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职称论文范例6篇

美术职称论文

美术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 权势因素 同等关系 社会语言学视角 中美师生称呼语

一、引言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明彼此关系的名称。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称呼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是否称呼对方及如何称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社会关系,并直接映射出双方之间的权势和同等关系,而具体的称呼方式又取决于双方社会、文化、教育、年龄和性别等诸多因素,即称呼语是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言语行为上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晴雨表。

二、与权势因素、同等关系和称呼语有关的研究

布朗和吉尔曼(Brown,Roger & Gilman,Albert,1960)在有关第二人称代词T(单数)和V(复数)用于单数的研究中提出了“权势”(Power)和“同等”(Solidarity)理论。所谓“权势”,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他/她对后者就具有权势,这是一种非相互的关系。“同等”指的是双方有共同点,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拉丁文中有两个第二人称代词,分别是单数“tu”(T)和复数“vos”(V),复数V表示敬称。权势高者对权势低者使用T,反之称V;而当同等因素被强调时,无论权势强弱,有共同点就称T,无共同点则称V。布朗和吉尔曼在对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研究中发现,到20世纪中叶“同等”逐渐成为替代“权势”的主要因素,人们倾向于用T相互称呼,而权势高的人是促进这一转变的主要力量。

根据布朗和吉尔曼的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同等关系”的模式,社会语言学家把称呼语分为两种范畴:对等式称呼(reciprocal)和非对等式称呼(nonreciprocal)。前者指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呼语,例如双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同等性”关系;非对等式称呼则指交际双方使用不同的称呼语,例如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这种差异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从呼语策略中可以看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平等、熟悉程度及职业甚至性别等。布朗和福特的研究发现,美国英语是以姓名称呼选择为主,包括直呼其名(FN:First Name)和以“头衔+姓”(TLN:Title+Last Name)称呼(Fasold,2000)前者的使用意义类似于代词T,代表同等;后者则与V相似,传达权势与差别。

三、中美师生称呼语对比分析

称呼对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及亲疏程度起到标示作用,是言语层面最先也是最明确体现人际距离的方式。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在称谓上的最大区别在于汉语称谓的不对等性和美国英语称谓的对等性。在中国文化中,等级因素仍然发挥主导作用,这表现在姓名称谓与称呼代词使用上的不对称性:拥有相对权势者更倾向于接受彰显自己地位、等级、尊严的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的尊称形式“您”,相对权势低者倾向于使用尊称形式“您”和接受非尊称形式“你”的称呼。美国人在交往过程中选择称呼时不看重双方的地位、等级、阶层差别,而主要是看双方的熟悉程度和信任程度。代词称呼和姓名称谓两类称呼方式在中美师生言语交际中都被广泛应用,下文将从师生关系的两个维度加以分析。

(一)代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在指代第二人称方面,汉语里有“你”(平称)和“您”(敬称)的区分,这与欧洲语言中T/V的区分相似,其使用方式基本遵循“权势”和“同等”原则。中国教师被“尊敬师长”的传统赋予的优势社会地位和师生之间教育层次差别构成了老师对学生拥有的权势。“你”和“你们”是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美国英语中没有平称和敬称之分。“you”既可以表示“你”,也可以表示“你们”,常被教师用来称呼学生,显示了双方之间关系的同等。

2.学生称呼老师

在使用代词称呼老师方面,中国学生往往会采用“您”这一尊称来表现对教师的尊敬,尤其是在正式场合对那些不太熟识、年事较高且学术声望较高的老师更倾向于用此称呼。可见,在中国文化中年龄和学术地位是两个很重要的“权势”因素。但有时也会出现中国学生对那些年龄相仿的教师使用“你”称呼,这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感觉与年轻教师的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较小的缘故。

(二)姓名称呼

1.老师称呼学生

①姓+名VS First Name+Last Name

“姓+名”是中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方式,如“张鹏”、“李晓”等。即使在有些课堂上学生的年龄甚至比教师都大,教师也可以连名带姓直称学生。作为最普遍的称呼方式,“姓+名”称呼肯定了教师的权势地位,同时也弱化了师生间的同等关系。而“First Name+Last Name”的称呼形式由于过于正式在美国课堂上很少被采用。

②直呼其名

在美国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最常用的称呼就是直呼其名,如“Mary”、“John”等。之所以如此,是教师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个体,这也是对学生坦诚友好的体现。而中国教师很少对学生直呼其名,不带其姓。主要原因是中国老师觉得直呼其名显得较为随意,与课堂教学这样的正式语境显得格格不入。不过也有老师为了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直呼其名,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但这种称呼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身份意识。

③姓名+同学VS头衔+姓

在特定情况下,为了表示特殊的意义,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会分别用姓名加身份词和“头衔+姓”的方式称呼学生,如称学生为“李小鹏同学”、“王萍同学”和“Mr. White”、“Miss Smith”等。这些特定情况多是教师表扬或责备某个学生时,并伴随着一定的语调。

2.学生称呼老师

①姓+老师VS Title+Last Name

“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Levinson,1983)。“姓+老师”是中国学生对老师最常用的称呼形式,如“张老师”、“李老师”等。呼出教师的“姓”是为了区分,而“老师”作为一种头衔和职业身份标识在称呼语中的出现恰当地传递了学生对教师及其职业的尊敬。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学生相对老师的晚辈身份和师生之间的社会距离,但师生之间的同等关系却没有显示。

美国学生通常以TLN的形式来称呼教师,即Mr./Mrs./Miss/Ms.+Last Name。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师生之间相互不熟悉或老师学术地位较高且备受尊重时。TLN形式的称呼代表的不是师生之间的等级和权势关系,而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敬意、庄重感和距离感。

③姓+学术头衔/职衔VS学术头衔/职衔+Last Name

中美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的学术头衔选择对其的称呼。如:“王教授”、“顾博士”、“Professor Smith”和“Dr. Brown”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称谓方式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如Professor(教授)和Doctor(博士)等用作称呼语来表达对被称呼者的敬重。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没有被两国学生用作称呼语。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如果一位老师既有博士头衔又有行政职务,他会向学生强调他的学位而非行政职务。中国学生更倾向于根据老师的行政职务来称呼,这足以说明学术地位在英语文化中备受重视,而行政权力在中国文化中更为人所强调。

⑤老师VS Sir/Madam

交际中常把那些处于职业系统较高层级的、受人尊敬的职业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刘楚群,2003)。在中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老师”作为“读书人”从事的职业往往受人尊重,所以在师生交际中“老师”常被学生作为称呼语凸显出来。直呼“老师”这一职业头衔而省略其姓,在表示对教师亲近感的同时也暗含了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在美语中却没有直呼老师“teacher”的现象,这是因为teacher只是一个称谓名词,表示的仅仅是一种职业,“绝不可作称呼语,也不是尊称”(胡文仲,1982)。在美国南部一些地方,sir和madam常被学生作为敬称用来表示对老师的敬意和与老师保持的距离。

四、讨论

通过上文对中美师生之间的称呼语对比,我们可以看出:

(一)和美国师生之间较为随意的称呼相比,中国师生称呼语显得严格而正式,且中国学生有多种称呼老师的方式。

(二)在代词称呼方面,中国师生之间是非对等式称呼语。学生一般采用尊称“您”来表示对教师的敬意,类似于欧洲语言中的V称呼。而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你”称呼,与T称呼相近。美国师生之间是对等式称呼语,双方均采用T称呼。

(三)在姓名称呼方面,中国教师对学生采用的是“姓+名”结构的称呼方式。学生在称呼老师时通常带上“老师”这一标明教师职业身份和头衔的标识词来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同时,对老师绝不能用姓名称呼(英语课堂例外)。这一非对等的称呼形式表明了中国师生之间礼仪化的权势关系:教师处于明显的权势优势地位,而学生处于相对应的弱势地位。彼此间的称呼体现不出师生的同等关系。美国师生均可接受FN模式的称呼,老师对学生是舍其姓而直呼名,学生通常也可以较为随意地直呼教师名字,从他们的称呼语中可以看到较多的师生同等。

五、结语

本文结合布朗和吉尔曼提出的“权势”和“同等”理论探讨了中美师生之间称呼语使用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师生之间的称呼语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的“权势关系”,而美国师生称呼语体现的更多是师生同等。这两类称呼语的不同显示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是一个高权势距离的国家,“权势”比“同等”更有优先权。由于受差序格局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中国人较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师生之间更是如此。美国文化相对注重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独立和相互平等,是低权势的,“同等”理念是人们言语交际的价值导向,因此T称呼,主要为不带姓的名的运用有着日渐上升的趋势,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理论上的V称呼。美国师生称呼语的运用反映的就是这一种同等关系。

参考文献:

[1]Brown,Roger and Gilman,Albert.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A].InT.A.Sebeok.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Press,1960.

[2]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Levinson,Stephen.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刘楚群.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6]高慧芬.称呼形式与社交距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2).

美术职称论文范文2

舞台技师,则指各种舞台技术工作的人员,也是舞台技术工作人员的职称。因为舞台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他们具有舞台艺术工作与技术工作的双重职能,所以他们的工作便具有自身许多独有的特点。这些工作特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舞台技师之所以称之为技师,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首先具有技术性特点。

例如布景技师,就要懂木工知识,会木工操作;灯光技师,也要懂电工知识,并且会电工操作,如此等等。

但是,因为舞台技师是为舞台艺术服务的,所以只有技术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使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使技术性成为艺术的手段,将艺术性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例如布景技师,就要通过布景的制作技术,使布景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再现舞台典型环境、营造舞台情景服务。

同样,灯光技师,也要通过自身灯光操作技术,使舞台灯光真正成为“舞台的太阳”和“舞台的魔术师”,为创造舞台艺术氛围、渲染舞台气氛、表现舞台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舞台作品的主题立意、呈现舞台作品的艺术风格等服务。

二是科学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舞台技师的工作,还要做到科学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所谓“科学性”,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舞台技师的工作,因为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方向蓬勃发展。而舞台技师的工作,关涉到许多现代化的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其中尤以电脑技术与电子科学为代表。与此同时,科学性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合理、准确、稳妥、安全等基本要素。

所谓“文化性”,是指舞台技师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即在自身的技术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文化精神与文化品质。

我们知道,科学本身也是具有文化美的,被人们称之为“科学美”,主要包括科学理论体系在形式与内容完整和谐中所形成并显示的文化美,如科学理论的简练、对称、有序的形式美,科学内容的自然、严谨、和谐美,科学理论公式以及科学家所创造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的人的高度智慧美,科学家求真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美与行为美等等,无一不渗透出深刻的文化底蕴。

对于舞台技师来说,就要具备科学性与文化性的双重美。

科学与文化历来都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载《文艺研究》杂志1998年第2期第80页)

尤其是当代,许多高科技已渗透到艺术领域,例如网络文化、电子文化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比较文学等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艺术门类,其中包括舞台美术门类,如计算机三维动画和数码虚拟舞台技术,就给舞美设计带来了崭新的课题。而在这些科学技术的背后,同样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思想。

三是多面性与专一性的统一

我们已处于多元交汇的新时代,多元化成为各个领域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舞台美术领域同样如此。为此,舞台技师在自己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就必须做到多面性与专一性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对于舞台技师而言,其“多面性”包含如下几大层面:

1 技术的多面性,即不仅包含自己本职工作的技术,而且包含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技术,例如灯光技师,不仅要精通电工技术,而且要懂得布景技师的木工技术,因为舞台美术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

2 艺术的多面性,即精通舞台艺术的各个门类(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的基本特点,以使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3 文化的多面性,即包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等内容。

美术职称论文范文3

第一条为了贯彻职称改革精神,规范和完善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审定工作,根据《上海市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相分离的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结合本市出版系列专业技术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设立的本市图书出版社、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出版单位、期刊社(编辑部)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含办理了《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1年以上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出版系列实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重点考察申报对象的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工作业绩,注重专业技术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第四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为副编审编审。其中:编辑(含美术编辑,下同)专业设副编审、编审;技术编辑、校对专业设副编审。

第五条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学历、资历

一、副编审

l、获博士学位,任职中级(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下同)专业技术职务2年以上;

2、获硕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学历、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5年以上;

3、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7年以上。

二、编审

l、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5年以上;

2、大学普通班、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取得副编审任职资格后任职副编审职务7年以上。

第七条专业技术条件考试

一、职称外语、古汉语考试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应参加国家人事部组织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或参加市职改办组织的职称古汉语等级考试(古汉语考试仅适用于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哲学、古代汉语、中医等相近、相关专业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的具体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要求按市职改办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条继续教育

申报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在任现专业技术职务期间,须至少参加一次编辑出版业务学习培训,取得规定的编辑出版岗位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第三章审定标准

第九条副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参与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担任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担任重点、专业性或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书稿的复审或决审及重要书稿的责任编辑,能解决审稿或编辑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重要作用。

6、负责重要图书的技术编辑或校对工作,能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关键作用。

7、担任期刊的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复审工作,或担任重要栏目的责任编辑(主持人)。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或2篇有较高水平的总结技术编辑、校对专业工作的工作报告,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1、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第一作者,下同)发表2篇论文,或在省市(部)级单位主办的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省市(部)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省市(部)级专业性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5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3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7万字以上(技术编辑、校对专业人员5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副编审职责。

2、任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期间,在编辑出版专业岗位上成绩突出,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市级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二等奖)。

(2)主要参与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获市级及以上优秀期刊奖;或策划、组织编辑的期刊(专栏)已形成明显的自身特色和风格,并获专家认可。

(3)主要参与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图书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认可。

(4)书刊装帧作品或美术作品有l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二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5)能研究解决技术编辑或校对中的重大技术疑难问题,在提高图书质量和指导培养技术编辑、校对专业技术人员方面有较大的贡献。

第十条编审

一、专业技术能力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具备下列专业技术能力之一的:

1、担任出版社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2、负责编辑部(室)选题、出版计划的策划、组织实施。

3、负责重点、专业性与学术性强的图书的策划、组织。

4、担任重要书稿的决审,能解决审稿中的疑难问题。

5、负责重要图书的形式结构设计,能对形成图书装帧特色,诠释图书内容,提升图书品质起决定作用。

6、担任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有重大影响的期刊主编(执行主编)、副主编,负责期刊的决审工作。

二、专业理论水平

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独立撰写2篇有较高学术水平、观点论证有深度的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选题报告或审读意见,并在论(译)著方面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l、在省市(部)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独立或为主发表2篇论文,或在国际(地区)、全国性相关专业学术会议上独立或为主发表、宣读2篇论文。

2、在全国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1种获奖的本人著作,或在全国专业性优秀科普图书评奖中有2种获奖的本人著作。

3、正式出版8万字以上的学术论著或10万字以上的译著。

三、专业工作业绩

1、能正确地履行副编审职责,完成单位规定的工作任务,在任职副编审专业技术人员中,成绩优异,经考察表明,能履行编审职责。

2、任职副编审职务期间,在编辑专业岗位上成绩显著,取得下列成绩之一的:

(1)策划或组织市级及以上重点图书的编辑工作,并有1部获国家图书奖(含提名奖)或“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或2部获全国专项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或上海市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策划或组织编辑的期刊获1次国家优秀期刊奖或2次省市(部)级优秀期刊奖。

(3)策划或组织出版的多种书刊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文献资料价值,并获专家公认。

(4)书刊装帧作品或独立创作的美术作品有2项获全国书刊装帧艺术奖或全国美术作品奖,或2项以上获上海市优秀书刊装帧设计奖(一等奖);或多种书刊装帧设计在思想性、艺术性、实用性等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并获专家认可。

第四章审定组织

第十一条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由上海市出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定委员会(简称“出版高审委”)审定。

第十二条“出版高审委”下设文学、社科、科技、美术4个专业学科组,负责对申报对象按专业学科进行审议,对申报对象提交的学术论文(著)等进行评议鉴定,并按需要组织业务答辩。

技术编辑、校对专业的申报对象按所在单位和本人工作的性质,列入相关专业学科组进行审议。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三条未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申报对象,须通过学科组业务答辩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四条出版系列一般不越级审定副编审、编审任职资格。对未达到大专毕业学历或规定任职资历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一般不再进行审定,极少数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编辑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或特殊人才),须经系列主管部门并经上级职改部门同意后方可进入审定程序。

第十五条近两年内严重违反出版规定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直接责任者,或正在查办中涉及的人员,暂不受理申报。

第十六条在申报过程中,伪造学历、资历等弄虚作假者,或隐瞒第十五条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予以通报或取消申报资格,对已审定通过的,将取消其相应的任职资格。

美术职称论文范文4

以“双师素质”为标准建设一支具有广西特色的高职教师队伍

论农业高职新型的教学模式——“板块式”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试论探究学习法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职能的转变及应对措施

色彩的社会属性及其情态化过程

试论文化对修辞的制约

“很+名”组合格式再探

语言怪圈社会镜像

列日学派的辞格理论

浅析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方式

汽车技术进步与高职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

英语“硬卖”广告的文体特征(英文)

英语转移修饰语的理解与翻译

试论外语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心理学的“科学情结”

个性与人格辨析

谈谈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

笼养黑颈长尾雉的产卵研究

关于“以德治国”的若干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自律与自责:自我意识提升的阶梯

试论我国应确立任何人不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从均衡价格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浅析电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的探讨

高校体育现代化的战略思考及发展趋势

新世纪高校图书馆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实二次型的对称行列式表示及其对角化方法

广西鲤科鱼类研究Ⅲ.鳅鮀亚科、鱊亚科、鲃亚科

浅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HowToProvideEnglishMajorsWithEasyAccessToListeningComprehensionofEnglishNews

《老子》英译误译例说

写作主体的思维进程及其调适

美学语境下的音乐情感探微

注重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与中专体育

语文课引入课本剧表演为初中生创造个性发展的空间

让儿童在积极的思维中体验成功

社会主义与全球化进程

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文化的整合

论领有关系的单名核基干语模

“X热”和“中国的X”

试论与“每每”有关的八个问题

中古诗歌语序的错综

汉语职业称谓和非固定称谓管窥

当代商业店名探微

论阿Q和唐吉诃德形象的共同性

人际交流美论

多声部节奏教学训练的最佳途径

DSS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研究

网络言语风格初探——从网络论坛与聊天用语看网络谈话体典型风貌

伊妹儿及其他——网络语言拾零

分布式技术在教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弱一致区间灰判断矩阵的一致逼近

高职《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初探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智能化考试问题分析(办公软件模块·高级操作员级)

美术职称论文范文5

一、征稿对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社会各界关心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人士。

二、主要栏目:专家观点、理论与政策、区域改革与发展、院校治理、比较教育、人才培养、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等。本刊也欢迎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现实意义强,能够涵盖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研究或教育研究论文。

三、来稿要求

1.篇幅:以5000一8000字为宜。

2.题名:简明、具体、明确,概括论文要旨;不超过20个字。

3.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多名作者姓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于其姓名右上角及工作单位名称前标注相应的数字序号;工作单位名称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含院系)、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4.摘要:直接概括论文的学术观点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

5.关键词:3一5个,中间用分号隔开。

6.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一),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置于论文首页的页脚。

7.图表:插图、表格要清晰、整齐,用序号标明,并命名图题和表题。

8.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带圈数字注于当页页脚;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内容的出处,用带方括号的数字按顺序编码标明,并与文末编码对应。

9.英文翻译:包括论文题名、摘要、关键同、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置于参考文献后。

四、注意事项

1.本刊以刊发较高质量论文为原则,优先刊发依托部级、省级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2.本刊不收任何版面费,实行优稿优酬。

3.本刊编辑对来稿有必要的修改或删节权,作者对此若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

4.请务必在文末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五、投稿方式: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地址gzvef.gzpyp.edu.cn。请将按步骤填写资料,将论文电子版上传至本系统,原投稿邮箱gzpypxh@126.com保留使用。联系电话:020-84738555。来稿审稿期约一个月,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采用意见,作者可自行处理。

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文献类型代码、电子文献载体代码

1.普通图书、学位论文、论文集、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代码〕.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8.

[2〕王伟宜.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1-22.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25.

2.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1〕贺修炎.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职教育[A].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65-272.

3.期刊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起止页码.

例:

[1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 (3):129-139.

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年一月一日(版次).

例:

[1〕焦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0-12-06(1) .

美术职称论文范文6

一、英美大学校长的基本情况

美国大学的类型具有多样性,不同类型大学校长的名称各异。私立大学和多数公立大学校长称为Prcsident,一些州立大学的校长称为chancellor;在包括有多个校园的大学中,每个校园的最高管理者称为president,整个大学的校长称为chancellor。在美国,不论是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学校最高管理机构是董事会(board of trustees),董事会聘用校长和管理人员,并负责检查监督他们的工作。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校长由若干名副校长(vice president)协助管理学校的不同方面,例如,教学、科研、学生、发展等,我国基本上也是这种体制。

英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目前高等学校主要由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两部分组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中,校长分别用不同的英文词汇表示。在英格兰,大学校长一般称为vice-chancellor,多科技术学院院长称为rector;在苏格兰,大学校长一般称为principal。与美国大学董事会相对应的英国大学机构是理事会(council),但是权力和作用远没有美国董事会的大。在校长下有一名副校长(pro-vice-chancellor),一名秘书长(secretary),一名注册主任(registrar),一名财务主任(bursar),协助校长的日常工作,但是他们不对校长负责,而对理事会负责。

二、英美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条件

1、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条件

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与企业经理的选拔不同。大企业的经理往往从企业内部产生,经理候选人要在公司的各个部门工作,以获得全面管理企业的经验。大学的情况恰好相反,大约80%的大学校长是从其他大学和学术机构调来的。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大学校长从内部人员中产生,容易产生嫉妒。董事会一般倾向于从外部选拔校长。从大学外部选拔校长,并不意味着任何两所学校之间都可以进行人员交流,交流一般是在性质和规模相近的学校间进行的,或者是高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向低水平大学流动。例如,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两年制大学和四年制大学之间,很少有这种人员交流。过去,大学校长一般是白人男性,到九十年代初期,女性和有色人种担任大学校长的比例有所提高。3300名大学校长中,女性占10%左右,黑人占5%,西班牙人占2%。

大学校长的选拔工作需要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董事会制定选拔的程序,专门性的选拔委员会负责最初的筛选工作。选拔委员会有时由董事会成员组成,但更多的情况是吸收教师、学生、职员、社区代表参加,选举最后由董事会做出裁定。在美国,当某所大学校长位置空缺时,常常在全国范围内做广告,另外,还聘请职业选拔顾问参与选拔工作。大学校长很少直接从教师中选拔产生,而多数从学术管理人员中产生,例如,学院院长或副校长。美国大学校长的任期由董事会的合同决定。大学类型不同,校长的任期也不同,私立大学校长任职比较稳定,公立大学校长更换较频繁。一般来讲,校长任期平均时间为不足七年;1986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不足五年。

大学校长的资格因学校的类型、规模、地理位置和具体情况不同而不同,教师们期望校长具有学术背景,获得过博士学位。实际上,校长也多是学者出身,只有少数人是从军队、公共管理部门或商业界转过来的。从私人捐赠和公共拨款渠道集资是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能之一,所以大学校长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从事公共关系的技能;其次,大学校长还应该有较强的政治活动能力,与州和其他机构搞好关系;最后,在个性方面对大学校长也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理性、礼貌、说服力、耐心、善于应付摸棱两可的情形、能够听取和理解争论对方的意见等。

2、英国大学校长的选拔过程和选拔条件

英国高等教育有很长的历史,牛津、剑桥和苏格兰的五所大学是英国最古老的大学,被称为“古典大学”;其次是德若姆和伦敦大学;本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一批“城市大学”诞生了;到六十年代,政府根据“罗宾斯报告”的建议,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出现了一批“新型大学”,不同类型大学在校长的选拔、职权和任期等方面是不完全相同的。英国大学校长(Vice-Chancellor)的名称产生于牛津大学,最初牛津大学的校长从各学院院长中选举产生,任期一、二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校长才可以不必非得从各学院院长中选举产生,任期由两年改为四年。十九世纪,伦敦大学的校长选举产生,任期一年,但是经常连任;到了二十世纪初,对大学的章程进行了改革,连任只能进行一年;到七十年代中,大学校长任期届满后,可以连任四年。在一些“城市大学”(civic university)中,开始时校长从学校内部选举产生,后来校长的职位允许学校以外的人员提出申请,但学者仍占多数(四分之三以上)。与美国大学校长相比,英国大学校长更象学者,而不象行政官员。大学校长的选拔通常由理事会(council)和评议会(senate)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向社会做广告,可以由个人申请,也可以由第三方推荐候选人,这样得到一个很长的候选人名单,联合委员会与其中一些条件好的候选人进行面谈,从中筛选少数两三个人作为最后确定的对象,然后进行进一步的考察,由校内和校外人士反复斟酌,最后确定唯一人选由理事会任命,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大学校长选拔过程中,政府始终不介入,在这点上英美做法相同,与欧洲的情况非常不同。英国大学校长的平均年龄为五十多岁,虽然有五年和十年的任期合同,但是实际任期一般到六十五岁退休。对牛津、剑桥、伦敦和威尔士大学的校长来说,实行校长的短任期制。

根据1981年的调查,大学校长中,从事科技和医学事业的占67%,从事社会科学的占13%,从事艺术的占20%。到1990年,大学校长中从事科技和医学事业的占78%,从事社会科学和法律的占8%,从事艺术事业的占14%。由此可见,大学校长中从事科技和医学的占大多数,对此有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有实验员、研究助手和研究生帮助从事项目研究,所以这些人有精力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二是因为他们容易搞到大量的科研经费,有管理大量经费的经验,能为学校赢得知名度。46%的大学校长开始工作时并不在大学,而在研究机构和工业界。在任某所大学校长之前,平均在3.3个单位工作过。担任大学校长后,很少有人再转行,只有个别人从小学校转到大学校中去。

三、英美大学校长的职权

1、美国大学校长的职权

美国大学校长是大学中首席行政和学术领袖,是该大学的象征。对大学校长的具体职权很少有详细的说明,所以大学校长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和学校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工作职责,有很大的灵活性。多数大学在确定自己工作职责时所遵循的一条原则是:不做其他人可以胜任或做得更好的事情。

Kerr和Gade认为大学校长的一般职责包括以下几点:①确定目标;②确定发展重点;③建立或修改组织机构;④建立有效的助手班子;⑤筹集、分配和重新分配经费;⑥处理非常规事件;⑦处理与董事会、教师、学生、职工、校友及其他外部组织的关系。除⑤外,其他职责可以由校长和其他人共同承担,但不能完全交给下面人做。

除去上述一般职责外,大学校长还应该负责:①信息交流;②建立奖惩制度;③造成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士气;④保证学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⑤处理学校中的各种矛盾;⑥保证学校的自主权和教师的学术自由;⑦保证有满意的短期效果;⑧保证有满意的长期效果。

转贴于 简言之,大学校长应该做到: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顺序;②对于每一个问题以及所有问题,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③以合适的顺序,组织解决每一个和所有问题的力量;④争取可能的人力和财力;⑤采取管理措施,解决问题。

在履行管理职能的同时,有些大学校长仍然坚持教学和研究工作,但对多数校长来说,在位期间,很难有时间从事学术活动,他们的大量时间花在讲演、公共集会、午餐晚宴、开学毕业典礼、接待来访等社交方面。Kerr和Gade1986年的调查表明,在全美国的校长中,大约只有20%的校长还在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不足2%的大学校长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英国大学校长的职权

在英国大学中普遍存在着四种管理文件:特许状(charter)、章程(statute)、条例(ordinance)和规定(regulation),这四种管理文件是大学管理的依据,它们说明了各种机构和人员的职权。前两种文件主要说明委员会(court)、理事会和评议会的职责和权力,后两种文件主要说明政策和资源委员会、学部(faculty)、学院、系委员会、学术计划组织、聘任和晋升委员会等机构的职责和权力。

在上世纪,根据大学“特许状”(charter),大学校长只是“学术领袖”,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大学校长才被冠以“首席学术和行政官员”,负责主持评议会的工作会议。在特许状中很少详细说明大学校长的具体职权,但是授权他可以检查学校的任何事务,在这点上与美国大学校长一致。

根据英国大学的“章程”(statute),校长对理事会负责,旨在“保证和提高办学效益,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校长可以不加说明地拒绝接受任何学生,暂停和终止某些学生的学业,并将这一举动报告下一次的评议会和理事会会议。校长可以辞职,但必须提前12个月向理事会提出辞呈。

大学校长的权力由他在大学中的特殊地位和实际能力所决定,他是评议会、政策和资源委员会等学校主要机构的主席,是评议会和理事会的主要联系人,所以他比任何人更了解学校的情况,更有机会对制订政策施加影响,对教师的晋升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他还和诸如大学资金委员会UFC、大学校长委员会CVCP等机构发生联系。

大学校长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胜任校长工作,在英国大学背景下,校长必备的能力包括:对各种会议过程有高度的洞察力,引导讨论沿着合适方向进行,使得所有与会人员感到他的意见受到了重视,简明地进行会议总结,达成共识。校长还必须乐于花很多时间进行日程安排,研究各种文件,对于有争议的问题与同事在恰当的关系下进行讨论,保证学校颁布的各种文件非常准确无误,不模棱两可。

英国高等教育目前正处于改革阶段,政府试图将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这相应地对大学的各级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1985年Jarratt报告中指出,无论大学校长的其他任何职责,都不会磨灭大学校长学术领袖的作用,但是为了使大学生存和抓住任何未来的机遇,大学校长必须同时作为一个最高管理者,并具备管理所需要的权力。因此可以说,今后英国大学校长将象美国大学校长一样,在大学中发挥其更大的管理作用。

四、英美大学校长比较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所述,英美大学校长既具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有:对于大学校长的职责都没有做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学校长是大学的首席学术和管理领袖,可以考查学校管理工作的任何方面。不同之处有:与美国大学校长相比,英国大学校长更象学者,而不是管理官员。美国大学校长的平均任期为五到七年,而多数英国大学校长可以干到退休。美国大学校长的选拔主要由董事会决定,所以外部人员在大学校长的任命中起主要作用,英国大学校长由理事会和评议会组成的联合委员会提名,在理事会外部人员占较大比例,而评议会主要由学术人员组成,可见学术人员起较大的作用。从权力角度来看,美国大学校长的权力比英国和欧洲大学校长的权力大,因为后者的权力被教授、初级职员、政府部门、咨询机构、学生组织和工会分割了。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英国大学最初是由一些学者创办的,所以长期以来,学者在大学管理中起很大的作用,被有些研究高等教育的人称为“行会”(guild)管理模式,虽然六十年代以后,政府越来越多地介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大学和政府在保证大学自主权方面,认识是一致的。美国高等教育有两个特点:一是董事会作用很大,所以外部人员在大学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二是与英国和欧洲国家相比,联邦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发挥比较小的作用,而州政府发挥比较大的作用。无疑英美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一些作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们有所启发。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将在国家事务管理中,扮演与过去不同的角色,直接的行政干预会减少,各种经济成分和利益团体的作用将会增加。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由于政府直接干预的减少,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另一方面,大学将更加面向社会,与社会中各种利益团体发生联系,高等教育是一项公共事业,它不仅要对政府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在大学校长的选拔问题上,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变化,一些高等学校开始筹建董事会,大学校长将会由过去对政府负责转变为对由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地方代表、学者、学生家长组成的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将在大学校长选拔中起重要作用。

2、真正从社会中选拔有才能的人士担任大学校长,对于作为办学实体的大学发展来说至关重要。英美以广告的形式向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公开招聘的办法值得我们借鉴,这样扩大了大学校长选拔的范围,有利于管理人员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流动。

3、英美大学对于校长的职责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首席学术和行政领导人,有权对于大学内部的一切事情过问,“不做别人能做到和能做好的事情”是大学校长处理事情的一条原则。我国大学管理目前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校长往往被日常琐碎的事情缠身,无法超脱出来,这是今后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大学校长不仅是一位学术带头人,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这是由大学的特殊性质决定的。1994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中英大学校长研讨会,一位英方校长说,他不仅是一个大学校长,而且是一个数学家,在管理大学的同时,继续从事数学研究,这样做不但不影响他的管理工作,而且可以帮助他考虑问题,做好管理工作。在我国,有些大学校长将这两项工作对立起来,既影响学术工作,又影响管理工作;还有些校长在做管理工作的同时,存在着专业后顾之忧,影响了作用的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M.L.Gade 1992 Leadership:University and College Presidents.

2、W.Taylor 1992 Leadership:University Vice-Chancellors.

3、Graeme C.Moodie Rowland Eustace 1974 Power and Author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