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例6篇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文1

一、关于会计电算化有关规定的沿革

为加强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国务院财政部在1989年和1990年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和《关于会计核算软件评审问题的补充规定(试行)》,对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要求、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评审和会计软件使用单位的基本要求等都作出了规范。1994年5月,财政部以(94)财会字第15号文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为我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总体规划,对电算化人才培养、会计核算软件的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的建设、电算化工作的组织领导等提出了具体意见。1994年6月,财政部又以(94)财会字第27号文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这些文件是在1989和1990年两个文件及其多年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制定的,是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指南。1994年重新修订的会计法中,我国第一次把会计电算化问题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即《会计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对使用的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要求,应当符合国务院财政部的规定。”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为了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1999年修订的新《会计法》除对修订前的《会计法》进行了修改外,还新增加了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即:新《会计法》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也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新《会计法》有关会计电算化规定的分析

(一)关于会计软件及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的规定

新《会计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本条款是对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有关会计软件及会计资料基本要求的规定。其主要作了两方面的规定:一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会计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要求和会计人员的习惯,是保证会计资料质量和会计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因此,法律上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使用的会计软件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二是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资料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尽管一个质量可靠的会计软件可以是生成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的提供前提条件,但由于技术上、设备上、操作人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生成的会计资料仍有可能不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电子计算机方面知识掌握不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因人为因素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失实。因此,法律上要求,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用电子计算机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在格式、内容以及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本条款与修订前的《会计法》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对某些概念加以了规范。这里涉及两个重要的概念,也是新《会计法》中规范的两个重要概念。一是“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和其他单位向有关各方面及国家有关部门提供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它以前与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财务报告、会计报告等名词混用,相关法律对这一名词的使用也不一致。为了保证会计名词的一致,新《会计法》将原来用的“会计报表”一词统一改为“财务会计报告”。这一修订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财务会计报告”的内涵比“会计报表”大,财务会计报告包括会计报表,用“财务会计报告”替代“会计报表”不会缩小单位应提供信息的范围;其次,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会计报表往往是与一些不能分割的其他组成部分(如会计报表附注)一并提供的,只提会计报表,容易引起误解;最后,“财务会计报告”与国际通用的说法财务会计报告(financialreport,直译“财务报告”)基本一样,便于国际沟通。二是“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新《会计法》在第五十条中对此作出了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这里的“制度”与“规章”同义,包括“制度、准则、办法”等。上文中提到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都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二)关于会计账簿的登记、更正的规定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文2

网络会计的诞生极大的冲击着传统的会计理论框架。网络会计不是简单的会计电算化,是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反思,同时,对现行成本核算体系产生巨大影响。1.网络经济颠覆了传统成本会计的四大基础。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四大前提: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货币计量。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环境与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1)会计主体呈现模糊性趋势。传统会计的主体假设从空间上限定了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才有空间的归属。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木流动的加剧,借助信息网络,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需要,企业间可不断的分化、重组、兼并,跨地区、跨行业、强弱联合、强强联合。这种组织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组织,其“主体”时而膨胀、时而缩小、甚至解散,则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处于一种模糊状况。(2)突破了传统的持续经营及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确立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畴。网络经济下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随时都可能导致企业解体,基于网络的临时性结盟组织从事的多是一次易,完成后即告解散,生命周期极短;同时,网络会计促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只要需要,无需等待会计期末,击点鼠标即可生成所需的会计信息,这些都极大地冲击着传统会计理论框架。(3)货币计量的不稳定性。货币计量的前提是币值稳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网络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速度,无论是政治格局的调整,还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则会导致货币币值的波动。2.成本核算的重心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转移。在工业经济中,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在成本核算中,即为资源消耗和人工消耗。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消耗、间接消耗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有形资产占很大的比重,是成本核算的重点。在网络经济中,信息资源实现社会共享。生产要素由三种变为四种,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的增值能力将逐步超过资本的增值能力,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除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资产外,企业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商誉、专有技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网络会计体系下,信息、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企业的资产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促使会计核算的重心由有形想无形的转移。3.企业零存货成为可能。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产品供应难以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个性需要,消费者只能选择批量生产的基本满意的产品。在网络经济下,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与供应完全对称,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可以利用电子化服务技术,查找、跟踪各种供需信息,及时作出预测及决策。因此,满足每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企业的必然。企业必须根据需求来进行生产,有效地避免资源浪费,使得“零存货”成为可能。在传统会计的成本核算中,存货占很大的比重。在网络经济下,按需生产的应用,存货管理模式改变,对传统成本核算产生巨大冲击。4.生产费用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传统的经济条件下,确定最佳的订货量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原则。在网络经济条件下,要求零存货,使得生产量就是定货量。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产品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甚至使得产品都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周期完全一致。这时,生产费用在在产品与产成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可以看出,网络会计的发展是会计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它突破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是对传统会计理念、理论与方法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反思。

二、适应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核算

为更好地适应网络经济,必须对产品成本核算进行改进。1.改进无形资产核算,将信息成本纳入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等无形资产是在企业总资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且信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传统的成本核算中,无形资产计入管理费用,这并不符合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成本核算原则。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根据无形资产属性,采用合理方法,将其归入产品成本或管理费用。因此,如何完整而又准确的计量无形资产,并将其计入产品成本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2.针对存货管理模式的变革。(1)采取拉动式系统控制存货。尽可能降低存货数量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共识。拉动式系统即是严格的以需求带动生产的制度,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进行生产。强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紧密协调配合,使得存货数量降低,尽可能实现“零存货”,以降低存货成本。(2)使用变动成本法合理确定生产产品的数量使得企业利益最大化。变动成本法将营业利润直接与销售量挂钩,能激励企业管理层重视产品销售,合理确定生产数量,能卖多少就生产多少,这样才能加强成本管理,降低企业风险。3.作业成本法的运用。网络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必然会出现产品多样化的特征,同时,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导致工艺技术流程复杂化、间接制造费用相关的作业活动复杂化。因此,单一的成本分配基础导致成本核算结果的扭曲。采用作业成本法通过分析成本动因来计算生产成本。作业成本法并非是以产品为中心,而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建立作业中心,将制造费用归集到相应的作业成本库中,最后再进行成本计算,使成本分配更加有针对性。4.成本会计核算的统一化与国际化。在全球化的竞争下,竞争的面更广,参与的机构、企业也更多。在成本管理方面,提高成本核算的一致性,加强成本会计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就尤为重要。所以,成本会计核算应做到对内重视成本会计核算的统一化,实现了核算统一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环节之间的摩擦,降低成本;对外做到成本会计的国际化,国外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的先进经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成本管理效率,同时尽快与国际接轨。

三、结语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文3

21世纪初,随着核算型会计软件的成熟,管理型会计软件受到各界的广泛重视,得到了较好发展。软件公司推出了功http://能较为完善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企业界也跟上了潮流,会计软件升级成管理型会计软件。时至今日,管理型会计软件层出不穷,概念不断推新,但是由于软件适应性差、复合型人才缺乏、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等诸多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成了公司华而不实的摆设。本文旨在分析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并探究其推进对策。

一、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现状

(一)商品化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快

随着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编程软件的不断发展,我国会计软件和软件公司取得了同步发展,领头的用友、金蝶等软件公司已经成为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主推的会计软件不管是单机版还是网络版(基于c/s和b/s结构)都较为成熟稳定,操作简便且用户界面友好,软件规范性强且品种繁多。有面向集团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的,也有面向中小企业的,适应于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建筑施工和行政事业单位等各行业,能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设计有管理会计、财务分析、决策支持等常见的财务管理功能,能与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管理模块进行对接,具备erp系统的诸多管理能力。商品化会计软件为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国会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管理型会计软件普及推广迅速

管理型会计软件设计一般分模块进行,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功能(管理会计)往往分开设计,客户可以有选择地分开购买,不影响其独立运行。由于行政部门的强制要求和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基本上我国所有的企事业单位都已经购买了会计核算软件,实现了会计核算电算化。在会计核算电算化的基础上,由于以下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得到了迅速推广:1.系统软件发展迅速,如网络操作系统和基于网络的编程语言及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设计提供了基础保障,软件公司在此基础上设计的运行稳定、基本功能完善、使用便捷的软件,是管理型会计软件得到快速推广的前提。2.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与核算型会计软件基于相同的软件设计架构,使用基本相同的编程软件,两者实现无缝对接,有利于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广。3.企业经营环境变幻莫测,市场竞争激烈,管理者对经营决策信息需求急迫,引进管理型会计软件是管理者的必然选择。4.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通用性强,于软件公司是规模化的大批量生产,相比个性化的定制软件成本低,这一特点虽然制约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进一步发展,却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迅速推广创造了条件。基于以上原因,管理型会计软件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推广迅速,稍有管理需求的单位基本上安装了会计软件的管理模块。

二、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瓶颈

(一)软件自身先天不足,是管理型会计软件应用的最大障碍

当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是在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核算型会计软件形成的基本数据及其提供的数据接口,进行简单的数据分类、汇总、计算、加工、提炼后形成一些常规的报表分析和综合数据及图表显示。这种软件数据来源不足(特别是外部数据基本上没有进系统),系统性差,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没有更多的管理分析模型和方法,所生成的数据和形成的资料结构单一、关系简单、加工层次浅,不能为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较多有用信息,造成管理型会计软件先天不足,是管理型会计软件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二)通用性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

会计软件的推广,商品化软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推广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为了满足软件的可推广性,商品化会计软件一般功能完善、普适性强、大而全,必须考虑各种不同规模企业的特点和满足不同行业对软件的需求,提高软件的通用性。这种软件对个性化需求不高的核算层体现出低成本和高规范化的优越性,但是对专用性强、独特性要求高的管理型软件却暴露出难以克服的缺陷。首先,大而全的软件系统定义过于抽象,初始化工作量大,简单问题复杂化,让使用者望而生畏,提高了运用难度。其次,通用性强的软件不一定专,面对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众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各行业管理指标、管理方法、管理模型大相径庭的情况,这种通用性的商品化会计软件往往不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三)复合型专门人才缺乏

管理型会计软件从设计到应用需要多学科有机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核算软件的专业性、规范性、政策性非常强,其开发设计不同于一般软件,需要以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为主,配以软件设计开发专门人才,才能设计出满足会计核算基本要求,符合会计运行基本规则的专业软件。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人员需要在会计核算软件的基础上,懂得企业经营之道,熟知企业管理必需的各种决策指标,精通各种决策方法和管理理念。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也是一门高深学问,静态的指标和数据只是一个方面,对动态过程的理解,对数据的加工提炼和正确解读,都需要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有效支撑才能发挥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专业划分过细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又急功近利,很少自己培养专门人才,大都奉行“拿来主义”,造成今天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缺乏的现状,阻碍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

(四)企业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

管理型会计软件说到底只是一个管理工具,应用管理软件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备手段,但它并不会解决企业管理的所有问题。有些企业觉得自己资金利用率不高,成本控制失效,管理效率低下,于是配置高规格的管理软件,招聘相关专业人员,定期整理相关数据,“硬件”配置积极。一段时期后,发现成效并不明显,管理效率没见提高,想当然地认为管理软件不行,或者相关人员水平不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企业重“硬件”配置、轻“软件”建设有关。购买软件,聘请专门人才,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管理软件发现的问题能不能及时解决,整理的数据能不能有效利用,形成的结论是否遵照执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性是否依然让位于个别管理者的定性决策,有没有相关制度让管理型会计软件发挥其作用,这些工作往往没有受到企业的重视,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效用也就无从发挥。

三、管理型会计软件的推进对策

管理型会计软件发展到现在,一方面普及推广迅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常规化管理决策信息;另一方面,要想靠管理型会计软件处理更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提供更多非程序化决策的深加工信息,需要对软件结构进行重构,进行全方位升级,并配以相应的制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推进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应用。

(一)重构软件结构体系,改善软件服务能力

现有管理型会计软件以核算型会计软件为基础,以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业务流程为基本处理流程,基于核算型会计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数量分析和功能拓展,这种结构体系受到诸多局限,注定管理型会计软件存在先天不足。管理型会计软件应该是比核算型会计软件功能结构和处理逻辑更复杂,管理为主、核算为辅的综合性软件。其开发设计应该摒弃核算型会计软件的处理逻辑,以管理型会计软件的主要业务流程(管理、分析、预测、决策、控制)为主线,整合企业内、外部两方面的数据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的数据流程分析和逻辑结构设计,重新考虑软件的主要数据源及其数据结构关系,形成管理型软件全新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这样才能突破核算型会计软件的一些固有枷锁。以核算为主兼备管理功能和以管理为主兼顾核算是有层次差距的,这也是国内管理软件(包括erp软件)与国外大型管理软件的差距,必须通过结构体系的重新设计,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转贴于 http://

(二)重视二次开发,提高软件专用性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早期,企业各自为政开发自己的会计软件,软件的专用性很强,设计人员储备充分。可随着商品化http://软件的发展,其软件符合财政部门的基本规范要求,且功能较完善,安全稳定性高,用户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和维护。这种状况提高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核算水平,推进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但也加大了企业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依赖性,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动力。当商品化软件过度强调其通用性,以满足大众化需求时,却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的管理需求,这是商品化软件与个性化需求的必然矛盾。面对这种情况,有条件的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可以与商品化软件公司实现定向开发并定期升级,以提高软件的专用性和适用性;没条件定向开发的中小企业,必须重视软件的二次开发,针对自身企业独特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模型,专用衡量指标和行业数据,个性化的管理需求和管理理念,只有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才能提高软件的专用性,保证软件的使用效率。

(三)培养优秀人才,提高软件使用效率

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与应用需要懂管理,精通计算机、会计的优秀复合型专门人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专业划分过细,强调学历提升,较少关注复合型人才培养。短时期内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矛盾难以破局,需要企业与高校共同努力,联合培养具备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高校签订定向委托培养协议,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对口性;没条件联合培养的企业,可以提早与优秀高校学生达成就业意向,提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方向,拓展学生知识结构,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此外,企业不能一味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单一化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也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学历培养,可以通过双学位、双学历或第二专业辅修等形式,培养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文4

关键词:乡镇财会;模式;可行性

Abstract: Deputy accounting model township in the rural collec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ests of independence, no change in ownership of assets, the right to use the same, the same right to manage the proceeds of the principle of recruitment by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llocated a certain degree of Accountants and financial Deputy fina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ownship center of the village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accounting business accounting Acting as a model. 

Key words: accounting township; agent model; feasibility

前言

乡镇财会模式在目前农村财会改革尝试中,已显示出切合实际、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一、乡镇财会模式的条件探讨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首要任务是切实关心“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村民对农村政策的拥护,对政府的信任,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现在农业税费减免,“农民种地不交粮,小孩上学不掏钱”,农村会计针对一家一户的核算大大缩减。农村财会内容的减少,核算方法的简化,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业务条件;我国针对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出台,要求尽快规范农村会计核算,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可行条件;实行“村官”委派,已经有了新农村建设的专职“领航员”,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管理条件;农村财会行为的直接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血液”—— 资金,在农村矛盾中财务矛盾占相当大的比例,解决这些矛盾耗费着乡镇政府的许多精力,乡镇政府领导同志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推行乡镇财会,农村财会工作规范了,农村财务真正公开了,农村矛盾减少了,乡镇政府才可以集中精力谋求农村的发展。乡镇领导对乡镇财会的认识提高,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较好的组织领导保证。  

推行乡镇财会模式,顺应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律, 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二、乡镇财会模式的作用分析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需经过探索、完善、发展、成熟过程。通过对178 份调查材料的分析,对晋中38个农村的走访,认为乡镇财会的作用发挥应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即农村会计核算;二是财务指导,参与农村重大经济预测和决策。目前推行乡镇财会模式, 正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应主要发挥核算的作用。  

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会计工作组织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农村会计核算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农村会计核算的现状是,不少“村委会”是白天开门进,晚上一把锁,无条件设置专门的会计核算机构,财务办公章、账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包括现金都在会计人员家中存放,存放在“村委会”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存放在会计人员家中安全同样得不到保障。会计电算化核算在企事业单位中相当普及,但在农村,要购买会计电算化硬件、进行电算化核算,核算业务简单不需要;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敢上;业务水平较低不会用,所以不推行乡镇财会,实现农村电算化核算还只能是一种“理想”。  

由于目前农村的民主政治还不到位,特别是农村家族势力和裙带关系的影响严重,改选一届村委会更换一茬会计的“拉郎配”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在农村会计队伍中,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的有几个?每年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多少?农村会计作为农村经济的“理财家”,新的会计制度不知道,基本的会计知识不具备,账目不全、核算混乱、家底不清、责任不明、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的现象难以杜绝。  

农村会计核算制度是村级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一届村委会选举成立后,理应制定本届村委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并报乡镇政府审查备案、监督执行,但哪个农村能真正做到?收入不及时入账,开支只打白条,审批程序无法落实,理财小组形同虚设,会计出纳一人兼任,牵制制度难起作用。缺乏基本的制度约束是农村财务问题的“病根”所在。  

现实中需要的必将是可行的,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其可行性必然能够得以体现。推行乡镇财会,在乡镇设立财会中心,一台电脑,一名专职会计人员,就可担负三至 四个自然村镇的核算任务、实现农村会计电算化核算。由乡镇政府聘用热爱农村财会工作的专职会计人员从事核算,职责上为村委会服务,业务上由县级财政会管部门指导,使农村财会核算“外部化”,摆脱农村家族势力和裙带关系的干扰。由村级助理会计兼任出纳,定期核对账目,实现乡镇会计和农村助理会计的内部牵制。由乡镇财会中心协助村委会完善村级会计制度,对村委财务责任人、理财小组成员和助理会计进行业务指导,提升农村干部的理财水平。健全农村会计账目,规范农村核算内容,还可促进农村统计工作的开展。乡镇会计定期向村委财务责任人和理财小组汇报会计核算情况,并及时向村民进行明细财务公示,疑虑消除在事中,问题解决在当时,将农村民主理财落到实处。  

  

三、推行乡镇财会进程中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提高乡镇政府领导的认识是顺利推行的核心。乡镇财会中心的经费虽然由乡镇政府拨付,增加了乡镇政府的管理成本,但这是规范农村财务核算、减少农村财务矛盾、提高农村理财水平、减轻农民管理费用负担的有效措施,是一项少花钱、见成效的实事,是乡镇政府领导农村发展所进行的必要工作,需要乡镇政府积极领导、督促做好。  

2、先试行、后推广是顺利推行的必要步骤。在农村推广新生事物,更忌讳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推行乡镇财会模式需要通过试点尝试,取得经验,完善措施,使乡镇政府看到实效,得到认可,村民得到实惠,取得认同,而后才便于全面推广。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文5

关键词:新制度;医院;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3)10-95 -02

2012年1月1月新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全面实施以来,成本核算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成本管理方面丰富了很多内容,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单列了一章对成本管理进行详细阐述,说明了对成本管理的重视;国内各家医院都纷纷致力于该项工作,但由于重视程度、起点高低等差异,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工作良莠不齐,其管理功能不明显。

一、新旧制度下的成本管理对比

(一)从量上看,成本管理由一条拓展为一章

旧《医院财务制度》仅在第四章第十九条,对成本管理泛泛而谈,核算方面也是简而化之,相比较而言,新制度用一章的篇幅对之进行了细化。新制度第五章的第二十六条、二十七条,阐述了成本管理的概念、目的;二十八条到三十六条则从成本核算的原则、分类、核算范围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成本核算的目标是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二)从内容上看,成本核算分类细化、核算方法多样

旧制度中,只把成本分为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间接成本的分摊方式也很单一——按科室部门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这些就注定了,原来的成本核算工作只是粗线条的框架,缺乏实施细则。

新制度中,根据成本核算的对象不同,将成本核算分为院级全成本核算、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等。针对不同级次的成本核算,新制度中还具体列示了成本归集、分配及计算的方法。一些间接成本分摊时,其分摊的参数也呈多样化,有按人员比例分摊、按服务量分摊、按工作量分摊、按业务收入分摊、按房屋面积分摊等多种形式,以适应各种不同成本的分摊需求。

(三)从科目上看,专门设立“医疗业务成本”来核算成本

旧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设立“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分别核算,并以人员数来把成本划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这样人为地割裂了成本的整体性。新制度中,则设立了“医疗业务成本”来核算医院为开展医疗服务及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体现了全成本核算的理念。在院级核算这一层次,它体现了全成本,到科室、诊疗组等下级核算中,它依然是全成本。

(四)从报表上看,新《医院会计制度》建立了成本报表体系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是医院财务情况说明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就此应附有成本报表。新《医院会计制度》设计的成本报表体系构成有:医院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这三张表是成本核算最基本的报表,诊次、床日等成本核算则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摊而得。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

(一)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形式大于实质,管理功能不明显

新的财务制度实施以来,各家医院的成本核算软件系统纷纷上马,成本报表相继报出。成本核算工作看似进行得很顺利,但有相当一部分医院也就停留在这一步。成本核算软件是工具,不是终极目标,进行成本核算是为了加强管理,而不是仅仅对外报个报表。而目前的成本核算已沦为一项政策性任务,缺乏分析、控制,利用率不够,管理功能不明显。

(二)医院成本核算意识不强,工作不够深入

成本核算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财务处或经管办这类经济管理部门的事,但仅被认为是该部门的事是不对的。成本核算工作是全院职工共同的事,而不仅仅是经济管理部门或者是管理层的事。医院的管理层基于医院的发展需要也许还关注一下成本核算工作,但员工并不关心,甚至认为,成本控制就是管理层对员工的控制,甚至觉得就是对一线员工的控制,存在对立情绪,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成本核算的理念,还停留在经济管理部门,并未能让员工普遍接受。

(三)成本控制观念陈旧

目前提到成本核算,多数人的观念还停留在节约水电、纸张上,这些固然是成本控制的一部分,但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无论是怎样节约都必须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卫生材料的领用、办公用品的领用、水电的节约,都是有底线的,可挖掘的潜力有限。成本控制应是优化各项流程,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而不应该仅着眼于物力的节约。

(四)成本预算滞后

成本核算由原财务制度的一条拓展为新制度的一章,成本核算工作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由于各家医院的起点不同,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少部分医院由于起点较高已经开始进行成本预算了,但多数医院在此项工作上尚未起步。成本预算工作的缺失,严重地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功效,不利于有效纠正、限制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差异和控制成本费用支出。

(五)项目成本核算与病种成本核算不到位,数据口径驳杂

项目核算和病种核算暂未作硬性要求,目前只是在有条件实施的医院开展该项工作。因为没有详尽的细则,也因为各家医院的情况不同,项目核算和病种核算数据大相径庭。这样的数据不利于主管部门或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进一步统计分析并加以运用,这项工作正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六)成本核算软件系统与财务软件系统的衔接不顺畅。

财务软件系统向来自成一体,不少医院的成本核算软件系统或是独立,或是仅有一个接口与财务软件系统相通。这样会造成信息孤岛,不利于信息资源共享,不但容易产生数据冗余、差异,还会增加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三、医院可以采取的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软件,增加成本分析功能,提高成本效率

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成本分析功能,及时分析实际成本变动情况,找出原因,把握成本变动规律,提高成本效率。

软件系统中可增加分析模块,用趋势分析、本量利分析、环比分析、定量分析等手段对全院的成本乃至每个责任中心的成本进行监测与分析,这样可以对医院的成本适时监管、及时纠正,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二)加强宣传、培训,强化成本观念

成本核算不仅仅是经济管理的方法,更是管理者和全院员工的责任,是一项需要全员参与的工作,否则再完美的成本计划、再先进的控制手段只会是纸上谈兵。如何把成本核算的理念深植人心,宣传必不可少,培训不可或缺,最重要的是将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分配制度挂钩。如果把成本核算的结果与医院的分配制度结合起来,让员工能享受成本核算的成果,这样会事半功倍,员工对成本核算态度将会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三)深入临床调研,制定合理的成本计划,做到患者、医院、职工三赢

成本核算是一个持续改进有成效的过程,需经过2-3个PDCA循环的验证,所以首先要有成本计划。如何制定成本计划,不是经济管理部门呆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或者上网复制粘贴就可以得到的。这需要经管部门协同其他部门深入临床调研,了解患者需求,了解员工的需求,找出控制点,优化工作流程,节约不必要的支出。例如医院布局合理可减少导诊人员的数量甚至电梯的运行成本,电子处方的利用、无纸化办公等等都可列入成本核算计划。寻找每一个成本控制点,形成计划,然后执行、改进。这样成本才会得以控制,最终才会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职工才能获得成本核算的成果,医院将因此成为最大的赢家。

(四)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做出高质量的成本预算

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会计人员的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目前影响着成本核算的功效的主要因素是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成本预算工作对于会计人员来说,现在就是任务性工作,只是“有”而不是“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亟需培养会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投入激情做好成本预算工作,才能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高效。

(五)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在没有统一细则时,宜细化成本项目,利于后续统计与利用

项目成本核算以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支出,计算出各项目单位成本。它需要反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的选择、分摊数据的明细,都应详细列出,以供财务信息使用者取舍利用。

同样的道理,病种成本核算是以病种为核算对象,将治疗某一病种所耗费的医疗项目成本、药品成本及单独的收费材料成本进行叠加。能将各项数据细化,而不是粗线条地报表数据,将更有利于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六)整合软件系统

成本核算软件系统就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软件系统,它不仅需要与会计软件相连接,它也离不开医院HIS系统的数据支撑,同时它还为绩效考核分配系统提供数据。如何将各种数据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这需要各个管理部门共同参与,提出整合的思路和方案,与软件公司共同开发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成本核算软件系统。

总而言之,成本管理工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并不是有套软件系统能对外报报表就可以的,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它需要会计人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奋斗,它需要全体医院工作者身体力行,它需要医院管理层的关心和支持,只有全员投入,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成本核算的功效,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信义.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比较的几个显著区别[J].新会计,2011,(06).

[2]姜冬.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04).

[3]张立.试论医院新会计制度的四大变化及实施准备[J].现代医院管理,2011,(0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范文6

乡镇财会模式在目前农村财会改革尝试中,已显示出切合实际、容易理解、便于操作的优势,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一、乡镇财会模式的条件探讨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首要任务是切实关心“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村民对农村政策的拥护,对政府的信任,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现在农业税费减免,“农民种地不交粮,小孩上学不掏钱”,农村会计针对一家一户的核算大大缩减。农村财会内容的减少,核算方法的简化,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业务条件;我国针对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出台,要求尽快规范农村会计核算,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可行条件;实行“村官”委派,已经有了新农村建设的专职“领航员”,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管理条件;农村财会行为的直接对象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血液”——资金,在农村矛盾中财务矛盾占相当大的比例,解决这些矛盾耗费着乡镇政府的许多精力,乡镇政府领导同志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推行乡镇财会,农村财会工作规范了,农村财务真正公开了,农村矛盾减少了,乡镇政府才可以集中精力谋求农村的发展。乡镇领导对乡镇财会的认识提高,为推行乡镇财会提供了较好的组织领导保证。

推行乡镇财会模式,顺应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规律,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二、乡镇财会模式的作用分析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诞生都需经过探索、完善、发展、成熟过程。通过对178份调查材料的分析,对晋中38个农村的走访,认为乡镇财会的作用发挥应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计,即农村会计核算;二是财务指导,参与农村重大经济预测和决策。目前推行乡镇财会模式,正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应主要发挥核算的作用。

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制度的制定,是会计工作组织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农村会计核算的必备条件,但目前农村会计核算的现状是,不少“村委会”是白天开门进,晚上一把锁,无条件设置专门的会计核算机构,财务办公章、账簿、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包括现金都在会计人员家中存放,存放在“村委会”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存放在会计人员家中安全同样得不到保障。会计电算化核算在企事业单位中相当普及,但在农村,要购买会计电算化硬件、进行电算化核算,核算业务简单不需要;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敢上;业务水平较低不会用,所以不推行乡镇财会,实现农村电算化核算还只能是一种“理想”。

由于目前农村的民主政治还不到位,特别是农村家族势力和裙带关系的影响严重,改选一届村委会更换一茬会计的“拉郎配”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较低。在农村会计队伍中,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的有几个?每年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有多少?农村会计作为农村经济的“理财家”,新的会计制度不知道,基本的会计知识不具备,账目不全、核算混乱、家底不清、责任不明、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的现象难以杜绝。

农村会计核算制度是村级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内容,一届村委会选举成立后,理应制定本届村委会所执行的会计制度,并报乡镇政府审查备案、监督执行,但哪个农村能真正做到?收入不及时入账,开支只打白条,审批程序无法落实,理财小组形同虚设,会计出纳一人兼任,牵制制度难起作用。缺乏基本的制度约束是农村财务问题的“病根”所在。

现实中需要的必将是可行的,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其可行性必然能够得以体现。推行乡镇财会,在乡镇设立财会中心,一台电脑,一名专职会计人员,就可担负三至四个自然村镇的核算任务、实现农村会计电算化核算。由乡镇政府聘用热爱农村财会工作的专职会计人员从事核算,职责上为村委会服务,业务上由县级财政会管部门指导,使农村财会核算“外部化”,摆脱农村家族势力和裙带关系的干扰。由村级助理会计兼任出纳,定期核对账目,实现乡镇会计和农村助理会计的内部牵制。由乡镇财会中心协助村委会完善村级会计制度,对村委财务责任人、理财小组成员和助理会计进行业务指导,提升农村干部的理财水平。健全农村会计账目,规范农村核算内容,还可促进农村统计工作的开展。乡镇会计定期向村委财务责任人和理财小组汇报会计核算情况,并及时向村民进行明细财务公示,疑虑消除在事中,问题解决在当时,将农村民主理财落到实处。

三、推行乡镇财会进程中需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提高乡镇政府领导的认识是顺利推行的核心。乡镇财会中心的经费虽然由乡镇政府拨付,增加了乡镇政府的管理成本,但这是规范农村财务核算、减少农村财务矛盾、提高农村理财水平、减轻农民管理费用负担的有效措施,是一项少花钱、见成效的实事,是乡镇政府领导农村发展所进行的必要工作,需要乡镇政府积极领导、督促做好。新晨

2、先试行、后推广是顺利推行的必要步骤。在农村推广新生事物,更忌讳一哄而起,一哄而散。推行乡镇财会模式需要通过试点尝试,取得经验,完善措施,使乡镇政府看到实效,得到认可,村民得到实惠,取得认同,而后才便于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