大大降低,从而使该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活动大多是在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科的名义下进行,内容与名称严重不符,导致无法与国际同学科接轨,造成学术思想混乱,而风景园林分属不同学科门类,学科门户之见和分化严重,人为分割导致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不完整,直接影响构建专业培养课程体系时存在盲目和局限等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要求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诸如上述日益凸显的学科发展问题及社会关注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对此做出了重要调整,在已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显示,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列入一级学科,这一调整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重视和认可,预示着风景园林教育春天的到来。目前我国已有184所高校设立了风景园林专业,并且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递增。业界人士纷纷呼吁,为确保风景园林学学科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善的本科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在协调学科建设与行业发展的同时,满足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

1.1 现行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体上都按照已故的汪菊渊先生对于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所划分的层次进行构建。其主要分为三个主要的层面: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大地景观规划[2]。其中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树木学、园林工程、园林艺术、园林史等,而这些课程占了本科专业教育的绝大多数课时;以“城市绿化”为专业教育的并行侧重点,主要开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以“大地景观规划”为本科专业教育提升,主要开设风景名胜区规划等一系类的拓展课程,但是这个层面的教育由于受到教学课时以及课程体系的限制,没有构建出完整的体系和教育目标,从而导致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宏观研究内容及方向把握不准确。而“大地景观规划”是学科应对当代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策略,是学科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其任务是合理利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生活境域,从而用理性的分析以及可行的发展策略来解决当下人地关系失衡、环境恶化、自然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等尖锐的社会问题。在现行风景园林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中,也正是由于认识到风景园林业务范围已从原来单纯的规划设计转换为保护利用、恢复更新等发展研究趋势,最经几年在一些风景园林专业院系中出现了与景观生态学相关的课程,更有完善者甚至建立了“场地认识和分析”相关的介绍、体验类课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框架更趋于完善,从而使得设计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2 课程体系中引入“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

在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也为风景园林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其实就风景园林目前的发展趋势,溯其根本,就是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而园林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因此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回答有若干种,但是有一种最具代表性―― 是“为了寻求某种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化?”肯定是要满足某种需求,那么“是谁的需求?”这个答案唯一,即为“人的需求”。因此经过这样一个设计反思的过程,即可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园林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人性化设计。而这个过程是要建立在对场地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之上,借助景观生态学等知识的宏观把控,运用园林规划设计的微观方法,才能促成一个完整的设计。因此从课程体系完善的角度考虑,将“环境心理学”引入,是对专业设计过程培养最好的补充和铺垫。而环境心理学作为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应用型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大众行为角度,探索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发展。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大众行为和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对现代景观设计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如图1所示)。

1.3 “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发展应用

环境心理学应用到园林设计中,激发了景观设计新的研究方向,促进了设计对人的需求的关怀,实现设计环境的最优化,为很多细节提供了设计理论和依据。将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园林设计中,解决了许多除设计因素之外的现实问题,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景观影响。

就目前环境心理学在风景园林中的研究现状,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及其对园林设计的一些影响,如由Almo Farina和Andrea Belgrano提出的“中立基础园林、个人基础园林、观察基础园林”三种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生态假设理论;再如Jader Tolja和Clara Cardia通过实验证明一个人的心理因素能够影响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和空间说明。二是研究大众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截取相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园林设计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的公园设计以及扬.盖尔对于如何使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支持或引导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且景观中的环境心理学理论在考虑特殊人群的设计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注理论研究,将重点投射在运用国外的研究理论,在具体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综合国内外的综合研究成果,现在的景观设计重点是关注景观与人的相互影响和关系,而非景观本身,这是环境心理学带给景观专业新的反思和研究方向[3]。其中,环境认知理论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人际距离―― 亲近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对景观场所设计的影响;个人气泡、领域性、私密性特征在园林景观体验中的把握,甚至色彩感知对园林景观的影响都将成为每一个专业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4]。正如彼德 .沃克所说:“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如同一个编剧,如果他的景观设计得好,那么每个是使用者就如同在剧目中的演员,尽职尽责地演着编剧为他导的剧”,由此可见,如果掌握了大众行为中所蕴含的心理需求,那么景观设计作品的使用频率和社会评价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使对景观使用者的控制从无序走向可控化。

2 “环境心理学”课程缺失对专业培养的影响

在现行的风景园林本科课程体系中,作为设计根本和前提的“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相应课程的讲授,只是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涉及到具体设计内容时,浅显地分析下此类型园林项目对适用人群该如何进行考虑,但是理论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解决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一些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虽然设计到心理相关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心理学范畴较宽泛,讲授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以及针对园林专业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使学生感觉所学无多大用处,因此造成学生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上课积极性不高的现状。由于“环境心理学”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在30余年的发展中已形成一套基本完善的理论系统,并且其在园林中的应用探索已步入了深层研究,因此只把这方面的知识仅作为一门园林专业基础课上分散讲授的内容,一方面难以保证学生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使这类知识在相关设计中得实用度大大下降。

2.1 导致设计目标不明确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缺失,直接导致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时盲目拼凑、目标不明确,缺少对景观与人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只注重方案形式的漂亮,忽略场地功能的考虑,最终使方案的认同度和操作性降低。比如无论是设计那一种类型的园林绿地,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方面的考虑,不仅要满足各类人群使用的功能需求,更要通过一系列环境与人的关系的分析来充分展示景观对人的吸引力,从而控制人对景观的感知。只有这样,设计的内容才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目标的实现某种使用需求。

2.2 对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在教学方式上,任课老师在布置“园林规划设计”或者“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不同设计作业时,虽然一再强调学生要对整个地块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并提倡人性化设计,但是学生仍然感觉对此要求无从下手。因此,作为讲授者,应该改变枯燥的纯理论教学,试着引导学生以一个景观使用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从景观认知过程及景观行为的空间格局等多重角度,培养学生在景观设计中的“多身份”扮演的假象能力,推导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和要求的方案,再借助环境心理学中关于大众行为与景观的关系,不断地提高方案的可操作、实用、舒适性。

2.3 引发对传统设计程序的反思

我们现在做设计,一般采用直线型设计程序(如图2所示),从解读任务书完成设计纲要,确定设计方法和内容,再到最终的设计实施,全程建立在设计师在独立思想之上,没有使用者的参与。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合理的设计程序应该是环形设计程序(如图3所示):通过对设计纲要的理解从而预测出设计目的,或者说是设计构想、意图或假设,然后通过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对这种设计意图进行恰当的表达,至此是没有使用者的参与的,与传统设计程序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实施之后,新加入一个设计环节,就是对所设计的内容进行使用后评价,得出结论,从而验证当初的设计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条件容许甚至对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可以说这个过程为今后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参考信息。这种环形模式使我们的设计更趋于完善,提高了景观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景观的认同程度,这种程序才是良性的可持续性设计发展之路。

3 “环境心理学”课程的引入

针对当前的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及专业的核心教育目标,“环境心理学”课程应作为当前专业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课程的先行课程,起到普及环境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具体方法的作用。同时,为了避免纯理论讲授的单调枯燥,本门课程可以引入“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不同的心理反应对景观认知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总结各种设计信息和参照依据,从而为核心课程的开展铺垫合理化设计的理念。本门课程的主要知识体系由认识人的基本行为开始、在认识交往的基础上规划设计面向交往的景观场所、了解景观行为的空间构成、从景观感知到如何提升景观认同度、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调查作业五个主要部分组成,课程答题的建设构想(如表1所示)。

4 结语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工业设计 基于工程背景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它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教育内容是产品设计[1]。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质的能力以外,实现以“基于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扬长学生聚集型思维优势,拓展提高学生发散型思维,强化学生工程制造的背景与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背景

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常州工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之路,强调学生与生产实际间的零距离培养方式,应运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工业设计应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企业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构建产品内外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3]现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法,缺乏对企业实际制造加工情况的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新进工业设计学生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需要毕业生有独立完成产品从外观设计到和生产制造的经历,这给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很好的反馈信息。

(2)从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由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两种办学实体。在培养的方式上,艺术院校往往过分扩大设计的份量,强调概念设计的成分;工科院校则较多地采用在培养方案中增添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法。这两类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难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办好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3)常州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针对设计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及实战性强等特点,强调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过渡,并以此作为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主要“杀手锏”,这种培养方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外各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模式,重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设计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学、先进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工程制造课程,表面上似乎已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的配置、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间的连接,学生应达到的制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课程群开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制造课程的知识不会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难以达到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以某一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而产品涉及行业众多,产品品种繁杂,教学要完全覆盖所有产品显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某一类产品对象的研究,但在积极探索产品设计的方法论,以指导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上理性不强,课程设计上仿制工科机电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或成为其内容的浓缩品的现象还较多,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培养“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

(4)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的内容把握和课程间的连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快速提高学生“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标准不相适应。

(5)一个学校想集成所有企业的设施和设备显然不现实,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又普遍缺乏开放型、综合型的实验室与设备条件,如果教师仅通过课堂和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来教会学生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很难完成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与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3 建设“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改革与此使命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应用性工业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特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因材施教为方式,来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崭新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坚决贯彻和实施“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点、能力的要求,专业确定了表现技法、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实践四方面主要的知识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四大课程群,形成具有“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创新”、“设计与文化”三项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体系[5],尤其要在课程内容的把握和课程间的衔接上要做细做实,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2)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一定数量的企业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丰富原有教师“基于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构建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的教师团队,并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磨合,在实践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制造课程的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有些工程背景内容的教学,采用直接在企业的车间现场完成,教学中要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3.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要有新的举措

1)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基础和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cad/cae/cam技术、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获得综合训练。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组织、制造加工工艺和手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出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工程制造课程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识体系,以课程设计的串接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寻求以小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主线,发挥这一类产品涉及的机电知识面较宽泛、学生易于直观地接受、产品的制造企业较多且易于外出实习等优势,将课程设计有机地串接并构建出“基于工程背景”类的课程设计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涵,一方面使学生能实现专业课“明白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在产学研环境下的零距离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小机电产品原型设计与制造为对象,触类旁通地帮助学生进行领悟、消化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

4)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教师的横向设计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在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并兼顾产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能力。

3.3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不断调整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重视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构建以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产学研体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没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保证设计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完整从事设计与制造的经历,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有效的课程群体系和执行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

4)加大开放式综合型实验室建设进程,使学生课余时间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全面地体会企业“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实工作环境,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的经历。

4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业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系统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的需要,它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应有实践能力;不仅应有设计创新能力,更重要应有付诸实施的能力;不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实用而可操作性强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养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务实。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业设计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 .2004.

[2]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z2):86-88.

[3] 宁绍强,穆荣兵.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探讨[j].包装工程.2004(6):126-129.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外语经济 景德镇 经济发展 推进作用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是一项交际工具,在满足人们需求和交流的同时,需要语言与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作为互动,如若离开语言交际将无法进行下去。在跨文化经济交流中,外语是重要角色,根据数据了解我国对外的技术依存状态达到50%的占有率,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60%的占有率,也就说明,如果语言在劳务市场上能够满足不同需求,那么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一、外语经济概述

(一)外语经济

语言学家将语言定位为人力资本,因而学外也能被看成经济投资,最近几年景德镇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在全国范围内比重加大,随着外语热的发展态势,语言能够实现经济效用以及自身的价值,因而,外语经济已经开始涉及到全省的各个经济领域内,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切实的意义。

探究外语经济之前,需要研究语言经济学,该学科的提出是在1965年由Jacob Marschak提出,将语言经济学分成以下几方面因素,价值、效用、费用、效益。

在研究语言经济学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目光转移到外语经济。外语经济即他国的语言核心,主要将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看成最佳语言融合对象,目标经济的掌握主要以外语和母语经济领域所引发的目标性差异为依据,进而研究融合状况,让外语经济达到最大化利益准则。尤其在涉外的经济活动中,需要通过外语进行沟通,中国加入WTO以后,涉外环境范围加大,涉外的内容逐步延伸,由此要求在市场交易中遵守已然形成的市场规范,也是公平交易的关键,因而实现基础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平等互换,进而带动涉外经济效果的最大化发展。

(二)外语经济效益

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带动语言活动以及语言发展,同时经济活动也要依赖于语言发展,由于语言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进行物物交换,并且早期的物物交换就是现在经济活动的源泉,由此推断任何形式的语言都能产生经济价值,用以服务于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外语能够被看成一类语言工具,显然产生之初是为了交流,但是后期的交流就变成商业活动的沟通语言,能用以获取母语以外的其他经济技能,也更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地域和经济有积极推动意义。

由此,外语学习也成为经济投资,由于外语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且为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国大概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目前已经达到供需持平的状态,但是唯有教育这一项没有满足要求,市场仍然倾斜在卖方,以英语教育为典型代表。因而英语的消费需求,带动英语经济发展,根据调查了解英语产业的年收益价值已经达到百亿,进而英语消费已经成为时尚类消费,目前一个成功的人士需要外语作为自己的外在标识,随意语言和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让经济成为语言地位活动的元素,使语言学习推助经济发展。

二、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概述

(一)陶瓷经济发展特点与回顾

景德镇的陶瓷以青瓷和白色这两色为主,被称为假玉器。在公元1004~1007年,烧制的瓷器被定为贡品,由于陶瓷的底书标注“景德年制”,因而天下将此瓷器称为景德镇瓷器。宋室王朝南渡以后,北方的大量瓷窑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瓷器技能南来,让景德镇的陶瓷呈现长足发展的态势,从此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超越南北两地,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的陶瓷烧制行业,从元朝发展到明清时代,经历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发展中汇集我国顶尖级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以后,景德镇的民窑已经达到二百到三百座,因而瓷器产量大幅度增加,参与制瓷劳动的工匠也能达到十余万人之多。

景德镇陶瓷工艺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建国之前,很多制瓷作坊都比较小,非常分散,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建国后,国家在大力改造中将其建设成全国制瓷的中心,这里发展的重点不仅集中在规模和产量,更集中在产业链条上,形成集合与科研教育、陶瓷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系统,远销海内外。

(二)陶瓷经济的国际化特点

1.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最近几年新兴陶瓷生产国的兴起,以及很多陶瓷大国将生产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最低劳动力成本,因而陶瓷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达到白热化局面。就从建筑卫瓷一项为例,世界上的需求量已经低于总产量。根据调查显示当今世界上建筑卫瓷的生产同比上升七百多点,由此断定,各国的陶瓷市场竞争都很激烈。

2.市场的高档、艺术和多元化发展需求。虽然国际陶瓷市场处于疲软态势,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因而特、优、新的产品整体供需还存在缺口,集中在高档陶瓷和卫生陶瓷上面,市场竞争逐年加大,中低档产品已经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大行国际陶瓷生产国将重点转移到高档、艺术化陶瓷生产市场。另外受到消费者艺术水平、文化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引发产品需求不同,由于市场经济的开元文化,让人们打破大众需求,更寻求个性化发展,导致传统的大众发展形势,不适宜现代人的消费需求,现代人更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由此陶瓷生产方向将有大众化转移到个性化发展方向。

(三)市场生产配套以及销售中心转移

最近几年国际陶瓷市场出现销售配套化的新特点,国内外的建筑以及卫生陶瓷企业在发展中不仅需要谋求内墙、外墙和地砖系列的配套产品,更要谋求墙地砖以及卫生洁具产品的综合配套。

另外,市场发展中,世界陶瓷生产的中心地位受到制约,现在欧亚成为主要的生产基地,特别在日用陶瓷这一项,亚洲占比达到65%,欧洲占比达到30%,因而高档陶瓷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原因是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将工业生产转移到技术密集性企业,因而劳动密集性陶瓷工业成为他们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三、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竞争加剧,陶瓷行业面临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原有大锅饭的生产分配模式,导致中、高层的收入不断拉大,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开放,因而国外的很多陶瓷生产大国将关注点集中在我国的中高层阶层,并且针对这一阶层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政策,力求将高档日用瓷具推进中国市场,这一现状将挑战我国以生产高档瓷具为主的企业,如果企业在发展中还在停滞不前,不接轨世界市场,了解世界市场,故步自封的发展,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加入WTO后环保要求加剧

贸易规则中涉及的内容有环境保护,由于景德镇还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中,因而会由于环保这一项内容被拒之世界市场的门外,由此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要马上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尽快将相关环保条例纳入日程中,尽快的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国的瓷器文化发扬光大。

四、外语经济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带动净出口贸易

外语经济被定位为以他国语言为基础的经济形势,即通过语言沟通获取经济收益,外语经济在发展中始终贯穿在整个对外经济范围内,对景德镇进出口贸易有持续性影响。国际市场的开放,代表别国可以进入到我国市场参与竞争,那么随之我国的产品也可以投放到他国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外语在此就要充当重要角色,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语言沟通,那么任何贸易形式都将失去意义。另外在贸易中各类条款需要通过外语进行解读,这也是关系到国际利益的大事,在外贸中不能解读条例,也就不能从事公平的贸易活动。由于外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景德镇的外语教育受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能够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能够引进外资,扩大进出口贸易。外语教育的作用是让景德镇能够快速的融合到国际竞争平台上,对江西地区的崛起也提供必要保障。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国外风土人情和习俗、商业规则、贸易习惯等,这能更好的提升景德镇瓷器的销量,并且通过这些信息更能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当地人们需求,减免贸易中的摩擦以及争端,有助于提升国家贸易的成功率,更有利于增进进出口贸易规模,加大全省的经济收益。

(二)拉动外资

外语经济有助于加大对外交流,增进引进外资的力度、技术以及人才,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因而高校要加大外语人才培养,这是增进本地吸引投资的必要前提,同时提升当地外语人才的素养,也能满足当地外语市场的需求,增进对外交流的前提下,有利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对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有极大的帮助,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外语经济的发展也能推动景德镇地域技术的发展,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贸易等,带动烧瓷工艺进步,中国虽然是制瓷大国,虽然在发展中总结优良的烧瓷工艺,但是“闭关锁国”的方式,终究不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市场,因而需要了解国外其他先进的烧瓷技术,结合到中国烧瓷工艺中,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引进外资企业,引领当地企业发展,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通过技术带动企业竞争优势,这里外语就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技术的竞争带动企业的研发,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产业,让资源配置更合理,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

(三)推进旅游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助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旅游能够培育国际影响力,带动文化品牌需求,增强城市以及区域综合性竞争。景德镇除了有山西省的环境和文化旅游优势以外,外语经济的发展也能为当地带来大量客源,让景德镇的知名度打响,带动境外的旅游市场发展。在2010年景德镇旅游行业呈现出“黄金年,全年总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65亿人,实现2282亿元的旅游创收,相较于上一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上涨幅度为13%和15%。在此旅游行业带拉动全省旅游经济要点有积极作用,因而,外语教育需要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带动景德镇的旅游资源,让世界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同时,更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以及陶瓷特色产业,为世界关注东方陶瓷打开“天窗”。

(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伴随着景德镇对外交流的逐步加大,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因而发展外语经济能为景德镇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发展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以上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后更容易找到相关工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甚至会达到供不应求的阶段。外语类毕业生在传统领域内更能获得发展,“外语热”是推动外语产业链条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逐步增强外语教育机构的前提下,涌现出各类不同的外语培训机构包括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外贸机构、翻译公司等,这些机构的涌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景德镇依托自身优势,开展瓷器外贸业务,因而更需要优秀外语类人才进行外贸接洽,同时良好的外贸接洽将景德镇的瓷器推销到世界各地,会增大订单产量,进而形成贸易和人才的互动发展,缓解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发展,也能维护好地域的和谐与稳定,为江西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外语经济推动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对策

(一)加大监管,推动语言消费市场

最近几年,由于景德镇当地外语消费迅猛发展,因而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涌现出来,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考试类型,各类教辅书籍也鳞次栉比的出现,导致外语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因此,需要加大关于英语语言产生监督管理机制,给生产和消费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关于英语的语言消费也成为带动景德镇消费的增长点,在市场发展广阔的前提下,外语经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就要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有力监管语言消费市场,并建立监管以及自制机构,确保各个机构的培训质量和师资状况,通过合理的调整,形成规模化教育模式和品牌化教育效应,以此优化英语的培训环境,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语言消费市场的健康有效起着积极作用。

(二)引导大学生合理语言消费

众多的语言消费中,大学生是生力军。首选,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语言消费的动机,合理的进行语言消费,不要盲目的听信广告,或者“跟风”让学生了解清楚是否自己有学习的必要性,并且在学习之前搜寻好当地机构的信息。其次,尽最大的可能收集相关培训信息和和培训资料,让学生理智消费,提高学生对市场状况的判断标准,学生在此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消费方式。

(三)提高大学生教育的经济效益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需要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将市场作为教学目标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做好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开始各类英语课程,力求满足学生需求,更要提升英语的教育效应。高校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现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结合专业化学科性质,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模式。高校在教学时不应该将学历与外语等级联系在一起,应让一些不具备外语学习潜质的学生,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让人才物尽其用。另外也需要引入能够适应就业市场发展的应用人才评价系统,转变我国传统四六级评价的单一性,并且让英语教学习惯以及消费习惯都得到地方区域性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外语经济得到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

我国在加入WYO以后,陶瓷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调整,景德镇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就进入“逆水行舟”的态势,所以“不进则退”,因而发展中把握WTO带来的机遇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国际市场发展形势,将外语经济和景德镇的陶瓷经济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做好心理准备,凭借着“入市”的东风,完成新形势下的变革以及发展模式,其实发展中经受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狼”,更是我们对该行业的新型,以及发展下去的决心,更是发展中的创新,结合国际市场形势,引入外语经济模式,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经济态势,克服发展中的诸多困难,把握机遇,谋其发展,不畏艰难,奋勇抗争,为景德镇创立一个更好的陶瓷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红玉.外语经济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作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49-451.

[2]何裕宁,邱其霖.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15(05):351-352.

[3]朱虹.关于加快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升级的思考[J].中国陶瓷.2015(11):297-299.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4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幼儿园具体的保育和教育之中,为此,场景模拟教学法非常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下面是笔者在具体实施场景教学模式时的一点体会。

一、实施场景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一方面,由于生源的原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低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又过分偏重专业技能课的学习而忽视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时,在幼教工作的技能方面显示出了较大的优势,但在理论知识,尤其是教育理论方面却显得极为不足,这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和改革意识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样化、课程模式多元化以及教学手段与方法体系化的改革趋势。

另一方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不是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及岗位能力了解不多,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出现偏差,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理论教学的成效,把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结合在一起,以真实工作场景为核心,利用项目导向的场景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场景教学模式的应用依据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其中做就是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行动,就是实践,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要做到“教学做合一”。

幼儿教师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在中职学校开设该专业应该是以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幼教理念,具有扎实的保教能力、全面的从教技能、大胆的创新精神和过硬的实践能力的基层幼儿教师为目标。这就要求专业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教学为主,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适应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为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场景教学,模拟或者实际到幼儿园观摩学习、从教,能让学生了解幼儿园日常工作情况,从而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专业知识,理解并掌握幼儿园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

三、场景教学模式的类型

学前教育专业场景教学根据场景设置真实性的差异可以分为幼儿园实践教学和两个模拟场景教学类型。

(一)幼儿园实践教学

幼儿园实践教学指在幼儿园真实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幼儿园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幼儿园实践分为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幼儿园领域活动研究等保教活动,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具体做法有:

1.建立学前教育实习基地

建立实习基地并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校有属于自己的实验幼儿园“职校大地幼儿园”,校址就在学校中,学生可随时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同时,我校和粤东地区多家大型幼儿园建立了合作关系,便于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可以感受不同幼儿园的特色,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

将游戏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将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穿插实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使各种类型的幼儿园实习相互补充,以提高学生就业时的适应能力。

3.延长教育实习的时间

将幼儿园实践课以参观幼儿园、教育调查、心理测查、游戏实习、毕业实习、各领域活动研究等形式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模拟场景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的每一节课都到幼儿园去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是不现实的。因此,模拟场景教学则成为训练该专业学生职前获得幼儿园各种学科技能的必要途径。模拟场景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的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幼儿教育的理论,掌握当今幼儿教育的前沿动态,特别是掌握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四、场景教学模式实施要求

不管是模拟场景还是幼儿园真实场景实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的精髓是一个具体的任务,围绕这个任务展开教学,从而达到一个目标。切合学生实际设定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示范讲解等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点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完成任务,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场景,并围绕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把场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有效结合应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加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设计项目时,项目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项目设计的核心是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挑子,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规定的项目活动任务。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缺少挑战性,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从而缺少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活动指导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幼儿园活动形式、内容和要求有清晰的认识,并会实际开展活动。这门课程采用场景教学模式就相当合适。如果设定一个项目是在幼儿园开展一个关于春天的主题活动,那么活动的设计、步骤、实施等方面都可以在幼儿园直接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家长工作以及各种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

(二)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

场景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场景中,设置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鉴于单个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可以把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采用团队合作式的方法分析项目,首先可视具体情况把总项目分解成一些“阶段任务”,“阶段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小的“分任务”,逐步细化。例如在“量的教学”这个项目中,又分为以下任务:“分类”“排序”“比较多少”等。通过这样的细化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小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及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场景教学模式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形式之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习任务大多是通过学生分组完成的,这一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些问题的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是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但有的则是有区别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与学生沟通给予合理的评价。

场景教学模式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技能,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教师给予的指导也应该是启发性的,恰当的提示性指导不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实际为幼儿组织活动的场景中,学生会发现事先准备好的活动方案与现实差距很大,尤其是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注意力和纪律很难控制,许多学生在活动结束的时候都会问教师“如何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如何控制孩子的情绪”“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等问题,教师在给学生方法的时候最好不要一下全部说出,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再实践,最后和教师一起得出问题的答案。

(四)教学过程中对场景教学模式理念的理解应深刻到位

场景教学模式不是原来教学模式的改头换面,是真正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一方面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娴熟地掌握操作要领,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主线,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灵活设计教学思路。通过真实场景或模拟场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或温故知新,巧设案例;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及见习、实习体会,巧妙衔接,引导学生说出操作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教师给以恰当评价和精妙点拨,并随之应用于小组讨论、表演及新的场景操作中;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进行知识或技能的拓展,有针对性地布置家庭作业;或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以小组推荐的作品为依托,既客观公正,又有赞扬和鼓励,准确地把握了评价这一环节的“度”,体现了一定的教育智慧。

五、实施场景教学模式的成效

(一)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更具实践性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是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活动指导等,这些课程理论性很强,学生只学理论不实践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学以致用。在采用场景教学模式后有以下可喜变化:场景教学的优点是能把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在幼儿园中会遇到哪些情况,需要运用哪些具体的知识予以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快了解和适应幼儿园工作提供了实践机会。

(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更具幼师特色

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声乐、舞蹈、钢琴、绘画,这些课程必须具有大量的实训机会才能提高学生对这些技能的应用能力,为此采用场景教学模式后:使学生学习目的更明确,通过场景教学,要求学生到幼儿园去为孩子弹琴、组织韵律活动、布置环境、设置区角等具体活动,让学生知道技能课程对将来幼师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学习技能具有忍性和耐力;让教师在技能教学方面更体现幼师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具有幼儿特色,比如美术方面不要求学生的绘画技能面面俱到,但是必须学会幼儿绘画的多种形式,绘画要充满童趣,要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布置环境,制作教具等;在声乐、舞蹈、钢琴等方面教学时教师也必须把握住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现幼儿特色,增强学生技能的运用能力,避免追求脱离幼师实际的教学目标。另外,许多技能课教师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对幼儿园教学活动了解不足,通过场景教学,教师也能充分了解幼儿园具体活动形式,增强教学的目的性。

(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景区导游实务 实践教学

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是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但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

一、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探究的依据

目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都在进行实践教学探索,在理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此外,广大一线教师也进行了实践教学总结,总结了心得体会,值得借鉴和学习。

笔者学校作为首批部级重点职业院校、广西中级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拥有满足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有:象山景区、两江四湖景区、七星景区、芦笛景区、冠岩景区、漓江景区等,校内实训基地有:导游讲解模拟室、微缩景观园、导游才艺展示室、民俗文化展示室、岩溶洞穴等,为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理论知识,弱化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第二,由于导游考证的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灵活应变能力的培养。

二、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究

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物质准备(自制导游旗、工作牌)、知识准备(景点景区相关知识、景点导游词)、形象准备(服饰、仪容仪表)以及心理准备,这是实践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准备阶段要求教师对实践任务、目标和内容要胸有成竹,并且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对学生的准备工作要及时督促和检查。

实践阶段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具体活动,这是实践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这一阶段,学生做好准备工作,教师要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充分展示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总结阶段是实践教学的提炼阶段,通常以两种形式体现:一是教师的课堂总结,即实践结束后,教师针对本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突出表现予以表扬和肯定,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学生的课后反思,每一次实践教学都要求学生翔实、规范地填写实训报告册,让学生自己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手段探究

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景区导游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教学手段。

1.实训室情景模拟

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按照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到实训室开展实践活动。目前,笔者学校实训室建设已初具规模,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会选择合适的场所进行实训。例如,涉及著名的山水旅游景观时,教师会组织学生去校岩溶洞穴、微缩景观园进行导游讲解;讲到导游员的仪容仪表及综合素质时,会去导游才艺展示室进行情景表演;学到人文景观、民俗文化景观时,会去民俗文化展示室进行情景教学……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还会在景点模拟导游室适时开展校级导游讲解竞赛活动,动员学生积极参赛,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在班上进行预赛,经过角逐后,各班选出10名代表参加校级比赛。活动过程中,还会邀请景区优秀导游前来指导,并请他们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专业教师给予参赛选手奖项等级评定……通过各种实训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

2.现场实战演练

现场实战演练就是将学生带到旅游景区进行导游讲解,并聘请景区优秀导游员进行现场指导。@种方法的实践性更强、现场感更真实,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得到有效提高。在进行现场实战演练时,要选择典型的旅游景区,事先精心设计、合理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去桂林象山景区现场实战演练时,笔者先将学生分组,组长检查各组成员的前期准备工作,要求每位学生穿好职业装,戴好工作牌,拿好导游旗,能流利地致欢迎词、欢送词,熟练地介绍沿途概况,灵活地掌握景区的讲解技巧……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行动。上车之后,学生按照事先布置的任务致欢迎词并进行沿途讲解。进入象山景区后,先由景区优秀导游员向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带领组员在景区内自行联系游客进行讲解,并让随行游客在调查表上填写意见和建议。现场实战演练结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各组选派代表综合组员意见,分享实训体验并填写实训报告册……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性和自信心得到了增强,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3.岗位见习

学校与旅游企业建立较为稳定的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针对根据旅游景区“春节、五一、暑期、十一”等旅游旺季工作繁忙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到景点景区见习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行业的感性认识,又可以解决景区人手紧缺的难题。

4.强化训练

利用实习前两个月的时间,严格按照旅游景区的规范和要求,对学生进行岗前强化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四、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探究

每次实践教学考核都相当于一次单元测验,学生的成绩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期总成绩。实践教学考核的主体为教师,考核的对象为学生,考核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代表测评、教师总评三种形式。在考核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掌握好尺度、标准,制定考核评价表,根据每位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综合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定。学生代表应发挥辅助作用,配合教师进行监督,检查实践教学调查表及实训报告册的填写情况。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仪容仪表与礼貌礼节:衣着打扮是否整洁得体,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导游人员的礼貌礼节规范;二是导游规范与应变能力:能否正确回答并灵活处理景区导游服务的常见问题,思维反应是否敏捷;三是景点讲解技巧:能否针对不同游客使用恰当的讲解技巧,景点讲解内容是否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重点突出、富有感染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能体现物境、情境和意境的统一;四是材料整理:实训报告册填写是否正确、规范,调查表内容是否翔实、完整,游客的反馈意见是否良好。

应用化学的就业前景范文6

关于苔藓景观的三句话

一、新兴领域,前景广阔。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专家指出,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苔藓植物的应用价值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苔藓绿化作为一个新兴的应用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二、维护费用低,可塑性强。

北京园林绿化企业协会有关人士介绍,在西方园艺发达国家,苔藓已成为园艺市场的新宠。苔藓植物植株低矮、质地细密、周年常绿,成型后不需要修剪、翻栽,既可作为盆景的衬材,也可作为独立门类开发苔藓盆栽等绿化新品。另外,苔藓植物虽然体型小、生长慢,一旦生长成型后,能够长期保持景观外貌的稳定,非常适合做各种造型。

三、回报期较短。

2012年初,浙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两名毕业生注册100万元,创办国内首家苔藓科技开发企业,不到半年时间,已收回近半投资。公司负责人说,利用苔藓的观赏价值和生物学特性,发展成苔藓产业,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巨大的创新空间。

造景应用刚起步

苔藓植物广布全球各地,尤其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为繁茂。全世界约有苔藓23000种,其中藓类约15000种,苔类约8000种,角苔类约100种。目前已知中国苔藓植物的种类约占全世界的10%,资源相当丰富。不过,目前国内在苔藓造景上的应用,大部分体现在盆景覆盖层上,很少涉及苔藓专类园、苔藓小品等系列造景方面。

究其因,业内人士指出,一是长期忽视,二是应用技术研究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如在日本,在园林中应用苔藓植物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2世纪,而私家庭园中用苔藓植物进行景观布置也非常普遍。在美国,现代意义的苔藓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也有近80年历史,英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建成了有37种苔藓植物的庭院,而荷兰在1982年建成了有57种苔藓植物的庭院等。特别是近年来,欧美国家应用苔藓植物进行建园非常流行,专门种植和销售苔藓的公司和网站已成普遍。

应用范围广泛

苔藓绿化的主要形式共分为四大类。

第一,园艺盆栽。维护费用低、可塑性强,前文已述。

第二,庭院绿化。主要是通过合理地经营地形、规划水体、配置植物,精心筛选出各种各样的苔藓植物,创造出适合苔藓植物生长的环境,营造苔藓植物景观。

庭院绿化的核心,就是通过微地形创造出各种小气候环境,形成丰富的苔藓景观。一个苔藓公园往往有苔藓植物几十种,常用的苔藓植物有白发藓、东亚砂藓、金发藓、灰藓等。

第三,立体绿化。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建筑正在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热点。苔藓植物因其具有适应性强、介质需求少、重量轻等优点,成为发展生态建筑的理想材料。

苔藓立体绿化的主要方法以塑料模具作为载体,在工厂内培养成苔藓垫模块,绿化施工时直接将模块固定在屋顶或墙面上。建成以后基本不需要浇水,依靠自然降水就可以成活。砂藓、灰藓是立体绿化中常用的苔藓植物。

第四,生态恢复。许多种类的苔藓植物适应性极强,能够适应大多数高等植物不能忍受的环境条件,被称为“拓荒植物”。利用苔藓植物这一特点,开展特殊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恢复是近年来苔藓研究的热点。

此外,利用苔藓植物适应性强、介质需求少的特点,进行公路边坡、裸岩、墙面、分车带等特殊环境的生态恢复也是苔藓绿化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