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范例

茶文化

茶文化范文1

 

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茶道本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矩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茶道文化丰富多彩,但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几类。茶趣,即饮茶的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茶德,即茶之功德。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雇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茶禅是用以阐释与佛门之密切渊源的。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境界。但每位爱茶的东方人都不难停会出从一片茶叶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真气……不失为一个回归自然的一个简单的法门。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就是人为的配合。茶可独酌,也可共饮。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弃是非心和名利心。“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佳茗共饮,闲话家常,天南海北,是何等的惬意。   茶道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最突出的是中庸与和谐。有人说,国人之性格如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互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迸步。这话颇有些道理。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佛教在品茶时,伴以孤寂的清灯,要义在于明心养性;道家茗饮时,寻求空灵寂静雕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各家茶文化的精神有一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的。   在社会生活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多些友谊和理解。早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把这种思想引入茶道,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情。饮茶可以更多的审己自审,清清楚楚的看自己,也清清楚楚的看别人。各自内省的结果是加强理解增进团结。常见酗酒斗殴的却鲜见茶人喝茶打架的,哪怕品饮终日也不会抡起茶杯翻脸。这种和谐的友谊来源于茶道中的中庸精神。   除此以外历代的茶礼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乃礼仪之邦,所谓礼,不仅讲究长幼伦序,而且更有广阔的含义:对内部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由于茶文化的广泛发展,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上都烙下了茶道文化的烙印。由于茶富有大自然美,具有提神益思的功能,饮茶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联想,因而茶也自古就成为了诗欹的吟咏的绝好素材。早在《诗经》中就有了“谁谓苦茶,其甘如荠”。而在诗歌发展的鼎盛的唐代,又是茶文化发展的兴盛时期,饮茶成为一种高雅的时尚。同时也成为一种陶冶情操和交流友谊的方式。杜甫曾有诗写到:“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人把他同友人品茶的心情愉悦与环境之优美描绘得如同一幅清新雅致的品茗图。韦应物在诗《喜园中茶生》中写到,“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此物性灵味,本自出山原……”在这里韦应物把茶的高贵品质升华到人生哲理的高度来赞美,可见茶对诗人的重要影响。既是茶促进了诗歌描写内容的拓宽,又是诗歌的流传促进了茶文化的更为广泛的传播和茶饮的推广。   提到茶道就不能不提到日本的茶道。中国虽然没有如日本那样一整套严格规范的茶道规程仪式,但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层次复杂、内容丰富,并且有清心、净气、养神、助智等内涵,所以中国存在着与日本茶道明显不同的茶道文化。集中起来,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主要有这样几点明显的区别:第一,中国的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了儒、道、佛思想为一体。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的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仪、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声明“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相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第二,日本茶道仪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的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的心物如一的清净之美。但它的“四规”(即: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雅静、陈设高雅)和“七则”(即: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却似乎过于拘重于形式。严格的茶道规程使人难免感到烦琐。中国的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清净无为的神仙世界有很大的渊源。第三,中国的茶文化包含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的茶文化尚未具有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就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些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不可或缺的内容。民间各地区则有更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崇尚茶道的多为著名的世家,茶道虽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就其社会性、民众性而言都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地步。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典型性。   在现代生活中,茶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表示深情厚意,不仅深入千家万户,而且适用于机关、团体、国家的礼仪。新年常举行茶话会,领导以茶对干部、职工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谢意;群众团体时而一聚,以茶表示彼此相敬;家中父母、姊妹、妻儿相聚小饮,也透露着无限的亲情。甚至许多宾馆饭店,客人入座未点菜,服务员先泡上一杯茶以示欢迎,近年来,各地又纷纷举办国际国内茶文化研讨会,不仅为好茶之人交流心得、交流信息、经济贸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国内、国际茶人们的友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总之,茶文化中包含了礼让、友谊,体现了亲和、和谐的中国传统精神。#p#分页标题#e#   我国数千年积淀下来的茶文化,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一方面一些学界的有识之士,多方整理搜集茶文化的相关资料,整理出版了不少茶文化的专著,使得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得以保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传统的茶艺茶道都有不少变化。许多城市中,音乐茶座、京剧茶座、花鸟茶座等不断涌现;高档的茶楼、市民化的茶馆、符合都市快节奏的茶餐厅也日益红火。茶文化这些新的变化,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既应肯定其应有的变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茶文化的新的变化,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看,既应肯定其应有的变异性,同时也要注意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性。只有大力提倡既继承又创新,我们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才会始终长盛不衰,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茶文化范文2

1.1苏轼茶诗词中茶艺元素的意剖展现

苏轼的茶艺卓尔不群,对茶艺有精深独到的见解。苏轼流放海南时所作脍炙人口的煎茶诗《汲江煎茶》,叙述了他一天乘着月夜亲自到宜伦江取水、自煎自饮自娱的过程和感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人毫不畏惧于年老体衰,即使夜晚也亲自到清深江水中取来活水,在月色下诗人用大瓢舀水,感觉好像把荡漾在水面上的月影一把掬入瓮中,又用小勺把浩浩荡荡的江水分入自己的瓶中。取水回来立刻生火煮茶,水开了雪白的茶汤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翻涌漂了上来,茶水注入碗里的一刹那,嗖嗖作响好似听到松风呼啸声。夜深入静,苏轼枯坐桌前,再饮上三碗茶汤,于是思绪飞扬,才思泉涌,久久难以入睡,此刻耳际传来由短渐长的更鼓声,有些许凄清寂寥感。许多文人都对苏轼的这首《汲江煎茶》诗进行了深刻赏析和高度赞美。南宋诗人杨万里深入剖析了此诗表露的煎茶要领:“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具五意:水清,一也;深处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钓石,非寻常之石,四也;东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这首诗描述了在静静的月夜,在荒郊野外独自饶有兴致地汲水、生火、煮茶、品茗的情境,展现了一种引人入胜超凡脱俗的茶艺之美。南宋时的胡仔说苏东坡在这首诗中“道尽烹茶之妙”,烹茶的绝妙之处在于活水才能将茶的怡人清香发挥到极致,故“东坡深知此理矣”。胡仔所言还不够确切,烹茶之要,除活水之外,尚须活火。烹茶需要有火苗的活火,在一定时间内将水煮到恰到好处,所以苏东坡言及“活水还须活火烹”。苏东坡还注重饮具,常常是“博炉石铫行相随”,他在海南时身边有一只爱不释手的茶盂,贫困时不得已卖掉酒器,却惟独舍不得卖掉此茶盂,要北归告别儋耳时,才忍痛割爱将其送给了一直崇敬并爱戴他的许珏,告诉他说:“无以为清风明月之赠,茶盂聊见意耳。”苏东坡对品茶感悟之深,“苏轼如茶”之喻实至名归,足以见得苏轼茶诗词中对中国茶艺特征意剖之深刻。

1.2苏轼茶诗词中茶文化内涵的独到领略

与茶艺相比,苏轼对茶文化的理解也别树一帜。“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和“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都是其对茶文化的理解,他在海南时还有对茶文化的另一种高明见解。苏轼的得意门生姜唐佐自琼州特地到昌化军随东坡学习,一天他来到苏轼先生住处陪同先生畅谈到深夜,次早就派人冒雨给先生送来一包好茶。苏轼非常高兴在此艰苦条件下得到如此来之不易的佳茗。又隔日清早,雨过日出,心情晴朗,苏轼茶趣一时兴起,便马上托人将写给姜唐佐的便笺给他送去,信中如是说:“今日雨霁,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信刚送走,可不得不因巡检有会而取消此次相邀。但他茶兴依旧未减,立马又写一笺,说若是会结束得早,你还能来共品茶否?苏东坡茶兴大发,非要与唐佐相饮,而且说“念非君莫与共之”,蕴含着苏轼在那个相当艰难困苦的条件中萌生的一种新茶文化观。苏轼居海南时,这种茶文化观在其他茶故事中有更精彩的记载。元符元年年底,赵梦德来到儋耳。据清代苏学泰斗王文诰说,赵梦德是寓居澄迈的儋耳人。苏东坡刚来儋州经过澄迈时,他热情招待,其后对苏东坡的仰慕之心与日俱增,为更多地与苏东坡交往,经常从澄迈赶到儋耳住一阵子。苏轼曾抄写了不少陶渊明、阮籍及自己的作品送给他。一天,苏东坡写了一个短笺,命苏过送过去,上面写道:“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苏轼对于茶特别讲究,他认为茶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富于君子儒雅的品格,因此只有配饮佳茗的君子才可以分享,轻易不会拿出来品用藏之已久的佳茗。若是不能与知己君子共享如此珍贵的佳茗,心中将会惭愧不已,因而他也不会独自享用。“念非君莫与共之”和“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足见苏轼居海南时的一种新的茶文化观。诸如此类的苏轼茶诗词中领略到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实例弥多,此不缀述。

2浅析苏轼之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

我们应抓住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个机遇,旅游岛和文化岛高度融合,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这对海南又是一次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在优越的政策背景下,海南文化旅游需要走创新理念,挖掘特色资源,注重品牌建设的新路子。建设地方特色明显、文化魅力独特、生态环境一流的海南茶文化旅游,是构建海南国际旅游岛提供更多元素之一,使其成为海南旅游不可或缺的产品。

2.1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度

茶如果抛开它与禅、器、水、诗、画、歌舞、习俗、健康、食用等方面的诸多关系,便只剩下解渴的意义,与旅游就无甚相关了。茶俗、茶学、茶诗是茶文化旅游的灵魂。丰富多彩的茶俗茶礼、文化底蕴深厚的茶学茶诗对开发茶文化旅游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苏轼先生居琼期间,写了近300篇诗文,其中海南风物、飞潜动植物、居食习俗的篇章不少,“汲江煎茶”,“怡养身心”的经验、方法在其诗文中有生动的记载。还有东坡酒煮蚝、东坡豆、东坡荔、东坡泉、东坡石、东坡帽等等,或见之于诗文,或闻之于传说。挖掘文化艺术内涵,开发以传承性为主的艺术旅游产品。因而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民间文化资料,提炼、挖掘并弘扬海南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因此将苏轼对海南茶文化的积淀通过学术研究来挖掘,凭借苏轼所赋予海南的丰富茶文化艺术类资源,进而可以开展各种以苏轼茶文化为题材的多项专项茶旅游活动。文化性越强,游客的愉悦感就越高。

2.2设计茶文化旅游线路

沿着苏轼在海南所到过的地方茶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如海口(苏公祠)—澄迈(苏轼登临海南的第一站)—儋州(东坡书院),可以观东坡画像,吃东坡肉,喝东坡井水,游“苏公祠”、“东坡书院”,在澄迈则可走广德桥,畅游苏轼留下的千古绝唱通潮阁和永庆寺等,并可吟诗作对、挥毫吐墨,体验民族风情,还可以开发设计以苏轼与海南黎族茶文化结合点为主题的具有纪念意义的茶礼品,此茶礼品需具有极高的收藏与鉴赏价值,打造成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名片,更是打造成显示海南文化底蕴的名片。海南茶文化旅游茶园景观带线路设计:海南茶叶有近千年的发展历史,明代正德六年《琼台志•土产》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记载。当地黎族同胞很早就有采集野茶治病的习惯,水满茶便是其代表,早在清代就被定为贡品。海南茶被誉为“华夏第一早春茶”。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产茶叶,作为全国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区。海南茶叶大力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国家在海南建立红茶出口的全国主要货源基地。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掀起了种茶的高潮,至1993年全省拥有大小茶场50多个,其中国营农垦种茶农场就有37个,茶园面积12万亩。农垦南海茶场、五指山茶场的规模曾分列全国第五、第十位。位于定安黄竹镇南海茶场曾是新中国五大茶场之一。据统计,目前海南省共有茶园3万多亩,实际投产茶园面积约2万亩,海南生产红茶的农场主要有金江农场、乌石农场和南海农场。还有海南岭头茶场生产一品红工夫红茶。国营白沙农场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茶叶,主要生产绿茶。五指山生产苦丁茶、水满茶和兰贵人。万宁东山岭生产鹧鸪茶。因此可以设计茶文化旅游茶园景观带线路:南海茶场(定安)—万宁东山岭—乌石农场(琼中)—国营白沙茶场—五指山茶场、岭头茶场—金江农场(保宁)。利用茶场的优质茶资源在环境优美的茶园茶场开展采摘及品尝活动,同时通过茶叶的采、尝、购,拓展海南茶文化内涵,提升茶文化的品位。这样既可以推动海南旅游业的发展,也对海南茶文化的推广和茶产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可谓一举三得。

2.3开发海南特色茶馆

茶馆是展示茶文化、链接顾客,让产品直接走向消费者的重要窗口。苏轼对饮茶一道,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写下了不少咏茶诗词。因此,在海南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可围绕苏东坡独特的品茶方式,建设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馆。茶馆设计从室内装饰、物品摆放、茶具设计及服务方式等方面符合苏东坡茶诗词所体现的茶文化,并体现出较强的观赏性。典雅的建筑风格和古香古色的陈设布局,再加上茶艺师艺术化的服务,给客人营造出清新淡雅、轻松舒适的品饮环境。游客在特色茶馆喝茶时,能欣赏到海南的特色工艺品,如椰雕、贝壳、天然水晶制品,还可以观赏体现苏东坡“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汲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仍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茶艺精神的海南独特茶艺,在轻松愉快中感受海南茶文化、地方风情,让海南茶文化旅游更加彰显魅力。

2.4建设海南茶博物馆

展示海南产茶地名茶、茶具、茶艺等,利用图文及声光电手段,动态介绍各地制茶方法、饮茶习俗、采茶文化等,力争做成最具特点的茶文化博物馆。苏东坡在海南时有一只心爱的茶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将其尽量归还到海南茶博物馆,还可以展示海南老古茶树种质资源、苦丁茶历史、老爸茶文化及海口早茶文化等。

2.5发掘茶文化民俗风情资源

茶文化旅游开发茶文化资源的核心层是文化风情,也是动态活文化。如茶道、茶节庆、茶礼俗、宗教茶仪等。苏轼谪居海南短短三年,与当地黎族人民同吃同住,相处融洽,利用这些重要的苏轼与海南黎族人民生活的民俗旅游资源,可开展茶民俗风情游,提高海南茶文化旅游的竞争力。凭借内容丰富的茶文化艺术景观类资源,我们可以开展各种以茶为题材的黎族歌舞戏曲表演、赋诗填词、吟咏古诗名句、书法绘画、茶文化知识竞赛、茶文化联谊等多项专项旅游活动,其中包括苏轼的茶文学作品。它们往往集表演性、民俗性、群众性和参与性于一体。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等可采用原地浓缩型开发模式,由于时代的发展海南中部苗族黎族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地区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而不再典型,一些重要的苗族黎族文化活动原本也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不能令游客完全领会当地文化旅游的风韵,故海南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可在当地选取合适地段兴建以当地茶文化旅游为民俗风情特色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文化旅游的精华。

2.6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

茶文化范文3

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茶文化是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经历长期发展后逐渐从物质文化过渡到精神文化的范畴。茶包装作为茶文化传播独特的一种文化载体,不但需要具备原本的包装功能,更应当将茶文化的历史内涵突显出来。本文主要围绕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设计进行分析,探讨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现状,并且以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为例,分析茶包装设计的思想及设计实践的相关要求。

关键词:

福建茶文化;茶包装;设计实践

茶文化是人类历史在漫长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与茶叶相关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福建茶文化更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茶叶包装作为茶文化表达的一种关键载体,其需要借助包装的形式,将茶文化渗透在其中,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产业的销售份额,还能有效提升茶叶产品的附加值,为茶叶的销售树立品牌形象,从而还能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奠定极为重要的基础。然而在当前,我国茶包装由于过度注重商业方面的追求,未能在包装方面将茶文化的审美性和艺术气息融入进去,从而使一些茶叶的包装偏离了茶文化的发展主题。

1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现状分析

福建盛产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等。其中,岩茶和铁观音闻名全国,是福建茶叶销售的主要类别。由于这两种不同的乌龙茶存在不同,在茶叶的包装方式上自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岩茶和铁观音的包装往往都是以独立的袋装为主。[1]在包装体积设计方面,当前多数的茶叶包装设计采用的都是大盒套小盒的方式,没有真正落实节约环保的理念,从而导致出现包装材料严重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如果礼品包装盒体积越大,包装空间所浪费的材料也就越多,甚至在内部独立包装时采用丝绸与聚乙烯等材料对其填充,一旦出现废弃,就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当前市场上的这种包装方式虽然不很环保,但其却十分常见,在设计方面没有体现出过多的创新之处,茶叶包装方面也未能将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展现出来。[2]本次研究针对乌龙茶进行的包装设计,主要是从当地茶文化进行构思设计,旨在将福建茶文化的特色突显出来,通过包装设计向广大群众宣传福建茶文化特色。

2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实践分析

2.1福建乌龙茶设计构思

每年福建的茶叶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的销量。依据市场调查发现,福建茶叶的包装往往存在普遍性,即使是定位在中等、高等的包装也较为普通。在设计方面,应用到的图形主要是配合国画、书法等方面的元素进行包装设计,最主要的包装形式就是大礼盒套着小礼盒的方式,这种包装方式的使用效率较低。设计的表现难以体现出地域茶文化特色,设计理念的可持续性缺乏,设计形式过于模式化。本次设计中的茶叶包装,尝试摆脱传统的以纸板包装为主的传统设计构思,尽可能将无用的空间进一步压缩,使得整个结构看去更加紧凑合理。在充分结合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包装的功能性,实现一物多用,将包装本身的使用周期尽可能延长一些。[3]将传统茶文化中的各方面优点结合起来,将茶文化的理念充分融入进去,从而将包装的装饰性进一步增强,将茶叶包装中的文化性充分突显出来。

2.2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实践

2.2.1包装材料的选择

纸质的包装大多数都是在购买完商品之后就遭到了废弃,而采用锡罐、铁罐的包装材料则由于制作方法较为单调,因而其本身的特色并不佳。本次的设计与研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承与弘扬地方的茶文化特色,所以选择坚固耐用的木质材料作为包装的本身材料,由于木质不会出现显著的变形,且能够被重复使用,就算是废弃后也可以正常回收利用。[4]加上福建本身就生产竹子,随着当前竹子的加工工艺逐渐的完善,从而采用竹子作为包装材料显得更加绿色环保。我国自古以来对木质的材料加工就十分有特色,所以采用该包装能够更加展现出文化和生活的气息。

2.2.2包装结构工艺流程设计

在包装工艺设计方面,本次设计尽可能将工业加工的痕迹减少,从而追求达到古朴传统的工艺处理效果,这一点和茶文化追求的生态环保和自然意境相辅相成。因此,在对其进行包装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融合我国木质家具的结构特征,例如可以采用木匣式的制作方法,采用榫卯结构对木匣进行固定,从环保的视角考虑,选择榫卯结构可以取代铁钉、胶水等固定的方式,而采用盒盖抽拉式则可以避免使用金属合页,从而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的。除此之外,这种设计的工艺还能够使人工成本得到控制,并且减少了制作的工序,实现包装成本节约的目的[5]。

2.2.3包装中收纳功能的设计

在当前市场上流行的多数乌龙茶礼品包装都内含有茶具,也就是茶杯、茶盏茶碗等,为了防止在包装中出现碰撞,特意采用泡沫为底,在外部铺上丝绸,从而对其进行隔开,加上还要包装茶叶的罐体与盒体,从而使得整个包装显得体积较大,包装造成了大量的空间闲置,最终的效果也并不很理想。[6]通过布袋的作用将茶具收纳之后放置进入单体包装之内,由于整个空间的封闭性良好,从而其不会出现剧烈的晃动现象,布袋也发挥出了良好缓冲效果,并且丝毫不减其本身的装饰性作用。这种设计的思路采用的是从上往下的垒叠设计方式,该方式借鉴了古代的茶叶与糕点等食品纸包装,并且采用线绑的方式,大大缩减了包装的空间。

2.2.4包装结构实用功能的设计

在本次设计过程中,主要的设计脉络就是突显地方的茶文化,提升地方茶文化和包装本身实用功能的有效融合。由于在福建日常饮茶、传统斗茶和待客泡茶等均具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日常的品茶过程中,各类茶具一应俱全,都是不可缺少的。[7]如果能够将品茶的用具设计到包装结构中,不但能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品茶的需求,还使茶包装设计更具有创新性。当前茶盘功能结构设计过程中,外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在包装结构中如果将茶叶、茶盏、茶杯以及茶盘等进行有机整合,从而依据各自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将茶盏、茶叶以及茶杯分别放置在不同的木匣之中。如果应用的是活动折叠设计,则需要注意调整一些细节,这也是茶包装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细节,活动的大侧面长度两端需要将木框的厚度进行扣除,这样才能和其他的两个侧面进行盖合,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形成外框包装。要想防止出现大侧面出现的塌陷现象,应当在侧面两端进行榫头设计,从而以此作为支撑,形成一张平面用于安置茶杯。除此之外,两侧面在向内进行折叠时,在中间有缝隙,用于导流水,从而实现了茶盘的实用功能。

2.2.5包装中茶文化视觉展现

第一,在设计配饰图形时,应当展现出传统的文化理念。设计茶外包装时可以采用较为简单直白的挂耳式金属提环,从而便于携带。对于独立木匣金属件设计,可以直接采用菱形配圆形拉环,不仅大方简约,而且还能体现出尊重的情意。不仅如此,这种设计的装饰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体现出一种“礼”的尊重气质。菱形底部和圆形拉环蕴含着“天圆地方”的第一,其设计的理念主要来源于茶盏中蕴含的道家思想。第二,包装的整体应当充分体现出茶礼品包装中“礼”的价值,追求包装的艺术品位与文化性能。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木质材料三个单体木匣包装垒叠的方式,并且结合我国古代传统的木质包装设计思路,从而将二者之间进行有机融合。[9]在进行包装设计时,可以采用抽拉与斗橱的结构,在设计理念上注重趣味性和便利性,并且在整体包装方面同时体现出美感与实际的应用价值。不仅如此,整个包装体积并不大,从而能展现出传统木质礼盒的尊贵礼遇的独有气质。第三,包装的视觉图形应当强调的是品茶的氛围。当前,我国市场上流行的茶包装图形往往都是以传统底纹、国画及书法等为主,从而使整个茶包装特色不足,造成品牌意识低下。为此,在设计方面应当考虑到品茶的意境,因为茶作为一种待客之物,可以定气安神,在品茶的过程中应当营造出融洽与安逸的交流氛围。

3结束语

基于福建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包装设计应当以茶文化为设计的主要脉络,坚持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压缩多余的包装空间。对传统木质包装结构进行合理借鉴,从而在包装结构方面妥善进行细节结构处理与尺寸的设计,在茶盘功能中突显实用性,并将茶道中的“礼”的尊贵之感充分展现出来,使茶包装更加具备艺术的价格和实用的价值。

作者:曹盼宫 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温百秋.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开化龙顶茶包装设计研究[J].包装世界,2010.06:50-52.

[2]陈艳球,汪田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包装设计———“归安德化”黑茶包装设计发想[J].包装学报,2010.02:56-58.

[3]魏永青.地域文化在武夷岩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武夷学院学报,2012.01:68-71.

[4]向立强.书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以“归安德化”黑茶包装设计为例[J].艺海,2012.11.

[5]夏兵,张士康,汪一飞,谭蓉,陈小强,孔俊豪,杨秀芳.中国茶文化底蕴下的现代茶包装探索[J].农业机械,2012.24;110-113.

[6]杨晓燕,刘雪娇.汉代漆器纹样在现代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5.

[7]侯爱萍.基于情感审美的花草茶包装设计探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09:38-39.

茶文化范文4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语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茶语在汉语和英语中的文化意义完全不同,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茶文化中的茶语内涵进行分析探索,以期能够对理解运用英语,提高中西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西文化;茶文化;茶语;翻译

我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时期的茶文化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古代,茶事活动十分活跃,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饮茶成为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茶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形式。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茶文化也逐渐在世界其它国家得以流行和普及,人们被中国茶文化所吸引,希望以此了解东方文化,了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茶语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茶语内涵的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茶语与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茶语是茶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承载了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的成分。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1中西方茶文化内涵概述

1.1文化内涵

文化的定义十分广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精神和实践活动的总和,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通过某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个社会群体的生活表达方式,其中包括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行为艺术、价值观念等,都属于这一范畴。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词语是文化的体现,也是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词语的文化内涵是指其蕴含的某种特定的思想特征。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各自独特的民族性。作为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词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色彩,具有极强的时代特性。

1.2茶文化内涵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关于茶的药用功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所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其中详细地描述了关于种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的茶事活动,饮茶是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活动,这一著作对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对后人研究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在古代的春秋时期,人们以茶叶作饭菜,即吃茶,到西汉时期,饮茶开始流行,烹茶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在品茶中,讲究色香味以及饮茶环境,古人将茶比作人,以茶抒怀,赋予了茶丰富的思想情感。直至清代,饮茶进入了鼎盛时期,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进步,茶的概念主要可以分为四种,即,具有长椭圆形叶子、白色花、有硬壳种子的常绿灌木;以茶做成的饮料;指油茶树;某些饮料名称。

1.3英语“茶”的文化内涵

1.3.1茶的由来

英语中的茶被译为“tea”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tea是一个汉语借词,这一发音最早是从中国的福建一带流传过去的。在十六世纪时,葡萄牙人将茶叶带入欧洲,随着茶这一词语的几经变迁,最终茶叶和其发音一同被带到了欧洲。虽然汉语的茶被译为tea,但是二者并没有实质关系,二者的读写差异主要是由于中西方语言的巨大差异而形成的。在十八世纪以前,由于中国与其它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较为繁荣,因此,茶叶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进入欧洲,随着中西方贸易的不断增加,茶叶的出口量也不断提升,在欧洲许多国家普及起来。

1.3.2茶的概念

汉语的茶在翻译成英语传入英国等国家后,词义发生了一些变化,tea不仅仅单指茶叶,还指茶会、茶点等内容,茶义得到不断延伸,在不同的词组中,茶的本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被译为吃茶点、大麻香烟等含义。据了解,在英语中,与茶相关的词组有近两百个,最常见的有茶点、茶会、茶壶、茶室等译法,此外,还有与茶完全无关的词语,例如大麻聚会、喝醉、同性恋场所等。

1.3.3茶的文化表达方式

茶叶在进入英国后,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对茶十分喜爱,饮茶也成为英国人的主要习俗。下午茶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英国饮茶习俗。在茶叶引入英国之前,英国人一天只有两餐,即早餐和晚餐,由于两餐时间间隔时间较长,因此英国人便在下午五点钟的时候邀请朋友一起喝茶聚会,在喝茶过程中,还佐以面包、三明治等茶点,很受大家的欢迎。因此,这一做法很快在人群中流行开来,主人用茶叶招待客人,使人们在交谈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此,下午茶也逐渐成为一种习俗流行起来。著名的波士顿茶党是美国历史上反茶叶税、引发独立战争的重要行为之一。在1773年,英国为了倾销东印度公司积存的茶叶,通过了茶叶税法,这一做法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抵制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销售茶叶这一行为,在美国纽约和费城等地,人民拒绝卸货,而且在波士顿组成了波士顿茶党,他们悄悄登上了东印度公司的茶船,将船上价值昂贵的茶叶全部投入了大海,随后,美国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了倾茶事件。由此,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冲突日益扩大,一年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美国诞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了美国独立。由此,茶叶引起的政治风波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茶叶在进入美国之后受到当地人的喜爱,美国人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将茶叶进行了改良,发明了冰茶和袋装茶。在1904年,美国举办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展览会时,一名商人打算向前来参观的客人提供免费热茶样品,但是由于茶叶放入热水中需要一定时间的冲泡才能饮用,人们不想为此等候,因此没有人对饮热茶感兴趣,为了节省时间,商人将冰块倒入茶中,使茶很快能够饮用,这就是第一份冰茶。冰茶由于味道爽口,时间短,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喜爱,于是很快在展览会上风靡起来。如今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更喜欢饮用冰茶,并且在茶中加入柠檬等食物,使茶的口感更加香甜。随着饮茶的不断普及,袋装茶也应运而生,茶商们将茶叶装入过滤纸或布袋中,直接放入杯中进行冲泡,这种方法不仅使茶渣有了更好的去处,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在我国也逐渐开始流行这一饮茶方法,受到了上班族等相关人士的喜爱。

2茶语的英译

2.1茶名

中国的茶叶品种多,茶叶名称也各具特色,主要以茶叶的制作工艺和产地命名,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组成内容。茶名的英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茶名采用音译法。中国许多著名的茶品种大多采用的是音译法,例如龙井茶、乌龙茶、黄山毛峰等茶种,有的采用的是普通话的拼音译法,有的是来自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采用的方言译法,虽然译法略有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音译法。其次,采用意译法。例如红茶,被译为blacktea,这是由于中西方对饮茶的关注角度有所不同,中国人更倾向于茶汤的颜色,而西方人则更关注茶叶的颜色,因此在英译中不只是从字面进行翻译,而是强调了其茶性特点,除了红茶,圆珠茶、熙春茶末等都采用了意译法。最后,采用音译加意译法。例如祁门红茶采用的正是这一译法。

2.2茶短语

茶在英语中除了单独使用外,还常常与其它词语构成短语使用,这些茶短语在翻译中也体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在短语中保留了茶的本义,例如茶会、茶点、茶壶、茶室、茶器等,在译语中都保留了茶的原义。其次,茶在短语中的意思得以延伸,不能直接译为茶。例如一种甜饼、午餐食品、吸大麻聚会、同性恋场所等,这些词语中尽管有茶这一词语,但词义却与茶毫无关联。最后,茶有派生义和曲折变化。例如喝醉一词,使茶短语的含义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茶组成的短语外,由茶构成的成语数量却并不多,由于汉语中的成语往往具有较深的思想文化内涵,是概念意义的精华体现,因此在茶成语的翻译中,不能直接采用直译法,而需采用意译法。例如指不喜欢的人或事,或者在某人心烦时给予安慰等句子的翻译时,都会用到茶一词语,强调了情感的执着与绝决。

3结束语

中西方的茶文化有着较大差异,通过对茶文化内涵的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对汉语茶和英语tea之间的异同有所区分,而且对中西方茶文化带来的历史文化影响有所了解。对于茶语的构成及翻译的研究,不仅能够使人们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更有利,而且也让我们充分了解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充分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地提升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可以说,只有正确地理解英语中的茶语内涵,认真地研究英语茶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使茶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和传承。

作者:刘丽 单位: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2]葛传.陆谷孙等.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3]朱亚夫.意义的七种类型和英语词汇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8-30,35

[4]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英国茶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茶文化范文5

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的茶文化,伴随着饮茶之风在英国社会的流行,以及英国茶文化的最终凝定表现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文虎表现形式。我们在认识英国茶文化的特质时,必须将其置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的语境之中。

“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是英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国、日本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的基础的文化形态,重视商业利益获得的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一方面,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限制在室内,贵族妇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龙和茶会结交各阶层的社会人士;另一方面,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并非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细细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这也符合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

对比中西方各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认识到茶对于饮用他们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而言,并非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桥梁作用,中国人从茶中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茶禅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则从茶中收获的“茶道”的精神依归,英国人更是从“英式下午茶”中找寻到了现实生活的伴侣。

英国人对于茶的理解也上升到文学的境界,不同于中国文人试图在茶中找寻到精神的慰藉,英国人往往是直接表露对茶的炽爱。这是一种超越了歌颂、赞美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倾诉诗人情感的表现。

二、结语

茶文化范文6

英国人对茶具非常讲究,喜欢精美、华贵或简约、充满自然与和谐气息图案的骨瓷杯碟、青花瓷或银制茶具,主要包括茶壶、茶盘、茶杯、茶刀、茶滤、茶罐、茶匙、三层点心架、饼干夹、糖罐、奶盅、蕾丝杯垫等,营造优雅饮茶氛围。

英国下午茶餐点品种繁多。塔盘中摆放的餐点有固定顺序,最下层是口味浓郁的三明治、奶油松饼及各式饼干,中间层则有各种蛋糕果馅派等,顶层则是精巧的水果塔。吃的顺序从口感上的由咸至甜,从下面的三明治开始品尝。下午茶营造了轻松的家庭氛围与风格,所以取点心至今的传统仍是用手而不是用刀叉。

维多利亚时代赴茶会女人要穿缀满蕾丝花边的束腰长裙,戴插羽毛的帽子,男士则穿燕尾服戴小礼帽手执礼杖。小声交谈,轻放茶具,举止优雅。吃松饼要先涂果酱再涂奶油。每吃完一口再涂一口。喝完茶后如果不想主人再续茶,则将茶匙放在茶杯中。现在正式茶会中男士仍穿燕尾服,女士则穿礼服并戴帽子。点心食用遵从味道的由淡而重、由咸至甜的法则。

英国在饮茶的方式及时间规划方面已成为一种文化模式。英国人的清晨是从红茶开始的,在丰富的早餐中同样少不了一杯加了牛奶的红茶,在上午十一点左右会喝杯红茶吃些点心稍作休息,午餐时间红茶必不可少,从维多利亚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的下午茶为上班族提供了惬意的休息时间,也可以让家庭享受家居生活的乐趣,晚餐后家人聚在一起边喝红茶边聊天,睡前还可以在茶中加一点白兰地,以茶结束英国人的一天。茶已经成为英国人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在英国大学的校园里也很流行下午茶,喝茶的地方大都环境优美,风景宜人。剑桥大学很多教授的灵感都是在喝下午茶时产生的,剑桥的学者们都有很深的下午茶情结。剑桥大学的校长亚力克布罗厄斯爵士认为下午茶时间里教授学者们的自由交流是形成剑桥大学精神氛围的重要形式,他甚至无不骄傲地说:“瞧,喝下午茶我们就喝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2006年英国BBC曾通过网络向全球网友调查,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人的眼里,最能代表英国文化的是“下午茶”。

英国现已成为世界上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英国不产一片茶叶,但英国人每年平均消费茶叶在3千克左右,伦敦还有世界上最早、最大的茶叶市场。英国茶饮主要以红茶为主。1999年世界茶的生产量约285万吨,红茶就占72%的产量,2006年生产量是352.28万吨,红茶占70%以上。中国茶的传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英国的历史与文明。英国为了改变茶叶输入而白银外流的状况,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赚取了丰厚的财富,支持了大英帝国庞大的东方殖民地,为早期工业文明提供了资本积累,从而为英国驱动的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饮茶对英国人的文明与修养也带来巨大影响。在维多利亚时代不会茶艺的女子被认为缺乏良好的教养。而今,茶早已融入英国的大众生活,并不断结合现代元素加以发展。英国茶顾问委员会每年要评出年度顶尖的饮茶场所,每年要挑选一批惯于乘飞机旅行并爱茶的人,通过专业的评茶师长期训练后组成评委会,评出茶水服务最佳的航空公司。该委员会每年还要在高速公路边的加油站和休息区考察,评出“高速公路上最好的一杯茶”。茶甚至被认为是英国人的“图腾饮料”。

随着饮茶在英国社会的普及,英国人越发不甘心于大量进口瓷器的状况,于是开始积极探索瓷器的制造。英国著名陶瓷制造家乔治亚威基伍德为英国瓷器制造业的发展做了重要贡献。乔治亚威基伍德出生于1730年,时值英国逐渐普及饮茶的时期。乔治亚威基伍德先后试制成功多种瓷器后,为提高产品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润,威基伍德大幅革新瓷器的生产制造,将蒸汽动力代替人工引入生产过程,并采用石膏模型简化了陶瓷制造技术,减少对技术工人的依赖,有效节约了工资支出。同时威基伍德实现了工厂内生产组织科学化,制定了一套规范的工作纪律,合理安排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乔治亚威基伍德具有非常出色的商业才能,保证了商品的畅销,极大推动了英国陶瓷制造业的发展。而威基伍德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恰恰依赖于中英茶叶贸易促使英国饮茶的普及而导致英国人对瓷器大量需求的背景。如今英国人制造的茶具已成为很多崇尚红茶的国家首选的器具。

茶文化范文7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文章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教育英语学习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Dr.Jo-sephNeedham)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茶文化范文8

一、中英茶文化的内涵   1.中国茶文化内涵(1)“重农主义”的影响。“重农主义”思想本质上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茶从自然属性上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之后人工种植茶植物,则体现了人类的辛勤劳动和大自然的完美契合。(2)儒道佛主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派别中,儒道两家应该是最具影响力的。道家讲究的是清修,注重的是自然、真,注重依照自然规律行事,个人的意愿要服从自然的发展。他们对茶的理解主要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注重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作为众多朝代的治国的根本思想,儒家思想赋予了独特内涵的茶文化成为中国志于为官的士子阶层的主要思想寄托。佛教进入中国的时间较晚,但是佛教思想自从其进入中国就占有一席之地,佛教被众多封建王朝统治者所礼遇,而早期僧侣对种茶、品茶的感悟逐渐形成一种特色的茶禅文化。他们也视这种茶文化为一种修行。   2.英国茶文化内涵 在英国,各个阶层和各种行业的人都深受茶的影响。相比于中国人喝茶注重的和大自然的“和”这种“意”,英国人更注重茶饮的规律和格调。英国有早茶的习惯,早餐和晚餐茶比较受英国人重视,早餐茶系精选印度、锡兰等地红茶,通过加入牛奶或柠檬,精心调制出奶香浓郁的早餐茶,其味道非常特殊,既有茶的清香,又有牛奶的可口。英国人把这早餐茶看做是中西饮食习惯和餐饮文化的融合。中国的红茶也会出现在英国人的早餐茶中,如伯爵茶,就是以中国茶为基茶,加入佛手柑调制而成。这种茶有种特别的香味,功能就像咖啡一样,饮后能使人头脑清醒,活力充沛的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二、对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启示   1.出口品种多样的茶产品 中国的茶产品品种丰富,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6大茶类,每个大类中有很多不同的品牌,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等。中国茶叶虽然品种多,然而在国际上比较知名的品牌却是凤毛麟角。中国目前的茶还处于前品牌时代,还是仅仅用口味来决定茶的价值,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品牌时代。因此,要注重国际市场开拓,发展中国的茶叶品牌。而中国茶具亦是种类繁多,分为采茶工具、蒸茶工具、干燥工具、冲饮工具等。经过中英茶文化对比分析得知,英国人主要喝的是红茶,茶具的选用主要是中国的瓷器,红茶和瓷器正式彼此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是茶文化交流的纽带。出口多样的茶叶与中国茶器,作为载体向世界传播茶中国文化。   2.发展相辅相成的茶精神产品 中英两国都讲究以茶会友,不管是在平常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国际交流中官方接见,不管是普通人的日常交际,还是贵宾接待,茶都是彼此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人讲究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与英国人讲究的悠闲静谧、高雅格调有着太多的类似和契合。文化的沟通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双方文化的“同”与“异”,刚开始的文化彼此碰撞会擦出很多的火花,彼此交流中的求同存异恰是能找到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   作者:张进军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