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例6篇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残疾学生 保健教育 心理健康 身体素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残疾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0%,据此推算,全世界残疾人约5亿。1987年4月,我国在的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残疾人占总人口的4.90%,据此推算,全国五类残疾人总数约为5164万人。其中,残疾学生占相当大的比例。残疾学生虽然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但是也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要使残疾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对残疾学生进行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保健教育,提高其生活质量和自立能力。保健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有其特殊的规律。保健教育是以实践为主,讲解为辅,以提高残疾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往往还需要家长和家庭的参与,才可以提高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缩小他们与健康人群的差距。本文通过对进行保健教育前后残疾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了对残疾学生进行保健教育的效果。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各初级中学中随机选取残疾学生107名,男生58人,女生49人。年龄为12~16岁。以调查问卷的方法,比较学生进行保健教育一个学期前后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1.2保健教育的内容

展开《保健理论课》、《养生保健法》课程的学习。实践教学进行《保健康复运动》、《推拿按摩》的学习。讲授内容包括:保健与康复、保健康复的特点和作用、保健康复和心理保健康复的指导内容和方法。实践内容包括医疗保健体操、推拿按摩手法操作、保健康复运动、软式排球传球、垫球练习、养生保健十二法、六字诀吐纳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主要通过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保健养生理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运动和自我保健养生,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增强自理能力。

2.结果与分析

2.1保健教育前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1 残疾学生保健教育前情况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残疾学生受身体健康缺陷的影响,生活质量普遍不高。其生活自理能力较低,自理能力较好的仅为10.3%。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在各项调查指标中得分较高,但能力较好的仍然仅为30.8%。能否保持充沛精力的能力同其学习效率高低具有相关性,二者的情况也比较类似,得分分布也基本相当,能力较好的区间均在25%~30%之间。

2.2保健教育后的问卷调查结果

表2 残疾学生保健教育前情况调查(%)

表3 调查内容提高幅度对比统计(%)

通过对残疾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前后效果比较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通过保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参与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缓解了身体缺陷带来的压力,最主要的是进行了身体康复、增强了体质;其次是扩大了社会交往和丰富了课余生活,缓减了压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恐惧焦虑情绪,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自信。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通过一学期保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调查内容中的七项指标与学习前相比均有了较大提高,其中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了30.6%,生活自理程度提高了17.1%,保持充沛精力的能力提高了19.4%,学习效率高低提高了13.9%,持续1小时锻炼能力提高了22.1%,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能力提高了22%,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提高了14.7%。

3.讨论

3.1进行保健教育前,残疾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状况比较堪忧,说明残疾学生在没有专门的保健教育时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均较差。残疾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与其自身特点有密切关系。因为残疾学生本身身体健康状况不好,既要承受学业压力,又要逐渐学习独立应付个人的日常生活。当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焦虑、偏执、恐惧不自信等心理,因此产生自闭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等问题。要克服其心理问题首先要从个人健康、提高其身体素质、加强保健教育入手。

3.2通过保健教育课的学习,提高了残疾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为他们掌握了基本的保健知识,对自身的身体状况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增强了克服自身身体缺陷的信心。加之亲身实践保健护理和适当的保健运动,不仅生理状况得到了改善,心理健康程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一起学习实践中国古人的保健知识,领会我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魅力。使他们心情放松,精神振奋,一起学习的过程增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改善其人际交往,培养了残疾学生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为其身心健康发展,逐渐融入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罗智波,熊茂湘,谭新莉.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状况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7,11:9-13.

[2]罗智波.高校残疾体弱学生参与体育保健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8,05:38-41.

[3]韦东谊.传统体育保健课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04:127-128.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2

【关键词】 残疾儿童; 性心理健康教育; 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

Sex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disabled adolescents

SHEN Mingh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ji College, Xinjiang Changji 831100, China

【Abstract】 Adolescent period is a transitional and controversial period from sex physiological maturity to sex psychological immaturity.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likely to appear during this critical period in which an individual’s physical body, psychological and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ocial value and world outlook will form. The disabled adolescents are disabled physically, but they, like the healthy adolescents, will also meet some sex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their puberty period. Therefore,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give proper sex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se disabled adolescents in the schools.

【Key words】 Disabled adolescents; Sex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All-round development

1 引 言

残疾儿童尽管身体存在残疾,但与正常儿童一样有着青春期发展。进入青春期后的残疾儿童,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性渴望、性萌动、性梦幻、性等心理现象。如何面对这些心理现象,这给处于青春期的残疾儿童带来了过去从未有过的困惑、矛盾和烦恼,影响着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大众传播媒介广泛频繁地提供着大量的性信息、性刺激,更是增加了残疾儿童的性心理问题。而青春期阶段是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决定个体一生的体格、体质、心理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是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品格、情操、作风、习惯也是最深刻的,往往影响终生。正如罗素所说:“有些人后来在健康方面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知识不足或教育不当。”“一切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但是对性这样的事无知,则是严重的危险。”[1]尤其是青春发育期。因此,如何提高残疾儿童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水平是我们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

2 性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素质含义是广泛的,它不仅包括个体的先天特征,还包括个人的身体条件、理论素养、思维能力、道德面貌、实践能力等,是个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东西。即指人的发展的质量水平,是个体的先天体质条件基础上,在教育与社会影响下及个人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对人的活动效能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社会评价意义的身心特点的总和。它包括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

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性成熟有关,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文化因素、个人经历和人格类型的影响。其内容大致有:性生理心理、性生育心理、性临床心理、性病理心理、性治疗心理、性社会心理、性卫生心理、性犯罪心理、性教育心理等。另可具体划分三种类型:一是性生理心理。即男女两性在遗传、解剖、生理特征及演变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类型,如性差异心理、青年、老年等性心理。二是性个体心理。即男女两性在具体性情景刺激下各种心理体验,如兴奋、满足、愉快或忧郁、沮丧、焦虑、恐惧等。三是性角色心理。即男女两性在有关性的社会位置中表现出的各种形式,如求偶、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性心理。可见,性心理是性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性一样是整个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涉及到不同的性心理问题。正如世界著名性学专家霭理斯指出:“性是一个通体的现象,我们说一个人浑身是性也不过分,一个人的性素质是贯穿他全部素质的一部分。”[2]性心理素质不仅是个体心理素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受个体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影响,而且它的形成与发展反过来又影响着个体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发展。因此,性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其它素质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人的能量主要来自于体力和心力两方面。为实现心力和体力的成分和谐发展,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了几个世纪,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的学说。19世纪中期.马克思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心力和体力的和谐发展做出了描述。从哲学角度看,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扬弃人的异化,消除人由自己创造的力量、财富物质反过来支配人、控制人的局面,特别是消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人发展形成的阻碍。从经济的角度看,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即人的劳动能量全面和谐和充分自由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讲,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认识能力,尤其是人的思维能力得到较高程度的发展,使人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使人的发展从必然王国[3]走向自然王国。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精髓可以概括为:首先,十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定的价值取向。其次,人的全面发展含义有三:一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结构中除了品德、体力、智力以外,至少还应该包括审美能力和心理素质这一维度。二是,人的活动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三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社会存在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只有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人的闲暇时间极其充裕,消灭了人压迫人和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的共产主义社会,人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彻底地实现。再次,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全面发展的人要求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来培养和造就。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指导,我国的教育目的始终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教育目的从受教育者的素质结构来说,是应求得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全面教育。而教育对象素质的全面发展又需要实现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

性心理素质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教育目的,性心理素质的发展从素质结构上来说应求得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对性心理素质教育进行的性心理健康教育从内容结构上来说,应该进行的是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和性美育等几个方面的全面教育。

4 残疾儿童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残疾儿童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呢?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应分别从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性美育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如下:

性德育是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性态度和性价值观教育。为残疾儿童提供了解、探索和评价其性态度的机会,促进残疾儿童建立具有开明和责任的性态度,以便残疾儿童形成自己的性价值观,真正体会性价值所在。二是,性责任教育。帮助残疾儿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性关系的责任感,懂得两性关系中严肃的社会含义和社会责任,并升华为高尚的志向,包括克制、防止早恋、防止未婚先孕、懂得保护自己等。

性智育为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其它几育提供知识基础。无论是性德育、性体育还是性美育,必要的性知识以及理解和认知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其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性心理的产生、特点与发展的知识。包括人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男女、月经、性反应、性定向、避孕与妊娠、性传播疾病等性心理的发展特点。二是,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的接纳自我。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疾,在青春期发育中更容易出现自卑等不良心理,因此在残疾儿童青春期发育过程中,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愉快的接纳自我。一个性心理健康的人,必须能够正视自己性生理的发育和性心理的变化,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接纳并乐于承担相应的性别角色。三是,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性适应是指个体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性活动(包括、性意识、性观念以及相应的性情感、等)与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形态之间形成一种和谐关系。性适应能力表现为个体性的同一性的建立;在出现性冲动后,能够正确地释放、控制、调节,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四是,能与异性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的个体,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异性进行自然的、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交往,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自然有理。五是,认识性对自己人生幸福生活的重要作用。

性体育促进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其它几育的发展。具体的教育内容为:一是,通过教育和适当的健美训练,不仅使残疾儿童身体得到健康、正常的发展,而且保持一定的形态美。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性生理的发育和变化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性心理感受和变化。身体是否健康、发展是否正常直接影响其对性体像的认识。因此,不仅要教育男、女生要摄取足够的营养来促进自己身体的建康发展,而且要对男生进行肌肉力量与身体协调性的训练;对女生进行减肥、身体柔韧性等的训练。二是,教育男、女生要养成各种良好的卫生习惯,从而保持健康,预防疾病。

性美育是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其它几育的灵魂,尤其是对残疾儿童而言。因为性美育不仅能帮助残疾儿童具备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培养残疾儿童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性美育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一是,要培养和提高残疾儿童感受性美的能力。感受性美是性审美活动的起点,也是性美育的基本任务。在性美育过程中要帮助残疾儿童理解社会标准对性别审美的要求,并且学会欣赏形体美。二是,要培养和提高残疾儿童鉴赏性美的能力。感受美只是对美与丑的质量层次的判定,而鉴赏美则是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鉴赏美不仅要学会对美的外在形态进行欣赏,而且还要对美的内在品质学会欣赏。培养残疾儿童鉴赏性美的能力能帮助残疾儿童善于保持形体美与心灵美,并且善于欣赏形体美和心灵美。三是,要培养和提高残疾儿童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性审美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残疾儿童感受性美、鉴赏性美,而是培养和提高残疾儿童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只有这样残疾儿童才能在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学会自觉分辨性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与纯洁、庸俗与高雅,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性文化的侵蚀,并以自己文明的、性形象去增进社会风尚的文明,保持高尚的审美观念和情操。

当然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划分实际上是理论分析的需要和产物。在教育实践上也许有工作的重点和分工的必要,但是教育活动各要素互相渗透的性质意味着德、智、体、美诸育本应是相互融通的一体。因此,残疾儿童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在实施性德育、性智育、性体育、性美育诸育时要注意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青春期教育目的及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3):44-48.

2 陈曦,林伟峰.北京市普通中学学生期望的性健康教育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3,(9):29-33.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3

健康教育由过去的以目标人群为主和以疾病为中心的卫生知识传播,转变为现在的面向社区、面向家庭、面向健康人群。目前,健康教育作为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展成为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工矿企业健康教育以及特殊人群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下面谈谈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健康教育的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定,分为4个方面:①健康促进:此项内容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制定的,例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如何安排调配合理的饮食;哪些体育锻炼适合中老年人等。②预防保健:人的某些时期经历着复杂的心理、社会方面的改变,有些改变属于正常的生理改变,如更年期妇女停经,但如果不正确认识正常的生理变化带给人体的影响或不能运用适当的干预措施对某些因素加以预防,都将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使人患病。此类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对象多为有某种疾病倾向的人,例如:如何预防某些传染病、非传染病,什么时候需要预防接种,如何改变不良卫生习惯、不良生活方式,吸烟的危害及控烟方法等。③疾病治疗:对于处于疾病状态或疾病发展阶段的患者所需的健康教育知识是与本身疾病相关的知识,主要以疾病的治疗为主,例如:如何控制症状和减轻症状、所用药物的副作用、所患疾病是否与饮食有关、如何安排饮食等。④康复教育:对于疾病处于转归阶段的人来讲,健康教育以康复教育为主,例如:中风偏瘫患者、乳腺切除以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糖尿患者自己如何进行胰岛素注射;高血压患者如何监测或自测血压等等。

医院健康教育内容:①疾病防治与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种法定传染病的防治知识;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各种常见病的防治知识;各种器械性治疗知识;各种检验、物理检查知识,就诊知识;合理用药知识;日常生活卫生知识。②心理卫生教育:教育患者正确认识、对待自身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对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医疗原则教育,使他们在精神上给患者以支持和鼓励,避免恶性刺激;介绍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和自我心理保健方法,消除异常心理和心理负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③行为干预:在传播卫生保健知识的基础上,协助患者和有特定健康行为问题的人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技能,改变不良卫生行为,采纳健康行为。

医院健康教育又分为:医护人员健康教育;患者健康教育:门诊健康教育(包括候诊、随诊、门诊咨询、专题讲座),住院健康教育(包括入院教育、病房教育、出院教育)。

学校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个人卫生、饮食卫生、体育锻炼、青春期心理卫生和生理卫生、抵制等健康知识。

特殊人群的健康教育内容[2]:⑴妇女健康教育:①婚前教育:宣传婚姻法及性生理卫生,宣传、讲解疾病与婚姻、生育的关系;②孕前教育: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遗传病预防教育,以减少、杜绝遗传病和畸形儿的出生;③孕期教育:早孕检查、建册、定期产检、孕期常见症状及应对措施、孕期营养、自我保健、识别临产先兆、分娩前的准备、异常症状及应对措施、住院分娩等;④产褥期教育:产妇营养、个人卫生、休息、睡眠、情绪、避孕及母乳喂养、新生儿黄疸、计划免疫等;⑤妇女病普查普治的教育。⑵儿童健康教育:①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发育特点、健康评估(体格生长、精神心理发育、营养状况等);②新生儿常见生理状态: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等;③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上感、消化不良、佝偻病、贫血、营养不良、肥胖、肠道寄生虫病、龋齿、近视、传染病等的防治;④预防接种的教育;⑤饮食指导:母乳喂养、混合喂养、人工喂养、辅食添加等;⑥亲子关系:婴、幼与学龄前期;⑦口腔卫生:预防龋齿、正确刷牙、控制糖摄入、改善易感牙齿;⑧视力保健:良好用眼习惯、及早纠正斜视、弱视、定期检查视力;⑨儿童保护:预防意外伤害、防止家庭虐待;⑩体育锻炼。⑶更年期健康教育:更年期生理、心理特点、临床症状、使其正确认识和对待,增强体质,保持乐观情绪,合理饮食,充足营养等。⑷老年期健康教育:衰老过程的特点、饮食、睡眠、生活环境、运动、性生活及心理保健指导,社会角色变化的应对,家庭角色变化的适应,重大事件的应对,常见健康问题如:饮食、安全、排泄等问题的保健以及心理问题、常见病的防治。⑸残疾人健康教育: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通过预防接种、营养保健及卫生宣教,以减少社区中残疾的发生及降低残疾的程度;根据残疾的不同程度、伤残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功能锻炼、语言训练、防止褥疮、术前、术后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加强看护、防止意外等。

工矿企业健康教育内容:①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工人配戴相应的防护用品。②工作场所应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安装不同的防护设备。③介绍有关法律知识。④讲解各种职业病的防治知识,定期作职业病检查。

健康教育的方式

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方式[2]:⑴语言教育方式:语言教育方式在实际运用中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常用方法之一。①个别教育:个别谈话、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②群体教育: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讨论等。⑵文字教育:如标语、健康处方、传单、课本、小册子、报刊、墙报、专栏等。⑶形象教育方式:如电影、电视、戏剧、录像、橱窗、画廊、展览等。⑷电化教育方式:有广播、收音、录音等。

参考文献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4

2021年3月3日是第22次全国“爱耳日”。“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增强全社会听力残疾预防意识,有效减少、控制听力残疾的发生、发展,推进我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爱耳、护耳意识,减少听力残疾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开展好第22次全国“爱耳日”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二、时间安排

2020年3月2日—3日,可酌情安排活动时间。

三、活动措施

1、制作宣传横幅悬挂道路醒目位置进行宣传。

2、XX县残联为XX县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残疾儿童捐赠书包及耳模。

3、XX残联联合XX惠耳听力开展“爱耳日”预防耳聋的科普知识宣教活动。

4、免费为听力残疾人适配助听器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本通知要求。及时制定宣传教育活动工作方案,明确分工,协调行动,认真做好组织实施,确保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5

【关键词】体育锻炼 残疾人 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43-02

【Abstract】PE is a bridge for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to equality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fe and enjoy the outcom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which can not only relieve the tension and the state of conflict in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and effectually control their negative emotion like anxiety, dumps, etc, but also help promote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self-evaluation and willpower. It helps human’s development.

【Key words】PE exercises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吕氏春秋•尽数》有“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的论述,较早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和精神健康的意义;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曾用“登大坟而远望兮,聊以舒吾之忧心”来描述体育活动对情绪的宣泄作用。[注1]从中不难看出,体育锻炼既能够增强体质又可以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身心障碍不仅为残疾人带来行动和生活的不便,还会导致很多继发性心灵创伤。特殊学校不仅应该针对学生的生理状况、年龄特征和身体承受能力等特性开展康复训练,更要开展适当的户外体育活动;其他社会福利机构及体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经常为残疾人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锻炼意志,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一、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康复的影响

1.体育运动是残疾人实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享受社会文明成果的一座桥梁[注2]

残疾人体育在增强体质、改善与提高身体机能、康复训练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残疾人提高身体素质,还能保持良好心境,体现出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有研究指出,“体育能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所提出的残疾人体育运动目标也反映了这一思想。[注3、注4]因而,残疾人体育不是简单的健身娱乐,还能够陶冶情操,使参与者体会到个体生命对于社会与生活的价值,树立良好的自我观念。从社会交互作用角度看,体育运动参与者可以不论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等差异平等地在一起从事体育活动,周美芳等人从残疾人渴望被承认、体育康复价值、无障碍生活环境渴望等方面,论证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平等化与正常化问题,[注5]为大力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2.体育运动能够缓解残疾人情绪的紧张和冲突状态,提升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益于残疾人焦虑水平的控制与抑郁情绪的缓解。[注6、注7、注8]身心缺陷会导致残疾人出现自卑、灰心、绝望等消极情绪,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增加与体育爱好者的交流,扩大社交范围,提供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与支持的机会。体育运动还需要有高度的精神集中,个体忧虑和挫折感等不良情绪情感体验会在运动中被分散与降低,紧张感也会得到释放和缓解,研究证实了聋人在参加体育活动后消极情绪的减少情况。[注9]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一项对聋哑学生体育价值的研究发现,41.8%的男生和4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39.2%的男生和38.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体育的竞争与合作特性让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单调与灰暗,为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有助于抑制焦虑与抑郁等消极情绪产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评价,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了生活质量,幸福感得到增强。

3.体育运动使残疾人的身体自我得以发展,提升自尊水平。

自我也叫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假设的结构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被认为是个体通过自身经验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觉知或意识,对个体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身体自我是自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包括各种身体特征以及反映这些特征的心理活动;[注10]自尊与自我价值相关,是自信和自我得到尊重的一种体现。有研究证明,身体的缺陷会影响残疾人身体自尊发展水平,[注11]由残疾导致的“无用感”让残疾人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包袱、社会的累赘,比健全人更容易产生自卑观念,需要得到尊重的需要也更强烈,当尊重需要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丧失自信、产生自卑感。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既要克服生理上的客观困难,又要克服心理上的主观因素。杨剑指出,[注12]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残疾人有更积极的整体自尊,而体力弱、缺少活力的青年男子有低的自我概念;运动员的社会自尊、整体自尊和自我概念等自我评价均略高于非运动员。可见,体育能帮助残疾人形成比较稳定的价值系统。陈荔、张力为在对接受运动干预的残障者进行身体自我研究后发现,不论残疾类别与年龄,参与运动都有助于被试对自己身体意象、身体自我效能和身体表现等认识的提高和观念改变。[注13]

二、通过体育锻炼提升残疾人心理健康水平

1.以人为本,发扬残疾人体育功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在从事生产、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残疾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来弄清事物性质和规律的渠道遭遇破坏,需要在训练中坚持器官的“用进废退”原则,最大限度发挥被损伤部位的功能,进行缺陷补偿或代偿活动。因而,体育运动于残疾人而言,除正常人能享受到的乐趣与功能外,还能够在生理上帮助残疾人进行机能恢复,能够有效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在体育活动中展现残疾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与运动能力。

我国自1995年以来,先后多次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各级政府要组织和扶持残疾人开展体育活动,举办残疾人体育运动会,积极参加国际性比赛和交流等,以法律形式保护了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合法权益,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持。

受个体因素限制,残疾人体育需要更加完备的设施条件,同时也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除残疾人自身体育观念淡薄外,他们进行自我保护和维护合法权益的动力不足,一些相关部门的人员对残疾人是否应该享有体育权利的认识淡薄。[注14、注15]因而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需要更加勇敢的精神和更大的毅力,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全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本着人道主义信念,站在残疾人立场真正理解、关心和帮助他们,为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提供坚实的社会文明氛围,为他们抛开自卑、树立信心、建立人格尊严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特殊体育培养模式,为残疾人运动输送后备人才。

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各地差异大,残疾人体育学科建设与科研也相对落后。研究表明,目前特殊学校体育还局限于体育理论的课堂教育,锻炼项目单一,开设的体育项目远远不能满足残疾人体育运动需要,没有统一的符合残疾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专业教师匮乏,大多数教师经过了专业的体育训练,但普遍缺乏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职前训练;体育与心理康复相关研究仍是空白,力量薄弱;特殊体育所需康复训练室等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缺乏,[注16、注17]这些都制约着特殊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残奥会、特奥会等的举办,社会各界开始高度关注残疾人体育运动,为残疾人体育带来发展机遇,有利于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残疾人体育研究工作,有利于特殊学校改善体育办学条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3.寻找残疾人体育锻炼与心理训练的联结,提高残疾人心理水平。

心理训练是体育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对运动员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与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以及智能训练等一起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张力为等曾对心理训练的结果表明,运动员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境界主要体现为有意识的对抗和超越本能的欲望。[注18]残疾人在体育训练中会面临较健全人更多更大的困难,他们要在训练中付出比他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更多地重复失败,会遭遇他人的误解和更多不可预料甚至无法控制的困境。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训练,残疾人能够在反复的磨砺中培养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与思维习惯,提升应激能力,磨练出坚韧的意志和更强的自控能力,建立并提高自信水平。

心理康复人人需要,体育活动是人人可以享受的活动,体育运动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帮助有目共睹,能够慢慢淡化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消极因素,不仅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改变认知状态,还能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残疾人身心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为特殊学校、残疾人体育组织加大投入力度,不仅为残疾人提供更为广阔的康复途径,还体现出残疾人享有平等体育的权利,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

注 释

1 季 浏.体育心理学教与学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卢 雁、韩 松、李伟一.我国残疾人体育管理组织结构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98~1700

3 李 荀.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J].南方论刊,2006(12):60~62

4 张军献、谈 卿.近二十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研究述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2):104~108

5 周美芳等.残疾人体育与社会公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8):22~25

6 李 艳.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的状况与心理效益[J].体育学院学报,2000(4):43~45

7 刘 霞.浅谈体育对残疾人心理的影响[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3):273~275

8 金 帆、庄广秋.辽宁省残疾人运动员专项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59~60、63

9 朱世海.体育活动在培养聋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2006(5):46~47

10 曾 向、黄希庭.国外关于身体自我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1(1):41~46

11 李 红.上海市残疾人运动员自信心水平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12 杨 剑.体育锻炼与人的自我概念发展[J].体育学院学报,2002(1):27~30

13 陈 荔、张力为.残障者身体自我的影响因素[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4):56~59

14 刘永风、何 金、汤卫东.论残疾人体育权利的发展与保障[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2):31~33

15 蒋 毅.湖南省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123~125

16 何敏学、王 佳.辽宁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52~254

残疾人健康教育知识范文6

为加快推进我市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将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总体规划,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普惠制度和特惠制度相结合,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坚持资源共享,充分依靠现有公共服务体系和保障制度为残疾人服务。

(二)目标任务。到2015年,建立起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城乡残疾人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住房、托养照料、精神文化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残疾人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全市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残疾人普遍达到小康水平。

二、进一步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将残疾人纳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予以重点保障和特殊扶助,社会保障的普惠改革与特惠改革同步制定,同步实施,逐步建立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一)建立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靠父母或兄弟姐妹供养的成年重度残疾人单独立户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落实完善低保重度残疾人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补贴政策,逐步建立按残疾等级实施分类救助的生活补贴制度,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对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和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优先实施临时救助;对城乡流浪乞讨生活无着的残疾人,给予及时救助和妥善安置。

对0—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抢救性康复,在定点机构接受康复训练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放宽到9周岁。大病救助、医疗救助要优先照顾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对贫困残疾人大病住院费用经医疗保险报销后,在政策范围内自付部分救助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计划,对特困户继续实施“温馨安居工程”,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予以优先安排。将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全部纳入廉租房保障范围,并在选房和无障碍改造上充分考虑残疾人出行和使用方便,给予特殊照顾和帮助。

(二)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市、县(市、区)政府为重度残疾人代缴全部最低缴费标准的养老保险费。落实重度残疾人享受社会养老待遇条件和标准的政策,今年起将城乡重度残疾人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由60岁调整为55岁,在55—60岁期间需支付的基础养老金,由市县两级按3∶7的比例承担。

对于重度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的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减免或补助。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治疗、畸残矫治手术,以及以治疗性康复为目的的运动疗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截瘫肢体综合训练、作业疗法、认知知觉功能障碍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障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逐步增加工伤保险职业康复项目。

城镇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生活护理费、伤残津贴等各项特惠待遇。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为残疾职工办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为残疾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单位)招用残疾人就业困难人员,可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

(三)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落实省财政给予补助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居家服务补贴等政策,逐步建立完善残疾人托养护理制度。提高残疾人托养机构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阳光家园”建设,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得到寄宿和日间照料托养等服务。对残疾人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残疾人家居环境无障碍建设和改造给予政府补贴,对享受低保的重度残疾人逐步实现免费适配。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政策。

落实好残疾人在享受税收减免、生活用电、水、煤气费用、就医就诊费用、农村残疾人承担筹资筹劳费用、残疾人家庭安装有线收视费用、聋人手机短信费用以及盲人和下肢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全面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规划和制度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要求,重点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发展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托养、无障碍、文化体育、维权等专项服务,大幅度增加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完善社会化康复服务网络,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邻里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心理辅导、康复转介、残疾预防、知识普及和咨询、临床研究等康复服务项目。加快残疾人康复中心建设步伐。按照市级不少于10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8000平方米,县级不少于50张床位、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通过新建、改扩建等方式,5年内市级和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处骨干型、标准化的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努力使市级康复机构成为我市康复技术资源中心。加强残疾人康复网络建设,市县三级和二级医院要设立康复科,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设立康复指导站,配有从事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专业人员,并配备康复设施和器材。制定并完善聋儿语训、智障、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辅助器具等专业康复机构标准和各类康复技术标准,建立康复定点机构认证制度,提高康复服务机构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专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纳入城乡医保定点机构和工伤康复定点机构。

实施“康复人才培养工程”,将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及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教师纳入国民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服务技术纳入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有计划地选聘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优秀大学生,强化训练后充实到社区和专业康复机构。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专业医疗康复、教育康复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工作,稳定残疾人康复人才队伍。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加快建立残疾预防联席会议制度和早期干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收集、监测和研究。医疗保健机构要严格执行《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情况。制定“残疾预防行动计划”,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强化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逐步免费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工作,逐步免费实施新生儿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阳性病例干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工伤预防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急救能力,控制残疾的发生;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加大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力度。

(二)完善残疾人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省义务教育条例》,对接受义务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杂费,并给予生活补助。实施残疾学生免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实行残疾学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中残疾人家庭子女及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以及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对考入大中专院校及以上的残疾学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残联、民政、财政等部门给予学费补助。

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服务等形式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进一步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成果,力争到2015年使全市所有特教学校都能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水平达到区域内健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水平。建立一处市级残疾人综合特教学校,提高办学水平。依托社会资源,鼓励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发展。落实特殊教育工作者岗位津贴标准,落实手语翻译教师和翻译干部特教津贴政策。加强特殊教育研究,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特教学校开设教养班、送教上门等方式,解决重度肢体残疾、中重度智力残疾、脑瘫、孤独症等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依托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福利机构和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做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转移衔接服务。

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政府职业培训计划,鼓励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院)、职业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集中就业机构及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建立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一次性就业率相衔接的机制。

(三)建立规范化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稳定就业。贯彻《残疾人就业条例》、《省〈残疾人就业条例〉实施办法》等法规政策。落实残疾人就业优惠政策,要把残疾人就业创业作为就业工作重要目标任务,列为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政府招录公务员时不得拒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报考和录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投资主体兴办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机构、庇护型工厂等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落实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不分所有制性质和组织形式,都必须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达不到安排比例的单位按规定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规定给予奖励。残疾人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型收费,还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认真执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与管理、审计等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地税代收制度。对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依法落实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规定。加大对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百千万残疾人就业创业扶贫工程”,制定扶持各类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职业培训机构的优惠政策,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

加强市、县(市、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开展统一服务对象、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机构标识、统一人员标准和统一服务准则“五统一”的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确保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立残疾人服务窗口和服务项目,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加强对盲人按摩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行业管理,落实盲人按摩机构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规范发展盲人医疗保健按摩服务业,实施“万名盲人医疗保健按摩师培养工程”。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就业。

(四)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残疾人脱贫致富步伐。政府有关部门要将农村贫困残疾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对象予以扶持,农村金融机构要向残疾人提供方便可及的金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农村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帮扶。落实好康复扶贫贴息贷款,健全担保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提高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户)的到位率和扶贫效益。探索“公司+农户”等产业化扶贫模式,帮扶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并为其提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保障农村残疾人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政策。巩固发展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政府举办或补助的面向“三农”的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将残疾人优先纳入培训范围。

(五)健全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逐步满足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以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安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为精神、智力残疾人和其他各类重度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开展生活技能训练、职业康复、职业培训与工疗、农疗、文化体育、心理疏导、安全保护等服务,组织从事简单生产劳动以及相应的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活动。将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优先发展。按照床位不少于50张、建筑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的标准,重点支持5-10处基层残疾人专业托养机构建设。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非营利性托养服务机构。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服务机构给予居民家庭水、电、气、暖费用同价优惠待遇。落实政府补贴政策,制定实施残疾人托养服务标准、入院甄别标准、机构管理办法,逐步建立针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日间照料和居家安养社会组织的资助及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加快托养专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六)加快推进无障碍建设,改善残疾人日常生活条件。大力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车站、居民社区等场所和设施实施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对有需求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逐步开辟无障碍公交路线,设立无障碍站牌、残疾人专用车位等无障碍设施。将信息交流无障碍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政府及残疾人组织门户网站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助困、社会保障、生活救助、托养服务等业务信息网络服务系统,推进互联网、手机等信息无障碍实用技术和产品研发。在电视台残疾人专栏节目增配手语字幕的基础上,推进新闻节目播音与字幕同步播出,便于残疾人扩大信息交流。市、县(市、区)图书馆设立盲文和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定期增配、及时更新适合残疾人阅读的读物。完善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残联要加强与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数据交换与共享。

(七)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市民活动中心设立残疾人活动中心(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要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各级各部门举办文艺活动要鼓励残疾人参加,定期举行残疾人文艺汇演,加强优秀残疾人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繁荣残疾人艺术创作,支持残疾人艺术机构建设。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各类残疾人运动会,全市残运会与全市运动会同城同步举办。继续抓好传统体育项目,市、县(市、区)要建立稳定的优秀残疾人运动员队伍、教练员队伍和残疾人体育医学分级员队伍,健全完善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培训、表彰奖励机制,不断提高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按照政策,解决好在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中成绩突出的优秀残疾人体育人才的奖励、就学、就业和保险等问题。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文化馆及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文化馆等要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力所能及的文化活动,加强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等健康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演出。加大对盲文、盲人有声读物、残疾人题材的图书、音像制品出版等的扶持力度。支持发展残疾人励志文化产业,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八)健全残疾人维权服务体系,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建立以各级司法行政部门提供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主导,以有关部门、社会力量等提供的法律救助为补充的残疾人法律救助体系,为符合规定的残疾人法律援助案件提供经费补助。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机制,畅通渠道,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健全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置机制。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四、建立完善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做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成立市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进小组,研究决策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加快推进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各级各部门要将残疾人工作列入各自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密切配合,切实提高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残联、统计等部门要加快建立残疾人事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稳定增长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大福利公益金、体育公益金对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扶残助残慈善事业,创新开发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团体的扶残助残项目,完善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多元化筹资机制。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各类残疾人服务业。

(二)完善政策法规。适时修订《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市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认真落实《省残疾人优惠扶持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纳入我市全民普法教育规划,不断增强全社会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制定并完善残疾预防、0—6岁参加儿童免费抢救性医疗康复、残疾人康复救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津贴、贫困残疾人大病救助补贴、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残疾人服务业发展、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化残疾人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和倾斜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完善面向残疾人服务的行业管理制度和服务机构的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