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论文范例6篇

平面构成论文

平面构成论文范文1

如同平面构成在学习中要绘制“点、线、面综合构成”一样,几乎每个园林的空间设计中,都体现了形态元素点、线、面以不同形式发挥的作用。点、线、面使得园林景观的空间变得有序,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的对象,在一个空间里既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线。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该更注重点、线、面三者的结合,营造出空间景观层次丰富、健康生态的景观环境。

二、形式美法则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对称均衡。前者如北京故宫建筑的布局方式最具有代表性,以此烘托了严肃庄重的气氛。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广场、花坛也经常运用对称的布局方式,给人安全稳定庄重的感觉。但是如果在园林设计中全部采用对称式布局,就会显得过于完美,给人呆板的感受,而均衡则可以弥补这种单一化,使园林空间生动而富于美好的变化,较常用的是自然式均衡,例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在设计方面采用了一种自然式均衡的园林空间布局模式。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一种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和谐之美。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园林空间设计将均衡和对称这两种布局方式综合运用,也产生了很好的空间效果。

2、对比与统一。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对比体现出不同元素之间的差异性,统一则表现为各种对立面的组织与协调。设计者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常用对比手法突出主要的景观节点,以此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在很多广场的设计中,就常以喷泉或雕塑作为主要景观节点与其他小景观形成对比。同时,在许多古典园林主景规划中,往往用较大的面积、体积来体现其在整个园林空间布局中所占的主导位置,这样的设计方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出其地位和主景优势,能产生鲜明的对比效果。在园林空间设计中,对比是可以多方面体现的,整体与局部、主体与从属、大与小、曲与直、虚与实、动与静,甚至是材质、色彩等都可以产生美妙的对比效果。在园林空间设计中缺少对比,就会缺少变化,必然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没有美感。可是,事物都是辩证的,对比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超越度的把握,过分地强调夸张对比就会失去园林景观的和谐美感,使人没有视觉焦点。所以,统一和谐的感觉也是形式美非常重要的一环,正确运用对比与统一的形式美法则可以使园林各种要素相辅相成,活泼生动,而又不失完整和美的韵味。

3、节奏与韵律。绿化装饰也必须平面构成强调节奏感和内容存在的方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韵律感,它是产生形式美不可忽视的一种艺术手法。园林的内容决定其形式,园林的形式依赖于内一切艺术都与节奏和韵律有关。节奏,近似节拍,是一容表达主题。同时,恰当的形式又可以充分地展现内种波浪起伏的律动,当形、线、色、块整齐而有条理地容,良好的表达主题。绿化装饰中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强弱和长短、疏密、高低、刚柔、曲直、方圆、大小、错落等对比关系的配合。

三、结语

平面构成论文范文2

关键词:藏书结构;藏书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287-02

1 关于藏书结构的概念

肖自力最初给藏书结构下的定义为:“把各种不同学科、不同水平、不同语义、不同形式的知识情报载体,搜集、整理、组成一个有主有从,有专有博,互相配合的整体,这就是藏书结构”。显然,肖自力一开始便指出藏书结构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但对“多维”的量没有明确限定,于是藏书结构便没有明确的外延,各维在独立作概念使用时也没有明确的外延。

综观已有十几种关于藏书结构的定义,除个别同志将藏书结构定义为藏书比例(主要原因在于对肖自力初始定义理解有误所至)之外,其他定义均较统一,认为藏书结构就是运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从整体角度认识藏书体系内部――各门学科、各种主题、各种水平、各种文种、各种出版类型、各种载体形式的出版物的组织与搭配,寻找它们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联系和关联。这种藏书体系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方式就是藏书结构。

藏书结构的概念有如下四点。

藏书结构是藏书体系的组织法:藏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的各种不同成分的藏书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藏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的组成状况及相互联系就是藏书结构。藏书结构的实践结果形成藏书系统。

藏书结构是一个整体概念:组成藏书系统的各要素,即各种不同成份的藏书并非毫无关联地凑合在一起,而是处在彼此联系,相互配合之中,一旦这种联系、配合发生突变,藏书结构就要受到破坏。

藏书结构是一个多维结构:它既要考虑文献的学科属性,又要兼顾文献的类型、语种、出版时间,更要照顾读者的需求水平等等,所以它是一个多维的复杂结构。美国图书馆协会曾从18个方面构思藏书结构的框架,国内一般的考虑五个方面,即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语文结构,类型结构。

藏书结构的参照系不同于藏书比例:藏书比例以馆藏总量为参照,考虑的是藏书的种数、册数,要求的是数量;而藏书结构则以“世界3”为参照,考虑的是藏书所含信息、知识、情报量的完整与否,能满足读者需要的程度,要求的是质量。藏书结构的这一特点,使藏书建设的研究摆脱了“比例说”的狭小视域而迈向“结构论”的新阶段。

2 关于等级结构

(1)肖自力“五级”之说。

根据美国图书馆的作法,针对我国图书馆的现状与条件,以读者需求水平和藏书内容的学术水平以及藏书的情报量为划分等级的标准,肖拟就了五级结构方案。

甲级:完整的藏书

乙级:研究水平藏书

丙级:大学水平藏书

丁级:基础水平藏书

戊级:最低水平藏书

(2)黄本华“三级”之说。

以读者需求特点为标准,将藏书划分成从低到高的三个级别。

一级:专业学习水平

二级:一般专业研究水平

三级:高级专业研究水平

(3)张炎烈“七级”之说。

以图书本身的学术水平和读者的使用水平为划分标准。

Ⅰ级:专业研究水平藏书

Ⅱ级:大学生及相当于该水平的藏书

Ⅲ级:中学水平及相当于该水平的藏书

Ⅳ级:幼小读物藏书

Ⅴ级:知识性、趣味性及科普读物藏书

Ⅵ级:特殊用途藏书

Ⅶ级:综合性参考工具书

(4)李银生“四级”之说。

在张炎烈和肖自力学术观点的基础上,李以图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藏书的情报量为标准拟定了四级结构方案。

甲级:完整级

乙级:研究水平

丙级:大学水平

丁级:基础水平

3 关于藏书结构与藏书比例的关系

从比例到结构是藏书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其深刻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1)参照系的变更;(2)功能的扩展;(3)意义的升华;(4)方法的更新;(5)理性思维的延伸。

结构研究和比例研究有着重要的区别,但二者并不相互排斥。结构研究向量化发展,必然用及比例。比例研究是结构研究的手段和途径。比例研究隶属于结构研究,它必须纳入结构研究的范畴,成为结构研究的子研究,否则,便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结构研究是比例研究的目标和归宿。

4 关于藏书结构一览表

藏书结构一览表是藏书结构的框架设计,它从系统的角度对藏书结构的各方面做了组织综合,其功能一方面可据此分析图书馆藏书结构的现状,另一方面可规划未来发展蓝图。

肖自力利用图书结构五个方面(五维)的层次划分及其代码设计了一张颇有影响的藏书结构一览表(表1)。该表为全国图书馆界半定量评价某馆或某地区馆藏文献合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然而该表也充分暴露出藏书结构作为一种多维结构在付诸实际时的艰难和复杂性,这一致命弱点,极大地影响了该表的实用价值。为克服此缺陷,李银生提出一种二维框架模式,建议学科设立100条左右,藏书等级划为四级,各级藏书内容深浅程度、藏书所含信息量、出版物类型、语种等方面都有详细、准确的规定(表2)。

相比之下,肖拟一览表具有较好的理论引导价值,而李拟一览表则具有较强的使用价值。

藏书结构研究通过二十多年的艰难探索,在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效益,在高校系统,愈来愈多的图书馆运用藏书结构理论提供的方法建设本馆的藏书,力求使图书馆决策建立在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的基础上。可以预计,当藏书结构理论深深植根于各个图书馆的业务实践之日,便是全国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立之时。

参考文献

[1]肖自力.试论藏书结构[J].图书情报工作,1981,(1).

[2] 李银生.从比例到结构――藏书建设理论研究的重要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1990,(1).

平面构成论文范文3

【关键词】知识建构;混合式教学和学习;网络知识建构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8-0094-04

一 引言

信息化社会,学习者的学习强调其协作性。CSCL强调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网络平台的出现,进一步促使了CSCL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众多研究者将网络论坛作为CSCL的主要研究对象,探究论坛中学习者的各种基于文本类型的对话,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知识建构是CSCL领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是指个体在某特定社区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某种有目的的活动(如学习任务、问题解决等),最终形成某种观念、理论或假设等智慧产品,个体在该公共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在一个特定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聚焦于具体的问题,学习者在一系列小组活动中持续地、深度地进行合作学习探究,从而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推动者,专家型的学习者。现代课堂教学中,多数课程会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知识建构活动和网络知识建构活动两方面同时着手进行。本研究以《摄影技术》课程为例,探究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活动对网络学习支撑的重要性。

二 《摄影技术》课程知识建构活动设计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为广东医学院《摄影技术》课程。基于课程自身特点,任课教师将整门课程的教学划分为理论探究和操作实践两个环节,同时借助于网络平台,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络论坛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设计一系列知识建构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

(1)课堂知识建构活动

课堂教学环节是知识建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对《摄影技术》课程中理论知识的探究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基于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的知识建构,这些问题是教师总结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提到的一些其在实践活动中(摄影过程)所遇到的,而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无法在平台上进行详细解释或说明的问题。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建构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2)网络知识建构活动

网络学习活动环节是整个知识建构活动的核心部分,其知识建构活动的设计采用Salmon的五阶段网络活动模型,包含有入门和动机、网络社会化、信息交换、知识建构和发展。《摄影技术》这门课程更注重于学习者的操作实践,而操作实践产品的呈现更多的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一周一次的课程使得基于BB平台的网络知识建构活动成了教师和学生的主阵地。网络知识建构活动中,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发表自己的观点、解决其他学习者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寻求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回答。由此,学习者在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同时,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未分享的知识”到“外部的知识”,继而到“分享的知识”、然后到“共同观点”,最后到“建构的知识”的过程。知识建构根植于学习者之间已经形成的共同观点。

知识建构活动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平台上网络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不断反馈到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教师对平台上学生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分析,示范好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同时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进行指导。由此,课堂知识建构活动和网络知识建构活动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

三 研究问题、方法与案例

1 研究问题

CSCL环境中,众多研究者指出了网络知识建构活动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强调网络知识建构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交互的重要性,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对网络知识建构活动的辅助和支撑作用。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CSCL环境中,混合式学习方式下,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中所进行的基于文本的对话呈现什么特点?网络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基于问题的探究交互性如何?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学者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并对案例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的编码体系为Barbera的“网络知识建构讨论中的文本类型”(如表1所示),探究学习者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的基于文本的对话的特点。

基于对“网络知识建构讨论中的文本类型”的探究,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提炼出学生在网络平台中所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回复的文本进行分析,探究CSCL环境中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学者之间的关系。

3 研究案例

平面构成论文范文4

[关键词] SCI; 科研; 评价体系; ESI; 全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39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60- 02

在我国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中,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凭借其应用广泛性获得了积极的发展和推广,然而近年来实践中主要采用SCI的数量作为评价指标的短视现象备受学术界的质疑。与此同时,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则以SCI和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为基础,从引文分析的角度,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领域,分析范围在10年内,注重了论文质量而获得长期评价效果,可以为科研评价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思路。

1中国的科研现状分析

1.1我国科研论文的基本情况

(1) 中国科研论文的数量在国际论文总量中所占比例增加。2010年,科研机构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数共12.15万篇,其中19.7%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了其学科的平均水平。论文的总数在时间序列比较中,比2009年提高了4.2%;比2008年提高了8.2%。

(2) 国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均有提升。2001-2011年,科研人员发表的国际论文达83.63万篇,总量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0年统计值提高了2位;引用次数达519.14万次,处于世界第7位,比2010年统计值提高了1位。每篇论文引用平均值为6.21次,2010年该值为5.87次,即2011年比2010年提高了5.8%,于此同时,世界的均值为10.71次,比2009上升了1.3%。显然,在此项中,我国的平均值与世界平均值的差距非常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

(3) 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6位。2001-2011年,我国不同的学科论文10年段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达5 856篇,处在世界第6位,比2010年统计值提高了1位。但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差距大。

(4) 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处在世界第5位。到2011年11月为止,在世界热点论文总数中,中国以196篇(9.9%)处于世界第5位,比2010年提高1位。热点论文数排名前4位依次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

1.2我国科研现状基本情况

(1) 当前我国的科研论文总数在国际论文中所占比例增加。

(2) 被引用次数世界排位有所提升,但是距国际被引用平均值的差距大。

(3) 高被引国际论文数量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在世界排名提高,但是,距国际领先国家的差距非常大。

(4) 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许多的研究机构和大学都以SCI论文的发表作为工作能力、职称评级和奖励的重要根据,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学术研究和的气氛,带动了科研的发展,但是单纯以SCI作为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易导致科研评价的短期行为,造成科研质量的不高,满意度差,不利于科研创新的发展。

2单一的SCI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SCI评价体系在我国基础研究评估实践中的作用体现

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的创建,开创了研究文献的新角度。引文功能的使用,促使SCI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科研人员了解最新研究状况、把握国际学术的前沿和获取最新信息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实践中,SCI作为国际公认的检索评价系统之一,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创新步伐。同时,该数据库的期刊影响因子功能,是根据2年内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期刊引用论文的频次分类和计算分析,获得的学术期刊的权重,可以反映不同期刊的影响力情况。我国也利用SCI的引文功能和期刊影响因子,拓展了我国科研机构的研究视野,并推动了科研创新的发展。

2.2利用SCI进行基础研究评估实践中存在误区

近年来,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不顾研究能力的基础,将SCI论文数量作为科研机构和人员的考评指标,对人员的科研贡献能力、科研项目进行计量考核,依据SCI论文数量来发放奖金,甚至在学位的申请、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职务的提拔方面都仅仅依据SCI论文数量作为一个硬性指标考核,结果导致近几年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界评价不满,对学术腐败的质问。当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论文产出不断增加,但我国的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不足,论文质量不高,与国外论文存在明显差距。SCI在评价科研人员的贡献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论文数量,二是被引频次。前者注重的是科研人员的文献产出数量或科研能力,后者注重的是科研成果的质量高低和影响效果。但是,进一步可以发现,考察论文的被引频次形成的影响因子,在时间上比较短,而且不能直接反映科研人员的单个引用情况,即单个科研机构或作者的科研水平,评价存在不全面性。

3我国科研评价体系的全面构建和深入发展

3.1逐步构建SCI和ESI共同发展的体系,注重论文数量和质量

SCI作为一个国际平台,其作用明显,于此同时,ESI的开发和利用,将科研数据库的功能和作用推向更广的范围。ESI的功能体现在检索及评价功能上,两者相互融合,其评价结果是基于检索功能的。ESI评价范围包括引文排位、高被引论文以及引文分析三大主要模块。通过ESI,可以明确掌握单一作者在科研中发表文献的学科影响程度,对单一机构或者作者都有明确的结果显示。同时,ESI是长效的评价体系,可以囊括研究学科中10年内的研究情况,发现科研影响程度的时间长,评价的有效性增加。与此同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在今后的科研评价中,充分合理地发挥SCI在整个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但是,需要转变科研评价的侧重点,即论文的质量是未来科研评价的重点之一。在SCI和ESI共同组成的科研评价体系中,要有高质量的论文,并支持国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2取消单纯利用SCI作为评价标准的规定,将其评价反馈机制转为社会性评价

欧洲各国均通过设立中介机构对科研机构、大学等进行评价,形成了依靠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反馈机制。在我国,未来的科研评价体系,需要有多元化的反馈机制,需要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这与当前的现实状况存在矛盾,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其教学和科研评价大部分是由行政部门完成,虽然有一些中介机构,但其在评价内容上关注的是大学科研,存在偏差,不利于当前反馈机制有效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确立依靠多元化的社会性评价反馈体系,从科研、教学、声誉等不同的方面来评价,构建全面的科研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秉福,霍丽华. 自议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J]. 科研管理,2007,28(z1):182.

[2] 孙湘兰. SCI、ESI、H-index在基础研究评价体系中的功能比较及启示[J]. 江苏科技信息,2009(12):29.

平面构成论文范文5

[关键词] 资产专用性 债务期限结构 面板数据

一、引言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发表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将经济学的局部均衡分析法引入财务领域。至20世纪70年代,金融经济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基于不完美资本市场的新模型,但这些理论都建立在资产同质、债务同质的前提条件之下,并没有特别关注资产异质带来的专用性问题,以及股权与债务资金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这个假设与实际并不相符,不同类型的资产与不同期限的债务结构会对企业的财务、运营,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不同影响。所以,进一步研究公司的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应该是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的自然延伸和拓展。

遗憾的是,目前而言,探讨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的文章为数不多,且大多是从交易成本理的角度指出两者的关系,并没有再对两者的关系继续深入,所以对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的研究则鲜有。加之我国企业所处的融资环境及股权融资中遭遇的软约束,使得对债权融资的研究在我国更具有实际意义。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资产专用性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会产生显著影响吗?而这种影响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面的启示呢?

因此,本文试图将资产专用性作为影响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并运用1998年~2007年8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后,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普遍性检验,从而得出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由于没有关于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相关文献,本文将首先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进行文献回顾。考察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的历史演进,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意义。然后再对债务期限结构进行文献回顾。

1.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资产专用性最早由对特殊雇员间题的讨论的埃尔弗雷德.马歇尔所提出,指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其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作为一种理论体系首先由Williamson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提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都试图把各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资产专用性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中,这样就形成了基于不同角度的专用性资产对资本结构理论流派。

国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两种理论流派: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资源的战略管理理论将专用性的资产看作公司的一种独特的资源,可以帮助公司在其产品市场上建立起竞争优势。这会影响到公司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选择。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公司融资理论指出,对债务与权益的具体选择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资产专用性。

国外实证研究大多支持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的结论,其中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有:Srinivasan Balakrishnan和Isaac Fox就公司专用性资产和其他特点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专用性资产对财务杠杆差异的影响最大。国内研究则主要集中在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大多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2.债务期限结构

债务的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与长期债务之间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其主要理论研究成果如表1所示。

国外实证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有Guedes和Opler利用1982年~1993年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影响公司负债期限结构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国内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研究其实不多。

三、实证检验

理论上不同流派基本赞成资产专用性与公司的负债期限结构负相关(见后文研究假设)。以下将运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普遍性和敏感性检验。而后,将实证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研究假设

承袭资产专业性于资本结构研究的方法论,本文将从资源的战略管理和交易成本两个角度对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负债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从资源的战略管理角度而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企业正逐渐从依靠低成本或者垄断资源赢得竞争优势转向依靠创新展开核心竞争力较量的“超级竞争”阶段。专用性的资源是公司组织所拥有的有价值资源,也是公司维持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之一,且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激烈,公司越易投资于专用性较高的资产,以获得更高的投资报酬率。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的存在,当企业拥有较高的专用性资产时,债权人不会对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提高报酬率或追加限制性条款,因此企业向外界融资时,为了规避长期债务带来的交易费用的提高和债务到期时的现金压力,加之短期负债可以约束资产替代行为和防止定价偏差,就会多进行短期债务融资。

其次,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资产的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水平会导致不同的交易成本,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对其资产保持一定的专用性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差异,但这会使得该资产很难再用于其他方面。此时,债权融资的契约条款就会被逆向调整,债权人会索取较高的利息或者追加限制性条款作为高风险的补偿。如果贷方在此时坚持使用负债融资,那么这种交易的成本将会更高。就企业本身而言,长期债务意味着更高的风险和更大的债权融资交易成本,可能抑制对高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导致生产效率的下降,但是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又可以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品质量、并使自己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所以债务治理将抑制公司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换句话说,当公司想要投资于专用性资产时,通过短期债务筹集资金将更方便。

由此提出假设: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

2.实证模型及变量界定

(1)被解释变量负债期限结构的计量

对于负债期限结构的计量,本文采用Ozkan等人的方法,用一年以上的债务占全部债务的比例,并用符号Y表示。

(2)解释变量资产专用性的计量

考虑微观基础的企业资产所涉及的内容将资产分为人力资产和非人力资产,本文主要是对非人力资产的专用性问题进行研究。采用Titmna和Wesses的做法,将销售费用与销售额之比作为资产专用性的替代指标。

(3)控制变量的计量

本文选取控制变量的基本依据是表1中各种债务期限结构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重点参考了国内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结果而得以最终确定,各变量定义表如表2所示。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样本遵循以下原则:(1)选取1998年到2007年持续经营的沪深两市仅发行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2)剔除ST、*ST、SST、S*ST和PT类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3)剔除1998年至2007年中任一年未被划分为制造业的公司,若不剔除这些个体,将使得所得样本为分平衡面板数据而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4)为了保证所选个体的边际税率取值范围为0到1,保证税盾作用的存在构造检验税收理的前提条件,剔除1998年~2007年中任一年所得税不为正或者税前利润为负,以及少数边际税率大于1的公司。经过这样的筛选,最终选取沪深两市84家上市公司1998年~2007年的数据,共840个观测样本。研究中所用数据均来自于CSMAR数据库。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模型的合理性检验

(1)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对各变量原值采用不同的面板单位根方法进行检验,所有变量或多或少的有几个指标显示存在单位根,因此这些变量可以看做都是不稳定的。一阶差分值的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除了SIZE和PE的Breitung指标之外,所有变量在远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稳定的。然而Breitung指标的检验是基于面板同质,其所得的检验结果相对与面板异质而言,可信程度较低。所以,从不同方法对差分值进行的面板单位根检验基本可以确定,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值都是稳定的,即所有变量都是一阶求积即序列,也就是说本文模型所用变量是非平稳变量。因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是否可能属于伪回归。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Pedroni. Shiller & Perron , Perron ,Pierse and Snell 检验对时间维度非常敏感。同时如果使用Johansen进行多参数协整检验,滞后差分选择是敏感的。因此,在短的时间序列,Johansen 协整检验是不可靠的。因此本文采用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进行面板协整检验。

资产专用性与负债期限结构的面板协整检验结果表明,Pedroni以回归残差为基础构造出7个统计量都在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原假设: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因此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即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2.回归结果分析

(1)资产专用性和债务期限结构描述性统计比较

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知道:我国上市公司的债务以短期债务为主,长期债务和资产专用性的平均比例为17.37%和5.58%,中位数为12.06%和3.58%,表明长期融资比例较高的公司和资产专用性比例较高的公司均占少数。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对短期融资有着如此明显的偏好呢?首先从债务的成本角度而言,短期债务由于能够约束企业的资产替代行为及降低定价偏差的相对优势而使得自身的成本较低,作为理性的债权人,会将此反映到债务资金的价格中,即长期债务的成本较高,短期债务成本较低。其次,长期债务较之短期债务更高的利率也可以看成是其高成本的补偿。企业从降低负债融资成本的角度出发,自然会选择利率较低的短期负债。

(2)回归结果

采用HAUSMAN检验的结果如表3所示,从HAUSMAN检验的结果可以确定:本文的面板数据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最后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从回归结果可知,资产专用性和债务期限结构关系的随机效应回归方程支持了负债期限结构中的成本假说、期限匹配假说和税收假设理论,信号传递假说的结论则没有在本模型中得到支持。回归方程中资产专用性的符号为负,且在远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说明资产专用性对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企业的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其长期负债的比例越小,与前文理论分析的结果一致。

资产负债率的符号为正,支持了Myers(1977,1984)关于债务期限与杠杆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的论断。其它的内部因素:资产期限、杠杆水平、企业规模和税盾作用这些前人研究较成熟的企业内部因素对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与预期方向一致。企业资产期限、杠杆和规模与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说明企业的资产期限越长、资产负债率越高或规模越大,其将会倾向于发行越多的长期负债。公司的债务税盾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说明边际税率更低的企业倾向于选择长期负债,此结果支持了税收理论。

公司质量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没有支持信号传递理论,但是其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方向与理论分析是一致的。这并不能说明信号传递理论的错误,而只能说明公司质量优劣的信号对企业的债务期限结构决策的影响并不重大。从对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的表4可以看出,市盈率的平均值为58.583,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的市盈率相差较大;中位数为32.672,市盈率较均值更高的公司占了大多数,这也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其所传递的信息的可靠程度本身就值得质疑。

3.敏感性分析

上文的回归检验中,被解释变量中的长期负债直接采用了企业的“长期负债合计”科目所列示数值,但是从企业债务政策及其实际选择看,流动负债项下的“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只是因为债务的自然到期而被归到流动负债项目之下,在性质上仍然属于长期债务,这样分类才能更准确的反映企业债务的真正性质,以及企业对不同期限债务的实际决策。因此,用(长期负债合计+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总负债表示债务期限结构应该更合理。在进行了这样的变换之后,所得回归结果与上文基本是一致的。

五、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国内外关于企业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关系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借鉴其研究的方法论,采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专用性资产与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在控制其他众多因素的条件下,得出了与理论分析一致的结论:资产专用性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即随着资产专用性的提高,企业应该使用更多的短期负债来融资。

资产专用性是影响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的主要因素,其次才会考虑负债期限结构与资产期限匹配、权衡长短期债务成本、税收税盾作用和成本。需要指出的是:从研究结果中发现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与其资产期限是呈显著正向关系的,且上市公司的短期债务普遍偏高,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普遍较少,也意味着上市公司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的倾向。因此,从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来讲,当前应积极发展长期债务市场努力降低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的成本,从而诱使其借入更多的长期债务,以便有更多的长期资金用于其长期资产的投资,从而切实提高其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

由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限制,本文只选取了一个指标来衡量资产专用性,这就无法保证本文所选取的资产专用性的替代指标可以完全反应公司的资产专用性程度。因此,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便是完善测度企业资产专用性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青原 王永海:资产专用性与公司资本结构――来自中国制造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6(7),66~72

[2]朱 磊:负债期限结构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软科学,2008(7),128~133

平面构成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宏观经济因素 公司资本结构 房地产公司

一、引言

公司资本结构指的是公司各种资本,包括长期债务、普通股、优先股及留存收益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狭义的资本结构即长期的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合理的资本结构对于降低公司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1952 年,美国财务学家 David Durand 在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召开的“公司理财研究学术会议”上发表名为《企业债务和股东权益成本:趋势和计量问题》的论文,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在随后的 50 多年中,以著名的 MM理论为代表,有关资本结构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文章层出不穷,资本结构的研究成为了公司理财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对于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探索较为局限。国内对于中国的资本结构研究也不甚完善。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壮大,我国的企业在资金来源的选择上有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余地。我国的公司也不仅仅可以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获取资金,还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直接融资。新的形势使我国的公司面临着资本结构选择和优化的新问题,也使得当前对资本结构进行新的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成为一种必要。研究对于了解我国公司当前资本结构选择状况以及改善不合理资本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Marsh(1982)以 1959 到 1974 年间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英国企业为样本,采用 Logit 和 Probit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受到市场状况和历史股价的严重影响,看起来公司在做财务决策时脑海里有目标的债务比率,且企业的目标债务比率与公司规模、破产风险和资产构成具有函数关系。Bradley等(1984)建立了一个综合现代权衡理论的最优资本结构模型,并通过对 25 个行业 821 家企业和 21 个行业 655 家非管制企业进行回归分析,考虑了使用行业虚拟变量和不使用行业虚拟变量两种情况,证明行业因素对公司杠杆具有显著影响,公司盈利的变化性、广告研究开发费用与企业 杠杆显著负相关,而非债务税盾与企业杠杆显著正相关。 Titman &Wessels(1988)采用因子分析模型,使用 1974 到 1982 年间 469 家公司的数据检验了 8 个属性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公司独特性、公司规模、盈利性与杠杆负相关,强调了交易成本对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没有提供非债务税盾、收入变异性、资产担保价值或成长性对于负债比率影响的实践支持。Harris &Raviv(1991) 通过总结相关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后得出固定资产、非债务税盾、投资机会、公司规模与负债比率正相关,公司变异性、广告费用、破产可能性、产品特殊性与负债比率负相关。Rajan & Zingales(1995)采用 1987 到 1991年间 G7 国家的数据做出对资本结构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 G7 国家公司杠杆率比之前设想的更为相似;同时他们通过四个解释变量分析 G7 国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得到结论:有形资产比率与杠杆比率正相关,投资机会与杠杆比率负相关,除少数国家外,公司规模与杠杆比率正相关,盈利能力与杠杆比率负相关。Booth 等(2001)对 10 个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用静态权衡理论、融资顺序理论和理论框架解释资本结构差异,发现国家因素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与平均税率、商业风险、资产有形性、公司规模等财务变量一样重要。

(二)国内文献 陆正飞和辛宇(1998)选取了机械及运输设备业 35 家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企业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但企业规模、资产担保价值、成长性对资本结构影响并不显著。陈维云和张宗益(2002)发现,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规模、成长能力正相关,与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资产运营能力负相关。肖作平(2004)采用 1995 到 2001 年间 239 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计量方法,得出有形资产比率、企业规模、产品独特性与杠杆正相关,成长性、资产流动性、现金流量与杠杆负相关。

通过回顾公司资本结构决定因素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主流文献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考虑公司特征、行业等因素,对于宏观经济因素的专门探讨,尤其是对中国公司的实证研究比较罕见。尤其是以我国的公司为对象的研究,在宏观经济因素方面存在缺失,而一些学者又曾经在其文献中证实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性。促使笔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为了排除行业因素的影响,研究只从房地产公司获得了相关数据;选取房地产公司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房地产行业为资金密集型,资本结构的选择对于该行业的公司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对房地产公司在变化的宏观经济状况下选择优化资本结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 (1)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传统资本结构理论由 David Durand(1952)总结提出,主要包括:净收益理论、净营业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净收益理论认为,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保持不变且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小于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公司可以通过使用债务融资降低平均资本成本,因此最优的资本结构为 100%的负债。净营业收入理论认为,虽然债务融资的资本成本小于权益融资的资本成本,但当债务融资的比例上升时,权益成本会随之上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将维持不变,而不会因为负债率提高而降低;因此公司不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而传统理论采取了折中的观点,认为尽管权益成本随着财务杠杆的增加而增加,然而这在一定的程度内不会抵消债务融资带来的好处。随着债务融资的增加,公司的加权资本成本是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因此公司的价值先增加后减少。在一定的债务融资水平上公司达到最优的资本结构,实现价值最大化。(2)现代资本结构理论。MM 理论,Modigliani 和 Miller 1958 年出版的杰出文献标志了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开端(Harris & Raviv, 1991)。最初的 MM 理论由 Modigliani 和 Miller 于 1958 年 6 月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与资本”一文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构成。该理论认为,在不考虑公司和个人所得税,没有破产风险,资本市场有效等理想条件下,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即杠杆公司的价值与无杠杆公司的价值相等,公司价值为未来期望收益按一个合适资本化比率的贴现,与财务杠杆无关。该模型的表达式为:VL=Vu=EBIT/K=EBIT/Ku (VL 为有杠杆公司的价值,Vu 为无杠杆公司的价值;K=Ku 为合适的资本化比率,即贴现率;EBIT 为息税前净利)。修正的 MM 理论由两位教授于 1963 年提出,该理论放宽了初始模型的假设条件,将公司所得税纳入考虑范围。他们发现,考虑公司所得税之后,由于负债利息可以抵税而产生税收利益,公司价值会随着债务融资的增加而增加。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公司的债务融资越多,税盾越大,公司价值越大。因此公司在 100%负债的情况下价值最大。该模型的表达式为:VL=Vu + DT(D 为债务总额,T 为公司所得税率)。MM 理论进一步发展于 1977 年,Miller 进一步将个人所得税引入模型,说明由于债券持有者需要支付个人所得税,这将提高其所要求的利息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抵减债务的抵税作用。Miller 模型的表达式为:VL=Vu + [1-(1-Tc)(1-Ts)/(1-Td)]D(Tc 为公司所得税率,Ts 为股票所得税率,Td 为债券所得税率)。权衡理论,MM 理论对于债务融资只考虑到负债的税收利益。而权衡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虑到了负债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额外费用,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看成是负债的税收利益和负债的相关成本之间的权衡。公司的债务融资主要会带来两大类的成本,一是亏空破产所带来的成本,二是破产风险的增加所导致的成本等。早期的权衡理论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看成是负债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之间的权衡;而后期的权衡理论则扩大了税收利益和成本的范畴,认为税收利益除负债税收利益之外还有非负债税收利益,同时认为成本不但包括破产成本,还包括成本、非负债利益损失、财务困境成本等。后期的权衡理论把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决定建立在了一个更为全面的权衡的基础之上。(3)新资本结构理论。除经典的 MM 理论以及权衡理论之外,新的资本结构理论不断涌现。Jensen & Meckling(1986)提出了基于成本的资本结构理论。在该理论中,Jensen 和 Meckling 定义了两类冲突,即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冲突以及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随着负债率的增加,股权成本减小而债权成本增加,因此使得总成本最小的负债水平即最优负债水平。Ross(1977)提出了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将内部信号传递给了外部投资者。Myers & Majuf(1984)进一步考察了不对称信息对于公司融资方式的影响,认为负债率上升表明公司对未来境况的预期较高,公司市场价值也会随之增加。Myers 据此提出了著名的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公司在融资时一般遵循先进行内部股权融资,然后进行债务融资,最后进行外部股权融资的顺序。近年来研究公司资本结构的理论不断出现,包括控制权理论、产品/要素市场理论以及市场相机抉择理论等。

(二)研究假设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地产作为强周期行业,同时也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其资本结构的调整必须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在地产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中,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1:通货膨胀率及实际贷款利率与公司杠杆率显著负相关

假设2:股票市场规模与公司杠杆率显著正相关

假设3: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司杠杆率正相关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第一,被解释变量。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于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此被解释变量应当反映公司资本结构状况。根据通行的研究方法,本文用负债-权益比来代表公司资本结构。第二,解释变量。宏观经济因素所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根据前人的相关研究,本文选取通货膨胀率、实际贷款利率、实际经济增长率、股票市场价值与 GDP 之比等因素作为解释变量,观察其对公司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由于本文研究对象为房地产行业的所有上市公司,仅根据数据情况作出筛选而非随机抽样,因此应该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建立模型如下:

B/Sit = α + u(i) + β1Pt-1 + β2R t-1 + β3GDP t-1 + β4K t-1 + εit

其中,i = 1, 2, 3,……37, t = 1994, 1995,1996,……2007。B/Sit 表示第 i 个公司在第 t 年的负债-权益比,α 为截距项,Pt-1 为第 t-1 年的通货膨胀率,Rt-1 为第 t-1年的实际贷款利率,GDP t-1 为第 t-1 年的经济实际增长率,K t-1 为第 t-1 年的股票市场价值与 GDP 之比。εit 为随机误差项。

(四)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的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查阅沪深交易所发现目前正常上市的房地产公司共有 68 家。由于各公司的上市时间不同,所能获得的公司相关情况的年限也不同。经过筛选,去除上市时间较短以及年报中包含不正常极端值的样本,最终选择了 34 家公司从 1999 到 2012 年 14 年的年报数据作为实证分析所用数据。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及 RESSET 金融研究数据库。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信息如表(1)所示。

(二)回归分析 采用 Eviews3.1 对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为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在估计时采用了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具体估计结果如表(2)。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到,模型的 P 值为 0.000000,在整体上显著性良好。虽然模型的 R2 值仅为 0.567908,但由于该模型的截面数据量大于时间序列的数据量,对于这种情况的模型来说,大于 0.5 的 R2 值已经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同时除变量 K 以外,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符合经济理论的预期。但是,解释变量 GDP 的系数未能通过检验。将 GDP 从模型中删除,得到修正的模型:

B/Sit = α + u(i) + β1Pt-1 + β2R t-1 + β4K t-1 + εit

重新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3)。改进后模型的估计结果 R2 值增加,拟合度更佳;且各个变量的系数都在显著性 0.01 的水平上显著。两次回归表明,通货膨胀率及实际贷款利率与公司杠杆率显著负相关,股票市场价值/GDP 与公司杠杆率显著正相关,而实际经济增长率与公司杠杆率正相关但不具有显著性。股票市场规模与公司杠杆率的正相关与前人的实践检验结果不一致,可能的解释是在股票市场的公开上市提高了公司的透明度,因而反而为公司的债务融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五、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于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已经基本能够依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但是,模型中 GDP变量的不显著性,以及股票市场规模与公司杠杆率反常的呈现正相关,也说明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不仅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更受到经济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宏观经济制度及条件距离完善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在资本结构决策中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十分必要。然而在根据市场变化而调整负债比率时,也应当把握好度,注意资本结构的平衡性,以免跟随有利的经济环境一味增加负债率导致破产风险增加,或者一味减少负债率导致税收利益的流失。本文达到了预想的研究目的,但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因素,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数据的局限,模型所考虑的宏观经济变量较少,因此对于宏观经济环境的考察不够全面;同时鉴于知识水平所限,构建的模型较为简单,没有控制公司自身因素,对于宏观因素的估计也较为粗略。若条件允许,笔者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完善相关模型以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男:《宏观经济因素与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2]陈维:《对资本结构财务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1期。

[3]李中海:《中国企业资本结构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4]冯根福:《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学家》2009年第5期。

[5]陆飞:《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