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例6篇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文1

[关键词]双重转型;金融控股集团监管滞后;市场稳定性监管;次贷危机

一、我国金融市场综合化转型与监管格局评析

在全球金融综合化转型浪潮中,我国金融分业格局逐步改变,特别是涌现了一批覆盖银行、保险、信托、证券、期货等业务领域的金融控股集团,以及以资产支持证券、金融期货等为代表的衍生性金融产品,在机构和产品的双重维度上推动着金融综合化格局的确立。

所谓机构转型,即传统分业经营管制下的金融企业通过自生(organic)或者并购(aquisition)的路径进行组织扩张,成为可以在多个金融领域开展综合性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或者准金融控股集团。所谓产品转型,即依托金融工程技术,传统的单一功能金融产品相互组合或者联结,成为覆盖多个金融领域及市场环节的衍生金融产品。对于金融产业而言,机构转型与产品转型是两股相互支撑的变革维度。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标志着金融综合化转型成为主流趋势,全球金融业开始打破分业经营格局,迅速向综合化转型。我国金融市场综合化进程虽然相对缓慢,但依然保持了与国际一致的演变趋势。

1988年开始的金融体制改革,开启了我国金融混业的初步尝试。商业银行开设的证券公司积极参与证券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和泡沫。因此,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金融业开始走向分业经营。而后颁布的《商业银行法》等则进一步从法律和行政规章上明确了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是分业经营模式。然而,综合化经营始终是我国金融业实践中的既有现象,也是金融业发展的现实趋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信、光大集团等就开始控制银行、证券公司等不同领域的金融企业,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控股集团。随着全球金融变革浪潮的兴起,综合化经营开始成为国内金融行业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五种类型的金融控股集团或者准金融控股集团。

首先是商业银行主导的银行系控股集团。为了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的压力,也为了与具有综合营业能力的外资银行竞争,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向信托、基金、保险等领域扩张,并得到了法律的支持。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传统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外,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中型商业银行也进行了综合化布局。事实上,商业银行也是美国金融综合化转型的主力军。《金融现代化服务法》的主要突破就是对1933年《银行法》以及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进行了重大修改,支持组建综合经营的银行控股公司。

其次是保险企业并购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目前成功的范例仅有平安集团。不过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硬性约束,平安集团的综合化布局最为健全,囊括了保险、银行、证券、信托、期货等主要的金融领域。

再次是产业资本介入金融市场而形成的控股集团。其形成路径主要是,一方面借助证券交易市场收购上市金融企业的股份,从而达到控股目的;另一方面借助政府力量创设或者入主地方性金融企业。德隆集团、天津泰达、海尔财务、山东鑫源等就是典型。但由于专业经验不足,套利冲动强烈,产业系金融集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都值得关注。

最后是由地方国有金融资产组合成的金融控股集团。这种组合的线索是股权关系,而在组织架构上却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色彩。另外,从现阶段来看,这种地方性金融集团的协同程度并不高,更多的体现为股权和人事上的关联关系,而不是业务以及财务上的资源整合。

综上所述,尽管没有明确系统的立法支撑和确认程序,综合化经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基本现实。随着金融期货等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来临,市场综合化转型已是毋庸置疑。与变革巨大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具有相对较大的滞后性。与分业经营的市场格局相适应,我国在上世纪末正式确立了“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对银行、证券和保险实施严格的分业监管。为了适应市场变革,200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然而,由于缺乏授权体系和高阶制度的支撑,金融监管协调会议制度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次贷危机暴露的全面市场风险和美国监管改革回应

综合化转型是金融市场的优化选择。从收益的角度来看,综合化经营通过互补性协作和创新性产品开发获取巨大的溢价效益。而从风险的角度来看,也有研究表明,业务多元化赋予了金融企业更多避险保值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用。例如,由于融资需求的有限性,作为直接融资渠道的证券业务与作为间接融资渠道的银行业务具有成反比的回报率。但是,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综合化转型增加了金融企业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革命性地改变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和性质,构成了全面市场风险,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可能受到多个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

次贷危机的爆发就展示了这种全面市场风险。在次贷危机中,以花旗为代表的金融控股集团损失惨重,根源就在于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积极介入作为产品综合化转型典范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导致本已转移的信贷风险的循环回归。例如,通过长期的证券化过程,花旗集团已经把相当部分的信贷风险转移到了外部市场。但是,在转型为金融控股集团后,花旗又成为美国资产证券化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业务包括基础资产的收购与证券化衍生品的设计、发售、承销业务,二级市场的证券产品交易业务,以及相关信用支持业务,不但回收了间接融资市场的信贷风险,还主动地吸纳了证券市场的投资风险。截至2008年1季度,花旗集团该部分业务的直接损失就达256亿美元,表内存量敞口达291亿美元。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对监管当局提出一个重大的命题:面对日益综合化的金融机构及产品,如何建立和完善全面市场风险管理机制。

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从最早的规范金融交易行为、强调对风险的管理和规范,发展到放松金融管制以促进金融业的跨业经营和竞争。在该法案的体系下,美国实施了所谓的“功能性监管”变革,即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而设计的更具连续性和一致性并能实施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协调的监管。然而,次贷危机证明,在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前,基于权力分散和组织独立的监管体系并不能有效地实施功能性监管。也可以说,与革命性的市场变革相比,改良性的监管调整并不能相匹配。

在次贷危机的沉重压力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今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名为《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的改革计

划。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该蓝皮书是对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监管体制对于金融市场的机构与产品双重转型趋势的回应。蓝皮书指出,目标性监管模式是未来的最优选择,其三大监管目标为:市场稳定性监管(market stability regulation),即保障整体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Fed)负有稳定宏观经济的传统职能,因此成为市场稳定监管机构。审慎性金融监管(prudential financial regulation),即对具有政府保证性质的特定金融市场实施监管。为此将专门建立审慎金融监管局。商业行为监管(business conduct regulation),主要是为市场实务制定行为标准。在商业行为的监管领域,商业行为监管局将取代美国证监会等联邦机构监管者的相应职能。

在实现上述最优化架构之前,将先进行机构改革,主要措施包括:在不改变现有监管权力体制的前提下,增强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的协调功能;新设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设置抵押贷款业务的最低资格标准;将美国储蓄联合会转型为普通国民银行;美联储代表联邦监管州立银行;建立全国保险监管机构;合并期货与证券监管机构等。

三、危机下的反思:中国金融监管机制优化建议

作为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中心,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进程,具有典型的危机驱动特征。而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发展历程属于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危机驱动模式下诱致性生成的美国监管体系相比,具有制度变革上的一些优势。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考察危机下的变革措施,可以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一些有益的反思。

要正确认识职能监管机构的利益主体性和竞争性,平衡安全与效率考量。在分业经营的情境下,各职能监管机构的治理目标带有明确的部门性,利益难以协调,甚至可能相互冲突。一种流行的看法是,这种监管竞争可以带来政策优化的效率。但是,在市场综合化的情况下,监管竞争可能诱使一些监管机构纵容本部门的越界行为,并造成各金融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甚至只考虑本监管主体的责任而回避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从而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事实上,各监管机构的割据化治理模式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肇因: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而连续加息,导致房贷违约风险攀升,直接动摇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用根基;美国证监会长期疏于关注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没能有效行使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风险监控,导致商业银行转移的信贷资产风险又通过投资业务循环回归集团内部等等。而次贷危机爆发后,现行体制缺乏有效控制风险扩散的监管手段。主要的监管政策手段和中央银行流动性工具是专门用来应对传统银行危机的,对日益增加的源于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市场危机束手无策。因此,在分业监管的现有体制下,尤其要重视对监管政策的组织协调和综合考量。

在既有的协调监管安排的基础上,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权责关系,有效适应综合化转型的市场格局。在我国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进行阶段,应当同步进行监管体系的资源整合与架构改造。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明确责任主体,控制全面市场风险,落实市场稳定性监管。在市场综合化的背景下,市场稳定性监管成为首要监管目标,也是抵御金融风险的主要屏障。这种协调性安排生效的前提是有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否则就会形式化。值得吸取的教训是,次贷危机表明,由于规则的模糊化和原则性,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出台并未改善金融市场的监管状况。例如法案规定,由美联储理事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人,而金融控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依然由各职能监管机构负责。但是,在监管过程中若出现分歧,且分业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理事会的监管内容确有不恰当时,优先执行分业监管机关的规定。就我国现有立法而言,《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规定“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建议以此为依据加快行政立法,由国务院出台具有效力的实施细则,为以央行为伞式监管人的金融监管协调体制提供法律意义上的制度支撑。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文2

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借助外部市场交易的原则,使市场的价格机制与企业的行政机制相互融合的管理方法。价格机制使企业内部实现权威配置资源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结合〔1〕,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2〕。已有的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并在国内众多企业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其在商业银行中运用的研究仍然比较匮乏。尽管我国商业银行大多已经上市,但其内部仍有很严重的行政管理“硬约束”色彩〔3〕。历史经验表明,银行危机往往与其内部管理不善有很大关系。而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大多是不适当的贷款造成的〔4〕,因此,规范信贷经营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整体提升收益和控制风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照威廉姆森的资产专用性原则〔5〕,贷款作为一种资源,可以成为商业银行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的经营性分支机构进行合理的贷款优化配置,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综合风险收益率。藉此,本文通过探索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方法,以期提出建立信贷经营“软约束”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考核及资源配置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制定年度考核指标时,仍习惯于制定贷款、存款以及中间业务新增规模指标来作为考核的硬约束。这种刚性管理,忽视了各分支机构的自然禀赋、客户资源、人员素质和管理文化差异,难以发挥其自身长处,不利于激发各分支行经营的激情和能动性。

银行每年的各种资源都是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在各分支机构间进行分配的,考核越好就越能分配到更多的利益。对各级分支机构而言,完成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是年度经营的第一要务,却往往忽略了银行的综合风险控制及贷款组合效益。表1是我国某商业银行2005与2010年业务考核指标对比结果,该银行主要考核的是年度计划完成率。从表1可以看出,尽管该银行当前的考核体系较5年前有了较大进步,开始关注资本占用、注重银行的真实盈利能力,但仍然未摆脱传统的规模扩张导向的“硬约束”管理模式,偏重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缺乏以风险收益(RAROC)①最大化为核心的经营理念。而这种硬约束管理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具有普遍性,因此,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对现有的各类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均未能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目标短视和经验性考核仍然占据主导地位〔6〕。如何科学地选择考核指标和确定权重,建立更为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需要在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未建立以风险收益最大化为核心且符合商业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的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其盈利能力的评价尚停留在ROA、ROE、成本利润率和风险资产收益率的层面上。

(3)现有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未充分考虑各经营机构的特色和优势,指标分解均等化,造成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营风险上升。因此,如何通过构建信贷管理的组合优化配置模型来匹配贷款资源,从而建立银行内部的市场化管理体系,并且通过经济杠杆、内部价格等软约束手段来最大程度挖掘各分支机构的潜力,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软约束管理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一)软约束管理模式

Kornai最早提出预算软约束〔7〕,它指向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政府或银行)未能坚持原先的商业约定,使企业的资金运用超过其当期的收益。预算软约束的存在,扭曲了企业的激励机制,也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后来,这一概念被充分研究和拓展,其外延和内涵都得到很大的扩展和延伸。本文所指的软约束与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机制相关,其内涵是商业银行不再简单地运用年度下达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的规模考核硬指标,而是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标尺,以内部资金价格及业务板块的考核权重为手段,设计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实行动态调整,同时运用组合管理技术匹配稀缺的贷款资源,以“无形”的经济管理之手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规模目标的管理模式。建立软约束管理模式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立以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为核心的长期经营目标管理理念;(2)淡化以行政化为主的指标“硬约束”管理方式,充分运用“软约束”管理的思想,科学设计市场化考核体系;(3)运用内部资金价格、业务板块考核权重等经济杠杆进行有效管理,使“软约束”能硬起来;(4)形成基础考核体系长期稳定,短期专项考核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

(二)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由于银行经营的风险特性,我国银行信贷经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领域。银行最大的资源是贷款,而贷款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有限的。目前对于贷款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运用现代组合理论进行贷款资源优化配置研究。Morgan和Golinge建立了商业贷款组合有效前沿模型,分析组合风险最小情况下的贷款配置〔8〕。Altman从单位风险收益最大化的角度建立公司债券和商业贷款组合分析模型〔9〕。这些研究主要运用Markowitz的二次规划模型构建最佳贷款组合〔10〕,实现贷款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11~12〕,该研究主要从风险计量、资源配置、产品定价等角度探讨贷款的风险管理。目前国内关于银行信贷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贷款的优化组合和风险防范上。但是银行信贷经营不仅仅是贷款,还涉及存款、中间业务等综合收益,同时利用贷款自身特征对商业银行内部进行市场化管理的研究较少。围绕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目标,本文提出以信贷综合收益(包括贷款、存款、中间业务)RAROC最大化为目标,运用现资组合理论构建贷款组合优化配置模型,以最小的贷款资源获取最大的综合收益,建立符合商业银行长期战略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

1.风险收益RAROC的计量

RAROC是一个兼顾收益、风险和资本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可以作为市场化管理中的价格机制协调各个经营性分支机构的贷款配置。构建以综合收益RAROC最大化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和贷款资源配置的管理体系,其重要前提就是RAROC的合理计量。我国银监会对RAROC的定义式为: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经济资本=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基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现状和监管现实,本文参考银监会的RAROC定义式,以银行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替代贷款风险收益,以银行计提的拨备替代贷款的预期损失,给出本文的RAROC计量模型如下:RAROC=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经济资本,信贷业务综合风险收益=(信贷综合收入-信贷综合费用成本-营业税-计提的拨备)×(1-企业所得税率)。其中:信贷综合收入=贷款收入+存款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信贷综合费用成本=贷款资金成本+存款资金成本+营运管理成本。

2.以RAROC最大化为目标的贷款组合优化模型

信贷业务综合收益下的RAROC在商业银行内部市场化管理中体现出价格机制,可以运用组合技术对贷款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实现各个经营性分支机构的市场化调节,取得以最小的贷款资源获取最大综合收益的经营效果。商业银行信贷经营进行内部市场化管理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贷款资源配置过程中,不再以贷款作为管理目标,而是对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性分支行在贷款配置过程中加以软约束条件。因为每个分支机构都是独立经营的经济单位,接受其管理和考核,而贷款资源又是各个分支机构的主要利润来源,从而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内部市场化管理。

(1)目标函数的建立。假设某商业银行A有m家经营分支机构,Ai(i=1,…,m)表示该银行第i家分支机构,其相应的综合收益RAROC为Ri。假设银行分配给第i家分支机构的贷款规模比重为wi,那么可以得到银行贷款组合综合收益RAROC(RP)目标函数式:maxE(RP)=∑mi=1wiRi。

(2)约束条件的建立。贷款组合模型的约束条件可以从权重比例约束、贷款总体风险以及银行监管约束等进行限制:∑mi=1wi=1,0≤wi≤1,(1)σ2P=∑mi=1∑mj=1wiwjρijσiσj≤σ20,(2)DLRi=Li/Di≤DLR0。(3)其中,式(1)贷款比例约束的含义是对于任何组合贷款的比例都不存在买空卖空行为,因而贷款比例都是一个非负且小于等于1的数;式(2)中σi是第i家分支机构Ai的标准差,σP是银行贷款组合收益标准差,σ0是商业银行整体贷款组合的既定标准差,ρij是Ri与Rj的相关系数;式(3)的DLRi是第i家分支机构的存贷款比重,Li为期末贷款余额,Di为期末存款余额,DLR0是管理行根据监管要求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的约束下属经营机构而设置的存贷款比重。上述模型可以在监管控制下有效地实现贷款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银行综合风险收益最大化。管理层通过定期调整(比如每隔半年重新计算贷款分配比例并作相应调整),实现贷款优化配置的市场化软约束管理。

3.内部资金价格和业务板块考核权重的调整

通过调节内部资金价格和业务板块考核权重,改变信贷业务综合收益RAROC,运用贷款组合优化模型动态调整组合的贷款比例,实现市场化的软约束管理。

(1)运用内部资金价格的管理。在银行内部核算中,贷款收入等于利息收入减去内部资金价格,存款收入等于内部资金价格减去利息成本。因此银行在管理中可以通过调节内部资金价格的市场化方法来达成经营目标,不需要再下达指令性的存贷款规模计划。假如银行需要分支机构发展存款业务,可以提高内部资金价格来引导分支机构的业务方向,使其主动将大部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存款新增的目标上。

(2)业务板块考核权重调整的管理。由于不同时期内商业银行整体经营目标会有微调,此时银行高层需要对不同业务板块的经营目标进行调整,可以通过设置考核参数来实现。银行需要在某段时间拉动中间业务,可以对此项业务重设考核乘数,而考核乘数为3,意味着新增1亿中间业务在考核时按3亿计算,能够起到较大的激励作用。构建基于考核权重调整的管理模型为:RAROC=(各项收入总和-各项经营成本总和-税收成本-风险成本)/经济资本。其中:各项收入总和=a×贷款收入+b×存款收入+c×中间业务收入,a、b、c为考核乘数,正常情况下为1,管理层可以根据不同目标进行调整;各项经营成本总和=贷款资金成本+存款资金成本+营运管理成本。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文3

金融综合经营是金融业的一种经营业态。具体是指一家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业中的至少两个行业,目前实施综合经营的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全能银行,一是金融控股公司。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结构的变化和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调整,金融综合经营正在成为发达金融体系中主要的经营业态。由于金融业务活动天然具有的外部性特征,综合性金融机构特别是大型跨国金融集团的活动,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功能、效率和稳定性产生了诸多复杂作用,并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增长。

一、金融综合经营与金融体系功能的实现

金融体系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学家们的分歧一直比较大。但是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一个好的金融体系可以减少信息与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储蓄率、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莱文,1997),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体系的结构和特征也会有所变化。

综合默顿(1992)和莱文(1997)的分类,金融体系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管理风险、促进公司治理、披露信息和便利交易。一国的金融体系正是通过这些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金融综合经营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大型化和结构复杂化,使金融市场结构出现了集中趋势,必然会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金融体系功能的实现。以下重点从金融体系的三大核心功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分别讨论金融综合经营对于实现金融体系功能的影响。

(一)金融综合经营与资源配置

金融机构实施跨行业综合经营,无疑会进一步增强为客户服务的能力。首先,范围经济效应使得金融机构得以向客户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全能银行可以在提供传统银行产品的同时,向客户提供诸如证券发行与承销、多元化保险产品、资产管理等产品和服务。其次,机构的内部资本市场为低成本资金流动和高效配置创造了条件。因此,金融机构通过以较低成本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客观上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国外理论界和政界比较担心的,是金融综合经营可能会导致金融体系中的机构大型化趋势,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传统理论认为大型金融组织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方面并不具有优势。Berger等人(2004)认为,大型银行与小型银行的信贷技术有所不同。大型银行在利用诸如依赖硬性数字信息(hard quantitative data)的昂贵的信用记录系统上具有优势,因为这样的系统可以为银行提供关于企业信用情况的完整历史记录。由于拥有这种长期完整记录的主要是大型企业,因此大型银行偏向于为大企业提供信贷资金。相反,小银行主要采用基于“软信息”的类似于关系借贷方式,以降低信贷风险,因此小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显然,软信息很难通过大型银行组织的信息通道进行传递,这为大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设置了障碍。实证研究也为此观点提供了证据,美国的大型银行很少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即使有,也主要是向那些相对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的企业提供,而且以短期信贷为主(Berger等,1995; Haynes等,1999;Berger等,2002)。

贯穿于整个90年代的金融并购狂潮,将大量小型银行并入大型机构。小银行绝对数量的减少,显然会波及小企业融资。为此,政府必须采取措施防止金融市场的过度集中,通过鼓励小型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减少大机构形成对小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

(二)金融综合经营与风险管理

管理经济中的风险是金融体系的主要职能之一,金融体系中的各类金融中介和市场,不同程度地承担着分散个体风险的职能。分行业看,银行、证券和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职能各有侧重。根据艾伦和盖尔(2001)的研究,银行在代际风险分担方面具有优势,而证券和保险则在同代风险分担方面有优势。综合性金融机构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集于一身,意味着其具有其他单业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全面风险管理职能。

由综合性金融机构代替多个单业金融机构执行风险管理职能,是否能够提高或者保持金融体系原有的风险管理效率呢?答案是不确定的。事实上,金融体系管理风险的能力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在体系内推行一种新的经营业态就可以得到提高。实践中,综合性金融机构在业务上向来有主从之分,很难做到各项业务均衡发展。比如,从银行业务起家的汇丰控股视银行业务为其主业,2004年其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0%以上;安联保险尽管通过并购德累斯顿银行进入了资产管理行业,但保险收入仍然是其集团主要收入来源,2004年占全部收入的接近60%。金融综合经营的这种“血统”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经营业态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金融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仍然是围绕其传统主业进行的,处于从业地位的其他行业子公司发展常常会因此受到限制,其风险管理职能的发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三)金融综合经营与信息披露

金融体系的另一项职能是为投资者和大众传递公司信息,提供投资参考,这一职能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实现的。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得各自独立的实体整合为一个新的金融组织,原有的机构间交易内化为组织内部的关联交易,市场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失效。同时,金融并购减少了市场中的金融中介数量,无形中也压缩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空间。

尽管利用内部信息共享平台谋利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但是近年来各国对大型金融机构监管的加强正在减少对内部信息的滥用。欧美国家所制定的公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专门针对综合性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机构尽可能多地将内部信息公开化,这将有利于改善金融体系的信息传递功能。

二、金融综合经营与金融体系的稳定

金融综合经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大型化和市场集中。一项研究表明(艾伦和盖尔,2001),一个竞争程度相对较低、主要由大型金融机构参与的金融体系更有可能使保持稳定。因为小型机构有更大的激励采取冒险行动,并且其内部也存在突出的协调和监督问题。而大型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能力比较大,从而具有内在的更大的稳定性。

当然,没有“永远都不可能破产的银行”,当大型金融集团出现支付风险或者其他金融风险时,由于它们的活动深入到广大地区和多个行业,而且与国家清算系统保持了密切的业务往来,则它们极有可能将危机传播到其他金融机构,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是实体经济部门,因此监管机关不会允许规模太大的金融机构破产(too big to failure)。对处在危机中的金融机构采用非市场化手段救助,显然有损于金融体系内的竞争效率和社会福利,但是同任凭危机传播所造成的损失相比,救助的代价是相对比较小的,至少救助可以扼制危机传播和保持公众信心,以维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三、金融综合经营与金融体系演进

根据默顿(1992,1995,2002)提出的“金融创新螺旋”理论,在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动态的金融创新-转移过程。即最初由金融中介提供的成功的金融产品最终会走向市场,实现大规模交易。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中介的重要性下降,因为金融中介仍然承担着重要的创造与检验新产品的潜在功能,而这实际上是整个金融创新过程的一部分。这种中介与市场之间动态的产品-发展互动可以被解释为‘金融创新螺旋’的一部分,它推动金融体系朝着一个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

综合性金融机构作为实力较强的金融中介,无疑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创新者。特别是与其他单业金融机构相比,综合性机构所培育的特有知识和专业人才,使其有可能实现跨行业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创造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型金融产品。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例,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过程一般包括五类基本参与者,即贷款发起人(通常是银行)、贷款购买者(信托公司)、贷款打包商(证券公司)、担保人(保险公司)、投资者(个人或机构投资者)。在综合性金融机构出现以前,需要至少5个独立的实体来共同完成证券化过程。但是现在可以由综合性金融机构下属的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和资产管理部门承担。综合性机构所特有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可以促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以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条件实现,从而创造出价格相对较低的资产支持证券。

四、金融综合经营与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过程,驱动了新一轮的银行兼并重组浪潮,促进了全能银行和跨国金融集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跨国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提高了国际资本转移和金融交易效率。

资料来源:根据各机构2004年年报整理

综合经营模式为金融集团实施跨国经营创造了便利。首先,母子公司制使金融集团在异国建立子公司成为可能。独立的子公司不仅使母公司将跨国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新设公司可以更好地满足所在国对于外国金融机构在资本金、经营范围、内控制度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增加了整个金融集团操作的灵活性。其次,跨国公司在进入所在国某一金融行业的同时,也为集团其他金融部门渗透到该国相应金融行业创造了条件。

金融综合经营加速了金融全球化进程,金融全球化也促进了综合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近年来,各主要发达国家之间通过定期的部长级会议、领导人峰会及国际金融组织,协调全球性的金融活动和金融监管,推动建立全球性和地区性跨国金融监管体制,为国际性的金融综合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应看到,由综合性金融机构主导的跨国金融活动,特别是跨国金融交易所引起的局部金融动荡时有发生。尽管这些金融动荡不一定是由金融机构违规操作造成的,但它们也为各国金融监管机关提出了新的监管难题。目前,如何令本国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适应跨国金融集团的高风险操作,正在成为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重点。

五、结 论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文4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管理;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因此居民对住宅小区的住房要求与条件越来越高。这样不但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带来了开发房地产的巨大机遇,而且促使房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特别地,房地产开发企应该完善用地规划管理体制,重视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同时深入研究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1、简要分析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房地产开发市场竞争的加剧,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成为了企业提高综合市场竞争的重点。现代房地产管理研究实践深化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理论,房地产开发企业商要认识到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完善的管理体系为基础,同时以严格的执行为重点,运用现代企业管理论与实践开展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

2、房地产开发管理中的三项重要工作

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在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本文将对这三项重要工作做简要分析和描述,从而证明房地产开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1、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

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的规划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规划管理。由于这一规划管理的不健全导致了一系列关于我国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中的问题。首先日益表现出来的是城市问题:①房地产开发商把尽量获取廉价土地作为房地产开发管理的重要大事,这就导致了他们盲目地圈地和囤积土地。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土地粗放利用现象十分严重,盲目圈地囤积土地屡禁不止。②旧城改造的缓慢进展过程。③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④保障性住房严重供应不足。 其次是规划问题。我国大部分城市规划都滞后于城市建设; 房地产开发企业商往往希望通过市场情况来变动规划设计方案等,其最终就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提高房地产开发的综合市场竞争力及其经济效益,房地产开发一定要注重房地产开发用地规划管理。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就要房地产开发商应重新界定管理规划体制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管理中的规划职能,同时明确规划管理中的内容,使土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各业之间进行合理调配,以促进我国房地产开发健康持续地发展。

2.2、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使房地产开发工程全局协调、使质量监督等工作科学地开展,对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加强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有助于保障开发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要认识到开发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房地产开发管理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有房地产开发过程各方面工作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然后基于这个开展工程管理工作,从而保障项目开发的经济效益。根据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其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全局把握出发,以明确的职责权限、较高的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对合同的管理来保障房地产开发工程顺利开展。因此提升开发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基础。

其次,房地产开发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房地产规划管理工作,把综合协调作为基础,这样才有利于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进行。

最后,房地产开发商要注重房地产开发工程的质量管理。因为质量管理是任何企业处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基础,尤其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2.3、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

由于受房地产开发竞争对手抢先进入市场使市场竞争加剧;银行贷款利率升高;投资风险增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会有开发风险的产生。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是指房地产开发商从事房地产投资而造成的损失可能性大小。目前风险回避,风险预防,风险转移及风险自留都是对风险实施的重要管理措施。因此房地产开发商要注意分析其风险产生的原因,注重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从而运用合适的措施来对付可能的风险。

首先通过风险识别的关键方法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分析认识项目风险的类型,再利用合适的过程和方法应对房地产开发项目带来的风险。因为房地产开发有着投资规模大, 建设周期长, 开发条件差及涉及面广等一系列特点, 因此它的开发存在着较大风险。通过讨论和分析,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和控制项目风险产生的机会。

第一、注重优化投资组合,以利于实现风险分散。

第二、严格控制施工工期,缩短建设时期,尽早地完成开发项目。因为项目产生的风险大都来源于施工建设过程中。因此要控制工期,尽快地完成项目开发。

第三、一定要采取必要措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支出。譬如:通过签订固定利率贷款合同来实现来减少贷款利息支出;通过与建筑企业签订固定预算合同来减少建造费用;通过承包合同中延期罚款的条款来降低工程不能按期完工的风险。

第四、务必要提前预租或者预售。尽快地回收资金要在前期和中期完成,争取尽量多的定向开发和团购在动工之前就要完成,或者在动工和完工之前, 就与租户和客户签订租约、预售协议。

第五、在销售过程中, 实行尽量多的优惠政策措施。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考虑物业费,配套费等是否可以优惠等等措施。

因此房地产开发商要注意分析其风险产生的原因,注重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和方法,再运用合适的过程和方法来对付项目风险。这样才有益于开发企业的效益。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文5

风险一次来源于法语,最初应用于保险行业。那么何谓风险,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和特12定时期内由于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简言之风险就是一种变动性,我们评价风险也主要是看其变动性的程度。由风险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土地储备风险是指在土地储备进行过程当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存在,土地储备的真实收益会与预期收益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从而导致土地储备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面对土地储备的特殊性及其发展年限,目前对土地储备的风险还没有比较完善统一的说法。刘兆云的观点比较简单且易于理解,他把土地储备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内部风险为土地储备本身营运过程中的一系列风险,而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属于外部风险。母小曼崔永亮等学者也有属于自己的风险划分方法。崔永亮将风险分为财务融资带来的风险,土地储备内在风险,以及由于土地储备的特殊垄断性所带来的政府干预风险。母小曼从土地储备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把风险分为七种类型,其中外部风险占主要部分。

政府进行土地储备,应当是建立在前期对土地储备做好充分的战略规划,成本预算,决策分析和风险管理上的,那么站在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把土地储备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市场整体回报波动的风险,它威胁所有企业并影响大部分市场的不可避免的风险,比如政府的干预,市场机制本身作用以及国内外经济事件导致的经济体系风险。该风险不可避免不可分散。非系统性风险是指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波动或者一般市场波动的影响,只与土地储备有关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又可以分为营运风险,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它们分别从土地储备的全过程影响着土地储备。营运风险是指土地储备机构在其经营上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比如土地储备机构战略失误,土地收购卖价波动等。营运风险可以分为土地收购风险,土地储备风险,土地出让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土地储备采用负债融资权重较大,经营不善或者后期土地无法变现而不能偿还负债甚至申请破产保护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可以分为单一渠道融资风险,贷款利率风险,以及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等。见图2:土地储备风险分类。土地储备虽然面临内部和外部风险,但是并不是所有风险都处于主要领导地位。土地储备是属于长期投资的大规模房产开发的前期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地方政府以及财务部门有限的财政拨款以及非常低的土地收益金返还比例难以满足土地储备的需要,单纯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的金融产品也较为单一,土地银行,土地债券,土地信托等新型的金融产品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所以在很多地方政府及其财政背书的情况下,采用授信贷款,抵押贷款渠道的银行信贷资金利用债务融资成为前期土地储备资2015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TimesF金最主要的来源,由此也产生了土地储备最大的风险隐患———土地储备贷款风险。即土地储备机构在向银行信贷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利息和本金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

目前我国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还不是很完善,银行对土地储备制度的贷款风险意识薄弱,没有将土地储备贷款风险作为一个整体,管理水平十分局限,加之目前我国的金融产品也较为单一,对土地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还主要是事后控制,银行本身不能做到事前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土地储备机构并不是真正完全的市场行为,在土地市场活跃度向好的情况下,土地储备财务风险不易显见,但是在市场土地疲软的情况下,及易使所收储的土地无法变现而导致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土地储备主要以债务融资为主,由于土地储备资产负债率较高,资金流动性较低,财务杠杆的放大效应等原因,很容易造成大范围经济瘫痪。

二、土地储备贷款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

对土地储备进行风险评估是具有前瞻性的创造性过程,通过风险识别和风险反应,发现影响土地收购,储备,出让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和潜在威胁,再进行有目的性的规避风险,利用风险,转移风险等手段,可以大大降低土地储备贷款风险,减少金融风险爆发的机会。在实施一项土地储备项目时应当首先进行土地储备风险管理战略,全面分析土地储备所面临的银行贷款风险。所谓土地储备风险管理是指基于土地储备机构储备项目的总体战略,了解土地储备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识别实体可能会对土地储备营运过程造成的潜在影响并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措施对土地储备进行风险战略管理并时刻监控风险敞口,将风险维持在可接受的风险敞口内从而达到土地储备的目标。对土地储备贷款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数学上一种阶梯式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是根据总体问题的性质和要求,确定该问题的总体目标,然后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递阶结构,对同一层次内的因素两两对比确定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系数组成判别矩阵,然后根据最大特征向量求出相应系数,然后对系数排序综合求出最底层对最高层的权重。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用来求项目的综合风险度并最终确定项目风险大小。该种方法利用评价因素的复杂性,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模糊性以及评价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等指标量化问题。其求解过程为首先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然后确定各因素对评语集的隶属程度,求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集,求二级综合模糊评价,最后以土地储备项目为例,分析财务状况计算风险评价结果。见图4:模糊综合评价法求解步。通过建立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可以对土地储备项目产生的贷款财务风险进行风险分析,从而可以定量计算出土地储备风险。

三、土地储备风险应对措施

市场风险综合管理范文6

关键词: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工程建设;风险管理

Abstract: at the mo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works of the projects of risk is gradually expand research and in-depth. But, in specific local transmissio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ject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 how to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to do to make the final quantification, and how to control the risks, from theory to experience is very weak.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is to all the interest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local comprehensive supervision transmission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simple discussion.

Keywords: local transmission network; Comprehensive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通信工程建设中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工程项目,特别是大中型地域综合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不仅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是充满风险的过程。近年来,风险管理的一些传统方法不断改善和完善,同时一些新方法也逐步开始应用于风险管理。比如:随机网络技术、综合应急评审技术(CSCERT),模糊分析、神经网络技术、影响图方法、综合集成方法、风险链管理动态分析方法、系统动力学等。

1 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工程建设风险管理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其目的是为建设单位系统、科学地开展通信行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提供防止和减少项目中潜在风险影响的实施方法并提供示范作用,还可以推动参与通信行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企业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可以为通信行业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相关单位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减小风险对整个项目所造成的影响,实现建设目标。工程风险分析方法是具体分析与一般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过程。在工程风险辨识阶段主要采用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专家调查法、WBS - RBS法、AHP法等。而在工程风险估计阶段则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风险量估计法、风险指数法。在工程风险评价阶段则采用规范分析模式,先确定工程项目风险的评价标准,在评价工程风险对项目目标实现的影响,最后确定风险处置基本策略。

2通信行业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国外通信行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与改革重组中已形成自己的一套较为成熟的服务管理规范和企业文化。国外通信行业的安全意识较强,手段较为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套风险管理工作模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技术选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国外企业针对企业自身面对的风险做了防范性的工作,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系统的可靠性,以大量的投入开发新的技术来引领市场,注重保护知识产权.利用多种风险管理工具来控制和转移风险。

2.1 监管体系

世界上发达国家电信管制机构的设置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见表1)。

表1

通信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的内在要求,使发达国家和地区通信行业监管都趋向,于独立,监管体系较为成熟。

美国对于电信资源的配置主要采取了以市场配置为主要手段的原则。这一配置手段实际上将电信资源予以市场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许可证的管理也采取市场手段,充分体现了其以市场为本位的立法架构。欧洲的电信发展和管制政策受美国的影响较大,在汲取了美国激进改革带来的教训的同时,欧洲国家采取温和、渐进的自由化与私有化政策,营造有效市场竞争,造就了一些世界级的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运营商。

2.2 国外通信行业风险管理概况

欧洲和北美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国外发达国家的通信企业资金实力庞大,业务种类很多,很多都是跨国公司。目前通信行业巨头的母国均为发达国家,其目前的经营能力远领先于发展中国家通信行业。

国外通信业长期的市场竞争与改革重组已形成自己的服务理念、企业文化和一套较为成熟的服务管理规范,它们更懂得“通信业出售的是服务,服务质量决定着公司的生存”。企业教导员工在日常工作及行为中,为客户提供热情周到、高教快捷、准确负责的服务,树立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

国外通信行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全球电信发展较好的区域已经从美国、西欧扩展到亚太地区(东北亚和大洋洲)。国外的通信业发展较早,与国内企业相比,它们已经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自身的发展上得出了更多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色。

国外发达国家法律体系相对健全,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很严格,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建立了比较严谨的财务制度。

许多国外发达国家的通信企业都拥有很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他们凭借多年的发展,实力很强,特别注重在技术上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移动通信制造业在WCDMA与CDMA2000两个标准技术上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受制于人。

对于产品质量来说,发达国家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更为健全,很多企业都通过了ISO、3C、6S等各种质量标准。另外发达国家对产品质量责任的界定多为严格责任,环保意识也相当强,很多企业跨国经营,质量要求高。

国外企业转移风险的措施很多,通过各种融资手段、市场手段、跨国经营手段、风险分散手段、合同转移手段、分业经营手段、投保保险手段等来规避和转嫁自身风险,拥有很好的风险识别、分析和管理体系。

2.3国际通信运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

国际上先进的电信服务提供商,普遍在内部和客户界面上推行安全(隐私权)概念,普遍做到理解安全、重视安全、愿意为安全支付成本。这里所说的安全在技术上包括查杀病毒、垃圾邮件、加密(普通用户界面)、认证、访问控制、审计、网络入侵检测、滥用检测(企业用户界面和内部);在管理上普遍推行集中监控和实时告警、处理制度,推行规范化的工程施工管理和运行管理制度,推行职业/专业认证上岗制度等。

为了更加有效地将全集团中信息安全相关的各个部门在技术组织上整合在起,一些国际运营商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管理和风险管理部门来统一协调、策划信息网络安全工作和其他风险管理工作。

3目前国内对于工程建设监理风险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风险管理观念与体系的研究,主要针对行业、企业、项目层次的风险战略进行研究,建立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提出风险观念上的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二是具体风险分析技术、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对风险管理每一步骤中涉及到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即借鉴其他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寻求科学、合理、高效的手段来完成风险管理每一阶段的任务目标,为风险管理服务。 工程监理在我国发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1988年7月建设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它标志着我国结合中国国情,参照国际惯例,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机制。1989年7月,建设部颁布了《建设监理试行规定》,1995年12月,建设部和国家计委联合了《工程建设监理规定》,从而我国建设监理从试行阶段转入了全面推行阶段。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以法律制度的形式对工程监理企业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促使建设工程监理在全国范围内依法全面推行。2000年1月,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奠定了我国建设工程监理的法律基础。

建设工程监理具有服务性、科学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其主要是:为建设单位提供管理服务。要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监理工程师不得与任何妨碍他作为一个独立的咨询工程师工作的商务活动有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和有关合同为依据,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时,不损害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正因如此,我国实施建设工程监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已为政府和社会所承认。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涉及大量的数学模型。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方法的改进,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人工智能系统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实践进行仿真和数值计算正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领域。

4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工程建设风险管理

由于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具有技术管理、经济管理、合同管理、组织管理和工作协调等多项业务职能,因此对其工作内容、方式、方法、范围和深度均有特殊要求。基于监理视角的风险管理研究更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 一个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可分若干阶段,而每一阶段又有许多子过程组成。这些确定的子过程的实现一般有规定的程序、工作规程、检察或验收标准等。对这类常规性的工作,是程序化和结构化的管理问题。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并不大。但在工程项目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即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问题,其管理却相当复杂。这一方面在于信息的不完整或信息的相对滞后,对它们的识别及性质的把握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对它们处理的工具、方法或手段常常是无章可循。同时,他还与项目参建各方推进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执行力度紧密相关。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对不确定性或风险性问题的分析、管理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