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管理范例6篇

数字化的管理

数字化的管理范文1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Beijing and other cit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ity, Kunming grid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objectives, principles, construction, and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problems and look.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格;监督网格;行政;缝隙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grid;supervision of the grid;administrative;gap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213-03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加快,社会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社会结构不平衡衡、社会规范无秩序、社会伦理无规范等都影响着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新的管理模式。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为数字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使人们对数字城市乃至于指挥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是包含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智能信息处理、云服务等技术的统称。信息支撑系统以不同信息技术应用为基础,整合优化现有设施与资源,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料平台化利用和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为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的智慧城市提供支撑[1]。

2005年至今的10年间,由北京市东城区首创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已蜚声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大面积使用。它不仅在信息资源和财政资金充分的多地城市区落地,连信息技术和经费不那么充沛的城乡地区也纷纷仿效了“分格”、“在格”的核心理念,将其应用于问题搜寻、信息掌控、矛盾调处、应急处置等多个基层治理领域[2]。2013 年,“网格化管理”首次出现在党最高级别的文件中,其表述为,“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3]。

昆明市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又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有“春城”之称,但是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城市规划混乱,城市管理不规范的现象颇为严重,为了昆明数字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开展了昆明市城市部件普查项目,并进一步完善昆明市数字城管系统。使管理更规范、配置相应资源进行管理的全方位、高效率、实现精细化管理。

1 目标和原则

依据国家最新标准和昆明市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国家标准及昆明市数字城管项目建设导则,构建监管分离的“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系,建立“一级监督、两级指挥” 的城市管理模式。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与事件、部件分类管理法,并通过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整合地理信息数据、网络数据等信息资源,创建科学长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昆明市单元网格划分原则、编码规则、数据要求及图示表达应符合最新国家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 第1部分:单元网格》(GB/T30428.1-2013)的要求。

2 项目建设范围

①区域一(更新区域):一期普查范围共203平方公里,故本次项目数据更新面积为203平方公里。②如图1区域二(新测区域):呈贡区及官渡区新测面积为172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广福路以南,兴体路以东、西南以滇池为界,南面已马金铺街道的兴业街为界、东面以山为界。③如图2区域三(新测区域):北三环沿线新测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北至北三环,南至北二环、西至西三环、东至龙泉路。④如图3区域四(新测区域):铂金大道以北新测区域面积为20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南至铂金大道、西南至盘龙江、西北至720公里、北至昆明绕城高速、东边以山为界。⑤如图4区域五(新测区域):东三环沿线新测区域面积为26平方公里,具体范围为:东三环以东区域,汕昆高速以北、东绕城高速以西、寺瓦路以南。

以上为《昆明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数字化应用-城管部件更新普查项目》工作区域,其中数据更新区域面积约203平方公里,数据新测区域面积约236.5平方公里,故本次项目建设总面积约为439.5平方公里。

3 单元网格

网格可以认为是其他任何统计单元内部的细胞,单元网格是指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管理单元,是基于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根据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地理区域(面积约为10000m2)。以路、街为主体,形成不跨越社区管理的最小单元网格,即社区图与单元网格图重叠,构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单元网格。

数字化的管理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西药房;药品管理与发放;影响

引言

随着医疗服务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医疗消费者对医院管理水平也有了更高要求。在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医院各科室、部门的管理也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1]。数字化管理措施在医院管理的多个环节被应用,且取得了满意效果[2]。现将我院西药房应用数字化管理前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讨数字化管理对西药房管理的积极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西药房实施数字化管理之前的资料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西药房实施数字化管理之后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化管理实施前后西药房药品盘存时间、患者平均取药等候时间以及药品报损率、账实相符率。

1.2研究方法

西药房在应用数字化管理之前,药物配置、划价以及销账、药品发放等都是通过工作人员手工完成。2016年1月份以后西药房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药品科目、药品配置、销账、划价、发放等环节。在医院内部局域网下,所有科室的计算机内资源共享,各科室医师开具电子处方,各终端计算机都可查询显示处方信息及其执行信息。对应岗位的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完成划价、收费工作,西药房计算机系统可收取相关信息,进行药品审核、配置、发放工作,在患者前来取药时,药房内的药品发放人员通过扫描门诊号即可调取对应的电子处方,并进行配药和发药,患者可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所需药物。另一方面,计算机系统还管理西药房内药品库存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计算机系统自动对药物使用、购入情况进行数据加减,提供库存信息随时查询服务和报警服务,详见表1。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达,采用t检验,以(P<0.05)为准,说明差异较大,具有临床对比价值。

2结果

选取西药房数字化管理实施前后12个月的药品盘存、报损情况及账实相符情况的资料统计发现,实施数字化管理后药品盘存时间(1.6±0.8)d以及药品报损率(0.05±0.02)%、账实相符率(95.6±1.15)%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数字化管理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数字化管理前后各550份患者资料统计发现,实施数字化管理后患者平均取药等候时间(20.1±1.3)min,明显低于实施数字化管理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医院日常医疗服务中窗口较多,西药房是其中重要的窗口部门之一,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反映了医院总体服务水平、管理水平,是医院整体水平的对外展示窗口[3]。西药房的工作还直接影响药品安全、用药质量、服务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过去西药房采用人工管理模式,患者取药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取到药物,药房内工作人员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盘点、销账、划价等,工作效率比较低下[4]。西药房还赋有药品监管、用药监督等职责,其药品管理、发放工作非常重要。应用数字化管理后,西药房内工作效率更高,节省时间的同时药品管理及发放工作更加高效、准确,确保了临床用药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5]。本次对比数字化管理实施前后我院西药房的药品管理及发放情况,发现实施后药品盘存时间(1.6±0.8)d以及药品报损率(0.05±0.02)%、账实相符率(95.6±1.15)%、患者平均取药等候时间(20.1±1.3)min等指标明显优于实施数字化管理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数字化管理能有效提高西药房药品管理及发放效率,缩短取药等候时间,减少各类人为失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宁姿.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与发放数字化管理措施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8):765-766.

[2]韩伟,王艳萍,韩慧侨,等.门诊西药房管理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6):181-183.

[3]欧阳宇,闫彩霞,廖义芳.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与发放差错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71-73.

[4]卢道兵,梁茂本.自动化发药系统在医院门诊药房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6,45(29):4162-4163.

数字化的管理范文3

曾有组长拿给我这样一份报表(表1为该报表表头),在数据之下的部分应为数据分析以及提出的解决方案。但遗憾的此报表下半部分除了一些制作精美的柱状图之外没有任何的解释和分析,我只好让组长帮我释疑。

“为什么实习员工的成交率会比正式员工高呢?”

“这是因为实习员工没有接咨询电话,而正式员工接的电话里面有很多是咨询的。”

“基数不一致?如果分母不一致,那这个比较有意义吗?ATT应该也是受此影响吧,前提都是两者的话务内容不一致。那么正式员工的ATT比实习生的短是由于咨询话务导致还是因为技术熟练的缘故?将前两项结合起来,从表面上看,我可否理解为ATT与销售成功率成正比?当然,目前这样的情况下这种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但是研究过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吗?ACW几乎没有差异,是说明我们的操作部分与技能是否熟练无关吗?这个数值的稳定性如何?为什么实习员工的小休率要高于正式员工呢?这个数值的稳定性如何?这种数字表现是一贯的吗?实习员工的振铃响应时长稍高,是情绪紧张导致还是戴耳麦的习惯导致?抑或还有其他原因?实习生的外呼时长较长是哪些原因导致?准备不足?沟通技巧?正式员工的问题没有问完全?以上这些数字表现是今天偶尔还是一贯表现?”

……

她的表情由沉思变为迷惑然后惊讶直至发呆,好在没有尴尬。

“咱们每天花多长时间做报表?”

“每天都要一个多小时吧。”

“报表做完后怎么办?”

“发给领导啊。”

“发给领导之后呢?”

每个呼叫中心运营管理人员的电脑里都有一个文件夹叫做“报表”,这个文件夹里面都有按照月份和日期标注的每天报表。我常说呼叫中心管理者的幸福之处就在于我们能够进行定量管理,定性管理在很多时候都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而我们是可以精确地定量业绩和工作表现的。但可惜的是我们定量化管理的幸福却没有被很多人享受,报表的制作完成了,剩下的工作重任就是盯着CMS平台了。每每看到有人排队就招呼着大家上线,我们用多年的分摊成本购买来的功能强大的报表系统在很多呼叫中心的应用止步于此。

有经验的管理者都知道呼叫中心的报表功能非常强大,完全可以支撑我们很多的运营工作。我们可以透过报表和数据将很多工作串联起来,也可以让我们的运营更加玩得转。

一、从报表数据验证系统平台有效性

一位朋友曾经问我,“我们的接通率达到了92%,但服务水平只有16%,这是说明我们的现场管理有问题吗?”

“建议你先看看你的系统中对于服务水平是如何定义的。在我看来或者是定义错了,或者是标准设定有问题。”

几天后她告诉我,确实是系统定义错了。

在我应用报表数据的时候习惯于先验证系统数据的合理性,因为即便没有出现设定错误,不同供应商提供的系统中对于一些指标的概念或者公式也是有差异的。我在《玩转运营》里面讲了呼叫中心中销售和运营是天敌,但我始终认为运营的天敌有两个:一是销售,一是技术。运营和销售之间的天敌关系只在有销售任务的呼叫中心存在,但和技术之间的天敌关系似乎在每种类型的呼叫中心中都存在。我没有将技术归纳到《玩转运营》的十个关键点里面,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因为它太重要了。可惜的是我们对于技术除了准确提需求以外似乎就只有核对数据的准确性了,技术支持是运营几乎完全不可控的重要项目,而通过报表数据来验证数据的有效性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这些数据的真正意义。

通过报表数据验证系统的方法可见:

1、 数据间的逻辑性分析——曾有人问我:“如果服务水平高而接通率低是什么原因?”如果服务水平的分母是已接来电还比较正常,如果分母是来电量就不合逻辑了。如果服务水平高于接通率一定是系统出错,虽然实际上这种错误几乎不可能有,但其他的逻辑错误不小心就会有的。

2、 通过实际表现验证数据准确性——最常见的情况是客服代表的来电分配不均衡,当然要排除人为因素;还有更常见的情况是客服代表自己看到是“空闲”状态,而在CMS平台上显示的是“置忙”或者不在线。

3、 关联数据间相互印证——有些数据项目在不同的报表里面都会出现,这样的项目需要验证是否一致;有的系统里面相同的数据项目名称在不同的报表中的定义是不一致的。

4、 概念定义是否准确——不同厂家对于服务水平这一概念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作为运营管理人员,我们要清楚自己所用的系统是如何定义的。

二、从报表数据看现场管理

当我拿到表2时,我叫来了运营经理,询问报表所反映的情况。17点到18点间发生了什么?人员冗余度最高,但是接通率最低!

“昨天下午四点半工资到账,所以当时很多人聚在一起谈论工资的问题。”

“让他们谈论到六点?你在干什么呢?”

“五点多我给他们开会了。”

“放弃电话去开会?”

从报表看,现场管理虽然是一种事后行为,但却可以引以为戒。单从这张报表中展露出来的问题已不单单是现场管理问题,还有管理者的工作细致程度、工资审批的流程问题等,但一般而言通过报表的指标显示能够最直接地看到现场管理的漏洞,尤其是看到现场人员调配的问题。

一般通过报表查看现场管理的问题可通过如下方式:

1、 比较接通率和人员冗余度:如果人员冗余度很高但接通率很低,那就要问问那些人干嘛去了?管理者的眼睛在哪里?

2、 看遵时率:遵时率经常很低的团队说明团队的氛围或者绩效考核、现场管理有问题;遵时率一段时间比较低的员工也许她最近遇到了困难;遵时率经常比较低的员工处于工作疲惫状态,离职的可能性比较高。

3、 从服务水平看人员工作状态:排除了流程、绩效、排班等方面的原因,如果服务水平比较低可能是出现了现场纪律比较松散、员工不在工作状态等问题。

4、 从员工的平均离席时长看对小休、离席的管理:很多班组长对离席等状态的管理都是凭感觉,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或者根本就不管理。如果小休或离席等状态比较长或者个别人的数据不正常,则需要制定小休和离席管理的制度了,也需要组长采取办法对员工状态进行管理。

5、 考察员工各项指标的差异性:如果员工的指标差异过大,则要考虑员工对于状态操作的一致性。比如有的员工会将就餐时间点为离席、但有的会直接退线,这样会导致在线时长的差异。

6、 根据报表确定现场管理的重点:如果接通率不达标,则需要加强人员调配灵活性和人员纪律管理;如果服务水平不达标,则需要盯着人员的工作状态等。

三、从报表数据看人员管理

表3是一张真实的报表。那段时间我过得很痛苦,公司对我既有成功率的考核又有ATT的考核。我知道成功率能够获得销售量而ATT能够节省成本,少花钱多赚钱正是每个老板孜孜以求的结果。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盯着这张报表,想拿出证据来告诉老板成功率和ATT是正相关的,他所追求的负相关是不可能的。对于这张貌似能够支持我论断的报表,我并没有太多信心。盯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看到了C,一段时间以来他的成功率一直都很低,但是ATT却很高。这是个例吗?这也有可能是老板我所有想法的一个证据。我开始拿出C的录音研究,研究几天后发现录音里的C在面对客户时候不够果断,似乎总是不能够抓住最佳时机销售,每次都要绕几圈才能够涉入正题,在这个过程中将最佳机会错过了。我马上把这个问题告诉培训师,要求培训师对C进行专题性培训。一段时间后C的ATT降低了,但是成功率上升了。

这张报表盯出来的结果是提高了一个人的技能,同时也启发了我开始研究如何进行话术的优化和员工的销售技能提升。

我们都说对人员辅导很重要,但是如何辅导?辅导什么?怎么样才能让员工愿意接受我们的辅导呢?

让数据说话!

1、 老员工看稳定:无论是业务量、成功率、ATT还是ACW等指标,如果某个员工的某个指标忽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则需要关注这名员工,或许是他遇到了问题、或许是想离职了、或许进入了职业倦怠期。

2、 新员工看进步:新员工的指标如果达到了标准水平那就要追求稳定,但是如果没有达标就需要追求上升了。如果新员工成长得慢,或许是班组长对其的关注与支持过少、或许是培训不够、也或许是员工特长问题。

3、 关联指标是否合理:在线时间长但接通量低说明什么?如果这种相关够稳定,那就要看看员工是否作弊了;客户满意度低但ATT短的员工要看看是否有故意掉线等行为。

4、 距离标准差太远的员工:未接来电太多、平均接电时间太长的员工说明工作状态有问题;ACW太长或者解决率太低的员工说明技能有问题。

5、 从出勤看流失:对于经常迟到或者请假的员工,要关注其是否有离职倾向。

四、从报表数据看排班

表4是一次培训过程中一位运营经理让我帮助分析的接通率报表。

“我们的人员不够,怎么排班都没有用 啊。”

我告诉她排班追求的不是接通率的必然提升,而是追求业务量和人员的拟合度。

数据作为排班工作的前提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报表也是检验排班科学性的直接手段。

1、 看来电量和接通率的拟合程度:有效的排班中两者之间应该是充分拟合的,如果拟合度差,则说明排班工作需要提升。

2、 从人员冗余度看排班有效性:人员冗余度是指实际在线人数与按照业务量核算人力之间差异与核算人力的比例,即:人员冗余度=(实际在线人数-核算人数)/核算人数。人员冗余如果高则说明人力浪费,人员冗余度低则说明排班有效性较差。像上文所讲的,如果人员冗余度高但接通率低,则说明现场管理有问题了。

3、 接通率和服务水平过高未必是好事,或许那是一种人员浪费,需要根据业务量来测算一下人力,看看是否有人力浪费现象。

五、从报表看管理水平

回到开头的问题,当我针对一张组长每天面对的报表提出了若干问题的时候,组长无言以对。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很多呼叫中心都存在,其存在的共性问题如下:

1、 有的呼叫中心根本不做报表,认为所有的数据都在系统里面,谁想看谁去看。

——任何不加应用的数据库都是垃圾;

2、 制作报表只是简单的罗列数据,没有分析、没有提出解决方案。

——罗列数据不是报表,运营需要做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

3、 报表没有充分利用。

——只在排班时进行利用,很多呼叫中心连排班都凭经验,对于数据就更不利用了。如何用?请详看上文。

4、 没有数据概念。

——很多呼叫中心的管理都是凭感觉,人为地管理。人性化的管理绝对不是人为管理,依然需要有数据做科学支撑。

数据化的管理概念是班组长急需补上的能力!

依然要强调我在微博上发过的帖子:班组长每天做完报表后需问自己五个问题:

1、造成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提升那些不理想的指标?

3、如何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人员辅导?

4、今日的现场管理重点是什么?

数字化的管理范文4

摘 要:对城区园林绿化行业在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涉及的数字模型、数据类型和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进行了实例性说明。

关键词:数字管理;园林绿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24

园林绿化是城市组成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数字园林”也是“数字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城区园林绿化和管理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市容市貌、投资环境、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对风景名胜区、古树古木的管理也提上了日程。为了实现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战略目标,需要充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技术(gps)、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园林绿化管理,建立起一系列覆盖园林绿化管理业务的网络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来描述复杂多变的园林资源,如乔木、绿地、公园广场的分布现状、此消彼长等信息,从而建立以空间数据库为基础的园林综合数据库体系,通过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来提高园林维护和管理的效率、科学合理地进行园林绿化的建设。通过建立的园林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平台、为园林绿化管理、综合评价、定量分析等提供服务,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城区园林绿化工作进行实时监控,对历年园林绿化资料进行查询分析,以求得到切实有效的管理规划,最终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养护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1 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概念模型

1.1 一般数字系统的概念模型

信息系统是为人类活动(主要是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的一种设施或工具,主要用于对现实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贮、处理和分析,为管理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并通过人类的活动或自动化的处理对现实系统进行调控,从而使现实系统达到人类的要求与目标。信息系统的作用在于扩展系统原有反馈机制或信息系统,加强人类对现实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系统分析除了分析职能、机构和业务流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业务系统的概念模,通过概念模型把握所要处理的对象(数据)及其相互关系,为系统的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奠定基础。相对而言,职能、机构和业务流程是变化,而系统的业务对象及相互关系是稳定的,这是建立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如果不了解业务与需求,不管采用如何先进的技术,开发出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都是不能满足应用需要的,达不到系统的实用性要求。

 

通过系统分析建立系统概念模型的目的在于了解现实系统的实体及其关系,为系统设计过程中,实现实体及其关系到对象与关系的影射奠定基础,同时也使数据库的设计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系统的状况。而系统概念模型的建立是逐步求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及早地发现数字化管理系统中分析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在实现阶段出现重大的隐患,避免系统实现过程的方向性错误。数据库是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核心,系统网络、硬件和软件是可以升级的,庞大的数据库是难以大规模的进行修改,只有准确地把握现实系统业务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完善的概念模型,合理地设计数据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确保数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2 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概念模型

园林绿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是管理者了解城市系统及相关的人、园林关系,从而处理和协调人与园林绿化关系和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技术工具或者环境,它构成了城区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一个“数字园林”。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宽带网络、多媒体、数据仓库等,全面支持园林绿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划、建设、管理、工程实施、评估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集gis与mis于一体的大型信息系统。通俗地说,“数字园林”工程就是要把整个城市××平方公里的园林绿化搬入网络化的计算机进行管理。核心是城区园林绿化区域内包括历史、现状、规划、实施、评估、土地、市政、人口、经济、政策、房屋、绿化等多种类型的全面综合性的信息数据库。

 

2 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的数据分析

数据是系统的“血液”,数据是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同时也是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城区园林信息是城区园林系统中一切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要素的图形信息、属性信息以及相互空间关系信息的总称。所谓要素是指存在于城市地理空间范围内真实世界的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一组现象或一个确定的实体及其目标的表示。

 

2.1 数据类型

与城区园林绿化相关的地理信息内容十分广泛,而数字化管理城区园林绿化所需要处理的数据对象包括道路、公园、绿地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养护单位等,不仅包括了城市的主要空间数据,还包括了大量的与空间数据相关联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反映城区内主要的人地关系。根据城市园林绿化系统的需求,城区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数据主要分为4类数据:基础空间数据,道路网数据,园林绿化数据(包括园林绿化设施数据)以及其他相关数据。

 

园林绿化数据主要指城市绿地数据,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数据。

2.1.1 公园绿地 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的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综合性公园。①全市性公园;②区域性公园;③区域性二级公园。

(2)社区公园。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如:①居住区公园;②小区游园。

(3)专类公园。①儿童公园;②动物园;③植物园;④历史名园;⑤风景名胜公园;⑥游乐公园;⑦其他专类公园。

(4)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全园面积宜在5 hm2以上。

(5)街旁游园。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如:①小游园;②街景绿化;③广场绿化;④河道绿化。

2.1.2 生产绿地 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2.1.3 防护绿地 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

2.1.4 附属绿地 指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

特殊用地中的绿地。(1)居住区绿地;(2)公共设施绿地(单位附属绿地);(3)工业绿地;(4)仓储绿地;(5)对外交通绿地;(6)道路绿地;(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8)特殊用地。

 

2.1.5 其他绿地 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

2.2 数据特点

公路、公园绿地等都是一个连续的对象,分布在地球的表面、地下或空中,它不仅是空间的实体、网络型的实体,而且是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实体,构成了一个巨型复杂的网络系统。整个城市的园林绿化数据本身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使得关于他们的数据库具有多型、多维、动态、不完全(缺值)、不确定(数据中的系统或随机声)和稀疏性(很少甚至没有有用的记录)等特征。同时,这类数据的测量往往与时间有关(如绿地养护等的实时运行数据等),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考虑时间因素,以便进行预测,领域知识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是一个人机交互、不断重复的过程,专家的领域知识或背景知识的应用对挖掘过程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用作引导发现过程以避免无意义的结果。

 

归纳起来,城区园林领域的数据具有下述特性: 既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又有大量的非空间数据(即属性数据),并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空间对象之间又都存在着空间关联、业务关联以及专业关联等联系;城区园林绿化数据都具有时间特性,其动态数据是进行业务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区园林绿化数据类型复杂、内容多,数量大,因此,数据分析工具应能处理数据的这些特征。

 

2.3 数据需求分析

根据上述关于对数据类型、特点的分析,城区园林绿化数字管理的数据需求有如下几类。

2.3.1 测绘与基础地理数据 土地与园林、绿地都不仅是空间的实体,而且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实体。地理信息对园林管理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而脱离地理信息对园林绿化进行抽象解读,势必会使系统模型在实用性、准确性和完备性方面的实现意义大大降低。园林绿化部门不生产地形图、影像数据、控制网、规划路网(图1)、行政区划、dem等图形数据,这些都可以基于市测绘部门提供的××市基础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构建。主要用于满足园林绿化的日常审批管理,有些数据作为业务办公的参考数据,各种产权产籍数据的背景图等,能提供查询功能。

 

2.3.2 地名数据 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经常需要涉及到具体的土地位置或分布等地名数据,如(图2)。地名数据库是空间定位型的关系数据库,它与地形数据库之间通过技术接口码连接,可以相互访问,可以快速、方便的为各部门提供空间定位解决方案,通过灵活的数据访问可以有效地利用地名数据,以地名信息和基础地形信息为基础,对各种资源数据进行准确定位和高效管理,可以保证各种资料的完整性、现时性、可利用性,并提高资料的空间查询检索速度。

 

2.3.3 元数据信息 系统的元数据是对各种数据的描述,主要是数据的标志信息说明、空间数据组织信息、数据来源、性质、质量、形成时间、坐标系统、数据的生产者等内容,元数据可以帮助用户确定所需数据的位置以及该数据的有关特征,在网上信息、信息查询时相当重要。

 

2.3.4 业务管理档案信息 城区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需处理大量的业务数据,包括各类审批资料,审批信息,审批情况,违规原因、监察资料等文档信息,以及绿地规划等图形信息,其中有些属空间数据,但大多数都是文档数据,需有设计入库方案。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对业务数据的整理、转化给予充分重视。在天津市城市数字化管理中,园林绿化数字管理业务处理被规定为第三大类事件(市容环卫类第一大类事件、市政水利类第二大类事件、其他是第四大类事件),根据具体的园林绿化业务管理,进行事件命名和小类代码编号,并对具体业务的处理条件、时限、标准、责任部门、监管部门进行后台的数据整理和转化(表1)。

 

2.3.5 分类编码信息 按数据库中的各种类别,进行标准的分类编码,在数据库建设的初期就应该建立好分类编码库。按照天津市城市数字化管理标准,园林绿化属于第四大类部件,其大类代码是04,根据园林绿化行业标准和具体业务,将园林绿化设施进行分类、命名和说明、设定符号,确定小类代码和拓扑类型。数字化管理园林绿化的数据库分类编码示例如下。

 

设施名称:花架花钵;设施类别:园林绿化;大类代码:04;小类代码:04;拓扑类型:点;设施符号:;设施说明:道路两侧的、悬挂在立杆上的花架花钵、步行街坐椅后的。

 

2.3.6 政策法规数据 在天津市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数字化管理主要依据的政策法规有:《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天津市绿化条例》、《天津市??区社会单位和物业小区树木修剪、死树更新的审核管理》、《天津市??区园林绿化行政审批、审核、审查和备案流程》等。

 

3 数字化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可实现的功能

3.1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业务管理功能

对于某一城区的园林绿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将能在城区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实现良好的业务管理功能:(1)数据管理(查询、分析、专题图制作);(2)地图(图层)管理(空间查询、浏览、组合统计、专题图制作、打印、空间分析);(3)报表管理(各类业务报表统计、汇总、打印输出);(4)历史数据管理(记录和保留绿地、树木的历史数据,并与现状数据进行比较和专题图制作等);(5)绿化指标计算(按街道、小区、单位计算);(6)古树名木管理:古树名木的分布及属性资料查询、汇总;重点保护树木分布及属性资料查询、汇总。

 

3.2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gis管理功能

城区园林绿化数字管理可以与行政主管部门的oa进行无缝集成,首先,可以实现相应的gis功能,如空间数据图形的显示与控制;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图形空间定位显示;园林绿化专题制图;图形操作与量算功能;统计分析与报表;空间分析。其次,可以根据业务管理权限进行系统业务管理维护。

 

3.3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互联互通功能

可以通过触摸屏、电子告示板、internet系统对外的信息,包括空间与非空间信息。如区地理概况信息、园林绿化信息、项目审批、公告信息、政府法规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园林局与用户的双向沟通,通过电子邮件通知用户领取办理结果,用户可通过网络举报违法情况;提供内部与外部的bbs、网络会议等功能。

 

3.4 实现城区园林绿化的档案管理功能

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区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为城区园林绿化规划和执法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生泉,宋永昌.城市绿地景观卫星遥感信息解译——以上海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2):13-15.

[2] 黄慧萍.高分辨率影像城市绿地快速提取技术与应用[j].遥感学报,2004(1):69-7

5.

[3] 吴露露,汪波.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城市园林绿地遥感解译研究[j].测绘工程,2006(15):38-41.

[4] 高芳琴,吴建平,孙建中.基于航空遥感数据的绿地信息提取与制图系统[j].国土资源遥感,2001(2):60-64.

[5] 中心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图[eb/ol].(2013-1-20).http://house.enorth.com.cn/system/2006/01/11/ 001208915.shtml.

 

数字化的管理范文5

关键词:市城市排水管网;数字化管理;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信息技术在市政管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市政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这都依赖于信息技术。众所周知,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多数数据资料都是空间位置,这就需要由地理信息系统来进行管理。我们可以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方便有效地获取、存储、管理和显示市政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此进行模拟和预测,使得市政工程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1 排水管网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已经进入了科学化管理以及安全性管理的新时代。由于城市排水管网具有大规模、结构复杂以及随机性强的特点,导致在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工作,应该建立起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城市排水管网的运行状况,使用先进的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来帮助管理、决策和分析工作的开展。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城市排水管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1.1 排水设施的管理与查询仍为手工操作阶段效率低下

由于城市排水管网的规模较大、结构较为复杂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对于一些人口众多,市政设施繁多的城市而言,对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工作更加艰难。下面从文本资料以及人工管理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介绍。

1.1.1 由于城市排水管网的图纸没有在一张图纸上显示出来,管理过程中不能纵观全局就无法弄清管线的来龙去脉,不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

1.1.2 图纸上只标注了管线的部分属性信息,其余的信息都以文本的形式来储存。这就导致在看图纸的过程中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只能讲文本资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仅浪费时间还很难对全局做好掌控。

1.1.3 由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唯一方式就是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适当的增加管理人员。

1.1.4 存储量大。由于图纸的存储需要很大的空间,但存在磁盘上却只需要很小的空间。

1.1.5 难以保存。图纸在长时间翻看之后很容易出现破损,再加上存储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影响,使得图纸的破损速度更快。

1.1.6 对于传统的资料很难做出准确的分析,并且在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使用传统的方法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要求了,再加上当前社会的市政建设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所以可以通过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来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管理。

1.2 资料缺乏,频繁发生施工事故

这是因为当前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中没有对空间进行协调统一的描述,并且空间定位不统一、精确度不够。更严重的情况是并没有绘制竣工图,而是用施工图纸来替代,或者是没有用相应的图纸资料来对排水管网进行描述等等。这都导致在对城市管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事故。为了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工作,应该建立起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

2 建立城市排水数字化管理与分析系统的目的与意义

2.1 地理信息系统与优化分析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的对城市排水管网进行信息的分析、管理以及利用,是对城市管网信息进行管理的最有效的方式。对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的过程是给系统的设计者、使用者管理者、调度者以及维护者提供建议,帮助决策依据制定方案提供方便,使得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2.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极其丰富的,下面笔者一一对其进行介绍。数据采集功能可以快速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将各种数据信息全部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当中。其次,数据编辑功能,可以对相关的数据、图形等进行修改,还可以进行编辑、旋转等操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向用户快速的提供所需要的资料,并且可以通过图形方式、拓扑方式、如表达式查询以及坐标方式等等来进行信息的查询,方便快捷。

除了上述的优点之外,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功能还可以对城市排水管网的大量数据进行自动管理,并且可以创建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维护和操作。并且,数字化管理系统还具有统计制图功能,可以将抽象的信息直观的表现出来。其空间分析功能,比如说缓冲区分析、栅格分析、数字高程分析、网络分析等,还可以从其他的资料当中衍生出新的信息,对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方便。其专业模型还可以对管网进行预测、评价、规划、模拟和决策;其演示输出功能,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还可以使用多种介质来输出排水管网的信息。

2.1.2 优化设计、节省投资。由于传统的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中对技术经济方案只是单纯的考虑了不同的布置方式并没有考虑到同一布置形式下不同设计参数组合的方案比较。为了降低成本,加强管理可以通过数据模型来对设计进行优化。为了优化排水管网应该对整个系统出发而不是对单独某一管段的优化,因此需准确掌握城市整体排水管网系统的现状。

2.1.3 科学决策与分析。只有建立优化分析系统,才能进行科学决策分析,这包括投资决策、事故分析和重大设计决策等。

2.2 建立数字化管理与优化分析系统的实践意义。

2.2.1 建立城市排水管网图文数据库,可以对管理范围内所有图纸进行管理,这就给日常查询及维护工作提供了方便。

2.2.2 可以使用计算机来输入相关的管网信息,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

2.2.3 对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优化。

2.2.4 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分析,设计做出决策。

2.3 建立数字化模拟平台

为了加强对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过程,可以使用数字化的管理与分析系统来建立模型,对排水系统进行模拟。模拟过程中,计算机系统将模拟结果在模拟平台上以多种模式在多种界面上显示出来,有利于帮助城市排水管网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工作。模拟平台将排水管网的空间变化以及时间变化规律直观的在模拟系统中表现出来。这样就将城市管网中出现问题的区域小型化,便于对出现问题的管网进行分析、处理。比如说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系统中点的大小来判断流量的变化,根据系统中线条的粗细来判断管道的充满度,对管道的充溢情况还可以通过三维视图直观的反应出来。

综上所述,数字排水模拟系统为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过程建立了一个方便、有效的管理平台。为了提高数字化排水管网系统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开发出新的专业模块,配备更加强硬的硬件设备,并且建立起城市排水管网的数据维护系统。通过现代化的数字管理系统使城市排水管网的管理更加有效,排水设施能够安全平稳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黄翠柳.论城市排水管网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资讯,2010,(08).

[2]肖飞.城市排水管网衔接管理上的问题和相关成因分析[J].中国建设信息,2012,(23).

[3]陈乐.城市排水管网自动清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J].河南科技,2011,(06).

[4]王铁彬.刍议城市排水管理工作[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

数字化的管理范文6

关键词:数字化管理;档案管理;策略

在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若想要实现现代化发展,应当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效应用,促进档案信息的自动化、创新化发展。尽管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在提高了档案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力度探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的档案管理策略,能够为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档案数字化管理概述

1.1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涵

档案数字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现代化的扫描技术、电脑技术以及数字化录像技术等进行有效运用,将不同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变为数字化信息,其有效连接形式为互联网,其存储形式为大数据,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系统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统一化管理,强化档案服务效率,真正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1.2 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需求,传统档案服务习惯于通过纸质材料、图片材料和声像材料等向客户提供档案信息,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获取资源信息,据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对未来档案用户类型和用户需求走向做了论述:未来,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档案网站在线用户,档案服务将由实体档案馆逐渐向数字化档案馆转变,人们也将通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形式更加便捷地获取档案信息。管理数字化有利于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未来用户的档案信息需求将由实体化向内容化转变,由纸质型材料向电子型材料转变,从到馆查阅方式向互联网检索方式转变。只有顺应趋势,重新定位档案用户及用户需求,才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发挥档案信息的价值,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己经是当下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数字化有利于完善档案管理、增强档案的保存性。档案在中国己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记录载体经历了从甲骨、竹筏、贝叶、丝帛到纸张的过渡,如今又迅速被光盘、磁带所取代,形成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的出现,不但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还有效缓解了阅览室、馆藏库房紧张的状况,增强了档案的保存性。传统档案管理职能以保管和利用为主,而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职能正在向信息搜集、管理和服务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显然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下档案的管理要求,只有创新档案的搜集、整理、保管手段,进行合理化的资源配置,才能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综合。

管理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档案可利用性。传统档案内容枯燥单一,只有专业研究学者才会去阅读利用,而对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用户来说,馆藏资料作用不大。由于互联网用户对信息内容层次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能否提供经过筛选、整合、优化后的个性化信息是衡量档案管理优劣的一项指标,故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个性化档案信息服务的基础。

2 数字化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的有效策略

2.1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意识

在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推进档案建设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应当积极加强对信息化介质的有效利用,通过档案管理主体、介质与客体三方面之间的协调配合,规范档案信息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有效利用,切实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意识,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2 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储备和数据库建设

就现代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档案数字化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数字化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工作若想要实现创新性发展,应当积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储备,定期开展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和教育,强化其档案管理事业心和责任心,并强化其档案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有计划的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修学习,及时掌握计算机新技术,最大程度上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档案管理的数据库建设,就是指在数字化时代下,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数据库、数据通信、文字处理以及管理软件的运用等进行充分的掌握,有效运用数字设备从事档案的整理、编辑以及统计利用等工作,全面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效率。

2.3 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

在数字化档案管理过程中,为强化档案管理效率,档案馆应当积极与企事业相关单位的信息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与配合,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管理中心,将管理范围内的各单位电子档案开展高效化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有限制性的电子档案的查询和利用,真正实现电子档案的资源共享,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档案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4 电子档案的自动上传收集

档案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应当坚持与时俱进,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转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在网页上建立电子档案自动上传的工作窗口,在第一时间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并以服务器为平台,实现电子档案的稳定有序上传。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以网站为基础,加强档案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档案的实时管理,促进档案信息服务利用的网络化,提高档案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可以通过目录管理数据库,在网络上对一部分档案目录进行公开,便于相关人员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和查询,提高档案服务的便捷性。与此同时,应当加强档案管理部门与宣传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将重大活动中形成的重要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并及时归档,促进数字化视频档案数据库得以完善,为后期宣传和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撑。

2.5 建立健全数字化档案管理体制

档案管理是一个信息化系统,为强化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整体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现代化档案管理体制,基于集中管理和使用方便的因素出发,规范档案管理的技术标准,通过对系统内各软件和硬件的有效运用,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化管理,坚决避免自建系统而导致档案信息分割或档案信息资源浪费的情况出现,最大程度上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工作效率,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运用新技术,改善新方式,结合档案管理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适度调整管理模式,推进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一套科学且高效的档案数字化管理体系,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档案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静华.分析档案数字化建设实践与发展策略[J].办公室业务,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