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例6篇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文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暨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署全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和2020年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刚才,大家实地参观了XX示范点,XX作了经验介绍,他们的做法各具特色,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

下面,我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推进基层党建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做好城乡社区治理和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为什么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城乡社区是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场所。正如所指出的,“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只有社区治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才会更坚实,国家治理现代化才会实现。第一,做好城乡社区治理,是中央和省的统一部署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这是首次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提出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党的报告就基层政权建设、基层群众自治、乡村治理体系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和

省也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等方面文件,明确了城乡社区治理时间表、路线图。第二,做好城乡社区治理,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如果乡村的治理能力、治理体系跟不上或者不适应,乡村振兴就没有可靠的社会支撑机制。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治理,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第三,做好城乡社区治理,事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实现。深刻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优质的公共服务,是社区治理工作的重头,不能见物不见人”。当前,我市城乡社区治理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更高水平的社区治理质量。第四,做好城乡社区治理,是X经济发展的需要。X是世界长寿市,更应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如果我们的城乡社区治理不好,环境问题、公共服务问题、治安问题频发,在发展中我们如何与别人比环境、比特色?这会影响

X的形象,别人对世界长寿市就有疑虑,XX品牌可信度就会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到X打造省融入X区先行区的东融发展战略,影响X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年初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社区做了大量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成为了疫情防控一线的人员,走访入户、登记看守等等一系列的工作中,社区组织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作用不可替代。我认为,这也是我们的疫情防控经验,除了社会制度的优势外,为什么不能被其它国家模仿复制的原因之一。

(二)为什么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指出,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抓基层、打基础应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城乡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政策措施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轴心作用,把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有效统筹起来,积极回应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对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组部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连续召开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开展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对城乡基层治理的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向基层延伸、在一线落地,对巩固提升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创新基层治理机制、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当前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市在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方面深化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既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在基层社区、农村都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传达到最基层,让集中统一的国家体系同整个社会连为一体;又高度重视居民自治,依靠村委会、居委会和覆盖广泛的工青妇等群团组织,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解决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方面的问题,让社会有活力,让老百姓有自治能力。特别是重点镇改革、乡镇“四所合一”改革、农村社区建设、履行党建主体责任“双述双评”等工作走在全区前列。还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品牌城乡社区。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与人民群众新期待、与社区治理现代化新要求相比,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一定的差距。如,在城乡治理方面,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区规划建设滞后,服务功能欠缺,社区服务精细化、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缓慢,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还不充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主动性还不足,社区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等。再比如,在城市基层党建方面,整体谋划不够,资源和力量整合不充分,社区服务场所建设落后,服务功能不健全,各领域党建与城市基层党建的关系没有厘清,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等等。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做好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和落实基层党建重点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持续用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努力完成基层党建各项重点任务,走出一条符合

X实际的基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为推动X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党建引领,统筹推进我市城乡社区治理工作

(一)发挥好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基层政府主导作用。

只有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改进基层党组织对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才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乡社区得到贯彻落实,才能把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党的核心作用和优势尤其体现在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中的居民会有各种各样的利益分歧,只有最大多数人最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才能够公平公正地处理社区事务。所以,维护公平公正也就成为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关键。相对于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基层政府具有统一行动能力强、配置资源能力强、协调各方关系能力强、处理危机能力强的优势,因而应当在城乡社区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运用好基层创新这个重要法宝。

基层群众的创新最及时、最接地气、最能反映日常生活所需,也能随时随地接受实践检验,灵活地进行调整完善。比如,一些城市社区建立居民议事委员制度,有的农村社区在议事时请来村里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七老八贤”共同商议等,都是社区居民积极创新的生动体现。

(三)鼓励居民积极主动参与自治。

得到群众支持,再难的事也会变得很容易;没有群众支持,再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很难。所有治理得好的社区都是有社会活力的,都得益于居民的积极参与。所以,应鼓励居民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自我管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提高居民群众的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充分借助多方面社会力量的作用。

城乡社区治理不仅事关政府的事、社区居民的事,也是社会的事,很多问题可以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比如,引导驻社区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既有利于解决资金问题,又有利于开展纠纷调解、健康养老、公益慈善、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

(五)既注重硬件提升又注重软件提升。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硬件提升,如完善社区硬件设施、优化社区环境等,又包括软件提升,如培育社区精神、开展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等。虽然各城乡社区有差异,但每一个社区都有可以提升的空间。应通过社区提升,进一步营造社区良好文化氛围,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树立城市党建理念,推进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地见效

当前,城市愈发成为全社会集聚资源、承载人口的主体,城市基层党建也成为更好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强化基层战斗堡垒的重要工作。必须顺应当前城市发展城镇化、网络化、集聚化等突出特点,提供结构更优化、覆盖更全面、契合度更高的城市基层党建服务。

(一)树立“大党建共建”的理念,形成聚合态势提升城市基层党建质量。

按照“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要求,健全市、区(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大力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街道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有效整合辖区内的条块力量,构建内外互动的大党建体系。党委要总揽全局、把控方向,研究解决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困难问题,提思路、定政策、强指导。街道一级统筹抓好自身建设、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社区应整合公安、业委会、物业公司等部门党员骨干,联合专职社区党务干部,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党委部署的各项方针政策,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加强阵地建设,有效放大基层堡垒的“战斗效果”。

(二)树立“大整合共治”的理念,凝聚城市党建合力引领社会治理创新。

要大力推行区域化党建联盟,完善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等制度,定期研究商议辖区内涉及共同利益和居民群众期盼的实事大事,实现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难事共解,推进区域协同共治。要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健全网格化服务中心,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信息化建设,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数据隔离”,把党组织和党员、居民群众深度连接起来,组织起来,实现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要大力推行“党建+智慧警务”模式,有效整合政法资源,助力城市平安建设。

(三)树立“大服务共享”的理念,链接城市党建资源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要推动资源向社区倾斜,将各部门支持政策和服务群众的资金、资源、项目捆绑打包下放社区,最大限度服务好居民群众。整合扶贫救助、劳动就业等力量向一线下沉,集中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整合学校、社会组织等各类社工义工队伍和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者队伍,广泛开展社工引领的社区自助、互助和志愿服务。按照不少于500平方米的要求,高标准、规范化推进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要探索推行“党建+寿城居家养老中心+大健康”模式,提升城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

(四)树立“大作为共创”的理念,发挥城市党建优势助力创建“文明城市”。

结合创建省文明城市,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结合,充分发挥

“党建+创城”的制度优势,构建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各类服务机构、驻辖区单位等社会力量和党员群众多元参与、同创共建新格局,让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要把党员教育与文明创建结合起来,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党员道德素质教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党风政风转变促进民风社风改变,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上台阶、见成效。

四、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做到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要把城乡社区治理纳入当地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纳入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压实责任,随机督查,强化落实。市委开展“书记问评”工作中,可适时安排这两项内容进行专题问评。

二是强化改革创新。

要把我们的工作与上级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工作的政策相结合,结合实际,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落实措施,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三是强化示范带动。

注重改革创新,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抓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和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试点。开展“XX党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树立典型,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各项工作发展,推广一批基层党建示范标杆。

四是强化舆论宣传。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文2

--在全市平安建设现场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午,与会代表参观了基层基础工作搞得较好的××区××办事处、××区××办事处××社区、××区××办事处××社区、××区××办事处××社区、××区××办事处××社区、××区××镇。下午,命名了一批平安街道(乡镇),××区、××区、××区、××县、××区××办事处、××市××镇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会议规划明确了我市平安建设的奋斗目标,就是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政治更加稳定、社会更加安定、秩序更加良好,“平安城市”建设达到新水平。力争实现“五个明显提高”、“五个稳中有降”、“五个防止发生”,把我市打造成平安之市、首善之区。

过去的三年,我市以“平安城市”建设为载体,全面构筑“六大网络、五大系统、四大机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夯实平安建设的基层基础,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营造“居住在××、创业在××、平安在××”的良好环境,形成了上下齐动、各方参与平安创建的浓厚氛围,初步实现了“五个明显”的目标,有力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了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夯实基层基础工作,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促进平安建设深入发展,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长治久安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就进一步抓好基层基础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层基础是平安建设的根基,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不强,人祸难防”。平安建设要有大的进步,社会治安要有明显的改观,基层基础建设必须先行。具体讲,必须认清四个需要:

(一)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和治安大局保持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更加复杂、更加突出,集中表现在:由于一些地方经济落后,群众文化生活条件较差,封建迷信活动、陈规陋习、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随着城市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致使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突出治安问题呈现多发、高发态势;由于社会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人财物的流动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进一步发展,社会管理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种形势下,要完成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开展平安建设,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平安建设各项措施在基层的落实,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平安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平安,就没有和谐,筑牢平安建设基层基础,有利于平安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抓经济促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促平安也是政绩”的思想,充分看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所带来的巨大政治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在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环节上进一步深化平安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努力营造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增强群众安全感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求富裕、盼平安的愿望十分迫切,对生产生活环境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而经济利益和经济形态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治安的日益复杂化,社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了治安防控工作的难度,原有的社会管理机制明显弱化,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又未有效建立,使各类违法犯罪有了可乘之机,给群众安全感带来了冲击。从我市近年来一些典型案例和发案原因分析看,除传统原因外,相当一部分案件的发生与基层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基础防范措施不够健全有关。如果不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就无法切实解决刑事发案高位运行的态势,就无法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认真解决平安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让从业者舒心、安心、放心地创业,让企业放手、放胆、放量地发展,真正使平安建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成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

(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国泰才能民安,安居才能乐业。富裕与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更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必须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有效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这是提高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开展平安建设,夯实基层基础是市委、市政府抓稳定、保平安,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决策,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扩展范围、提高层次、明确载体、增强实效的新举措。各级各部门要找准平安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搞好平安建设基层基础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担负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没本文来源:文秘站 有平安,就没有发展;没有平安,就会失去民心,失去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为此,我们要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出发,进一步加强对敌斗争,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有效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严重经济犯罪,深入开展禁毒斗争, 切实加强对突出治安问题和区域的整治,以打促防、以防促治、以治促稳,筑牢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努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强化措施,稳步推进基层基础工作

强化基层,夯实基础,是平安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平安建设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实的前提。抓基层基础,就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基层防控体系建设和“社会人”的管理,切实解决体制、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和基础性问题。具体讲,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要整合基层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力量,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基层政法综治组织为骨干,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的平安建设工作网络,筑牢维护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组织基础。要进一步加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平安建设的组织基础。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整合社会资源,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为民排忧解难、服务经济发展,带领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要通过深入开展平安街道(乡镇)、平安社区(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企业等基层创建活动,推动各项工作措施在城乡基层单位的落实,积小安为大安。二要强化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工作基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政法委、综治办建设,强化乡镇(街道)综治办的职能,配齐、配强综治、维稳专职干部,保证人员的相对稳定。要重点加强”两所一庭”建设,从力量配置、办案经费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必要的保障,特别要夯实公安基层基础,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逐步加强刑侦、禁毒、巡逻和基层派出所等实战单位力量,创新专业打击工作思路,研究制定统一的警力配置标准,构建警力资源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建立科学的警力配置机制,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整体战斗力。在乡镇、街道机构改革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量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充分发挥基层政法、综治组织在平安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加大对基层政法、综治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加强基层政法、综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夯实平安建设的工作基础,努力维护社会治安。三要强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夯实平安建设的群防基础。社会治安不能只靠政法、综治部门”单打独斗”,要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观念,着力解决基层”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切实整合人力资源,进一步加强治保、联防、调解、帮教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完善专群结合的工作制度,按照责权利相统一、专兼职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壮大群防群治队伍,夯实平安建设的群防基础;要试点和推广在社区(村)建立综治办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社会管理资源,提高基层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要加强对群防群治队伍的管理和培训工作,明确职责,严明纪律,确保各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作用,把治安防范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延伸到村寨、延伸到人民群众关注的每个环节。

(二)要在基层长效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平安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持之以恒地抓,又要有长效机制作支撑,要通过机制建设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一要加强和完善责任保障机制。各级各部门要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要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战略高度,层层建立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围绕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状,真正把平安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实行工作、责任和考核捆绑,让领导、单位和个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增强责任意识,为平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二要加强和完善奖惩激励机制。要把基层基础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列入干部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要推行绩效考核,科学评价基层政法综治干部工作实绩,建立基层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要建立提拔任用干部的导向机制,今后提拔任用干部要向基层倾斜,从基层选拔优秀人才,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要重视基层政法综治干部的首创精神,及时推广和总结成功经验,把立功授奖的名额向基层倾斜,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及时表彰基层基础工作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履行职责和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三要加强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要建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分级负责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保证基层平安建设的必要经费。市财政在每年××万平安建设专项工作经费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保持适度增长;各级政府也要将平安建设专项经费真正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建立投入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做到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增加。要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群防群治经费保障机制,本着“谁受益,谁出资”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解决基层群众自防自治队伍所需经费的不足,确保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三)要在基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下功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强化基层,夯实基层的关键。各级各部门要在继续推进“六大网络、五大系统、四大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基层治安防控,把治安防范措施落到实处。一要深入推进社区防控。要按照“防范严密、控制有力、全面设防”的要求,加强社区治安防控工作。继续把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治安防范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建筑的总体规划,找准治安防范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的结合点,把治安管理、矛盾调处、发案控制纳入社区管理,形成街巷巡逻、楼宇巡视、邻里守望、技术监控为一体的社区治安管理格局,提高社区治安防控水平。二要深入推进重点防控。既要重点做好城市繁华地区、城郊结合部、“城中村”等公共复杂场所、治安复杂地区的治安防范,又要重点做好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范以及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内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内部防范;既要守住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特种行业等传统“老阵地”,又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拓展防控空 间,控住典当行、汽车租赁业等“新领域”;构筑社会面、企事业单位、重点部位、特殊行业、新兴领域等全方位的治安防控,提高重点防范水平。三要深入推进技术防控。积极推进传统防控向科技防控的转轨,加强各类应用系统和技术手段建设,有重点地扩大技防覆盖面,确保对重要目标、治安卡口、交通要道、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部位实行全面监控,并把技术防范措施逐步推广落实到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家庭;积极推进治安防范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整合政府、企业和民间行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四要深入推进农村防控。要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全面加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农村治保、调解、民兵和治安联防等组织建设,因地制宜落实治安防范措施;继续实行民警驻村制、巡防制和包片制,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群防群治网络,全面推进农村治安防范。

(四)要在“社会人”的管理上下功夫。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形态、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平安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工作中,我们要重点抓好犯罪多发群体的管理。一是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按照“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不失控”的要求,管好暂住人,管好出租屋,管好“城中村”,清除治安隐患和死角;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和监控制度,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认真分析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动态,加强阵地控制,提高发现、控制和打击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人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违法犯罪。二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管理。要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法制化”的要求,健全各级刑释解教人员安置解教工作机构,搞好衔接、安置帮教以及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提高安置帮教效果;健全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定期排查和回访制度,落实帮教措施,做到不漏管、不失控,减少重新犯罪。三是对吸毒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健全吸毒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开展“五无创建”活动,实现“大收戒”,落实“大帮教”,降低复吸率。四是对闲教青少年的管理。要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载体,大力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摸清底数和情况,健全管理档卡,规范管理,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以社区为单位,落实“一帮一”的措施,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工读学校的作用,搞好教育管理。

三、狠抓落实,确保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

基层基础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狠抓落实。贵阳市要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必须在四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要在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上狠抓落实。加强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硬道理,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作为硬任务,严格实行领导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加强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相关领导承担分管工作范围内的责任。要严格落实部门和单位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将基层基础、平安建设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各级党委政法委、综治委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推动基层基础和平安建设深入开展。

(二)要在转变工作作风上狠抓落实。转变作风抓落实,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决克服心浮气躁、形式主义和等不良作风,脚踏实地、务求实效。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基层政法、综治部门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要防止和克服仅仅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的不良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一个地攻坚克难,一个一个地打赢硬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的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我们的第一追求,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我们的第一标准。

(三)要在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上狠抓落实。发现和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推进工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自从开展“平安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我市各区(市、县)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创造了××××等成功做法,有效提升了区(市、县)治安防控整体水平。前不久,××××同志视察了我市的基层创建工作,对这些成功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今天会议参观的点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我们要在今后的基层基础工作中,注意培育典型,创出特色,努力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一区(市、县)一特、一街(乡镇)一品的平安建设模式,以基层、片区的平安,促进全市整体、全面的平安。

(四)要在督促检查上狠抓落实。要加强对基层基础和平安建设的督促检查,坚持把基层基础工作和平安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完善检查监督、定量考核和评比奖惩制度。要把加强基层基础、深化平安建设的成效,列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实行平安建设末位警示制、一票否决制和领导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基础、平安建设先进标准及考核奖励办法,对先进地区、系统、单位实行动态管理。要大力表彰奖励基层基础、平安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的地方、系统、单位和人员。对基层基础、平安建设工作问题突出的地方和单位实行末位警示和重点管理。对因工作失职、渎职导致发生重大、重大刑事治安案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对、重大案件不及时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责任。

同志们,20__年是平安建设承前启后、创新发展的关键之年。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不仅是对我们各级各部门执 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大考验,也是对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驾驭工作大局,脚踏实地,实现工作创新的具体检验。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坚定信心,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立足新起点,争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切实把我市平安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创造“居住在××,创业在××,平安在××”的良好环境,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安全的省会城市之一。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文3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把社区管理改革,建实基层治理网格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基层治理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一、建实网格,完善治理体系。一是科学整合,突破“条块分割”障碍。前期我们重新规划调整3大类20个社区网格,社区布局更加合理,组建以社区牵头总览,包保单位、驻区单位企业共荣共建、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打破以往分割管理的壁垒,社区为核,共同治理。依托党群综合服务大厅及各便民服务店,缩小服务半径,20个社区基本建立“15分钟服务圈”,精准快速解决各类疑难杂症,用'小网格'撑起社会治理的'大平安'。二是健实网络,强化单元长职能发挥。每个社区网格下完善了“社区—片区—楼院—楼栋—单元”五级网络,明确负责人,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特别是今年以来把单元长选配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广泛听取各项意见,通过各种方式切实把单元长选实选准,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方便的服务,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基层楼栋单元。三是抓好带头人,建立专业化基层队伍。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年青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四支队伍建设,特别是着重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利用近期社区“两委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把基层“好班长”选出来,用起来。11个“以村为核”社区平移过渡社区“两委”成员,街道选派9名机关干部到社区担任书记,实行书记工作与“绩效工资”挂钩机制,激发社区书记干事创业动力。同时按照“工作在居住地社区”的原则,调整了52名社区工作人员,增强配齐了470余楼院长,签订正规劳务合同,把队伍建设作为基层治理的中间力量切实把作用发挥到位。

二、兜底管理,扩充治理覆盖面。一是统筹融合,成立综合治理办公室。为把社区网格内的基层治理工作做实做细,针对社区内执法力量分散、共同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促进中心要求每个城市社区设在党群服务中心大厅一楼附近设立社区综合治理办公室,配齐必须办公用品,整合社区工作人员、警务人员、城市执法中队、城市巡管等执法力量,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共同推进基层治理深入。目前来看,效果良好,对于一些单个部门无法协调解决的问题,在联合执法机制下,都能有效的化解矛盾,如店外经营、对抗执法等棘手问题。二是服务为本,主动承接治理职能。社区加快服务职能下沉,统一设置了“党建综合”、“民生服务”、“安全环保”、“社会秩序”四个服务窗口,全权负责事项受理和业务办理,精简机构、优化职能、提高效率,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严格落实各项监督职责,明确权限边界,制定监督细则,正在探索建立环卫、绿化、秩序化等外包服务保证金制度和物业公司服务保证金制度,规范监督流程,用好监督结果,充分发挥监督在落实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三是依托六化,着力化解矛盾纠纷。社会利益结构的分化引发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矛盾是社会治理的难点,我们依托六化问题处理,逐步弱化分化矛盾,制定了“六化”管理工作细则、巡查人员工作职责和操作流程,建立400余人的巡查队伍,定人、定位、定责,盯靠片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解决,目前累计督促解决居民关注、矛盾集中的“六化”问题1890条,同时注重长效机制,做到“小矛盾不出片区、大矛盾不出社区”。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文4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石和底座,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领力量。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面镜子,在凸显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显著优势的同时,也映射出基层治理方面存在的弱项和短板,必须突出问题导向,认真研究予以解决。

(一)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确保基层治理有“根”有“魂”。

政治引领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先导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一方面被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爆发出的伟力和取得的成绩所感动震撼;另一方面也对暴露出的党组织覆盖存在盲区、政治引领不能贯通到底等问题深感担忧。

比如,绝大部分村党组织迅速组织封村封路、开展人员摸排等防控工作,有力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传播传染,但也有个别乡村党组织重视不够、行动迟缓,组织不力、协调不到位,尤其对红白事等管控措施落实不力,教训非常深刻;一些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没有延伸覆盖到网格楼栋等神经末梢,导致人员底数不清、重点群体摸排不精准、严防严控措施落空“踩空”,等等。

这次疫情防控重大斗争的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不强,领导社会治理的能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市党委统一安排能否及时有效地落到地落到位,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和基层社会的安定有序运转。

为此,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在农村集中整顿政治功能缺失、组织力不强的软弱涣散党组织,调整撤换一批不担当不尽责的村党组织书记,进一步从严从实加强村党组织对宗教事务的领导和管理。

着力完善社区党组织设置链条,把党支部建在小区网格上、党小组设在楼栋单元中、活动开展在党员群众家门口,真正把党组织引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打通。结合疫情防控重大斗争考验,安排县、乡党委开展村居干部应对疫情防控表现考察考核,及时储备选拔一批党性强、敢担当、善治理的村居干部,纳入明年村居“两委”班子换届后备人选跟踪培养、压担锻炼。

(二)健全落实体制机制引领,确保基层治理有方有序。

城市基层治理关键是共建共享共治,难点在于资源力量整合。近年来,街道“大工委”、社区“联合党委”运行机制,较好地解决了社区"小马拉大车”、社区与驻区单位党建互促融合不够的问题,但从这次疫情防控来看,仍然存在联而不顺、建而不合、合而不活等问题,一些机关党员干部思想认识有偏差,主动融入不够;些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能力不强面对派驻干部不敢管、不会用:

一些社区党组织对辖区物业公司业委会、社会组织等管理比较松,散统不起来。大灾大难是基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治理体系能否有效运转、治理能力是否充分发挥关键是要有科学完善的治理机制。借鉴北京市“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经验,规范社区“联合党委”运行,抓实联席会议议事决策。

社区党组织派单、成员单位领单、在职党员承办、社区考核评价反馈等措施,从机关事业单位年度基层党建考核中拿出相应分值直接由社区考核打分,推进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共建共治。探索实行“双向进人、交叉任职”把符合 条件的业委会主任、物业公司经理吸收到社区党组织班子或兼职委员中,积极推荐社区"两菱”成员、居民小组长、党员等通过法定程序选为业委会成员、兼任物业

公司党组织班子成员。通过下派党建指导员、发展党员、引导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招聘党员员工等方式,加强社区物业党建联建延伸党的工作手臂。全面推行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全覆盖设立居务监督委员会,认真落实民主议政日、党群议事会等做法,坚持党务、居务、财务"三公开"制度,完善居规民约,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三)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基层治理有力有效。          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成效最终体现在基层。 城乡社区作为疫情联防联控的主阵地和最前沿,工作力量严重不足、排查技术手段落后、后勒物资保障乏力待遇报酬过

低等与其承担的职责任务严重不匹配。比如,防控初期,人员摸排、数据统计等工作普遍依靠传统人力来做,以某社区为例XX户居民仅划分网格X个,由X名社区干部兼任网格员,工作繁重程度可想而知。日常工作中,公证部门亲属关系证明、市场监管部门个体公司不扰民证明、工会困难居民证明等普遍要求社区出具,甚至违法卫星接收器都要求社区干部来拆, 社区不堪重负。

社会治理包罗万岛 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通过精细治理、 精准服务,把社会治理的基础做得更实。网格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要着力优化社区网格设置。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网格员的原则,在社区干部兼任网格员的基础上,不足部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专项招聘等措施予以解决。整合党建、综治、城管等各类网格,加强网格资源配置,把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下沉到网格,精准投放到千家万户。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文5

摘要: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层级过多,政府机构不断膨胀,这不仅不利于发挥基层居民的自治积极性,也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发展趋势。以“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为特点的安徽省铜陵市行政区划改革既符合“组织扁平化”的发展要求,减少了行政区划层级,也加强了基层居民的自治积极性,迈出了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一步,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铜陵模式;居民自治;组织扁平化;行政区划改革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关系,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等问题。”我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也明确提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国务院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也表示,我国将进行行政区划改革,总体思路可能是“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这十六字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现行四级到五级的行政区划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以减少行政区划层次为核心的行政区划改革势在必行。

安徽省铜陵市“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的改革试水,以及“铜陵模式”在安徽全省的全面推广,迈出了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关键一步,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对我国当下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的弊端

所谓行政区划,就是指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根据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我国的行政区划应该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然而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打破城乡壁垒,推动城乡经济发展,在我国多数地区实行了市管县体制,因而在实际上,除了四个直辖市、海南省以及部分省实行局部的省直管县以外,我国当前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四级;此外,西部少数的边远地区在县与乡镇之间还设有县的派出机构―区公所,中部和东部的一些乡镇与村之间还设有乡镇办事处,从而形成五级管理层次。

过多的行政区划层级既不符合“组织扁平化”的发展要求,也违背了当下“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管理总体发展趋势。我国当下由过多的行政层级所导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行政区划层级过多导致政府机构膨胀。

一级行政区划就对应着一级政府组织,我国当下四级、五级行政区划的现状造成政府机构的恶性膨胀,行政性支出比重过高。为了工作方便和上下级沟通的需要,上一级政府有多少组成机构下级政府就会对应有什么组成机构,过多的纵向层级势必造成我国政府机构的膨胀。

为了维持各级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支持各机关单位履行职能,保障各机关部门的项目支出需要,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行政性支出比重过高,且呈不断增长的态势。2010年,我国一般公共服务支出比上年增长14.4%,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4%;此外,为了保障各级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人员的经费一级日常运行的公用经费,2010年我国公共安全支出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6.1%。

(二)行政区划层级过多导致信息失真。

在管理学中,信息沟通是指信息由发送人传递到接收人的过程。具体地说,它是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观念、态度的交流过程,是情报相互交换的过程。信息沟通的成功与否跟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层级传递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层级越多,信息沟通越容易失败,从而越容易产生信息失真。

我国过多的行政区划层级不符合有效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以及完整性原则。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我国行政区划层次过多,中央政府的政策信息传递到基层,再由基层将信息反馈到中央,信息传递经过的层次太多,这不仅降低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而且在每次信息传递过程中都可能被各级领导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意见,从而使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加大。

(三)行政区划层级过多不利于发扬民主和调动基层居民的自治积极性。

在当下,我国各级行政管理层次在功能上有很大的重合,这不仅导致了政府机构的膨胀,也不利于发扬民主和调动基层居民的自治积极性。

在很多情况下,我国的基层政府,尤其是乡镇和街道,在行政体制中只负责将县市的政策措施传达到居委会或村委会,只是起到“二传手”的作用。按照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居委会(村委会)是居民(村民)的自治组织,由于层层的管理,如今居委会(村委会)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乡镇或街道派发的各项任务,很少去了解基层民意、传达人民意见,其自治功能被大大弱化。

二、“铜陵模式”―― 安徽省铜陵市的行政区划改革

(一)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的行政区划改革及在铜陵市的全面推广。

作为全国首个撤销街道办的试水地区,按照“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的改革方向,安徽省铜陵市官山区于2010年7月在全国率先撤销了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并将原49个社区合并为18个大社区。从此,铜官山区的事务实现直接与社区的对接,无须像以前那样经过街道的“二传手”。

为了保证改革后工作的连续性,铜官山区在当年9月便全部安排好新社区的工作人员。撤销街道之后,街道原有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级职能部门,而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全部下放到了社区,居民在社区就可直接办理民政社保、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事务。改革之后,新社区设置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前者主要承担社区范围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责,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居民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居委会则还原自治功能,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活动。

2011年1月,安徽省铜陵市在总结铜官山区的经验后,开始推广铜官山区经验,在全市大规模撤销街道办,截止2011年8月底,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安徽省铜陵市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的地级市。在7月底召开的“安徽省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上,民政部负责人宣布,将铜陵市铜官山区纳入“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铜官山区的改革经验被总结为“铜陵模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二)“铜陵模式”的优点。

随着铜陵市“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改革的被认可,“铜陵模式”也在安徽省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

与传统上过多的行政层级相比,“铜陵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的优点:

1.行政层级减少提高了办事效率。铜陵改革撤销了在我国存在了50多年的街道,并且整合成立新的社区。街道撤销之后,铜官山区的事务实现直接与社区的对接,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居民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无须像以前那样经过街道的“二传手”,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2.有利于信息沟通的实现和减少信息失真。信息沟通的成功与否跟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层级传递密切相关。铜陵市在撤销街道之后,减少了行政层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在每次信息传递过程中被各级领导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意见的可能,有助于减少信息失真。

3.社区加强了居民自治,保证社区拥有更多的经费来为民服务。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的居委会(村委会)是居民(村民)的自治组织,以前由于行政层级过多,层层的计划命令成为居委会(村委会)的主要任务,根本没有实现居民(村民)自治的本意。铜陵市在撤销街道,成立新的社区之后,新社区直接面向广大居民,真正实现大事小事由居民开会决定,加强了居民自治。

此外,此次改革也使得社区拥有更多的经费来为民服务。在改革之前,由于行政管理的层次多,经费在层层下拨之后真正到达社区和居委会的已经很少。撤销街道之后,铜陵各区可以直接向整合后的社区进行拨款。管理层次减少,社区得到更多的经费支持,充足的经费有助于社区和居委会开展活动,为民服务得到了保证。

三、“铜陵模式”在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

“铜陵模式”遵循“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的改革原则,在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改革要有充足的前期准备。改革要打破原来的格局,必须以充足的前期准备为前提。任何一项改革在实行以前都必须考虑到改革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就改革的顺利推进作充足的前期准备。早在多年以前,铜陵市铜官山区就对撤销街道、归并社区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并就改革前后的利弊得失进行了详实的总结。

(二)创造条件使基层群众自治得以真正实现。基层群众自治有助于发挥群众的智慧,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发扬基层民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曾明确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基层群众自治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安徽省铜陵市在撤销街道,成立新的社区之后,真正实现大事小事由居民开会决定,使基层群众自治得以真正实现。

(三)合理进行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减少改革的阻力。任何改革都要破旧立新,都会涉及到利益重新分配的问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改革的最大阻力都是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在行政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人员分流和安置,有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保证改革的成功。安徽省铜陵市在改革过程中,利用多种措施合理进行合理地人员分流和安置,有效地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在铜陵市铜官山区的改革中,共撤销6个街道,涉及196名工作人员的分流和安置问题。铜官山区规定196名工作人员的身份不变、职级不变、待遇不变,全部一视同仁分流到基层。由于没有一个人升迁到区级部门,因此就减少了互相之可能存在的攀比心理,这有力地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为改革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铜陵模式”在行政区划改革方面的经验

安徽省铜陵市“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的改革试水,以及“铜陵模式”在安徽省全省的全面推广,迈出了为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关键一步,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实行“扁平化“而非“金字塔”式的政府组织结构,抑制了机构组织的膨胀,提高了行政效率。在组织理论中,管理层级与管理幅度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级越多,管理幅度越少;当管理层级减少时,管理幅度就要相应的增加。在一般情况下,管理层次多而管理幅度小的组织体制被称为“金字塔”式组织结构;相反的,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相对较大的的组织体制被称为“扁平式组织”。 安徽省铜陵市撤销了各区与社区之间的街道办事处,变“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抑制了机构组织的膨胀,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减少行政区划层级,合理调整管理幅度,减少了信息传达的层级,保证了信息沟通的成功。信息沟通是信息由发送人传递到接收人以及信息接收人将反馈传递给信息发送人的过程。信息沟通的成功与否跟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层级传递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层级越多,信息沟通越容易失败,从而越容易产生信息失真。以“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为特征和改革原则,安徽铜陵通过撤销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合并实现了县区事务与社区的直接对接,减少了信息传达的层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信息失真,保证了信息沟通的成功。

(三)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要求,行政区划改革为社会自治组织留出了发展的空间。社会自治组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自治体的全体成员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对自治体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而不具有强制性的组织形态,既包括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等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也包括各种经济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社会自治组织具有组织性、志愿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等的特点,是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铜陵改革撤销了街道办事处,合并组成了新的社区,使得居民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变执行乡镇或街道派发的各项任务为了解和传达基层人民的意见,真正实现了大事小事由居民开会决定,加强了居民自治。

此外,此次改革也为其他社会自治组织留出了发展空间,有助于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类型的社会自治组织,以充分发挥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五、总结

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层级过多,政府机构不断膨胀,造成行政性支出增加、信息失真,也不利于发挥基层居民的自治积极性。基于“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发展趋势,以“撤销街道,成立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强化居民自治”为特点的安徽省铜陵市行政区划改革在全国率先撤销了街道办事处,并将原来社区合并为新的大社区,行政层级的减少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信息失真,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居民自治。

在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铜陵市充分做好了前期准备,并合理进行人员的分流和安置,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在铜陵模式”既符合组织扁平化的发展要求,减少了行政区划层级,也加强了基层居民的自治积极性,迈出了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重要一步,为我国的行政区划改革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浦善新.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浦善新.中国设市模式探讨[J].建设科技.2004(16).

[3]吴爱明.当代中国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陈荞.街道办彻底退出安徽铜陵 区级政府直接服务社区[N].京华时报,2011-9-5.

[5]向达.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5).

[6]王伟.十六大以来政府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0(5)

[7]杨文彬,王冠辉.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目标探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8(2).

社区基层治理成效范文6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时刻,市委决定召开这次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观摩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和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策部署,动员全市上下以创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为抓手,全面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为建设“XX”提供有力支撑。

党中央对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高度重视。党的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党的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对这些部署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昨天我们利用一天时间,组织与会同志现场观摩了××县××社区等×个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情况。刚才,我们集中观看了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专题片,市民政局、××县、××区主要负责同志汇报了总体进展情况,××县委组织部、××区××街道、××区××街道××社区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各单位的发言思路清晰、措施务实、特点鲜明、成效明显,大家要认真学习借鉴、共同提高工作水平。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度、快节奏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责任压得实。市级层面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县(市、区)构建了由常委组织部长、分管副县(市、区)长“双组长制”的推进框架,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建立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工作抓得紧。各级各单位把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对标市委印发的《坚持党建引领社区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化目标任务、制定推进举措,××、××等县(市、区)结合实际创新出台了相关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了服务制度体系,有力推动了工作任务落细落实。三是机制建得活。形成了市级统筹主导、县级组织实施、街道具体落实、社区源头治理的严密链条,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共建共治、执法力量下沉、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工队伍建设、物业服务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有力有序、顺利推进。四是典型树得好。全市各地勇于探索、敢于突破,涌现出了不少特色亮点工作。比如,××市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物业化管理;××市推进基层党组织与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在社区网格的基础上,以楼门或楼栋为单位,细化为社区治理“微单元”;××区依托平台建设,整合社区安防、居家养老等服务,实现老旧小区全方位、智能化、规范化管理;××区大力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成了融合党建、安防、养老、教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社区智慧平台。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问题和短板,无论从市县(市、区)这个中间段看,还是从街道(社区)这个最后“一公里”看:有的地方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缺乏主动推进的劲头、开拓创新的精神,特别是对如何推进党管物业还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全市物业服务企业成立党组织的企业还不够多;社区治理推进工作不平衡不系统,主要体现在业主委员会组建率还不高,全市物业管理住宅小区成立业委会的仅有××个;治理机制运行实效还有差距,居民群众对物业管理投诉居高不下;示范社区综合服务功能不健全,还有××个、社区综合服务场所不足×平米,与打造精品社区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强弱项、补短板,攻坚克难,把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尽快提高到新水平。

下面,就做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我讲三点意见。

一、坚持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以高度的责任感抓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近年来,先后深入北京、湖北、陕西、宁夏、吉林等地考察调研,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抓好新形势下城乡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各级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为“XX”建设的重要保证,必须将认识向高处提领,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抓好落实。强调,“城市治理搞得好,社会才能稳定、经济才能发展。”建设“XX”,既要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作支撑,更离不开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作保证。推进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推动党领导基层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和整体效应的全面凸显,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建设与“XX”目标要求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市上下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以高度的责任感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倾力打造繁荣舒适美丽的现代化沿海城市,为建设“XX”创造良好环境。

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必须加强城市基层治理,以强烈的现实紧迫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加强社会治理,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集中暴露出城市基层治理的短板和差距。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足,抓紧堵漏洞、建机制,完善更加精细、更加高效的应急反应体系,建设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将社会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全市上下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把社区治理作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必须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增进人民群众福社。2016年,视察××社区时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目前,社区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载体,但社区管理水平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智慧化程度还不高,管理不科学、安防不到位、收费不合理、停车不方便、维护不及时等问题比较突出。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就是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改革创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居民。全市上下要把服务居民、造福居民作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理顺物业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及时有效回应市民群众关切,多措并举保障居民群众和谐幸福生活,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群众生活更有质感。

二、坚持重点突破、注重常态长效,以有力有效的工作举措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指引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方法路径。全市上下要坚决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组织部印发的《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提标升级实施方案》要求,坚持开拓创新、探索路径,着力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打造城市基层治理的“××样板”,为全省城市基层党建提供××经验、做出××贡献。

在社区治理体系中,社区党组织是“主心骨”,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承担着对基层各类组织、各类群体的政治引领和对居民群众的宣传引导职能,把握社区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为建设繁荣舒适美丽的现代化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社区居委会是“操盘手”,在社区治理中处于基础单元位置,承接党和政府关于社区治理各项职能措施,负责统筹协调各治理主体形成工作合力;业主委员会是“联络员”,在社区治理中起着重要纽带作用,负责传达组织要求,反映居民诉求,监督物业服务;物业服务企业是“执行官”,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领导、指导,承担着直接服务居民群众、改善社区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是社区服务的“睛雨表”;楼门长是“前沿哨”,作为党抓好基层治理的重要触角,在掌握居民情况、反映社情民意、开展宣传教育、组织互助活动、调解邻里纠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服务站是“主阵地”,作为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的工作平台,是组织议事的基地、宣传教育的桥梁、居民活动的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优质服务。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楼门长、综合服务站“六方联动”社区治理体系,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XX”提供坚强保证。

(一)坚持组织引领,“全领域” 强化党的建设,着力推动社区治理规范化。强调,提高社区效能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只要社区党建做得好,社区治理的规范化程度一定高。要始终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一要用党建引领组织领导体系。构建市、区、街、社区四级联动工作体系,市区两级建立城市工作协调会议制度,纳入党委整体工作部署和党的建设总体规划,定期协调调度,共同组织推进。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以党建整合辖区内信息、阵地、文化、服务等资源,实现区域内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让“地理”上的“近”转化为“情感”上的“亲”,在“物理结合”中催生“化学反应”,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二要用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建设。树牢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加强社区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持续建强基层“战斗堡垒”。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安排,今年底明年初要开展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各地要认真开展调研、提前物色人选、制定换届方案,实现党组织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100%一人兼。

三要用党建引领组织机构设置。健全党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统领,居委会为基础,物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作架构。在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两委” 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基础上,大力推进业委会建设,引导和支持业主中的党员、“两代表一委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历人员参选业委会,业委会中党员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有效加强对业委会及业主的政治引领,切实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为。通过居民自荐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形式,将党员志愿者推选为楼门(栋)长,选派优秀楼门(栋)长担任兼职网格员,建立网格员+楼门(栋)长网格治理组合模式。

四要用党建引领物业企业服务。把物业服务企业党建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体系,加强物业行业协会党组织建设,建立物业企业党建工作与登记备案、日常监管、考核评价“三同步”制度,将党建工作作为物业招投标、信用信息管理和评级、行业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打造“红色物业”企业。依托物业服务企业主管部门成立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物业服务企业,都要建立党组织;职工数量50人以上的物业服务企业,都要有党员。市、县两级住建部门要加强物业行业监管,建立健全物业服务质量考核评价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将业主满意度评价、街道社区党组织评价作为重要考核依据。

(二)坚持统筹联动,“全流程”推进网格建设,着力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强调,各地区要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各地各相关单位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突出“建、管、用”相结合,以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壁垒,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

一要在“建”上下功夫。以街道为单位,将综治、应急、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设置的网格进行整合,将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规宣传、民生服务代办等各项工作落实到网格,打造基层治理“全科网格”实现“多网融合、一网统管”。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或党小组组长,建强专兼职网格员队伍,由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专职网格员一般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由楼门长、党员、志愿者担任兼职网格员,定格、定人、定岗、定责,实现多网合一、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确保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

二要在“管”上用气力。完善网格管理制度,坚持“采办分离”,建立“发现-推送-处置-协调-监督-反馈”管理机制,实现社区、街道、区级三级贯通,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及时处理,确保“快速响应、接诉即办”,提高为民服务精准落地能力。实行专职网格员巡查、兼职网格员协查、物业公司反馈工作方法,结合居民举报、市民服务热线等渠道,推行“3个1”办理机制,即对居民反映问题“1分钟受理、1小时到场、1天内办结”,做到“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增强群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满意度与获得感。

三要在“用”上求突破。抓好街道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建强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立由住建、城管执法、公安、司法、消防、市场监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以及水、电、气、暖各类专业经营企业共同参与的综合执法联动机制,努力实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加快形成“网格管理、条块结合、层级负责”的区域化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完善社区日常巡查执法和应急执法工作制度,有效解决小区内违章搭建、圈占绿地、占用消防通道等违法违规行为和管理中的各类问题,打通“堵点”、解决“难点”、消除“痛点”。

(三)坚持聚焦基层,“全要素”推进基础建设,着力推动社区治理标准化。指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全面夯实阵地、人员、经费等基本要素保障,确保有资源、有能力服务群众、办好事情。重点做到“四个加强”:

一要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深入实施“基础提升工程”,全面开展社区党群综合服务场所建设攻坚,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划转调剂等方式,推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达标提质,年底前党群服务中心场所面积全部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超过1000平方米的综合性示范社区达到××%以上。尤其要加强社区老年人休闲娱乐、配餐服务、社区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使社区治理既有深度更有温度。

二要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目前,全市现有社区工作者人员数量多,身份构成复杂,存在着管理不够规范、培训需要加强,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职业通道不够通畅等问题。要全面落实省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办法,实行基层人才评价支持政策,对长期在基层服务且表现优秀的基层人才,在岗位设置、项目申报、职称评审、薪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选举进入社区“两委”,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

三要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培育。完善社区自治组织发现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团队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直接资助和公益创投等方式,拓展社会组织、协会商会参与社区治理发展空间。积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引导志愿服务向公益法律服务、居家社区养老、社会心理咨询等特殊领域拓展,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失能人员、失独家庭、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延伸,形成“服务他人、提升自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志愿服务氛围。

四要加强经费保障。将基层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经费、人才培养培训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加强政策、资源、项目等统筹,确保社区党组织有钱干事。今年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支出××亿元资金,支持社区党建工作,及时足额保障了城市社区××万元工作经费、××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城镇社区××万元工作经费、××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各地要认真执行《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严格落实社区经费使用标准,明确使用项目,规范使用流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四)坚持创新发展,“全覆盖”实施信息建设,着力推动社区治理智慧化。指出,要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各地各相关单位要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突出城市智慧属性,在“下基层” "抓堵点”“增效能”等方面助推城市社区治理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

一要在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上升级加力。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加快构建集党务、居务、社会事务和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实现社区智慧安防、智慧家居、智慧分类、智慧环测,让居民享受到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服务云端化的便利,为群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迅捷的生活条件。

二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升级加力。加快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推进城市管理服务与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大力发展智慧供暖、智慧水务、智慧管网、智慧园林、智慧照明和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服务,建好城市“大脑”,让城市变得更“聪明”。探索建立数字化城管系统,对城市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公共秩序等进行全时段、全覆盖监管,确保城市管理各项问题快速取证、及时响应、全程跟踪、顺畅解决。

(五)坚持服务大局,“全方位”融入中心工作,着力推动社区治理系统化。各地各相关单位要把社区治理与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届××全会精神、市委××届××次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维护社会稳定。

一要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服务城市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团结凝聚群众的政治引领功能,以“三创四建”活动为抓手,引导居民群众积极投身“六稳” "六保”工作,主动参与××火车站改造、××大道拓宽、××开发区建设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积极配合征地拆迁、道路施工等工作,相关社区也要争取在发展楼宇经济、CBD经济、总部经济,繁荣发展餐饮、演艺、文旅、康养等产业上彰显作为、发挥作用,为城市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要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促进城市环境改善。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强力推进以棚户区、老旧小区、背街小巷、老旧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城市畅通工程和停车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一通一场”工程,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整治牌匾乱设、摊点乱摆、广告乱贴、道路乱挖、车辆乱停、私设地锁和“僵尸车”等问题,做到清理整治全覆盖、环境卫生无死角,形成城市乱象治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城市颜值,努力交上一份看得见、摸得着、经得起检验的成绩单。

三要以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保障城市社会稳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借鉴××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体系,推动调解进派出所、法庭、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推行律师、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参与化解信访矛盾制度,着力解决安全没保障、物业没人管、烦恼无人解等问题,做到“小事不出区、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借鉴××市“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要严格执行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切实筑牢社区防线,坚决避免新冠疫情出现反弹。

三、坚持党的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动社区治理工作落地落实

指出,要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各级各部门要把推进社区治理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组织推进,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为建设“XX”提供坚强保障。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压实各级责任。各级城市基层党建联席会议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县级党委政府要对本地区推进社区治理工作负好属地责任,按照“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强统筹指导,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推进社区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调动协调各方资源抓好组织实施,不断提高社区群众满意度。市县两级住建、发改、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城管、税务、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分别制定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工作落实,形成整体合力。

二要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执行能力。民政、组织、人社等部门要抓紧细化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案,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实行员额制管理,建立健全职业准入、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管理考核、激励保障、职业退出等基本制度,确保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要建立社区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落实好选拔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到街道领导岗位、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录取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政策,不断提高职业化水平。

三要强化督导考核,传导工作压力。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对社区治理工作实行全程督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市考核办要建立双向考核评价机制,将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作为干部评优评先、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区)要将推进社区治理工作纳入对街道办事处、乡镇和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项目,跟踪考核、严督实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要强化宣传引导,浓厚社会氛围。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大力宣传社区治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规定、工作进展、亮点特色,引导居民主动支持、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特别要宣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居民满意的社区治理典型,在全市形成共抓基层党建、共商区域发展、共同服务居民、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