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例6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培养;就业服务市场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混乱

市场运行缺乏保障。大学生就业服务属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其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的法规进行阐述,也没有统一的管理。除此之外,市场运行过程中就业主体及招聘方不可避免会出现违反规定的行为、发生纠纷之后的仲裁行为以及双方的权益保障问题,这些都缺乏明确的法规政策来鉴定参考。

市场行为不规范。由于就业市场制约机制不完善,主体双方在市场行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用人单位主要表现在招聘行为不规范这一方面。例如,很多求职同学关注的企业单位的详细信息及待遇,就往往会遇到片面夸大单位规模效益的企业。在待遇上,信息时有很多优厚的条件,吸引大批求职者,但是到真正签约或者工作之后并没有兑现承诺。这些问题,不但削弱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发挥作用,而且会扰乱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不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的发展。

(二)人才培养机制模式不合理

培养机制过于刚性。大学课程因校因专业有异而大不相同,但是在课程总量上,都有个共同点―课程内容多、课时量大。多数同学的时间耗费在听课及准备考试上。大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老师的讲授内容过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很少。一些兴趣爱好广泛的同学,在选择其他院系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或者基本不能学习其他学科的课程。

培养模式滞后。学校的培养,更多的是进行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仅仅是纸上谈兵时的意气风发,在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并不能很好的将具体的知识转化成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者知识面单一,当涉及到多方面的复杂情况时,无法联系其他的条件进行解决问题。

(三)校企共建实践基地积极性不高

学校作为学生培养的主要环境,在学生的理论知识、人格素养及其他方面的培养中占据主要地位,起着主体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变革,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在实践课堂及场所提供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且远不能与社会的实际工作环境及条件相比较。我国企业无论在提供实习基地方面还是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学生方面,积极性都不太高。一方面是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内驱力缺乏。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难题呈现。

二、提高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理顺就业服务市场问题

一方面需要扫除大学生就业市场制度障碍。劳动力市场问题的改革,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得到认可及展现的保障。只有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培养的就业能力才能打破政策以及制度,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机会。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补偿企业的利益,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另一个方面是建立健全提升社会支持体系。首先,进一步完善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其次,职前培训服务体系要建立起来并进一步完善。对毕业生实施职前培训,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以此确保大学生职前培训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地开展。最后,加大对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设立更多的创新实践项目,搭建更多的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证。

(二)全面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工作的改革要围绕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行。培养工作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重新定位培养目标,以培养就业市场需要的大学生为目标。大学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在就业环境中其他一些软性技能的培养。例如工作环境所需要的基本就业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影响能力等,这些都需要列入培养目标中。因此,培养目标要以完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项技能为目标,在此基准范围之内培养适合当今市场需求企业需要的人才。

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大学生的实践训练、能力培养和人格养成。让学生们置身于好似真实的案例中,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上,锻炼自己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加强自己人际沟通的能力,最后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养成。在实践训练上,搭建各种实习平台,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三)企业加强与学校联合培养

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提高参与性。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寻找实习机会。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实习经历,就意味着其具有更大的求职祛码。因此,企业要加强与学校合作的责任意识,在与学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加大对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力度,使学生有真正实践的条件,企业本身不仅可以在此过程中考察具有潜力的学生,以作为后备人才,还可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的舆论。

另一方面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改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平台。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基地中展开。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的能力,提供了培养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管理,对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鲁长明,郄艳丽.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探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8)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2

李庆中(1980-),男,河南辉县人,现在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职称助教,研究方向是国内,国际政治。

摘要:大学生就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而毕业后的就业关系重大,涉及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建设。当前形势下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笔者认为应以培养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为核心,为此应全面研究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工作,同时在国家,社会和高校层面创造一个宽松,有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外部环境,内外合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就业歧视;职业教育一、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大学生就业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民生问题,不论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是重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加快发展速度以来,规模逐年扩大,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的发展速度和成就,不过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一问题有复杂的原因,造成了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高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形势

据去年我国人社部部长尹蔚民透露,“根据测算,20-59岁就业年龄组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8.31亿峰值。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将面对巨大的就业增长压力。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今年增加到699万人。未来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总量近1600万人,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①而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727万,为历年来最多,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1、就业形势中的积极因素

一是我国政府逐年加大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政策力度。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西部大开发,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考试,特岗教师计划等,对于大学生在诸如城市落户,创业扶持,税收等都采取了政策倾斜,2013年起我国将推毕业生担任特岗人员试点,开始打破跨区域求职登记限制。

二是我国各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目前高校都已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服务中心,专职负责落实国家就业政策,服务大学生就业。同时大学各个院系也在教学设计,服务大学生就业方面采取了很多实际的措施。总之,我国的高校已经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完整服务体系,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

三是我国今年首次明确将从战略上转向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略层面的变革。“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②这一变革之所以利好大学生就业,是因为我国目前的就业市场急需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但高校无法满足供应,造成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走高,另一方面大量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是我国高校毕业生个人心理素质逐步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之所以产生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毕业生个人心理素质或者说就业理念不够成熟和务实。很多高校毕业生一直以“高级人才”自居,不肯从基层做起,不肯去自以为“不体面”的领域就业,这种自恃清高,眼高手低的普遍现象严重阻碍了自己的就业。而随着就业形势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也逐渐成熟和务实起来,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养猪,大学生扫大街等现象已不新鲜,反映了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念积极的变化。

2、就业形势中的消极因素

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客观供大于求。这是最大的消极因素。特别是今年我国经济出现下行态势,又面临艰难的转型升级任务,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直接影响到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

二是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明显。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现有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而引发的失业。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调整经济结构”问题,如市场上有些经济发达地区急需大量服务型,技能型人才,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不能满足;西部地区长期面临“人才饥渴”,东部,特别是东南部和北上广地区长期处于人才超饱和状态,这一问题仍处于胶着状态;大学毕业生不切合实际的就业理念,浮躁的心态也是影响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三是就业歧视普遍存在。就业歧视主要是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性别歧视主要是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的现象,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都明确不要女生,是典型的性别歧视。另外有学历歧视,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片面强调学生高校的知名度,有些用人单位甚至要求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都必须是“211院校”,这些都是典型的学历歧视。以上就业歧视均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拦路虎。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和就业能力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分析及应对办法

1、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

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的是以就业为中心产生的复杂心理现象。根据笔者观察归纳,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有以下特点:

一是大学生就业功利性心理和浮躁心态并存。大学生功利性的就业心理集中表现在公务员考试的连年升温,企事业单位也热度不减;据智联招聘2014年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客服、销售和生产加工类职业入选为应届毕业生最不愿从事的三类岗位,这些岗位从性质上来说都属于基层岗位,大学生不愿从基层干起集中反映了就业的浮躁心理。

二是部分大学生“啃老”的现象反映了不思进取的心理。“据《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③今年我国将有727万大学生毕业,可以想象大学生啃老现象只会进一步加重。部分反映了大学生面对复杂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思进取的心理。

三是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开始体现积极和务实的心理。从大学生最新的就业现实来看,大学生务实的就业心理越来越明显。“2014年各省公务员考试大幕拉开。截至昨日,已招录公告的23个省区市中,16省份报名人数集体下降,其中15个出现招录、报名人数“双降”局面。如浙江去年报名者高达36万,今年最终缴费确认的为22.7万人,剧减37%。其他省份亦出现10%-30%不等降幅。”④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从就业的地区也可看出一二。如与往年相比,今年应届毕业生投身“北上广”的热情开始降温。

2、培养积极正确就业心理的对策

各种心理现象,包括就业心理都是复杂的,但是可以通过耐心的疏导教育加以引导的。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对策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加以引导。

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功利性,浮躁和不思进取的就业心理,归根到底是欠缺科学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的树立在大学阶段主要靠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以我们党的理论,社会主义公德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反复的引导教育,使学生早日形成艰苦奋斗,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养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应的就业心理。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来说较弱,就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能力和素质总和,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适应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

大学生适应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优秀的学生,利用各种条件参加实习和各种实践活动,适应能力自然较高,而更多的学生缺乏关键的实践锻炼,自然适应能力较弱。

吃苦耐劳的能力,笔者根据亲身接触众多的学生以及观察,目前大学生比较缺乏这一能力,常见的现象是很多学生在主观上就缺乏吃苦的思想准备,在实践中更是出现刻意逃避困难,避重就轻的心理。

大学生动手能力偏弱这个基本是社会的共识,这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会特别强调实践经验或相关工作经验的重要原因。另外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动手能力锻炼有关。

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也是参差不齐的状态。不过总体来说是偏弱的,特别是专业技能,因为我国大学生在专业技能锻炼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我国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才能逐步培养起来,而实际情况是医学生的实习教学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偏弱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单独提出人文素养?因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关系到大学生一生的长远发展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不会做人,何谈做事?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我国高校还需进一步提升认识,努力推进这一工作。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的新思路

(一)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是靠大学生自己,所以就业能力的培养应以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为主,而在目前我国整体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外部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主要的外部因素笔者认为包括学校,社会和国家政策层面。这些外部因素应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内外因素都很重要,应协调推进,不可偏废。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措施

1、大学生自身因素的着力点

首先调整自身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打消不切实际的想法,做好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灵活应变的心理准备。“近日,在北京朝阳区环球金融中心,湖南常德“90后”男孩、北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叫作“伏牛堂”的小店,专卖常德米粉。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抛开传统的就业路径,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⑤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积极变化,正应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话。

其次是打牢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底子。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的看家本领,必须熟练掌握,才具备顺利就业的前提。强调这一点,也是因为目前很多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薄弱,尤其是动手能力,专业操作技能较差,缺乏相关锻炼,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仅就大学生个人因素来说,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一点。

再次是需要培养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大自然的规则是“优胜劣汰”,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大学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复杂的生存压力,没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不行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必须最终依靠社会实践的锻炼,所以大学生应自己主动创造条件参加各种教学实习,利用寒暑假积极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各种形式的锻炼,经过时间的积累,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自然稳步提高,从而为更好更快地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是在精神上有所追求,注重个人德行的培养。人活着需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而不仅仅是追逐物质财富和个人享受。我国在选拔人才方面向来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之所以强调德行的培养,在于德行关乎个人一生的发展,关乎人生的成败。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理应自觉培养自己良好的德行,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德行稳固则人生稳固。在培养良好德行的过程中,做人做事的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哪里还愁有一个工作呢?

2、大学生就业外部因素的着力点

(1)首先是国家政策层面

关于大学生就业国家在政策层面采取了众多举措,以后也必将采取更多新的举措,这是可以预见的。介于篇幅,笔者认为以下政策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关系重大:

第一是我国应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的力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科技,文化,旅游,交通运输,中高端服务业,这些行业需要吸收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同时还能够使大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一举两得。

第二是改革户籍及用人指标制度。“取消大学生留在省会以上城市的指标限制及户口限制,代之以人才标准和专业标准限制,促进人才流动,解除大学生就业的“户籍限制”之忧,以利于大学生就业。”⑥

第三是在高等教育培养方向上进一步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政策关键在于扭转我国教育长期的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弊端,真正转向素质教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比较扎实的能力基础,为以后走向社会顺利就业铺路。

第四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予以更多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公有制经济外的经济成分,主要是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一般也可称为民营经济,仅就促进就业和民生的角度看,民营经济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其次是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笔者认为首要的也是主要的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影响,国家相关的政策完善,推进顺利,社会层面则在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也会卓有效果。

社会层面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企业招聘和社会大环境方面。

企业招聘层面笔者认为应主要落实国家的各项就业政策,招聘中努力秉持公开,公正和透明的原则,消除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现象,为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氛围。

社会大环境层面涉及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等因素,社会大环境应为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客观地讲,这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需要涉及方共同的努力。而努力的大方向则是为了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服务。

(3)最后是高校层面

高校层面是落实我国政府各项就业政策的落脚点,是将一名学生送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因而对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是应配合好国家的职业教育转变战略,努力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如上文所述,我国自今年开始将推动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这对于向社会提供足够的高素质职业人才意义重大,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意义重大,因而广大高校应积极配合。

第二是应适应市场需要,积极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和进行课程改革。高校应设置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这类专业,同时适当削减社会需求萎缩的专业,避免浪费教育资源;“在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所学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应强化实践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⑦课程设置必须转向实践方向,转向社会实际需求方向,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三是强化学习就业指导部门的力量。目前各高校已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对于指导大学生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能加强就业部门的力量,配备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形成完善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思路。同时加强高校就业的理论研究,高校就业部门工作机制研究,以更好指导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应以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培养为主要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就业市场游刃有余;同时必须在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高校层面积极建设,完善,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尽早,尽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10.

[2]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

[5]李菲菲.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D].山东:青岛大学公共管理系,2012.

注解:

①参见《人社部:史上最难就业季或再持续五年》,载《京华时报》,2013年6月18日。

②参见《高教改革确定:600多所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载《经济观察报》,2014年5月10日。

③参见《中国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57万大学生待业在家》,载《人民网-生命时报》,2012年11月1日。

④参见《16省份公务员报名人数下降浙江减少近1/3》,载《新京报》,2014年3月27日。

⑤参见《大学生另类就业盘点:卖米粉卖猪肉当保安》,载《中国新闻网》,2014年5月4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渠道;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洪环,泉州师范学院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福建泉州36200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11-0187-03

就业关系到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是否稳定发展。一场全球性的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倒闭,在职的工人下岗,应届毕业生更失去了应聘的机会,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有2000万农民工失业,600万大学生就业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加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大学生面临着失业的难题,高校的教育事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面临倒闭,大学生人数增多。就业问题凸显严峻。中小型企业裁员、停工、倒闭,造成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金融危机几乎波及到全球的各个行业,中国企业倒闭的现象也相当严重,“日前,中国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下,今年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的‘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倒闭,一些面临考验的企业力求生存,也进行裁员,导致大量工作岗位流失。而部分家族企业以自家家族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企业实行全面控制,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主要经营权,在观念上、安全感、保障性上造成家族企业对外来人才的抑制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增加了大量的大学生,一方面要求全面普及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普通高校本科生在校人数达到了2700万的规模,毛入学率超过23%,进入大众化的阶段。从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突破100万(103.63万人)以来,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密切,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大学生自身素质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化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缺乏主人翁精神,上课不认真,下课玩游戏,看小说,考试作弊,专业素养不高,造成知识结构缺乏,难以形成系统性;加之,实践操作机会少,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和水平。由于平时的沟通比较少,整天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和网络打交道,应对能力比较薄弱,造成心理素质差,遇事恐慌,缺乏创新精神。面对社会复杂的竞争,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准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在就业观方面对就业要求高,一般只寻找白领阶层或者是企望在企事业单位里工作,不愿到基层,缺乏基层锻炼,一心只想往高处走,缺乏从小事做起、从基层锻炼起的精神,形成了眼高手低的现象。

(三)高校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市场需要存在距离。市场的供求关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各种类型的人才,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服务,发展和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人才作为高校生产的活的产品,不但要在思想道德方面符合社会要求,同时要储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学有所用。而目前部分普通高校的学习侧重于理论方面,除了工科等学科需要进行教学实验以外,在校生普遍缺乏亲自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与社会连接的条件,造成理论知识偏多,实践能力不足。人才市场的要求是有实践经验的人才,这对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个人品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时代需要的是技术性、综合性的人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是其进行应聘的资本和筹码,缺乏良好的素质,难以保证其就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基础打牢,提高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拥有一技之长,用技术和实践水平证明自己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树立个人的质量品牌,为就业提供机会。如师范类的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授课技能,在实习期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寻找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在大学几年来所学的知识用到刀刃上,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把教学的技能提高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以应对应聘工作,并且利于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其次,要提高应对各种压力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社会阅历可以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勇于挑战困难。大学生要树立正确就业观,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就业门路,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扬长补短,不断地完善自己。

(二)高校应利用学生社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学校要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要加强与人才市场的沟通,“应该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课程,列入大学阶段关键性教育任务,制定‘社会实践’的标准、制度、流程,建立‘社会实践’档案”。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明白在大学时代应该要干什么,选择自己的道路,瞄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各个高校普遍有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机构,校方应该充分利用社团的作用,加强对社团的资助,通过学校社团让大学生与社会产生联系,通过社团的中介作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每年的寒暑假输送一批大学生进行有实质性的社会实践,可以到公司实习,或进工厂锻炼,使大学生接触社会,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为其走上就业岗位提供一个舞台。

(三)高校应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投资,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网上购物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手段。有调查显示,“我国上网购物的大学生已经达到该年龄段人数的49.3%”网上购物,一方面促进了网上营销数量,扩大了网上市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营销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具有学历高、计算机水平高、接受能力强、同学之间人脉资源广的特点,加之网上注册商店具有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速度快的特点,适合大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投资演练。大学生可以借助身边的资源设备如电脑等,在空余的时间里进行网上营业,先熟悉网上购物的程序,了解市场需求,通过网上广告进行推销和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并且要防止黑客侵入,确保网上营销的顺利安全进行。网上营销,最重要的是联系商家和货源,寻找一个商家为搭

档,商定价格,进行网上销售物品,为从事销售行业打好基础。由于互联网传播和更新的速度快,涉及面广,如果经营得当,效益还是比较高的。其实网上创业是大学生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让大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大舞台。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契机

(一)政府应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造成了大量中小企业停产、倒闭,使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政府拓宽就业渠道,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工作。美国上世纪30年代面对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之一便是建设公共事业工程,提供就业门路。目前面临的金融危机,政府应该发挥调节作用,在平衡一二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我国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要求,也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量的最现实的选择。调查显示,对第三产业投资1万元,可以解决7―8个人员就业。而同样的投入在第一产业只可以解决一个人员就业,在第二产业可以解决1.7个人员就业。”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容纳就业数量多,收益显著的特点。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政府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扶持是改善就业状况的措施之一。

(二)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证。校企联合就是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创造新型联盟关系。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纽带作用,建立学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联系机制,设立符合市场需要的专业,随时调配生源,这样既利于企业的需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就业率。泉州地区有许多中小型企业,如品牌鞋店。可以与艺术院校的鞋设计专业联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4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大学生 就业能力

一、高职体育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1.高职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优势

高职体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实践性、集群性和互动性特征十分明显。它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为课程教学目标,同时还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为开展高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体质、保持健康状态、提高学生的体能,而且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发展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等。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应该以大学生就业为教学导向,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律能力、表达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

2.职业教育要求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职业教育非常注重“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强调知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但技能必须通过具体实际操作强化。而体育教学具备这样的教学特征,它和职业教学的教学过程存在很大的共性。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在理论上掌握投篮的动作要领,但是如果学生不通过具体的练习掌握投篮技术的话,那么无异于纸上谈兵。故高职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出于职业教育本身的特殊性而言的。

3.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学生掌握就业能力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当今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许多用人单位除了强调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之外,同样侧重于大学生是否具有健全的体魄、吃苦耐劳的精神、准时守纪的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而诸如此类的优秀品质,在日常体育教学中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

二、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体育教学注重技能培训的特征,可以树立一系列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一方面是自身气质的能力,比如自律能力、独立自主地能力、创造力等,另一方面是与人交往的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起来讲,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体育教学要树立培养大学生自律能力的目标

自律能力是指每个人严格约束自己、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从一堂体育课的集合、整理队伍与点名环节中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大学生的自律能力。虽说大学教育相对其他阶段的教育会出现管理自由化的倾向,这样很多大学生养成懒散的不良习惯,然而具备良好的自律能力却是影响大学生未来就业与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大学生培养自律能力。当学生上课迟到时,教师应该针对此事对学生进行自律问题的教育,指导学生明确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重视实践资源、懂得安排实践,具有实践观念等。

2.体育教学要树立培养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目标

为了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体育项目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坚韧品质。其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经常采用一些团队竞赛、小组训练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意识到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己应该如何与他人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成功。比如,体育课堂上可以开展小型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及排球、羽毛球之类的团队比赛活动,还有集体跳大绳这样的娱乐项目等。

3.体育教学要树立培养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目标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活动量,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不良情绪、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影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往往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遇到困难或者感到内心有所压抑时,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此外,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还能通过跑步等体育训练培养出坚韧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这样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更强一些。以往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目前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等,加之现在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人对自己的前途都感到担忧。所以,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极为必要。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时空系统

就业能力简而言之,是个人成功就业、维持就业和获得晋升的能力,以及自我更新的能力。近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大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共性难题。大学生就业群体在整个社会就业群体中占有相当大比例,大学生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家庭美满幸福的关键因素。要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满足快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政府、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一、认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深远意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高校培养目标,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现实的社会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不足,因此,重新认识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从学校维度,高校作为培养教育机构,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将会有力地推动高校就业工作、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高校通过对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了解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当前本科生就业能力的评价和要求,从中发现自身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从学生维度,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规划,利用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在学校的引导下明确社会需求和就业现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设置学业目标和就业发展方向,调整就业观念和就业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做好职业准备,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同时从社会维度,提高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是人才水平较低,结构不合理,总体素质不高,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研究解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有利于人才战略的实施和人才高地的构建,化解就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更有利于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因此,高校对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全员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二、走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误区,科学界定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和任务

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基础能力,阅读、写作、计算的基本胜任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群体能力等在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因此就业能力结构呈现出一个多维的复杂系统,相应的能力培养不是单一层面能够解决的,需要打造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完善和发展虽由政府、高校、企业、学生个人等综合决定,但是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主体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培养手段无法取代的。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一定要尽快转变到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轨道上来,克服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的弊端,使学生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各项技能,从实践中加以创新超越,在职业上获得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三、架构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时间系统,实施全程式生涯规划和指导

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涯设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就业工作不仅要前延还要后伸。

1.引导学生在入学伊始就树立就业意识和职业意识,教育学生将生涯规划同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目标结合起来,为职业生涯发展做准备。高校应该尽早为学生安排就业指导课,并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及早进行职业倾向探索,使他们“在大学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将就业指导与学生的成长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始终以职业生涯设计为核心,针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个人与职业之间的适应关系,最后将自己定位在一个能发挥自己特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岗位上。

2.每学期定期开展职业社会认知教育,促进大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社会认识的有机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外部环境的职业社会的认识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必须深入了解的重要环节,没有对于职业特征具体把握就不可能产生职业倾向。可以通过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具体职业的当前状况模拟、前景展望增强学生对于职业的理解,产生就业自主意识和紧迫感,对有兴趣的职业产生认同,认清自我的职业发展道路和方向。

3.加强学校与毕业生联系,了解用人单位不断变化的需求。对近年毕业的学生跟踪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流向,工作以后对自己的基本能力、职业能力的评估,为高校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提供科学指导。

4.鼓励踏上社会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积极创业,为已毕业学生和在校生创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创业基金和创业促进会等组织机构,在资金和咨询辅导上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要建设高校创业示范基地,组建学生创业策划与咨询机构,如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四、架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空间系统,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

1.学校内部找准定位,转变办学理念,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出现诸多不适应,专业知识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专业适应面窄、工作实际能力欠缺、社会知识贫乏都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高校应与时俱进,关注社会需求动态,以市场化为导向完善培养方案,把专业改革和建设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提前进行社会人才需求预测,进行课程设置调整,转变高校专业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现状,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学生。

2.学校育人走复合型、宽口径、厚基础道路,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课程体系建设上植入就业能力培养的因子,把一系列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教学大纲特征融合所有专业,继而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转化与转移。负责就业能力植入的教师既是专业课老师,也兼任就业指导教师。

教材选择上从基础性、综合性、前瞻性着眼,紧跟世界科技前沿,广泛收集与专业相关的最新信息,扩展和补充教材,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目的。课程体系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状况,着力体现素质教育,在综合性以及创造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上下功夫,使课程体系更科学,更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要求。

教学方法上,一改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或者其他单一形式的教学,因材施教,在课堂上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方式适当采用传授知识、小组讨论、专题研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的相互组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3.学校内部与外部资源融合,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专业技能训练,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首先,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健全实践性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是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实验操作、课堂讨论、课堂与课后的技术操作训练,工业见习、野外实习、工程技术设计、撰写毕业论文、临摹写生或创作作品等,使学生知道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设立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专项基金,加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资金投入,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保证所有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其次,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可以结合专业方向和专业特长志愿组织起来面向社会进行一些实践性活动,诸如: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志愿者服务的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社区服务以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和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4.学校外部要着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环境,实现高校自主、政府支持、企业尽责的联动机制。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加强促进就业的政策调控,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健全实习及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现大学生实习的制度化、规范化。加大财政投入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如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和政策优惠,为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牵线搭桥。其次,高校要鼓励人力资源机构介入校内职业教育,邀请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入高校开展职业规划培训,通过讲座、培训、测试、比赛等丰富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倾向。鼓励教师亲身参与企业实践,深入企业实习最新的技能,弥补理论知识的盲目性,同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加大力度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工作,使学生在实习工作中感受企业组织文化。再次,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改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终实现“校、企、生”三赢。

5.学生个人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寻求个人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积极做好职业生涯准备。从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天开始,大学生就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价值观等因素,根据外部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从而利用多种社会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策略性地去实施这个目标。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寻找社会工作机会,增强沟通表达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技巧,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井昊.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完善策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5.

[2] 刘桂华.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6):99.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1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研究

笔者以某某学院的全体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800个样本,对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人到SQL 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SQL语句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问卷的分析数据如下:

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偏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不足,敬业精神不够,有一定程度上的诚倌缺失,如我们的调查问卷中设计的问题是如果你已经和一家单位签约,而现在有另外一家单位待遇条件比第一家单位好且表示愿意接受你,这时你会怎么着做,有74%的被调查者都选择了放弃第一家的工作与第二家签约;沟通协调能力较好;而在实习经历方面,调查资料表明河南科技学院学生的实习经历从大四到大一依次减少。

2 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缺陷

从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功能上看,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在现代社会中,教育除了保留了传统功能外,其专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特征日益明显,教育不仅要使已有的知识不断延续,还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各种有用的能力,使这些能力成为受教育者在日后社会经济生产活动中谋生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手段,因而,高等学校培养有竞争能力、创新性、可就业性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成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部分专业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设有一定的考核与要求。另外,学校的专业设置比较落后。与市场需求脱节。使得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频频受到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限制,而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由于学校对其培养目标是实用性职业技术人员,在理论方面他们或许弱于一般的大学毕业生,但是由于他们有相当强的操作能力,因而有技能的灰领在劳动力市场很受欢迎。

在德国,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是按照社会需求进行的,工科大学强调大学生在求学之前必须从事一定时间的生产实践,而且在新生刚入校的前三个月也要进行一定的生产实践,我国高校可以尝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一些改进。

3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1 学校收集总结与人才需求有关的各方面信息

学校首先要建立一个部门两个系统;

一个部门: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不单单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情,更涉及到学生培养的整个系统。因此,在高校校园内开发就业能力方面,要任命高级管理者,并设立专门的机构,就全校范围内具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事宜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起到牵头抓总的作用,又要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两个系统:(1)高校要建立人才市场信息收集系统,学校要与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机构等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就业调查,在全国采集数据,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和不同职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2)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与市场信息收集系统结合随时反馈市场信息,对我国经济现状及走势。对就业态势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3.2 制定并实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案

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校要科学决策,配置资源实施培养计划: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专门机构要就全校范围内进行有战略意义、全局性的就业能力开发,该机构不但要承担起领导、协调和管理的责任,还要与有关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之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科学的专业设置,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和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推动各个院系和教学、学生管理等部门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通力协作,共同开发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再次,学校建构科学的就业能力开发系统。对学生入学、学习、实习、毕业等整个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教育与指导,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内容和不同层次的能力开发活动,第三,积极进行课程改革,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转变,提升教学人员培养和开发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在学科渗透中强化学生就业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强化高校学生的实习、见习环节,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学校把上述信息和预测结果通过网络或发行出版物方式反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形势,对自己进行职业定位。学校可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指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自我,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自我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