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例6篇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塔式起重机;安全评估系统;发展方向

注:贵州省科技(黔科合GY字[2011]3008)资助项目。常州市科技专项(CM20122002)资助项目。

前 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塔式起重机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建设施工工地现场应用的塔式起重机中,有一部分超龄设备未做安全评估,仍在使用。根据《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JGJT189-2009要求,这类设备的使用必须经过相关有资质的检测机构的安全评估,达到合格后才可投入到正常的使用。因此,塔机的安全评估工作日渐增多,在此项工作中,采用科学的评估手段,不仅保证评估的科学性,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将通过对塔机安全评估软件工作原理,分析其评估方法和依据,并对应用前景进行分析预测。

1.塔机安全评估系统概述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设计依据来源于《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JGJT189-2009,根据规范要求,设计了环境管理子系统、塔机安全评估工作子系统以及自重应力计算子系统三部分。其中环境管理子系统主要是对人员信息、口令和报告审批流程进行管理;塔机安全评估工作子系统主要是按评估流程对塔机进行评估,并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同时自动编制评估报告;自重应力计算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塔机的自重应力进行计算。

塔式起重机在进行安全评估时,应力应变的检测是一个重要项目。由于塔式起重机自身的结构和受力特点,自重应力是不可忽视的。考虑到制造单位对“产品设计计算书”的保密性,本软件采用计算机自带的有限元分析软件,根据提前输入的塔机信息,可以建立塔机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工况要求,自动计算塔机由于自重引起的应力,方便评估人员根据计算结果和应力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塔机安全评估系统评估流程介绍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首先对塔机的基本信息、资料情况进行审核,然后对重要结构件变形、锈蚀磨损情况进行检测,对结构件关键部位进行无损探伤检测,并对电气系统、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测,最后对整机进行载荷试验,并根据检测结果得出是否合格的结论,编制评估报告。

3.塔机安全评估系统评估依据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按照JGJT189-2009《建筑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技术规程》要求,对各项评估项目设定是否符合要求的合格条件,逐项判定,然后给出最终是否合格的结论。

3.1.资料审核

塔机资料评估主要是审核塔机的制造许可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使用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资料,了解塔机的工作年限、工作级别、技术参数、日常使用维护、吊载载荷等情况,计算塔机的工作循环次数,得到其使用等级和载荷状况,根据使用等级和载荷状态判定塔机是否合格,是否可降级使用。

3.2.结构件检测

重要结构件的检测,主要是对基础节、标准节、塔帽、拉杆、起重臂、平衡臂的锈蚀和变形情况进行检测,一般采用目测、塞尺、卡尺、超声波测厚仪等方法,关键部位锈蚀量不得超过3%,主弦杆直线度不得超过1‰,斜杆直线度不得超过1/750,界面对角线偏差不得超过1.5‰。

3.3.焊缝检测

结构件和连接件的焊缝检测,采用目测和无损探伤相结合的方法。对重要结构件和连接件的焊缝检测出存在裂纹情况,设备做不合格处理。

3.4.安全装置检测

塔机的电气保护、安全限制器、制动器等检测,采用模拟实验,检验各项安全保护装置是否有效。存在无效情况做不合格处理。

3.5.整机载荷试验

对塔机整机进行空载和额定载荷实验,实验过程中检测各机构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情况是否灵活可靠,并检测关键零部件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损坏情况。存在相关问题时,做不合格处理。

4.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的应用前景

随着企业的科学管理与维护保养制度完善,达到使用期限仍具备使用价值的塔机数量逐步增多,本着环保节能降耗、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对于已到年限的塔机经过安全评估,延长一定使用年限,具有实际的意义。截止2012年全国在役塔式起重机保有量已超过30万台,进入评估期的塔机保有量大致为3万台,年均增长量约为20%,因此按照评估市场的估计,年均可以达到6亿元。

在此项工作中,塔机评估软件为检测人员的检测及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自检工作提供了工具,使检测评估工作具备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

5.结语

塔机安全评估系统目前具备了初步的自动化编制报告的功能,但是没有全过程监测塔机历史数据的功能。当前对设备使用工作循环的计算,是根据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计算,尚无完整的塔机工作循环记录数据引用,因此,结合塔机工作状态记录设备,利用其记录的完整数据,对塔机的安全评估工作,将更具科学性。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2

Key words:evalu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 system data analysis; layout index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1-0276-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信息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校自我评估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卷帙浩繁的统计资料、信息公开报告以及各大排行榜榜单中挖掘数据价值,降低信息认知难度,清晰呈现自身状态,从而为主体的科学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现存的有关高校的评价活动或评价体系主要问题体现在自上而下的评价多,多维度专业评价少;结果性评价多,跟踪性评价少[2]。由于评估成本和技术的限制,评价活动时间间隔较长,专项评价活动也时断时续,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估结果的新鲜度和持续性难以保障。有的高校雇佣第三方机构进行定制化的数据服务和自我评估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自我评估成本也大幅增加。对于多数受评估成本困扰的高校,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开展类似自我评价活动的数据跟踪和监测,合理定位发展方向,迅速和科学地进行决策,不断改进自身办学行为,最终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新一轮的高校发展中抢占先机。

一、数据型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建设意义

选择高校科技竞争力作为评价主体,主要考虑到评价主体的内涵和评价主体的数据来源。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内涵丰富,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高校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科学技术创新与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等事业的综合体现[3]。高校科技竞争力数据来源广泛,能够实现数据的公开采集、连续跟踪。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高教育领域的数据呈指数增长,国内外机构的各大排行榜数据,权威部门的年度报告,为科技竞争力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提供了充分可能。从这些海量数据中选择合适的作为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数据来源,保证了数据获取的渠道和口径的统一,避免了学校填报数据的过程。

充分发挥数据在评价活动中的作用,对高校开展科技竞争力专项评价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宏观层面,评价体系可以用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配置教育资源时的科学依据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便于有关部门掌握高校的科技发展动态部署区域乃至国家的科技战略;数据型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作为专项评价能丰富目前学术性评价为主导的评价体系,避免所有高校清一色的向学术型综合大学进军,体现教育公平,让具有特色的高校能合理定位追求一流。微观层面及对作为评价对象的高校自身来看,评价体系可以帮助高校探寻数据间的内在规律,合理定位特色,有效防止大学建设的“同质化”;高校自身也可以利用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内部诊断,找出存在问题、薄弱环节,发现科技前沿,引导科技创新;有利于高校汇聚产学研用的相关资源,构建与更多企业合作的桥梁,也为企业寻找合作高校提供参考和指导[4]。

二、数据型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大致分为高校科技竞争力内涵界定、数据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采集及处理、评价结果分析四个阶段。

1.高校科技竞争力内涵

国内较早明确提出高校科技竞争力的概念的学者从竞争角度出发,认为高校科技竞争力是指高校利用所掌握的资源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能力。高校的科技竞争力总体来说可以理解为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综合能力,它包括了高校拥有的科技资源和对其利用的过程,高校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部活动过程,以及高校组织管理机制、成长激励机制等能间接推进高校科技进步的软环境。随着国家对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统筹推进,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内涵也在不断丰富,科技创新等一些能反映科技劳动原创性的要素对科技竞争力的贡献度呈逐年提升态势。

2.指标体系构建

对科技竞争力运用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最早始于美国,1972年第一份《科学指标》问世[5]。目前国内尚未有获得广泛认可的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有关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系的模型设计方法、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等理论研究层面。2015年四川大学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研究所全球大学科技竞争力百强名单,采用SCI收录论文、国际专利数量等四项量化指标对全球高校进行科技竞争力分析和排名,我国的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进入百强[6]。对于国内众多普通高校而言,国际性的指标数据少且具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亟待构建一套具有稳定数据来源的能评价自身科技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帮助学校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寻求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个适用性广泛的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7]。第一系统性原则,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反映高校科技竞争力。第二导向性原则,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建立以服务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科技评价和科技服务体系;第三可比性原则,量化指标的设计能够反映高校的共性特征进行数据的横向或纵向对比,这就要求对原始数据的归一化或是无量纲处理;第四动态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和国家战略做出动态调整。

2.2指标体系数据来源

根据上述原则,以高校竞争力作为高校专项评价的主体,探索构建了能够进行数据跟踪和监测的数据型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以事实型数据为主覆盖科技基础、科技人才、科学研究、科技成果、科技声誉5大类别,包含17个具体的评估单元,如表1所示。指标体系数据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权威部门年度报告、第三方机构公开数据等开放渠道获取,大部分评价单元数据来源是每年由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汇编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汇编》的数据采集、编排参照国际通用的分类方法,每年更新保证了数据的连续性,便于对高校的科技竞争力发展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公开获取的数据来源,不仅降低了数据采集的成本,还能够让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直接通过数据读取各高校在评价单元上的差距,可以在普通高校间大范围推广使用,从而用于高校间科技竞争力的横向比较。数据型的评价体系还可以用于高校自我评估,只要有针对性的选取目标高校作为对比标杆,就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自我评估。

为避免忽视评价单元数字特征本身所蕴含的信息以及易专家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8],指标体系不再对大类进行权重分配,而是采用直接的、基础的量化指标作为比较评价参考,数据分析更加便利简洁,同时能通过每个评价单元数值比较进行全方位的水平比较。

3.数学模型

由于不同评估单元内涵、量纲、体量的差异,会出现各单元之间数量级差别较大,为缩小各评价单元的数量级差距,使各个评价单元的数据更加扁平化和降低后期数据处理阶段难度,采用分布指标对各评价单元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无量纲处理。所谓分布指标是一种带有参照标准的复杂科学计量指标,它与两个评价集合的总量指标相关。这两个评价集合在给定的科学计量系统中有着相似的数据项,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子集[9]。

基于分布指标的理念,设计了评估单元布局指数指标Li概念。

j高校的第i个评估单元其布局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i代表评估单元序号;

j代表高校序号;

n代表样本中包含的高校个数;

以评估类别A科技基础中的评估单元1科技投入为例,某高校的科技投入为10亿元,样本总量为500亿元,那么这所高校第1个评估单元布局指数为

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可以依次计算出这所高校17个评估单元的各个布局指数。科技竞争力量化指标布局指数引入后,该评价体系实现了全部评价单元数据的无量纲化,并能够间接反映被评估高校在评估单元全国总量中的占比。数据能够以数组的形式进行存储、提取、计算,便于科研分析人员进行数据的二次开发和深度挖掘,从而全方位多层次展现高校科技竞争力。

对于同一个评估单元,其数据项具有相同的单位和物理意义,可以在数学意义上计算平均值。

第i个评估单元布局指数平均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经过公式推导,评估单元布局指数的平均值与总量和各单元数据量无关,只与样本数量有关。

为使评价体系5大类别的结果更据评价传统意义上的“成绩单”形式,对同一评估单元下的布局指数进行结果累计,同时采用平均值作为60分基准线,衡量样本高校在各评估类别的得分。

j高校在评估类别A的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三、数据型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范例

1.数据采集及处理

选取j1高校作为范例进行科技竞争力评估。j1高校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为对其科技竞争力水平和特色进行客观评价,利用表1所建立的高校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教育部全国直属的64所高校年度统计数据为样本总量。选取与其行业背景相类似的j2高校作为对比标杆,选取全国顶尖的j3高校作为参照标杆。评价体系的5大类17个评估单元的样本总量依次存储在数组 中,64所高校的原始数据为Uij,对应布局指数为Lij。三所高校的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利用提出的布局指数概念按照公式1的计算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无量纲处理后,得到三所高校每个评估单元的布局指数,按照公式2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布局指数平均值。布局指数的运用使单位不同,原始数据数量级差异很大的评估单元数据更加扁平化,数量级更为接近,研究人员可以有限区域内进行可视化对比,使比较结果更加直观。图1是j1、j2、j3三所高校的布局指数以及布局指数平均值的对比。

根据公式3的计算方法,j1高校在评估类别A科技基础的得分为:

同理可以计算出其他类别和j2、j3高校的得分,三所学校的5大类别得分如表3所示。

2.评估结果分析

基于“评估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的理念,对于j1高校来说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发现具体问题和差距,进行“对症下药”。从评价体系最后给出的分数分析,j1高校的科技基础、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声誉等均高于样本平均水平,但科学研究类别得分仅为43分是j1高校的弱项。具体原因是其在该类别分项中评价单元8课题情况、评价单元10国外学术论文、评价单元11高被引论文的布局指数均低于平均值,这些指标有较大提升空间。

j1高校与j2高校所在区域类型和行业相接近,是综合实力比较接近的高校。与j2高校相比,j1高校除了科技声誉优势明显外,在科技人才和科学研究领域都被j2高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差距,尤其是前1%ESI学科数和高被引论文方面,j2高校的布局指数分别是j1高校的2倍和4倍。建议j1高校加强ESI潜力学科的培育和高水平论文的奖励,提高校内论文质量和影响力。

j1高校与全国顶尖的j3高校相比在五大评估类别中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在代表学术精英层次的评价单元7长江学者数量方面,j3高校占比接近样本总量的50%。建议j1高校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另辟蹊径,采用内外结合双管齐下的方式,不仅要加强外部高水平人才的精准引进,同时加大对学校内部优秀青年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注重对校内潜力人才的挖掘,充分发挥科技声誉的影响力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四、小结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3

论文摘要:劝导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及应用软件来影响人类想法及行为的技术。该文对劝导技术的发展及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着重对劝导技术的可信度及其三类劝导技术应用结果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系统生命周期是现代设计方法理念的一个重要概念,该文介绍了系统生命周期,并介绍了基于系统生命周期中的劝导技术的设计评估行为。该文为劝导技术产品研究设计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的指导。

1引言

在CHI97(ConferenceonHumanFactorsinComputingSystems1997)上,计算机技术作为劝导技术而首次被介绍[Dillard,J.&Pfau,M.,2002]。劝导技术是指设计及应用计算机系统、设备或软件用于影响使用者的想法或行为[Berdichevsky&Neunschwander,1999]。劝导技术最初出现于七十年代及八十年。劝导技术是一门包含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跨学科技术。根据实际项目的不同,更多的学科包含在劝导技术应用中。因此劝导技术是一门多领域学科交叉合并而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尽管许多劝导技术产品应用于商业、教育界、健康问题预防及经济领域,其实际应用有着巨大的潜能,但本学科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本学科前瞻性的创始人麻省理工大学B.J.Fogg博士创立了一个新名词“计算机劝导学/Captology”用于描述此学科,计算机劝导学是一个基于英文词组“用于劝导的计算机技术/ComputersasPersasiveTechnologyies)”的合成词。计算机劝导学是一门致力于设计、研究和和分析以改变产品使用者观念、态度或行为为使用目的的互动性计算机技术产品的的学科。

劝导技术的载体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电脑,另一类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电子设备。计算机有三个功能使之成为优秀的劝导者:

1)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作为工具计算并引导使用者。

2)当计算机作为媒介,利用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环境为使用者来提供信息及经验。通过仿真信息,计算机可以劝导使用者改变想法和行为。

3)计算机可作为社会行为者,利用互动技术对使用者做出回应。

利用计算机技术劝导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有意以劝导为目的,另一种无意劝导使用者而产生了劝导效果。本文所探讨的是第一类劝导技术应用,即产品设计的目的是使使用者接受或改变某种想法或行为。例如SkillTek1开发的软件模拟了特定的工作环境来劝导使用者对改变对某些行业工作者如医疗工作者或重型机械操作员的偏见。

2劝导技术的可信性

劝导技术的可信性是劝导技术特有的品质,这种品质在计算机提供仿真环境时格外重要。可信性共有四种不同类型:感知型、据称型的、表面型的以及经验型的[Tseng,S.&Fogg,B.J.,1999]。感知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感知者的普遍假设。例如,相对陌生的营销员,人们会更相信自己的好友。通常计算机都被认为是高度可信的。据称型的可信性描述了感知者相信某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程度基于第三方的描述。

根据可信性的类型,有不同变量用于使用者评估劝说技术产品的可信性。

1)如果使用者熟悉产品某些的内容,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有错误出现,使用者会认为该产品不可信。但当使用者不熟悉产品,他们可能会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2)如果使用者非常需要某类信息,那么他们更可能接受该产品提供的此类信息,并认为该产品是可信的。

只有在使用者有恰当的专业知识并进行客观的评估时,可信性的评估结果才是可接受的。对于劝说技术产品的设计者来说,任何时候保证产品的可信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3劝导力/Persuasibility

劝导力/Persuasibility在传统的字典里是找不到的,但是在网络字典中,可以看到它的解释为:劝导的能力。

劝导力是劝导产品设计固有的特性。当今,对于软件易用性系统化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作为软件易用性的一个要素,劝导力的系统设计及评估仍然是研究领域的一片空白。因此笔者在本文中率先将以生命周期为导向的系统化理论和方法用于计算机仿真软件产品劝导力的设计及评估。

4劝导产生的行为上的结果

劝导的研究曾经被界定在非常有限的背景下,例如公共场合的演讲和政治性的传媒。今天,劝导已经非常普遍的用于人际交往、商业、广告和许多其他领域。学术界对劝导的研究兴趣的出现是由于劝导潜在的社会意义。通过劝导会产生三种不同的的行为上的结果,区别这三种不同的行为上的结果是非常必要的,这三种结果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往往会相互交叉重叠。根据不同的劝导结果,劝导力的评估会产生并侧重不同评估标准。

4.1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

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在使用产品之前,有非常有限的相关知识。想法及行为塑造往往不被认为成典型的“被说服”。劝导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是一种学习过程。传统上,有关劝导的文献将这一过程称为“想法形成”而非“想法改变”。儿童学习过程可以视为想法及行为塑造过程。但此过程并不局限于儿童。例如,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使用者可能完全不了解如何照顾婴儿。所以使用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并通过学习接受劝导。

4.2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

许多劝导过程实际上是强化感知者的固有想法或行为而使之抵制改变。在我们的社会里,许多劝导过程都是想法及行为强化过程。因而许多劝导技术产品不仅仅用于改变使用者想法,而是让使用者保持并强化原本的想法且拒绝改变。例如,如果青少年使用者在使用婴儿仿真模拟器之前就认为成为少年父母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使用模拟器,会强化使用者原本的想法并拒绝改变。

5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

在概念性预设阶段,设计者必须对产品劝导力要求进行质化及量化的确定及分析。劝导力设计评估的计划流程必须在此阶段确定。产品设计者及潜在的用户在此阶段必须清楚的理解该产品的劝导力要求。在预设计阶段,产品劝导力设计要求需要分配至产品的产品的子系统中。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在此阶段必须被在产品为单元的层次上审核以确保达到设计使用的要求。

5.1细节设计研发阶段

在细节设计研发阶段,设计者确定详细的细节化的设计需求,分析劝导力的需求以支持产品设计。产品劝导力的预测行为是反复的并穿插于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的来辅助劝导力的评估。同时,产品劝导力的自我评估也为产品设计者提供了修正劝导力设计的指导方向。如在概念性预设计阶段一样,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审核也是必要的,但此阶段,设计的主要工作已转移到产品子系统的层次,以产品细分之后的子系统的层次上进行设计及评估。而这一工作在子系统生命周期中也是重复进行的。超级秘书网

5.2生产阶段

在生产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劝导技术进入了实施阶段。正式的劝导力设计及评估在这一阶段展开。用户必须参与此阶段的产品测试。设计者收集并分析相关的数据及信息。如果产品的测试评估表明产品没有达到预期的劝导要求,设计者必须实施有必要的产品修正工作以确保产品达到预期的劝导效果。

5.3使用及废弃阶段

在此阶段,对产品劝导力的数据信息收集,分析及评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信息可以为产品的改进和升级提供有效的帮助。如有必要的修正和改进,设计者将会对此备案,用于将来系统升级以及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使用。

6结束语

本文在对劝导技术进行综述后,首次将系统工程,易用性设计评估及劝导技术相结合。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设计及评估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劝导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变用户的行为及想法。因此对于劝导技术产品的劝导力评估方法进一步的研究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4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 高职院校 应用性

技术经济学是高职经济类、管理类以及工程类等专业的核心课程。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国内有关怎样在高职院校开设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论文比较少,探讨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以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优化高职院校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以提高经管专业学生技术经济实践应用能力。

一、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1.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说到底就是通过项目经济分析,将形成的评估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技术经济学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将教学目标关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项目经济分析评价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技术经济学课程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上机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技术经济学是实践应用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涉及管理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上机操作实验是本门课程应用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建议在教学安排过程中,安排两周左右项目软件操作实训,旨在锻炼学生利用技术手段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最后还要求学生会撰写评估报告,完成与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在对高职经管专业开设的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设计前,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目的。《技术经济学》课程将项目工程相关知识与我国技术经济实践发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应用经济学的分支之一。《技术经济学》注重实验,课程中有大量案例,通过实验与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职经管专业《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应该突显应用性,为此,在安排课程教学内容时,可以多安排应用教学课时,建议安排至少40课时,项目安排为:投资估算项目,要求学生掌握编制投资估算表的方法;经济评价项目,特别要求学生掌握电子表格对指标进行评价;通过财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等。

三、高职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措施

1.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很有必要整合理论教学以及专题实践教学,而且理论教学与专题实践教学各有侧重,最终服务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在技术经济学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在理论知识内容教学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例如在讲解有关总成本费用计算理论知识时,可以融入专题案例,即要求学生用Excel软件制作产品成本估算表。

2.采用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

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指的是案例具有层次性,具体分成大案例和小案例。大案例指的是覆盖技术经济学整个教学系统的大型案例,学生通过大案例学习,能够了解技术经济学的全貌。小案例由大案例分解出来的小型应用案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设计大案例,要求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成员再进行分工,独立完成小案例,通过每个学生的努力,从而完成一个大案例。采用这种大小案例融合在一起的层次性情景案例教学法,有助于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上机操作实验

技术经济学实验课建议一学期至少要安排三次,主要实验内容包括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建设项目投资评估、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等。

安排项目经济指标计算与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进行估算的方法。实验内容包括分析案例材料,解决实际问题;会应用电子表格计算项目收益率;根据项目寿命期情况制订投资方案;估算动态投资回收期等。

安排建设项目投资评估实验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投资估算的一般方法与步骤,根据问题建立项目投资估算表,从而完成建设项目投资估算,为决策提供依据。实验内容包括利用Excel软件制作电子表格,根据电子表格估算项目投资总额。

安排项目财务状况评估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应用电子表格制作现金流量表,并且通过现金流量表估算项目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实验内容就是根据案例材料,要求学生编制现金流量表,估算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等。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5

[关键词] 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权重系数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7-81-0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及分层法(AHP),确立多角度评估体系的指标体系与权重系数,初步建立了一种以医生和科室为评估对象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实际工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对推动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和进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科研成果呈现多样性,对其业绩的评价日趋复杂[1]。随着科学研究绩效评价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医学科研机构不同单元(人员、科室、医技、内科、外科、医院)的科研能力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量化、科学、系统评价单位和个人科研能力的保障,是医学机构科研绩效评估的核心。个体医生科研能力是医院科室和医院科研能力的最小单元,因此,对医生科研能力的全面、科学的认识和评价是科学系统评价科研机构科研能力的基础。它不仅有利于发现和培养高质量的医学科技人才,也是有利于保证科研评价体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因此,建立科学、客观反映医生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工作的关键[2]。

1.1 医生科研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1.1 科学系统的原则 医生科研能力以综合评价为主,兼顾科学系统的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1.2 客观全面的原则 全面的评价医生的科研能力,应以精确的指标客观、合理的界定。

1.1.3 可比可操作性原则 影响科研能力的因素较多,其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量化处理是关键。避免较抽象的、不具体的描述性的评价指标。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近五年的科研绩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问卷调查科研绩效排名前10位的科室,以每个医生为研究对象,比较人员、科室中的科研成绩和差距[3]。同时,医生所在科室的科室主任对其科研绩效进行主观的评估打分,并进一步运用分层法(AHP)确定模型中各项指标在各层和整体系统中的权重,初步建立个体的评价体系,用以正确评价医院各科室及单个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工作状况,提高医院科研的管理水平,以期为未来医院科研机构内部科研评价提供借鉴[4]。

1.2.1 医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能力是无形的,内在的,较难衡量和比较,但可通过一定的中介要素去衡量。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包括专业业务能力和辅助业务能力组成。其中专业业务能力包含科研业绩及质量、专业技术能力、专业基础伦理、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标准规范等。辅助业务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专家主观评估包括上述科研项目,以主任本人的科研绩效为100分,依据医生的情况对医生进行逐条相对的评估打分。为客观评估各科主任的科研能力,有选择3名长期从事科研管理的专家,对各科主任进行科研评估,然后通过公式:主任对医生的评分×专家对主任的

评分/100进行校正。

1.2.2 医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通过整理原始数据,将上述能力评估要素分组,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绘出医生科研评价的递阶结构图(图1),根据AHP法计算过程,采用MATLAB计算每位医生和主任对该医生的判断矩阵,再将同类目的矩阵所有权进行算术平均,得到最终权重。可以按照满分1000分为标准,为各权重设置满分值。

2 结果

2.1 客观与主观对医生科研能力的影响

主治医师以下者,科研绩效信息大部分缺如,遂从数据中剔除。因此研究主治医师职称以上者,符合条件100名。在应用客观与主观两种评估方法评估100名医生科研绩效顺序,顺位前15名和后15名中基本一致,顺位70名差别较大。

2.2 医生科研能力客观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级指标主业能力权重0.8,辅助业务能力权重0.2。按照满分1000分为标准,各二级指标(包括科研业绩及质量、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理论能力、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标准规范、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外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权重和满分分别为:0.36,360、0.2,200、0.1,100、0.06,60、0.05,50、0.03,30、0.05,50、0.1,100。

2.3 医生科研业绩及质量(绩效)权重的确定

通过计算,最终构建形成医生科研能力体系指标量化及权重数,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和三级指标28个。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从客观与主观方面对医生科研能力进行评估,采用定量指标对医生科研绩效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指标权重。初步构建了一套科学易行的评价体系。研究表明,专家主观评估医生科研能力在前后15名的排序上误差较小[5]。结合客观指标体系解决中间排序问题,其评估的一致性较好,可精确排序,划分清楚。该评价体系弥补了医院科研指标体系的不足,是医生、科室的科研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和评价的基础。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从微观到宏观,兼顾个体与整体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为医院科研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根据[6]。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为医院和科室的科研决策提供建议,通过对医院内部各科室及个人科研水平的评价,及时肯定前一个阶段工作中的成绩,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各科室科研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2)根据科研评价结果,明确或调整科研重点及科研投入,并结合医院长远发展目标制定科研规划。(3)通过内部科研评价,医院不仅掌握了各学科科研工作的情况,还可依据评价结果开展考核、评奖、评优,激励科室及其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营造灵活、竞争、开放和更有创造性的科研氛围。(4)有利于提高医院对科研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医院科研要具备一定的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财力,妥善分配各项任务。(5)构建系统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为医院科研能力评价提供一种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兴太,马勇,尚国立,等.我院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效果[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12):1-2.

[2] 杨竹,伍群,袁军,等.高校院系的科研绩效评估模型和计量体系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159-161.

[3] 李朝军,康春松,门殿霞,等.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06~2010年发表科技论文计量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3):163-164.

[4] 龙震宇,张剑平,孙占如.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及系统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06,18(9):246-247.

[5] 马玉成,星吉,周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责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9(3):57-61.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评估范文6

关键词:科研企业 政府类科研项目 效益评估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通知》,我国将形成五大类科技计划布局体系(分别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地和人才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要转到负责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监管。这个方案深入体现了国家对其所投资的科研项目的改革决心,值得引起承担政府类科技项目的科研企业的深思。

一、科研企业的特点

科研企业是指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研人员为主体,专门从事研究开发等工作的企业。它能利用立足企业和拥有高端先进核心技术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把科学技术研究和企业生产进行紧密结合,通过企业来使科研成果落地运行,使科研成果能够更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用科学研究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也能更快地挖掘出科学研究的方向、需求,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它是科学研究和生产力之间的一座完美桥梁。

二、政府类科研项目的特点

政府类科研项目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国家战略,由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出面组织、统一规划管理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多课题、多单位合作、创新前沿等特点。

三、科研企业在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存在重技术、轻管理的思想

科研企业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具有强大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所以普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难以受到统一死板的规章制度约束,在思想上更加注重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创造发展,容易忽略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与企业管理人员的紧密沟通。

另外由于政府类项目多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项目组人员构成复杂,项目经理往往只重视技术上的交流,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牵头单位缺乏对合作单位项目开支情况的把控,所以在项目验收时,经常出现技术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通过的情况。

(二)项目预算制定不合理

在政府类科研项目预算制定过程中,项目经理由于不熟悉项目财务开支的流程和要求,只根据自身项目需求编制预算,不考虑实际是否可行。而财务人员审核项目预算时,由于对业务不熟悉,难以判断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准确性,两者之间的沟通脱节往往造成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最终预算执行情况不理想。

(三)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缺失

国家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要求比较严格,比如要求专款专用、专户管理、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对各类费用的使用都有详细的规定等。而科研企业由于企业账务系统局限性、内控制度缺失、管理思想薄弱等原因,往往未能满足国家要求,出现未按要求设置科目、账户,未按项目归集项目费用,未按规定使用各项费用等情况。

(四)缺乏对政府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

目前政府类科研项目的验收主要分为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主要针对财务制度、预算执行、核算真实等的验收,没有对项目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估,也缺乏科学的效益评估方法。经常存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即躺在档案盒的不合理现象,未能真正发挥项目投资的效益。

四、对科研企业管理政府类科研项目的建议

(一)提高对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

制定合理的内控制度,从流程和制度上规范该类项目的财务管理,并通过组织培训、会议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进行宣贯,提高项目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将项目财务管理情况与项目人员的利益挂钩,激发项目人员的“主动管理”意识。

(二)加强项目事前评估和预算审批

对项目作出有效的事前评估和严格的预算审批。企业建立相应的项目审批制度和流程,建立拥有相关领域突出能力的专家团队,对项目立项进行审批,并会同项目财务人员进行预算审批,有必要时可以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对项目进行事前评估,确保政府资金落实到最需要研究、最能取得效益、最能推动科学发展的项目中去。

(三)修订相关的财务核算制度

科研企业对照国家对科研项目的要求,修订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核算制度,修改财务信息系统,严格按照预算明细和相关规定进行合理的账务列支。最终做到从原始单据、凭证、会计科目、预算执行、内控制度等各方面都能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寻找科学有效的项目效益评估方法

由于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特别是前瞻性的科学理论研究项目,很难找到固定有效的效益评估或审计方法,更加难以量化。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群决策方法、同行评议法、判别分析法等等,建议对政府科研项目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各类别项目建立合理的效益评估方法,并将效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验收中,从而提高政府科研项目投资的效益。

五、结束语

在国家对科研项目进行深化改革之际,科研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梳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管理、积极寻求项目评估方法、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真正体现科研企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余平,蔡兰,张园园.科研项目评估方法研究综述[J].企业文化.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