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影响

宋朝时期又是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时期。宋代人对饮茶的方式有了更高的追求。不再是以“煎茶”为主,而是开始流行点茶。先用釜烧水,用开水将放进茶具中的茶叶末调成糊状,然后再加入烧好的沸水,用茶筅快速均匀搅动,从而使茶叶末上浮,形成粥面状。由点茶从而升华出了斗茶、分茶、戏茶等方式。由于这种饮茶的方式,使得茶饼的成本得以提高。   “观茶”,就是因为当时茶饼的价格太过于偏高,从而使得很多文人墨士望而却步,只能观望而不能饮之。当时由于宋朝人偏好白色的茶汤,为了赏心悦目,所以也就很快开始流行起黑色的茶具。而茶具的颜色也从唐朝人所推崇的“秘色”演变成了“黑釉”。使得黑釉盏(盏就是当时宋朝对茶碗的称呼)在宋朝特别的流行。在黑釉盏的带动下,不仅南方开始大量生产黒釉,就连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也都开始大量的生产起黑釉来。在茶文化中,汤瓶也是点茶的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汤瓶的主要作用在于煎水和注汤用,《茶录》中也提到有关汤瓶的内容:“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或以银、铁、瓷、石为之。”当然黄金的汤瓶都为为达官贵人所用,而广大的老百姓还是只能用以瓷制的汤瓶。瓷制汤瓶又以南方的景德镇窑、越窑、龙泉窑的产量最高,质量也最好。   到了明代初期,因为茶饼的价格太高,自然而然的就把宋代的茶饼改为工艺比较简单的散茶了。而由于散茶的出现,人们的饮茶的习惯和陶瓷艺术的风格也随之改变。宋代的碾、磨、罗、筅、汤瓶等茶具也开始逐步的淡出。而原先宋代盛行的那些黑釉盏也逐步被景德镇所生产的白瓷而取代。明代的张源在他的《茶录》中也对景德镇所生产的白瓷有过“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对茶文化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峰,从而使得景德镇成了新的制造瓷器的中心。而介于陶与瓷之间的一种材料是紫砂,它不仅具有瓷的高可塑性和小颗粒的特质,还有陶的吸水性和透气性,紫砂中铁的含量又是极高的,它非常适合散茶冲泡的特点。江苏省的宜兴是紫砂壶的发源地,文震亨在他的《长物志》中也谈到紫砂壶的特性:“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它的推崇,用紫砂壶泡茶也成了当时的时尚,使得明代中期紫砂壶的生产得以迅速的发展。   而到了清代,茶文化有了较为完整的分类。把茶分为了“黑、青、绿、红、黄、白”,即黑茶、乌龙茶、绿茶、红茶、黄芽茶、白茶。此种分类一直沿用至今。由于清朝相继的三位皇帝康熙、雍正、乾隆都非常喜好喝茶,使得紫砂壶在清代也就成为了当时非常崇尚的一种茶具,从工艺到选材用料以及艺术形态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也就是说清朝对现代紫砂茶具制作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清代茶文化的另一个代表是盖碗,它同时渗透了对易家的天、地、人的含义,把盖意为天、托意为地,碗则意为人。表达了天地人和的意思。盖碗当然既可以单人独饮,也可以多人分饮之。用盖碗泡过的茶,色清又味甘,微香且小苦,饮之顿感心旷神怡,可见盖碗的确是饮茶的好器具。它不仅能调节味道的浓淡,还便于观、嗅、色之雅趣。从古到今,就这简单而又优雅的一小杯茶饮,从温碗、洗茶、闻香、泡茶,包涵了中华民族多少人的辛劳的创作和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茶文化的兴衰不仅影响着陶瓷艺术的发展,反过来陶瓷艺术的发展又每每重新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感。它们两者之间是无法分割且又遥相辉映的艺术。这种艺术源于生活又远远的高于生活,生活又处处充满了艺术!   作者:李典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