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例6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1

定西市属于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质结构复杂。川塬地只有10%左右。自然资源较其地区匮乏,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35%。是闻名全国的贫困落后地区。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各种扶贫项目大约843.9万元的投入,定西市的贫困面貌已经有了大大的改善,贫困面积也大大减少,全市6个县,超过90%的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告别绝对贫困。但是,这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贫困的问题。作为定西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定西市的经济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定西市农业发展的水平一直很低,生态脆弱,环境人口压力过大,区域经济不发达。为实现定西市农业跨越式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真正走上致富的道路上,就必须挖掘出定西市农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开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以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经济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崛起。

二、定西市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农林牧渔业结构一般说来可以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和农林牧渔业商品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但是针对定西市的特殊情况,农业产品大多自己自足,或者囤积,商品率比较低,所以在此采用农林牧渔总产值结构指标来反映其结构。

1、定西市农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甘肃省种植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对应年份的平均水平,且成下降趋势,这与全国的整体趋势相统一,本文选取了四年间定西市的农业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这四年间定西市的种植业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和甘肃省,平均高出的比例分别是19.76%和1.33%。分别对定西市的七个县区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几个县区的种植业比重也都不同程度的略高于全国的和甘肃省的平均水平,但这几个县区中安定区、岷县、漳县都呈现出了种植业的下滑趋势,在大农业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其中漳县的下降幅度最大,年均下降速度达到了3%;而临洮、陇西、渭源则表现出种植业稳中有升的趋势,其中临洮县种植业年均比重上升速度达到1.49%;通渭种植业比重变化不大。

2、定西市林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林业产值比重呈现出逐年小幅度上升趋势,至2010年为4.2%;对甘肃省的数据进行观察,四年中除了2007年以外,其余各年的林业产值比重也是逐年递增的,其中2010年的增长幅度最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87个百分点;定西市与甘肃省相同,除2007年外,其余各年林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并在2010年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72%;定西市七个县的林业产值比重情况由于各个县之间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其中,安定区、陇西、岷县、漳县呈现出了年年大幅度增加趋势,尤其是安定区,2007年和2008年林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到了2008年,安定区林业产值比重从2.47%上升到4.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更是猛增3.02个百分点,达到7.85%,分别超过全国和甘肃省3.65、2.78个百分点;陇西、岷县的林业产值比总也在这段期间内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陇西林业产值比重年均增长1.11个百分点,岷县则为1.15个百分点;漳县和通渭的林业产值比重在2007年时分别为2.49%和2.94%,到2010年分别为4.6%和4.91%,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和0.66个百分点;临洮县和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则是逐年递减的趋势,尤其是临洮县,比重从2007年的5.29%下降到2010年的2.74%,年均下降0.85个百分点;渭源县的林业产值比重虽然年年下降,但大体上变化不大,从2007年的3.03%下降到2008年的2.52,年均下降0.27个百分点。从定西市总体上看,林业产值比重依然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与这几年的退耕还林政策有一定的关系。

3、定西市牧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范围内在牧业方面的产值比重逐年呈现小幅度上升趋势,年均上升幅度为0.8个百分点,甘肃省牧业的产值比重每年也以0.16的百分比上升,但是上升幅度远低于全国水平,这是由于甘肃省基础薄弱、增长速度缓慢;定西市的牧业产值比重与甘肃省相差不大,但在近四年的数据中却呈现出递减趋势,从2007年的23.37%下降到2010年的22.48%,虽然下降的幅度不大,但是代表了其发展趋势;定西市的七个县中,除了漳县外,其余各县的牧业的产值比重都有所降低,其中陇西县下降幅度最大,由2007年的25.93%下降到2009年的21.23%,年均下降1.57个百分点;漳县的牧业产值比重是七个县区中唯一有增长幅度的县,由2007年20.97%上升到2010年的27.58%,年均增加3.3个百分点。

4、定西市渔业总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趋势全国的渔业产值比重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有数据得知,基本都保持在10.7%左右,而甘肃省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少,严重缺水,所以,相比较全国而言,甘肃省渔业处于非常劣势状态,渔业产值年均比重都在0.3%以下,且几本没有增加的趋势,这也直接反映出了甘肃省自然资源的现状。定西市与甘肃省的基本状况一致,渔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0.2%以下,2003年为0.14%,这也与自然条件的限制有关;分别观察定西市几个县区的情况,定西市的七个县中,漳县的渔业产值比重最大,超过了甘肃省的平均水平,2009年达到0.53%;临洮县在2007年和2008年时,渔业产值比重曾在0.3%以上,但从2008年开始,就下降到0.13%,2003年为0.18%;其余各县基本上渔业产值都在0.3%以下。这些数据表明定西市在甘肃省内也属于严重水资源缺乏的地区。

三、定西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产品开发程度低,缺乏特色农产品品牌总体来说定西市农产品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直接进入区外市场的农产品大多数是初级产品,主要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充当中药材的生产加工原料。定西市运往广州、广西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中药材大多数是初级产品,而进入国际市场或销往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则是经过切片加工的,与初级产品的价格相比,加工产品的价格会高出十倍多。如果将初级产品加工成中药制品或美容产品,该产品的经济价值还会有所提高。虽然马铃薯的用途很广泛,但是以蔬菜的方式进入市场只能是初级产品,这时马铃薯市的价格相对较低,。如果将马铃薯加工成粉皮、粉条、粉丝、薯条、薯片等产品,它的经济价值将会进一步提高。最近几年,定西市出现了一些从事马铃薯深加工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都相对较小,而且加工出的产品还存在着质量、规格参差不齐的缺点,因而至今还没有打造出被市场认可品牌。

2、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尚未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定西市的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匮乏,一般都采用传统方式从事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一直都没发生太大的变化。落后的种植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数量和质量。虽然定西市的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优势农作物的生长,由于地域差异造成了农产品的品质的不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这些优势农作物的主要生产区既可以充当生产基地,也可以向龙头企业提供大量农产品。但是为了能长久发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运用现代农业科技进行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为龙头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从而发展壮大龙头并打造出企业特色农产品品牌。

3、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小,难以担负起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任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环节中,龙头企业处于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再生产的主要载体,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地方工业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和经营效果直接影响到区域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定西市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也不大,相互之间联系不密切,这与定西市种类繁多的农产品是不相适应的,这样的情况就会导致有大量的农产品没有经过加工就直接进入到了市场进行流通,另外,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不若说人才、管理等的影响,发展其前景不明朗,不能很好地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所以说,加快定西市的农业发展必须要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

4、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市场管理水平低下定西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专业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这样的市场否一地域优势资源为依托,经过长期的农产品交易,逐渐完善逐渐发展,但是由于对于这种专业化市场的基础投资的短缺,使得大部分专业化市场基础设施落后,没有统一规范的场所,有些甚至露天的,受天气的影响非常大,给农产品的交易带来了诸多不便。另外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下,其管理水平也较低,大部分的专业化市场都没有同意有效地管理,交易者不能享受到公平合理有效地交易环境,存在许多压价和缺斤短两的现象,这样的现象不仅算害了农民的礼仪,同事对市场本身的发展也是极其不利的。此外,市场上缺乏信息咨询机构,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户没有获取有效信息的途径,交易比较盲目,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或是产品滞销的情况,这也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商贩的交易积极性,一样会影响市场的繁荣,需要了解的是装野花的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外销的重要窗口,定西市目前的现状在软硬件上都有所缺失,对定西市农业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小的影响。

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依靠专家学者的力量,尽快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定西市,在各级政府,虽然在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县药材,土豆,蔬菜,畜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但农业发展的特点的定位和方向还不是很清楚。可以广泛的气候适宜马铃薯生长在全市范围内或者区县范围内作为特殊行业,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中国的气候,一定程度的选择性中药材,盲目发展将导致药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的下降降低,这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特色农业。此外,花卉业的发展有一个急于进入大规模行动的现象,有许多小规模的花卉公司,它是难以做大做强。在未来,政府应侧重于在该项目邀请内外和省内外的农业发展的特点,一些专家和学者来研究,使政策符合农业发展的特点,在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产业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在所有区县进行规划,科学为发展特色农业进行宏观指导,促进定西市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农业机械 发展 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11-0290-01

1 全球农机机电发展的趋势

就全球农机机电的发展来说,发达国家的农机产品拥有量和生产量还是占据了全世界的绝大部分。大型跨国农机生产公司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大型农机生产跨国公司的发展实际上也就代表了世界农机发展的总体趋向。农机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机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使用效率的提高是全球农机机电发展的根本趋势。

2 我国农机机电发展的特点

2.1 投资主体的变革

在我国农村实行改革以来,农机的生产和分配主要由政府主导,其投资主体即国家,此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推广和深入,农机工业的投资完全由国家承担,变成国家和集体共同承担,再到后来农户参与的投资,以至于农户逐渐成为农机的投资主体。投资主体的变化无疑带来了农机所有权人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农机这种工具的使用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农业生产的主体掌握农业工具,对于效率的提高无疑具有相当的帮助。

2.2 投资效率的提高

农机的所有者就是该农机的使用者,这是目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这对于投资效率的提高,也就是说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投资的方向,以及最大限度利用好投资成本,无疑极有帮助。原先国家和集体所拥有的农机,并不能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以及变动产生的变化,而通过农业作业时间、范围、用途的衡量,有效选择适当的农机,必然会提高农机与生产的匹配程度,从而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3 管理方式的变革

原先农机的所有者为国家、公社、农机站等,现在则变成了农户,由个人或者联户进行管理,此外,如农机协会等组织也参与到农机的管理之中,使得农机的管理方式有了较大的变革。随着市场化的推进,通过管理来提高效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2.4 农机数量的增长

由于农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农户对于农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农户不断加入投资,使得农机的总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随着农机科技的发展以及农机市场的扩大,农户可选择的农机种类也越来越多。

2.5 农机化水平提高

农机数量的增长,也就使得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如目前我国农业耕种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三分之一,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七成都是由农机耕种。其他如农产品的运输和加工环节以机械替代人工也逐渐成为趋势,这无疑有利于生产者劳动强度的降低和农业生产的劳动效率的提高。

2.6 对农机的新需求

由于农机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这显然也提高农户对农机的需求。农户希望农机的使用效率能够不断提高,能够适应跨区域作业的需求,希望农机的规模和数量不断提高,这也为农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2.7 农机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农机的加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丰富的农机工具为农产品的加工带来的了便利,这就使得农业产业结构发生调整。通过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或者实行交通水利建设,或者劳动力发生调动以起到对农村各个产业的发展的均衡作用等。在粮食生产方面主要提高产品的质量,而同时发展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农产品等。为此农机的发展需要紧跟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骤,相对应地发展其机械制造技术,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如发展深加工机械等。

2.8 现代化农业

我国农业要想实现现代化,其必然要求农业的机械化,所以农机的发展是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的。同时,这也要求农机作为工具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大作用,在技术发展上要保持先进性,与农业生产实际相互结合,使用方面具有便利性和稳定性。同时,也要引导农户不要盲目投资,保持农机良好的发展的同时,解决好农村闲置劳动力的利用问题。

2.9 政策的完善

政策的导向对于农机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国家农机发展政策的解读,以便制订相适应的法规来引导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农机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的现状与需求相适应,并起到对本地农机发展的鼓励作用。

3 我国农机机电发展的趋势

3.1 高速发展

根据我国农机发展的特点,在一定时期以内,我国的农机保持高速的发展是较为明显的一个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对农机的需求还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各地对于农机的需求并没有达到满足,农村市场还有进一步开拓的空间。这也是过去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所带来的结果。因此对于这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来说,肯定会出现高峰期与低谷期的相互交替,直至达到稳定。

3.2 薄弱环节的突破性发展

当前的农业产业和农的发展还具有一些薄弱环节,如水稻的育秧和收获、节水灌溉等方面。因此可以预计,在巨大的需求之下,必然会出现农业机械化的巨大发展,通过这些环节的突破性发展,我国的农机发展将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无疑会促成农机生产和制造技术的提高,使得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呈现出更加适应市场的趋势,同时农村市场也会相应变得成熟。在可预见的未来,农业机械化水平必然会得到大幅提高。

3.3 形成一定的农机发展模式

在我国社会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之下,农机的发展也必然会创新改进模式。农机的农户个体所有将会成为农机所有的主要形式,而国有和集体经营,合作经营、承包经营以及专业服务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会在市场的调节之下不断完善。由此,我国国情影响下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农机发展模式将会最终形成。

参考文献

[1]冯启高,毛罕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 农机化研究. 2010(02).

[2]毛凌华,李瑶,卢明,颜满莲,蔡耀辉,李永辉.中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09(07).

[3]张良瑜.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J]. 科技风. 2009(14).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3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不高的原因分析

从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状况看,明显存在不足的现象,经费的支持度偏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已经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当前的情况我国农业科研人力不足,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也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从我国现代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看,其绝对规模比较大,但是相对我国庞大的农业部门本身规模来说,呈现相对比较小的局面。科研人力投入相对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农业科研具有人力资源集约型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决定农业科研能力,从现代农业科研发展趋势对农业科研人员的要求看,具有几个显着性特点,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因此正规性教育已经成为科研人员获取知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现代农业科研人员的学历水平直接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比较弱。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中需要对农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从现阶段看,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成果转化存在一定的弊端。农业科研、技术水平和农民技能教育培训之间存在分离的问题。这种模式产生的结果是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获取各种文化信息技术的机会较少,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速度会进一步的降低,农业科技传播和扩散的范围比较少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属于同一个部门领导,因此二者没有建立起相互交流的机制,两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顺畅,农业推广和农业科技之间的不衔接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对整个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会产生负面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每年产生农业省部级可科研成果达到6000多项,但是其成果转化率仅达到30%。而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率转化达到60%,其他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成果转化率也都在60%左右。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受到一定的冲击,其主要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性质认识不清,对市场只做了片面性了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受到短期效应影响,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长时间人们放弃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和协调,大幅度削减农业科技推广的事业经费,这样形成了所谓的断奶、脱钩政策。因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出现危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对科技成果推广产生一定的影响。农业科研成果的扩散和传播在农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技术交流落空、技术指导失灵,导致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不到位,从根本上影响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农业科研管理体制自身存在问题,行政干预性较强对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产生负面影响。农业科研发展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文件、会议、报表和指标等形式进行行政干预,农业科研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分为分配型运行和执行型运行,因此农业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附属物。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从根本上优化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环境。在集约型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推动农业科技全面发展,通过农业科技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从技术进步行为角度看,需要从农业技术选择的决策者向农户技能服务的方向转变,从根本上诱导农业技术选择。因此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技术信息服务水平,从根本上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推广服务。根据用户导向基本运行机制向农户型推广机制方向转变,建立以国家推广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其次需要提供风险保障服务,针对新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建立保险业务,如果农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受到一定损失之后,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最后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服务机制,针对技术选择问题需要投入各种要素,政府必须进行监督服务,从根本上减轻中间商对农户的盘剥,从而达到降低农户交易成本的根本目的。增加我国农业科研投资,从根本上保证农业科研发展的后劲。现阶段需要明确政府在农业科研投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且按照法律的模式规定财政对农业科研投资的比例,政府应该成为农业科研投资的主体,从宏观上对农业科研活动进行组织协调。从而达到保证和维持农业科研活动达到最优选择的根本目的。我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机制关系到农业科研发展的整体趋势,通过开展多种渠道的经费筹集机制,从而达到丰富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的根本目的。所以单一化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所以需要开展其他模式的筹资渠道来弥补政府筹资的不足,当前需要制定有利的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从而鼓励企业对我国现代农业科研活动进行投资。从而实现基地、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这才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根本性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策略。农业科研基金的管理体制建设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需要对农业科研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规范的农业资金归口政策。健全农业科研成果推广体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策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4

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缺乏全局性和一致性,一旦达到使用年限后,由于部分构件损坏,购买不到合适的配件,没有做好废旧和闲置农业机械设备的回收工作,造成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浪费,同时加大了农业机械的环境处置压力。现代农业机械的绿色制造有效改善了这一问题,不仅在农业机械生产制造方面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能够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农业机械生产进行规划,提高农业机械生产的高资源利用率,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应用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机械生产的绿色经济效应,加强了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农业绿色制造的不断优化。

2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发展趋势

2.1现代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将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主要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设计将从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社会化、集成化、智能化和产业化等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机械制造的主要特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关于农业机械产品的生产环境指标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加上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涉及的各个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另外,绿色集成制造技术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将成为未来农业机械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2.2农业机械绿色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绿色制造在现代农业机械中的应用能够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农业机械的绿色设计和制造方式方法都应当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机械绿色制造,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力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另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制造的资源环境功能,还应当将绿色制造设计和实施与新兴产业紧密的结合起来,例如农业机械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服务业、绿色制造软件产业等等,在丰富和扩展农业机械制造的延伸领域之外,还应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制造的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3结语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

引言

近年来,茂名市电白区顺应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通过集聚政策、集聚要素,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截至2019年底,全区家庭农场超过5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接近1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电白区从2013年开始作为全国气象部门三农气象服务试点地区。经过几年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探索,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完善,达到服务对象增收,服务产品有用的发展目的。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建立于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包括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表1),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与特征。为便于气象服务和气象服务产品的研发,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归纳为种植类、养殖类、食品企业、港口码头等。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现状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气象服务的传统服务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气象服务产品已不能满足用户需求。近年来121121电话、手机短信和影视节目收视率等均呈现下滑趋势。大多数气象服务产品仍然是“天气预报产品+简单提示语”的传统模式,能够体现差异化、精细化的服务较少,气象服务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不习惯从用户的角度看问题,不能针对服务对象精准地匹配、推荐用户想要的服务和内容。为此,气象部门应不断整合传统的气象服务产品,优化现有产品服务形式,扩大气象服务传播覆盖面,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为用户带来更高的使用价值,保持对气象服务产品的依赖性,使用户持续增长。

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需求思路

3.1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对象和宗旨

目的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合理利用天气条件的气象依据,能够做到充分利用有利天气,避免不利天气的影响,做到趋利避害和增收增效。

3.2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怎么做

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农业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气象指标体系、气象定量评价技术和相关职能部门指导意见等制作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应所需的气象服务产品。

3.3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做什么

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需求,主要针对生产对象、农事活动,预测未来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有影响的天气条件、天气状况,分析当前气象条件及未来天气条件的适宜度及其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具体影响,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分析

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需求思路,探索建立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需求的、针对性强的气象服务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形成分3步走:气象部门制作出天气预报产品;气象部门根据天气预报趋势与相关部门会商,得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有效措施和建议;联合会商后制作好相应气象服务产品。常见的气象服务产品大都是以天气预报为主,为服务对象生产提供常规的天气变化状态、温度升降情况以及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息。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需采用气象部门业务网提供的数值预报产品,参考国家、省、市气象部门短时、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灾害性天预警等预报业务产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编辑电白天气预报产品。以提前做好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稳定和增收增效为目标,根据预报气象服务产品进行精细化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类行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产品必须进一步开发,才能实现预报气象服务产品有效利用。因此在一定时间内联合相关单位进行产品利用分析,做到趋利避害。分析结果与会商单位联合,包括天气趋势预报,相应天气趋势条件下适用的措施、对策、建议,形成各类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气象服务产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儋州市;气候变化; 农业

中图分类号:P46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2.013

Climate Change and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Hainan from 1971 to 2011——A Case of Danzhou

HAN Qi1, ZHAO Cong-ju1, HUANG Qiu-ru2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Hainan 571158, China; 2. Haina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Haikou, Hainan 570203,China)

Abstract: Studied the climate change in Hainan through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Danzhou from 1971 to 201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emperature fluctuated and increased slightly.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was larger, and the precipitation slightly decreased, especially in recent 10 years, the decrease of precipitation was obvious. After that, taking Danzhou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ow to develop tropical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Key words: Danzhou;climate change;agricultural

气候变化对各个行业部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以农业部门最敏感和脆弱。气候变暖、变干或变湿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改变,引起农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变化,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产量波动随之增大,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粮食生产安全[1]。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2]。学者林学椿等[3]研究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指出,我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04 ℃的倾向率上升,年降水量以每10年-12.66 mm的速度减少。陶忠良[4]分析海南岛20世纪80年代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发现气温、降水、雨日、干燥度、最低气温、低温日数等变化均对热带作物生产产生影响:一方面气温升高,热量增加,提高了作物的产量,也扩大了适宜播种的面积;另一方面:随着气候变暖,登陆的热带气旋数目增多,风害成为热带作物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台风雨增多,降水更加集中,而气温上升幅度较大,蒸发散增加,干、湿季更加明显,旱害进一步加重。

海南岛处于海陆相互作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带,对气候变化抵抗力以及受损生态恢复力都较弱。儋州为海南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其农业生产是海南农业发展缩影。本研究以海南省儋州为例,通过分析1971—2011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探讨近40年来儋州气候变化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进而提出以儋州为代表的海南热带高效现代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儋州市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地属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具有大陆性热带岛屿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温度23.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486 mm。其中5—10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3.4%;11月—次年4月为旱季,占年雨量的16%。雨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多年平均蒸发量1 200~2 400 mm。

本研究所用的气象数据主要源于海南省儋州市气象观测站,在1971—2011年的历史逐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研究过程中采用每10 年为一个基准研究周期,其中1971—1980为70年代气候变化研究周期,1981—1990为80年代,1991—2000为90年代,2001—2011为21世纪初,共计4个研究周期。在季节上,以3—5月的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总和代表春季气温和降水量,6—8月代表夏季,9—11月代表秋季,12月到翌年2月代表冬季。农业资料主要源于海南省及儋州市统计年鉴。

1.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距平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

1.2.1 距平分析法 采用1971—2011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作为长期平均值,通过这一时间段内各年份与平均值的正距平和负距平来反映某个时间段的真实水平。同时运用正负距平百分率来表示显示不同年代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幅度。

1.2.2 线性趋势分析 运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儋州1971—2011年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特点进行线性分析,以显示某一个时间段某个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通过绘制历年平均气温、多年四季平均气温、气温变化趋势线和年降水量、多年四季平均降水量、降水变化趋势曲线,分析以气温和降水为代表的气候变化趋势,揭示40年来海南省儋州市气温和降水变化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气温变化趋势

2.1.1 历年气温变化趋势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儋州市近40年间年平均气温为23.72 ℃,气温总体变化呈现波动式略微上升的趋势(图1)。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气温增温幅度相对平缓,平均气温较低,平均距平为-0.48 ℃和-0.23 ℃。进入20世纪90年代,气温升温幅度增加,平均距平为0.16 ℃。21世纪初表现为正常偏高,平均距平为0.55 ℃。统计显示,近40年儋州市的升温平均达每10年0.34 ℃,高于我国50年来平均升温每10年0.22 ℃的水平[5],表明儋州市气温增加趋势更为明显。

2.1.2 四季气温变化趋势 从季节上来看,儋州四季温差变化不大,近40 年春季年平均气温24.8 ℃;夏季最高,为27.8 ℃;秋季24.0 ℃;冬季气温最低,为18.4 ℃。秋季年平均气温上升最为明显,高达每10年上升0.53 ℃;夏季和冬季增温幅度同年度增温幅度,为每10年0.34 ℃和0.28 ℃;春季最为不明显,为每10年0.13 ℃(图2)。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秋季的年度增温高达 每10年0.7 ℃。

2.2 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2.2.1 历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儋州市研究周期内多年平均1 765.966 mm,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波动较大,总体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图3)。通过对各个年代变化趋势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最多,10年距平值达到124.7 mm,降水量波动较明显;70、80年代为多雨期,10年距平值67.2 mm和61.3 mm;21世纪降雨量明显减少,其中多年份降雨量低于40年平均值,10年距平值为-202.5 mm,特别是2010年,仅为878.5 mm,为近40年内最低值。

2.2.2 四季降水量变化趋势 儋州四季年降水量总体与年度变化相似,但冬季无明显变化。儋州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其中冬季和春季多为旱季,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330.87 mm和72.06 mm。夏季和秋季为雨季,降水量明显增多,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750.32 mm和619.39 mm。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夏季和秋季的降雨量减少最为明显,高达每10年减少68.11 mm和每10年减少46.76 mm,而春季和冬季的变化比较不明显。

2.3 极端天气

雨季降水集中、强度大,影响降水利用效率;旱季降水少,容易形成季节性干旱,甚至发生严重的旱灾;海南是我国灾害天气较为频繁出现的地区。海南旱灾平均1.3年发生1次,中西部一些市县几乎年年发生旱灾[6]。近40年间,影响海南省最严重,波及范围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干旱发生在1976年11月—1978年4月的连年干旱,连续干旱时间长达一年半,期间降水量普遍减少六成,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出现历史最低水位。1997年6—9月,儋州市出现夏季早旱,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儋州2010年平均气温高达25.1 ℃,高出近40年平均气温1.22 ℃,其中6月份和7月份高达30.3 ℃和29.9 ℃;当年的降水量为1971—2011年最低值,全年降水量仅为878.5 mm,气温较高的6月和7月降水量仅为92.3 mm和41.3 mm。暴雨发生几率高,强度强,主要集中在4—10月。如1999年11月上旬,受冷空气和南海热带云团的影响,海南省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降水天气,儋州市从11月4日20时—13日20时累计降水量达391.7 mm,仅11月6日一日降水量高达251.3 mm,5—7日当地发生洪涝灾害[7]。

3 小结与讨论

近40年儋州市的升温平均每10年达0.34 ℃,高于我国50年来平均每10年升温0.22 ℃的水平,表明儋州市气温增加趋势更为明显。其中秋季年平均气温上升最为明显,每10年升温高达0.53 ℃;夏季和冬季增温幅度同年度增温幅度,春季最为不明显。降雨量总体呈现略微下降趋势,21世纪以来降雨量明显减少,其中多年份降雨量低于40年平均值。从年际变化趋势来看,夏季和秋季的降雨量减少最为明显。极端性天气灾害对当季减产或绝收的短期效应非常突出,长短期气候变化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交错叠加,带来的不利效应会严重放大。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更加深远,为此应结合当地农业特点,剖析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1 对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动与调整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引起热带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变动与调整,进而导致热带作物种类、品种的布局和比例的变化。目前,热带作物在海南省的布局主要是依据气候条件与水资源条件进行区划的。随着气候的变化,热带作物的布局和结构将面临一个大的调整。近年来,儋州市大农业格局正在逐步优化调整,种植业和林业产值有所下降,渔业和畜牧业产值有所上升。而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蔬菜瓜果、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所上升,橡胶面积有所增加,糖蔗、水果面积波动较大。

3.2 气温增高、降水减少和社会发展,加剧水资源紧张态势

21世纪以来,10年距平值为-202.5 mm,降雨量明显减少。气温增加趋势更为明显,致使水资源量减少;另一方面,儋州农业用地面积不断增加,1997年农业用地17.49万hm2,2011年增加到24.91万hm2,尤其是瓜果、蔬菜、花卉等特色农业比例不断增加,农业用水需求快速增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行业耗水增加,局部水污染问题未能有效管控,使水资源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儋州农业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之一。

3.3 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加重,其中高温干旱位列影响因素的首位

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病虫害的生长季节也延长,害虫繁殖代数增加,而冬季气温偏高也有利于病虫越冬,因此各种病虫害出现的范围扩大,加剧了流行和危害[9]。

3.4 极端天气对农业影响进一步加剧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异常气候出现的概率大大增加,而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将对农业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橡胶的生长需要高温、多雨、沃土、静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海南气候变化呈现增温,变干的趋势,登陆的热带气旋增多,橡胶风害进一步加重。2008年初,一场50年一遇的持续低温阴雨天气以及2005年9月26日“达维”台风均给海南橡胶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灾害性影响[10]。

4 对策与建议

4.1 合理谋划、科学规划,推进热带高效农业建设

海南光照、热力资源充足,但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加强气象数据监测与气候变化研究,科学评价海南农业发展利弊,并提出应对措施。大力发展沿海防护林和田间防风林、选育抗旱抗风抗病虫害新品种,研究高温热害、干旱等危害热作生产天气、气候出现规律和形成机制,提出适应和防御的途径与措施,为热带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4.2 建立完善灾害气象预测体制及防灾减灾预警体系

极端气象对海南热带农业的影响较大,加强长期天气预报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工作,提高准确率,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灾害预警系统,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是热带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不断完善的工作。

4.3 调整作物结构和种植制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应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作物造成的可能影响,适时调整作物品种、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加强抗旱、抗高温等抗逆品种的培育与筛选。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气象因素的关系,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种植制度。调整和优化作物布局,形成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之农业布局。

4.4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海南降水集中,旱涝灾害频发。修建水库与跨流域调水是调节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随着农业用水成本提高,现代农业必然向节水农业、精准农业方向发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设施,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与社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怀坤.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 2011.

[2]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3] 林学椿,于淑秋.近40年我国气候趋势[J]. 气象, 1990, 16(10):16-21.

[4] 陶忠良.海南岛80年代气候变化及其对热带作物的影响[J]. 热带作物研究, 1997(1): 49-53.

[5] 陈隆勋,邵永宁.近四十年我国气候变化的初步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 1991, 2(2): 164-174.

[6] 陈寒松. 海南省千年自然灾害史料集[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5.

[7] 温克刚.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海南卷[M]. 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8]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11)[M]. 海口: 海南人民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