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1

“刚开学很忙,今天上课要上到晚上9:45。”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又开办了新的一期茶艺培训班。他是第一个把“茶艺”概念从台湾介绍到中国大陆的学者。20多年来,看着茶艺在中国大陆从不成气候到欣欣向荣,他的欣喜之情不禁溢于言表,娓娓道起了茶艺的源流和自己推广茶艺的经历。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宝岛台湾,一批青年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要发展经济,还当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要,而优秀传统文化又以茶文化最贴近生活。于是。这些青年就抱着这样一种使命感,投入复兴茶文化的行列,从中国传统的饮茶习俗着手,开创茶艺、设立茶艺馆、举办茶艺讲座、茶艺培训,积极推动茶艺的相关活动。他就是这批青年中的一员。1988年6月。他在上海公开表演了茶艺,并接受《文汇报》的专访,

“茶艺”一词首次出现在大陆新闻媒体上,打响了宣传茶艺的第一枪。

1991年,他应邀出席了在著名的茶乡福安举办的首届中国闽东福安茶文化交流会,并登台为大家表演中华茶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福建。宁静安详的坦洋村、葱茏蓊郁的茶山、淳厚质朴的畲家茶歌对唱、香醇甜美的坦洋工夫都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当时到福安参加完茶文化交流会后,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更加坚定了他义无反顾地走中华茶文化研究推广之路的决心。在此后的近20年时间里,他还走访了18个省市的产茶区,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播撤了茶艺的种子,推动了两岸茶文化的发展。

在两岸茶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茶艺培训机构、茶艺活动等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台湾茶人创办的如范增平茶艺文化发展中心、陆羽茶艺中心等,大陆茶人创办的如雅真茶艺、六如茶艺、公刘子茶道苑等,还有科研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各省农业院校茶学专业举办的茶艺培训班等,甚至一些大中专院校还开设了茶艺专业――创始于台湾的茶艺在大陆开出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中华茶艺百花齐放的景象,更是灿烂而夺目。

茶艺培训是“香饽饽”?

在茶为国饮的中国,茶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阶层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处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仍是不改其势,只要看大街小巷里林立的茶馆、茶楼与茶庄就是个最好的证明。在当代,人们喝茶决非还停留在因渴而饮的初级阶段。而是要品味。从中品出文化、品出内涵、品出感悟。茶本身的文化属性以及人们对茶的文化需求。正随着茶业经济的繁荣而日益深入人心。作为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艺便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借助茶馆、茶楼或茶庄的平台向外界传播,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潮流。

茶艺师。顾名思义,就是茶艺的演绎者,是茶行业内具备茶叶知识、茶艺表演、服务与管理技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因而,茶业的繁盛与茶文化的复兴呼唤了茶艺师这一职业群体的诞生。并且随着茶艺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而与之息息相关的培训机构、赛事更是风起云涌,遍地开花。成了许多人争相追宠的“香饽饽”。

现象一:出师弟子亦成师

茶艺在中国大陆如火如荼地发展了20多年。这里,我们姑且将当年致力于茶艺传播与推广的茶人称为祖师级茶艺师。经历20余载的时间。他们已是桃李满天下,许多曾经教授的学生学成出师后,分布在全国各地,不负师望,从事着和他们一样的茶艺事业,开辟了自己的茶艺新天地。在这些新一代茶艺师中,有的经营或管理茶楼、茶馆,使之成为人们感受原汁原味中华茶文化的乐园;有的亦操师业,在茶艺培训机构中从事茶艺教学。甚至“自立门户”。他们在肩负推广中华茶文化使命的同时。并把眼光瞄准了茶艺培训市场,办校、开班收徒。教茶叶爱好者研习茶艺、为各类茶叶经营场所培养茶艺服务人员,让悠悠茶香传播得更远,四川雅安姑娘陈秀琼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名“85后”茶艺师,虽说今年刚满23岁,却早已是西安一家茶艺培训机构的创办者兼首席茶艺培训师。2002~2004年,她先后师从成先勤、林治等著名茶人研修茶艺,曾代表四川优秀茶文化传播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茶艺表演与茶文化推广。两年前,凭着一腔对茶艺、茶文化的热爱和多年积累的表演经验,她创建了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茶艺培训、茶艺表演和茶楼管理等业务,在当地茶界负有盛名。福州天音阁茶庄的张雪儿师出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名下,后与福建省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合作,在茶庄里开设教学实践站,茶学系的学生定期在茶庄里进行茶艺茶道实践与体验。

现象二:职教新宠

“茶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像我们这类的中职学校以前在课程设置上开发得很少,孩子们都不太懂。现在好了。我们开了茶艺课。还设置了茶艺专业,教学上都还比较成功!”福州商贸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丘琰坐在茶艺教室里一边喝着学生泡的茶,一边对记者说道。这间50多平方米的茶艺教室,没有一件显眼的陈设,仅仅是几张摆着素朴茶具的木制桌椅。不过,这里看似简陋,却是培养“新生代”茶艺师的基地,是福州茶艺中职教育的起源地之一。丘校长介绍说,福州中等职业学校茶艺技能竞赛始于2009年,学校自首届开始至今,连续两年参赛并蝉联了两届的冠军。并且该校学生林秀枝此次还在情景茶艺《茉莉芬芳》中充当主泡手,走进世博会福建馆,展示了娴熟的茶艺。这些荣誉为她增添了很大的信心。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基础上,今年还专门从福建农大茶学系引进了一名应届毕业生担任茶艺专业教师,并与市教育局、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配合,开展茶艺职业技能培训。“学茶艺,让孩子们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问题,一举两得。”目前,学校培养的首批茶艺师都在茶企顶岗实习,而且学校还和福百祥、海晟连锁、闽榕等茶企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采取由“4+1(4天在学校,1天在企业)过度到5(完全就业上岗)”循序渐进的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福建是全国著名的茶乡,我希望从我们学校开始、从我们福州开始,有更多的学校和同仁加入茶艺推广的队伍,把闽茶茶艺、闽茶文化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她说。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就福州市而言,除了商贸职专以外,市旅游职专、市外贸职专也设有与茶艺相关的课程与专业,而在全省乃至全国亦有众多中专学校将教学资源倾注于茶艺,同时有不少的学生从就业角度出发选择了茶艺专业,进而使得茶艺演变成职业技能教育的新宠。

现象三:茶艺师无性别

相信,在大多数人包括一些业内人士印象中,优美的茶艺总是与女性形象相挂钩的,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了阴柔之美。其实不然,“茶叶泡饮的基本程序不变,但和女性不同的是,男性在表演茶艺时柔软度少,多用单手泡茶,在圆融之中体现出一种刚劲之美。”中国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用手模拟着泡茶状说道。今年5月,在“燎原行动”大学生竞争讲习所“煮茶论商道”课程上,应邀讲课的吴老师首次收下了3名男大学生为茶艺弟子。在业界一时传为美谈。在接下来半年时间里。这3位男生几乎是天天手不离杯、嘴不离茶,一到课余。就

相约到吴雅真的别有天茶艺居研习茶艺,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深深地爱上了茶和茶艺。“茶艺本来就没有性别之分,它属于一种艺术,让生活更加丰富,无论男女,都能通过泡茶的技艺来表达自己感情。”来自福建医科大学06级预防医学专业的陆洁帅深有体会地说道。此外,丘琰校长也说,学校在开茶艺课时,男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还胜过了女生。这也是出乎她意料之外的。

茶艺不仅在男学生中受到追捧,在一些都市白领尤其是男性白领中也颇有市场。“从这几期的学员情况来看。都市白领班的学员最多,其中又以男性居多。”陈秀琼说。由是观之。茶艺并非完全是女性的专属。“喝茶的男人不变坏,喝茶的女人更可爱,已经是茶所具有的教化作用了,现代的社会,女生、男生的差别越来越小。分工也越来越不明显,男、女生从事茶艺工作成为君子、淑女,是我们所期待的。”范增平说。和堂悦叶茶会所的茶艺师郭渝菲则认为,茶艺师不能片面地以性别论之,正是因为有人爱它才会去选择学它,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更何况历史上,琴棋书画诗酒茶,也多以男性的成就居多。”她笑着说道。

在茶艺“高温”背后

茶茶艺培训、茶艺活动在中国大陆的兴起与火热,可谓是热浪滚滚,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有理由相信,茶艺培训机构、活动的大量涌现,对于推动中国茶文化以及与茶文化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决不否认,有少数培训机构是滥竽充数、名不副实,招生是为聚财敛财,而茶艺活动亦是纷繁芜杂,这就导致了茶艺市场的鱼龙混杂。因而,茶艺热现象的出现,自是利弊相存,在“高温”背后,业界看法不一。

去芜存菁,订立标准

“行业是该要整顿的时候了。”茶艺师崔秋语呼吁道。她曾调查过不少城市的茶馆和茶店,发现很多称之为“茶艺师”的从业人员,其实一点也不懂茶。不可否认。茶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茶艺师的职业群体,再加上对业者并没有太高的文化要求,这就非常容易导致茶艺师的浪得虚名与不良茶艺培训机构的泛滥。“当前茶艺培训、活动,百家争鸣,良莠不齐,我想这只是个去芜存菁的过程。”范增平认为,茶艺应是带来和美和欢喜的,应是有较强的文化性、学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活动,而参差不齐的茶艺活动最终会面临“洗牌”,顺应“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规律。“在去芜存菁之后,举办茶艺培训、茶艺大赛对茶文化的发展是完全有利的。”

郭渝菲也认为,现今茶艺培训还没有准确的标准,在一些茶企出于成本的考虑。只是挑选几名优秀员工参加正规的培训,有的企业内部也设有培训机构。这样一来,就使得部分人能进行专业的学习,部分则否。因此,范增平指出,任何培训班、任何比赛,都是组织活动,都应该有标准有规范。“茶艺师已经是国家明订的职称和职业标准,若无标准规范。就不会有好的发展。”他说,茶艺培训业是否能健康地发展,最主要在于主办者。纵然有了标准规范。若主办者没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执行这些标准规范,也是枉然。此外。郭渝菲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的介入,与一些民间社团如茶叶协会或茶文化学者联合办学办班,而且应是半公益性质的,一来显得比较规范。二来可让那些有志于从事茶艺的人尤其是来自不发达地区的都能接受培训。

提高证书含金量

茶艺培训班的开设让更多的人学得一门手艺,也为更多的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这本来是一件有益于大众的事情,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茶艺师的资格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福州的茶艺师周平丹告诉记者,很多茶庄茶店在招聘茶艺小姐的时候在职位要求方面并没有规定应聘人员需要持茶艺师证书,100家茶店可能只有20家聘请的茶艺小姐是持证上岗的。之所以茶艺师证书“轻薄如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此证书含金量不足。私人开班、无标准规范等问题让茶艺师证书缺乏公信力和权威性。

如此一来,茶店茶庄更看中店员的公关和营销能力,而不是茶艺。采访过的茶艺小姐都表示在薪资待遇方面并没有等级之分,高级茶艺师和初级茶艺师拿着相同的底薪,业务水平才是考核工作能力的关键。辛苦培训考过的证书却无人重视,这也打击了很多茶艺小姐想参加进一步培训的积极性。

同是吴雅真名下的弟子蔡贵珍认为泡茶也是一门专业技能,必须经过培训上岗,而且茶店员工的定位和职责要明晰,泡茶的是茶艺师,而公关和营销也应该聘请专业的市场人员。她希望经过改进和完善后的茶艺培训班和茶艺师证书能像大学文凭一样在就业中发挥作用,用等级划分职位,与薪资挂钩,也能像会计师的证书那样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和重视。

增设文化素质课程

培训班的课程很短,差不多只有7~10天左右,学到的只是对茶艺大概的了解和基本的泡茶工夫。更多的还需要自己的练习和琢磨。归去来茶庄的高级茶艺师张灵英告诉记者,茶艺的研习无止境,每个人对茶艺茶道的认知和理解不同,表演的茶艺也不一同。她在吴雅真老9币的培训班学了7天的茶艺课程,并不能满足她工作上的需要,她必须每天通过阅读与实践来充实自己对茶艺茶道的理会。

采访的过程中,茶艺小姐都一致认为,茶艺培训班应当考虑增加培训时间,增设文化素质课程。茶艺是一门特殊的技艺。追求的不光只有表面的指法和形态。茶艺师自身传统文化和内在涵养的修炼也必不可少。现在有很多茶席设计比赛和茶艺师的评选大赛,文化素质占据一半以上的比分,所以茶艺培训班的负责人要适当在培训课程里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类的课程。

参加第二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大赛的选手郭渝菲对此有深刻体会,她说,现在有些从业人员是为了就业而参加培训,并非出于喜爱而学。带有功利心的学习,至多只是单纯地学会了如何泡茶。而没有真正领略到茶艺的精要。因此,她认为学生应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兴趣、有所了解,这样泡出的茶才有内涵。

茶艺师眼中的茶艺

茶艺师,是个职业,也是受人尊敬的称呼。它受千年茶文化的润泽。举手投足的每一步都是传递芳香、传递历史、传递文化的过程,向人们表达着悠远芳醇的千年茶韵,同时它又融入了当代社会的时代气息,在冲泡茶叶的过程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从古至今都不曾淡出人们生活的悠悠茶情。中华茶文化犹如一条蜿蜒的河流,绵延不绝地流淌着,在流转的千年时光中,茶艺师用娴熟的泡茶技艺勾连着过去和现在,并把茶艺所承载的被称之为“道”的东西代代相传。

曾经开创茶艺的茶艺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是茶艺的宗师;师承他们的弟子,有的已经或是正在成为推广茶艺的中坚力量,有的则是80后、90后正在成长的新生代,还有的是蓝眼睛、高鼻粱的外国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年龄、阅历、经验、性别甚至国籍、文化上的差异,让他们对茶艺有着不尽相同的诠释。但是他们对茶艺的热爱之情却是完全相同的。

祖师级:道路崎岖而艰难

他们是中华茶艺的开创者。他们凭借满腔的热情与激情,知难而上,把茶艺的种子播向神州大地,至今还孜孜

不倦、锲而不舍地在茶艺的百花园里耕耘着,茶艺已然成为他们生命的全部。

范增平是上世纪70年代有志于复兴中华茶文化的众多台湾青年中的一员,更是首个把茶艺介绍到中国大陆的使者。“万事起头难,一个事业的建立,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今已年届花甲的他,回首这20多年的茶艺推广之路,感触良多,而同为祖师级茶艺师的吴雅真对此前刚刚起步的茶艺事业感到崎岖和艰难。但是,在他们心中,总是有着一股无形的、被称之为信仰的力量在默默地支持着他们,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希望。“20年前,我到日本去考察,日本的朋友特意带我去上野神社游玩,恰巧碰到一位云游的和尚。他对我说:‘你很适合做茶,但道路会很崎岖。’直到现在,这句话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回忆起往事,吴雅真深感一句话,竟受用了一生,她觉得她从茶艺事业中得到了很多很多。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业,是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事业。”论及茶艺事业,吴雅真眼里透着深情。同样,在范增平眼里,茶艺事业是未来的事业,也是深具传统意义的新兴事业,是人类幸福的事业。“投入这个事业的人,生命的意义会比较有价值。”

对茶艺的钟爱之情,令这些老一辈茶艺师不顾老之将至的年龄,仍忘情地倾身事茶,扶掖后进。他们培育出来的新一代茶艺师,有许多人在茶界已有所建树。而他们还在培育的新生代茶艺师,也正慢慢在崭露头角。为此,在欣慰之余,他们对后进也是充满期许。“我希望我教育出来的茶艺师,必须体认到,茶艺师是令人尊敬的称号,作为一名茶艺师不应只是茶艺馆的服务人员,而是应肩负有社会教化的责任,以身作则,成为社会的君子、人间的淑女。”范增平说。吴雅真则希望学生能在传承中发展,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把中华茶文化发扬光大。

中坚辈:在传承中创新

他们是中华茶艺的接班人。他们老一辈茶艺师手里接过中华茶艺的衣钵。并加入时代的新鲜元素,在传承中创新,渐渐成为推广中华茶艺的中流砥柱。

“进入茶艺这一行完全是机缘巧合,而且这是一本很厚的书,我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沉醉其间,乐此不疲。”北京泰元坊茶艺培训中心茶艺师黎敏在受访时这样说道。她是范增平在北京招收的女弟子之一,范老师创立的行茶法与在茶艺的深厚造诣和孜孜追求如春风化雨般潜移默化着她。“范先生常说做人先要正直,然后再不断提升自己。并且在研习茶艺的过程中多读书,多实践。”对如今亦是茶艺培训师的黎敏来说,范老师的教诲依然历历在耳。并时时刻刻地激励着她不断学习,不断从书籍和实践中收获。在茶艺事业的道路上苦心孤诣、砥砺前行。

归去来茶庄的女老板张灵英是吴雅真老师的旗下弟子。她本身就是文雅好静的女孩。对一切古典的事物感兴趣。2006年时她专门找到吴雅真老师的茶艺培训班学习茶艺。她说,因为是初学者,必须从最基本的动作学起,身边的同学已经开始一整套的茶艺练习。她还在最简单的端杯、手势、姿势的训练。不过她并没有着急,重复着每一个动作。争取做到最好。到现在,归去来茶庄开了第二家分店。她虽为老板,仍然尽心为客人亲自泡茶,她对4年前的那段培训经历心存感谢,让茶艺成为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周平丹是个有梦想的女孩,她与茶艺结缘是从一家茶庄开始的。那家茶庄装修风格古色古香。特别醒目,门口还张贴着招聘茶艺小姐的广告,刚刚辞去工作的周平丹便决定应聘这份工作。当时她的考虑是,工作环境幽雅,如果能学好茶艺也能为自己增加一门技艺。在茶庄老板的简单指导下她就正式上岗了,每天的工作就是为客人泡茶,可是她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经历过专业茶艺培训就不是一名合格的茶艺小姐。后来她索性辞去工作,专心报班学习茶艺,弥补她耿耿于怀的遗憾,她说,走出茶艺培训班,拿到结业证书,她才真正感觉到茶艺是她的一技之长。于是她开起茶庄。把茶艺融入生活。

坐落在中高档社区二楼的蔡郭茶会所是一处喝茶的好地方,社区生活清幽,闹中取静,大有世外桃源之趣。女老板蔡贵珍也是师从吴雅真老师学习茶艺,不过她的初衷倒与别人有些不同。2005年她刚从大学毕业,遇上就业的空白期。几个女同学便拉上她去报名参加茶艺培训,她笑道,刚好无事可做,也经不起同学的拉拢便去了。这一去没想到改变了她的生活。她说,茶艺是很美好的事物,现在每天面对不一样的人泡不一样的茶是一种乐趣,让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新生代:茶艺改变了我

他们是与茶艺共同成长的新生代茶艺师,也是中华茶艺的新鲜血液。他们都还在青青校园或涉世未深,浑身上下洋溢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是中华茶艺的未来。

刚刚参加完第二届海峡茶艺小姐电视大赛初赛的郭渝菲。这会儿又坐在那张古筝前调筝移柱。2006年,她因茶结识了吴雅真,并拜在她的门下研习茶艺。

文学细胞与艺术细胞兼具的她。4年多来习茶的感受,使她对茶艺的感悟很深刻,她很形象地把舞蹈与茶艺联系起来。她认为,茶艺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单纯地学茶艺,至多是得其形,而不能得其义。就如同音乐是舞蹈的生命、感情是舞蹈的灵魂一样,技是茶艺的生命,道是茶艺的灵魂。“茶艺它以技能为基础,融合音乐、陶瓷、诗词、书画。内心表达出的是一种和平、和美、和谐的道,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她说。与此同时,她还非常崇尚茶艺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而非拘泥于古。因而。这次在比赛中她表演的是乌龙茶工夫茶艺,用象征高洁、坚韧品格的梅花插花与自然、纯正的武夷岩茶相结合,以此来凸显如梅花、似岩茶的茶人品格。

分别来自市商贸职专的林秀枝和市外贸职专的曹丹妮。这两名女生虽不同校。却有着共同的喜好,并且共同作为主泡手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中献艺。她们在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地说:“学了茶艺以后,我变了很多。”林秀枝说,在接触茶艺之前,她是个大大咧咧、懒散且不讲“章法”的“新新人类”。如今的她,落落大方地坐在桌前,有条不紊地泡着茶,优雅的动作着实令人赏心悦目。而同她一起排练、表演的女生曹丹妮也十分不错,她也从学茶艺中悟出了点门道:“泡茶时,要协调配合,做到表情、动作的一致,并且还表达出当时的一种心境。”她说,她父亲在老家长乐市有一片山头,要开发成观光茶园,毕业后她会继续从事茶艺,帮她父亲接待游客。

陆洁帅和周威都是在校大学生,他们自今年5月拜吴雅真为师以后。彻彻底底地与茶结缘。虽为初学者。但经过半年的潜心学茶,他们表演的茶艺已经有模有样了,对茶艺的认识与体会也说得头头是道。“茶艺是种在动中求静的活动,习茶可以摒去浮躁,让心变得更加平静、更加平和。”周威说。如今,他们一逮着机会就泡茶,在宿舍给舍友泡,在家给亲戚、朋友泡,而且边泡边讲解茶文化。年龄比周威稍大点的陆洁帅,则把他感兴趣的书法来和茶艺作比较:“写书法时,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可能不会写在脸上,但是从他写的字中能读出他当时的心情。泡茶也一样,每一道茶都是茶艺师心情的深层表达。泡茶时应该是心如止水的。用一个词表达就是‘杯水禅心’。”他边说手边做着写书法状。看来,他们对茶艺所体现的精神特质还吃得挺透。

外国人:从茶艺了解中国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2

关键词: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双员制”+“双分制”人才培养机制;“五化”实训模式;“五位”一体的功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99-03

教高[2006]16号文件对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1]。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双重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2]。因此,构建具有真实企业化育人环境的、生产实训功能完善的、与市场发展同步的、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并具有“造血”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向和水准衡量的标准,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经之路,更是对《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三农’,培养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响应[3]。

正如“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4]。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江苏省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5],围绕现代茶产业发展需求,发挥地域特色和优势,积极推进政校行企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内涵,以示范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搭建农科教结合平台,强化教学与服务功能,赢得了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土地1853亩,建成了集“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和休闲旅游”五位一体的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江苏茶博园,创建了“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的五化实训模式,实施了“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双分制”考核保障机制(图1),解决了学生职业生涯适应能力低、创业能力差,实训基地投入成本高等问题,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和延伸茶产业链,带动了地方茶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

经过两年的实践与总结,提炼出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茶艺人才中的经验。

一、创新机制体制,校地共建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6]。由于高职院校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运作上很难占据主导地位,严重影响着教学改革和创新发展。因此,学院积极开展机制体制创新,以技术成果为载体,以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为手段,以服务“三农”致富百姓为业绩,赢得政府划拨一国有茶场,组建江苏茗苑茶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句容市嘉木乡村旅游有限公司两家校内企业,完成了1200亩生态茶园、4000平米茶叶加工车间的改造工程,并引进了茶叶大型清洁化加工流水线2套,完成了茶艺表演馆、茶史馆、制茶体验馆等建设工程,赢得了江苏茶博园这一茶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该基地则以满足学院师生提升职业素养为目标,院鼓励师生深入开展教学实训和相关科研项目,2012年完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技创新公共技术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基地的实训、科研条件。还成了扬州大学茶学研究生培养基地、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科研基地。

依托该载体,2010年,学院成功承办了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2011年,教育部、农业部决定将学院作为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基地。2012年,学院与当地政府联合承办了中国茶叶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茶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取得了圆满成功。由此可见,校地共建模式也成了茶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引领着当地茶业的发展方向,开创了教学实训基地运营的新模式。

二、完善保障措施,创建“五化”实训模式

(一)实施“双员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双分制”实训考核保障机制

“双员制”(“学员+职员”)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作为学校的学员和企业的职员的“双重身份”,结合茶叶企业的季节性生产任务实施实践教学,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融合。“双分制”的考核管理模式:采用“学分+工分”的评价方式,将后者作为技能考核分及学生参与评奖、评优的条件,以提升实训效果;同时开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吃苦耐劳、学农爱农品质的养成教育,培育学生应职和岗位职业能力。

通过该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获证率100%、就业率100%。2010年,茶艺专业成为省级特色品牌专业;2012年,2010级茶艺班28名学生中,有9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学金,该班级也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

(二)创建“实训场景真实化、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实训管理企业化、实训产品商品化”的五化实训教学模式

第一学期实施体验式实训,通过“实训场景真实化”,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茶艺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训过程:茶园――茶树田间管理技术;制茶体验馆――茶叶加工工艺开发;制茶车间――茶叶机械化加工技术;茶艺表演馆――茶艺表演、编创练习;茶史馆、茶文化长廊――茶文化熏陶。

第二至第五学期实施项目式实训,结合生产实际状况和岗位情况,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聘请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严格按照企业、科研标准和操作规程进行各项专业技能培训,将茶艺所有课程融汇贯通,帮助学生系统地完成职业化的技能培训。这种“实训课程项目化”、“实训教学职业化”,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第六学期实施顶岗式实训,采用参与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管理和实际生产过程。引入“实训管理企业化”模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的各个岗位,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其专业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茶艺”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开展创业实践,将个人的设计、技能以商品的形式呈现,实现“实训产品商品化”。“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个人发展规律,同时又为实训基地的灵活运行提供了保障。2012年,学院被遴选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生产任务设计适合教学的实训项目和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技术咨询;学生以公司化运作方式自主获取完成任务所需资料和信息、制定并研讨任务实施生产方案,进行生产演练,最后通过相互检查评估和教师点评实现学习迁移和职业能力的巩固和升华,提升了自主学习、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能力。

在“五化”实训教学模式的推动下,茶艺班的学生以社团的形式,进行省级献演10多次,如献演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国连锁店展销会等。其实训的茶叶产品先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江苏省“陆羽杯”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教师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2010年学院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获得了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年来,发表相关高水平论文20多篇。

三、构建“五位”一体的功能,实现基地“造血”之梦

学院促进资源融合,努力实现实训基地的共赢发展:(1)将各实训任务与实际生产同步,学生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化的生产需求进行实训,实现实训产品的“商品化”;(2)开放实训基地、实训项目,开发茶园休闲旅游功能,实现技能实训过程的“商品化”;(3)鼓励学生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融入企业的生产管理、研发与推广过程,减少实训基地维护的成本投入,增强实训基地的“造血”功能等。

结合实训内容,三年来,基地年实现利润500多万元;并先后承担了二十多项市级以上项目,项目经费达1000多万元。2010年,学院被批准为“中级茶艺师职业资格鉴定点”,先后承办了江苏省茶园生产管理研讨会、江苏省茶产业技术创新座谈会、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手工茶制茶项目等,并完成了成立江苏省茶园复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个、江苏省茶业研究所1个。

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2012年,该基地被批准为“江苏省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并荣获了三省一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和上海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成了江苏省茶叶科普基地和乡村旅游胜地。

校地共建的实训基地――江苏茶博园,通过及时转化科技成果,深入挖掘自身服务功能,开展对外业务,使得“实训教学”基地,又是“技能竞赛、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场地和“休闲旅游”的场所,符合“集群理论”指导下的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结合”、“多方位”资源整合宏观设计原则[7],真正实现了实训基地“五位”一体的功能,不仅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师生科研的平台、科研服务的窗口,还成了观光旅游的胜地,增强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标准化的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和完善的运营机制。学院在创新机制体制,赢得校地共建实训基地的同时,群策群力,积极开展有效资源的充分整合,最终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了学院的教育影响力,开创了现代实训基地运营的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造血”之梦。

参考文献:

[1]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

[2]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

[3]教改[2013]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Z].

[4]胡勇,朱俊.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7):40-47.

[5]杨意成,张定.江苏省茶产业现状及“十二五”发展思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1,(4):28-31.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3

会把茶泡好、会把茶介绍得好的人是茶企业最需求的基层人员,不管是茶的制造商、贸易商、零售商,还是销售茶汤商品的茶艺业。有人以为只要会做生意,来了再教还来得及,但他忘了教导与时间的成本,为什么不将这个成本转嫁到教育部门或其他专职机构的身上?大家对公司的会计人员、电脑管理人员就比较不会有自己培养的念头,不是因为他们难以培养,只是会计人员与电脑管理人员的职业教育较为成熟,大家都很放心地等待招聘会计与电脑管理科系毕业的学生,他们相信招得到、相信招进来的员工几乎可以马上使用。但是这个信心在茶企业还没有,他们不相信登了征人启事就可以找到人,他们不相信能从应征者中找到可用之才。

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未成熟,不像茶树栽培与茶叶加工的教育体系,其建构的时间较为长久,派得上职场应用的可行性较大。但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尚属萌芽阶段,不但大家不认为茶叶行销需要专业训练,而且也不肯定应该如何栽培。现在中、高职院校开设的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究其设置的初衷就是茶叶行销的职业教育。但是在设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茶叶行销。(只有漳州科技学院,原天福茶学院,开校设置茶文化系的时候,在系馆的门口挂了一条横幅,写着:“茶文化专业学些什么?一如何销售茶叶与茶文化。”)

中、高职院校开设茶文化或茶艺科系时的课程设置大多向两条边线倾斜,一是茶叶加工与茶树栽培,一是茶艺表演,中间的主干道,茶叶的认识、冲泡与品赏往往显得稀疏。事实上如果把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茶叶行销,那如何把茶泡好、如何把茶介绍得好才是应该充实的主干课程。在大家还来不及把学生培养成茶企业所需的基层人才之时,有一个择才的简便方式,就是看他通过泡茶师检定考试没有。因为现在已执行多年(1983年至今)的该项检定就是评估考生能否把各类茶在不同的茶具与场合下(如人多人少、喝一道还是多道)泡出一定的水平,而且将该种茶的欣赏法与相关的茶文化介绍给客人。这项检定没要考生从事茶艺歌舞式的表演,也没有列上背景音乐的分数,正符合茶企业基层人员的职场要求。这项检定考试目前只有台北陆羽茶艺中心与漳州科技学院每年各举办一至二次,其他设有茶文化或茶艺科系的学校也可以举办这样的检测,这个检测不但能调整学生学习的方向,它的检测标准也可以作为茶企业用人的选择依据。

有的茶企业是从事茶道艺术的提供(如为客户举办各种茶事活动),或从事茶业人才的培训,他就可以举办泡茶师检定考试,只要他的泡茶师证照获得大家的认可,用人单位也乐得以他的证照作为取才标准。泡茶师检定考试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颇大的,例如一天要完成30人的检测,就要准备65套不完全一致的茶具(假设每场5人同考),所以培训与检测的单位可以分开,培训单位教育好了准泡茶师,将他们带到检测单位考试。

茶汤市场,也就是有泡茶师为客人泡茶的品茗馆逐渐拓展后,泡茶师的需求量还要加大,而且大家会要求更精准地泡好茶,更完美地呈现茶汤作品的泡茶师。泡茶师是茶企业的基层员工,是茶企业的基石。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4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旅游服务类专业群 茶艺课程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究其原因, 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拥有“双证书”,解决了眼前的就业上岗问题,但是他们在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综合素养)等方面的欠缺,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现出来。可见,高职教育不但是对生产者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还蕴含着对人才培养目标更全面的要求,尤其是对文化素质应该有更高的要求。高职茶艺课程的开设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同时,进一步拓宽旅游服务类专业群学生就业机会。

1 茶艺在旅游服务类专业群目标岗位中应用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休闲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酒店、旅游景区等地纷纷设立饮茶、品茶的场所和经营项目。茶主题餐厅、茶主题酒店层出不穷,一些主流的高档酒店和餐厅除了菜单还提供茶单。同时,茶文化旅游异军突起,如颇受热捧的贯穿川滇藏的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以茶为主体的旅游商品也同样具有多样性,甚至出现了“旅游茶”的概念。

面对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高职旅游服务类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高职院校培养的将不仅仅是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茶艺课程现状分析

传统的高职旅游服务类专业的茶艺课程以教师传授茶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实操以及参观相关博物馆和茶楼茶企业等环节完成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内容安排依据茶艺师的国家职业标准。然而在强调职业标准的同时,忽略了“专业性”和“岗位特征”,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未能真正地、深入地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懂专业,会运用,具有一技之长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课程的考核通常会采用在课程结束后,学生以抽签的形式从已学习的实训项目中抽取考核项目。这种考核方式因为只是选取一部分实训项目,具有相当的随机性,所以以此来评价课程的效果并不科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地域、行业紧密挂钩。《杭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规划纲要中指出: 未来十年, 杭州将重点培养和开发现代服务业人才、 休闲旅游人才等六大类重点领域人才。浙江省内有近二十家高职院校设有旅游服务类专业,形成自身特色是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旅游服务类专业的茶艺课程也需要不断创新建设。

3 旅游服务类专业群茶艺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

3.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3.1.1 根据岗位群开展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是以教学团队开发的《茶艺服务实训》为实训指导和理论主线,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酒店和旅行社业务转化的项目任务而展开,同时又结合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

3.1.2 遵照茶事接待服务的规律进行教学安排

以茶事接待服务转化的项目任务为主线,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利用实训项目和情景设计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茶事接待服务一般性知识、主要岗位的业务流程与操作技能,形成了由教引导、由学知会、由做掌握、以做为主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3.2 课程教学实施

3.2.1 课程教学实施注重职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贯穿于全部教育活动之中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从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角度来说,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专业教育也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茶艺的内涵不仅仅是茶,它承继了历史渊源,文化沉淀深厚。学生在实践实训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品位和修养,是一门实践素养课。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实现两者有机融合。

3.2.2 因材施教,课程教学实施注重专业性

学生因专业、文理知识结构、对茶的认识程度和他们各自“质材”(如性格、境遇、素质、天赋、气质等)的差异和不同,他们接受课程教学内容的途径和能力表现不一致,如果忽视这一情况而施以相同的教学,其效果会打折扣。依据专业和岗位能力要求的不同,设计实训项目的侧重点,在提高文化涵养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3.2.3 课程教学实施注重学生的自我展示

课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形象化,以自身娴熟优雅的动作进行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更愿意展示和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心。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

3.3.1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一是采用日常考核记录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过程考核。其中期末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笔试方式,主要考核技能操作无法直观展示的专业知识,如茶文化的基础知识等,检测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程度;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结合职业行为规范的实际操作、现场问答等方式,检测学生的专业技能。二是采用通过获取茶艺师(中级)的职业资格的鉴定来替代课程考核,真正做到“岗、证、课”三融通。

3.3.2 课程评价

茶艺课程的评价体现客观性、可行性和专业性。课程评价在主体上改变单一性,实现多元化,建立由学生、行业、企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评价过程互动全面,主要有学生互评、师生自评互评、学生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学院教学评估、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评估等。通过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自己的职业心理、习惯;承认学生的兴趣、 性格的多样性与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特征对学生进行“教人以渔” 的教学法,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环境,茶艺课程教学研究探索的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达成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目标。

4.2 建议

(1)在现有的学生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议建立以社团为载体的学生第二课堂,丰富实践内容,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扩展学生在茶艺方面的技能,使茶艺课程成为专业群的一大特色和亮点。(2)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提升素养的同时,拓宽旅游服务类专业群学生就业面,使学生走入社会后,在工作中更具竞争力。(3)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由行业和政府举办的茶艺师技能大赛。这既是展示学生风采的窗口,也是进行教学评价的途径之一。(4)进行教学资源建设。依据国家茶艺师工种职业技能标准,编写既能突出“岗位特征”,又符合“项目化教学”要求的教材(5)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培训,尤其是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鼓励教师在专业职称和职业技能资格提高上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5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学;茶文化;训练模式;创新

在全民健康背景下,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学,希望在增强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便于学生为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升华学生思想,提升学生修养,培养学生良好品性,高校可以从茶文化中提炼教学元素,优化教学课程与体育训练模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发展。

1中国茶文化概述

1.1中国茶文化历史发展

据文字记载,我国在3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茶树,利用茶树的叶子制茶。最初,茶被用于制作药物,以缓解病症,保证治疗效果。随着社会发展,茶的用途逐渐发生了变化,即茶被用于制茶,同时用茶水招待贵宾。唐宋时期,茶水不再是贵族专用,普通老百姓也能够饮茶。此外,我国茶最初由国内人员饮用转变为由国外国内人共同引用。之所以出现该局面,与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国内商人借助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与国外开展了贸易交流,所以茶传到了国外。在人们的深入研究与广泛实践中,茶活动的形式愈加多样,比如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都是属于围绕着茶开展的活动。

1.2中国茶文化精神思想内涵

茶文化融合了礼、德、贤能、禅、道等思想,而在茶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茶文化还与宗教进行了结合。其中,从礼的角度分析,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礼仪之邦。茶文化中就包含了礼仪文化,比如在招待客人时就需要为他们奉茶,因此茶文化体现着我国的“礼仪”。从德的角度分析,唐代陆羽的《茶经》中指出了精行俭德的思想精神。在文化自信的战略实施大环境下,我国十分重视茶文化,以期用茶文化熏陶人、陶冶人、培养人。基于此,人们有必要认真地学习茶文化,深刻地挖掘茶文化思想,领会茶文化思想,以加强自我思想道德建设。

2茶文化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围绕着素质教育,设计体育教学与训练方案。若是将茶文化融入到教学与训练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而且可以增强学生修养。由此可见,借助茶文化开展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茶文化除了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发挥着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价值,还起着促进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价值。究其原因:茶文化中蕴含着礼、德、贤能、禅、道等思想,展现着茶道,而这些思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受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茶文化,进而导致了茶文化的没落。通过在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中融入茶文化,可以提高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能力,让学生了解到茶文化的价值。在此之后,学生就容易主动地传播茶文化,发展茶文化,从而充分地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3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问题

3.1教学内容中缺失地方茶文化、茶故事

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的依据。在体育教学内容建设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就会在一定程度降低学生体育学习水平。从目前现状来看,体育教学内容中多包含的是体育教学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等。通过依据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体育教师可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中极少涵盖茶文化,甚至丝毫没有茶文化,因此教师不能够较好地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学,以致学生不清楚茶文化的概念、价值等,更不用提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

3.2缺乏从茶文化角度构建体育训练项目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以此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能力。可见,体育训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构建要素。当前,体育教师主要在课堂上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训练活动,极少围绕着茶文化设计体育训练项目。因此,学生在体育训练活动中也极少接触到茶文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提倡以文化熏陶学生,以文化教育学生。而体育教师也应当承担起自己的文化教育责任。然而,体育教师缺乏重视文化教学,不注重在体育训练活动中融入茶文化。为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反思自身教育问题,进而科学地改进体育教育工作方法。

3.3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能力不高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主体,倘若教师的茶文化素养不高,就难以应对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工作。虽说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体育教师本该接受我国茶文化的熏陶,但是诸多体育教师只是单纯的体育专业能力强,却对茶文化缺乏认识,导致他们在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融合的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比如,在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中,教师常常不能两者兼顾,即要么单纯地进行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要么单纯地进行茶文化教学。由于体育教师对茶文化知之甚少,他们不能够较好地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长期以往,学生容易对茶文化失去学习兴趣。

4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创新研究策略

4.1挖掘地方茶文化、茶故事

应用茶文化有助于熏陶学生,提高学生修养。针对体育教学内容中茶文化缺失这一现状,需要将茶文化作为体育教学内容,以茶文化教育学生,发挥茶文化的育人价值。其中,有必要挖掘地方茶文化、茶故事,将地方茶文化、茶故事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又可以强化体育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做好此项工作。了解地方茶文化、茶故事时,一方面,可以走访当地,与当地人沟通、交流,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便于与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另一方面,可以从互联网上寻找与当地茶文化、茶故事等相关的文献资料、视频等。

4.2从茶文化角度构建体育训练项目

体育教师需要审视体育训练与茶文化,找到两者的契合之处,进而将体育训练与茶文化两者进行融合,从而打造高效的基于茶文化的体育训练模式。体育训练是以提升学生体能为目的的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体育训练与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进而设计科学的体育训练模式。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围绕着“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等”设计体育训练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体能,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茶艺,了解茶文化。正是如此,教师需要做好这些教学工作。其中,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并为学生做教学示范,而学生则需要模仿教师进行“选茗、择水、烹茶技术等,完成这些技艺后,就可以邀请教师与同学品茶。在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围绕着“选茗、择水、烹茶技术”布置实践作业,以加深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身体锻炼水平。

4.3增强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

体育教师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文化教育责任,使自身善于应用茶文化进行体育教学以及开展体育训练活动。为完成文化教育责任,教师有必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地学习茶文化。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图书馆、互联网上搜集茶文化学习资料,并认真地研究茶文化,将茶文化与体育教学、体育训练活动进行深度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周围茶文化素养高的教师请教茶文化、以及基于茶文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等,进而调动学生参与茶文化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茶文化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此体育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此项工作。另外,高校需要定期开展茶文化培训教育活动,便于提升体育教师茶文化素养,保证体育教师教学质量。具体应该开展的培训教育活动如下介绍:一是丰富茶文化培训教育内容。搜集与茶文化相关的茶艺、茶道知识,同时了解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需求,并搜集相关知识。在此之后,就需要整理、归类茶文化知识,形成茶文化培训教育内容。二是优化培训教育方法。培训教师在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为体育教师介绍茶文化知识,又需要指导教师学习茶艺、茶道等,以此确保体育教师完善基于茶文化的教学与训练工作。另外,培训教师需要在整个培训教育活动中与体育教师进行互动、交流,为体育教师答疑解惑。

5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

5.1注重创新完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引导着茶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为高效开展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体育教师有必要创新与完善教学理念,应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首先,体育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思想内涵,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体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改革方向,寻找合适的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最后,体育教师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创新教学理念。

5.2与综合素养培养相结合

在素质教育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十分强调学校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发展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的适应力。为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需要基于茶文化视角下探究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的要点、路径等,充分丰富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熏陶学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需要积极地扩展基于茶文化的体育与训练教学形式,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茶文化学习体验,深化学生对茶文化的认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主动地优化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有效强化学生素养。

5.3注重教学体系的系统化

为提高茶文化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构建水平,有必要构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体系,从而顺利地指导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注重将所筛选蕴含茶文化教学元素与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相结合。在构建教学体系时,需要认真地研究体育教学、训练内容,了解体育教学、训练内容的思想核心,之后就需要寻找与之相关的茶文化教学元素,把茶文化教学元素与体育教学、训练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容易科学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以及茶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加强师生联系,优化教学机制。在教学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之本,主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完善教学机制。其中,需要注重构建互动型的教学机制。即教师需要在教学课堂上与学生主动地沟通、交流,及时为学生解答关于茶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与训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师生关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基于此,教师更加需要注重构建该机制,并积极地推进相关教学工作。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将文化教育提到了重要日程上,号召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茶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其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将茶文化作为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由于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是一件具有难度的事情,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思考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要点,掌握融合技巧。与此同时,体育教师有必要注重总结茶文化和体育教学与训练的融合经验,为这些内容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其需要帮助体育教师提升文化素养,增强体育教学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体育教师就可以更好地从茶文化视角下做好体育教学与训练模式的创新工作,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于云静,杨柳,温新立,于涛.茶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实现“教会、勤练、常赛”[J].福建茶叶,2021(05):94-96.

[2]刘兵,邹溪楠,陈沙沙.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基于茶文化视角的考察[J].体育科技,2019(06):163-164.

[3]李冬颖.滇藏茶马古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7717-7718.

[4]司庆洛,徐正功,蒋月平.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视角下探究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有效路径[J].福建茶叶,2019(03):196-197.

茶文化与茶艺培训范文6

有人说饮茶时,茶的品质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饮人的心境,是决定茶道高低的根本。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茶艺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茶艺学习心得1泡茶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茶艺并不只是简单的泡茶、品茶,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为人之道: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个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赋予了世间万物生命与灵性,若给予它们尊重和理解,那么它们也会给予你一样的回应。你爱戴生命,生命也会回馈你。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倒茶要倒七分满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保留和谦虚,保留一份接纳别人对你批评和建议的空间,对人或事。这能让我们时刻拥有一颗包容的心,也能让人感觉到我们平和、与人为善的态度。

茶道有四个境界:清、和、敬、寂。

“清”指的是泡茶的环境清净、幽雅,各种茶具的干净、整洁,会让人觉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气和,气氛也和谐融洽;

“敬”主要表现在对别人的尊敬,对茶具的尊敬,例如我们常常在泡茶之后洗壶,就是对茶壶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泡茶的心境淡定、从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样,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华,耐人寻味。做人也应当像茶一样,当还没有被摘采的时候,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当被摘采下来之后,还要修剪加工;当被人品尝的时候,要经得起评价和回味。

茶艺学习心得2因为个人对茶的喜爱,我报名学习了茶艺。

在7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茶的历史文化、茶的分类、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没有了解过的。7天的学习即将结束,虽然当前我只是浅浅地学习了一些入门知识,但浓厚的茶兴趣已被激发,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继更深入的学习茶,让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艺培训学习开设这样关于茶的培训课程,不仅仅为我们学员教授了茶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友平台。在当代社会,能有机会以茶会友,是很风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缘坐在一起学茶、品茶、赏茶、鉴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骚客一般,喝茶谈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惬意。

源于对“茶”的喜爱,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终于将学习茶道的小梦想付诸于行了。

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茶艺亦如此。初级班给了一把打开“茶道”这只潘朵拉神盒的钥匙,将原来饮茶的习惯及爱好的浅浮和模糊,引向明了,开启更多愉悦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艺课程,接触到浅略的中国茶文化理论,学习到绿茶泡法、生活泡法、红茶泡法、闵式冲泡四款茶艺表演。因为原本对茶的喜爱,浅阅过茶艺相关的书籍,学习中对茶艺的阅读便有了更多的渴求与热情。在老师授课时,我们也渴望老师能传授更多的知识,有时因为课时的原因,未能更为详尽,我想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茶艺学习,对我来说,才是刚刚开始。

茶艺学习心得3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 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 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 感染力。

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 茶的滋味。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 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 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分六种:红茶、绿茶、黑茶、黄茶、青茶(乌龙茶)和白茶。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 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承唐宋遗风。

这学期的茶艺茶道课程向我们具体介绍了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 茶、花茶的知识,重点学习了绿茶、乌龙茶、花茶的泡制技巧和方法。因为在我的生活里多以矿泉水和饮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乌龙茶和花茶) ,而且以往我 泡茶也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冲泡,也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错误,没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

而通过这一学期茶艺茶道课程学习, 很好的帮助我弥补了这一点不足, 使我对茶、对茶艺有了新的认知和体会。

现就我个人的茶艺心得总结如下

一、绿茶 绿茶,是茶艺课程开始后所接触学习的第一种茶。没学习之前,还真的不 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个绿茶都是一种浪费,简直就是茶叶兑开水。我最欣赏绿茶的纯与淳, 绿色的芽叶干净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宁神, 能让人卸下一身疲乏, 舒缓身心,有种回归自然之感。

二、乌龙茶 乌龙茶是我从未接触过的茶类, 相较于绿茶和花茶来说,于我是最最陌生的一类。而在乌龙茶的实训中,我担任的是主泡。因为乌龙茶的泡制比较繁琐,使我经常忘记一些步骤,所以它是令我 印象最深的一类茶。

最后我发现,它是最能锻炼人的心境的一类茶。因为无论 时间多么的有限,它还是得按照步骤一步步来,既不能增也绝不可减。就像我们的生活,生活里无论你遇到多少困难,无论困难如何大、如何难以解决,无论所 剩时间有多紧迫。事情还是得一件件来,问题还是得一个个解决。所以,浮躁的心难以泡出一杯好的乌龙茶。

我觉得乌龙茶的茶盘就是一个缩小的人生,而我们 练就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张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温馨” 是我对花茶最直观的印象。当桌前摆起花茶茶具,无论是清洁茶具、投茶冲泡还 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终都有那么一种如春天般的温暖围绕在心头,让人能有种春 日的盎然,无论心情、精神都顿觉美好。由于课程条件有限,在具体泡制时仍旧以绿茶茶叶代替,无法真正体会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儿、融暖的芳香,但我觉得 在泡制时,只要我们心中怀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处处有甘甜,周身处处有花香。花茶的泡制让我学会了感知,感知生命勃发的力量,感知生活里那些 温暖的美好。

综上所述, 这学期茶艺茶道课的学习让我有了不小的收获——泡 茶,最贵乎“心” 。当然我也深知茶艺并非仅靠一学期的学习就能练就的,所以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的练习。同时,希望每一个泡茶人,无论何时何地, 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

茶艺学习心得4茶源于中国,讲求和,美,礼,仁等,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通过茶艺活动的过程感悟人生,修身养性,追求自然的目的,让我学会如何协调和平衡,爱惜自己,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茶艺是一门艺术,一种修养,体现和谐,优雅,仁,德,诚,真,茶艺源于远古却不失时尚,茶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以茶养生,以茶悟道,做一个优雅德,有内涵德,健康的人,这是我学习茶艺的第一步。

一;我们人类终极追求的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灵。

二;我们人类向往的目标是享受生活,丰富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提高生活品质。

三;我们人类希望的事业是自由择业,开心就业,浪漫就业,做终身喜爱而乐之不疲的事业。

这种完美的人生,只有在茶艺中垂手可得。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茶叶的需求量不断的日益增大,近几年来的表现尤为突出,可是对茶艺师的中,高级人才却很短缺,能够拥有茶艺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不多,以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茶艺师的需求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茶叶现在已远销海外,连外国的朋友们也都被中国的茶艺的神秘,魅力的迷人所吸引。

现在‘以茶会友’的社会,用茶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无界限的交流,用真诚,坦诚的心交流,不管是在事业中,竞争中,在品茶,应用茶的环境,去做任何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的,一个举止优雅的茶艺师,舒缓的音乐静静的流淌,共同营造出一幅宁静祥和的休闲场景,会让现在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有一个很好的放松,舒心的空间。

全职的太太们,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雄厚的经济实力,充裕的时间,可以将茶艺作为提高自身修养,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途径,还可以让在打拼的先生们带来全新的休闲体验,让他们在忙碌后忘记了疲惫,优雅而有内涵的全职太太们籍着茶艺寻求一块静溢与超然的心灵空间。健康,绿色,环保是茶艺致力于推广的方向,引导人的思维,开拓人视野,丰富人的精神。

茶艺师是现在社会与未来社会所空缺的瓶颈,也是一个很好的创业空间,在帮助别人享受人生的同时也帮助自身创建美好的人生,利人利已,何乐不为?希望那些爱好茶,茶艺,想懂的茶,茶艺的朋友,你的人生就从今天大步的迈开吧。

茶艺学习心得520--年 8 月 18 日至 9 月 2 日, 我接受了为期半个月的中级茶艺师培 训。通过半个月的学习,我从态度上、文化素养上、操作技能上、教学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现总结如下

一、从态度深刻体会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敬”、。未参加中级茶 艺师培训之前,我对茶艺师的了解是“掌握了一套规范的泡茶技能,能对客人进行茶艺表演与服务” ,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懂得,茶艺师不仅要有专 业技能与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习茶、事茶陶冶情操,传承并发扬我国的茶文化。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对茶 的珍视和对茶人的尊敬。

二、提升了专业素养。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 文化历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及至唐代“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我国茶文化体系形成,并使之传播四海。

茶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渗透,互融互补。首先与儒家思想的“礼” 。儒 家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以中庸为核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 际的表达。其次与佛家思想的“悟” 。茶与佛的核羽是“茶禅一味”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