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概述范例6篇

茶文化的概述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1

[关键词]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2

摘要:汉语文学概念内涵丰富,既包括以文言文为主的古典文学,也包括以后兴起的近现代文学,同时也包含了21世纪以来受到网络文化影响的当代文学及网络文学。古典文学以及五四之后的新文学,其所注重的依旧是文学的内部关系,而当代文学以及网络文学则把目光更多地投入到了时代变迁的层面上。无论哪个时代的汉语文学,其概念的构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融入,因为其目的还是为了传播正确的价值导向,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汉语文学概念的构建,就应当融入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而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则十分符合这一要求。

关键词:茶文化;汉语文学;理论意义;路径探索

我国传统文化分类繁多,其中茶文化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的奇葩。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茶文化,包含了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哲学思想、建筑学、艺术、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而汉语文学作为一种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形象化艺术形式,其与茶文化一样,也囊括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内容。我国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注重于文学的融合,产生了大量优秀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因此在汉语文学概念构建的过程中,茶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茶文化在汉语文学概念构建中的理论意义这个角度来试论一二。

1汉语文学概念构建的意义及价值

汉语文学概念是以国家、民族文化、政治体制等为基本依据来界定的文学范畴,其本身带有较为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我国古典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君权神授”、“忠君爱国”等,统治者试图用儒家、佛家等平和积极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当时的文学当中,以此来让社会政治更加稳定和谐。这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明代的《三言二拍》,书中通过一个个描写善恶有报的故事,来劝导和警示世人要行好事、做好人。之后,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人们的民智逐渐觉醒,因此近代文学的意识形态色彩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民主,如鲁迅的《呐喊》,钱钟书的《围城》等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这一时代特征。而当代文学,则更加富有时代色彩,与当前这个蓬勃向上、迅猛发展的时代息息相关。但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当代文学,其本质上都是用汉语来展现当时社会的风貌以及风土人情等。而汉语本身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不会因为语言的变化而发生特别剧烈的变动,具有很好的延续性,因此汉语文学就天然地构成了一个无法用国家和政治去分割的整体形态。所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汉语文学都具有很好的统一性和延续性,其美感、韵味、表达方式、抒情风格和文化内涵在宏观层次上都大致统一,这也让汉语文学概念在语言规范上有了明确的内涵。

汉语文学概念有着十分深厚且深刻的历史依据,同时也有着鲜明而强烈的理论意义。作为一种学科概念,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有着相当的现实趋势和实践价值。首先,这样的学术价值体现在汉语之于文学的本体意义上。无论是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作家,还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华人文学家,汉语作为其母语,不仅是他们精神上的故乡,同时也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归宿和家园。20世纪五十年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生活着一批爱好文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白马文艺社的文学组织,写作了大量具有较高质量的汉语文学作品,并受到了著名学者胡适的夸奖,同时也被誉为中国的“第三文艺中心”。而另外两个文艺中心,一个是在中国大陆,另一个是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当然话说回来,无论是从汉语文学的数量还是质量上,美国的汉语文学都无法同大陆与台湾相比,但当时的文坛将其三者并列起来,其实是在有意识地建构起汉语文学概念,是将汉语文学世界统一起来的一种尝试。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可以将汉语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概念和学科名称来确立或是运用,进而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各种概念和名称混乱、夹杂以及模糊的状况,从而为汉语文学这门学科开辟更加宽广的理论空间。总而言之,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必定要突出汉语这一语言元素,因为利用一语言去定义一类文学概念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学术趋势。在建构过程中,我们要把汉语文学的过去和现在有机统一起来,找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所在,深入挖掘其审美价值、表达方式以及叙述风格等,并充分发挥文学理论力量,把我们的汉语文学概念上升到一个更好的层次,从而使之与英语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以及德语文学拥有一样的学术地位。

2汉语文学概念中的茶文化内容

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其将近两千年的形成以及发展历史中,先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后来又跟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相互交融碰撞,从文化的范畴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在茶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士大夫特别是其中的文人墨客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给茶文化融进去了大量的精神文化,同时更是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来描写茶文化,来讴歌茶文化,通过文学把茶文化的内涵展示得淋漓尽致。下面我们来看几种以茶文化为主的汉语文学概念。首先,来看看茶文化与汉语诗歌文学的融合。茶文化虽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但是却繁荣于唐宋两朝。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主要是唐宋两朝政治稳定,社会经济比较繁荣,这也就让当时社会上的文化创作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而唐朝和宋朝在诗歌的风格上也略有不同,唐朝的诗歌以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内容大多大气磅礴,或是深沉幽雅,作者也往往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情感。宋朝的诗歌以词牌为主,内容大多婉转阴柔,作者多把个人的感情融入到词牌当中。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因为唐朝的统治者比较开明,且国力强盛,对文人的约束较少,因此有唐一代的文学创作呈现出朝气蓬勃且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宋朝的市井经济较为繁荣,但是在军事上却较为羸弱。市井的繁荣催生了一大批以写词为生的人,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但是在军事上的羸弱就让宋朝不如唐朝那么强硬,因此文人们在文学创作中,以阴柔婉约伤感的内容为主。而茶文化也是在唐宋两朝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人的推动,这势必会将茶文化与汉语文学的创作融合起来。唐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多以诗歌为主。彼时,人们以品茗为高雅之事,并以咏茶为时尚,关于茶的诗歌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有唐一代,与茶有关的诗歌就多达五百多首。唐代的一些文人喜欢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以白居易为例,他一日三顿都离不开茶叶,早上要喝早茶、中午要喝午茶,下午同样如此。在他的众多茶诗中,对茶的描述十分详细,除了上午茶、下午茶外,还有饭后茶、寝前茶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文人与茶之间的亲密关系。纵观唐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大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单纯地去描写茶事活动,如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所写的诗歌《茶人》,就通过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茶人在雨后上山采茶的图景,不仅写出了茶人采茶的不易,同时也描写了茶人生活环境的偏僻和恶劣。而另外一位唐代诗人李郢则在诗歌中写出了唐代流行的制茶方式:“金饼拍成和雨露,玉尘煎出照烟霞。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羡生台白颈鸦。”另外,白居易的茶诗则将唐代人饮茶的习惯记录了下来。另一方面,唐代茶文化的文学创作还在茶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理念,也就是“借茶喻人”、“以茶抒情”。这一点在王维晚期的一些山水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维擅长写山水诗歌,其晚年退隐山林,一心向佛。而茶文化在融入了儒家、道家以及佛教的诸多精神内涵后,也上升到了哲学和精神的高度,能够让人明心见性。因此,像王维这样的文人,就热衷于通过茶来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茶的文学创作,来让自己修身养性,内心更加平和。有宋一代,市井文化高度繁荣,这让茶文化融入了更多的平民色彩,变得亲切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再是唐代时有点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宋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市井文化有关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当时社会上流行斗茶,也就是饮茶者进行煎茶、分茶等技巧的比赛,当时茶肆遍地都是,也为斗茶的流行提供了众多场所。因此宋代文人在很多散文、杂文中都对斗茶进行过详细的描写,包括斗茶的环节、细节,以及斗茶者的神态、身份等内容都有比较详尽的叙述。在这要说一说古典小说《水浒传》中关于宋朝茶文化的描写。《水浒传》尽管是明代作家施耐庵所著,但是其写的却是北宋的故事,而且明代离宋朝不远,因此很多描写都比较忠实还原了宋代的饮茶风俗。

如书中多次出现“茶肆”、“茶博士”等场景以及人物,并且将其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体现了宋代市井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与茶文化有关的宋词。宋朝文人填词的内容大多婉转而阴柔,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宋朝军事羸弱,经常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侵略,这对文人们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文学家李清照为例,在经历了国破人亡后,孤单飘零的她经常写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词来抒发心中的郁闷之情,其诗词的主色调以低沉阴柔为主。元明清三朝,随着各种文学体裁的兴起,茶文化在汉语文学中也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戏剧、小说等。这个时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与唐宋时代又大不一样,文学创作者多借用茶这一载体,来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百态。如《镜花缘》、《红楼梦》等。到了近代,茶文化的内容更是在文学作品中俯仰皆是。近代的茶文化文学创作,延续了明清的特点,多是用茶来反映社会现实。如沈从文和汪曾祺的散文、张爱玲的小说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一个小小的茶馆,浓缩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可以说是近代茶文化在文学创作中的集大成者。

3茶文化对汉语文学概念建构的意义

首先,茶文化可以丰富汉语文学概念的内容。众所周知,我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它与众多学科紧密相连,如艺术、音乐、建筑、农业等等。将其融入到汉语文学概念建构中,一方面可以让读者通过茶文化去更好地感受到汉语文学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去体会到那种积极向上、善良平和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让读者透过文字领悟到时代和社会的背景,如老舍的《茶馆》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其次,茶文化能够提高汉语文学概念的国际地位。近代以来,我国饱受欺凌,这也让我国的文化特别是汉语文学在世界文坛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而西方文学的强势导致我国很多文人言必称英国文学、法国文学等西方文学,而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学不甚自信,甚至还有一些自卑心理。而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影响了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以及我们的民族性格,同时更是在近一千年的历史中,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印度、斯里兰卡的红茶文化,日本的茶道,英国的茶文化等。可以说,这是我们中国的重要文化输出,是一股强势的文化力量,也是中国昔日强盛的标志。将茶文化融入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我国文学创作者的文化自信和文学自信,同时也会让世界转变对汉语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从一个更高更正面的角度去审视观察和评论汉语文学概念。将茶文化融入汉语文学概念的建构中,可以让汉语文学的意境更加深厚。

文学尤其是小说,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微型缩影,里面蕴含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红楼梦》为例,不仅书中的人物与茶有关,如贾宝玉身边的几个侍从,都是以茶事活动中各个环节来命名,其分别是焙茗、引泉、扫花、挑云、伴鹤,名字第一个字,是茶叶在采摘、引水、烹煮过程中的动作,这也可见茶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另外,《红楼梦》还用茶来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如贾母不喝六安茶,只喝老君眉,就体现出了她的尊贵地位。另外,林黛玉只喝龙井茶,也体现出她江南女子小家碧玉的特征。总而言之,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将其与汉语文学概念建构联系起来,可以丰富汉语文学的内容、提高汉语文字的精妙程度、加深汉语文学的意蕴,也能够更好地去展现人生中的百般滋味。

参考文献

[1]罗璇.宋代咏茶文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王海燕.老舍作品中的茶文化[J].名作欣赏,2015(14):155-156.

[3]邵山.茶润人和:论王旭烽“茶小说”的精神内涵[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学教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8-61.

[5]朱寿桐.另起新概念:试说“汉语文学”[J].东南学术,2004(2):165-168.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3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世界旅游组织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人们想要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一些具体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提供给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方文化深厚内涵的机会,从而增加其旅游经历并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

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区间,并且因为它所特有的文化价值而对游客产生吸引的事物,它可能是实体的,也可能是非实体的,例如自然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某些社会现象等。

(三)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解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指对文化旅游吸引要素做出以盈利为主的、适合文化消费的行为。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把潜在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现实存在的、可利用的文化旅游商品;二是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及再创造;三是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并组合成文化旅游产品,包括为了吸引游客前来进行文化旅游消费而建设的各种可进入性项目。

二、莒国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一)莒国历史和莒国文化概述

1.莒国的历史沿革

《春秋》隐公二年《正义》中记载:“《谱》云:莒,盈姓,少昊之后……初都记,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根据该书记载可知莒是少昊的后裔建立的一个国家,历史传说中少昊是居住在现在山东一带的古老部落。《山海经》中也有记载说,少昊部曾活动于山东一带,所以他的后代在山东海岸附近一带建立莒国也是很合理的事情。

张学海的《莒史新探》也有这样的论述:莒国是个诞生于五千年前的大约有三千年历史的东夷古国,它起始于莒县,并基本上以莒县为中心,商末西周时期虽一度迁于赣榆,但西周晚期又迁回了莒县,直到灭亡。在莒国三千年的历史中,都城基本上在莒县境内,莒县因此而成为先秦时期莒国文明的主要中心,并且在以后很长的时期内保持着鲁东南地区主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莒国疆域在历史上经过了不断地变迁,疆域最辽阔的时候是以莒县为中心,北到胶莱河以南胶县一带,南到江苏偏北一带,西到今天临沂中部一带,东边延伸到黄海之滨。莒国的地理范围根据各种资料的记载,其核心区在以莒县为中心的今日照市范围内。

2.莒国文化概述

莒文化是先秦时期在山东莒地区域上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是莒地人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的汇总,其中既有行为文化,也有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其表现出非常特别的文化模式和价值体系。

莒国文化是指从晚商周初莒国建立起来(约公元前1046年)开始,直到战国初年莒国被楚国灭掉(公元前431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它是在吸收东夷文化和商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经历了夷夏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经过六百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创造了非常大的成就。

考古界、史学界专家也认为山东古文化应为齐、鲁、莒文化,这为辉煌的莒文化确立了准确历史定位。经过历代莒人的发展积淀,莒国文化已经成为山东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二)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本文将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以下五个类型,其中历史古迹文化类最多,另外还有茶文化、民俗风情文化、文学艺术文化、海洋文化等类型。

1.历史古迹文化旅游资源

据资料记载,莒地发现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墓葬,而且各个时期和年代的都有。到1996年,莒地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墓葬已有129处,其中细石器遗存4处、新石器遗存120处、商代遗存11处、周代遗存163处、汉代遗存186处;莒县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6500多件;有“莒国故城遗址”、“刘勰故居―定林寺”等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6处。

2.茶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大地上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茶品种众多,知名的就有很多,例如日照市岚山区雪青茶、莒县浮来青茶等,另外还有人工制出的其他种类,例如乌龙茶、红茶。日照绿茶不仅在国内很受欢迎,是绿茶中的佼佼者,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日照绿茶”已被纳入WTO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目前已经开展的茶文化活动有茶园观光和绿茶节等。

3.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

一是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浮来山在民间又有“福来山”之称,是天官赐福于此山的意思,并且浮来山定林寺中的天下第一银杏树有着近4000年的历史,具有长寿的寓意。浮来山福寿文化节是在充分挖掘古莒文化的基础上推出的一项特色旅游节庆活动,这项节庆活动每年10月举办,历时三天。

二是屋楼崮神集四月初八庙会 。“神集”是屋楼崮山西北角处的一个行政村,在历史上,四月初八前后三天,民间曾自发形成在山脚下开办夜间庙会的活动,神集即由此而来。后来夜间庙会转为白天,地点也不仅仅拘泥在屋楼山脚下了,目前往东去的店子集已经成为主要的庙会举办地。在庙会上,游客可以购买具有莒地特色的木器、陶器等手工工艺品。

4.文学艺术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的文学艺术资源丰富,工艺美术作品种类众多。其中,刘勰的《文心雕龙》拥有很高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及研究价值,流传至今。工艺方面,莒县的剪纸艺术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以剪“过门彩”和“天棚花”为主,图案多是代表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

5.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莒国的边缘日照紧靠海边,有充分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蓝天、碧海、金沙滩”是对日照海洋旅游的真实写照。日照已经成功举办了海洋旅游节,刘家湾赶海节也是现在办的较成功的一个海洋旅游项目,游客们可以看日出、参观渔港、拾贝壳、举办篝火晚会等,都别有一番风味。

三、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现状

莒国文化旅游资源虽然种类多样,丰富多彩,但是被开发利用的却不多,而且即使已经开发出来的也都没有挖掘它们深层次的内涵,只是表面的开发,没有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当然也有成功的开发案例。浮来山的福寿文化节应该是近年来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成功开发利用的比较成功的一个典范。

(二) 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缺少整体思路

各地政府对旅游产业重视程度不够,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针,各级政府多是关注本区域内的资源,很少有对莒国文化资源开发的整体考量,因此也就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专题文化开发线路。而且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不够,旅游项目分割经营,没有形成较大影响力。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及层次不够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太浅,开发项目缺乏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内涵的挖掘;且缺乏全面积极地开发,资源很多,但开发利用的却很少。

3.各类博物馆利用不足

博物馆利用的不足,使文物传播的历史信息、展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的启迪教育意义都没有体现出来,其文化价值被长期埋没。例如茶博馆,这里应该是了解茶文化的绝佳场所,但遗憾的是少有游客问津。

4.缺乏特色旅游产品

莒县的特色旅游产品稀少,产品类型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目前专门针对莒国文化旅游的线路基本没有,而且游客到当地旅游大多是短线形式,停留时间很短,也很难对莒国文化有直接的接触。目前只有一个福寿文化节,但是其影响力太小,难以提升莒国文化的知名度,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四、莒国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增强对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意识

开发最重要的是保护,任何时候都要将保护放在前面。莒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民众的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和文化旅游资源主管部门也要重视这项工作,并加大其宣传力度,同时也要增强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的保护意识,使政府和民众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性及长远性形成深刻的认识。

(二)注重组织保障,加强对文化旅游业的引导

建议从文化局、旅游局和莒文化研究会等相关部门机构整合人力资源,成立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创意部门,为发展文化旅游业形成一个专门的领导部门,使其有组织保障。将相关的旅游企业整合,成立莒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投资控股集团公司,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莒国文化旅游项目分割经营的弊端。这个部门还应实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面的人才资源开发战略,引进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全面提升旅游队伍的素质。

(三)注重文化旅游载体和品牌建设,实现莒国文化资源的整体提升

文化旅游资源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到的,这就需要依托载体来发展。因此它的开发要充分考虑到地缘和文化因素的结合,莒国是以莒县为中心的,所以莒国文化旅游项目也应以莒县为中心。要对莒县旅游的形象进行准确定位,坚持以莒国文化为立足点,深入挖掘莒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开发莒国文化独特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莒国文化旅游的主体形象,并塑造其品牌。

(四)挖掘莒国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展茶文化旅游

在优越的沿海气候条件和优良的环境中,日照绿茶栽种面积和产量都非常大,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例如味道清香、冲泡时间长等,因此有“江北第一茶”的称号。

1.兴建茶叶博物馆以及茶叶观光园

茶叶观光园的兴建为学习茶文化提供场所,并且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茶文化,这对保护茶文化有积极作用。游客可以到茶园欣赏长在地里的茶,感受茶园风情,也可以参与到采茶制茶的过程中来,体验茶农生活,真切地体会到茶文化。

2.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

旅游商品与旅游纪念品是拉动旅游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以茶为核心的旅游商品与纪念的开发能够很好地调整旅游收入的结构,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具体开发茶叶饮品,制作茶点心等等。

3.开展茶文化节庆活动

截至2013年,日照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绿茶节。第四届绿茶节的活动主题为“生态、优质、健康”,活动包括茶业博览会、日照名茶推介会、“日照绿茶”品牌研讨会、“品位日照绿茶”茶文化主题展等内容。绿茶节作为日照市重点培育的品牌节庆活动,对于提高日照绿茶的品牌影响力和“北方绿茶之乡”城市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类似活动的举办,能够吸引各地游客的到来,从而带动旅游的发展,这样的活动可以成为莒国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平台,最终推动地方经济的开展。(五)挖掘莒国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海洋文化旅游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4

作者:李仲轩 口述 / 徐皓峰 整理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这不单是给武术界看的书,更是一本给普通人看的书,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多年来高温不退,而真实的武术和武林到底是什么样子?始终浓雾重重,一般民众难有概念,甚至会觉得武侠文化仅是想象和虚言。《逝去的武林》这本书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武林。真实比想象更精彩,清朝灭亡后,民间习武的禁忌被打破,为解救民族危机,孙中山、冯玉祥等政界领袖提倡武风,甚至直接在武馆任职,中华武学呈现出一个高峰期,其中形意拳一门风光无限,代表着武术实战的最高水平。

书画·《芥子园画谱》作者: (清)巢勋出版社:上海书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芥子园画谱》介绍了中国画的芥子园画谱的技法,是古人留下的精髓画本,习画者必备。 开始是画树,树的枝干,两三根不同的布局,再是树叶,各种画法笔法,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芥子园画谱》自300多年前出版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康熙年间的“王概本”、光绪年间的“巢勋本”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全书通过国画艺术家们多年作画、教学与出版的经验,同时结合初学者的学习特点进行编辑出版。

书画·《中国画技法入门》作者:任书博、陆俨少、孙祖白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一套三册,《怎样画竹》、《怎样画水》和《怎样画山石》。对于中国画初学者来说,这个系列的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详细介绍了工笔、意笔人物画的基本技法,绘画过程和局部的表现方法等,对美术爱好者有很实用的学习与参考价值。

上海古籍书店具有55年历史的老字号书店,其营业面积近1200平米。三楼是特价书店,四楼博古斋以经营旧版线装古籍书、民国杂志、新文学读物、拓片、碑帖,珂罗版画册为主。 据核实,除《中国画技法入门》、《香学会典》、《中国古代饮茶艺术》,本期推荐书籍均可在上海古籍书店找到。

民俗·《蓝印花布》

作者: 祝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淡忘了对美的体验和对传统的留恋。作家敏感地捕捉到日常生活里蕴藏的温情,捕捉到人类与自然之间有过的和谐。这些我们在生活中领受到的感动,往往过于细微和短暂,就像火花一闪,很难以语言详尽地描述,而作家通过把蓝印花布作为一个象征,一个道具,将这种领悟娓娓道来。这篇散文笔触洁净雅致,处处体现了作家对诗性的追求。

茶艺·《茶杯》等

作者:池宗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池宗宪先生精于收藏鉴赏,痴迷中国茶文化,著有众多茶书,解读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套丛书分为《茶壶》《茶杯》《茶席》,解读各样茶器和他们不同的品性。一只小小的茶杯,也蕴含着无穷的奥秘。从胎土的选择、杯型的拿捏、釉药的施彩、士窑的烧结,茶杯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蕴藏着大学问。

茶艺·《中国古代饮茶艺术》

作者: 刘昭瑞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饮茶艺术》虽然也是从茶与饮茶的历史说起,但分类清晰明了,从茶的古名与唐以前的饮茶,说到法相初具的唐代茶,而宋代茶穷极精巧,明、清茶则面目一新。书中对茶具艺术,包括茶的色、香、味体现者——水也有说明,煎水、煎茶、斗茶等等趣味十足,更有古代饮茶时的作料解说:茶与辛辣型作料、茶与花香型作料、茶与食物型作料等等,当然,古代人对茶的礼仪礼俗和欣赏也都囊括其中。

香文化·《香学会典》

作者:刘良佑

出版社:中华东方香学研究会

刘良佑,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20余年来潜心研究香文化,被称为中国香学第一人。他曾应上海博物馆邀请做专题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而《香学会典》被读者称作玩沉香必看的一本书,图文并茂地介绍了香学的基本知识、流派和传承。

书画·《洪丕谟说文房四宝》

作者:洪丕谟

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

洪丕谟先生学书遍临魏、晋、唐、宋诸碑帖,尤倾心于汉魏的古朴和宋人意态,擅多种书体,以行草见长。当你打开这本江南才子专为“文房四宝”立传的小册子时,其中的文化气质和厚重历史定会令你心仪。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5

【关键词】 宗教传播;茶馆文化;隐功能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时期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茶馆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茶馆文化中可以洞悉人们的日常生活、民风民情、公共舆论甚至是宗教传播的状况。宗教传播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对宗教问题的研究,一贯采取十分严肃和谨慎的态度,从统一战线的高度出发,研究宗教问题,制订宗教政策。在新形势下,讨论茶馆文化中的宗教传播对当前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茶馆文化沿革

所谓“茶馆文化”。概言之,就是茶馆方法的发现、发明、推广和应用的过程及其产物。[1]茶馆文化,是我国市民文化中最为传统的一种,虽然历经社会变迁,但是茶馆文化依然还在,并一直为各类人津津乐道。当然提到茶馆文化我们首推四川的茶馆文化。人们对成都的印象是成都有三多:人多、车多、茶馆多,目前来看,成都市的茶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型的茶馆,保留古老的茶文化,人们可以休闲,可以沟通,可以互通消息,可以建立公共舆论,提现了较强的社会功能;二是新时代出现的茶馆,类似于咖啡馆功能一般,多数以提供茶水、麻将为主的娱乐功能。前一类构成我们理解茶馆文化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茶馆文化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和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

茶馆是帮派和行会等社会组织的聚集和活动场所。相关研究表明,成都的工商业者曾以茶馆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类似于行业协会的松散组织,茶馆成为了同行业者进行交易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另外,川西茶馆还为社会帮派等亚文化社会组织提供了活动空间,民国时期,四川袍哥组织便以茶馆为根据地,从事相关活动。应该说,茶馆和帮派在这一历史时期是相互借重、共同繁荣的关系。茶馆为帮派发展提供了活动空间,而众多的帮派也为茶馆聚集了人气。热闹非凡的茶馆还是民间艺人和小商贩的经营场所。晚清民初,民间艺人开始在茶馆演出,中下层市民们习惯在茶馆听评书和欣赏戏曲,即吃书茶。茶馆川流不息的人流量也为各色小商贩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在茶馆活动的商贩有卖烟的、卖零食的、卖报的、掏耳朵的、算命的和理发的手艺人等等。掏耳朵、算命和抽叶子烟是早前川西茶馆的一道独特风景,使茶馆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休闲场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穿行于茶客中的各类小商贩。作为公共空间的茶馆具有扩张社会成员社会网络的作用。施坚雅将川西集镇茶馆看成是一个公共空间,同一市场社区的农民可以同桌交谈。作为民事纠纷的调解场所,是茶馆作为社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延伸,说明茶馆已经成为了社会各阶层的活动舞台,显现了当时较强的社区自治能力。[2]

二、宗教传播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着的两大转变:经济体制上,逐步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结构上,正经历着由封闭、半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与此转变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文化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时候,忽视了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底层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基督教等宗教开始在广泛传播。这样,我们发现原有传统的基础文明和道德规范也正在经受着考验、筛选和重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部分人社会需要且总是与社会变动相联系的宗教,正以其特有的张力和魅力悄悄地扩大着它的影响,并深深地植根于社会主义的土壤中,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从表面上看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实际上看它的存在对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挑战。

在当下我国宗教传播的类型主要有:地下教会,基督教以及传统民间信仰。传统民间信仰虽然存在,但信仰形式已接近衰退,无法自圆其说,留存的枝节性信仰也已经形式化和去神圣化,难以满足人们对宗教的庞大需求。相反,西方宗教的各种形态在该地区遍地开花、结果,迅速蔓延,其中基督教信众更是迅速扩展,且呈急速增长趋势。根据笔者对苏北和川西宗教传播的调查,发现当下宗教传播的类型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类:一是通过亲戚朋友圈的传播。亲戚关系甚至比熟人社会的交往关系更加密切,因为亲戚之间是承担着相互帮忙的义务,亲属之间的互动更加深入。亲戚朋友圈的传播实际上是超出自然村之外的关系传播,这样就把宗教的传播扩大了更大的范围内;二是熟人关系。因为熟人基本上都有交往关系,所以熟人内的几乎所有人的习性、甚至谁信了正式的大教会,谁信的是,这些特征他人都是很清楚的;三是家庭传播。相当一部分信徒开始信教是因为受到父母或者爷奶信教的影响。家里有人信教对于家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应该说是比较大的。四是茶馆文化。人们在茶馆中可以喝茶聊天,可以打牌打麻将,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茶馆的显在功能,另一方面茶馆还发挥了宗教传播、社会控制等等潜在的功能。川西和苏北的茶馆中许多民众在茶馆中结识了天主教和基督教等教义,人们在茶馆中的交流是自由,而且时间相对来说是充足的,民众对教义的理解就较为全面。

三、茶馆文化在宗教传播中的隐功能

1、隐功能理论阐述

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必须分别研究产生社会现象的真实原因和社会现象所实现的功能。被考索尔(LewisACosr)和罗森伯格(BenardRosenberg)认为“目前流行的功能主义理论最精致的论述”的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注意到传统功能主义在“意识动机”和“客观结果”之间的混乱,他强调社会学的根本注意力不是动机而是结果。这种结果又分为显型的和隐型的。[3]显型功能是在一个系统内部成员普遍认可有助于系统适应或对系统改善有积极作用的客观结果;而隐型功能是既不被期望也不被认可的客观存在。以往的往往注重因果分析,而忽略功能分析,即便是提到了功能也鲜有对隐功能的详细阐述。从实际上来看隐型功能的研究更具有社会学的意义。从默顿关于功能的阐述我们可以推出,考察一个系统,不仅要看到它的显功能,也要看到它的隐功能。默顿还指出,在进行功能分析时,不但要根据功能后果的正负来考察社会文化现象,而还应注意判别所分析的对象系统的性质与边界。因为对某个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现象,对另一系统则可能并不具有相同的功能。[4]可以说,默顿的功能分析范式是比较成功的策略,他所提出的概念以及观察角度对以往功能分析中一些含混的认知作了澄清。

2、茶馆文化在宗教传播中的隐功能

茶文化的概述范文6

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刘湘云、郝琳,一贯以茶文化的品位而特立独行。许多人好奇,上千家各国茶企争芳斗艳,帝泊洱重拳出击,这次,时尚而重品质的柏联把什么带到香港。

庄园的女主人有些神秘,茶博会上一直迟迟没有露面。就在大会即将落幕的那个午后,湛蓝的维多利亚港最高处,中银大厦七十楼顶,大海之上,蓝天白云之间,响起了一曲来自遥远的云南边地的清悠动人的葫芦丝――

品――是这次柏联普洱茶庄园主人献给香港的主题。

把品茗的地点选在银楼之顶,透过建筑设计大师贝聿明这件杰出的作品,俯瞰整个维湾,收尽全港景色,品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自有了一份拔离世尘,超然浮生的心境;七张茶桌,除了那些精致讲究的茶具、香炉、点心,每张茶桌上都有一道不同的插花艺术作品,充分地烘托、营造出了庄园女主人刘湘云精心点染的茶趣;来客每个人都戴上了写着自己名字的铭牌,一一数过,个个都是金融界、媒介、企业界、文化界、茶界大名鼎鼎的精英;在中乐优雅的古琴、琵琶、箫笛声中,精英们脸上多了一份“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放松与闲适。

刘湘云给大家带来的云南少数民族茶道,来自柏联普洱庄园安静而美丽的少数民族茶艺师们,一在茶桌边坐下,就把在坐的客人从繁华喧嚣的香港一下带到了遥远的景迈山的古茶园,在茶艺师娓娓的叙说和行云流水的冲泡中,景迈香弥漫开来,让宾客感觉到了森林、云雾、溪水纯朴清新的气息;湘云说,茶人是生活的艺术家,不但在泡茶的技巧技艺上有独到之处,还能创造出很精神化的享受。说到兴起处,她亲自动手给茶友们泡了一泡她自己带来的百年古董茶“宋聘”号。由于庄园女主人的落落大方与亲和,中国著名的北泡王心、南泡苏荣新、香港茶人白水清也一起上台为大家泡茶凑趣。

在越来越轻松雅兴的品趣中。茶友们的“说茶论道”把茶会推向了更高的层面,普洱市长沈培平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高度概括了普洱茶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著名作家余秋雨比较了中国茶、瓷、丝的历史与文化;中国茶文化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杨孙西先生阐述了茶道的和、敬、清、雅;德国生态学家则以景迈山为话题讲述了茶的生态保护,讲述了茶与生物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