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例6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1

随着同质竞争和技术替代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运营模式下的电信企业盈利能力减弱,增长乏力,固定电话发展一路下滑。因此,如何顺应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破解固网业务经营的难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是每个固网运营商必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公司的要求,××分公司积极应对挑战,全方位实行转型,保持业务收入持续增长。首先业务转型。以“我的e家”、“商务领航”品牌统领,在传统电话、小灵通、宽带的基础上,加入itv、ict、号码百事通、增值业务等新元素,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第二,网络转型。全面实施“光进铜退”、“光纤扫楼”工程,实现光纤到楼宇到村组,村村通宽带,为××市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先进可靠的网络基础。第三,组织架构转型。以客户为中心,积极开展渠道建设,建成政企客户、家庭客户、个人客户等三个营销渠道,成立ict、号百、vip保障中心,重新理顺工作流程,企业的管理模式与转型相适应,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分公司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求进,在苏北、苏中地区一直保持领先位置,行业组网项目建设在扬州全区率先并走在全省前列,名列全省县级(市)前十位。

在新一轮的电信业重组改革中,中国电信成功收购cdma网络,推出中国电信移动业务的天翼品牌,标志着我们进入全业务经营的时代。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打造全新移动通信业务的同时,将移动业务充分融入到“我的e家”、“商务领航”品牌以及互联网业务中,开展全业务融合经营,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服务,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信息化支撑。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信息化将是今后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这对××电信分公司更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进下,××分公司深入执行相关要求和部署,加大投入力度,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强势推进信息化建设。

1、立足实际,准点切入,增强信息化承载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秉承政府主导,政策激励,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开发推广信息化应用上,以应用增强各行业的竞争力,助力电子政务建设,服务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专门针对行业应用推出了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内容涉及政府、教育、交通、金融、房地产、物流、旅游等多个行业。使用的技术从单一的信息、话音类到复杂的视频、数据等多媒体融合产品。其中力推的“商务领航”品牌将众多it软、硬件产品、电信的基础通信业务和增值业务相融合,为商业客户搭建了一个专业的、安全可靠的、高效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目前,××电信已经成功地为我市20多个行业提供了针对性强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0*年7月实现了××市“电子政务”和“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在309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为打造阳光政府奠定网络基础,满足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年垫资投入500多万元,将社会面监控系统延伸至全市13个乡镇,共建监控探头数量达到283个,城区还将新建136个网点,近期实施52个,整个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并与上级公安机关实现联网,为科技强警,打造平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教育系统,××电信分公司与全市10所中小学校联系,通过“家校通”创建校园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有效提升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目前,×ד家校通”用户已到达9800户。在卫生系统,实现全市城乡卫生系统组网、医保联网,加强了卫生系统监管。与此同时,我们与工商局联合,创新开发“放心通”项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得到了省、市工商部门的认可。

2、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全力推进信息化融合进程。

坚持政府主导,动员、统筹、整合社会力量,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划,按照整合资源、多方共建、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合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5月19日,××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13个乡镇分管负责人,30多名企业家代表在××市沿江经济开发区召开“信息化助推××工业经济发展”专题讲座暨全市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会议现场,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冬生与中国电信××分公司签订《××开发区信息化推进战略合作协议》,协议内容涉及开发区基础设施及民生环境等方面,力求通过信息化发展加快沿江综合招商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一揽子”、“一站式”的综合信息服务解决方案和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支撑,汇聚区镇中小企业,形成区镇工业经济网络平台。与此同时,市信息办、科技局与××电信紧密联合,顺利开通“××商网”,成为××市继广播、电视、报纸之后的“第四媒体”。这些都标志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正在进入新的阶段。

3、宣传普及、应用推广,促进群众信息化素质提升。

在宣传普及方面,××分公司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组织了相应的技能培训,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普及活动。由××市电信分公司、市新农办、文化旅游局、团市委、体育局等五家单位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农民互联网技能大赛,为农民互联网技能竞相持续展示提供了平台,有效提升了群众信息化素质。

在应用推广方面,通过信息化示范村、镇的建设,示范户的选择培育,通过正向引导和全方位的服务,带动周边村、镇、农户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信息化在农村市场的应用,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建成信息化示范镇10个,信息化示范村55个,实现了村村通宽带,建成13个乡镇网站,68个村级网页,乡情网渗透率达到40.69%,oa办公开通率、平安乡镇覆盖率均达到100%。下一步还要加大建设力度,力争提前实现信息化先进市的创建目标。

三、以人为本,提升质态,追求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组织学习,开展活动,结合企业转型,拟定20条思考题下发,使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来,并通过学习交流提升自身素质,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了顺应社会经济调整要求,以信息化破解固网发展难题的共识。与此同时,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抓手,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并广泛开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转型”为主题的争创活动,鼓励员工立足本岗位,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磨练、不断创新,以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提高员工素质,挖掘员工潜能,激发员工活力,提升企业质态。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2

(一)调研的目的:

1、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中部崛起”的精神,以及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所提出的共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响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的号召,使在校大学生获得一个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完善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通过对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研,总结提高,广泛推广,以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中部工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调研的内容:

1、赴实地进行考察,精心选择典型企业,深入企业,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2、依靠专业优势,进行信息的收集、提炼、分析,为企业提供技术、数据与资料支持。

3、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职工普及信息化的相关知识,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企业,引导企业走信息化道路。

4、本着“突出重点,有效帮扶,技术援助,总结提高“的原则,为企业的信息化提供实例,帮助企业实现产业信息化,树立科学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5、通过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与企业长期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交流与科技交流。

二:背景概况

为了积极响应、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关于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响应“进一步深化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专业实际相结合”的号召,我系暑期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针对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组织部分在校生对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状况进行调研。

长期以来,第一产业作为我省乃至整个中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整个中部崛起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快中部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关键是发挥中部特有的优势,把优势转化为生产力。漯河是中国内陆经济特区,是全国首批“中国食品名城”,当地企业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发展食品加工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全国首屈一指。目前,漯河的食品加工业形成了粮食深加工、肉类精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体系。食品工业成为漯河市的经济支柱和主导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促进企业大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我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分队深入漯河中小企业,对其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开展现状

从企业类别来看,被调研的21家企业中,有19家为工业企业,占总数的90%。在工业企业中,食品制造有16家,占所调查工业企业的90%以上。从企业规模来看,规模最大的企业是漯河市雪健集团有限公司,其年销售额为24000万元;规模最小的为漯河市瑞博塑胶有限公司,其年销售额为100万元。从企业性质来看,所调查的中小企业全部是民营股份制企业。

1.中小企业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基本配备

根据对漯河市部分中小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所有被调查的企业都有计算机。其中拥有3台计算机的中小企业占59%,拥有3-5台计算机的企业有15%,拥有5台以上的占26%。此外,从互联网的建设情况(表1),已有10家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占总数的48%;正在建设网站的企业有5家,占总数的24%;尚无建立网站的企业有6家,占总数的28%。由此可见,漯河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刚刚起步。

表1漯河市中小企业互联网建设情况

企业数目(个)

百分比(%)

已建网站

10

48

在建网站

5

24

未建网站

6

28

合计

21

100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各个企业的网站建设情况,但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还没有配置相应的软件,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管理)的很少,只是用于日常的财务管理、办公打印文字等。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单机使用阶段。

2.中小企业信息化人员的配置

在所调查的21家企业中,设置信息化专业人员的有11家,占总数的52%。在企业信息化专职、兼职人员中,学历水平呈现出多层次性(表2)且状况并不令人非常满意,具体为:本科生4人,占总数的19%;大专生10人,占总数的48%;其它学历人员7人,占总数的33%。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漯河市当地中小企业中的信息化专业人才的整体学历水平并不是很乐观,信息化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亟需提高。

3.信息化应用的目的

从信息化利用的目的来看(见表3),我们所调研了解的漯河市21家中小企业中,把信息化用于生产控制的有3家,占总数的14%;用于运营管理的有8家,占总数的38%;用于电子商务的有6家,占总数的29%;没有指明用途的有4家,占总数的19%;以上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综合全面地反映了漯河当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目的。

表3信息化应用的目的

4、信息化应用效果

根据所调查了解的企业情况(见图4),其信息化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产生的原因、结果也不同,有5家企业认为效果一般,占总数的24%;有7家认为效果较好,占总数的33%;有1家企业认为效果非常好,占总数的5%;此外还有8家企业对信息化的应用给他们带来的效果未值可否,占总数的38%。综上所述,有近一半的企业认为信息化给他们带去了效益。相信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这一点。

5、从是否需要第三方服务方面分析

通过分析所调查的21家企业,需要对网站进行维护的企业有4家,占总数的19%;需要对应用软件提供咨询进行开发的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10%;需要对网站运行情况进行监理的企业有2家,占总数的10%。此外还有13家企业没有对此项给予回答,占总数的62%,这也说明了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欠缺。

表4信息化应用效果图

6、中小企业信息化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应用现状

电子商务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信技术,实现整个商务(买卖)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典型应用。开展电子商务分三个阶段:即信息交流阶段、签订商品合同阶段和按合同进行商品交接、资金结算阶段。从我们的抽样调查情况来看,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不足。72%的企业认为获取信息、企业的网上宣传就是电子商务。这虽然只是电子商务的起步阶段,但也体现出了漯河市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知道并开始运用先进的手段开展业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7、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根据所调查的情况,进行深入的、科学的分析后,我们发现,尽管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热情并不高,但是值得肯定和关注的是,调查的中小企业中有92%的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持肯定态度。其中86%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企业改善管理手段、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70%以上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能够引进现代管理思想,推动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优化,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60%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能够规范企业管理,将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50%以上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能够改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能够对核心业务提供辅助工具。

8、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调查的情况,我们发现企业领导重视程度和资金成为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因素,二者所占的比率分别为90%、76%,具体的还有信息化标准、全员参与、供应商的有力支持等方面,它们所占比率的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因此,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一定要区别于大型企业的信息化。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外界的压力,真正的由于生产效率、自身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需要,让企业发自内心的实际需要还相对较小,所以营造合适的应用环境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当重要。

(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及投入状况

1、企业对于信息化知识培训需求

调查表明,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培新需求有着很高的热情,约有90%的企业提出需要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其中73%的企业希望得到企业内部资源计划管理方面的培训,41%的企业希望得到网络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培训,20%的企业希望得到客户关系管理、进销存系统的培训,企业信息化培训出现在硬件技术和管理软件需求两个方面。

2、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量

调查表明,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的信心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量不大。其中,76%的企业对于IT设备的投入选择在1-10万/年,仅有17%的企业选择10-50万/年的投入,50万/年的投入约占1%,另有6%的企业选择暂不投入。

(三)、制约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1、观念问题

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负责人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没有真正完全地看到企业实行信息化后可以增加的利润和增强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当地企业对信息化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只要普及计算机、接入互连网就等于实现了信息化。事实上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利用信息化就是要实现在管理生产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提高工作效率,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前,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经被认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2、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规模小,企业资金普遍短缺。企业资金多为流动资金,用于企业后备建设、长远发展的资金却很少。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来说,是一项规模较大的投资。几百万元的信息化投资风险很大,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使得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社会对中小企业的重视不够,政府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项资金不足、政策不完善,中小企业贷款难、资金不能保障等都是限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原因。许多企业因流动资金不足,导致不能正常生产,信息化建设更无从谈起。

3、人才问题

中小企业大多由生产作坊做起,很多企业都是由农民、小商小贩发展起来的,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主要靠经验积累,真正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不多。且中小企业尤其缺乏计算机专业人才,更缺乏既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环境差、待遇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即使来了也难以留住。导致企业缺乏计算机网络、软件开发、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所占比例更小。

4、环境问题

虽然网络系统的发展带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但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手段和配送体系滞后等瓶颈问题的存在,还不足以让每个企业都下决心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软件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还不能真正满足中小企业经济、适用、易维护等特殊要求,实施过程过于复杂。其次,社会服务网络还不健全,不能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第三,国家在电子交易方面的法律体系、支付信用、货物配送、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建设也有待完善。

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内部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整合、开发和利用,达到提升企业生产过程、管理方式和营销策略等业务过程,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动态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解决的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企业管理问题,要推动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就要切实行动起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政府方面

1.创造环境

政府可以组织开展与信息化相关的活动,使与信息化密切联系的部门和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创造信息化发展的舆论环境。如政府可组织IT业界,用户企业,专家学者等多方面的力量,集思广益,系统总结,梳理现行政策问题,抓紧制定、出台与企业信息化相配套、相适应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为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宽松的外部环境。

此外,政府可以在税收政策方面实施一些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政府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区域吸纳信息化企业,如建立高新区专门进驻高技术的信息化企业,并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信息化高效、快速、稳定的发展。

2.积极主动

根据了解,漯河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主动,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政府也可以筹集资金支持部分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项目。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一是充分利用政府的信誉与资源,主动联合广大工厂企业、服务机构成立“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二是搭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公共平台,供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并提供网络、技术、信息、人才的共享配套服务,以降低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和风险,。三是为企业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训,为中小企业奠定信息化人才基础。

3.制定标准,建立体系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规范化的标准和评估体系。引入企业信息化工程评估和监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工程评估和监理机构,使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得到有效的监控,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

4.加快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对有条件的城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积极建立企业信息化的培训基地,逐步进行,帮助各地的信息化主管部门培养当地的信息化人才。同时联络各方力量,各方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宣传,以便提高领导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重视和重新认识。

(二)、中小企业方面

1.高度重视

中小企业家要对企业信息化给予高度重视,要清醒地认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树立做好信息化工作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了解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必要性,将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进行。

2.逐步投入

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小投入迈出第一步,以后逐步投入,不必追求一步到位,以免造成自身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此外,由于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中小企业能够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不多,因此应该考虑如何“少花钱,多办事”,绝不能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和产品。企业还可以选择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他们的设备和技术力量进行信息化建设。中小企业搞信息化需要投入,投入的观念、思路不同,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要逐步推进、稳扎稳打。

3.重视人才

对企业来说,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高技术人才更是企业走向信息化的根本。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企业的信息化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的信息化是另一个循序渐进和艰巨复杂的系统过程。没有一大批,一代甚至几代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信息化人才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的调查显示,60%的企业已经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上有长远的计划方案和技巧,但投入小,实施的力度不够大。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加强,企业还要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为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三)、多方合力

1.政府应按照区域和行业的划分,统筹规划,加强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在推动整个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可适当地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政策倾斜,中小企业要配合政府,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设立CIO(企业信息主管)。

2.政府、企业都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政府可设立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资金,此外,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筹集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

五、调研意义:

1、中小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信息化的实现过程根本上是组织重组,流程再造的管理过程。如果没有一把手的坚定信念和强有力的行政决策来推动,是难以实质性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此次调研走访深入企业,与企业高层负责人直接接触,可以转变其观念,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意识,更好地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要做出成效,重要前提是要拥有高素质、且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勇于创新的IT技术管理队伍,这不仅意味着IT队伍要有一定的规模,更意味着人员结构和人员质量要得到根本上的改变。此次的调研活动不仅有利于转变企业负责人的观念,促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在企业中建立学习型团队,培养一批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得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

3、信息化改变了企业管理深远的思维方法和态度,配合了信息和资金投入的管理体系,达到最有效的管理和盈利相结合的过程。漯河市传统产业在生产流程、物流控制、管理程序、信息传递、资金周转等方面都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快速反应、全面控制等要求相距甚远。新的电子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全面提高现代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

4、在对漯河市中小企业的调研活动中建立的大学生活动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使大学生获得了一个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促进了人才的交流和技术交流。

5、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朝气蓬勃的姿态投入到下一步的生活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结语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信息化方面的理论及应用,通过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认识,我们明确了今后理论学习的方向。对漯河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调研,一方面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帮助我们调整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差距。进一步摆脱自身思想方面的不成熟,为更好的适应社会打好基础,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3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企业创新 民营企业成长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设备和互联网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给企业组织与管理带来的深刻革命是否会影响企业生产绩效,其是否会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相结合从而产生协同作用呢?大量欧美学者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的投资应用对于企业绩效有重要的影响,针对信息技术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分别提出了组织行为互补、资源集成融合或成本差异优势等相关的经验证据。[1,2,3]但是,这些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中国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会呈现独特的差异性?基于中国企业的相关实证研究目前并不多见,尤其是IT投资应用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对于企业绩效的交互作用研究较为缺乏。

汪淼军等利用浙江省企业2002~2004年信息化方面情况的近千个调查数据样本,从信息化应用和组织行为互补性的角度,分析了互补机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得到了企业信息化和不同组织行为之间存在互补性差异以及对于企业绩效具有重要影响的结论,而且他们的研究也提供了信息化对于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正向作用的经验证据。[4,5]此外,楼润平等采用沪深两市76家上市公司共360个公司――年度样本,考察了信息系统应用与公司市场价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来看信息系统应用与企业价值间呈现U型关系,短期内会有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逐年减少,并具有边际收益递增效应。[6]从现有的国内文献来看,已有实证研究主要基于个别省份、行业样本数据(上市公司中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无法反映全国的情况;而且缺乏对民营企业信息技术影响的研究,尤其是缺乏对信息化与企业产品或流程创新之间交互效应的分析,而且横截面数据也无法反映信息化应用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滞后效应与动态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采用2012年世界银行联合中国统计部门的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调查数据,对以上问题进行经验考察,以期提供民营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更深入认识和有价值的经验证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2012年世界银行联合中国统计局的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状况的调查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可以考察已有文献中信息化投资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发现其对于企业收入增长的影响如何。(2)本文原始样本包含了中国12个地区25个城市1000多家民营企业,能够较为全面地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绩效影响进行分析,提供更为深入的认识和证据。(3)除了对民营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的探讨之外,我们还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管理流程创新等创新行为之间的交互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检验,进一步明晰和讨论了交互效应的影响。

二、理论推演与假设提出

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行为最根本的一个目标仍然是获得利润,技术创新或信息化建设可能会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并使得企业占据领先地位,从而促进企业收入的增长;但过高的投资也有可能会削减企业的利润或财务绩效。在国际管理信息系统领域,学者们一直争论着信息化投资和企业收益间的关系,即称之为信息技术商业价值(Business Val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讨论。[7,8]早期对美国企业的研究发现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可能会正向地、负向地或者不显著地影响企业的绩效,存在着所谓“盈利悖论”(Profitability Paradox)现象,学者们就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提出了管理创新或流程创新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不匹配、干中学的滞后效应等假说。[8,9,10]随着近些年美国企业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研究趋向于支持信息化投资和企业绩效之间正向的关系。[11,12]Hitt等的研究也发现,美国公司信息化资本显著提升了公司的收入,信息化设备投资也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13]其他一些国家学者的经验研究结果也多数支持了信息技术投资和使用对于企业的绩效、生产效率或市场价值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Lee以韩国企业为样本,考察了IT投资运用对于企业生产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在2000年以前的IT投资的确对于企业生产收入的增长和企业增加值提高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4]

董祺利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结果也显示,信息化投入对于企业规模和利润具有直接的显著正向影响。[15]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实证结果,我们在本文需要验证的基本假说就是,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与信息技术应用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业绩?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假说1,民营企业信息化投资、信息化技术设备应用对于企业绩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中国企业成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中国企业无法从简单的来料加工、低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方向转型,发展将难以为继。[16]中国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只有通过产品创新(technological product innovation)、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创新(technological process innovation)、管理流程和组织形式创新等,中国企业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效率和企业绩效,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17]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多认为信息技术和其他组织资源与活动之间存在互补性。[18]但是关于信息技术与企业创新之间究竟存在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现有文献不仅相对缺乏而且存在着分歧。例如,对美国企业的最新研究表明,信息化和研发投资均能够改善企业利润,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效应。[19]董祺的研究却发现,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2007年的信息化投资对企业绩效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但信息化投资和研发投入之间却存在较为显著的负向交互效应,而非通常所认为的协同效应;其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资源协调的管理能力上仍然存在不足,难以在经营和创新的过程中有效利用企业资源之间的互补性。[15]周子学等也利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2~2006年的数据,探讨了信息化投资和R&D研发投入之间的交互关系,其结论表明,二者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协同效应并没有体现。[20]Koellinger利用7000多家欧洲企业为样本进行的跨国研究表明,与信息化投资相关联的产品、服务或过程创新至少和其他非信息化关联创新一样,对于企业绩效和成长具有促进作用,但并未表现出更高的贡献。[21]

随着中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创新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加,这种趋势预计会对企业收入的增长产生正向积极作用;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的竞争力也会越强。[22]但不同性质的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化投资、信息技术应用或信息化人力资源比例之间的交互作用可能存在着差异,不同类别的交互关系及其影响并不确定。因此,本文针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投资和应用与不同创新活动之间交互影响效果进行分别检验。由此,提出以下两个假说。

假说2:中国民营企业信息技术投资与应用和技术创新对企业收入都有正向的影响,而且信息化投资应用水平与不同创新活动之间存在差异性的交互效应。

假说3:中国民营企业信息投资、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成长具有正向影响,信息化投资应用与创新活动对于企业成长具有正向的交互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2012年世界银行联合中国企业调查组织对中国商业投资环境和企业绩效的调查数据(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urvey,BEEPS)。2012年公布的世界银行中国民营企业营商环境调查主要收集了中国12个省份或直辖市的25个城市共计2700家企业数据。在原始的调查样本中,2700家民营企业均为存续期超过三年以上的企业,主要调查了2009~2011的三年间企业财务信息、城市营商环境和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与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情况。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完整性要求,经过整理后得到了包含企业信息化技术投资、信息化和互联网建设情况、企业财务数据和企业创新活动等变量齐全的样本共计1200个左右,在利用不同变量回归过程中,样本数据有少许变化,具体情况详见回归结果的报告。

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调查问卷的问题不仅要求企业提供和回答了关于信息化投资、使用计算机人员占比和相关销售收入增长等问题,而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流程创新和研发活动进行了细分,调查数据还包括了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员工总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的企业规模(Size)、企业存在年龄(Age)、企业员工受教育程度和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等涉及劳动力情况的变量。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方面,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创新活动的若干问题要求企业进行回答,主要包括了: 其一,是否为了提高产品生产和工艺水平而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或装备。其二,是否引入新的管理流程。

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的调查,问卷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要求企业进行回答。具体包括: 其一,企业目前是否通过E-mail与客户或供应商联系沟通。其二,企业是否拥有和使用自己的Website网页站点。其三,2009~2011年,企业用于信息通讯等设备的投入是多少。其四,2009年企业经常使用计算机职工的比例。被调查企业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反映了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方面的信息,利用这一调查数据,通过设计相应变量,就能够方便进行计量,进而可以更好地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绩效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更为全面和细致反映企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与企业创新活动相结合所产生的影响。另外,在具体的回归过程中,考虑到截面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问题,我们也对样本数据的各个变量进行了行业――城市层面的群聚处理(Clustered)。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为了从实证角度检验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和企业创新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我们借鉴Hitt等(2002)、[13]汪淼军等(2006)的研究方法,[4]构建一个基于企业层面绩效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各个解释变量的设定既是基于已有文献的研究,同时也来自于本文所应用调查数据特征的现实考察和对民营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解,基准计量模型形式如下:

被解释变量Firm Performance表示企业i的绩效(2011年营业总收入),解释变量Innovation表示企业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了是否引入新产品或新服务(New Product)和管理流程创新(New Process);ITC表示企业信息化建设情况,具体包括企业信息化投资(即过去三年平均信息技术设备支出(IT_expenditure)和2009年企业经常使用计算机工作职工比例(IT_worker)。此外,在模型(1)中引入了企业净固定资产(Capital)、企业是否获得银行信贷(Loan)、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企业总经理从业经验(Experience_manager)、企业中学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Edu_worker)、企业是否具有直接出口资质(Export)、地区和行业的虚拟变量等影响企业绩效的一系列控制变量。

此外,为了进一步考察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对于企业绩效增长的影响,我们对调查数据中企业2011年营业总收入与2009年营业总收入做了对比,并根据增长情况设计了一个二元选择变量Performance_growth(增长为1,否则为0),构建了一个离散数据因变量的Probit模型来估计2009年IT技术员工比例、信息化投资(企业信息化投资支出/营业总收入)和企业创新的影响,具体模型形式为:

在模型(2)中C为相应的控制变量,与模型(1)的控制变量基本相同;为城市固定效应,为行业固定效应,是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分析

(一)主要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表1是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中可以发现,样本企业中2011年的销售收入均值(取自然对数)为16.97,最大值为24.12、最小值12.61,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差距是较大的;所有样本企业中经常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工作的员工比例平均为26%,这一比例相对较低;信息化投资支出的均值水平达到了11.54,这说明民营企业对于ITC投资比较重视,企业的信息化设备投资水平较高;同样,固定资产平均水平达到14.9,也是相对较高的。但是从获得银行信贷情况来看,仅有平均35%的民营企业在最近三年中获得了银行信贷支持;此外,在千余家民营企业中,具有直接出口资质的企业仅占23%,多数企业仍没有具备直接出口商品的资格。民营企业年龄平均为12年多,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差距较大;民营企业中学以上员工比例平均为49%,这说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本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利用计量模型(1),我们分别对民营企业信息化投资支出、民营企业计算机使用员工比例进行回归,在表2的各列中分别都控制了相应的行业和城市虚拟变量。从表2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民营企业的销售收入具有重要的贡献,相关系数的影响均是较为显著的(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中国民营企业依靠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可以带来企业收入水平的提高。由于模型(1)中变量和模型采取了对数线性形式,因此可知,信息化技术支出每变动1%,则企业总收入大约变动0.14%;企业使用计算机员工比例变动1%,则企业收入水平变动约为0.6%。同时,表2的结果也表明,企业信息化投资对于收入的影响虽然较为显著,但是其作用还没有超过物质资本投入的影响力度。

尽管美国企业数据的研究发现了信息化投资与创新之间可能存在的互补关系,但是本研究中,中国民营企业的信息化与产品技术创新之间却并不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而且某些时候还会呈现负向关系,这说明信息化投资和新产品引进之间反而出现了相互削弱而非彼此增强对企业收入的正向作用(表3报告了加入交互项之后的回归结果)。本研究支持了假说1并且部分地支持了假说2,这种原因可能在于引入新产品或服务在短期无法有效促进企业销售收入的提升,而且引入新产品或服务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会使得各种投入资源调度和使用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与新产品投资之间还难以形成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因此,也就难以发挥二者对于企业收入的显著促进作用。另外,从新产品和企业收入的回归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引入新产品或服务对于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作用并不显著,而且有时还呈现负相关关系。在控制变量方面,我们在引入了城市和行业虚拟变量后发现,企业的规模、企业固定资本、银行信贷和经理人的行业经验对于企业销售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本上在5%和1%水平上显著);相对地,企业年龄和企业员工中学以上学历比例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

除了对假说1和假说2进行检验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即验证研究假说3,世界银行调查数据中也提供了企业三年前(即2009年)的销售收入情况。因此,我们以企业2011年和2009年销售收入是否增长的虚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二元选择的Pr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结果在表4中报告。由于信息化投资和企业收入之间可能存在着内生性的互为因果关系问题,这会导致回归结果有偏且不一致,但我们所应用的数据则较为庆幸的部分回避了这一问题。世界银行调查数据中对于信息化投资和使用计算机员工比例的数据都是来自于2011年之前的信息,具体问卷中需要企业回答的是“2011年之前企业投入的IT支出和使用计算机员工比例是多少”。因此,2009~2011年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2011年的收入,而不是相反的影响。表4的第(1)~(4)列报告了民营企业信息化投资、经常使用计算机员工比例对于企业收入增长的影响,从中可以发现,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支出对于企业收入增长的概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和前面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而经常使用计算机员工比例对于企业收入增长概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回归结果也并不稳定。从创新活动方面来看,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对于民营企业收入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而管理方式的创新反而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也支持了假说2的观点。

为了对研究假说3进行检验,我们纳入了信息化建设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交互项,但是在非线性模型里,估计交互项的偏效应和标准差比估计不涉及交互项的单一变量更加复杂。我们在表4的回归方程中能够获得的准确信息是其他不涉及交互项的单一变量的偏效应和显著性。在存在交互项的Probit模型中,在由dprobit或mfx命令估计交互项的偏效应和标准差时,Stata程序只是将交互项看作一个单一变量求一阶偏导,而忽视了交互项是两个变量的乘积形式,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对交互的两个变量求交叉偏导。因此,不能直接利用dprobit的回归结果来考察相应变量的偏效应。[23]接下来,我们将利用INTEFF程序模块对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创新行为交互项的偏效应和标准误进行修正。图1~4分别报告了各个交互项影响的Z统计值分布情况。从下面的交互影响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图1中信息化投资和产品创新交互项的负向偏效应较为显著,多数样本的Z统计量明显异于零(-1.96);另外,交互项的平均边际效应达到(-3.5361)。这一结果说明,信息化投资和产品创新的交互项对于企业收入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信息化投资和产品创新对于企业收入增长的影响会相互削弱而不是彼此增强的。图2~4的结果则表明,信息化投资和管理创新、经常使用计算机工作员工比例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三个交互效应对于企业收入增长的影响均不明显,这说明民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的协调促进关系仍未建立。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可以被视为管理架构下各种资源的集合。[24]企业绩效的提升必然由资源投入和管理能力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这两个因素之间需要有效的协调和相互促进,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也面临着融资约束的问题,在有限资源既定约束条件下,如何配置ITC投资和产品技术创新也是一个存在矛盾的问题。从我们所使用的民营企业样本来看,管理能力和管理方式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之间的彼此协调与促进绩效的作用仍未能充分发挥,各种资源调度使用还存在相互干扰和削弱的负面影响。中国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协调能力、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外部制度环境不完善和资源投入的约束也都是影响民营企业成长的症结所在。孙晓琳和王刊良从系统的角度深入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入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一个概念性模型框架,用以分析IT能力和IT治理对于组织绩效的影响;[24]但由于本文所使用的数据难以获得企业管理水平、资源投入配置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对上述的解释进行直接的验证,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我们后续研究中需要关注和有待检验的内容。

五、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实证研究了企业信息化投资、信息化应用和企业创新活动与民营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得到的基本结论是: (1)企业信息化投资与民营企业收入和收入增长之间紧密相关,信息化建设对于民营企业的收入增加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民营企业信息化投资和信息化应用员工比例的提高能够带来较高的收入回报。(2)民营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对于收入提高具有积极影响,通过产品创新可以提高收入增长的可能性,然而管理方式创新对于民营企业收入增加的影响并不确定,甚至有负向的影响,这可能是目前民营企业管理方式改革仍在探索之中、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仍无法适应新的管理方式变革所导致的。(3)信息化建设投入和信息化应用程度与企业创新活动之间存在负的交互效应,这说明在民营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过程中,信息化投资和信息化应用还未能与创新活动(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实现有效协调,从而尚未发挥信息化的带动与促进效应。

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可知,除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适当的投入之外,我国民营企业更应当注重与信息化投资相关联的产品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利用信息化建设形成的良好工作环境和管理系统平台来高效率的进行协调,从而发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促进与带动作用;在处理信息化建设投资与新产品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有效配置资源,寻求良好的互补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在信息化投入和应用的基础上,提高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协调能力,对先进管理方式进行移植、吸收和改进,发挥信息化与管理方式创新之间的互补性,达到高效工作和低成本沟通的目的。必须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的样本仍然只是部分民营企业,因此将本文的研究发现推广到大范围民营企业的时候需要谨慎对待;而且由于调查数据包含信息的限制,我们没能进一步对管理能力和外部融资约束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后续的研究可以收集更为广泛的样本,调查民营企业管理能力、融资约束等更为具体信息,从而发现这些因素对于信息化投资和信息化建设应用的影响及其交互效应。

(作者单位为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简介:王怡丹,女,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学生。]

参考文献

[1] Aral S,Weill P.IT 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How Resource Alloc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Differences Explain Performance Vari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5):763-780.

[2] Nevo S,Wade M R .The Formation and Value of It-Enabled Resources: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J].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Quarterly,2010,34(1):10.

[3] Porter M E . What is Strategy?[J]. Published November,1996.

[4]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41(1):65-77.

[5] 汪淼军,张维迎,周黎安.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4):96-104.

[6] 楼润平,薛声家,杨德锋.信息系统与企业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1):64-70.

[7] Brynjolfsson E,Malone T W,Gurbaxani V.Do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d to Smaller Firms?[J]. Management Science,1994,40(12):1628-1644.

[8] Brynjolfsson E.The Productivity Paradox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3,36(12):66-77.

[9] Davenport T H . Saving IT's Soul:Human-Center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4,72(2):119-31.

[10] Dewan S,Min C.The Substitu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A Firm Level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1997,43(12):1660-1675.

[11] Brynjolfsson E,Hitt L M,Yang S.Intangible Assets:How the Interaction of Computers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ffects Stock Market Valuation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1998:8-29.

[12] Dewan S,Ren 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Boundaries:Impact on Firm Risk and Return Performance[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1,22(2):369-388.

[13] Hitt L M,Wu D J,Zhou X. Investment i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Business Impact and Productivity measur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71-98.

[14] Lee,K.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erformance of Firms in the Kore An Textile Industry(in Korean)[J]. KukJeKyungJeYongu,6(2):145-74.

[15] 董祺.中国企业信息化创新之路有多远?――基于电子信息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7):123-128.

[16] 周亚虹,贺小丹,沈瑶.中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和产出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2(5):107-119.

[17] 周方召,符建华,仲深.外部融资,企业规模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J].科研管理,2014,35(6):116-122.

[18] Arvanitis S,Loukis E 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Human Capital,Workplace Organization and Labour Productivity: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Firm-Level Data for Greece and Switzerland [J].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2009,21(1):43-61.

[19] Mithas S,Tafti A,Bardhan I.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Firm Profitability:Mechanism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J]. Mis Quarterly,2012,36(1):205-224.

[20] 周子学,江乾坤,王泽霞. R&D投资、IT投资与企业业绩间的相关性实证研究――来自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经验证据[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71-76.

[21] Koellinger 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Innov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Business in Europe[J]. Research Policy,2008,37(8):1317-1328.

[22] 彭赓,赵天博,陈明洋.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95-101.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4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的评价包括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和企业信息化效益评价两个方面。如何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及效益,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薄弱,资金不足,人员素质偏低,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不能照搬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所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入手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国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2002年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唐志荣等学者首次系统提出了一套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指标主要根据是2001年7月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而建立的;2002年10月9日,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北京推出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2004年天津大学的齐二石等学者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战略地位、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状况、人力资源、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经济效益等6个方面来评价制造业信息应用状况;2005年四川大学的肖素梅等学者从通用性与实用性的角度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上述指标体系基本是针对大型企业或制造企业来进行设计的,其特点是:指标种类繁多,二级指标分得过细或者指标过于宏观,这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都不是很适用。尽管肖素梅等学者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企业所属行业及企业性质的不同,选用部分或全部指标进行组合,形成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文中也没有明确说明对于中小企业哪些指标更具有代表性。

鉴于此,笔者参照国内外的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并以上述各学者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广州市番禺区30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地考察,同时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较弱的特征,以及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困难的现实,建立了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笔者参照前面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30多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亲身体验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给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从5个方面来评价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即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人员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效益水平和环境因素。

2.1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1)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体系的指标数量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评价指标过多或过少都将影响评价的精度,应建立与中小企业特征相符合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2)综合性。指标体系应该能全面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3)可操作性。信息化指标体系所需的数据应易于采集,计算方法简明。

(4)可扩充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内容上可以扩充。

(5)效能性。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成本回收能力。

2.2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通过对番禺区企业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企业所处的地方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影响特别明显。而且在马莉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环境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但其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指标,笔者认为这样不是十分合理。因此,笔者在指标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环境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但不是把环境因素作为一项单独的评价指标,而是把它作为信息化评价的一个调节因素。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如图1所示。

2.3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1)指标权重(w)的确定:选择相关领域专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专家按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打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另外一组专家按100分制进行赋值,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然后,综合两组专家的意见,初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最后,再以专家研讨会或函询方式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2)计算方法(分三步骤):

第一步,确定标准值(S)。有两种方法来确定标准值:第一种,在所有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20个指标中每项指标极大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ji|j=1,2,3Ln)max,i=1,2,3L20;第二种,在所调查的N家企业中,选择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对应指标的标准值,即Si=(P1i+P2i+P3i+LPNi)/N,i=1,2,3,L20

第二步,计算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EII(EnterprisesInformationizationIndex)。通过下列公式可以计算出某一中小企业的EII:

EIIi=ΣPiWi(j=1,2,3LN)±5

公式中W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权重,Pi为第i项指标经过标准化后的值,标准化采用如下的方法,即Pi=P/Si(公式中P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统计值,Si为该企业第i项指标的标准值)。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考虑到企业所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企业所处的行业会对其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如果企业所处地区比较发达或所处行业信息化水平较高,我们从总分中减去5分,如果所处环境较差就加5分。

第三步,综合评价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国内外专家将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判标准分为4个级别,即一级(高级信息化)、二级(中级信息化)、三级(初级信息化)、四级(初级以下信息化)。根据标准值的确定方法不同,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标准分别如下:

①每一项指标的极大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80二级:65≤EII<80三级:50≤EII<65四级:EII<50。

②每一项指标的平均值作为该指标的标准值

一级:EII≥130;二级:100≤EII<130;三级:85≤EII<100;四级:EII<85。

通过对一批中小企业基础数据的调研,应用计算机软件(如SPSS,SAS,Excel等)能够很容易算出各个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指数EII。

2.4中小企业信息化指标的解释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二级指标体系(从左到右依次为1~21),各个指标的解释和计算(计分)方法如下:

①指标1(信息技术支持从产品研制到投入市场的程度),该指标占4分。中小企业从产品的研制开始,再经过试制、试销到批量生产,直至投入市场,按时间的长短分为4个等级:时间为1个月以内得4分;时间为半年以内得

2.4分;时间为1年内得1.2分:时间为1年以上的得0分。

②指标2、6、7、9、16、17、18、19、20的计算方法相同,其得分为:用各指标所得百分率乘以该指标的分值;如指标2(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该指标占3分。这个指标表示中小企业全部生产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生产过程所占百分比,再将所得的百分比乘以3,即可得到该项的得分。其中:库存资金占用率=库存平均占用资金/全部流动资金;库存资金占用率减少水平=信息化实施前库存资金占用率-实施后库存奖金占用率/信息化实施前库存奖金占用率;资金运转速度增加水平=信息化实施后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信息化实施前企业流动资金每年周转次数。

③指标3、4中都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3分;为良的得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5从中小企业重大决策的信息获取水平以及决策质量的高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5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2分;差的得0分。指标8按局域网带宽、数据流量、服务器容量、网速、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4分:为良的得3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12对共享数据库的建设情况、专业数据库的个数、数据库中的信息利用程度等等进行综合评价,分为3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2分;为一般的得1分;差的得0分。指标21分为4个等级:综合评价为优的,即24小时可以完成财务决算得10分;1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良的,得5分;20日以内可以完成为一般,得3分;差的,即1个月以上可以完成财务决算的得0分。

④指标10、11、13、14、15都分为3个级别:指标10中制度齐全并落实的得2分;制度齐全但落实不够得1分;制度不但不齐全,而且落实不够得0分。指标11中操作层、管理层和战略层都有信息系统软件的得2分;只要有一个层次有得1分;3个层次都没有的得0分。指标13中建立企业信息化委员会,由CEO任组长,CIO任副组长,其他部门负责人为委员的得4分;设立IT部门与其他部门平级的得2分;没设立得0分。指标14中一把手关心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其他部门负责人给予积极配合得5分;如其他部门配合不是很好得3分;一把手很少过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得0分。指标15中能根据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可发展性来进行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按需要进行扩展和升级得3分;有较为长远的战略规划,企业信息系统能扩展、升级得2分;只考虑了信息系统目前的需要得1分。

3指标验证

在番禺区科技局生产力促进中心领导的帮助下,笔者对该区的30几家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这里笔者从中抽出了1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用文中建立的指标来对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这10家中小企业的情况见表1。

注:材料信息均来源于调研过程中所发放问卷(为了尊重企业声誉,我们隐去了企业名称,用字母A~J代替)

运用笔者建立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将调查得到的数据进处理,计算出EII,见表2。

从上表可以看出,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是C公司,处于信息化一级水平,即为高级信息化水平;其次是D公司;信息化水平比较差的是E公司。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5

一、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和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起点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通过试点带动、大力培训、政策扶持、加强指导等措施,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对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先进地市的做法,我市在“两化融合”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开展“两化融合”调研实施活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我省关于“两化融合”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摸清家底、研究相应政策和举措、制订行业标准,从而推进我市“两化融合”工作深入开展、全面提升,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达到“部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标准。

二、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我市“两化融合”进程,确保“两化融合”工作取得实效,决定成立由市委常委、副市长孔祥智任组长的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专题调研、推进实施等工作。

三、调研实施时间

调研时间:10月8日—10月24日

实施时间:10月25日—12月30日

四、调研实施范围及重点

全市规模以上225家企业。其中,重点是我市2011年度30家重点工业企业,行业重点是铅锌、钢铁、能源、化工、机电、建材六大支柱产业。

五、调研实施办法

(一)调研办法

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概况、信息化基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建设计划、信息化建议,主要采取书面调研、现场调研、座谈等多方式进行。书面调研采取问卷调查方式,统一向225家企业发放调研提纲、“两化融合”工作情况调研表(调研表另发);重点对30家重点工业企业进行现场调研;根据情况,专门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企业信息化需求,制订信息化标准,征求企业对我市“两化融合”的意见和建议。

(二)实施办法

1.分类分行业制订达标标准。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2.制订奖补政策。加大政府政策引导,研究制订“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市财政列专项奖补资金,支持有关“两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3.招商引资。根据实施内容,有重点地进行招商引资,加大“两化融合”项目建设力度。

4.全面实施推进。对确定实施的“两化融合”重点推进项目全程跟踪,加强指导,确保顺利推进。

5.综合验收。项目建成后,由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相关标准组织专项验收。

6.评估奖补。对“两化融合”重点推进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落实奖补政策。

六、工作步骤

(一)启动阶段(10月8日—10月13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召开“两化融合”调研部署工作会议。

(二)调研阶段(10月14日—10月20日):由市电子政务办公室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镇(街道)、产业集聚区配合,采取书面调研和现场调研的方式进行调研。

(三)汇总阶段(10月21日—10月24日):对调研整体情况进行汇总分析,提出报告,形成工作意见。

(四)实施阶段(10月25日—12月30日):分类核定标准,制订政策,招商引资,具体实施推进,基本完成硬件建设,同时开始培训工作,努力具备“部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创建标准。

七、任务分工

1.市电子政务办公室总牵头,负责对“两化融合”调研实施工作整体的安排部署、统筹协调。制定“两化融合”调研方案、形成调研报告;组织制定推进全市“两化融合”的政策意见;研究制定推进“两化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调研范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高职 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0-02

一、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及需求研究

(一)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的背景及目的

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尾作为广东省一个最为落后的城市,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为进一步提高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及其应用能力,09年8月,广东省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在汕尾成功举办。汕尾市中小企业研发服务中心创建了汕尾市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市政府提出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

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与需求调查。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实行“企业信息化试点”活动、“企业信息化合作方案”,切实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调查情况

(二)汕尾中小企业的特征描述

汕尾是广东省最为落后的城市,汕尾市中小企业数量不少但规模小,据统计汕尾市区的中小企业有80多家,海丰有90多家,陆丰有80多家,陆河40多家,规模较大企业城区有15家,海丰有48家,陆丰有47家,陆河有20家。企业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服务业为辅,其他行业相对较少。本次通过企业自填问卷、电话询问、企业面访的方式对60多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地区的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信息化应用、企业信息化产品的应用及需求、企业期望获得信息化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合作方案。

(三)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概况

1.企业基础IT配置情况

基本上,中小企业都配置了计算机协助工作。其中约40%的企业配置计算机的数量在10台以下,计算机配置数量超过100台的企业约%;11%的企业配置了服务器。计算机的普及还不是推行信息化建设的障碍,大部分企业均具备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2.企业信息化使用的情况

约77%的企业采用宽带接入方式上网, 约78%的电脑都与互联网连接。大部分企业使用互联网的目的是获取信息,如文字处理、日常办公管理、数据处理等;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保持与改善客户关系、网上业务办理、发展电子商务等更深层次的应用较少。

3.管理软件应用情况

管理软件虽然已经被应用,但45.8%的企业采用单机版管理软件,采用企业集成管理软件的企业只有16.5%;说明企业对集成软件的应用意识仍然较低,意味着这方面的发展空间潜力较大。大部分计算机的主要应用在日常的办公管理方面,对于能帮忙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及内部管理方面的软件仍缺乏应用意识。

4.IT专业人员的配备情况

只有6.6%的企业设有信息中心并设CIO职务,22.8.%的企业设有信息中心主管职务,10.7%设有IT经理及多名专职人员,18.2%的企业设有专职IT人员。说明企业仍缺少信息化方面的专业人材,可以通过合作的第三方对这些企业提供专业的人员支持,实现信息化的导入。

5.企业信息化规划情况

目前有60%的中小企业并没有成文的信息化规划。说明企业对于信息的投入仍处于试探阶段,在规划时较为谨慎。信息化的投入主要分为硬件设施、软件配置、咨询服务、IT人员配置四个部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比例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它各个方面出现了增长趋势。说明企业已将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投入在应用方面,硬件不是主要原因。

6.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使用类型

对于已经使用ERP的企业,办公管理应用软件的认知度普遍较高,其中办公自动化系统OA和财务管理软件EFM的认知度最高。目前需求度较高的是客户管理系统CRM、人力资源管理、辅助设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制造资源MRP 、客户管理系统CRM 是需求较迫切的管理软件。

7.网络业务的使用情况

目前企业应用比较广的网络服务有企业邮箱,企业内部局域网,但是企业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信息与搜索、商机管理、交易与支付管理、视频会议、远程监控的应用都明显较低。企业对目前的应用评价一般。

二、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两大支持

从上面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得出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二方面的支持,一是政府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的资金、政策、协调作用等的大力支持。二是来自第三方的信息化技术及专业人才的支持。

(一)政府支持的有效方式

1.政府可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所购置的必要设备提供信贷担保,并给予优惠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扶持。2.政府有关部门要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纳入整体培训计划予以支持。3.政府要健全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支持体系,引导本市高级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服务机构、行业商会,发挥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帮助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4.政府应充分利用各行业建立起来的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构造公共信息网络。这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进行信息查询,而且能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信息化技术及专业人才支持

对于汕尾市这种相对落后、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管理基础薄弱的地方,要得到长期有效的信息化技术及专业人才的支持,最好的方法就是与当地及周边高职院校的深度合作。下面将重点讨论其合作的基础与方案。

三、高职院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三个有利条件

(一)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汕尾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节省了资金投入,为其在开发、应用、长期维护、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技术保障

作为汕尾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目前专任教师280人,副高以上专业职务的6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51人,其中在读博士2名。在计算机信息专业教师中,有获得网络工程师资格的,有获得高级程序员资格的、有获得高级网页设计师资格等等。近年来,我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共405篇,主编教材11本,获得省级教科研课题10项,立项院级课题65项。

与汕尾市最邻近的深圳职业技术学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教职工队伍素质很高,其中专任教师926人;正高职称45人,副高职称366人,博士80人,在攻读博士学位的60人,硕士598人,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超过70%。其他省内几十所高职院的师资力量都已附合了国家的评估要求,其师资力量不容置疑。

(二)多种专业类型、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为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长远的专业人才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学生六千多人,涵盖教师教育、电子信息和经济管理三大专业群的35个专业。有10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有16门精品。其中计算机专业的有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软件开发、企业信息化,电子信息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电子设备与运行管理、微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技,经济管理类的有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商务管理、旅游管理等适应当前汕尾中小企业需求的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班学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用技术,具备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施与维护、商务网站的开发与维护等能力,多数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师。

同样离汕尾最近、对汕尾起到支援力量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其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更高,专业总数达到89个,基本覆盖主要产业和行业;现有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精品专业,4个专业被评为部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6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三)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小企业在开发应用信息化软件中最好的模拟环境,是信息化建中岗前、在岗、进修培训最好的保障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条件日臻完善,新建、扩建教师教学技能实训室与专业实训室30间,多媒体教室24间,投入实训设备500多台套,也建有校园网,初步实现了教学信息化管理。

相比之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内实训建设就更为完善了,她拥有教学科研行政仪器设备3.58万台;建有主干带宽4000G、拥有2.7万个信息点的校园网,校园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建有设施齐全的校内工业训练中心,面积9.26万平方米,有实训(验)室26个。

四、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高职院校合的合作的基础

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汕尾中小企业信息化合作对象的首选应是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因为他们是兄弟的关系、是左右手的关系,他们应用互相扶持、荣辱与共。基于“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深职院是全国有名的高职院校的原因,合作对象的辅选应该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高职院校合的合作的基础是政府的支持,企业和学校共同呼吁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协调设备提供商、电信(数据安全的保障)、银行、高职院校、第三方技术支持、企业,整合多方资源,创造多赢的模式,推进汕尾经济的发展。

五、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与高职院校合的合作的方案

1.合作需要签订正规协议并具有法律作用,政府提供部分资金、牵头搭线。

没有政府的法规约束,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企业冷,学院一头热,因为一般企业的期初合作会有所损失,看不到长远的利益,社会责任心不够。

2.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互补学习,企业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则培养了“双师型”的人才。

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对某个企业的某项业务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熟悉,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却对企业信息化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应该在课余时间、寒暑假、定制的时间到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时段、多岗位的顶岗工作、学习。

对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允许他们选择某一相关专业的一些课程,到班班级进行系统学习,或是开班进行培训。在互补的学习中,经过教师与管理人员的互相沟通,教师可以从理论的新角度去发现企业生产线的问题、业务流程的问题,协助企业重新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整理。科学的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3.选拔优秀的教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共组成信息化建设的开发小组。

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购建费用昂贵、而且服务不到位。采用合作开发的方法,可以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人才,节省费用,培训、维护、更新等后续服务都有很好的保障。同时学校雄厚的实训室资源、及专业学生可以给开发和安装使用提供模拟的环境,减少企业的风险、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

4.企业和学校都需要保证学生有一个到位的校外实训过程。

学校的招生广告中实训部分宣传很好,可是操作起来,往往有些不尽人意,特别在汕尾这样环境下更是如此。

所以学生的实训一定要形成法规。教师与合作企业要保证学生的校外实训,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企业不要认为学生的实训只会是添加麻烦要从长远的效益出发。企业为学生提供短期的见习实训指导,中期的顶岗实习、长期的就业机会,给学生机会的同时就是给自己企业新增专业技术人才好方法。

5.共建技能技术实训室。

企业在搞企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调研培训、安装使用培训,企业日常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继续教育都可以由校企师资共建高技能培训班。

6.开设“订单式培养班”。

这是按企业方提出专业学习的培养目标、技能要求,由校企共同研究学习课程、甚至共同教学的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新开设的“云计算技术”,就一个与“汕尾静水飞云公司”合作开办的专业班,王鹏教授及多位研究人员会亲自授课,其专业教材也采用了王鹏教授自编的。另外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共济科技订单培养班”正式开班,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7.企业提供学生工作技能的反馈意见,与学校共同修订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校企共同完善教学体系,对照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岗位生产实际的需要,共同编写适应不同层次需要的技能培训系统化教材,建立“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体系,开发适合现场生产实际的培训教材。校企共同参与开展市场调研,进行岗位技能需求、专业开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努力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

六、总结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还整体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亟待发展。汕尾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更是难处重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是企业获得实质性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支持的最佳方式,这种合作需要制度化,这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也必须建立在基层职业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广大职教工作者深入进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基础之上。

这种校企合作必须坚持长效发展、必须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学校共同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形成对企业和学生巨大且持久的吸引力,让企业真正看到学校办学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彭常青.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 [2]陶溪. 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6 .

[3]史灵歌.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