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例6篇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1

关键词:物理 教学大纲 新课标 比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新要求下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也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重要纲领和依据,在物理教学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新旧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探究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路,从而更好地促进物理教学。

一、课程目标的变化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表述方式,对学生学完相应阶段的物理课程后应具备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总体描述,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比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更广,目标更全面。如表一:

新课标中表明,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了解科学与技术、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的全新课程目标。其中包含了对物理学科和物理课程价值的新认识。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物理学科不是已经完成的知识体系,物理课程也不是将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知识建构,自主实现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变化

物理课程目标是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来实现的,课程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和设计课程结构的主要依据。因此,目标的变化必然引起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高中物理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突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设计了两个必修模块和三个不同系列的选修模块,如图所示: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的模块课程模式在我国物理教育史上是一种大胆尝试,共同必修模块和对必修学分的要求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础性;不同选修系列体现了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课程社计理念,为不同兴趣和能力倾向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无论哪一组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还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化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2

关键词:生物;高考现状;教学对策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统一规划,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在2010年前全面推行。截止到2010年高考,已经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福建、浙江、辽宁、安徽、天津、北京、湖南、黑龙江、陕西、吉林15个省、市实施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而其他省份高考依据的则是2010年高考考试大纲(大纲版),在两种类型的高考省份中,有些省份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有些省份是自主命题,本文将对全国各个省、市高考方案中的生物学科考查的形式、比例、题型等方面做详细的比较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一、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版考试大纲的特点

新课标实验版更加突出要求生物学科的命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在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对考生的表现进行测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版的考试大纲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是一致的,大纲版的考试大纲也已经向新课标的目标要求靠拢。

二、各省、市高考生物学科情况比较分析

1.考查形式分析

江苏和海南以生物单科试卷形式考查,江苏卷满分为120分,海南卷满分为100分。其他省、市都是以生物、物理、化学“拼盘”的理综试卷形式考查,理综试卷总分大多数为300分,只有山东为240分。这样的高考方案,意在引导中学生既要均衡发展,又能突出个性与特长,并借此缓解中学当中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看来以理综形式来考查是大势所趋。从三科比值来看,未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理综试卷生物分值比例最低,均为72分,占总分的24%;进行新课标高考的省份中,广东卷生物科比例最高,理化生三科各占100分,生物科分值比例为33%,浙江、天津、福建、北京都是80分,占总分的27%,其余省份都是占总分的30%。从整体来看,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在整个理综试卷中,还是物理比重最大,化学次之,生物最少,但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这是我们生物教师值得欣慰的,也体现了教育部门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对于中学生物教师也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2.生物试题类型及命题特点

除广东理综卷有2个双选,江苏单科卷有5个多选以外,单选和非选择题是大多数省份所采用的题型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难度,减轻了学生负担。从命题特点上来看,各省、市试题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生物教学特点,考查考生对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体现生物科学时代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试题内容尽量与中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3)通过概念图、装置图、实验流程图、曲线图和表格等形式,从基本、核心、重点等知识领域,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科学分析实验的能力、识图能力、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通过图表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后,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考查考生的生物学基本素养和实验能力、注重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过程与方法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在各个省市的试卷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基本上都占25%左右。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对策

1.以课标为本,夯实基础

仔细研读《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复习方向很重要。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中高中生物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理解和把握教材,认真备课,科学设计,做好课后反思。

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热点

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生活、自然的热点问题,关注新事物、新技术、新成果、新观点。2010年广东试题中的气候变暖与碳排放,江苏试题中药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等等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这种试题的出现是对新课程的较好体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这些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理应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技能、方法和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分析、多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科研素养和科研思维。

4.适当训练,勿入题海

要适当增加训练而不陷于题海之中,注重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过程和思想结果的表述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对于生物学科和广大生物教师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新课程、达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和完善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体系;高考复习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考试模式等等,对于广大生物学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

参考文献:

[1]2010年高考各省试题及答案汇总.http://省略/gaokao/st/sj/2010060/460269.shtml.

[2]2010各省市考试说明解读.http://省略/gkdg_6255/.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5-02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学生获得系统、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观念相比较,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物理实验教材,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采用模块教学──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5个模块,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动,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然后在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我们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在机械能一章,也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然后再学习功的有关知识,与以前的安排相比也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当中,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此外,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由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物理量 ,然后再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 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究内容的增多,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素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阅读材料的变化──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 新课标 中专物理教学 教学环境 创新教学

随着我国素质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我国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课堂教学是我国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的创新思维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寻求变异、打破常规、根据已有的事实、寻求新结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主动性、灵活性、灵感性、求异性及独创性的特征,它往往能突破传统观念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独具一格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中专生正处在思维锻炼和发展的黄金时段,他们热情奔放,心中充满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且他们能够不畏艰难、敢于探索,因此在中专时期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具备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合理、科学、恰当的方法,对每一名学生都进行创新思维的开发,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加正确地理解物理的相关概念,把握好物理的相关规律,并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解答问题,这样就为他们成为我国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准确解读新课标,促进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理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作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中专物理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中专物理课程标准,领会和贯彻新课程改革精神,及时进行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中专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物理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欲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而不应刻意让学生掌握大量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魅力,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喜爱,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新课程标准重视探究性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是并列的,也就是说,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同等重要的。科学探究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思想,把科学探究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通过有效的探究与创造活动,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并从中获得科学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提高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

3.新课程标准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培养能力是中专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而能力是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科学的方法也体现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之中。因此,教师不能把物理知识单纯看做科学的现成结论,也不能把教学过程看做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建立过程,实现师生共同探究新知、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以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专物理教学课堂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开放的教学环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开放式教学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使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交流,通过老师的设计、引导,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讨论中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物理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去发掘物理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学生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对自我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检。同时将这种参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使其在解决问题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加强人际合作精神,培养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标下对于中专物理教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中专物理教学中开始大量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以往很多仅仅通过老师讲解或者利用画图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现在都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让教学变得更加清楚,准确。这就要求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要求,确定其层次结构,合理设置程序结构,明确各单元之间的关系,设计好目录层次、菜单形式,以及具体的交互方法,制作出更加感染力和表现力的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新课改下对于老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要求,中专物理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体系上增加更多现代物理学知识,以便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在课余时间,老师要不断地了解物理前沿知识,跟上新课改的步伐,以便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3.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5

1. 调整了个别知识的终结性要求,明确了新增加的物理知识,为新教材编写注入了新鲜血液。

(1)增加了“知道场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第17页),与主题一的前言“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保持吻合。

(2)增加了“通过实验,探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4页)

(3)增加了“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第25页)

(4)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原对热机的要求为例子,现明确为内容标准。第28~29页)

(5)增加了“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第29页)

(6)增加了“理解电功”。(第29页)

(7)增加了“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 。(第29页)

(8)删除了“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第25页)

2. 进一步明确了内容标准的要求,为教师课堂物理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性”改为“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一些物理特性”。(第17页)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改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第25页)

(3)将“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改为“能用熔点和沸点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4)删掉了一些不容易做到的“活动建议”。如删掉了“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等内容;并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对一些活动建议做了适当的修改。如将“用望远镜观察天体”改为“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成就”等。

3.简化了终结性要求水平的层次,便于教师更好把握三级主题的具体要求。

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里的“初步认识”和“初步了解”改为“认识”和“了解”。例如: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改为“了解质量的概念”。(第19页)

(2)“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半导体的一些特点”。(第19页)

(3)“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改为“知道超导体的一些特点”。(第21页)

(4)“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改为“了解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第21页)

4. 统一、规范了文字表述,便于教师掌握知识水平的达成。

把原来的“通过实验探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或“通过实验,理解……”或“通过实验,探究……”。例如: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概念。”改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第23页)

(2)“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改为“通过实验,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第24页)。这里去掉“探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包括有探究的成份;去掉“初步”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减小目标水平层次,便于教师把握。

(3)“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惯性。”(第23页)

有关名词的修改

(1)“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改为“能的转化和转移”。

(2)将“科学素质”或“素质”统统改为“科学素养”或“素养”。和国家课程纲要提法保持一致。

(3)将“能结合实例”改为“通过实例”等。规范用语,使语言更准确。

5.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条目进行了整合,目的是让给出的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1)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10页):第3条改为第2条,第1条后半句放在第3条后面。

(2)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第10页):第1、2条合并,删去第3条。

(3)分析与论证(第10页):删去第1条,第4、5条合并。

(4)评估(第11页):第1条拆成两条(过程、结果各一),删去原第2条,原第4、5条合并。

(5)交流与合作(第11页):第1、2条合并,第3、5条合并。

(6)将对各个科学探究要素的认知目标由“认识”都改为“了解”。如“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改为“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降低对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层次。

(7)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里的某些不准确的语言作了适当的修改。如第四个表格里的“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改为“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可靠性”。使语言更准确。

6.对个别实施建议的段落作了改写,增加可操作性。

据课题组调查,“评价建议”可操作性不够。对“(三)评价的形式”作了改写。

7.删除了“注意” 简化了标准结构。

通过各实验区的实验,对原《标准》中所提出的“注意”已有一定认识,为简化《标准》的结构,删除“注意”中的内容。

8.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以及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目的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使命感。

(1)增加了“了解水资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18页)

(2)增加了“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第20页)

(3)增加了“知道大气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24页)

(4)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26页)

(5)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第28页)

9. 重点主要集中于对“科学内容”的修订,准确把握评价要求。

从以下方面调整了“科学内容”中的(63个)三级主题。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更清晰。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鉴于“旧课标”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作了适当细化,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还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

(3)适当删减知识内容,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4)适当增加内容,主要是增加了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条目,也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

10.整体把握修订后的“新课标”,更好的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精神实质。

知道修订后的课标(新课标)坚持了什么,变化了什么,此次修订的重点集中在哪些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什么,其变化的依据又是什么,物理课程标准修订后这些变化,在落实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本次课标修订坚持了“旧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注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关注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需求,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同时,还继承了“旧课标”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旧课标”中的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表述,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相关内容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对于“前言”部分,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相关表述。在本次修订中,进一步增强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评价性等。

11.落实修订后的物理课程标准,实践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内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2)明确实验教学要求,加强学生实验能力培养。

(3)深刻领会探究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4)明确评价内容与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5)加强专题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2. 由新旧课标目录变化,是全面掌握今后物理教学动态的新举措。

(1)旧课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新课标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明确规定科学探究属于课程内容。这样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就会大胆地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达到怎样的要求都会系统的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反应。这样的规定比旧课标更加明了。

(2)旧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把评价列入最后, 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把评价建议提到第二点来对待,表明今后物理教学更加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功能,为教师教学科学评价指明了方向。

(3)旧课标附录部分只有“课程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界定。新课标附录部分有3个方面内容,附录1学生必做实验说明;附录2行为动词说明;附录3科学探究实例。新课标给出了初中毕业学生必须会做的20个实验,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行为动词如何界定更加准确。给出科学探究实例,让教师教学中参考,让学生学习时借鉴。

13.“新课标” 课程基本理念是在旧课标基础上的调整,为教师科学把握理念、贯彻理念指出了方向。

(1)“新课标”第一部分为前言,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旧课标”中的第一个基本理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并且仍然作为第一个理念。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二是把全面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作为物理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定位,不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凸显了物理课程对学生发展教育的功能。这里所谈的面向全体学生包含三个层面:(1)教师要关注每一名学生;(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的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目前各国在测度本国公众科学素养时普遍采用这个标准。只有在上述三个方面都达到要求者才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这个理念是从课程目的方面形成的。

(2)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让物理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科学,而不是在科学情境中学习科学。“新课标”要求要求教师注意结合本地实际,选取学生常见的事例,把与学生本人、本校、本地有关的现实内容充实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二是加强物理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供学生课外学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调查或者观察。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

(3)对“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知道这个理念在“旧课标”中排在第四个理念位置,“新课标”把它放在第三个理念位置,这一理念位置的提升标志着今后物理教学要重视挖掘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比如初中物理中有关原子结构、分子动理论与化学的联系;人的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与矫正,人体骨骼运动中的杠杆原理,骨传导引起的听觉等问题与生物的联系;有那个图像处理数据、用公式表达物理原理等与数学的联系;气压的形成、月相的形成等与地理的联系。物理教学用到的仪器其他学科也可能用到。二是体现时代性,关心科技发展。这个理念也是从课程内容方面形成的。

(4)对“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这个理念的把握要注意两点:一是“旧课标”中表述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新课标”把“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行为,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转变为前提,所以提倡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也要多样化。学习方式是受教学方式支配的,因此,“新课标”将“旧课标”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修改为“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二是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突破口之一,有利于改编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个理念是从课程实施方面形成的。

(5)将“旧课标”中的第五个基本理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修改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这样的修改就是倡导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发展性与 甄别性评价结合,促进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和完善。修改后更加突出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强调了评价的导向功能,更加注重了评价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的问题了。这个理念是从课程评价方面形成的。

14. 新课标在附录1 学生必做实验说明中,给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目的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便于教学与评估的新规定。

现列出以下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项目: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范文6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应用型本科 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①。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即具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因而,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必须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要求是与药学科研生产紧密衔接。

随着现代药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作用机制、靶点及构效关系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于化学药物合成方法、结构改造的实践应用。在药物生产及新药研发的实际工作中,对药学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培养方向。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学科,同时对于药物合成生产实践,新药的研发创制等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应用性。以往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和固定的几个教学实验上,缺乏与实际工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也很少与药学其它专业课程相联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可以解决上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以药物化学这一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填补药学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课程教学体系的空白。

1 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面向应用领域的药学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应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形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也更应注重细节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检验;最终形成包括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在内的完善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案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应以生产实践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切入点;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培养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选择具有代表性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各5家,进行实际问题调查,归纳总结常见问题的种类,形成调研报告。可以利用学生业余和假期时间,采用对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的形式,完成社会调查报告。(2)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编排。采用教研室集体讨论和备课的形式。(3)把上述备课成果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并逐渐进行完善。以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完善程度来评价,可在考试中设立若干实际应用问题来进行检验。(4)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标准。

2.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模拟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问题;创设开放性课题;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设立若干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能应用到目前常用实验技能的实验课题。以开放性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和完善。(2)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随时指导和强化,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到实施的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层单位;选择生产科研单位急需解决的典型课题。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提出急需解决的生产科研课题,作为大学生实训项目课题。(2)学生利用假期或实习阶段的时间深入基层单位,具体进行设计和实施,最终完成实训课题。(3)整个过程以学生和企业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和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以企业的满意程度和课题成果的应用性作为评价标准。(4)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3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