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改造范例6篇

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信息化改造范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推进和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已成强劲的发展趋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已经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关注和研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这是推动民营企业形成竞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信息化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指在经济与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地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信息化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含量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形成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巨大推动力。 (一)信息化可以从产生递增效应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按照传统的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取决于可利用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等要素。随着科学技术影响的日益增大,传统的增长理论已无法解释很多经济活动现象。比如对于劳动力价格较低的穷国,同样的投资应比富国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进而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其中致命的缺陷在于:传统的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假定为由某种外生力量所决定,并按某种外生的速度发展,技术进步不在资本物品中。与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相反,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并且原有意义上的劳动力概念也应为人力资本。为此,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应为:人力资源、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管理效能和技术水平。其中,人力资源(以受教育程度衡量)和技术水平(以专利数衡量)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人力资源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技术水平是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科技进步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20世纪初为5%~20%,70年代超过50%,目前已近80%,而投资增加的作用仅有20%多。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还将技术进步具体化为专业化的知识,强调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可使经济产生递增效应。 1986年,经济学家罗默在其内生增长模型中,进一步将知识视为除资本、劳动之外的第三个生产要素。在现代经济中,知识作为生产函数的投入要素产生知识效应,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知识要素的投入更为重要,投资收益更为明显,全球软件市场从1990年至今一直保持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软件产值已逐步超过硬件的产值。这表明知识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 信息是知识的来源,知识是由信息提炼而来的。信息化则加速了“信息”向“知识”的升华,在推动信息经济壮大的同时,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并加速实现信息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要素构成上看,信息化使得知识与技术的投入已经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生递增效应作用”更为突出。可以认为,知识与技术也成为决定民营企业劳动力素质、生产要素组合、物质与能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加速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二)信息化可以从加强控制优化结构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即是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基础上的一种控制行为。民营企业引入信息系统之后,以信息传递和监督下层为主要任务的中层管理机构功能将逐渐减少,相应地,企业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将会大大加强,信息主管的出现成为必然。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更为方便,实现组织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管理层次,减少了决策的执行和反馈环节,减少信息在各个环节上的停留时间。与之相反,对于中层管理者来说,在分权制下,决策较分散,中层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利用信息系统的高效性来尽量扩大其管理机构的独立性,尽量依据自己能够得到的信息做出决策,增加其可控制的范围。总之,高层控制能力的增强,中层扩大管理的独立性,都取决于对信息的拥有。信息化对于民营企业员工来说,通过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使决策者同企业各级员工进行广泛的交流,也可以使员工直接同企业高层决策者进行沟通,使员工参与感、责任感增强,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民营企业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原有的塔型结构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结构所取代。在这种结构中,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各层的监督协调成本,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之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形成竞争优势。 (三)信息化可以从有效降低成本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信息化改造有利于降低民营企业的综合成本,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民营企业降低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本,还能大幅度降低对现有产品进行修改或增加新性能的成本;由于柔性制造技术对库存管理具有替代效应,使民营企业能够减少库存量、降低管理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可以大大降低民营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成本优势。信息化促使民营企业成本下降,其实质是通过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扩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使民营企业能以较低的信息成本实现共享管理成本,并随着管理规模的扩大形成规模管理效应,从而改变民营企业的竞争方式,给民营企业提供新的竞争空间,使众多民营企业能通过“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方式赢得竞争优势。一般地,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一旦市场机遇不存在,该虚拟企业就解体。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仅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了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基础之上,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范围,并通过联盟双方的互相学习,实现单一企业想实现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从而扩大了经营范围,降低了风险。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虚拟企业这种“战略联盟”组织形式成为可能,实现了以最低的柔性成本对外部需求作出敏捷的组织变化,促进了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四)信息化可以从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上促进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也是民营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信息化可以加快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创新的步伐。由于Internet的发展,使全球信息获得前所未有的跨地区、跨国界流动。信息的流动创造了无限商机,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缩短了民营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获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能力和机会。这些新的思路和技术,给消费者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消费与开拓市场的机会,使企业与供应商及客户建立起高效、快速的联系,从而提高了民营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民营企业能迅速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战略,不断向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为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同时,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敏捷制造(A 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敏捷、智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使之更为精良、灵活、高效。此外,集成制造技术在产品设计开发中的扩散和渗透,将稳定产品质量,大规模替代复杂工艺,使企业工业化大生产升级为工业化精细生产。其结果不仅使民营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而且使过去不能灵活转变的规模生产方式。如汽车、彩电等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生产形式重新焕发了青春。具有规模经济的制造业生产线现在可以根据顾客对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信息技术的这一功能,与其说是迎合了愈演愈烈的顾客独特需求趋势,不如说它创造了这种大规模生产的独特需求市场。反过来又促进了民营企业更高层次上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现状及障碍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信息化还是停留在购买电脑设备,使用财务软件,以及一些办公软件等层面。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采用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但这类软件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CRM系统,至多算是现有财务软件的一种延伸,即销售管理软件。之所以财务软件会受到民营企业重视,一方面是该软件的使用,能够立竿见影地让企业管理者看到收益,另一方面也与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有关,在政策压力之下,加上民营企业多少也希望自己的企业管理规范化一些,于是便开始注意信息化改造。 与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相对成熟比较,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缺乏信息战略规划模型。企业信息战略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本目标、方针、政策和程序,民营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是民营企业实现信息战略的整体规划方案。目前,一些民营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没有结合本企业的核心竞争战略,把信息化战略提高到改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位置和水平。没有信息战略和信息化战略规划,民营企业就不可能真正找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动力;二是缺乏个性需求。民营企业面广量多,不同行业的运行方式表现差异,而信息系统往往是根据整个行业特点或企业规模来设计的,与民营企业的特点需求难以相符;三是缺乏复合型人才。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首先需要有领导推动,但没有系统理解与把握信息化知识、技能的管理层、技术层、执行层人才队伍的密切配合,信息化仍然难以成功。目前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信息化人才,特别是既懂业务、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种状况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非常不利;四是缺乏统一规范与标准。民营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号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同时,大多数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服务规范,也是造成我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发挥不出来的重要原因。 避免和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认清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障碍,找到症结所在。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客观性障碍。这里主要指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的障碍因素。一是资金障碍。缺乏充足的可支配资金是实现民营企业信息化的首要障碍。信息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应该说经费的多少直接决定着民营企业信息化活动开展的规模大小和先进程度。从总体上看,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普遍较少,不少企业甚至还不知道什么叫企业信息化,更没有设置专项经费去建设,这就必然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看,灵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企业进行全部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职能系统,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与传递,这种信息系统显然具有信息收集来源广、信息存储种类多、信息处理迅捷和信息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然而,由于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目前民营企业很少引进这种信息管理系统。即使个别企业建立了起来,也由于系统规划和设计欠周密,其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生命力脆弱,很难发挥作用。加上在后期的人员培训、技术跟进、系统升级和维护的持续信息化投资支持不够,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二是环境障碍。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所处的地理环境较差,这同样很容易转化成为经济实力 和信息能力的巨大悬殊。在一些地区,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不充分,通信和交通设施相对落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较窄,特别是内地和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和通信中的信号不畅的现象还客观存在,民营企业获取信息既不系统又不全面。这样的信息环境是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三是政策障碍。即各级政府为民营企业创办的信息服务机构既少且素质差,民营企业获取经济、财政、税收和改革等内容的信息渠道较窄。 (二)主观性障碍。一是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困惑。目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还不能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因而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紧迫性和积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为什么要信息化,信息化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同时,由于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带给企业的“收益”无法以货币计量,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功案例也不多,使得民营企业家对信息化建设方案将信将疑。当一个需要较大资金投入的信息化方案摆在民营企业家面前时,难免让人产生一连串困惑,如高额的投资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率、盈利能力,或者给客户增加多大的附加值,以及如何鉴定这些价值回报。信息化为民营企业带来的更多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无形的收益,很难简单地用数字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收益。二是竞争意识较低。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门信息开发和服务机构,即使建立了信息机构的民营企业,也是让有关部门兼管或设一名兼职信息员。个别民营企业虽有独立的信息机构,但人员少且设备差,制度不健全,造成无所作为,这些障碍信息化的主观性因素影响了民营企业信息化进程。 (三)心理性障碍。一是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群体观念和保守心态,造成了民营企业接受外界的信息有一种天然的心理阻挠。这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信息漫天飞,信息源本身的混沌度、信息量、信息密度以及信息新度等对人的刺激强度、信息信度等使民营企业经营者心理多少有一些不大适应。同时,信息的交互式、大容量和多媒体传播,也给民营企业造成过多的眼花缭乱和心理疲劳。特别是各种过时信息和虚假信息使一些民营企业家、经营者在寻求信息的过程中承受了过多的信息欺骗或伤害,从而思维过度引申,产生了对一些信息极端不信任的错误思维,信息兴趣锐减,在信息吸收时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消极态度,进而形成个体心理障碍。二是在使用信息系统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工作人员对系统甚至计算机怎么使用还很陌生,不知道计算机怎么操作,对这个系统产生恐惧心理,这主要体现在民营企业领导者身上,既怕自己不会操作,又怕别人操作了灵活,使用比自己熟练。实施信息化后,上级可以方便、及时、准确地掌握、了解下级的各种经营情况和指标,为提高对下级部门监督力度提供了有效手段,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就担心个人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受到“损失”,由利益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就产生了。实施信息化提高了信息传递速度,改变了手工操作。从习惯了的操作方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操作方式,心理上有一种本能的抵触。一些民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后,必须根据信息化的规范要求企业流程,甚至要进行较大的部门重组、人事变更。流程再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不同人员的不同利益,一旦发现流程再造有可能触动自己的“奶酪”,其心理障碍就产生了。 (四)供应性障碍。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如何正确引导和帮助民营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和生产流程,使民营企业真正认识到信息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前提。不少信息化方案供应商一味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和功能摆在企业面前,单纯地去推荐自己的产品,以实现产品销售为目的,只看重自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而不是实实在在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使自己的产品能与民营企业的生产特点相适应,达到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这也给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从技术方面看,技术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这种不成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IT行业新的技术、标准一直在不断完善;二是软件开发商在发展中后期新技术的开发和跟踪跟不上实际技术的发展需要,出现相对落后现象。各软件公司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开发机构,均存在其跟踪新技术的薄弱环节。随着市场的开拓,对新技术、新应用的跟踪逐步落后。任何公司都可能存在薄弱的技术环节,存在需要提高的技术应用领域。信息化实施肯定有一个功能边界和实现的程度,可有时候销售人员为了能拿到项目,对客户随意承诺,这些承诺都 可能有一些是目前技术本身比较难以解决或者需要必要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的。随意的承诺最终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开发商自身的被动。此外,也由于这些关键问题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最终让民营企业失去信心。信息化实施是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体现的是贴身的服务。可以说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所销售的就是服务。可是实际情况却由于开发商的地域、人力、技术等种种原因,个别供应商不能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和系统维护及升级,使民营企业推进信息化持消极态度。对一个新的供应商软件公司来说,开始时由于没有具体的订单,不会感觉人力的紧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的发展,突然发现现有项目的实施、老项目的维护和新项目的开拓出现了人力不够等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服务质量降低、现有项目工期推迟,不可避免出现应付客户的现象,影响了民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积极性。 三、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若干对策 现代民营企业,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信息,并从不间断地在跟信息打交道。民营企业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和信息密切相关。与原材料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价格、产地、市场的供求状况等;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如原材料的使用量、生产流程等;与销售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如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渠道,产品定价,目标人群,及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信息在民营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无时不起着一种纽带的作用,连接着民营企业的各个部门,也像是民营企业内流动着的“血液”,民营企业一旦缺少了这种血液,就随时有瘫痪的危机。要把这些“血液”运用好,让它能系统地、有效地为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就必须推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民营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通过信息化改造,让民营企业大量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和强化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民营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促进信息技术与民营企业管理的发展与融合,使民营企业竞争战略管理不断创新,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民营企业与其它企业一样,都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民营企业总体上信息化主体意识不强,民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到要创造企业效益,就要重视和强化信息化主体竞争意识,努力提高企业所有人员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民营企业一旦决定实施信息化,就要按照信息化改造要求稳步推进。一是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改造。信息化改造的目的是为了节省人力提高效益而过渡到另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上去,计算机系统是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强有力的工具。如果民营企业的领导不打算实行标准化管理,还没有迫切要求以效益为中心来管理企业,信息化改造是难以成功的。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民营企业领导层、技术人员等多方面共同创造,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的反复论证逐步明确、细化才能成功,因此信息化改革中的计算机系统开发是和民营企业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步进行的,不能期望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房忙碌一年半载就能突然得到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必须在民营企业领导的重视下,把系统开发分解成多个子系统来开发,以便于开发和试运行。在诸多子系统中,应注意首先选取那些使用效果明显又易于开发的子系统,其运行效果会增强民营企业对信息化改造的信心。同时,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改造需要整体上的组织与控制。系统化改造工作量一般很大,民营企业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把握和控制改造过程,使之有条不紊,做到合理安排,按计算机特点组织改造,整体控制。信息化开发和运行有许多先决的条件和问题,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基础性工作,应该注意对系统分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注意规范信息、规范计算机的软硬件平台和规范管理模式。二是要做好信息化改造的准备工作。要建立民营企业信息化决策管理机构。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是一个长期连续不断改进的过程,因此应建立一个由管理专家、规划专家、系统分析员、统筹专家、计算机专家等成员组成的决策管理机构。在项目决策时,由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详细的调研,论证,分析需求,明确目标,细心听取多方意见,从而增加决策透明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要落实信息化改造资金。在进行信息化改造时,民营企业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改造资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民营企 业信息化改造顺利实施。三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人才是关键,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需要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知识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民营企业通过加强人才培训、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精通专业知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专门人才,来推动民营企业内部信息化改造。四是要采用新技术和新服务。这包括:①利用ASP。应用服务公共供应商ASP的兴起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自身的管理和运营等素质提供了契机,民营企业如租用ASP提供的优质服务,既不需要投资基础设施,也不需要开发与维护应用软件,这样,同利用中介的专业化优势解决信息的非对称问题一样,民营企业综合价值链的外包,就可以大幅度削减民营企业在IT方面的工资支出及升级维护费用,而把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②发展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融合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实现民营企业采购、制造、销售、核算、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整合,用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统筹来促进民营企业内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降低民营企业的运作成本,准确地分析和制定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强化供应商服务质量,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信息化方案供应商对民营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主要在:是否能够提高使用者掌握运用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否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提供的信息化改造方案是否适应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提供长期的合作以加强双方的反馈沟通等。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供应商应该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起到指导与辅助的作用。一个好的供应商可以优化民营企业的工作流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信息化的内涵与实施信息化战略。随着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及对信息化的逐步认识,供应商应当在民营企业走向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发挥出引领作用。一要为民营企业着想,注重产品的实用性,简单好用,简化操作。系统简单好用体现在,能一个回车或单击一次鼠标就能完成的操作,就要精简不必要的操作。信息的查询可以借助鼠标就能够完成,就应该脱离键盘;简化操作的标准应该是,能够在一个界面上完成的操作,就不要借助多个界面,一个鼠标能够搞定的,哪怕是多一个单击、回车操作都不要。简化操作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由程序员自己实际运行自己的系统,让程序员自己感受哪些不方便,采取什么方法能够方便操作。同时,力求免培训,做到界面功能明确、在线帮助完整具体、系统应用和配置设计为向导式和傻瓜式,不仅有利于使用,也可以大大缩短培训时间甚至不需要培训。二要提高质量,确保成功。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系统稳定可靠的必要手段。在质量控制方面,必须建立独立的质量控制小组,对系统进行质量测试。只有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早在研发过程中被发现和解决,才能在民营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周折,提高成功率。同时还不能忽略文档完整性、一致性、正确性检查。开发成功体现为:系统在民营企业真正运行起来;系统解决了民营企业中的关键问题,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堵住了管理漏洞;民营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见到了明显的效益,物有所值。这就要求系统供应商不但要完成开发、安装、培训任务,更要跟踪使用情况,只有系统用起来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对没有用起来的系统、分析用不起来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将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服务落实到位。 (三)强化政府环境建设,有效推进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 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在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中至关重要。政府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环境的改进和完善,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以及制定法律法规等,可以为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要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各种信息传输网络建设、信息传输设备研制、信息技术开发等设施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一个宽带、高速、大容量、高水平的信息主干网,逐步清除部门间、地区间的网络分割壁垒、资源垄断和体制性障碍。二要加强和完善安全认证体系,以确保网上交易合同的有效性,防止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确保交易内容、交易双方账号及密码的安全,这是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三要建立网上协同作业体系。网上协同作业体系建设的快慢直接影响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进程,因此,为保证电子商务的效率和效能充分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协调统一 ,应加快建立网上银行、网上税务、网上商检、网上认证、网上运输体系、配送系统等电子商务配套体系,实现物流现代化。四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备的法律法规是民营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运行的保证。政府应制定和颁布的内容应包括:电子合同的有效性、有效的电子文件的规范、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和其他身份辨认程序、知识产权的保护、商标权、企业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法律法规,以保证电子交易双方能按照共同的规则进行交易,保证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顺利进行,以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五要构造功能多样的服务机制,创建实时快捷的在线咨询。民营企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信息系统如果不为民营企业创造功能多样的信息服务机制,那就是一种残缺的信息系统。因此,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应该为民营企业的信息竞争提供条件,诸如应以民营企业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多种功能的信息、信息查询、信息专供和信息调研等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现代网络和传统手段向他们提供有关国家政策、社会事件、行业经验、市场行情、技术前沿、经济态势和国际形势等涉及民营企业日常生产、市场营销、决策支持所需要的即时信息,建立能和民营企业双向交流的信息支持系统。还可根据地区和行业情况,有重点地建立一些特色数据库,民营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民营企业产品数据库、民营企业技术进步数据库、民营企业商情数据库等,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联机检索服务。同时,根据国外信息服务中心的“环境扫描”理论,社会信息服务机构可以把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自动化雷达系统,随时对其外部环境进行快速扫描,发现目标,及时捕获,迅速反馈。其发展可以从单一因素扫描开始,逐步扩展到多因素扫描和主题编排,进而为民营企业提供全面的扫描跟踪服务,形成民营企业信息化改造的外部竞争优势。

企业信息化改造范文2

一、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是提升传统工业持续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企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轻工、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行业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由于受思想认识、资金投入、设备工艺、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影响,工作进展不够平衡,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任务仍很艰巨。传统工业是我省工业经济的主体,要实现建设制造业强省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改造步伐,大力推进传统工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产业分工的能力,再造我省传统工业发展优势,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提升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为目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为建设制造业强省和“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做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年,传统工业60%以上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离散型生产企业中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普及率达到10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50%;200家骨干企业中,50%以上的企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40%以上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产品开发、生产周期平均缩短30%,其中流程型企业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生产过程主要环节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离散型生产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5%,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5%;建成3家数字设计制造中心、20家具有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体系;示范城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10年,传统工业80%以上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4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进入世界同行业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信息产业总产值30%以上,信息产业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三)原则。

1.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原则。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由企业自主确定信息技术改造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规划和扶持政策,为企业技术改造营造良好环境。

2.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原则。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好重点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3.讲求实效、适度超前原则。既要跟踪选用世界最新信息技术成果,也要注重应用先进适用和可靠技术,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做到投资少、实用性强、效益好。

4.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原则。着力抓好试点地区和试点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工作,培育一批不同技术层次、不同产业类型、各具特色的示范企业。

5.人才兴企、技术先行原则。加强传统工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加快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6.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把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与推进全省工业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推进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

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主要任务

(一)突出抓好四个环节。一是抓好产品研发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创新。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数字化嵌入式软件控制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二是抓好产品生产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柔性制造(FMS)、集散控制系统(DCS)及在线检测等技术,提高产品生产的自动化、精密化水平。三是抓好企业营销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营销创新。大力推广电子商务(BtoB或BtoC)和网络营销,改造企业采购销售物流系统,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应变能力和开拓能力。四是抓好企业管理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实现管理创新。推广应用制造资源计划(MRPⅡ)、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再造企业流程,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

(二)重点改造九个行业。要围绕实施全省工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纺织七大产业链,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和医药9个行业200家企业,确保巩固和发展在全国的行业优势地位。

1.轻工行业。重点改造家电、食品和造纸企业。家电企业要以海尔、海信、澳柯玛等企业为示范,采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嵌入软件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变频节能技术,开发、生产智能化家电产品和家居集成高端产品,促进传统家电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加强信息技术对电子元器件、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改造与提升,开发科技含量高的关键元器件产品,提高家电产业配套能力。食品企业要以*啤酒、*张裕、诸城外贸、金锣集团等企业为示范,结合生产工艺改进,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计算机控制、生产工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信息技术和精密设备,攻克食品加工中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细胞破壁、无菌加工等技术难关,全面提升食品深加工的能力和食品卫生的检测、控制水平。造纸企业要以晨鸣、华泰等企业为示范,解决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控制造纸连续蒸煮、烘干、水分、定量等;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到20*年,80%以上的家电、食品和造纸企业主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采用自动控制技术,实施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开展电子商务。

2.服装纺织行业。重点改造服装、纺织、化纤和印染企业。服装企业要以*标志服、红领等企业为示范,在服装产品设计、加工、企业管理和营销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造和提升,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纺织、化纤企业要以鲁泰纺织、齐鲁化纤、*氨纶等企业为示范,推广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高设备工艺的控制精度。印染企业要以华纺、滨州印染等企业为示范,采用染色生产工艺参数在线检测、计算机测色配色、电脑分色制版等技术,改造提升圆网和平网印花机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水平。到20*年,规模以上的服装加工、纺织、化纤和印染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的应用普及率达到60-80%,70%以上的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在国内领先。

3.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改造石油、石油化工、轮胎、精细化工、化肥和盐化工等企业。石油企业要以胜利油田等企业为示范,改造提升油、气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和企业综合信息化集成水平。石油化工企业要以齐鲁石化、滨化集团等企业为示范,建立完善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框架,逐步形成支持决策层、利润层和生产成本控制层的信息集成,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轮胎、精细化工、化肥和盐化工等企业要以三角轮胎、华鲁恒升、*海化等企业为示范,推广使用集散控制系统,实施企业资源管理,优化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实现生产计划的优化调度与自动排产。到20*年,建成大中型炼油厂、化工厂的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在石油、化肥、农药等行业建立专业信息网,开展国内国际间的电子商务活动。

4.机械行业。重点改造汽车、船舶、机床和工程机械等企业。汽车企业要以中国重汽、东岳汽车等企业为示范,在汽车设计制造、工程管理、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诸多方面,按现代企业信息化集成模式进行改造,实现整车装配生产线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发展电子商务,实现集咨询、网上订货、网上支付、售后服务和信息跟踪于一体的集成信息系统。以渤海活塞、天润曲轴、潍柴等重点配件企业为示范,开发应用虚拟制造、快速成型等关键共性技术,提高零部件设计制造水平和产品创新能力。以*晶星汽车电子、潍坊华光精工设备等重点配套企业为示范,跟踪国外先进技术,开发应用防抱死制动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汽车信息系统及各类汽车音响等汽车电子产品。船舶企业要以*北海、*莱佛士等企业为示范,改造提升船舶设计及生产计划的优化调度水平,发展现代化总装造船,提高船舶的设计制造水平。以济钢、潍柴等重点配套企业为示范,通过信息化手段开发系列船用钢材、船用主机产品,提高与造船企业的协同能力,逐步实现集约化生产。机床企业要以济南二机床、一机床等企业为示范,在机床设计、工程分析、制造、产品数据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改造,实施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虚拟制造技术和网络化生产技术,提高数控关键部件、配套工具等核心技术和产品的档次。研制开发数控机床、数控重型压力机等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适应国际机床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工程机械企业要以*工程机械等企业为示范,重点提升工程机械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创新能力;采用机器人技术、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故障诊断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件,提高传统工程机械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年,规模以上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以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0%以上。

5.建材行业。重点改造水泥、陶瓷、玻璃、大理石等企业。水泥企业要以济南山水等企业为示范,重点提高水泥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应用先进控制技术、水泥配料专家系统,提高水泥生产质量,节能降耗;规范、优化生产流程,研究开发水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并将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陶瓷、玻璃、大理石企业要以*陶瓷、*玻璃等企业为示范,重点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适应特种工艺的先进控制策略软件,实现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到20*年,主要建材装备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达到100%,建立建材信息数据系统。

6.冶金行业。要以济钢、莱钢、青钢为示范,开发推广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线过程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加强对冶炼过程中的高耗能窑炉、电炉、炼钢炉、矿热炉等计算机控制,推进工艺装备的升级换代,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到20*年,推广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RM);建立*冶金信息网络系统,开展电子商务,完善钢铁物流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7.煤炭行业。要以兖州矿业、新汶矿业等企业为示范,开发推广工作面自动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煤炭洗选加工过程自动化测控技术,推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建设矿井信息化网络系统、矿井安全生产综合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及煤炭运销系统。到20*年,在重点矿区建设综合数字信息主干网,建成市、县级以上的煤矿生产信息网,发展煤炭物流体系。

8.电力行业。要以*电力等企业为示范,开发推广面向全国联网的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重点建设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水电站自动化监测监控系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与设备,以及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到20*年,电网二次系统设备的国产化水平达到70%以上,建立电力信息系统。

9.医药行业。要以*绿叶制药、*鲁抗等企业为示范,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有效成分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逐步实现发酵工程、化学制药、中药生产的计算机控制,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建立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和采购网,发展医药电子商务,提高药品供销、采购的透明度。

(三)优先抓好四个示范城市。济南是省会城市,*、*、*是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具体承载者,4个城市的传统工业比较密集,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具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要作为示范城市,突出各自特色,加快改造步伐,为全省传统工业的改造提供经验和技术。

济南市重点改造钢铁、机床、汽车、建材、纺织、化工等行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培育数控装备和软件两大产业,研制开发大型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建立数控装备生产基地;抓好齐鲁软件园基地建设,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软件。

*市重点改造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化工橡胶和机械装备制造等行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嵌入式软件技术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构建嵌入式共性技术开发基地、专用集成电路开发基地,形成一批市级信息资源平台,推动行业及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

*市重点改造轻工、纺织、食品、化工医药、机械、建材、黄金、交通运输等行业,开发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技术,逐步开展电子商务。

*市重点改造机械、轻纺和化工医药等行业,开发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加快制造业企业生产装备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数控装备和软件的研发与生产能力。

到20*年,济南、*、*和*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应用率达40%以上;建设15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园;开发4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0%以上,4市制造业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半岛、环渤海地区的区域性制造业中心。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组织保障。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工作,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省信息产业厅、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科技厅等部门分工组织实施。各市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区和本行业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确保按时完成工作任务。

(二)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技术保障。

根据我省实际,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重点发展高智能信息家电产品、高速网络与通信产品、高性能计算机及设备产品、自动化设备与装置、新型元器件产品、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与新型电子材料等,使*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研发和制造基地。软件业重点抓好齐鲁软件园等重点软件园区和企业发展,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软件、支撑软件、嵌入式软件系统和中间件产品,建立一批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软件标准的研究与制订,逐步完善软件标准化体系,搞好软件评测工作,提高软件企业产品质量水平。

(三)加大投入,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资金保障。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认真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据实列支政策,示范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3%以上,重点用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技术开发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含10%)的,除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据实列支外,可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实际发生额比上年净增部分,在业绩考核和工效挂钩、年薪核定时可视同利润。发挥金融机构作用,加大对改造传统工业的贷款投入。要积极稳妥地发展风险投资基金,优先推荐重点示范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已上市的优先推荐配股和增发新股。省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公益性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等项目的导向性补贴。国债贴息、科技三项经费、高科技产业投资等资金要重点向传统工业改造工程倾斜。各市都要安排一定资金,对列入国家倍增计划和省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计划的重点项目和企业,给予配套支持。

(四)加强培训,为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提供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要配合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需要。要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对规模以上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进行脱产、半脱产培训,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知识水平。加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引进,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

企业信息化改造范文3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企业信息化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信息化,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制造过程,用信息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品和优化提高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二是企业管理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流程,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提供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要有一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商作为支撑,以帮助企业完成信息化的任务。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推进企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加入WTO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通过企业信息化,可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据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统计,使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企业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平均可以使企业库存下降30%—50%、延期交货减少80%、采购提前期缩短50%、停工待料减少60%、制造成本减低12%、管理人员减少10%、生产能力提高10%—15%。目前,发达国家企业的MRPII应用已非常普遍,普及率已达到70—80%,世界500强中,已有8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ERP系统。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我省企业信息化工作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逐步扩大,本世纪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经历了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同时将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到研制和生产过程,逐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的应用也从单机应用发展到建立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设计水平,优化了产品的结构和性能质量,实现了管理手段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了营销现代化,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已普遍使用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有30%以上企业使用了CAD/CIMS系统,50%以上的企业已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MIS)、有35%以上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有13%企业应用了供应链管理(SCM),23%企业应用了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15%以上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40%以上企业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固定资产亿元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大约只有4.3%的企业使用了OA和MIS系统,约有1%的企业应用了CAD/CIMS技术,约有0.7%的企业使用了MRPII/ERP系统,1%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约有2.1%的企业建立了企业网站。

虽然我省的企业信息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体应用水平还较低,突出问题表现在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认识不足,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技术人才缺乏,重硬轻软,对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据调查统计,全省固定资产超亿元的大型企业,其信息化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固定资产总值约只有0.5%,信息化技术人员占员工的比例只有0.5%,软件投入占信息化总投入的比例低于30%;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总的来说,我省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加大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全省工商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和扶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改组,提升企业的设计、研制、采购、生产、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

3、企业信息化要与企业的“三改一加强”紧密相结合。

4、企业信息化要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相结合。

5、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

6、坚持“先进适用,讲求实效”原则。

(三)规划目标

通过推动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在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过程中,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到2005年,全省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如下目标:

1、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省属资产经营公司及授权经营企业集团到2005年要实现以下目标:建立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指MIS/MRPII/ERP/CRM/SCM等中的某个或部分系统)的覆盖率为100%;企业的主要产品全面实现CAD,部分实现CAPP/CAM;100%建立企业网站,多数企业能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或零配件的采购以及产品的销售。

2、其它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信息化指标

——企业基本建立了信息化职能机构和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

——财务管理应用率达到100%;

——营销管理(CRM或SCM)的应用率为50%;

——比较完善的MIS/MRPII/ERP系统的覆盖率达到70%;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率达到80%;

——电子信息、纺织、建材、电器机械行业CAD应用率达到70%;

——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70%;

——有一批推广应用CIMS、柔性制造技术(FMS)、自动化立体仓库等技术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示范性企业。

3、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总体目标:

——珠江三角洲专业行业集中的地、市(县)和部分镇,要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率达到100%;

——MRPII/ERP系统的应用率达到10%以上;

——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20%;

4、20家省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普遍应用ERP系统;电子商务开展率100%;大型流通商贸企业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信息化达70%以上,建立网站比率70%以上,具备电子商务能力企业要建立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

5、创出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自有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化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和服务。

6、培育、建立起一批基本能适应我省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咨询、软件及系统集成开发服务企业队伍。

四、实施重点

(一)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企业信息化内容广泛,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不同时期实施的重点都会不同,2005年前,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

1、企业管理信息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实施财务、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经营管理的实时化和运作过程的规范化。企业管理信息化要和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力。

2、企业研制和生产信息化。利用CAD、CAE、CAPP、CAM、FMS和数控技术等,改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改进和提升企业的产品研制、技术开发能力,实现技术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企业研制、生产信息化要和产品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真正推进产品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行业实施重点

实行分类指导的办法,在全省工商领域主要的十二个产业中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任务是:

1、电子信息产业

(1)积极推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企业信息化工作,这些企业要起示范作用,起点要高、推广面要大,效果要好。

(2)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

(3)集中力量攻克集成电路与软件等核心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广州IC中心”和广州、珠海、深圳3个软件园以及做强、做大、做精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骨干企业。

(4)集中力量突破通信设备、计算机系统设备、新型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制造出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优良装备与服务。

(5)建立珠江三角洲电子信息企业和产品数据库、产品和技术配套信息网、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珠江三角洲率先构建和完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合作的区内产业配套体系。

2、电器机械业

(1)应用CAD、CAM等技术,提高设计、生产加工能力,实现设计制造一体化,提高产品的标准性和一致性。

(2)利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开发和应用虚拟制造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提高产品的功能层次和数字化、智能化程度。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4)建立电器机械产品制造协作网,提高产品设计、加工、配套能力,在行业中推广FMS、CIMS技术。

(5)以电器机械设备网为切入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

3、石油化工业

(1)推广实施CIMS工程和先进控制技术(APC),实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现场总线控制(FCS)。

(2)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建设产品销售网络系统,推进物资采购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电子商务。

4、冶金工业

(1)加快新一代基础自动化装备和智能化成套工艺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步伐,提高行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2)推进矿产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3)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等业务。

5、纺织服装业

(1)推广使用纺织机械CAD/CAM和纺织专用CAD/CAM,包括服装系统、印花分色制版系统、织物组织系统、针织系统及染色配色系统,加强CAD系统的集成开发。

(2)推广实施ERP系统、工厂生产监测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

(3)开发应用服装集成自动化系统、纺织新产品设计开发及创新设计系统。

(4)加快纺织信息网、服装信息化的建设,开展电子商务的应用。

6、食品饮料业

(1)结合生产工艺的改造,改进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应用MIS/ERP等系统加强采购、库存、物料、销售等业务流程的管理,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流程再造,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库存,节能增效,增强企业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3)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通过CRM、SCM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供应链管理,实现与客户的互动营销和整个物流体系的即时协作。

7、建筑材料业

(1)陶瓷。利用CAD技术,提高设计效率和印刷丝网制作精度以及产品的质量;应用热工窑炉自动监测与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改造工业窑炉;推广建筑陶瓷原料自动配料和产品自动分检系统;试点应用陶瓷自动喷釉系统。

(2)塑料。推广CAD、CAM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3)铝型材。重点应用CAD、CAPP、CAM等技术,提高模具设计能力和加工精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测试水平。

(4)在大型建材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和ERP系统,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5)以建筑材料专业网为切入点,选择陶瓷、塑料、铝型材等建筑材料产品为对象,开展建筑材料行业的电子商务活动。

8、汽车行业

(1)推广应用CAD/CAM技术,提高产品的开发设计能力。

(2)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9、造纸行业

(1)推广实施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2)推广应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用设备和计算机控制装置、专用仪表和传感器。

(3)在大中型企业中推广应用MRPII、ERP系统。

10、医药工业

(1)利用数控技术提高生产装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生产效率。

(2)利用计算机辅助测试和分析技术,提高药品,特别是中成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水平,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3)推广应用ERP等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

(4)发展医药行业综合信息网,建设药品采购网,推进电子商务的应用。

11、电力行业

(1)建立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和电力干线网络。

(2)建立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系统和水电厂自动监测监控系统。

(3)变电站推广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和设备。

(4)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系统(EMS),开发新一代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5)推广应用地下洞室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化技术。

12、流通业

(1)继续在流通企业推广以应用条型码、商品分类编码为主的数据标准化技术,以电子收款机、前台交易数据管理为主的商品销售信息化管理技术,以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仓储管理自动化为主的现代配送技术。

(2)大型流通企业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决策支持及运营系统,实现商品流通过程数据管理的信息化。

(3)以建立网络化流通运营组织结构为目标,推动流通业的现代化进程。

(4)加快专业化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五、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采取“统筹规划,阶段实施,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策略,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制定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性目标,并精心组织实施;各地区、各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工作,企业“一把手”要提高认识,亲自抓落实,大型企业要设立企业信息主管(CIO);聘请有企业信息化丰富经验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管理者成立企业信息化专家组,对全省企业信息化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决策支持。

(二)结合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抓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企业信息化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项目来抓,要选择一批企业信息化的重点项目,将之列入省、市的技术创新专项。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及省重点支持技术改造项目计划中,专门设立推进企业信息化专题,支持和扶持一批推进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改造项目。有条件的市要从财政拿出部分资金,集中支持重点信息化项目。

(三)重点支持一批企业信息化重点企业,形成全省企业信息化的示范点。省50户工业龙头企业和20户流通龙头企业、重点批发市场要率先实现企业信息化;各市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中,要重点支持一批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企业实施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并及时总结地方政府推动企业信息化工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企业的先进经验,通过新闻宣传、经验上网、现场培训、交流研讨等各种形式,推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企业规模和行业的不同情况,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实现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稳步推进。

(四)扶持和培育一批企业信息化的装备及软件与系统集成企业和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支撑体系。信息化产品要注意技术接口的标准化,服务要专业化。

(五)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投入。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企业可以结合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项目,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列入技改或技术创新项目的总投资,也可以从折旧费、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重点支持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对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包括信息化装备的开发与改造项目)进行导向性支持。

(六)加快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利用高校、信息化服务中介机构等各种培训资源,建立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信息化急需的人才;二是改进和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留住企业的专业人才。

(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环境。要加快全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上网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的上网费用;完善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建立市场信息数据库,提高市场信用度;逐步解决网上购物、交易和结算中的安全问题,确保交易合同的有效性和交易内容以及有关数据的安全性;加快电子商务法规建设,为企业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八)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吸引国内外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资金,结合政府支持投资的形式,尽快建立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降低企业信息化投入成本,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企业信息化改造范文4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传统产业;改造

所谓电子信息技术也就是对信息进行利用与处理的各种电子技术,其中主要包括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微电子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具有应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渗透性强等优点、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进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九五”期间,虽然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各种电子信息技术,不管是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还是计算机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当时的电子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国情出发,采取正确的措施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通过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管理水平来增强其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适应社会新形势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代替了传统的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这一时代的发展需要以高新技术为基础,需要传统产业的改造与不断创新发展。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推进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总而言之,要想传统产业得到彻底改造,就需要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从实际情况出发。

1、电子信息技术给传统产业的发展带来的良好的机遇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知识经济逐渐代替了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在这一设备背景下,企业要想谋求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技术来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转变其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充分利用来提升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及管理水平。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工业的影响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汽车行业、化工行业以及医药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与冲击,但尽管如此,加入WTO之后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传统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立稳脚步,就需要我们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投入建设资金,培养复合型人才来促进传统产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接轨。

3、当前工业的发展正处于结构优化与体制创新的阶段

在社会新形势下,国家及政府需要对当前的企业进行产业化调整,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来促进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及国家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需要针对改革与改造、改造与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促进传统产业的整体改革。

二、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需探索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在社会新形势下,传统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的比例仍然很大,其发展情况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探索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合理规划,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

1、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意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又要加强自主研究与开发。二是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不断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力推进企业体制、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三是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政府要发挥组织推动的作用,营造环境,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效益为中心。

2、抓好四个一批。推动一批传统支柱行业进行改造升级,改造成为具有发展潜力、发展优势的行业,提高传统工业技术装备和自动化水平。扶持一批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中心),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应变能力。扶植一批中小型企业推广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增强自身的实力,实现良性循环和快速发展。组织一批重点项目作为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示范工程,强化示范、积聚和辐射的功能,形成传统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三、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采取新举措

按照上述思路,对加快推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制订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制订规划应从国情和企业的实际的情况出发,以企业为主体,以成熟的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节能、节材、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结合企业的技术改造,选准突破口和切人点,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区分层次、有限目标、分步实施。应确定传统产业改造提高的基本方向,对低水平、过剩的生产能力要压缩,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要淘汰。大力推广一批能带动行业整体技术开发能力的先进适用技术和配套技术,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

2、推动传统产业步入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传统产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既可促进自身升级,又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传统技术提升为高新技术,使部分企业脱颖而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要推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工程中,应多渠道向企业输送移植高新技术和产品,推动传统产业步人高新技术领域,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进生产、服务、经营、管理模式,逐渐由“渗透型”改造向“跳跃型”改造转移,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3、加强研究开发与创新,努力形成产业升级的技术依托。通过产学研联合,选择若干有重大带动作用,产业关联度大,能产生新经济增长点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工程,不断为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提供技术资源,增强技术储备,加快技术渗透和辐射。

四、结束语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告诉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我们必须要将电子信息技术引入到传统行业当中,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其管理体制,提高其管理水平与技术含量,从而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改造范文5

 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调研组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现状,针对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一是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四是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六是抓好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七是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八是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九是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十是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深度融合

 

为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人大十三届一次会议关于“振兴工业经济”、实施“工业强市”的战略部署,按照局的统一安排,本调研组围绕“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现状

(一)工业领域信息化加快推进。CAD/CAM技术在制造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90%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了CAD的应用技术。全市建立了80多个工业企业网站。100%高新技术企业和90%以上民营科技企业拥有自己的网站。***机械行业协会建立了***机械网,为40多户企业建立了网页。机械制造企业购置了大量数控机床等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2007年获准成立了广东省数字化中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钢、宏大齿轮、新宇建机被列入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广东鸿源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被选入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单位。《轴承行业数字化综合集成平台建设与应用》、《南雄精细化工产业园化工产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7个广东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二)制造业与信息化结合稳步推进。制造业企业将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研发和改进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机械部件和整机,如带传感器自动增益伺服油缸、水平定向非开挖钻机、电脑控制自动配料混凝土搅拌站、可控硅微机励磁装置系统、高低压配电柜、水力发电机组、智能培养箱、养猪养鸡成套自动化设备、虚拟结直肠镜、电炉专家节电系统、气密检漏仪、税控收款机、智能线路板制作机、智能锁、电子衡、数控电火花小孔机等。

(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铝箔、电容器、磁性材料、积层板、电路板、高能电池材料、铟镓锗等半导体材料、ITO纳米粉末、微型马达、数据线、传感器、绝缘胶带、液晶显示器、变压器、电感、光盘、音像设备、电子钟表等电子原材料、元器件产业快速发展,有的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西格玛技术有限公司的“ITO大尺寸靶材”项目获得广东省发展平板显示产业财政扶持资金50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进入验收阶段。

目前,我市拥有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3家(友迪资讯、微智科技、极速资讯),软件登记产品14个。拥有至卓飞高线路板(曲江)有限公司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家,2010年规模以上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22.67亿元,增加值3.33亿元;电信企业营业收入15.79亿元,广电业务收入4600万元。

(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初见成效。***钢精益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铸电炉控制系统的改造与自制、***液压件厂有限公司液压油缸制造数字化改造、***东阳光精箔有限公司高精铝生产流程信息化改造示范工程等5个项目被列入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钢荣获2010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行业标杆企业称号。高安全性数字化协同开发和管理平台建设、宏大齿轮SG-CIMS系统等2个项目被列入2011年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候选项目。

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大型企业信息集成与共享水平不高,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要求仍有差距。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技术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二)电子商务发展不快。电子商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融合程度较低。推进企业上网工作亟待加强。通过对我市150家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42家工业企业已经应用了电子商务,占被调查工业企业总数的28%,对开设电子商务讲座感兴趣的企业只有106家。

(三)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既懂工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政策配套有待落实。扶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资金有较大的缺口。

三、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分层次、分类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按照行业推进

电子信息产业。以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工业化强大的支柱产业,同时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机械产业。重点是提升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推动装备制造数字化,发展工业数控、激光加工、智能化工程机械等技术和设备。

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应用,改造优化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

玩具、纺织产业。重点是提升玩具、服装设计生产能力,推广应用三维测量、玩具、服装设计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设备,实现玩具、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

食品产业。以推进产品质量控制为重点,在食品加工各环节推广生产过程状态监视、质量控制、快速检测和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提高食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制药产业。大力推动制药产品创新,融合运用化学、生物信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技术对新产品进行分析筛选,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

2、按照企业大中小规模推进

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的小型企业。重点引导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

处于单项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实现企业业务的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

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集团控制、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以自身为龙头,实现价值链的全面优化,建立基于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对处于国际性应用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以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二)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竞争能力。

1、推进产品开发、设计与创新的信息化。深化信息技术在机床、汽车、机械设备等产品上的渗透融合,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2、推进生产装备过程的信息化与自动化。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优化生产过程,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推进以数控机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3、推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物流效率,大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提高企业的业务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4、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传统产业整合和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通过融合互动,推动制造业从简单加工装配为主向深度加工和全过程设计制造方向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主导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提升我市经济总量、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发展低碳经济。

抓好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我市钢铁、电力、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引导构建企业能源消耗信息中心,实时监测和控制,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精度、工作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抓好面向高污染行业的绿色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重点针对电力、化工、建材等高污染行业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信息技术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电力、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排放自动监控,并按有关要求联网远程监控。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对经济运行中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加强信息化在节能环保行业的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应用,支持以无线城市为载体的环保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视频监控点建设,实现对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远程环境监控。通过推广手机支付、电子门票、手机报、数字音乐等无线城市应用,提供绿色产品,减少碳使用和碳排放,促进低碳性经济社会的建设。

(四)以信息化创新研发设计手段,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信息化对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传播的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的学习、消化、吸收,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开展研究与开发合作,缩短创新周期,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降低创新成本。面向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结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发展关键信息技术,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保障。

发展基于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发展信息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社会知识开发和应用能力,支撑面向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

(五)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信息技术在生产消费中的应用。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消费服务的融合,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能力,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升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和管理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大力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数字内容创意服务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以信息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现代工业的有力支撑。

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尽快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方案(2011-2015年)》(粤经信信息【2011】900号)的实施意见。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切实抓好《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等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推进RFID的大规模应用。从生产管理与控制、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方面着手,大力普及应用RFID标签。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加快发展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支持我市电信运营商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下一代网络(NGN)、数字电视等新型网络增值服务。支持基于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内容增值服务发展以及基础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研发。支持制造企业围绕推动产品的智能化、高端化和服务化,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发展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等新业态。

(六)抓好 “4个100”示范工程,稳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1、实施工业生产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围绕工业主导产业,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设计能力、改进管理模式。重点抓好***钢、丽珠集团利民制药厂、东南轴承公司等企业的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示范工程。

2、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以装备制造数字化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和突破口,带动工业产品的信息化、生产过程与管理控制的智能化。重点抓好***液压件厂有限公司、宏大齿轮公司等企业的装备制造数字化示范工程。

3、实施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普及应用。重点抓好***东阳光公司等企业的清洁生产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4、实施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项目示范工程。在我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组织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带动高耗能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抓好***铸等企业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七)全面实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我市装备制造业中全面实施信息化提升工程,提升生产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工业信息化的最核心内容就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是工业化完成的标志。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抓好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要在产品与装备中融入信息技术,要在设计、制造过程实现数字化,加快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进集成化的生产执行系统(I-MES)的普及应用,推动数字控制系统(N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CAQ)等生产自动化技术应用,重点推动嵌入式软件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加快发展铸锻件、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冶金机械、农用机械、建筑机械、发配电成套设备、汽车零配件、液压油缸等产品,大副提升装备制造业的产品数字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装备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带动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八)加强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中小企业降本增效创新发展。

推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服务外包公共支撑服务和嵌入式软件公共服务等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暨南大学***研究院、广州大学***综合发展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园区、中介机构和龙头企业,面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信息技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领域和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工业园区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为企业提供共性信息技术服务,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加快构建支撑两化融合的工业行业软件产业链。结合从***制造走向***创造和***服务的战略要求,突出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和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和解决方案企业以及中间件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合作,面向行业应用,提出优秀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与行业企业形成产业联盟,使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迅速大规模部署,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

落实《广东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牵手工程“百场千企”巡回交流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引导省内优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面向我市传统产业开展两化融合宣传推广和合作对接活动,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提升。

(九)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

推动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深入发展,在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扩大网络营销覆盖率基础上,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方向升级。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提高供应链协同和商务协同水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诚信发展,支持提高面向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电子商务技术支撑和公共服务水平。深化移动电子商务在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着力推进工业电子商务,促进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借鉴惠州、佛山、广州等地经验,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落户我市,推进“企业上网工程”。加强鼓励扶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鼓励、支持***移动、***电信、***联通等电信运营商与各类信息服务提供商合作,开拓和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特色应用。引导消费者关注并登陆***移动公司推出的“***旅游通”平台。进一步打造***商家联盟平台“移动商惠”网。加强***电信公司号码百事通网上应用宣传,进一步完善网上预订等商旅服务功能,推进网上购物。切实提升***钢港务、亿华、***峰、***雪印、乐昌粤湘、南雄粤赣、始兴交通物流中心等物流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十)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政策和引导体系。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开创性工作,营造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良好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求我们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工作手段,加强协调合作,不断优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政策和引导体系,努力开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领导小组,部署全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2、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财政支持方式,设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市发改、经信、外经、财政、科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充分利用市现代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科技三项资金、省市共建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市直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全民创业专项资金等现有设置的市级各项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有关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各有关部门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我市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央财政有关资金的支持。

企业信息化改造范文6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二、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三、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