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论文范例6篇

新闻评论论文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1

1.两论的论证方式基本一致论证中运用到的各种推理形式的总和叫做论证方式。公考申论在论证观点的时候常用而有效的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对比论证,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使论点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用比喻的方法对论点进行证明的论证方法;反面论证,直接从论点的反面进行证明。而在新闻评论的写作过程中也常用到这些论证方式。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公考申论与新闻评论在论证方法上存在很多相同之处。

2.两论的功能和作用不同新闻评论是一种有着鲜明针对性、指导性和时代特色的政论文体,能够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进步,对民众、对社会起着安定团结的作用。一般而言,新闻评论有着宣传鼓动、配合中心工作的作用;释疑解惑、研究社会问题的作用;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提供讲坛、增强公民参与意识的作用。申论则是根据公务员工作的实际需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阐明观点、论述理由、提出对策、辅以论证,专门用于公务员考试的一种应试文体。故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各自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二、对两者的意义

通过将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进行一次较系统的比较和探析,对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有利于加强对两论的理解通过对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对新闻评论、公考申论有较大面的了解,也进一步深化了对公考申论或新闻评论的认识与理解,并在分析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的过程中相互联系,比较、探析两者各个方面的相同点及差异,以更全面了解这两论,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它们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有助于扩展两论的关注群体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关注群体。例如,对公考申论的关注群体就是以公考考生为主,兼有申论的培训老师、阅卷老师等,除此之外也就鲜有人关注。而通过将新闻评论与公考申论进行比较,则可以为公考申论和新闻评论找到一些新的关注群体。通过对新闻评论和公考申论的比较之后,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可以让一部分原来只关注新闻评论或公考申论的人,转而对两者都有关注。

3.有助于申论写作提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公考申论的确在很多方面与新闻评论有着共通之处。这些共同点对人们学习公考申论和在公考申论应试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对两论的共同点进行分析,总结出新闻评论与公考申论之间的联系,在熟悉了解新闻评论的性质、特点等情况下,借鉴新闻评论中成熟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来进行公考申论的应试、作答。这种通过熟知和了解其他文体的特点,进而达到为公考申论应试写作提供帮助的做法,是学习公考申论的重要方法之一。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体育新闻评论趋势写作手法风格

随着体育事业与体育媒体的发展,作为新闻评论重要分支的体育新闻评论独树一帜,非常繁荣。平面媒体特别是报纸为体育新闻评论提供了一个广阔且有稳定受众的生存空间,网络媒体的兴起更是进一步扩大了体育新闻评论和“评论员”队伍的数量。体育新闻评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进步。几乎任何重大体育事件体育都会从各个角度进行评说。随着体育新闻评论的影响力的扩大,体育新闻评论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也在不断适应读者新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体育新闻评论的新趋势有:

一、“新闻化”特色不断增强

新闻媒介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性是所有新闻体裁的共同特点。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的飞速增长,使得体育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得到更加突出的强调。评论新闻化,使新闻与评论互相延伸,互相深化,加重报道的分量,大大增强传播效果。体育新闻评论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追求强烈的时效性

体育新闻报道讲究及时性,而传统的新闻评论对于时效性并不苛求。如今,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就是评论的生命,体育新闻评论本身所具有的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时效性对于引导舆论至关重要,也是争夺“眼球”的法宝,追求时效本身已成为体育媒体竞争的主题。新闻性要求体育新闻评论与体育新闻报道一样,讲究时效。

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体育媒体在新世纪更为重视体育新闻评论的时效性。为了加强时效性,许多体育报纸开辟了评论员专栏或专版。这些言论是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体育新闻事件、现象、问题进行评论,言论与新闻常常是同步见报。而网络上的体育评论其时效性就体现得更为突出,往往是比赛一边进行,网络们的评论就已经“出炉”,不受刊发时间和版面的限制。

2.讲究现实针对性

新闻竞争已由独家新闻之争进入到独家观点或独家视角之争的态势,言论已经成为提升媒体品位,打造传媒竞争力的力点之一。“体育时评”盛行,是体育新闻评论讲究现实性的一大表现。一些市场化报纸如《体坛周报》等新能取得成功,体育新闻时评功不可没。

从评论的题材上看,触及现实是体育新闻评论的生命力之所在。体育新闻评论的存在价值和社会作用取决于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人们对于“高、大、空”的体育评论兴趣不在,需要的是针对现实社会中的新鲜的、敏感的、热烈讨论和大众关心的体育事件与话题进行评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巨大变化,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新闻背后的缘由和体制因素;迫切需要传媒去伪存真,帮助受众梳理与解析体育事件。

3.“新闻性信息”与评论相结合

随着新闻观念的发展变化,体育新闻评论和体育新闻报道正由各自独立呈现出相互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传播“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有机地结合。

在版面编排上,体育新闻评论常常与体育新闻报道同时见报。言论与新闻同步见报,说明体育新闻评论突破旧新闻观,重视新闻性信息对评论的作用与影响,重视意见性信息与新闻性信息的结合。体育新闻评论依托体育新闻报道而发表,如时评、评论员文章、按语等,以发掘体育新闻背后的深层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体育新闻传播的影响力。

在写作手法上看,报纸体育新闻评论常常在写作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信息和事实,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缘此引发议论。体育新闻评论运用事理交融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手法。这种难度较大的论述方法在体育新闻述评等评论写作中常用。有时很难区分新闻稿件与评论的界限。

二、“多元化”趋势明显

体育新闻评论的多元化特色具体表现在:

1.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广泛,“评论员”身份“多元化”

现在体育新闻评论的话题不仅有体育赛事方面的,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医疗、保健、娱乐等等内容。评论员队伍除专业人员和学者外,还会邀请名人,明星或者业余撰写评论。同时注重吸引体育迷参与评说,各媒体也把受众参与作为刺激销量的重要手段。

2.体育新闻评论的角度和意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各种各样的选题立论敢于面对众所关注的各种的话题,进行释疑解惑的积极引导。有正面的,也有批评谴责的,既有阐释说明的,也有建议、探讨、争鸣、商榷和研究的。思想活跃,观念多元,倍受受众欢迎。

三、“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各行其道

如今,新闻媒体面对的是越来越成熟的公众,面对的是越来越多样的媒体群。这对体育新闻评论写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家型”的评论员是各大体育媒体竟相争夺的对象。“专业化”程度高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媒体的标志和旗帜,也是体育媒体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专业化”与“平民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并存是体育评论的一大特色。两者的目标受众群并不重合,传播目的也不相同。体育专业人员,专家,职业记者所做的评论针对的是资深的体育迷和体育专业人士的受众群体,目的是体现媒体的专业水准。,而“平民化”甚至“娱乐化”的体育新闻评论针对的是更为广阔的普通受众和市场,目的是为了普及知识,培养受众以及增加评论的趣味性,开发体育新闻评论的多样价值。许多大型赛事举办期间,报纸都会策划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层次读者的评论专栏。专业人员侧重理性分析,而非专业人员的“感性宣泄”也会获得很多读者的欢迎。

四、“解读”趋势——深度评论发展迅速

新闻信息已经由“传播”时代进入“解读”时代。解读,就是媒体分析、说明、解释新闻的意义。即对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或问题,或政策法规等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在评论中对于新闻事件进行切中时弊、鞭辟入理的分析,并提出独到的深刻的见解。深层解读与提供观点相结合,是新世纪体育新闻评论突出的特点。观点深刻、公正与否,解读深入、准确与否,决定着评论的成败优劣。例如,

“对艾东梅不得已出售体现自己过往人生价值的奖牌一事,公众普遍表示了同情。不出意外,艾冬梅将能赚到她所预计的租个柜台卖童装的启动资金。

然而,此事虽然有光明的一面,更多的却是带给人们的沉重思考。目前我国注册的专业运动员约5万人,在非奥运年有近万名运动员退役,奥运会年的退役规模则更大。但得到“妥善安置”的却仅有千人左右。其他都只能进行所谓‘一次性补偿’,补偿金额由各地方体育局自己做主。……可以说,艾冬梅的境遇很有代表性。许多运动员在“举国体制”下也面临着同样的困难。”

这篇评论由一个运动员的经历,引申到对于我国体育体制的探讨,对于事件发生的根源和造成个人境遇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观点深刻且独到。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 文献综述 社会舆论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上升和新闻网站的扩建,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呈现突飞猛进的态势。一方面,网络新闻评论依托互联网的各种优势,较之传统媒体评论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本身的缺陷和人为经营管理上的漏洞,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出谋划策。下面笔者就当前我国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研究文献,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传播特点、功能功效、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梳理。

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和范畴界定

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对网络新闻评论的定义,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分歧,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将不“成文”的言论也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之中。有学者从维护新闻评论体裁特征出发,认为只有那些在网络媒体上发表的“成文”文章才能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也有人从互联网的媒介特性出发,将网络留言、论坛讨论等“不成文”的言论也称之为网络新闻评论。在众多意见中,笔者较赞同王振业等的看法:“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因此,就像音像评论之于广播、图像评论之于电视,讨论区、电子论坛上的评价性意见正是网络媒体新闻评论的特殊表现形态,只要其‘新闻性’、‘政论性’的特征还在,‘不成文’的讨论应当和‘成文’的文章一样,纳入网络新闻评论的范畴。”

网络新闻评论的分类。为了便于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将网络新闻评论进行了分类:杨新敏从内容角度将其分为政府媒介评论、商业媒介评论和网络论坛跟帖评论;黄昕从形式角度将其分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包括新闻网站的时评、个人博客等)、留言板跟帖和网络论坛(BBS)评论3;田秋生等从原创性的角度和创作主体角度,将其分为原创评论、转载评论和记者评论、专家学者评论、普通网民评论。以上的几种分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分类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改变其本质。

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本质看法基本相似,只是表述略有差异。如杨书卷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是针对在网上某一具体的新闻事件的‘网上跟帖’,其形式相当于‘读者来信’,处于传播学中的反馈阶段。”亦如姬米刚所说:“网络新闻评论与其他大众传媒的评论一样,只不过是借助现代网络信息载体将新闻评论转化为电子化的文本传播而已。”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众所周知,网络新闻评论是依托于互联网这个媒介途径发展起来的,必然具有网络传播活动的相关特征。不少学者在讨论网络新闻评论之前,都要先解释网络传播的特征,再顺势带出网络新闻评论。潘英将网络新闻评论的网络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栏目设置更多样,形式更直观;二是容量大,包容性强,存留时间更长;三是传播和互动更及时;四是形式更加灵活。周瑞金更是站在社会价值的高度指出了网络新闻评论的优点:“传播即时性;时空穿透性;议论交互性;价值多元性。”

网络新闻评论与传统媒体评论的特征对比。呼吁传统媒体评论向网络新闻评论“取经”是研究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方面。在笔者分析的68篇文献中,有42篇着重讲述网络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优势,有18篇谈到了报纸、电视等媒体新闻评论要向网络学习。

蒋建德指出:“网络新闻评论以其突出的优势对报纸时评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报纸必须把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新闻评论快捷、海量、平等、平民化、交互性的优势尽可能多地‘拿来’,同时进一步发挥报纸时评权威性的优势,这样才能开创报纸时评的新天地。”

王枫也建议报纸新闻评论改版:第一,直接摘登网络言论,或者将分散甚至片面的民间舆论集中起来,加以筛选、概括、分析和修正,变成比较正确、系统的意见,在报纸评论中体现出来。第二,从网络新闻评论中寻找广泛的灵感。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发掘角度,启发观点。第三,内容的多元化。第四,改变传统的报纸评论版面的编辑模式。第五,让记者写评论;第六,直接进入网络新闻评论,分得一杯羹。直接开辟电子版,实现互相促进。

在看到网络新闻评论众多突出优势的同时,不少学者也注意到其存在的缺点。陈忻认为:“缺乏约束网友,缺乏自律和社会责任感,情绪化、意气化的色彩也较为严重。同时,网络新闻评论的随意性也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言论不求深刻,但求宣泄。其语言虽然是犀利的、直率的,但常常带有偏激的倾向,甚至出现谩骂攻击的现象!”

笔者承认网络新闻评论存在上述缺陷,但是应该看到,网络媒体评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本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其显现出的主要方面还是具有明显的优势,切不可以偏概全。

网络新闻评论的功能

网络新闻评论的传播功能。网络将反馈的声音组织在一起,不仅将意见反馈给作者和新闻机构,其观点也能被大众看到,达到以往反馈所无法实现的功能:自己也成为二次传播的“缔造者”。而且,和在线的个人聊天那种小范围的影响不同,新闻有多热,网络新闻评论就有多热,当达到某一阶段时,网络新闻评论自己也会成为热点新闻,成为再次热评的对象。

张学义指出:“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度为传统媒体树起了标杆,这对传统媒体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也是一种促进。广开言路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畅所欲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象征。”

此外,张宁还阐释了网络新闻评论公共精神的五种具体表现:“建设现代文化模式,重塑公民的文化精神;培养公民的公共观念;为公民提供政治表达的渠道,进行沟通;提升公共舆论品格,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焕发公民的理性精神。”阂大洪对张宁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已经开始承担公共精神培养的重任”

从这些观点来看,学者们几乎都偏向了积极的一面,没有深入探讨网络新闻评论带来的负面效果。这种回避和逃脱只能让公众越来越对网络新闻评论顶礼膜拜而忽视了其潜在的隐患,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后的研究者们注意。

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网络新闻评论与社会舆论同样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基本上集中在网络新闻评论影响社会舆论的过程、作用和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功效等方面。

摆在我们面前的网络实际上可以构建为一个公共领域,受众言说价值的实现便是他们有了一定的权利去阐释他们的观点,网络新闻评论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针对一些重要事件来反映人们的心声,众多的网络受众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最终产生的结果便是新闻事实走向舆论化。

高伟认为:“网络新闻评论在网络舆论中的影响尤为突出,网民特有的情绪化倾向,更容易受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左右。”他甚至将网络新闻评论形容为“零独家时代的独家新闻”,“抢占舆论制高点的急先锋”。

张世浩将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作用归纳为五点:第一,促进公开与公正;第二,有利于社会控制;第三,扩大网站影响力;第四,与传统媒体互补;第五,加强社会监督。

认识到网络新闻评论在舆论引导中的重要性后,不少学者对加强网络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力提出了对策。比如胡富成等指出,要“建立自己的互联网舆论引导阵地,聚集足够的人气,充分发挥主流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培养高素质的版主和吧主队伍,充分发挥版主和吧主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积极推动网民所反映出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政府与网民互动,实现政府、网络、网民的互动正常化,提高网络论坛与社区在网友中的信任度”。

虽然大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强,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意见。比如张毓认为:“在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评论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评论文章中的舆论导向,并未使人们对这个事件的态度造成很大的影响。”唐野苍还指出了其舆情弱化的原因:一是平民评论者的缺失,二是娱乐化倾向严重。

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舆论引导能力到底有没有降低,笔者更偏向于没有。从近年来的多起突发性网络事件来看,网络正越来越成为事件爆发的导火索。这个问题也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另外,除了上述两方面功能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新闻评论的其他功能。比如对媒介环境的适应和改变,对大众认知、决策的影响,对新闻业务的拓展与创新等。这些问题还很少有人涉足,具有广阔的研究领地。

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征

韩书庚在《网络新闻评论的语言特点》中选择了五则体育新闻的网友评论进行考察,研究其修辞、文字和标点符号的特点,其结论拓宽了网络新闻语言的研究范围和深度。他概括出了网友评论的词语选择特点,分析了主要词类和方言词、流行语的使用;同时从网友评论中的辞格、风格等角度作了探讨;最后还对文字和标点符号作了分析。最后总结出“网友评论风格以幽默、讽刺为主”。

刘静等则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一方面,发送信息的一方(即评论者)隐去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虚拟的网名重新构建身份;另一方面,网络交际的另一方即网评的读者,在阅读网评后,也可以将自己的看法以评论的形式发表在网上。”并将其归纳为“交际参与者的不同”和“文化背景语境的不同”两点。

网络新闻评论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表面上,海量的网络信息令人眼花缭乱,而信息的背后是雷同、肤浅和抄袭。‘千网一面’的趋同倾向,暴露了网络媒体‘速度与量’的浅层次竞争。”

潘英也认为,“网站往往缺乏完善的有组织的评论,因而削弱了它的权威性,而‘论坛’评论,个体性较强,这既具有优势——网络民主的一种体现,也存在缺陷——容易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可以说,目前我国网络新闻评论面临的问题令人堪忧。

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趋势。基于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多元化、及时性等特征,不少学者认为,网络新闻评论正处于壮年时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正渐渐地霸占整个评论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李孟鑫则不赞成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倾向,认为“‘新闻洞理论’依然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存在,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对策。鉴于网络新闻评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发展趋势,学者们纷纷提出对策。李冬安从频道的页面设置与栏目安排、网评队伍建设、关注引导热点、突出原创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如何做好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建议。

赵丽薇等在分析网络新闻评论专题存在的问题后,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品牌化,并从市场定位、差异化策略、宣传推广等角度提出了具体措施。另外,高进安还对做好国际网络新闻评论提出了几点建议:“网络新闻评论员应该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政治意识、大局观念,对所评事件有较全面的了解,做到客观、理性,以理服人。”

结语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4

在摄影报道中,文字和图片的作用孰轻孰重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进入读图时代以后,图片被广泛地运用于广告、公关、宣传、教学、图书出版和新闻传播业中。影像渗透入了人类生活的每一寸空间,涉及了人们日常衣着、饮食、建筑、交通的各个角落。在这个到处充满了影像的时代,要想引起人的注意,务必从视觉着手。于是,大量、高效地刊载图片成为平面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各家报刊纷纷建立图片编辑运行机制,新闻媒体对图片运用越来越重视,“一图胜千言”、“用图片说话”等强调的都是图片的作用。实际工作中有的图片编辑在处理新闻图片时会有一种倾向――只注重图片而忽视文字说明,甚至有的编辑认为只要新闻图片是真实的,文字说明出点格对摄影报道的真实性影响不大。

但是,没有文字说明的照片不能完整地表达信息。因为照片是靠形象说话的,如果没有文字说明来帮忙交代照片画面上不能交代的事情和背景,照片的”话“就说得不很清楚、从而不能被受众准确理解。新闻照片与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才能被称之为“摄影报道”。

陈娟/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博客的传播理论解读

博客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式,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信息传播。但是,与此同时还应该防止“电子乌托邦”思想。文章就传播理论方面来解读博客:

1、博客作为个人在网络上的一块自留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博客是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融合的典型范例,是传统媒体及其他任何网络形式所不及的;

2、博客基本不受网络把关人的限制,其信息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参与性特征。任何占有传播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提供者和者,不必受把关人的制约,绝大多数信息都能够畅通无阻地通过;

3、博客为“自我互动”开辟一条渠道,博客写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并出来,获得浏览者的评价反馈,使自己的自我反思与外界进行交流;

4、博客改变了传统媒体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形成了以“受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满足人们对于“表达”和“宣泄”的需求;

5、博客让“沉默的螺旋”受到挑战,博客扩大了公共传播渠道,让沉默的大多数有了更为畅通的公开表达的渠道。因此,在博客中没有“优势意见”的强大,也没有劣势意见的“沉默”。

(杨/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卫星电视的市场力研究

省级电视频道的上星传播,既让原来拘囿于特定行政区域的电视频道进入全国市场,也使得区域封闭的电视市场不得不迎接其他卫视的进入,直接导致了全国性电视市场的形成。可以说,起初为满足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需要和解决各省、区偏远地区电视覆盖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卫星电视,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媒体市场中最为活跃,竞争极为激烈的领域之一。

目前,我国已有中央、省和副省级、专业频道和境外有限落地4种类别,90余个卫星电视频道,计有中央电视台14个频道和11个省级卫视的单频道覆盖人数超过了4亿,也就是说,如果以覆盖总收视人口的三分之一为标准,在中国卫星电视市场上的竞争者已经达到25个。如果从覆盖率的角度来看,中国卫星电视市场处于有很多竞争者的垄断竞争阶段。

由于竞争者的进入和替代,会削弱目前的市场力,所以只有存在比较强的进入壁垒时,市场中的企业才能拥有较高水平的市场力。进入壁垒有很多形式,如规模经济、要素壁垒、品牌效应、消费者锁定、网络外延、政府设置的壁垒等。

(郭炜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管理学院)

新闻传播全球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当代世界的新闻传播也日益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新闻信息传播全球化、媒介经营全球化、媒介竞争全球化、媒介协作全球化、全球范围内形成行业内公认的规则和价值理念、政治性。促使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利益的一体化是促使传媒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新闻传播的全球化对于我国传媒界、政府乃至社会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应该利用新闻传播全球化的积极方面,促使我国传媒行业的现代化、国际化,另一方面又要克服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上化消极影响为积极作用,确保我国传播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新闻传播全球化的特点:1、新闻信息传播全球化;2、媒介经营全球化;3、媒介竞争全球化;4、媒介协作全球化;5、全球范围内形成行业内公认的规则和价值理念。

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是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基本原因;2、传播技术是新闻传播全球化的技术基础;3、全球利益一体化和共识性文化价值是新闻传播全球化的根本原因;4、 全球意识为新闻传播全球化提供了思想基础;5、国家利益也大大推动了新闻传播全球化的发展。

(李文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境界――以新闻标题制作为例

在报纸采编的诸环节中,拟制新闻标题堪称核心业务之一。新闻标题担负着推销整张报纸的任务,如果因标题制作不佳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当天最好的新闻可能就不能造成应有的影响,甚至有些读者一翻而过、视而不见,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而若想了解一张报纸的风格和采编水平,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浏览这张报纸的标题。

拟制标题的水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可视为三重境界:1、新闻标题的第一境界是做标题的“初级阶段”,通常把标题做成超市商品标签,只有类别,没有个性,且称之为“标签式标题”;2、 第二境界是对新闻内容的具体描述,或者可称之为“描述式标题”,标题直接来自新闻内容,主要的要求是准确,文字能够做到精练更佳;3、第三阶段可以称之为“超越式标题”,不是简单地对新闻内容的呈现,而是以超脱的、跳跃性的思维对新闻精髓的一种揭示。

制作新闻标题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1、标题制作者的个体差异;2、体现在报纸之间的区别上,不同报纸追求着不同的标题风格。这可能来自报纸总编辑的理念,也来自报纸的整体定位;3、不论是对编辑个体,还是对报纸整体而言,制作标题都是一项需要修炼的业务活动。

(庄向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走出隐性采访的法律困境

隐性采访,作为一个新闻概念,用新闻学者的语言,界定为“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以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而并未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在现实中,运用隐性采访的手段,新闻媒体可以得到通过正常采访得到的新闻素材,更全面、真实地了解事实真相,将那些见不得阳光的丑恶事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满足了广大民众知悉社会真实情况的要求,受到各媒体及受众的欢迎。

隐性采访与法律权益出现二元冲突:1、暗访与公民权利的冲突,与被采访对象隐私权、名誉权的冲突, 与被采访对象知情权的冲突 ;2、暗访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冲突,与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秘密的冲突,与司法、警察调查权力的冲突。

暗访是新闻界与法律界有争议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新闻记者作为公众的代言人,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使命,本身并没有也不该有超出法律的特权,其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规范。记者必须以大局为重,决不可跨越法律的“红线”,慎重小心地使用暗访手段。

(闫瑞雪/东北师范大学)

历史第一见证者的困惑――论实证精神缺失下的新闻报道平衡

新闻报道的平衡不仅仅是一个技巧问题,也是一个涉及更深层次的理念和社会规范下的伦理道德要求。新闻信息的传播全部过程的目的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而不是引发歧义,制造疑惑与误解。传播者的个人素质在各个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这个信息急速聚集和消亡的时代中,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框架下,如何消除刻板印象,无限地接近事实的真相变得迫切重要,这不但关乎新闻学科的发展壮大,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量强弱的一个标志。

文章提出新闻报道失衡的对策:

1、采访对象的选择都应是为了客观平衡地报道新闻,揭露新闻事实的真相;2、消息来源的权威和广泛性;3、新闻标题新颖而不是哗众取宠;4、文字优美、合乎新闻语言;5、图片选取适度,尊重良好风俗习惯;6、对有争议的新闻事件报道时,应如实、客观地播报有关被报道人之间的论争和双方(多方)的分歧意见,以保障法律意义上双方平等的言论自由权;7、引语的准确:记者只是记录者,不要直接发表观点,妄下论断。在引用双方或多方观点时,不能断章取义。

(艾庆平/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政府在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定位

危机传播中,公众、传媒以及社会各个组织包括政府自身都会对政府行为有所期待,这种期待无疑来自政府在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因为政府掌握最丰富的社会资源,能够并且应该有效的整合各种信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政府所充当的具体角色会随之产生变化,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但实际上,这些角色的背后始终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政府掌握主导权。从传播学角度考量,即政府的议程设置在危机传播中最为关键和重要。在这一前提下,政府的不同角色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政府的危机传播才可能实现预期效果。1、政府是危机事件的敏锐“观察家”和理智“协调者”;2、政府是危机信息的权威“者”;3、政府是危机事件的深刻“思考者”.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5

民生新闻因为关注的大多是群众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有的事情在别人看来,甚至小到不值一提,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一件大事。对于此类事情,作为“来自百姓身边的报道”,只要有代表性,栏目都会选择让记者来关注。但是,面对这类事情,当事人提出的要求,听起来虽然合理,但是,细查国家的相关法规,却未必合法。《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小区住户的房子才住了一年多,玻璃忽然破碎,物业起初答应修理,后来又反悔。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普通住户,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这肯定是玻璃质量有问题,物业应当无偿为住户更换新玻璃。但是,当记者查阅了相关法律之后发现,玻璃等设施的保修期为一年,也就是说,虽然这块玻璃的使用时间大大短于正常的使用时间,但是,依照相关法律,物业没有免费维修的义务,应该由业主自己请人修理。虽然说,站在用户的角度,遇到这样的事情,确实挺烦心的,但是,不能情大于法,在评论中,媒体的观点一定要有法可依。不能因为一时情绪,发表与法律规定相悖的评论。

二、评论应多引导,少指责

现在的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消费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也是很大的一个部分。这种新闻,除了要求记者前期采访调查到位之外,后期的评论也很重要。说错一句话,就有可能将小纠纷升级为大矛盾。评论应该多加引导,少去指责。《第一时间》栏目曾经播出了这样一条新闻:甲乙两家人发现自家后墙一米处有返潮的现象,有的墙皮甚至已经开始脱落,他们认为,是墙后的邻居丙家院基过高,花带的水下渗导致的,邻居丙却不这样认为。为避免自家房屋受到更大损失,甲乙两人愿意自费将邻居花带处抹上水泥,但邻居没有明确表态。面对这种现象,在评论中,就不能一味指责邻居丙,而是引导她,不用自己花钱,就可洗脱嫌疑,如果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把邻居家的烦恼消除了,自家的日子不就也能更和乐了吗?从正面积极引导,不说谁对谁错。民生新闻关注的很多纠纷,有时说到底,很难分出对错,对当事人来说,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社会因为一档新闻栏目更和谐,记者也算没有白忙活。

三、语言轻松幽默,少用官话套话

电视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主持人应该努力营造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语言节奏。切忌掉书袋抖知识,引用书中的名言警句。例如,在我台民生新闻的一条新闻评论中说,“都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儿子即使做不成小棉袄,做个小背心也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奉劝那些做儿子的,别忘了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比板起脸来给大家讲常回家看看已经入法,子女如果做不到,将会受到法律惩处的效果要好多了,而且,这样说,观众也爱听,也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劝导。

四、评论是为配合新闻而发,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新闻评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新闻评论 微博化 主要影响

微博属于社会交流娱乐工具,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社会公共舆论的新型平台,也是目前社会上最具时效性的媒体。微博逐渐成为诸多重要性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舆论源头,其改变了传统型新闻信息传播的形式,也冲击了以传统媒体为主的舆论形式。随着微博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多数网民利用微博和传统媒体对于舆论的形成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研究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探讨了新闻评论“微博化”。

一、微博对新闻评论的主要影响

新闻评论“微博化” 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微博在促进新闻评论改革和创新的同时,也使得一些虚假性新闻评论、琐碎性问题、庸俗化现象等出现在媒体领域的各个角落。媒体利用来自微博上的新闻内容,因为审核机制的不健全,微博存在着真假难辨等问题。例如: 2010年3月河南省洛阳市相关政府部门针对网络上一则河南省洛阳市“美女不配合而被判刑”的虚假新闻公开进行了澄清,但是在此之前也有多家新闻媒体利用新闻评论传播了这条新闻信息。就目前形式而言,新闻评论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新闻评论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新闻评论的同质化问题严重,独家性新闻评论不断减少。微博新闻具备个人化、娱乐化等特征,新闻和舆论、新闻和娱乐之间界限的模糊程度不断加深,使得新闻评论针对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力度不断减少。此外,“咆哮体”、“私奔体”等微博语言也被引用到新闻评论的写作中,使得新闻评论的庸俗化现象明显。例如:《辽沈晚报》认为“咆哮体”和“凡客体”属于新闻评论的创新模式,而一些人则认为这是微博的流行风格。这些评论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是互联网环境下新闻评论庸俗的具体表现[1]。

二、新闻评论“微博化”

从新闻信息传统的时效性方面来看,微博有着传统媒体所没有的特征优势。媒体依靠“独家新闻报道致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媒体竞争从“卖新闻”发展到了“卖观点”。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的社会地位和具体作用在不断变化。我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新闻评论的作用,在原有新闻评论的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评论功能。例如:《新闻联播》增设了“本台评论”,《新闻30分》增设了“编后评论”与“本台评论”等,目的是在传播动态性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强化中央电视台的社会权威性地位和客观性舆论评论作用[2]。

(一)选题来源的改变

从选题来源方面来看,微博增加了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题材范围和价值导向趋势不断多样化,受众对从微博上转载的观点和群众意见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加大了新闻评论的参与力度,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新闻评论的进步和发展。例如:2011年1月来自微博的“随手抓拍救济乞讨少儿”比广大网民转载评论,在同年的2月《新京报》和中国广播网等多家媒体就救济乞讨少儿进行了评论。例如中国广播网发表了相关性文章,呼吁社会各阶层人士关注乞讨少儿。微博不仅报道新闻事件,针对事件进行客观性评论,同时还可以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具体意义,从而引导新闻信息的舆论。

(二)新闻内容的变化

微博新形势下,新闻评论强化了舆论的监督功能,新闻内容和进一步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其中尤其是党报评论更加符合民生。例如:2011年2月10号到3月17号,《人民日报》发表的“如何提振国家政府公信影响力”等一系列文章,同年6月2号又发表了“如何回应社会关注”等一系列的新闻评论。这些评论文章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从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得党报新闻评论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受众[3]。

(三)新闻形式的变化

从新闻形式方面来看,微博具备“短小”、“迅速”等优势,使得传统新闻评论的形式方面也出现了改革。随着媒体由传播中心转变为受众中心,新闻评论愈发的“专业化”和“分众化”,和传统型媒体的受众群体相比,微博新形势下的新闻评论的受众群体的分众化现象更加明显。新闻媒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特征增设不同形式的新闻评论栏目。例如:《检察日报》星期一“声音周刊”的受众是人大代表,刊登的新闻评论也是集中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和国计民生问题上;星期二“廉政周刊”面向的是国家政府官员,刊发的是反腐败的新闻评论;星期五“绿海周刊”注重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刊登的是文化评论。媒体新闻。

新闻评论提高了了对时效性,加大了与受众的互动力度。例如:《新闻联播》注重的是大型节假日和大型社会事件的报道,及时地进行“本台新闻短评”,同时还增设了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评论员机构,其中主要包括了国家政治、社会经济和民生等不同领域的专家,针对时下的新闻话题进行评论,从而引导社会舆论。此外,微博形式的新闻评论不断发展。长篇大论形式的新闻评论逐渐被短小精悍的微博评论等不同形式的短评论所取代,并成为今后媒体新闻评论的写作趋势。例如:2011年9月13号《人民日报》刊登杨旭的快评《让杂志书健康成长》,整篇文章不超过400字,结合当今杂志书市场出现的具体问题,驳斥全面停止杂志书行业的发展。杨旭的快评具备较强的时效性、全文篇幅较短、文章观点突出、文章风格活泼等特征[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评论的“微博化”使得新闻内容、新闻来源和新闻形式出现了改革和创新,同时也使得一些庸俗化和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微博化”新闻为受众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看文献:

[1]张月萍.微博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写作要求[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2,01(05):130―135.

[2]王力军.新闻评论“微博化”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09):112―130.

[3]汪宝琪;祁彦.新闻评论“微博化”探讨[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22(09):1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