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起点范例6篇

低碳经济的起点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1

这一个阶段中,因为市场自身在总体上会将卖方市场这一特征呈现出来,因此,企业主动开展产品创新以及低碳技术这样的意识比较差,这样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自身的高碳特征。总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最为严重的阻碍,身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从高碳转向低碳最大制约,低碳技术的储备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严重不足。我国开展市场经济的历史资格仅仅有十几年,缺少资本积累,所以,必须要实施对外开放,以便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发展中国家通常都存在投资饥渴症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对外来资本很渴望,对于环境的标准要求比较低。发达国家将重化工工业进行转移,将节能减排的压力和责任转移到中国,我国大量承接发达国家重化工的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重化工产品制造的一个大国,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加重了我国污染排放的情况。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仍然处在起步时期中,怎么样才能够在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这一个前提和基础之上,继续履行减排温室气体这一国际责任,这已经成为了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比较大的挑战,但是,不管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个角度来看,还是从减排温室气体这一个国际责任的角度来进行考虑,我国都必须要抓好低碳工业革命这样的全新契机,处理好经济发展、环境和能源之间的关系,加快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建设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节能减排、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需求,尽快开展对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自身的长期规划、中期规划以及近期规划进行研究和制定。当前形势下,一定要抓好我国的低碳性、区域性社会试点的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低碳城市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以及低碳社会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等等国际组织来将中国的低碳城市试点扩大。我国的各个省市还可以建设起多个低碳产业园区、低碳商业区以及低碳社区等等低碳发展的综合实践区,以便能够有效促进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我国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社会探索全新的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再石化行业、化工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行业以及电力行业等等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先行开展,将他们作为我国摸索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领域。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建设起低碳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家的重点能源基地以及东部发达地区,选定典型的城市来开展试点和试验,寻找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道路。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2

关键词:低碳经济 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204-01

一、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尽管对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认识不一,但归结起来的特点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三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因此,所谓的低碳经济,是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特征的高碳经济相对应,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或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显著降低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在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能源低碳或无碳开发。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的提出,预示着一场国际新工业革命来临。将来的经济必然是低碳经济,将来各国经济体的竞争必然是低碳技术、低碳产业、低碳规则的竞争,甚至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将可能形成“低碳壁垒”。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意义重大。

但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这种低碳经济新模式的提出给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以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技术系统,以及由此基础上粗放的能源利用系统,决定了随后的技术系统与利用系统,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它在不断追随的技术创新与相应的制度创新中获得递增的规模收益,路径依赖过程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碳锁定”状态。因此,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其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远未实现,21世纪上半叶我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城市化、人民生活小康化等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不可避免,都会对能源提出巨大的需求。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我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于企业,则要推行低碳经营的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提倡消费节能减排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健全发展各种环保组织与协会、低碳经济协会。

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我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关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我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可再生能源、节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二氧化碳等措施联合起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当前,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采取的主要措施应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5.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措施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行为,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只有低碳经济成为企业的一种“集体行动”,更多企业自觉地转化为低碳企业时,我国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才有现实的基础。

总之,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国应该尽快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建立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8)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 企业战略 转换模式 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模式正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前景

所谓“低碳经济”,其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从本质上讲低碳经济是关于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更是至今为止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重大而根本性地转变。

“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挑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7年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90%以上是由于人类消费能源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是不争的事实。能源的过度使用不仅带来了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增加,由此还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点正不断地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重视,并形成了共识。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趋突出,低碳经济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诸如“低碳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等新概念的出现。“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一些学者专家的研究,以及从目前全球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规则,新标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或将成为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生态文明游戏规则,成为第三个规制全球发展的总则,并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正蕴育着一场全球性经济的大转型。这涉及到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形成了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我国正面临减排压力日趋加重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契机,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成为不容迟疑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展开新的竞争,但是,在这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未在同一起点。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在长期发展中探索、开发和累积了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在此技术方面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早已完成工业化,碳排放量也正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因此,在全球气候谈判的新的世界体系中,将进一步巩固其领导地位。可以预见的是,当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和碳金融市场不断扩大时,并因此增加了一个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纺织行业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到新世纪,以汽车、石化、电子为代表的产业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往往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国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高碳经济模式,这与低碳经济的要求严重背离。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相对联系密切,碳排放强度偏高,能源用量仍将继续增长,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有上升,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2007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67.2亿吨,比美国高出14%,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24%,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第一大国。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出现相对脱钩的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增长。它们采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而不是高污染,低热值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借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力,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的力度,一些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通过产品进口来满足其国内需要,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有效地转移了污染。而我国则正处于工业化阶段中期,由于出口产品数额巨大,因此基础建设规模庞大,碳排放量大是难以避免的。

其次,发展“低碳经济”仍受到以下因素的约束和挑战。

1.政府规制转换的挑战

摆在监管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做到能源需求和低碳经济发展两者的平衡。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必须要创新,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能源,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这些将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前景。

2.低碳技术开发的挑战

由于我国在节能和环保产业发展方面的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起步晚,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上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滞后,产业分散,管理能力薄弱等。未来将会有更多政策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如何尽快提升低碳技术水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并采取有效地技术开发组织措施,如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和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等节能环保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鼓励企业对节能环保的重点工程进行服务外包。

3.评价指标体系变化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碳排放量,或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使开发和掌握技术的第一个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导者,甚至是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在这一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则将再次因低碳模式而拉大差距。碳排放将成为新的评价体系,国家的实力,甚至是企业的实力都将重新排序。碳排放指标对国家、企业、产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企业可能看起来充满活力,但可能是因为过量的碳排放量,明天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有些行业现在看起来非常虚弱,但因为它符合低碳发展的趋势,可能在未来将成为巨大的产业。

4.“碳”关税的挑战,新的国际贸易壁垒

国际贸易壁垒将增加“碳”关税的壁垒。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低碳产品的竞争。国际碳关税将起到限制高耗能产品的出口。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大大削弱我国的出口产品价格优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将会下降,就会直接导致的市场份额萎缩。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高碳行业产品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引入碳税可能在某些程度上的形成倒逼机制,迫使我国企业尽快走在节能、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道路上,强化我国经济的整体实力。

三、低碳经济理念下的企业战略转型

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情不同,面临不同的发展阶段,甚至不同的战略意图,但也难免面临“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遇:培育新的产业、创造巨大的财富机会、新的转型机遇、新的游戏规则和新的金融市场。作为新的转型契机,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低碳经济的来临,也将引导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应着力抓住下述的战略重点:

1.企业战略中应尽早将低碳理念作为其战略制定的核心价值理念

由于低碳经济全面而深刻影响着企业业务运作,因此,企业的产品设计、产品价格、产品市场,甚至于国际贸易政策,这些将越来越多地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低碳环保的背景的突变,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基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战略的评价标准也将与以往不同。因此,企业战略的理念必须是低碳理念作为新企业战略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一新的战略理念的引导下,企业战略在企业竞争战略选择、核心能力培育、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绩效的评价标准等方面需要有新的思路和决策。企业战略目标也将实现多目标,即实现经济、社会、自然、人的和谐发展,而不仅仅是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企业战略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

2.用低碳经济的理念把握新的战略投资机会,形成新的创业和就业机会

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十分关键,未来数年清洁能源产业将为各国提供大量机会。低碳经济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带给企业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由于低碳经济影响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方面,企业投资或可涉及的项目也将在多个方面,如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开发和交易、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高能效的工业、建筑、交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3.培育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应成为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契机。由于低碳经济涉及多个行业和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企业在这些领域应力争在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

4.选择更有利的技术发展战略,防止落入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锁定效应”的陷阱

所谓"锁定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的依赖性。如果我们能直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及早筹划,选择构建“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不走已经被证明过时的常规之路,跳出对高碳产业和传统的化石能源技术的路径依赖,就能有效地避免高碳产业和高碳消费的锁定,获得高起点的发展机遇。

5.以节能减排及经营活动中“去碳化”作为重点

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发展低碳经济更多地应关注节能减排上,即应在所有的价值增值过程中推进“去碳化”。

6.结合国情提高低碳经济的效率

既要避免简单模仿发达国家依赖于高碳经济的发展的模式,同时又要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低碳产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如新能源作为低碳经济的代表,其价格往往要高于传统能源,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高于传统能源汽车;再如光伏发电的成本是传统电厂成本的数倍。因而企业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考虑市场的培育和成熟度,那种不顾实际的消费能力的盲目发展则可能欲速则不达,不利于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1999:《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

[2]严勇,祝方译.[英].安德鲁,坎贝尔等编.1999:《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3]邱琼译.[美].斯图尔特.克雷纳著.2003:《管理百年》.海口:海南出版社。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4

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场新的工业革命的开始,英国等欧洲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日本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世界各地争相发展低碳城市。那么,从学术和理论上来讲,什么是低碳经济?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庄贵阳介绍说,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但并没有给出明确界定,国内学术界和决策者尚未有明确共识。不过,几乎所有为低碳经济所下的定义都指出,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挑战,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是技术创新、提高能效和能源结构的清洁化等等。

英国的低碳经济概念,是基于一种后工业经济的假设,其主要的目标是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以防止全球变暖的严重负面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寻求能源安全、新经济增长点和新国家竞争力来源。英国提出的低碳经济以最终碳的绝对量减排为依据,基于后工业的假设,这显然符合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现状,但没有考虑到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概念的拓展,指出低碳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是绝对的减排,而是在经济增长的前提下,碳排放量的不断降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的碳排放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强调的是发展模式。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概念具有 3个核心特征,即 “低碳排放 ”、“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

上述有关低碳经济的概念讨论表明,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保障人文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正当时

经济发展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从来都是不公平的,但世界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型本身是中国一个“弯道超车”的绝好机会。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形势下,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庄贵阳研究员说,首先,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联系起来,可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督促国内传统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第二,中国其实有很多低碳产品,这些低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错,比如太阳能、PV板等。虽然这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也有很多污染,但国际市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在这方面会有一些竞争力。

第三就是技术转移。在这股即将到来的技术转移浪潮中,我们要抓住机会向中国转移一些低碳技术,因为这才是低碳经济收入的大头。

中国低碳经济在行动

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中国既有发展的权利,也有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从保障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来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把气候政策与国家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寻求减排,走向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庄贵阳研究员说, 2006年年底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已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与目前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和国际贸易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等。虽然单位产品的能耗不断下降,但技术进步具有双重性,产品消费数量的增加也导致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中国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控制人口和植树造林等各种措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于低碳经济的5大误区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目前成为已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当前对低碳经济的探讨和认识,还存在着多种误解,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潘家华做了详细的介绍和解读。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

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

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

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

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

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

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

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中国有的地方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的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这完全是误解。因为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一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否则社会没法运转。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即使像英国、意大利那样,房子都建好了,但也有个寿命期限,一二百年之后还得重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完全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我

们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

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

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在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从现实竞争力来看,这种说法也不成立。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的、防治污染的、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2010年11月25日,“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图为来自台湾的“增程插电式试装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展示自己的聚光光伏光学发电系统。此发电系统成本低廉,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高效聚光电池转效率达到40%,放大倍率达500~1000倍,可用于不同规模电站使用。

国外的低碳实践

自2003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不仅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相继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而且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等经济转型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陆续开展了低碳经济政策研究。低碳经济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更主要的是出于产业竞争力的考虑,低碳经济有条件成为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减缓的背景之下。

美国对国际气候合作虽然态度消极,但这并不表示其在推动自身低碳发展方面也无动于衷。 2003年,美国出台的《能源部能源战略计划》把提高能源效率上升到能源安全战略的高度。 2006年,美国公布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尤其是资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此外,奥巴马政府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经济衰退、创造就业机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产业。

日本提出“低碳社会”概念,倡导在低碳排放和气候安全的条件下建设富裕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并实施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 2008年“福田蓝图”提出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选定了13个城市作为“环境模范城市”(即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效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之外,日本多年来一直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将利用生物发电、垃圾发电、地热发电以及制作燃料电池作为新能源,特别是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寄予厚望。经过多年发展,太阳能在日本已逐渐普及,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

欧盟一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倡导者,积极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 2000年以来,欧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机制和行动计划,推动其成员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低碳经济作为国际合作的核心要素,极力输出其碳交易规则和碳市场管理做法,旨在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以此引领全球进入“后工业革命”时代。

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很快意识到低碳经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了许多措施推动经济的低碳发展。印度强调保障能源供应,努力降低能源使用的碳强度。在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节能领域,巴西提出将继续推进实施国家乙醇燃料计划、国家生物柴油生产和使用计划、替代能源发电扶植计划、国家节约用电计划、油气及其衍生品合理使用计划,促进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建言中国低碳经济

庄贵阳研究员认为,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并付之于行动,但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低碳经济有着不同的内涵。对中国来说,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他解释,第一,要尽快制定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第二,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5

(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结合影响低碳竞争力的因素,从四个维度建立省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首批低碳试点的五个省份进行对比分析,进而评价湖北省低碳竞争力水平。结果表明,湖北省在五省比较中无明显优势指标,整体低碳竞争力处于中游水平。最后,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建立区域间低碳发展的沟通机制等五个方面给出提升湖北省低碳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 :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39-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53

收稿日期:2014-11-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Y081);湖北省软科学项目(2013BDF047)

作者简介:韩 蕾(1989-),女,湖北孝感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电话)15827717572(电子信箱)chqshelen@163.com;

通信作者,吴 杰(1964-),女,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财务与会计方面的研究,(电话)13972387688(电子信箱)535075345@qq.com。

自从“低碳经济”的说法被广泛接受后,低碳经济发展逐渐被提上议程,各国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不谋而合。2010年我国开始实行低碳省份和城市试点,对省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与广东、辽宁、云南、陕西一起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地区之争转向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之争,地区整体竞争力水平将主要取决于低碳竞争力的强弱。试点五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各有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低碳竞争力状况可以了解湖北省低碳竞争力在试点五省中的地位,进而探索适合湖北省自身发展的途径,为湖北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决策提供参考。

1 低碳竞争力

低碳竞争力是一种能力,强调在低碳前提下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低碳竞争力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技术手段、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推动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能力[1]。

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有不少国内学者对地区低碳竞争力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实证研究。冯碧梅[2]设计了一个“五级叠加”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产业、人文三大生态系统视角评价了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张小军[3]构建了一个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低碳能源、产业、产出和环境这四个方面来评价低碳竞争力;杨念等[4]从效率情况、环境状况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构建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高中低碳区中选取出浙、鲁、豫、晋四个省份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江正平等[5]的省域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着眼于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对全国的30个省份进行层次分析,并根据结果最终将其归为四个类别,即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郑仕华[6]建立了共58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层面、社会发展层面、科技发展层面、环境发展层面和动态发展层面,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并根据结果将其按层次分类;程东祥[7]的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出要素之间存在着灰色关系;金小琴等[8]对中国西部的12个省(市、地区)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依据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区分为低、中、高碳三档。

上述研究主要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参差不齐,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关于试点五省低碳竞争力的测度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一个地区低碳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竞争优、劣势,也是地区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政策的关键,有助于推动地区低碳发展。

2 省域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影响低碳竞争力的因素。已有研究显示,提高能源效率能有效减少碳排放[9],而能源强度越低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增长[10],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都是影响碳排放量的联动因素,此外,居民生活消费情况、单位GDP增长能源消耗量等因素也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变化。

综合看来,影响省域低碳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涵盖经济、能源效率和环境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以国内学者建立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从低碳产业竞争力、低碳环境竞争力、低碳效率竞争力和低碳发展竞争力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省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共19个指标。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取2012年低碳试点五省的各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其中碳排放总量指标来源于北京数汇通环境研究所,其他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2013年辽宁、湖北、广东、云南和陕西各省的统计年鉴及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其中部分数据通过计算得到。选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起层次结构模型,再通过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元素的权重及检验一致性[11]。

3.1 构造层次分析模型

由表1可知,整个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目标层A(低碳竞争力)、准则层B(低碳产业、环境、效率、发展竞争力)和指标层C(各级子指标)。

3.2 建立判断矩阵

AHP主要是人们对各个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将这些判断以数值形式排列矩阵得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次某因素为基准,判断本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采用Satty 1-9标度法。

3.3 计算相对权重

假定有n个指标A1,A2,……,An,其重要程度分别为w1,w2,……,wn。两两比较它们的重要程度得到一个n×n的两两判断矩阵A,则

3.4 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述步骤描述,指标体系的两两判断矩阵如表2至表6所示。结果显示,各个判断矩阵都符合CR<0.1,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3.5 指标标准化处理

按照层次分析法选取反映低碳竞争力的19个指标作为初始变量,对辽宁、湖北、广东、云南和陕西5省2012年低碳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表7为各省2012年各项指标的初始数据。

首先把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有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分别,为了使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对正向指标采用公式Zij=(Cij-Cijmin)/(Cijmax-Cijmin),逆向指标则采用公式Zij=(Cijmax-Cij)/(Cijmax-Cijmin)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如表8所示。

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用各个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分别与对应的各指标权重相乘,然后相加,最后得出低碳试点五省的低碳竞争力综合得分(表9)。

4 湖北省低碳竞争力评价

由表8可知,试点五省的低碳综合竞争力强弱排名依次为:广东、陕西、湖北、云南、辽宁。四大指标层的具体得分和排名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广东在四大指标层得分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位列第一,其他省份表现各有不同。湖北省在低碳产业、低碳环境和低碳发展三个竞争力的比值均低于试点五省的平均值,只有低碳效率竞争力具有相对优势,湖北省低碳竞争力排名情况如表10所示。

4.1 低碳产业竞争力

湖北省的低碳产业竞争力在试点五省中处于第三位。这是由于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消耗需求大,总体产业结构偏重,虽然近年来湖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第二产业占比重超过50.00%,主要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2012年湖北省重工业占比高达65.4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广东、云南相比还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4.2 低碳环境竞争力

在试点五省中,湖北省低碳环境竞争力排名第四,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具体指标分析来看,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低;煤炭资源消耗所占比重仅低于陕西,处在倒数第二位;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最低。此外,近年来湖北省也在不断承接着国内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湖北的低碳环境竞争力。

4.3 低碳效率竞争力

低碳效率竞争力是整个低碳竞争力的关键,所占权重也较大,这一指标层所有指标均为逆向指标。广东省碳排放总量最大,居于末位,湖北省处第三位;人均碳排量是相对指标,能动态地反映各省碳排放情况,湖北人均碳排量排名第三,居于云南和广东之后;人均生活消费碳排量是在考虑消除人口因素基础上考察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标,湖北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云南,这主要是与居民消费习惯及消费模式有关,湖北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万元GDP能耗指标和碳排放强度指标都是衡量低碳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湖北分别列居第三位和第二位,说明湖北还需重点提高低碳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4 低碳发展竞争力

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体现的是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广东投入最多,其次是陕西,湖北列于第四位;R&D经费投入强度折射出的是地区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多少和重视程度,在这一指标上广东排第一,其次是陕西,湖北排名第三,湖北省科研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强;研发人员是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和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这两个指标湖北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这与湖北省大力引进人才、重视教育密不可分;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强度湖北和广东并列第二位,仅次于辽宁,说明湖北还比较重视环境污染治理,辽宁省在早期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而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治理环境污染,鉴于此,湖北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试点五省的低碳竞争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湖北省在试点五省中低碳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但综合比较结果显示,湖北省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差距还是比较大,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还任重道远,要提升湖北省低碳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湖北省表现出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量较大的特征: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偏重化工业特征明显,钢铁、化工、电力、汽车制造等行业在湖北省工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纵观试点五省,低碳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广东和云南,这主要得益于两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较高,这两省也是五省中仅有的两个第三产业占比重超过40%的省份。湖北省应该充分借鉴其经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2)加强环境基础建设,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森林、绿地等是吸收二氧化碳的主力军,能有效增强碳汇。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绿地生态环境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碳汇也十分重要。在低碳环境竞争力排名中,广东、云南仍然名列前茅。云南省是旅游大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突发环境事件概率最低,比较注重环境保护。反观湖北省,不仅是煤炭消耗大省,森林覆盖率指标还是明显的劣势指标,基础环境建设还是需要努力的方向。清洁能源的开发在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还有非常大的前景,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3)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要发展,能源消耗必不可少,随着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消耗增加将是必然趋势,实现低碳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迫在眉睫,广东省在这方面起了良好的经验示范作用。广东省经济实力十分雄厚、科技发达,在能源消耗控制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在低碳效率指标上占据绝对优势。湖北省需要经济发展和技术提高两手抓,使得能源消费碳足迹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

4)政府积极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湖北省在居民生活低碳消费方面做得比较好,需要继续保持。政府在低碳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积极引导鼓励低碳消费、倡导低碳生活、呼吁全社会开展低碳行动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重点科研项目、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为各项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坚强后盾。

5)建立区域间低碳发展的沟通机制[12]。湖北省被列为低碳试点省份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也在逐步建设完善中,这也为湖北省全面提升低碳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湖北省内低碳示范基地、低碳产业园以及试点省份之间应该建立起长效沟通机制,及时交流经验,定期公开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点带面,推动区域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建中,袁小量.区域低碳竞争力系统结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26-29.

[2] 冯碧梅.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54-58.

[3] 张小军.关于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的研究[J].商业时代,2011(34):16-17.

[4] 杨 念,孙文生,王蔚宇.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7):3917-3921.

[5] 江正平,张 伟,雷 亮.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评[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212-216.

[6] 郑仕华.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3(11):61-66.

[7] 程东祥.区域低碳竞争力系统分析与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3(5):47-51.

[8] 金小琴,杜受祜.西部地区低碳竞争力评价[J].生态学报,2013(4):1260-1267.

[9] 冯相昭,邹 骥.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43-47.

[10] 汪宏韬.基于LMDI的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5):143-146.

[11] 周德群,方志耕.系统工程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低碳经济的起点范文6

Abstract: Human life is affected by the global warming. We must develop the low-carbon economy.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economy mode on the basis of low power consumption, low emissions, low pollution. It's helpful for solving the crisis of climate and energy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But there are many restricting factors when China develop low-carbon economy, so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chiev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y.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new energy resources;low-carb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014-02

0 引言

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随着全球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人们对因能源使用消耗引起的环境及其原因的认识不断深入,除光化学烟雾、酸雨等危害被认识到以外,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含量增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被人们所认识。在这种形势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涉及广泛的产业领域和管理领域,能源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和方式以及价值观的转变,建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最早引入“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政府文件是英国在2003年颁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也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其对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的威胁清楚地认识以后,其能源供给开始由自给自足向依靠进口迈进。英国政府首席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副行长尼古拉斯・斯特恩在2006年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投入GDP的1%,可使将来每年的GDP避免5%-20%的损失,号召全球转向低碳经济。美国参议员于2007年7月提交的《低碳经济法案》显示,美国未来的战略选择很可能向低碳方向发展。联合国在2007年12月于巴厘岛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会议决定2009年将安排举行新的谈判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巴厘岛路线图”这一广受世人关注的气候变化图问世。“巴厘岛路线图”在推动全球向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7月,日本北海道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9月,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令世人瞩目。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提以煤炭为主。2008年1月,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以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保定和上海是首批入选的2个试点城市。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承诺“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国“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也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其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经济绿色增长,其核心是对能源技术、减排技术、产业结构制度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2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倡导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经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成为全球的关注点。欧美国家因为起步早、水平高低碳领域抢占了先机,登上了制高点,主要表现在大力推进“低碳革命”的发展,着力推广“低碳技术”,全面调整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在全球范围已悄然打响低碳经济的争夺战。与中国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

2.1 挑战之一:我国正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能源需求和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因“发展排放”的“高碳”化受到制约。怎样才能在保证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又不走西方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一大挑战。

2.2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中国的电力只有约20%来自水电,火电却超过77%,“高碳”稳居统治地位。计算显示,每吨煤的燃烧会伴随着4.12吨CO2气体的排放比同比石油高30%,与天然气相比要高出70%。预算显示,中国能源部门将在未来20年拨付1.8万亿美元用于电力投资。由此不可小看火电对环境的威胁。

2.3 挑战之三:我国以第二产业为经济主体,使得工业成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落后又使得我国经济的“重碳”局面加重。资料显示,中国能源消耗在1993-2005年之间以年均5.8%的速度增长,其中约70%的能源消费来自工业生产。2005年工业能源消费的64.4来自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行业。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加大资源利用率,也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2.4 挑战之四: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由“高碳”变为“低碳”的最大阻碍就是整体科技水平不高,缺乏科技研发能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发达国家有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的义务,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我国主要通过商业途径获得技术转让。据估计,以我国2006年的GDP计算,要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变,要投入250亿美元的资金。对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额投入。

3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面对自己国情,必须采取全面、系统、综合的举措。

3.1 整体规划 我国已将减排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规定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标志着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

3.2 先行试点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深圳,它是第一个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批通过的部级低碳生态示范市。住建部支持在深圳优先试验国家为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制定的各项新政策和新技术标准,让各相关项目在深圳优先落户,并向全国推广经验;国家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各项政策技术标准和示范任务均由深圳负责,住房部对深圳市举行的每年一次的“光明论坛”也持支持态度,让它成为在国内外都有影响力的交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经验、理论的平台。在条件具备的省市、地区、行业中,都应有目的的选择试点和典型,扎实推进,确保我国经济在低碳经济促进下又好又快发展。

3.3 建立机构 推行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通力合作。要改善环境,形成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并重。行政手段是引导,法律手段是规则,经济手段是平衡。因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最终是要靠经济规律和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要建立组织机构,指导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

3.4 制定政策 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配套政策,系统的产业和产品认证及检测标准等,引导低碳经济健康发展。

3.5 发展“低碳产业” 要不断增强我国低碳经济与技术的竞争力,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使更多的新经济增长点出现在经济转型、转变中。杭州市“低碳产业基金”是我国第一个资金规模达50亿的低碳产业,它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它将投资方向定义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无碳替代”。节能减排就包含在高碳改造中;对原有设备使用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加以升级是低碳升级的内容;像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则包含在无碳替代中。

3.6 做好宣传工作 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方式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通低碳经济网络专线,搭建老百姓与政府勾通的桥梁,发挥人民群众“低碳经济”主人翁作用。教育和引导大家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增强环保意识,减少能源浪费,使低碳经济和低碳消费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4 结语

著名学者何建坤强调:“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将与全球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好处如下:首先,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进国家和企业节约能源,降低能源需求量,使能源的国际依赖度降低,使我国的能源安全提高了。其次,生态环境因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受到保护,新的就业机会也因为低碳技术和设备的改造不断创造出来。最后,低碳技术是创新技术,低碳技术的采用使得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提高。新能源产业作为全球经济的制高点,使得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经济的引擎,其必将引起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的出现,掌握低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导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友华,王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6.

[2]姬宪恒.我国经济发展可分三步走[N].中国商报,2009.12.8第二版.

[3]杨莉.低碳经济发展可行性研究及策略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 (23):26.

[4]樊纲.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N].解放日报,2009.12.20第8版.

[5]绍伟.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金融与经济,2009,(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