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发展史范例6篇

统计学的发展史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改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充分的体现课程功能特点,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调整,这样才能够解决历史学习问题。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促进教学内容与方式现代化发展,因此针对历史学习的特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需要进行改革规划,在整体上实现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改进。

一、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内容较为混乱

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采取的是较为笼统的处理方式,不能够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说明,教师不能够对高中历史内容进行系统性把握与充分的理解,因此无法领会到高中历史改革的精髓。片面化的理解高中历史课程设计,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教科书为中心,对学生进行高中历史知识讲解,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切实对的指导作用。

2.教学课程零散,无法形成有效的统一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在设计上不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缺乏必要的联系。课程内容的设计过于老化,深层次的问题无法体现出来。中国史与全球史之间缺乏相对的认知,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链接,思路的构建上不够清晰,课程设计整体性缺失无法体现教学内容的重点,专业性较差。

3.封闭程序化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的体现现代性,封闭程序化式教学只会使学生感到疲劳,无法对知识点进行把握,效率较低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社会结构发展发生了变化,思想意识也正面临着多样化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时期受到挑战。学生受先进思想的影响会对历史内容产生批判性看法,无法对历史内容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教师对这种现象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理解认识,很容易出现主观判断,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效率。使学生对历史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产生的影响较差。

二、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改进建议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并且高中课程设计要简单化发展这样才能够使教师更加明确教学理念,达到教学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要能够更加方便教师进行整体性把握,对历史课程的设计要依据教学改革总体思想为指导。将公民教育与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才是高中历史课程设计的重点内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构建相应的模块,吸收多元化的知识构建体系,对人文精神进行充分的阐释,引导学生简历正确的价值取向。高中历史必修2中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中由最早的农业生产出现开始讲起,对农业发展过程,使用的农业工具等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进行说明,使学生能够明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展示相应的古代农业图片。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粗放型转变为现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反应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变化情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是高中历史教学开展状况的集中反映。

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设计较多,知识点连接方式多种多样。因此要保证设计环节上的相互连接,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知识的理解,构建学生的历史系统。高中历史必修2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在十四五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现的工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新兴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宗教进行反思,并且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对这种思想进行描述说明,这就导致了对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郑和下西洋。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庞大的船队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国家进行交流访问。只有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连接,明确同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形成有效的历史系统,才能够更好的进行高中历史学习。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征,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内容的选择更加的具有弹性,充分的体现现代高中历史课程价值。高中历史课程多元化发展将会出现重复性内容,根据这种具体情况要实现高中历史现代化设计。在整体上对历史发展进行多层次阐释,使学生更加理解社会发展趋势,关注精神自由社会的公平。在此基础上阐释的民族精神将更符合新时期高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高中历史必修1第十三课辛亥革命中教师应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讲解,扩展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南北双方对革命的意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进行民主精神的讲解,同时还可以收集革命成功之后封建势力进行的复辟资料,并且对两种活动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说明辛亥革命中民主共和思想深入到人心的历史作用。学生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将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是对历史学习的集中性规划,是确定学习行动的整体框架。针对高中历史的特点对设计的程序,方式的选择等进行明确。在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历史理论为发展指导,历史课程标准为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够组织积极有效的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活动。对高中历史课程设计进行完善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发展措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J].历史教学,2012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 审计法史; 审计法; 学科

【中图分类号】 D911.02;F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7-0096-02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法律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如果说,法律是治国的重器,那么,审计法就是治国的利器。在我国既有高度集权传统影响,又缺乏高效制约权力体制的背景下,审计法显得尤为需要。这直接关系到对行政主体、方法、程序、结果等的O督制约,也就是怎样有效地将权力关进笼子,保障依法行政。客观地说,我国国家审计处于强势地位,是国家或政府多领域的专门经济监督,在权力与经济交集的地域,审计法也成为以行政管理和权力制约为主的专门法。这一特点,恰恰与我国传统审计的性质――政府审计相一致。这需要我们在开展审计法研究时,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重视审计法史的研究,并且置于审计法学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对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法,并形成本土审计法学,都是有意义的。

平心而论,我国当代的审计法还很年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颁布,2006年修订,而目前审计法史研究更是薄弱,不容乐观,专门成果寥寥无几。这与审计的发展和地位以及法学的完善和进展极不相称。当然,这里所说的审计法是广义审计法。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构建都离不开学科史和学术史。在学科的发展上,学科史是基础,是下里巴人;学术史是圣殿,是阳春白雪,他们各有其重要意义和价值。为此,要建构审计法学,并使之健康地发展起来,就必须研究审计法史以及审计学术史,而前者更是学科基础的基础。尽管审计法史在审计法学中的地位如同法制史在法学中的地位一样,从学理讲不可或缺,但是未必获得法学界普遍的真心认同,如有学人认为法制史味同嚼蜡,估计对审计法史的评价在目前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为此,对中国审计法史的学科地位有必要作些思考或反思,这对审计法学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审计法史学是中国审计法学的基础学科

尽管我国现代审计有一些舶来成份,也与传统审计有本质区别,但就重视国家审计而言,传统与现代并无二致。我国审计及其法律,起源于阶级、国家形成时期对官吏经济管理绩效的考核,这就是古代的“上计”,成为考功或考课制度的重要组成。秦朝《效律》应是现存较早的专门审计法律,而宋代第一次使用审计意义上的审计一词和设置“审计司”。这些都反映审计的国家性、政府性。显然,我国的国家审计由来已久,审计的传统不可忽视。

审计的传统力量是巨大的,文化基因是无法释怀的,否则,后来的审计或审计法研究都会缺乏学科根源、根系,成为“孤魂野鬼”。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审计法的研究是离不开历史观和历史思维的,否则,尽管在学术上能鹰击长空,但永远不知道研究的高度,或找不到学术的高度,对审计法和审计法学的走向和未来也会缺少理性的预判。为此,从审计法史中追寻审计法学的学源、学脉,是审计法学建构中的明智之举。

二、中国审计法史学是中国审计法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审计法学尚处于建构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许多领域都有待研究。而要使审计法学健康地发展和成熟起来,审计法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术史上,学科的成长也多次证明这一点。只要稍作回顾,就会恍然大悟,这在积淀深厚的传统学科,如文史哲、数理化学科的发展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如文学、数学等都少不了文学史、数学史的支撑,并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凡有成就的大学者、大学问家,对学科史多非常熟悉,甚至了如指掌。可见,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科史的滋养。

就审计法学研究而言,对审计法史一无所知,要认清审计法的价值和规律等是件困难的事情。在中国审计法史上,考察审计的起源固然回避不了审计史,而研究审计法的演变规律,更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探究。要研究规律必须作长时段的考察,揭示起源、变化、转型。在中国审计法史上,笔者认为有两个时期不可忽视,一是宋代传统审计法的内部转型,二是民国时期的近代转型。但如果仅局限于这两个时期审计法本身的研究,是无法找到变化规律的。只有作历史考量,才能认识宋代“审计”的出现和近代《审计法》的本质,从中发现审计法的扬弃和时势,以此丰富、完善审计法的理论,并使之走向成熟。

三、中国审计法史学是中国审计法学正统性的保障

一个学科是否名正言顺、是否科学合理,关乎学科的正宗或正统。历史上的学科本来是唐宋科举的学业科目,而现在所讲的学科则是近代学术产生以后的分类研究,形成自然、人文、社会科学下的学术领域。作为学科应有专门研究对象、方法、原理等,尤其是研究对象的专门性、系统性、历史性和传承性。如果仅仅是一时一地的现象,可以作为一个问题进行研究,但不可能形成一个研究的学科。也就是说,学科不是某个问题的臆想和臆造,必须具有完整系统的内容,才能确保学科的正统性和正宗地位。

就中国审计史来说,包括制度、法律、思想等,是审计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脉相承,绵延不绝,这在世界文化和文明史上都是少见的。李金华主编的《中国审计史》等重要成果就反映了这一点。我国审计法史从最初的“上计”制度到近代的审计法律,都有丰富的内容,并且传承有序,使审计法史的系统研究成为可能。正由于这种系统研究的可能,才表明审计法史以及审计法研究的正统和正宗。遗憾的是,现有的审计法专著很少,并且对审计法史的梳理和论述更是凤毛麟角。

当然,审计法史以及审计法研究的方法、理论、对象、内容都在建构或完善之中,要保证其正统和正宗,离开审计法史的研究是不可思议的,而立足本土的审计法学更不能数典忘祖,否则,在古今、中西文化交织中,就会迷惘,也无法真正建立起中国的审计法学。

总之,本文不只是强调审计法史的研究,更是为审计法研究及其学科构建而张目。审计法的研究刚刚起步,初见端倪,而审计法史研究更是筚路蓝缕,艰难前行。在审计法史研究中,古代论著稀见,近代成果稍多一点,这也许与民国时期专门的审计法律出现有关。可见,中国审计法史以及审计法学的研究都在学术构建之中,但决不如有人认为的审计史、审计法、审计法史,乃至法制史没有多少可研究的东西。实际上,不是没有问题,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没有发现问题及其价值,或者是由法学等研究中过度注重实用和功利造成的。这无疑阻滞法学的深度建构和开拓发展。当然,基础学科的构建,需要耐得寂寞,长期坚守,经过不断积累、积淀,才能取得学科的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金华.中国审计史[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3]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邱永明.中国监察制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 曹平.中国审计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6] 胡智强.审计法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3

一、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综述

张国定(2007)设计了海伦公式,正弦定理,勾股定理,二次方程求解问题,“数学归纳法”五个结合数学史的教学案例。以课前三分钟“数学史话”的方式教学,将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检验。发现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成绩也有显著变化。由此得出了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课外)-讨论交流-教师的概括与提升-进一步的阅读的教学模式。

雷晓莉(2008)设计了变量与函数,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正弦定理;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等差数列前n项和;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次不定方程、方程组的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配方法)八个结合数学史的案例。并将案例在课堂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加深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教育理念的应用。

刘兴华(2009)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问卷调查中发现的普遍问题,选定“无理数”、“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三部分内容,给出不同教学内容的数学史料开发形式;根据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教学结构体系,给出了数学史与教材内容重新整合的不同方式;在不同教学目标下,针对问卷中出现的数学史渗入教学的难点问题,结合不同授课类型,开发出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从页展示数学史视角下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在三个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设计中,给出数学史料在数学课堂中三个渗入形式。由此,体现一定的课堂标准的教学理念,实现教材设置的教学目标。

朱凤琴,徐伯华(2010)在数学教育的整体框架下,综合考虑数学史与教学要素的关系,建构了许多融入模式,如诠释学模式、资源联络模式、历史―心理的认识论模式、三面向模式、“ 为何―如何” 模式.这些模式对于我国的 HPM 本土化建设有以下多方面的启示:教师是数学史融入的主体;课程目标是数学史融入的方向;多角度分析是数学史融入的关键;数学史资源急待开发;HPM 应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

崔海燕(2011)在“数学史选讲”部分设计了两个案例,分别是周髀算进与勾股定理,欧拉与高斯,在数学必修内容中对函数概念,等比数列求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进行了数学史的案例设计。这都为结合数学史的课堂教学提供可用的案例。曹丽莉(2011)细致研究了数学史在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方法,该方法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将历史直接附加于教学过程,第二阶段:融入式应用。并为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提供了一般的模式。

苗蓉(2012)针对目前缺乏数学史的教学案例和教师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史编写教学案例这一问题,开发了对数及运算,椭圆教学两个完整的案例。并将开发的案例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访谈法,得到用数学史编写的教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王芳(2012)设计实施了两课时的数学史融入导数应用的教学,经过问卷调查,访谈后得到融入数学史的教学模式不仅因其主观,生动为学生所认同喜爱,同时因其展现的历史曲折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执着。

杨海(2012)多维度对现阶段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情况与模式进行整体分析.对已有将数学史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优秀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对对数的概念、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余弦定理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具体分析。自从HPM成立以来,通过以上文献发现,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的研究队伍在不断壮大。

二、“概率与统计”融于高中教学的研究综述

在国内,华东师范大学的李俊利用SOLO分类法(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 coming,即观察到的学习结果的结构),从认知角度对中国各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的概率概念掌握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学生对概率的认识有五个水平层次,同时还就中小学概率教与学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台湾苏慧珍对“数学期望值”这节内容的数学史料进行加工,设计学习工作单的形式M行了教学。张德然建议:营造应用实践空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领悟与发展随机性数学思维,丰富概率统计的实际背景;曹学良,郑洁将概念图运用到概率统计教学中,为概率统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随着概率进入了新课程标准,相应的教学研究也逐步展开。 王敏在其论文《新课程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的设置及教学研究》中提到了课堂教学应注重数学模型的建立。曾宏伟(2005)研究了古典概型的数学模型,袋中取球,排序,放球入箱等问题的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些分析方法解决了一些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郭朋贵(2006)在详细介绍了概率概念的基础上,从概念学习的一般形式出发,分析了概率概念的教学:概率的统计定义,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都是属于概念这一范畴,根据概念教学学习的现状调查,建议将游戏和数学史实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淡化复杂计算,领悟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实质。张玲玲(2007)介绍将数学建模思想用于概率教学中。徐传胜(2009)细致介绍了作为中国第一本概率论史研究专著的《拉普拉斯概率理论的历史研究》(王幼军著)。

徐传胜,吕建荣(2006)主要介绍了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发展过程,系统探讨和分析了正态概率曲线的发现过程,及棣莫弗概率思想的创新点。贾小勇,徐传胜,白欣(2006)在《最小二乘法的创立及其思想方法》一文中用历史考察与数理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勒让德和高斯对最小二乘法的两大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创立者的思想与方法。徐传胜 对惠更斯以及他的著作《论中的计算》这本书进行深入研究,细致阐述了数学期望的概念,惠更斯分析法,并尝试解决了该著作中的5个问题,也将点数问题的解决做一历史梳理,并将帕斯卡,费马,惠更斯的概率思想做了详细介绍。

张弛(2006)将概率统计的发生发展历史,通过历史典故,人物简介等方式渗透教学中。苏醒(2008)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历史发生原理”进行验证,并在此理论构想下设计了几何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这两个典型案例。张馨心(2011)对高中古典概型,随机现象,数据的收集这三个主题进行教学设计,介绍了一些案例的历史背景。

苏丹(2011)对古典概型中直接计算法,转化法,对称法,利用数学期望计算法;这几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讨论。魏首柳(2011)通过若干实例,给出了古典概率中的“骰子问题”的基本事件数的不同计算方法,从而得到关于“骰子问题”的较为全面的古典概率的计算方法。

超龙,杨逢喜等(2012)针对目前一般院校的“概率统计”课程学生畏难,教师难把握的现状,针对高校课程建议将概率统计中的历史典故,著名数学家简介,常用实例等融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方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以及认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王文静(2013)用试验、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分别对高中概率的概念,公式以及解题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并对概率中的基本概念进行了教学设计并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合情推理的方法对高中概率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吴骏(2013)根据统计概念发展的历史片段,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八年级数学教材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史活动,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通过此次活动后发现,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统计概念的理解,而且两位实验教师的统计知识也得到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也更上一层。

综上可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重心转向数学史素材的发掘与案例研究,这种研究重心的转移是数学史融于数学教学相关研究走向深入的必然趋势,但与数学课程紧密相关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历史研究欠缺,阻碍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程案例的开发,同时现有的案例研究缺乏对案例有效性的关注。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但由于很多原因,课堂实践的检验难度很大。早期概率与统计只作为学生的选修内容,不在升学考试之列,故而,造成了教师不教,学生不学的情况,概率与统计的教学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但从2003年 4 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概率与统计”作为必修内容,占到整个高中阶段数学新增内容的 30%。概率与统计的内容由选修到必修曲折发展过程,也是数学新课程发展与改革的必然。就目前而言,针对国内高中概率统计内容研究也有,但从历史视角进行的研究并不多,大多数是对高中数学概率统计运用数学史的现状调查, 因此,本研究将选取高中数学中的“概率与统计”内容中的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正态分布,最小二乘法这四个主题,搜集与之相关的素材。从数学史的角度来开发案例。

参考文献:

[1]徐传胜,惠更斯与概率论的奠基[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9(6).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4

许化宁 徐州师范大学历史系

CAI(Co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的缩写)意即计算机辅助教学,其狭义的定义是指教师将计算机用作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IBM公司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并逐步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的推动作用,特别是随着70年代微型计算机和智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出现,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媒体计算机的诞生,为CAI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在我国CAI的研究和发展方兴未艾,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但我们认为教育现代化必须以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作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历史学科教学的特征和要求与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谋合,使历史教学领域更有理由和可能应用这种先进的教学媒体,发展CAI技术,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所以,CAI在历史教学领域的应用无疑会引起传统历史教学思想的变更、旧的教学模式的更新和教育目标的优化,必定会成为今后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历史知识特征与CAI多媒体性的对应

CAI是通过课件的固化成果显示出来的,而CAI课件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多媒体性。它可以集文字、声音、图象、动画数字电影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使课件的内容丰富多采,在有限的时间内显现大量的信息,这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富于创造性的CAI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功能与历史教学的诸多特征与要求相一致,实现了课堂教学中诸多媒体的系统组合,充分地显示出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作用。将教师的教学设计空间引向无限,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条件,并突破了原有的知识教学形式,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整合更加有序、合理。也就是说历史教学更适合使用CAI多媒体教学。

历史知识教学必须充分地体现历史学科的专业特色,认真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具体特征,这是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的出发点。这些基本特征包括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和因果联系性。

历史知识的过去性是历史知识一个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它是指历史是一种过去的历程,“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通常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即它的不可重复性。历史过程发生过以后便是事过境迁,过眼烟云,它无法象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再次让我们去经历和体验,但历史学习者又必须尽量全面地去认识它,这是历史学习中的一个困难问题。我们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以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面临这样一个切实的问题,即前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材料是及其珍贵的,而包含各个层次的众多的历史学习者欲全面地接触这些材料则是无法想象的。例如半坡遗址系统地反映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景象,但要使那么多的历史学习者都能莅临参观是不现实的,这必然造成很多历史学习者对这一历史事物认识的欠缺,对形成准确的历史概念是不利的。但是CAI教学可以利用其多媒体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历史文物或历史遗址可以摄制成录象片或拍成照片,录象片以视频采集的形式转化为AVI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照片也可以扫描成各种图片文件(用数码相机操作则更简单),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剪辑。并配以说明性的文字或录音,编制在CAI课件中。目前,在文化市场上有关历史过程实录或历史遗址介绍的VCD碟片也很多,这可以通过视频压缩将其转化成AVI数字电影模式的文件,在保证其客观真实性的前提下,根据需要进行编辑。加之教师的艺术性加工,形成具有系统性的CAI课件。这样学生可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观看到大量的与历史教学内容相关的形象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形成清晰、准确的历史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征是指历史知识包含生动、具体的内容,历史过程通过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而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又包含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条件等要素,历史人物同样也被赋予了具体的时代特征,具体性特征包括了人类历史的全部内容,它是一个包含复杂关系,具有丰富形态和情感变化的有机整体;因此历史知识并不是单纯、机械枯燥的文字表述,也决不是仅仅靠教师的侃侃而谈所能表达清楚的。即使教师有很好的表达能力,也不可能使本身缺乏形象认识的学生在头脑里产生真实的历史表象,也就是说不如拿一个真实的东西让学生看一看,结合教师的语言引导,使学生对这一历史事物有一个真实而固定的认识,即本事物就是本事物而非其他,在此基础上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形成历史概念,即本历史事物区别于其他历史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属性,而众多包含因果联系的历史概念交织则构成了概念体系,从而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规律。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很早就论证了教学的形象性原则,他认为越是依赖感官的知识越可靠,并宣布这是教学中的一条金科玉律。因此,采用CAI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其多媒体特征可以使历史知识的呈现声形并茂。情景交融,充分展示历史知识的个别属性,让学生用感官全方位接触历史事物。这是突出历史知识具体性的最佳方式,我深信这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历史知识的因果联系性是指历史知识构成的复杂性与结构性。涵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所有层面和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它们各自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同时,这些方面的知识又存在着互为因果的联系,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形成宏阔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历史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深刻分析各知识板块之间的结构联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板书图表或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讲解历史知识体系复杂的关系,但限于教学时间和板书篇幅,不可能揭示的淋漓尽致,但是运用CAI教学就完全可以做好,因为CAI课件的制作就必需建构在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的结构框架之中,同时,在电脑所显示的结构性图表或内容中,可以设置热字或其他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在历史知识框架中包含具体内容;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因为计算机完全可以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编辑来充分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思路,达到教学过程的形象化,使学生对抽象的历史思维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这无疑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

历史知识的综合性特征反映了历史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知识的广泛性。历史知识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他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有层面的内容,涉及到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的复合体,其体系广博无限,所以学好历史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学生理解教科书上的知识和观点,课外更要博览群书。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疑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CAI教学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相对多的知识量,将属于不同领域的内容,以各种不同的现代化表现方式展现出来,形象具体、同时,CAI技术中,便利而博大的信息存储技术,为多领域、多学科、多种类的教学材料的编辑运作提供了条件。教学可以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自身教学优势为基础,充分展开教学过程,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较大的知识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正是由于历史知识的专业特征,造成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难以克服的历史教学问题(如形象教学问题,兴趣教学问题,死记硬背,准确历史概念的形成等),而CAI教学以其强大的多媒体显示功能,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一定限度内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改变历史课堂教学的面貌,带来历史教学的发展。

二、在历史教学中使用CAI的相关问题及探讨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制作的CAI课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将众多的媒体材料进行科学地组合,清晰地反映了历史教师的教学思想及要求,形成了全新的教学过程,所以,它不同于教师传统意义上的教案,而是一个更具复杂性和稳定性的产品。它体现了教育技术的先进性和学科知识的科学性,所以,它具有更高的要求。

1. 艺术创造性

既然CAI的编制成果作为一种固化的产品,那么,其内部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制作者(教师)的艺术创造水平,它是教师自身知识、修养、能力、个性创造力的外在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创造和追求。同时,CAI也的确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艺术(包括教学)创造空间。这样就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在使用CAI的教学中,历史教师除具备厚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及对计算机的操作技术 这无疑是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新时期教师素质的要求,它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成为一专多能、具有优良的意志品格和个性的教师,否则,在新的教育技术面前会手足无措,或者做出的CAI课件粗劣俗气,也会影响知识的传授效果,所以,CAI是科学的教学设计和高度的艺术创造的结合体 二者不可偏废。“由教育技术编制的教材软件,把声、像和文字结合起来,增加了教材的艺术感染力。”历史教学有着广泛的适用教学的素材,在保证材料客观性的同时,为历史教师CAI课件的艺术儿编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我不同意有些研究者将专业CAI课件的编制工作推委给专业计算机人员或形成二者嫁接的观点,因为课件的编制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和具体设计教学内容,这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而专业计算机操作人员未必能够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这无疑会影响其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不同意所有教师都应用一种课件的做法,因为这会使教师的教学个性及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发挥,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历史教学的机械、呆板,所以我们提倡教师自编CAI课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0457—6241(2013)15—0032—05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传播学理论为基础。

教学设计有许多阶段,既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既有由单个教师进行的设计,也有由教师团体或小队进行的设计。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从学习目标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和布鲁姆的知识维度与认知过程维度分类的教学设计;如果按学校系统目标设计,又可分为学科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等等。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在时段上可长可短,在外延上可单一也可是多重的。

就具体学科而言,假设某一学段的学科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宏观层面,那么学段内的单元设计就是教学设计的中观层面,单节课设计为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在我们各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论述,微观层面的教学研究一线教师做了很多,本文想从中观层面,从一个时段较长的教学流程里去思考教学目标的设定。

其实以单元(或主题)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构想是借用了系统思考的理念,系统思考“被认为是一个思考框架,用它来观察的是相互作用的关联,而不是各个分立的东西,用它来观察的还有变化的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图照片’”。

从单元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不仅是受教学理论的引领,还因历史学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特点教学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中,虽然有课程的总体目标指导,但多数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单一节课的教学,容易将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割裂开来,某种程度上阻抑了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这种破碎的历史,很难实现完整的历史观,也无法完成通过历史学习,回顾历史、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学科教育目标。但如果以单元(或称课题)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可以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对学习板块内的具体课时目标进行梳理。以单元的视角设计单节课时,将这节课放在一个大的时间段、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量,揭示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阶段特征,使教师了解学习板块的总体框架和结构,帮助学生将杂乱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抽象,实现学习的迁移。希望教学设计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系统思考的艺术实际上在于看清细节复杂性背后的、能生发变化和产生变革的结构模式。系统思考不仅不是忽视细节复杂性,而是将复杂的细节组织起来,使它变成一种连贯的经历和故事,使它揭示问题的起因和持久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单元教学活动设计举要

本文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古代史第七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为例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定的说明。

1.单元概述: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清时期我国处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开篇就写道:

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略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际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

而所谓的康乾盛世,在徐中约看来却是:

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教师在本单元设计中,帮助学生从宏观上厘清这个时期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学生理解期间的具体人物、事件和现象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2.单元内容标准: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二、设计步骤

1.明确学习目标

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和英特尔未来教育V10修订后的布鲁姆词汇分类,本单元的知识主要属于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两个维度。属于事实性的知识有: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理藩院、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属于概念性的知识有: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闭关锁国”。

本单元的认知维度,“了解”“列举”是第一个维度——记忆维度,即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讲述、感受、简述、概述属于第二个维度——理解维度,即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属于第四个维度——分析维度,即分析其历史影响。

单元的主要目标要具体,加涅曾经建议“提纲范围可以更广泛些,只是单元的主要目标要陈述得具体”。确定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具体指:中央政权、边疆问题、外交问题的处置。

2.告知学习问题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发展之源泉。因此,要思考“学生学完后将会做什么”,“一个教程的目的表述应关注教学后学生是什么样的,而非教学过程中学生做什么”。

依据学习目标分类,确定本单元学习问题是如何理解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危机四伏之时。即14—19世纪,当欧美地区和国家步入近代化,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改革、工业革命等巨大变化时,明清王朝是如何实现中央政权机构的统治、边疆问题、与外界交往的问题?从而反思明清时期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这个基本的史实。

3.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取向强调情境中的学习,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选择性地从外界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动建构并生成意义的过程”。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以学生主体认识及感知历史,学生的参与与情境感受利于学生建构良好价值观和公民人文素养,体现自我道德发展与社会性发展能力,促进学生人格成长,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1)设问:《潜伏》《风语》等影视剧都是以红色特工为背景,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特务机构是什么时候?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先前习得的有关中央集权从秦到元发展历程,再从宰相废除、特务机构建立到军机处,八股取士、文字狱两个视角让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

(2)运用地图和视频等形象化的材料,帮助学生了解郑成功及台湾省建立,评定准葛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和册封制度等史实。

(3)采用中外对比的视角,为学生创造情境,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欧美工业革命后的科技、枪炮、交通运输等新设备、新产品,感受欧美近代化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清朝仍然做着“天朝梦”的强烈对比。刺激学生开阔视野,深入思考——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范畴内思考,理解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层因素。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选择学生感兴趣旦易于接受的形式,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而设计,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

4.评估与迁移

通过史料学习,对比分析,学生可以从史料中得出一些结论,自己分析、讨论的过程就学会了批判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讨论分析相结合,顺利地实现知识迁移。

(1)过程性评价设计

资料研习与展示(此量规参照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第155页评价量规设计):

乾隆统治初期,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库房充盈;王朝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富足景象。乾隆自视为文学的最高庇护人……乾隆的军事功绩是非常卓著的…自称取得了“十全武功”……和珅的行径如同靛青溶水一样四散扩展……一时间贪污成风……这样,在乾隆朝行将结束之时,中国正经历着王朝衰落的开始。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西方人开始加强了打开中国贸易和外交大门的努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

请同学们查找资料,就徐中约提到的乾隆帝的“文学”“军功”“贪腐成风”三个方面的史实,说明“昔日昌盛的辉煌仍浮现在表面,但在这表象下面,强盛的实质已经失去了”。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这些事件又对后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任务背景:乾隆朝虽然号称“文学庇护人”“十全武功”,但也是文字狱规模空前的时期,而所谓“十全武功”耗尽了国库,预示着王朝的衰落。

任务目标:通过PPT数据演示,让学生理解乾隆时期是王朝衰落的开始。

任务组织:

①教师布置任务并明确规定活动举行时间;

②全班同学大约10人一组,分别查找乾隆文学庇护人方面的资料,“十全武功”的史实和军费开支,和坤等贪腐方面的资料,欧美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变化的史实;

③每组表现形式多样,但必须有一人进行口头讲解;

④要求学生讲搜集到的相关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资料,制作成PPT展示。

活动过程:每组可进行8—10分钟的介绍,有时间控制员控制时间。

(2)终结性评价,单元学习结束,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终结性测评,如设计一个评价量规,进行分层测试。(参照黄牧航《高中历史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设计)

5.教学设计反思

(1)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意识的培养。

本设计的构想,是想将原本分散孤立的知识,如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雅克萨之战等史实、设置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闭关锁国”等史实放在一起考量,从世界近代化这个阶段特征,从一个横切面剖开来分析明清逐渐衰落和欧美国家扩张的矛盾冲突,让学生理解这一系列史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视角有些像布罗代尔的中时段视角,揭示一种较为开阔的时间度量,帮助学生理解具体事件发生、发展的历史,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意识,正确地认识和理解现实。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目标。

教学设计中力求符合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体现对学生的尊重。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改編教材,利用文本外的一切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从而更加愉快、积极地生活,促进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

(3)教学设计要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经常出现学习低效、无效或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状况,因而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因此我们要从教学设计方面查找原因。设计中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进行客观地分析,明确学生认知、情感、能力、方法等方面的学习目标,紧扣核心主题,整合学习材料,合理拟定教学顺序、时间、速度等,设计出高效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要素得到最大效度的发挥和收获。

R·M·加涅明确指出“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习过程。……我们认为,有计划的教学在影响人的发展方面有短期的和长期的目的”。因此,优质的教学设计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计学的发展史范文6

关键词: 中学历史教学 GIS 地图 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

按照传统学科的观点与看法,历史学偏重于时间而地理学偏重于空间。中学历史教材往往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历史信息或者在分类基础上组织历史专题信息。虽然有配套的历史地图册,但是由于尺度限制,这些地图上面包含的内容相对有限且系静态,不能反映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动态活动时空变化过程。

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应该从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思路方面入手。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式的满堂灌,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老师会利用PPT或者FLASH等计算机辅助手段,以便增加所传授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但是,仍然难以使得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上升一个新台阶。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GIS)技术为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新目标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新的契机。

一、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中学历史教育技术的新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描述、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广泛应用于测绘、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保护和国防建设等诸多领域。[1]GIS技术是自二十世纪六十年展起来的,其萌芽与美国军方有密切关系,后来逐渐转入民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与发展,GIS技术在全球的应用和发展空前繁荣,产生了巨大的商业和社会效益。

GIS技术具有容纳海量数据的能力,包括统计数字、文本、照片和视频等定量和定性数据资料均可以存储,并进行极其迅速的搜索和空间定位、查询。更为关键的是GIS技术拥有空间分析、图形创建和可视化表达等能力,可以将各种结果直观而准确的表达出来。另外,GIS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方式来选择显示对象的形式,不仅可以输出全要素地图还可以输出各种专题地图和统计地图等。[2]

GIS技术的发展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该技术将成为基础历史教学的高新手段。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参与教学、开拓学生创新性思维无疑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GIS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是现代信息社会条件下地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GIS具有历史 地理数据的管理、制图与分析等功能,因此,把GIS应用于历史教学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已有人尝试将GIS引入中国历史教学,从地理空间角度组织历史材料,在网络环境中为中学历史课程提供历史地图展示、历史空间分析、数据资料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该系统平台的优势在于:(1)本文的系统设计、数据模型具有技术可行性,能够实现历史数据的时空组织、服务、地图制图与信息共享。(2)历史地图与多媒体资料展示历史人物与事件,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支持探究式的历史教学。(3)基于Web GIS技术开发设计的系统,用户只需使用Web浏览器就可以快速获取历史学习所需的历史地图和多媒体资源,系统成本低,便于扩充为历史爱好者共建共享的历史教育信息系统。[3]

二、GIS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GIS技术与万维网、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像调动学生的视角,通过直观的运动图像让学生充分运用视角和听觉等诸多器官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锻炼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部分GIS软件例如Mapinfo和Arcview等具有界面友好、容易学习和运用等优点,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可以稍加培训或完全通过自学来掌握其基本功能。 通过这些软件来制作专题地图,是直接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最便捷的方式。专题地图是用于分析和表现数据的一种直观有利的形式,可以将数据图形化并清晰展示出单纯数据记录中很难发现的模式和趋势,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发现新知识。专题地图的制作在讲述历代王朝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和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内容特别有效,可以通过王朝建国初期和发展到强盛时期的人口数量对比、疆域变化状况等专题地图的制作和叠加,然后辅助于文字材料来分析王朝鼎盛的原因。这种文字和图像的有机结合,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并培养他们综合分析的能力。

ARCGIS的地图功能不仅仅是可以制作专题地图,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地图的操作、查询和分析功能来直观显示地理信息,表达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关关系等。从而,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全面认识,并树立他们结合地理要素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思维能力。

GIS具有三维动态模拟功能,可以将多层次数据结构和多源数据、定量与定性数据相结合,从感官、计量和逻辑上对现实空间进行模拟。3D电 子地图是GIS与虚拟现实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能够立体直观展现所研究或讲授区域的地形、聚落、道路、水系等所有地理要素。该功能对叠加地形分析功能之后的中学历史动态教学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生动地了解某些重要历史事件的难度已经当事人所做的不懈努力。

三、GIS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运用中的条件和难度

GIS技术在中学课程中的运用,最先是由地理教学提出来的。2003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新的高中地理课程在必修、选秀模块中必须介绍有关3S(RS、GIS、GPS)的知识,这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对于GIS技术的掌握,对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GIS技术的掌握比PPT等教学辅助软件更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自学或者接受专门的培训,GIS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与提高是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当务之急。

除了GIS的相关技术之外,中学历史教学还需要专门的GIS平台,幸运的是学术界已经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先期工作。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与哈佛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建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基础平台,已经完成了对中国历代疆域、行政边界、治所、居民点等要素的历史数据库建设工作,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地图制作和专题分析。

已经有人在CHGIS基础上进行了如下工作:第一,整理中国历史地理基础数据,提供历史地图背景信息;(2)设计历史教育地图系统的时空数据模型,参照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制作中国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时空数据库;(3)通过ArcGIS Server的Web地图服务进行数据;(4)综合利用ArcGIS、多媒体、.NET、Mashup等技术进行系统开发,实现一个中学历史教育地图系统网站。[4]但是,这个计划于设想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与物力来实现,中学历史教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来选择相应内容并建立自己响应的简单专题数据库来服务教学。

四、小结

GIS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广阔前景,中学历史教师需要在积极学习GIS技术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把其有效地运用到具体教学过程当中去。在CHGIS的基础平台上展开中学历史教学,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懂得时空要素分析的综合人才。 (作者单位:安阳三中)

参考文献:

[1] 汤国安等:《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页。

[2] 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运用》,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