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实训总结范例6篇

翻译实训总结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1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温总理首先发表讲话,引用古训明志。接下来,在回答提问时,他更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总理身边的翻译换人了!”眼尖的记者发现,坐在温总理左侧的是一位名叫张璐的女翻译。她是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在两个多小时的问答中,无论温总理谈到什么诗词、古语,她都能迅速、流畅地进行翻译。

“她真是太厉害了,总理用的典故,好多中文我都不会写。”“这好像是温总理近几年第一次起用女翻译。”……现场的记者小声议论着。会后,这位穿着深色西装、宝蓝色衬衫,梳着可爱“蘑菇头”的“温总理女高翻”,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

超强的政治敏感

3月16日,记者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张璐回到了母校外交学院,应邀给学弟学妹们讲述“总理记者招待会翻译的体会”。原本只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过道上站满了人。

“以前都是听别人做报告,没想到今天却是我给大家做报告。”张璐谦虚地说。她神情专注、认真,唯一不同的是,回到母校的她,多了几分俏皮与放松。

对于自己突然“走红”,张璐有些意外:“其实外交部有很多出色的翻译,只是这次刚好派我去,而一年一度的总理答记者问又备受关注。”

在张璐看来,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她举例说:“在这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着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张璐说,当一个好翻译还要了解领导人说话的意图,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去“巧译”。她说:“大家对我在翻译总理古诗词时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其实,古诗词翻译并不是我的强项,哪怕能再多给我一秒钟时间,我都能翻译得更加准确。”张璐认为,自己这次的表现,主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我发现总理最喜欢引用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所以,给总理当翻译时,要结合他说话的语境,知道总理在这个时刻引用古诗词是想要传达怎样的一种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淘汰式培训”

张璐出生于1977年,是土生土长的济南姑娘。她是家中的独生女。在同学眼中,张璐从小就“很洋气”,学习刻苦,一直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臂上挂着“三道杠”。

进入中学后,张璐的外语天赋显露出来。上英语课时,她经常会被老师叫起来读范文。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虽然她当时就读的是国际法学专业,但英语相当出色,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大学毕业后,她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她改行做高级翻译,并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2009年2月,温总理访问英国会见布朗首相时,张璐就曾担任现场翻译。

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都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它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给领导人当翻译很神秘,但他们不知道,这绝非易事。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3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这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任小萍曾对外介绍,翻译室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翻译过程必须一丝不苟,从内容到体例,从称呼到专用词,该查的必须一项一项查,决不能马虎或想当然。不仅要查,而且要知道出处。”“翻译人员还必须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不能允许有半点虚荣心作怪,否则,遇到难点和问题,就会方寸大乱,就会‘砸锅’。”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外语翻译 教学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学外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而跨文化交际离不开翻译, 因此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现状很不容乐观。本文对我国当前外语翻译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二、翻译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据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林戊荪先生讲“目前我国外语系的毕业生要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与锻炼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

    1.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院校在外语专业的低年级阶段不设专门的翻译课,有一部分学校大三阶段开设翻译课,一般开设一学年。但有一些院校大三年级翻译课也是空白,只在大四年级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一般每周两学时,就是这仅有的两学时,也不能保证一个学年的完整教学。大四学生需要停课实习,需要停课写论文,甚至还需要停课进行专业过级考试复习或缺课去找工作,当然还有毕业班的提前停课考试等等。这样一来,真正用于翻译教学的课时其实只有不到一个学期,也就是说不到40学时。在这样短的学时内要完成一门必修课的教学,教师要给学生描述翻译的基本概念,介绍中外翻译史及翻译理论,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还要让学生做各种文体和体裁大量的翻译练习,简直是天方夜谭。这就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不能对翻译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理解翻译课对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论文网 LunWenNet.Com]

    2. 教师的片面强调和误导。翻译教学应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但究竟该选取那些翻译理论来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 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来拟定。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 可以在宏观上决定译文的思路, 增强我们的应变能力, 但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是指导学生具体怎么译词、译句。然而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处理文章翻译时, 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1) 片面注重和强调对“大词”、“大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而教师眼中的“大词”又通常限于翻译材料的关键词和学生不太认识的词(尤其是结构复杂词) ; 至于“大句子”,则通常被教师用来指代那些词汇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学生通过反复地训练, 翻译大词、大句子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在小词(如关联词) 、小句子翻译方面却很生疏。于是, 就会不时地犯这样的毛病:

    汉语译成外语时, 译文是一种汉语式的外语; 外语译成汉语时, 却是一种外语式的汉语。2) 忽视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双语修养的培养。合格的译者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良好的语言功底, 必须具备驾驭两种语言行为的一系列能力。有些初学翻译的人常说:“原文我懂,但不知道该如何翻译。”这就反映出一个现实的问题: 目的语的水平亟待提高! 长期以来, 在我们的翻译教学过程中, 常常根据某教材的具体内容, 通过译例来阐述翻译理论, 解说某一技巧, 然后根据该理论或技巧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虽然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在入门阶段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 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而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遇到的文章和文体各式各样, 内容也不象教材中那样单一,所以有的学习者译文的质量不高, 很难胜任翻译工作。

    3. 当前我国翻译的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现已达到6万名之众, 另有数十万人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中国虽是“翻译大国”, 却远称不上“翻译强国”。因翻译界繁荣的表面下, 高端翻译面临一将难求的窘境, 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翻译作品泛滥。而在翻译质量下降背后, 是翻译界和出版界对经济利益的狂热追求, 这不仅严重损害了翻译界的形象和声誉, 还将对我国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三、对策。

    1. 合理化设置翻译课程。鉴于翻译课对学生就业的必要性,像大语种英语专业, 学生一入学就可以开设翻译课, 经过几年的训练, 才能从理论到实践彻底掌握翻译技巧, 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

    2. 翻译训练灵活多样。首先,翻译训练要经常性与系统性。英语教学不应只注重单词解释、篇章的简单翻译和单元后的练习。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翻译专项训练。同时可以借助外语专业翻译训练的理论。其次,翻译训练兼顾趣味性。翻译训练不一定完全依赖书面材料。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录像、新闻等更为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地展开。再次,翻译训练强调跨文化性。这主要是针对翻译训练的材料选择来说的。材料的选择要注重异国文化特征强的材料。

    通过中外文化的对比,既进行了翻译的练习又进行了一次文化的交流。

    反过来,对异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汉语表达原文之意。最后还应该注重对母语文化修养的培养。翻译训练要求教师加强跨文化交际、语言对比和翻译方面的训练,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翻译训练的技术程序。这样才能避免传统翻译法的弊端,将这一教学路径放在培养国际双语交流人才培养的背景中加以改进,这样才能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3. 要尽快建立翻译人才和机构的准入、评估等相关管理办法, 促进翻译职业化, 对译着的出版单位有一个资格上的认证, 另外翻译出版的流程也应当加以规范使翻译服务企业和客户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有根有据”的判断, 做到优胜劣汰。在这个前提下, 尽快制定相应的翻译人才培养总体纲要, 用来指导我国的翻译教学。

    四、结语。

    我们目前的翻译市场繁荣异常, 但是浮华中有危机。翻译教育教学现状受其影响也不容乐观。但只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翻译教育教学一线出发, 本着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目标, 勤于实践、大胆创新、善于总结, 我国的翻译教学就会越来越乐观。 [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蒋招凤。 翻译课教学现状及多元化教学模式[ J ].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3

>>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翻译能力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输出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翻译的能力培养与文化疏导 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策略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刍议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思维培养的现状及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外语教学中翻译训练本身就是培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强化翻译训练应该与外语教学目标的重新设定结合起来。翻译教学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翻译训练指向语言能力的综合提高。在课堂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和总结,最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翻译实践,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翻译的能力。【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能力培养一、大学英语教学与与翻译的关系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译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翻译教学的目的是以增强语言能力为目标的。而这种能力最终又会体现在实际的应用上。翻译教学是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统一。翻译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从口头交流的顺利进行到能够积极有效地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翻译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翻译实践标准就是以语言能力的增强为首要目标,通过翻译建立学生的语言能力机制,以语言的运用能力为验证语言能力的标准,因此翻译实践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的验证标准。而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培养出翻译水平高、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值得我们深思。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专门用来讲授翻译的课时极为有限,使教师难免顾此失彼,使学生在翻译课上收效甚微, 不能对翻译课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能理解翻译课对于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翻译训练有一些困难。首先,大型考试具有指挥棒的作用。在强调培养语用能力的同时,我们不能不考虑应试带来的压力,,因而难免造成不注重翻译的应用能力培养。其次,翻译训练的教学评估难于控制,因为翻译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多样性,因此评分标准难以控制。翻译测试的评分标准难以控制。再次,工作量大。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而专业的翻译训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教材的选择纷繁复杂、作业数量多,致使翻译训练成为一种奢侈的训练项目。

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仍沿用先让学生翻译一段,然后教师批改学生译文,教师讲评,最后教师再给出标准译文的传统方法;或者教师课堂讲解理论、例证分析、课后留作业的方式。近年来也有采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其自主学习的新教学方法。第一种教学方法自然有其合理性,它使学生能独立地完成翻译,得到翻译训练,使翻译水平有所提高。然而,其不合理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没有理论基础,缺乏技巧学习。由于材料是教师所选,学生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地位,不是主动积极配合翻译教学。由于评讲由教师说了算,学生和教师不能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容易使翻译课显得沉闷和乏味,另外教师给出的标准译文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第一种方法相比,第二种方法是重视译文结果的教学模式。好处在于理论系统性较强,知识灌输结构完整;弊端在于学生常处于被动的听讲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第三种是一种顺向教学模式,缺点在于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课后的作业疲于应付,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三、灵活运用翻译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翻译是一个非直线性的、探索的生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启发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起到指导监控作用,并辅导学生自行修改译文,相互比较。我们都知道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反过来为理论服务。应用在教学中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一个过程。从实用感官的陌生信号刺激开始,启动学生的好奇心并上升为求知欲。以过程教学为特色,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为主动地做,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翻译课的特点是“精讲多练,实践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突出了翻译课的实用性,在课堂上完成翻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突出实用又不偏废理论性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从教学开始就将学生摆在了中心位置,跨学科展开,把学习心理学巧妙地应用于教学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强调成就满足感教学,拉近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距离。

不在实践的基础上讲授翻译技巧与方法,无异于“隔靴搔痒”。 在实际翻译中,没有谁会首先考虑用哪种翻译技巧、翻译方法来翻译,而最关心的是如何表达原文意义。如所谓的“加词”、“减词”并非意味着增减原文语义,而是将原文中的潜台词予以隐或现。因为翻译需要我们在保持原文语义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总之,多练精讲“润物细无声”,方可达到翻译教学较好收效。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80

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以及语言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在湖北省乃至华中地区,经济学科领域学生专业基础扎实,英语成绩较为突出,但语言实际应用能力不佳,翻译和表达能力较弱,尤其是受过系统专业口译训练者且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的高水平翻译强者人数更少。目前,市场上从事口译工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根本无法满足满足社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及对外交往的需要。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的口译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如何将学生培养为职业译者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充分体现了翻译教学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有利于翻译专业本科生口译能力的培养。

1翻译专业本科口译实践教学理念

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如何提升学生口译技能将其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口译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是翻译院校迫切需要关注的重点。在一般性技能层面,教育心理学家庞纾认为,“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练习完成的”(刘和平,2001)。针对特殊性技能层面,口译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口译教学最终要回归实践。吉尔(Gile)(1995)指出,口译技能是在口译实践中,由学生试译、教师矫正的方式来传授的。正是基于此,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根据“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了“职业翻译能力+专业基础+语言知识”的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了“校内实训+校外实践”的“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对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口译实践教学体系中,口译组教师将“口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应用于口译教学,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小组讨论、协同操作为基本形式,以?n堂内教学模式及校外实训及真实项目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通过在口译实训室现场模拟以及承担口译实训任务提高学生真实口译场景下恰当地运用口译技能应对困难的能力。“口译工作坊”式实践教学模式由四个模块组成,即实践教学目标、责任教师、工作团队和教学场地,符合口译职业能力的培养规律,对提高翻译专业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明显的益处。此外,该教学模式融课内场地演练、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训基地训练、真实项目操作等学习方式为一体,形式丰富多样,成果具体系统。

2翻译专业本科口译实践教学方法

2.1情景模拟互动教学方法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2.1.1任务式教学

在口译课堂上,口译教师将口译实训编成独立的项目和任务,通过完成项目和任务达到学习知识、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教师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每一次独立的口译任务之中,由项目驱动实践教学进程,由学生根据任务做好译前准备,译中实践、译后总结。这种方法使学生任务目标明确,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其独立工作、团队合作的能力。

2.1.2互动式教学

著名的口译教学研究学者刘和平认为,口译教学应该是“在大量口译训练实践中认识翻译的性质、对象、程序、原则、方法,并初步掌握翻译技能”的过程,而非“语言教学的继续”(刘和平,2001)。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本科口译实践教学模式强调优化实践教学过程,使教学方式由传统讲解说明转变为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场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团队的协商讨论形成互动。该实践课堂教学方式突破了纯语言技能课程的局限,放开教学形式,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围绕笔记能力、短期和长期记忆能力等不同能力展开“互动式”教学。

2.1.3仿真模拟教学

在口译课堂上,教师采取模拟仿真、小组合作工作坊的模式,尽可能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记者招待会、商务谈判、领导人发言、记者现场采访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这些活动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加强合作意识,发挥自身优势,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2基于口译实训室的信息化口译实践教学

李华芳指出:“基于翻译实验室的翻译实践教学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媒介,以学生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上获得最大的认知”(李华芳,2017)。外国语学院拥有现代化教学设备、良好的案例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环境,例如,同声传译实训室引入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全数字化的现代化会议系统和传译系统,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学生可直接在实训室进行同声传译、交替传译、会议模拟;口译工作坊实训室装有Televic语言教学系统、喻译口译软件及实训平台,主要用于口译基础、笔记法、高级口译等实训课程。实训室的建成为我校召开小型国际会议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生提供了观摩场地,学生通过会议模拟、商务谈判、现场口译等活动身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口译现场,强化职业口译技巧及提升困境应对能力。

2.3基于第二课堂的口译实践教学

除课堂教学外,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有着必不可少的指导意义,对构建培养经贸类复合型和实用型口译人才模式,培养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对外交流的口译人才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湖北经济学院口译队于2005年组建,面向全校吸纳队员,严格筛选,系统训练。实践实训课程每周一次,以公众陈述、短期记忆、笔记法和数字口译技能训练为主,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训练、队员互练等方式开展。近年来,我院口译队队员承接各项口笔译任务,并参加各类口译大赛,实践中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屡获佳绩。

2.4学术讲座及会议辅助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为了克服口译实践教学师资的局限性,外国语学院对翻译专业的课程辅以不定期的学术讲座及学术会议进行补充性实践教学。例如,2012年11月主办华中地区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2014年6月主办外国语学院第一届博士论坛(翻译理论与应用研究);2015年1月主办湖北省第五届翻译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此外,2015年聘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梅德明教授为我院“楚天学者”主讲教授,为翻译本科生及MTI研究生授课并举办多场学术讲座;2016年聘请英国杜伦大学翻译学与语言学方向博士生导师郑冰寒为我院“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主讲人,主讲了《当代译学研究的趋势与展望》、《做有影响力的口笔译过程研究》等系列讲座。学术讲座及会议的开展对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感知课堂外翻译研究的基本状况、切实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具有良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5校政行企协同合作联合培养的口译实践教学

在多年的本科教育过程中,外国语学院积极走出校园,探索校企合作途径和方式,学校依托经贸、翻译、教育等行业,与大量企业事业单位校企合作,近年来陆续建立了两个省级示范实习基地及十多个与专业方向联系密切、合作稳定、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从实训内容的安排、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实训效果的评价,都做出了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完善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为了帮助翻译专业的学生把握翻译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了解专业翻译公司的运作流程,我院聘请传神翻译公司的资深专家和熟知计算机翻译技术的员工为我院学生授课,同时,每学期选送30-40名学生到翻译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翻译专业本科口译实践教学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外国语学院翻译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在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3.1保证了“两有三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2006年我校就提出了培养“有思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的本科人才培养总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翻译实践教学成果逐渐显现,学生课程学习成绩、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一是学科竞赛获佳绩。基于中心的条件与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此外,学生翻译硕士考研升学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考取名校(“985”和“211”高校)比例与年俱增。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学校训 来源 语言特征 翻译原则

一、引言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是对学校人文传统、办学精神、治学风格进行抽象凝练后的符号表示,集中展现出学校治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向和学校特有精神。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师生传递下去。《汉语大词典》中解释道:“校训,即学校为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方便,选择若干符合本校办学宗旨的醒目词语,作为学校全体人员的奋斗目标。”从词义解释中可以看出,校训主要是对学生提出期望与要求,是对全体师生进行导向、激励、规范、勉励的号召与训示,以期形成良好的品德并践行之。

早在古代,中国一些书院采用精炼的格言、警句教育学生,形成了最早的院训。如:无锡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长沙岳麓书院的“忠孝廉节”等。这些院训成为中国大学校训的先声。据考证,“校训”一词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日本的舶来词。19世纪末,中国大学开始蓬勃发展,作为“欧风美雨”的产物,从建校理念到学校制度都深深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近代最早对“校训”概念进行解释的是193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百科辞典》,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目的在于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清末民初存在的大学校训随着旧制度一起被废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校训”。改革开放后,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校训热”。

二、大学校训的来源及语言特征分析

根据2014年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公办高校综合排名前100强和民办高校综合排名前95强,通过电话咨询、网络收集、邮件联系等方式,对这195所高校校训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这些校训,发现其语言表述来源和语言特征如下:

(一)大学校训的语言表述来源

1.源自学校治学理念

校训是大学治学理念的精髓,往往蕴含了大学的办学目标和育人要求,展现出办学者的教育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如求知、求真、追求学术自由和捍卫学术独立等。中国政法大学校训“厚德,明法,格物,致公”要求学子具备崇高的法律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心怀正义,学以致用,亲民、仕众,天下为公,形成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首都医科大学校训“敬德修业,扶伤济世”体现了首医大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要求,勉励学子不断提高个人医德、医术和服务能力,促进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追求“德、业”境界,履行“济世”义务。

2.源自传统经典

表1是当代中国大陆地区部分公办大学的校训。可以看出,高校校训结构工整,表达简练,内涵丰富,大多源于传统经典,尤其是儒家著作,如《论语》《礼记》《周易》《中庸》等。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中“乾”“坤”两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典出《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要求学生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按“至诚”之本性修养成“君子”。东南大学2002年恢复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校训意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并从这种完善的自我出发,关爱自然、服务社会、贡献人类,成就天人合一之境。

表1:公办大学(部分)校训

3.源自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校训强调引导和训诫功能,旨在激励、训导和鞭策学子律己修身,达济天下。热爱祖国,学有所成后为社会和祖国服务的理念在一些学校的校训中也得以体现,如上海交大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饮水思源”作为校训,不久又拓展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时刻提醒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忘培养自己的母校和祖国,学有所成,报效社会。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始于1934年。教育家张伯苓认为“中华民族之大病,约有五端:愚、弱、贫、散、私”,而“允公允能,足以治民族之大病,造建国之人才”。南开大学校训表达了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与之服务社会能力”的学生。

4.源自当前时代精神

校训具有稳定性和传承性,一经确立,轻易不会更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历久弥新的校训也会不断更新理念内核,赋予其时代的新意。中国的校训往往蕴含较强的实用理性精神,在与传统文化产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也致力于结合时代精神扩充校训内容,从而展示学校的独特个性。浙江大学校训的变迁史就生动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校训文化。1938年,浙江大学将“求是”作为校训,时任校长的竺可桢解释,“求是”的内涵即为《中庸》里表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用科学精神、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开拓精神追求学术真知,为社会服务。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在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1988年5月,路甬祥校长决定以“求是创新”为新时期浙江大学校训并解释道:“创新(即创造)精神,严格地说,它已包含在求是精神之中,……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使我们学校同步于时代,并不断地取得进步和发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强调创造力的开发,强调培植求是创新精神。”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公办大学偏爱传统经典不同,中国当代民办高校校训大多源于时代精神的总结,激励学子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做时代的弄潮儿,自立自强,艰苦创业,以创新精神开拓进取,学会做人和做事。

表2:民办大学(部分)校训

(二)大学校训的语言特征分析

1.选词用字精炼

作为“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宣传口号,校训用词精炼典雅,词义朴实明快,词意积极向上,内涵深厚丰富,具有极强的感召功能。校训多选用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名人佳句或经典名言,词性较为单一,多为文言色彩浓厚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偶用连词,无过多的修饰语,这也是文言文的显著特征:一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二是讲求“微言大义”,以省略的方式凝练出简洁的风格,非常切合校训简单易记的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校训存在字或词的同质化现象。在195份研究样本中,“求是”或“求实”出现32次,“创造”或“创新”出现34次,“厚德”或“明德”出现34次,“博学”出现24次,“自强”出现22次。同质化、政治化、口号化的校训使高校个性丧失。所以,在凝练校训的过程中应注意彰显学校特色。

2.句法结构严谨

校训陈述规范,言简意赅,在句式结构上采用传统对偶成联的短语,以动词为主,多用“四言八字”“二言八字”。根据数据分析,在195所高校中,使用“二言八字”“四言八字”句式的有145所,占调查样本的74.3%。除此之外,也有采用“一言”“三言”和“五言”“四言十六字”等句式。这些结构使得校训字简言深,意境深远,能集中表达出四个甚至八个层面的意思,寓意丰富的同时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

3.注重修辞美学

古典诗歌讲究对仗和押韵,传统“四六骈体”格式在校训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看出,高校校训在形式上对称工整,均衡美观,朗诵时铿锵有力,节奏鲜明,使人过目难忘。经典的大学校训都带有浓郁的传统伦理色彩,从古今佳词或格言警句中凝练出缜密流畅的词句,结构上前后呼应互补,往往能给学子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美学感受。如: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训――智周万物,道济天下。(《周易・系辞上》)

(2)中国农业大学校训――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苏州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文天祥《正气歌》)

三、文化翻译论视角下校训的翻译原则分析

中国大学校训是大学文化的集中体现,传达着大学的文化品牌和精神实质,展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因此,翻译大学校训必须考虑到文化因素。传统的翻译理论仅局限在语言层次,忽视了文化内涵。翻译是一个语言编码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翻译的文化论。翻译研究从单纯的语言层面过渡到了文化层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她指出翻译研究不仅仅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小分支,更是一个产生深远影响结果的广阔复杂的领域,而翻译的过程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次,还涉及到一系列超乎语言之外的标准。我国翻译理论家郭建中(1987)指出:从语言和文化两大方面看,翻译是可能的,但可译性是有限度的。在文化方面,可译性限度主要出现在文化差异和文化空白两个方面,这是由不同的社会风险以及时代背景等非语言的因素引起的。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认为: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可见,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二者是翻译研究的基础。下面从异化、归化和翻译等三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一)异化原则

“异化”和“归化”首先是由Lawrence Venuti(文努迪)提出的。他的思想深受德国思想家Sche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的启发。异化的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而归化翻译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风格为译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可见异化翻译是以源语言为主,引导读者接近作者。

Lawrence Venuti是异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存异”而不提倡“求同”,翻译中应体现源语言中的文化特色。“异化”主张保留源语言文化中的特有表达方式,使目的语读者适当了解源语言文化。而“归化”则主张使用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方式,以便目的语读者更能深刻体会其内涵。“异化”和“归化”不互相排斥,二者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并用。因此,我国大学校训的翻译也应该是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并用。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英译为“Study Extensively,Enquire Accurately,Reflect Carefully,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ce Earnestly”;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英译为“Learn to be an Excellent Teacher; Act as an Exemplary Person”;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英译为“Seek Truth and Be Creative”;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英译为“Seek Truth from Fact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训“德才兼备,知行合一”,英译为“To acquire both a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and to combine knowledge and practice”。上诉校训翻译均以异化翻译为主。

(二)归化原则

“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西方翻译家Eugene A.Nida,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概念,强调把译文读者放在首位,并通过仔细分析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的信息和意图,做到“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言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可见,归化原则是以目标语言为主,引导译者接近读者。在翻译实践中,适当的归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翻译的目的就是用译入语再现源语信息,使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译者对源语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译文有时会产生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译者深刻理解校训原文内涵,并侧重关键词的翻译。如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气”指“精神”,“浩然”表“刚正宏大”之义。“学无止境”中的“学”指“知识”。山东大学这一校训可以英译为“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这正是遵循了归化的翻译原则。再如南开大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公”指“公而忘私”,“能”指“实干苦干”。一方面强调了“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则是训练青年“智勇兼备”的能力。因此应译为“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

(三)翻译等值原则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首先提出了“功能对等”概念。他指出,“功能对等”的语言转换翻译模式,就是强调译文“不但信息内容对等,且尽可能形式对等”。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文化翻译论强调,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两大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等值就是指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中国大学校训翻译中,首先应深层次了解校训的出处(大部分出自典籍),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在英译的过程中能正确传递其文化意蕴,使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获得相同的心理感受。同济大学的校训“严谨,求实,团结,创新”,英译为“Discipline, Practicality,Unity and Creativity”,便是遵循了翻译等值原则。武汉大学的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英译为“Improve Yourself,Carry Forward Stamina,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求实创造,为人师表”,英译为“Seek the truth,be creative,and live up to the name of teacher!”这些校训的英译文都达到了较大程度的功能对等,使译入语读者和源语读者能有相似的心理反应。

四、结语

校训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应用文体,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和治学精神的凝练、认同和转化,在翻译时应根植于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深刻理解源语言的文化内涵,结合校训用语和结构的特点,用简洁的英文表述校训的源语内涵。对内容较为复杂,“四言”甚至更多字数的校训,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兼顾翻译等值的原则,切忌过于直白的机械翻译,以免重形轻义,甚至以形害义。

参考文献:

[1]周谷平.近代中国大学校训――大学理念的追求[J].清华大学教

育研究,2005,(2).

[2]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

语大学学报),1998,(2).

[3]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四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1.

[4]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舒新城.中华百科辞典[M].北京:中华书局,1930.

[6]Susan Bassnett & Andre’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A].

翻译实训总结范文6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安排有效的翻译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英文教学中,对于翻译,教师一定要注意传授学生基本的翻译方法,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学生讨论和实践中让学生多对英文和汉语之间进行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建立起两种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转换意识。在翻译训练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要让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进行翻译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离开理解,翻译就无从谈起。在翻译句子或文章时,首先要将句子或文章通读一遍,先从整体上把握要翻译的内容,只有通过对上下文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要翻译的内容的含义,才能准确地理解原文的词义,因为很多的单词都会有几个甚至更多的意思,而词意往往是受文章环境、上下文约束的,没有上下文,有的时候很难确定单词具体的含义。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分析和综合能力,真正搞清文章的具体内容,为搞好翻译打下第一步的基础。

2.要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多动脑筋

表达是理解的表现结果,表达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学生对于原文的理解的深度和对译文的语言的组织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句,把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传授给学生。而学生除了要认真领会这些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质,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应用,在熟练应用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改进。

3.要让学生树立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

学生要树立严肃认真的翻译态度,在没有将原文真正、完全理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动手翻译,遇到疑难问题不要轻易放弃,对没有把握的地方要学会能够认真钻研,尽量避免误译、漏译。翻译完毕之后要从头检查一遍,看一下字、词、句、标点有没有错误,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漏字漏词,做到内容准确无误,通顺合理。[1]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地介绍一些翻译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性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原则是要求翻译人员做到翻译出的文章能够忠实和通顺,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好这两者的问题有时是很难做到的。一般情况下往往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翻译的文章不注重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过分拘泥于原文的词句翻译,这样就会形成硬译、死译,结果就是翻译后的文章晦涩难懂,完全不能传达出原文的基本内容和精神风貌;另一种情况是翻译者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自由发挥,这样翻译出的文章往往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看上去不像是翻译来的文章而像是翻译人员自己写的文章,这样的翻译文章显然就违背了忠实于原作的原则。[2]

在翻译过程中,学生要把握好翻译的一个度的问题,要灵活地应用翻译技巧使翻译出的文章既能够通俗易懂而且又能够不违背原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度,并不是真的那么绝对、具体,这里说的度应该是一个范围,能够被称为是好的翻译文章的一个范围。

文学翻译并不像科学理论那么绝对,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传达的是一种文章的内容思想和情感活动,翻译人员的学识、阅历、观点、价值观等都会对翻译的结果产生影响。所以翻译的文章一定要做到忠实于原作并且文章的语言衔接要通畅且通俗易懂。

三、教师要注意教导学生重视翻译过程中的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