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例6篇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1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工作经验、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本课题立足于河南省省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重大举措,是破解“三农”难题、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对于稳粮强农、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和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状

根据《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规划(2012-2020)》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面(米)品、肉品、乳品、果蔬、油脂、饮品、茶叶、花卉(木)、中药材、调味品、林产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群,构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省集群总数达到360个,到2020年全省集群总数达到500个。

截至2015年,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共139个,其中信阳市数量最多,有14个;郑州市、周口市各有11个;驻马店市有10个。此外,县(市)级的滑县、固始县、鹿邑县、汝州市各有2个集群,兰考县、长垣县、新蔡县、邓州市、永城市各有1个集群。包括白象食品产业化集群、好想你枣制品产业化集群、扶沟奥威特食品产业化集群、雏鹰生猪产业化集群、思念速冻食品产业化集群、郑州聚丰水产产业化集群、金星啤酒产业化集群等。从发展势头上可以看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二)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农业农村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既处于加快发展的机遇期,又处于深刻变革的转型期,面临着妥善应对资金瓶颈、龙头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松散、市场营销方式落后,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升、农业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产品需求结构变化、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加速等新课题。

二、加快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基于河南农业大省的省情,在此探讨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推进河南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河南农业发展方式,提升河南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从而为实现河南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一些理论思考。

(一)破解资金瓶颈

1.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2.建议安排专项资金。建议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专项资金,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同时,尽快下达农业产业集群试点贴息、补助和奖励资金,通过省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引导地方各类资金向农业产业集群倾斜。3.组建农民担保协会。支持和鼓励农户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农民担保协会,缓解贷款难问题。4.开展金融信用评价。建议河南各地政府积极开展对合作组织进行信用评价探索,对明星合作社、龙头合作社和示范合作社适当提高信用资质,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激励政策,切实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壮大龙头企业

鼓励企业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功能互补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如洛阳伊滨区牡丹产业集群就是形成以牡丹种植、培育、观赏、加工、物流、科研等为一体的牡丹科研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目前,集群已流转土地13600亩,牡丹种植面积12740亩,引进企业(单位)17家,包括洛阳市牡丹研究院、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等2家科研单位,贞观牡丹、洛阳国花园等13家种植企业,洛阳天盛盆养牡丹等2家反季牡丹培养企业。

(三)发展合作组织

重点扶持规范化、规模化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特别是加大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模式,如滑县围绕粮食、花生、瓜菜、肉鸡、牛羊、林木六大产业链开发,积极谋划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项目,逐步建立起以大型龙头企业为骨干的“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等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规模经营,努力促使滑县农业集群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从而切实提升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促使滑县农业生产向适度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截至2013年7月,滑县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358家,成员总数13198人。按当时的657家进行分类:种植业429家,养殖业88家,林业34家,农机服务49家,农资供应43家,粮食类14家。据调查,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均纯收入6000余元,高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5%。如瑞刚瓜菜种植合作社统一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以后,产品销售效益明显提高,社员每亩收入高出非社员1000余元。

(四)实施品牌战略

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建议对河南现有品牌进行整合和提升,增加品牌含金量,培育和打造一批国家名牌、省级名牌产品,使每个集群都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商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如焦作市强力扶持蒙牛乳业、多尔克司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一批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群体。通过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将进一步促进河南现代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发展,将会培育出更多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从而推进产业集群品牌发展。

总之,我们要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作为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学习借鉴山东、江苏等国内先进地市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紧密结合河南实际,因地制宜,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实现途径,加快推进河南农业产业化集群进程,努力形成“各出一道菜,共办一桌席”的良好工作氛围。

参考文献

1.陶怀颖.我国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形成机制与发展战略研究[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

2.赵霞,吴方卫.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视角[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1)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2

关键词:海南州;农业产业化;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

社海南藏族自治州(简称海南州)位于青海省东部,青海湖南部,全州辖共和、同德、贵南、兴海、贵德5个县36个乡镇424个行政村,总人口45.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5万,共有农牧户7.24万户,农牧业人口33.6万,占全省农牧业人口的10%。海南州产业结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

一、海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①产业化基地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全州5个科技示范园区、26个产业基地和30个种养殖基地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其中,兴海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园区、同德县生态畜牧业基地、贵德县休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共和县生态农牧业示范园区、及贵南县草产业示范园建设均已初见成效。培育种植业特色专业村7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3%,建立6个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建立优质油菜、冬小麦、高产青稞、饲草料、反季节蔬菜、果品、中藏药材等7大种植基地。①②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全州有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6家、州级27家。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基地的投入达9182.9万元,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值达5.84亿元,科技研发投入1418.3万元,直接或简介带动农户数达4.71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达9826.98万元。②③产业分布广泛,种养业突出。产业分布已从种植、养殖业逐步扩展到运输、劳务输出、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较为突出,占到总数的94%。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23个,已实现牧业村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松散结合、契约连接的一体化经营,既提高了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又畅通了农畜产品销售渠道。④经营效益不断显现。2013年底,海南州农牧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达到23.32亿元,带动7.01万户;从业人数达15.14万人;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41亿元,净利润2.48亿元,上缴税金2064.34万元;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达到1.17亿元,市场交易额达3.65万元,净利润2346.8万元,农牧户增收总额达到1.44亿元。③

二、海南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①龙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规模不大,难以充分发挥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利益联结较为松散,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融资相对困难,使得一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改扩建项目难以实施,缺乏发展后劲;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低,开拓市场的能力不足,部分农牧业企业在技术上还依靠传统经验,农畜产品档次低,精深加工率、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足。②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成熟。一是规模小,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不强。合作社大多没有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只挂牌不服务的现象较为普遍,对农牧业生产经营和产品流通、销售缺乏技术、信息服务;二是部分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有极强的功利思想,要么只为争取政府的扶持资金而成立,要么是为自己经营需要而成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三是缺少农牧业技术实用人才和服务,难以在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有所作为;四是大多数合作社内部组织松散,机构形同虚设,权责不清、财务和分配制度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③产业化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不容乐观。一是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生产的各要素和农产品无法全部进入市场,农畜产品流通渠道还未真正理顺,交通、邮电等方面的配套建设也跟不上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集约化程度低,无法将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联结起来,走规模效应之路;二是条块分割、垄断割据的体制还未完全打破。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增加了产业化经营的难度;三是资金条件的限制。由于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启动资金的巨大需求受到牵制。财政资金的部门分割严重,地方财政包揽过多,造成专项资金被肢解,加之财政监督弱化,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④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是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终端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线电视、互联网普及率和应用水平还很低,光纤宽带接入能力不强。信息资源稀缺、信息不对称、不通畅及在村镇间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二是各县镇缺乏专门的农牧业信息机构。信息的渠道不畅,农牧民获取信息的途径少,信息接收方式落后;三是信息需求散杂,农牧民使用信息能力低。由于对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低,散户无法获取及时、准确的信息,信息应用效益差;四是基层农牧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农牧业信息开发总量不足。⑤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农业科技服务落后。表现在对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科研投资不足,缺乏技术培训、指导和示范;基层农牧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有限,新的实用技术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推广;二是政府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问题较突出,而政府服务供给明显不足;三是服务内容与农民的需求差距大。

三、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3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优化,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打造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变化,农业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已成为主要模式。农业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机构应该依据农业产业链的运作特征,提供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金融服务。现有农业产业链融资是延续生产、贸易领域的融资创新方式,与传统融资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扩展了金融机构的授信条件,打破了以往抵押贷款可授信资产范畴。产业链融资方式关注点是产业链整体绩效表现,将对产业链的整体评估作为可授信依据。对产业链上企业的评估则更关注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地位。二是资金流动仅限于产业链内部相关交易,依据产业链上核心企业的资信,发挥放款资金的辅助监督职能。三是产业链融资以其实现的相关收益作为还款来源。我国农业产业链融资虽已广泛开展,但还是不够深入。因此,金融机构应该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链特色,提供定制化、差异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1、园区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园区内农业产业链上的企业为对象,利用产业链上各参与主体的业务合作关系,实现农业产业链上资金循环流动的金融服务。由于园区产业链上的参与经营主体在业务、资源、信息、技术及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依存性,这一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增强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主体的信贷能力,实现了金融机构和产业链参与主体的利益。

以杨凌农业示范园区为例。杨凌示范区是部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目前已形成科学农业园区、农业中试园区、农业综合园区、农业观光及休闲带、生活服务区等七个功能区,园区规划面积83000亩,耕地面积61656亩。就杨凌示范区产业特色,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示范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引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为园区产业参与者资金支持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了探索实践。2009年,杨凌农业示范区开始了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实践试点,开展了农村房屋、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生产物资、设施、知识产权等抵押贷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盘活了农村不动产,扩大了农村信贷的担保物范畴,有效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上参与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至2013年6月末,农村产权抵押贷款累计发放6400万元,余额2900 万元。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在为更好地服务于杨凌示范园区进行各种合作创新服务。杨凌示范区在国内首创农业生产保险“银保富”,为生产农户提供了生产保障,这一举措为生产农户、中小企业进一步扩展了融资渠道。目前,杨凌示范区为生猪生产、大棚蔬菜提供的保险支持已获得银行贷款8千万元;发放的基于订单的抵押贷款2288万元;2015年11月,国内首个农科村镇银行在杨凌农业示范区成立。

2、政府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指政府立足于地方产业的特色,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出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设立合作社,鼓励农户规模化、组织化生产,吸引农业龙头企业在基地内发展产业链条,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对信贷供需双方有利的融资模式。政府在此环节不仅充当媒介,还要为信贷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在政府的担保和撮合下,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链参与者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以陕西南部的茶叶产业带为例。陕西的主要茶产业区分布在汉中、商洛、安康地区。陕南以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优势资源使得陕南茶业成为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一直以来,陕西省政府特别重视茶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重点产业来抓。陕南茶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陕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和具有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已成功打造了“商南泉茗”、“汉中仙毫”、“秦巴雾毫”等知名茶叶品牌。陕西目前的茶园面积160万亩,采摘面积108万亩,总面积在全国排第9位,茶叶产量为4.4万吨,全国排名第13位。陕南产茶区有21个县、涉及26万农户,共计500万茶产业链参与者。茶产业链的高效发展直接影响着产业链条上参与者的经济效益。茶产业以茶农的源茶供应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在龙头企业带领下,以市场为导向,旨在提高茶产业链经济效益,打造茶产业生产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拥有多方、多环节参与的生产经营体系,很好地将生产农户、茶产业基地、行业龙头企业联系起来的农工贸、产供销一条链产业组织经营模式。民生银行等多家银行对陕南茶业实施“投行与商行联合”、“融资与融智结合”的金融创新服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龙头企业主导型产业链融资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主要以农户、合作社、企业为合作模式,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与农户或合作社签订生产订单,规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必要时为生产农户提供生产物资、技术指导,并按合同约定价格统一收购、加工。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是以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提供信贷服务的。

以陕西华圣企业(集团)为例。陕西华圣集团是以苹果产业化为主导,业务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投资、房地产开发、商贸旅游、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大型综合集团,是陕西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华圣集团由陕西华圣果业营销管理有限公司、延安华圣三农科技服务公司、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华圣果业国际进出口公司组成,打造了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华圣集团旗下的华圣果业公司投资3.5亿元,打造了目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仓储气调库,最高储存量达4万吨;同时还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果品分选线,每年可实现苹果储存、加工能力达5万吨,苹果生产能力及规模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华圣果业集团在陕西农业发展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下,成为陕西鲜苹果出口的王牌企业。陕西苹果全国有名,出口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优质鲜苹果70%以上都出自华圣。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农户、生产基地、企业”为合作形式,向华圣果业提供贷款支持,华圣果业目前已建成苹果园、苗圃园各2000亩,并先后在20多个苹果县设立了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果农1.2万户,实现果农收入6000元,响应了政府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

三、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因素分析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尚不成熟,处在初期阶段,农业经济弱质性本身也对金融机构的资金投放缺少吸引力。目前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稳定、风险较大等因素,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除了以上因素,陕西省农业产业化中组织结构发展层次低,相关配套服务水平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部分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但行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也使得金融机构给与农业产业链上中小企业、生产农户提供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再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发展。农业经济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生态,农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如灌溉系统、防病虫害系统在农业生产保收方面都存在瓶颈,阻碍了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2、农业产业链结构不健全,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中,由于农业产业链上的参与者自身实力和信用状况不同,产业链上的融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也不同,使得金融服务主体之间很难形成协作,产业链上的融资渠道存在差异化,使得资金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流转效率低下。产业链融资中资质较差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龙头企业的信用担保,一旦龙头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或信用危机,风险会涉及整条产业链的参与者,会出现产业链的动荡,甚至崩溃,这都会影响产业链外部资金提供者的融资意愿。再就是现有农业信贷资金期限短,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需求不匹配。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整个生产周期资金占用时间较长,而且农业生产面临较大自然风险,一旦经营不利,金融机构面临较大信贷风险。而金融机构为了降低信贷风险,更愿意提供期限较短的贷款。目前,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健全,能够满足农业产业链发展的多样化金融服务还有待探索。

3、农业保障体系不完善,涉农贷款风险大

由于农业经济的本身弱质性,保险机构开展的涉农保险服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省在2012年正式开始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品种有16个。虽然农业保险险种广泛,但很多险种的开展并不深入。由于陕西省保险机构在农村覆盖面低,全省整体农业保险的赔付率低,农业经济季节性强,定损复杂,使得保险业务的管理成本较高,利润减少,保险机构对涉农保险缺乏兴趣。农业抵押贷款仍以固定资产为主,缺乏多样性,把一部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农业产业链的支持。农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链的融资效果。陕西省的担保公司大多数是由政府牵头或出资成立的,他们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广大生产农户开展的担保服务所占比重较低。

四、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改善建议

1、优化农业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竞争力

在农业产业链发展中,龙头企业充当了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桥梁。农业产业链中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金融机构应重视对链条上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应该深入企业调研,开发适合不同农业产业链特色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服务,如农产品半成品、成品的存货、应收账款为抵押物的质押贷款。同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据其业务关系的需求提供贷款、贴现、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通过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核心地位和号召力,规避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从而带动整条产业链的效益提升。

陕西省拥有部级农业示范园区,要充分利用示范区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农业示范区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其在技术培训与科技推广方面的功能。大力支持陕南、关中、陕北等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依据当地资源打造农产品品牌优势,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拉动农业经济增长。

2、加强金融创新,畅通资金渠道

资金在产业链各节点的顺畅流动,是促使链上企业正常开展经营活动的关键,同时对于产业链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机构应该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推出定制化、差异化的产业链融资服务模式,以适应不同产业链特征的资金需要。如对于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应重点关注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经营状况、综合信用水平;对于以政府为主导的产业链,在融资模式中应以政府担保为基础,采取银证合作方式支持农业产业链发展;对于以园区为主导的产业链,其融资模式应以整个园区为依托,积极探索股权、信托、电子化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还要与龙头企业、协作组织、物流等其他参与机构加强合作,借助互联网优势,扩展融资渠道,借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职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4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现代农业 发展 永川

现代农业是以科技支撑、标准生产、规模推进、链条运行、生态循环等为特征,以特色、高效、生态、安全等为标志的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根据对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实际,就永川农业产业化对永川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永川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永川耕地面积101.2万亩,其中,基本农田87.9万亩。现有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劳动力42万人。是传统农业大区,是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产粮大县、生猪外调大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重庆市最大的“早熟梨”、“晚熟龙眼”、“食用菌”生产基地,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工程区县之一。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3个(圣水湖、黄瓜山、八角寺)。 “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认证100个,“永川秀芽”、“黄瓜山梨”、“永川莲藕”、“永川豆豉”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认证的农产品品牌7个。茶叶产业,全区现有茶园面积达6.2万亩,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率达43.5%,茶叶年产量4400吨,年产值2.2亿元。水果产业:全区现有水果总面积21万亩,年总产量14万吨,年总产值4.2亿元,其中名优水果面积8万亩,年总产量7万吨,产值2.6亿元。粮油产业:全区粮食播栽总面积104.07万亩、粮食总产50.26万吨,基本建成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全区50亩以上规模种粮大户达到139户、规模种粮面积2.37万亩。水产产业:全区现有各类宜渔水面(含稻田养鱼)308305亩,已养鱼水面187245亩,30亩以上规模化养殖大户(不含稻田养鱼)626户,养殖面积42465亩。

二、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服务功能不完善。在园区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为了保障园区今后能够平稳快速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此外,服务功能的完善也将是园区发展的助力之一,但部分园区只看到眼前利益,放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使得园区发展根基不稳,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与此同时,各类协会、专业合作组织甚至包括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足。在基层虽有各种协会,近年来又成立了100余个专业合作社,也有数量不少的龙头企业,但其作用发挥不足。

(三)由于受资金政策等因素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还需加快步伐。与渝西地区其他区相比较来看,我区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大。如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企业负担过重。

(四)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档次低。近年来,我区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地发展“一镇一品”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就,镇街特色农业纷纷崛起。但我区发展极不平衡,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南部发展较快,龙头企业也多(如朱沱、松),而地理条件较差的西北部,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整体发展效应。

三、几点思考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从园区的建设初期抓起,它是园区发展的物质根基,各园区应充分重视其基础作用,务必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与管理,为园区今后的发展夯实根基;同时,园区应该具备齐全的服务设施,可为园区内工作人员提供完善的服务,为其解决工作中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园区的建设当中来。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并逐年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集中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改善基地水利、交通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业良种工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等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集中投入协调机制。

(三)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一是发放农业产业化财政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产业化贷款贴息标准,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参与产业化贷款的发放,给与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加大农户小额信贷的发放力度。制定小额信贷相关法律和法规,确立民间专业小额信贷机构的金融机构地位,逐步建立由商业银行以外的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为主的小额信贷发放体系。

(四)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重点推广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推广“稻-鳅-菜”、“畜-沼-菜”、“鱼-菜”等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二是加快推进良种化进程。建立良种推广繁育基地,实施重点产业良种化工程。三是强化农技社会化服务。强化农业科技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四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改革创新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式,通过科技三下乡、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等形式培训农村科技示范户。五是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构建市、区、镇、村4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免费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政策、市场等综合信息服务。

(五)拓宽农业园区扶持面。目前,我区将农业扶持力度倾斜于黄瓜山、圣水湖、十里荷香三大已具规模的农业园区,建议在加大规模园区扶持力度的基础上,拓宽扶持面,向其他乡镇具有一定规模、有发展前景、特色效益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铺开,形成三大农业园区引领,各乡镇品牌农业产业全面开花的农业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5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渠道;质量追溯

中图分类号:S3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农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升。据统计2015年我国粮食总量达到了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幅度为2.4%,实现了连续第12年增长。粮食不断增产,但粮食流通服务系统低效,最终导致国内粮食主产区库存居高不下,粮食从初期的总供给量不足演变为局部结构性过剩的局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制约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农业的流通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继2011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后,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以大篇幅提及农产品流通效率问题。国务院“十三五期间”粮食流通工作重点在着力解决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源充裕,但是粮食供求面临阶段性结构性过剩难题,粮食库存高、企业粮食收储矛盾突出等问题,因此全面推进粮食流通能力现代化建设,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模式和问题分析

据统计,我国粮食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费用占销售价的30%一35%,鲜活农产品物流成本占总成本60%以上,而发达国家仅为20%一25%。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流通模式的不合理导致。从现实状况来看,国内大部分地区使用最多的流通模式是农户加批发商的模式,该模式符合国内农业散户多,分散化经营的国情。但是该模式中,批发商自身的规模小,运输成本高,加工能力差,为了可以和大型超市等企业竞争又必须压低价格,为了保证利益,势必会压低收购价格,最终导致菜农的损失,而其中的社会福利损失基本都在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中被无形的消耗,效率低下不稳定。对于农户加龙头企业模式,①农户同企业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②企业直接面对分散的农户,在上游配送环节,市场交易费用仍然很高,配送成本居高不下;③公司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连接关系非常松散,常常会出现违约现象。对于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该模式中,合作社可以组织农民按照企业标准生产,一方面可以增强农民的谈判能力,而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的加工者和品牌化的最终环节也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向消费者提供优质农产品。

综上,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构成不合理,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渠道关系不稳定、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流通效率低、产销信息滞后、质量安全管理缺失、流通管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农民议价能力差,利益严重受损。

二、制约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问题频出,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缺乏关于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支配地位,过分偏重调节生产的办法来解决农产品价格上的问题;对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发育缺乏政策支持。

(二)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我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靠民间资本商业化投资,专门用于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财政资金十分有限。

(三)农产品流通标准体系不健全。交通运输和仓储设施、设备缺乏统一标准,物流标识混乱,信息不对称,商品条形码未能全面普及应用,部分农产品缺乏标准。

(四)农产品流通过程缺乏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据统计2015年因为各种食品安全事件经济损失至少500亿元,死伤人数上万人,光上半年比较典型且死伤人数较多的食品中毒事件就68起,平均每3天就一起食品中毒事故。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不仅要重视生产领域,也要重视流通领域,决不能忽视对流通领域质量安全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必须纳入农产品流通体系中。

(五)我国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功能较弱。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主要以农民合作社、国有粮食收储企业、民间经纪人、各类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各级批发零售市场组成,农民合作社功能缺失,在交易过程中话语权较弱。

三、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的路径研究

针对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和服务行业运营特点,在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以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为主线,从流通渠道、流通组织、流通市场、流通信息和流通安全五个方面探讨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路径。

一是推进农产品流通渠道建设。建立“消费者、农民双重导向”的流通渠道战略;大力推广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打造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联盟化的渠道模式;创新构建信息化、虚拟化流通渠道模式,开展电子商务等。

二是推进农产品流通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实现农户组织化;积极支持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联合重组,实现龙头企业规模化;加快培育中小型流通主体,拓展业务渠道、丰富服务内涵、提高专业水平等。

三是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建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虚拟批发市场,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等营销活动,发挥市场“拉力”作用;推行农产品流通市场准入制度、预警制度和应急管理制度等。

农业产业发展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竞争力策略

一、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历程

农产品加工,又称农业物料加工,就是对农业生产的动植物等各种物料进行加工的工程技术。农业生产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种植养殖业即原料生产;二是原料加工业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把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制成可供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半成品或成品。狭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广义的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人工生产的农业物料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加工业一直附属于农业,直到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伴随名族工业的出现,部分农产品加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后,农产品加工企业才有了飞速发展。

纵观建国以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见表1.)

(1)1978年以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停滞阶段。

由图可看出,这段时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比较缓慢,其发展明显低于其他工业,这是由于我国建国初期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这与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是分不开的。因此也存在诸多弊端:1.生产具有分散性和无组织性,产销双方容易产生逐利心理;2.农产品成本高,销售价格低,农民收入减少;3.技术水平落后,特色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品附加值几乎为零,不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4.很多流通环节,流通成本加大。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农产品供给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一种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受到农产品供给不足和传统落后的销售方式等系列问题的限制,导致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

说明:X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Y表示农产品加工业占轻工业的比重,Z表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值

有关数据资料根据1989-2001年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而得

表2则显示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特征

二、重要性及发展前景分析

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非常的强劲,通过对以上调查分析,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有以下趋势和特点;

需求高的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随着改革的全面启动和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加工品消费需求增加,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整体进入小康阶段,并且将继续得到改善,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构架趋势进一步显现,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一体化经营发展趋势迅速,空间趋于布局平衡化,消费者对产品的高品质偏好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以及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农产品企业不得不纷纷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经营模式,出现基地、储运、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趋势。以市场为导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发展迅速。

企业实力与素质不断增强,呈现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同中小企业相比,大企业有着独特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战略优势,同时,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将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就必须通过全面的创新,做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革创新,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农产品企业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三、应对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农产品加工业强劲的发展趋势的驱使下,农产品企业必须具备“独有”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一切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具备了核心竞争力才能产生巨大的用户价值,此外,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表现在其强劲的市场占有、覆盖和竞争能力,同时给竞争对手带来更高的进入市场的门槛,同时企业也可以凭借其核心竞争力来获得更为长久的竞争优势。

要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将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相结合,结合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以上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该行业的竞争优势与不足的分析,下面提出几点关于今后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第一,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改变社会生产过程和效率的活动。就基本内容来说,创新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则主要涉及到新的生产技术、工作方式,装备及工作流程的创新,同时也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进步,是一个企业利用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等提高自身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行为。一个企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经济增长则主要来源于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有时候会让生产过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二,重视品牌经营战略。品牌是指用于区别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企业通过品牌创造、积累和保护,树立自己良好的品牌形象,形成“先谋势,后谋利”的经营格局。目前,国内大多数农产品企业对品牌认识不足,还是围绕在产品生产,经营技术开发而运作的产品经营。我国农业落后,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应该重视品牌经营,完成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华丽转变。只有企业经营者意识到了品牌意识,才能塑造农产品的国际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在这个以知识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尽管核心竞争力并不存在于单个人中,但其形成离不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积累,而人才就是这些智力资源的载体,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较高的依赖性,核心竞争力是个整体概念,只有努力把整条链上人员素质提高了,市场意识也增强了,思想观念改变了,培育核心竞争力才有人才保障。才能助力企业更好的发展。

第四,增强企业的研发与开发能力。开发能力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竞争力的薄弱环节,应当改变这一状况。在我国进入WTO之后,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各农产品企业应加大投入,提高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对农产品做更深层次的分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以此从内涵上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把开发能力延伸到生产基地,运用新的技术,帮助农民培育新的品种,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从外延伸,保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其他策略

除了培养核心竞争力,针对农产品企业发展中的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以下辅助性的应对策略:

1.统一和深化对农产品加工业重要性的认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深化和统一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认识,农业结构才得以调整,农民收入才会增加,农业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

2.尽快制定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纲要,结合我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详细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