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例6篇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传承策略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及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特点和意义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如,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乾州布玩具、旬邑彩贴剪纸、黄陵面花、西秦刺绣、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安塞民间绘画、商洛花鼓、华县皮影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都具有展现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的价值,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具有见证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对传承陕西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发展或后继乏人及保护措施不到位而存在消失的危机。在幼儿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课堂,努力提高保护传承的社会影响力,对促进陕西地域文化认同和儿童成长的意义重大。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幼儿教育传承中的优势条件

地方课程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幼儿教育领域,地方课程还很缺乏。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受到挤压,许多民间艺术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消失的边缘。培养继承人是让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继承者,民族文化和艺术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消失[1]。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是开发幼儿地方课程的优势条件。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内容,保教并重,寓教于乐。在幼儿课程体系中,传承优秀地方文化传统,更新完善幼儿游戏实践内容,开发符合儿童天性的活动资源,应从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开发等方面探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教育地方课程资源的方法。

(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

地方文化应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民间艺术资源以鲜活的感性形态存在,它植根民间,来自大众传统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存状态紧密相连,是儿童自小耳濡目染的有着广泛家庭基础和社会认同性,有利于开发成为幼儿艺术教育的地方课程。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幼儿的课程资源,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神话故事、民间传说、陕西快板、陕西游戏和故事等。各类民间制作技艺,手工精湛的工艺,如泥塑、绘画、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花制作、草编、折纸、织染、剪纸等。表现形式包括戏曲秦腔和相关的面具、玩教具制作工艺等。民族民间节日喜庆做的花馍、祭祀手工花馍、面花等。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如民间音乐、秧歌、社火等。这些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继承人缺乏,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非物质文化表现形式,为幼儿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广泛选择。

(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学前课程能传承和推动民族和地方文化发展

儿童艺术教育地方课程目标设计时,要把课程融入到地方生活和发展的环境中,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性。在幼儿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中认真筛选适合幼儿的资源,使幼儿及幼儿教师真正地体验、感受,在现场情境中生成教学目标,这种审美教育才会潜移默化地建构起来。幼儿从小接触、了解民族文化,就能播下喜爱和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子”,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群众基础[2]。在学前教育中融入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在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未来的潜在继承人,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好准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保持优秀文化的新鲜活力,在幼儿教育中传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幼儿与幼儿园教师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使民族文化能够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幼儿教育的特点,继续保持民族艺术旺盛的生命活力。儿童从小接触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形成喜爱、保护、传承民族艺术的习惯。幼儿自身学习的特点和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探究新事物的天性,使他们成为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适合的群体,对地方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3]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其蕴涵着华夏民族的精神,它们来自于幼儿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生活,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能够学习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对本区域的风土人情的了解,扩展儿童游戏活动的经验和体验。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情感。学习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对幼儿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孩子的天性,提升幼儿的艺术修养,提高幼儿感受、欣赏和表现艺术作品的综合能力。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形式,以情感体验和行为表现为主,形式灵活多样,便于幼儿操作和表现,符合儿童在游戏中成长的需求。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感知力都能得到发展,并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幸福和投入的快乐,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可得到锻炼和发展。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还能为幼儿提供对话、交往互动的机会。陕西的很多民谣和民间艺术能让幼儿产生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让幼儿建立良好的认知,形成开朗性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培养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二、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实施以陕西地方民俗为教育主题的幼儿教育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发展,又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一)甄选适合幼儿成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既要考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易于传播,方便实施和传承,更要考虑幼儿的健康发展;也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学习特点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间艺术传承和幼儿发展的共同价值。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每种艺术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但许多民间艺术由于内容过难、形式复杂、远离幼儿生活、不符合幼儿需要等问题并不适合幼儿学习,不能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目前最便于实现的课程资源有:陕北剪纸、面花、拼贴、麦秆编织,或陕西民歌快板等活动。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对繁杂的民间艺术进行筛选,要选取幼儿易于理解接受的,形式简单便于掌握,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和身心发展水平的形式。然后对这些民间艺术分类选取整理,分析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项目类别,作为可选择和利用的课程资源。通过在幼儿中开展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并获得经验基础,在不同年龄段的活动类型中选取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课程。

(二)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多提供感受和参与机会

幼儿的学习主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通过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在玩中学和亲身体验获得的。幼儿以感知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抽象的知识和内容应该还原为儿童的体验。学前儿童通过对非遗作品的认识、实践和鉴赏,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精神上愉悦的感受。这对于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外在形式、语言和内在价值的掌握,都需要幼儿通过对民族艺术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逐步实现。在幼儿教育中要选择适合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非遗项目,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组织,尽可能调动各种资源,让幼儿通过多感官感知民族艺术的魅力;要创设环境和营造儿童喜欢的色彩鲜艳丰富的氛围,让幼儿有强烈的自觉参与意识,通过活动亲身感受发现、领悟民族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要强化幼儿的互动体验,尽可能多的为幼儿提供尝试和表现的机会。儿童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有现实意义的美术作品及色彩明快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是否真实地再现了现实世界,作品的色彩是否丰富、鲜艳,是他们判断作品好坏的两个最主要的标准。通过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实际操作,亲身感知民间艺术的乐趣,掌握简单的技艺,熟悉制作和表演的流程和规则,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热情,为培养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游戏活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现寓教于乐

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幼儿可以在民间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进行游戏,有一定的规则,游戏时的动作、表情必须符合音乐的音调、节拍、内容等。这类游戏主要在于发展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动作协调性,培养孩子愉悦的情绪。在幼儿教育中传承非遗文化遗产,要把游戏作为实施民族艺术活动的基本形式,将教学与游戏密切结合,做到教学活动游戏化,实现民间艺术教育活动的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的身心、智力、创造力。民间常见的老鹰捉小鸡游戏:首先由一人自称老鹰,其余人排成纵队最前面的人伸开双手挡住老鹰,第二人双手捏住前面一人的腰带,后面依次的串起来,然后由老鹰来抓最后的那人,玩时忽前忽后,时左时右,直至抓住最后的一个为胜,民间的这种趣味游戏至今仍得到小孩的喜欢。在幼儿教育中传承民间艺术,重要的不是掌握具体的操作,而是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欣赏、热爱和自豪感,陶冶幼儿艺术情操和审美品位,培养民间艺术的潜在“传承者”[4]。因此,不能把技能的培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教育形式,否则,就会扼杀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更不可能产生自豪感和传承的意识。所以,幼儿园丰富的课程资源,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形式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使幼儿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技艺、知识和文化体验。

(四)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绘画、泥塑、折纸、小制作等,因其直观、形象、艳丽、多变的图案,搓、捏、揉、挤、压、剪等手法,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深受孩子们喜爱。民间艺术常常可创造很多鲜活的形态,如动物、帆船、衣裤、帽子和飞禽等。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可以创造多变的图案,捏出自己喜爱的动物、植物、人物等造型,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尤其学前班儿童,老师带领孩子们折纸、剪纸,泥塑等,学习的成果还可以用来装饰幼儿园的环境。要让幼儿的活动课程围绕一定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让幼儿逐步获得各种有益经验。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课程体系,可使幼儿有计划、有组织的接受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幼儿感受、欣赏、认知和表现民族文化的水平[5]。幼儿园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幼儿园环境中创设民间文化艺术的元素,营造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氛围,使幼儿随时受到环境的浸染和熏陶。如幼儿园墙壁可以用马勺、脸谱、麦秆编织、凤翔虎头等形式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来装饰,陕北剪纸窗花可以用来装饰窗户,传统手工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技艺都可以通过环境的创设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材,丰富幼儿课程资源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2

一、领会“精神”,树立“目标观”

行由心生,思想是人们行为的导向,教育理念的把握决定了目标的确立和教育方法的选择。《指南》把该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划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达与创作”两部分,为我们开展艺术教育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首先,尊重儿童认知规律,丰富儿童直观感受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它的价值在于启迪幼儿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要遵循儿童记忆、思维、观察、注意、想象、感知觉等心理特点。

“美”是个抽象的概念,它区别于其它活动的最大特点是直觉性,它存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是视觉听觉感知的心理体验,难以借助概念或用其他语言描述为中介来把握认识。因此,从审美教育和训练角度看,教育者应该从儿童学习和发展规律出发,遵循儿童的审美认知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为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有“见多识广”丰厚的感性经验的积累,才能内化“见闻”,从内心积淀形成自己对美的规律和本质的认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第二,尊重人本发展原则,立足儿童创新发展

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纲要》鲜明地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主”的理念,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在教育的目的性和幼儿发展的可能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支持幼儿自主发展,着眼于儿童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还是培养富有创造精神的教育。丰富的想象和表现的热情就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指南》指出要让幼儿“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幼儿喜欢不拘一格自由自在的表现,他们独特的笔触、动作、吟唱、及各种即兴表演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充溢着童真之美,虽然他们的作品谈不上完美,但这样的过程满足了他们自由表现的情感需要,教师对此要以开放性、宽容性的思想去包容他们,而不能拘泥于依葫芦画样。殊不知,这样的结果使孩子一旦离开了“样”就什么也想不出来,他们仅仅是眼中有画而心中无画,口中有曲心中无乐。

二、实践转化,把握“教与学”

真正要使艺术教育施之有义,关键在于教师的得法引导,把教师的观念转化为自觉的教育行为,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多属于浅层的表面兴趣,这种兴趣容易转移容易波动,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是要将浅层的表面兴趣引申到有目的和有一定深度的活动,帮助幼儿实现从感受美、发现美到创造美的升华。

第一,“感受与欣赏”。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自然即教材,生活即教育。幼儿对美的感受要从生活开始,进而了解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最后延伸到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欣赏与创作。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多彩的景色,处处都是感受艺术的原始素材,是一切美的源泉,是艺术的范本。自然界的景物无不包含造型、颜色、形态、形状、音色、音高、节奏、强弱等与音乐与美术息息相关的元素。蓝天彩虹、海浪沙滩、巍巍群山、涓涓溪流令人心旷神怡,充满了诗情画意。教师要善于挖掘、适时指导,利用自然界的天然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寻找、模仿、想象,在孩子领略自然景色的同时由浅入深、从个别到整体加以指导,引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亲近和热爱,进而用欣赏的眼光和艺术的角度品味自然、领悟自然,发现事物美之所以然,使幼儿从本能的兴奋和愉悦这种单纯的情感升华为高级的情感――美感,逐渐从富有艺术气息的自然风光里得到美的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概念。

大自然除了巧夺天工的雕琢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视听享受外,生活中的人文景观同样美不胜收,它既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美,同时和大自然的各种形声色光等融汇成多元一体风格各异的景色。民俗建筑、现代都市、园林景观、名胜古迹等都潜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只要教师有计划的引导启发,孩子的审美认知和情感自然就能得到启发和升华,逐渐内化自己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

在艺术领域中,美的形态除了自然美、艺术美还有生活美。这是美的高级形态,是艺术家运用美的规律创造的艺术作品。儿童除了领略大自然的美景,还需要接触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开阔幼儿眼界。

此外,《指南》提出,欣赏艺术作品,还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幼儿走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或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民俗文化活动等规模更大的场所,或通过电视、图片、等不同途径扩大幼儿视野,丰富幼儿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儿童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熏陶中自觉的领悟,因此选择适合儿童欣赏的艺术作品让幼儿多角度感受“美”的内涵,有助于提高“美”的直觉和敏感度,形成对同一作品的欣赏高于别人的感受,即浅层吸引和深层感受的不同、形成从表面的热情喜悦到深层的自主转化。

第二,“表达与创作”

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这点表明了“大胆自由表达”的思想。《纲要》明确指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这就表明了幼儿参与的过程是自由自发的探索过程、是乐在其中的过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自己对艺术活动的喜爱,这也是今后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3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

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

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

“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

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

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

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在很多幼儿园艺术活动中音乐就是音乐,美术就是美术,各个学科之间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教法,活动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系统性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早进行分科训练,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纲要》精神不相吻合。其实有很多艺术活动完全可以融合起来,如在音乐活动中介入故事或者录相,美术活动中或接介入音乐或多媒体等等,使得艺术活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四)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是幼儿教师组织进行艺术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它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败和效果,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桥梁。

1、注重模仿忽视创造性。《纲要》中明确提出: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什么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实际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依旧是以模仿为主,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忽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一堂小班美术课,教师事先从树上摘了很多片樟树叶,上课时很平均的分发给每个小朋友,然后教师便在黑板上贴出了自己的示范画,一张标准的树叶,并且多次强调叶脉、叶柄及画法。然后开始让孩子用左手按住树叶右手画,且一再强调要沿着树叶的边。有的孩子由于控笔能力不强不能沿树叶的边画出来,结果老师竟然握着孩子的手画了起来,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片迷茫与无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是谁都知道的名言,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樟树叶?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绿色?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会是同一形状?整个活动不仅没有任何艺术的美感,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或许那个被教师抓住双手画的孩子从此没有了自信,从此不敢在白纸上任意挥洒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

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我不教他怎么会唱歌、怎么会画画、怎么会跳舞呢?其原因是:一方面对幼儿艺术潜能缺乏认识和估价,不相信幼儿具有创造性,所以总是以优越儿童、高明于儿童的权威姿态出现,无论从艺术活动的过程还是评价都体现出一种成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与我们传统教育中“子不教,父之过;生不教,师之过”的教育原则有关。无疑,我们的幼儿教师都是高度负责的,他们总是想力所能及地将自己所能都教给孩子,从而也造成了“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致使许多孩子的想象、火花、灵感被枯燥的说教给扼杀了。如此一来,即使让幼儿自由创作,他们交上来的作品也几乎是“照猫画虎”,一点创造性也没有了[13]。

2、突出教师主导忽视幼儿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核心往往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4]《纲要》也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今天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只关注自己如何去教,如何去实施教案,如何实现目标,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幼儿园仍然有许多教师习惯于“背”教案:怎样导入,怎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活动,这里幼儿可能会说什么话,我该怎样回答等等。整个活动都由教师和教案主导。虽然目前有许多幼儿园开展生成性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依然受到限制。有些老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已习惯于将不符合她预先设想的行为、想象一律取消或阻止,忽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从而也丢失了许多好的教育契机。

(五)实施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力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罗恩菲尔认为,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技巧的判断,而是对孩子成长的激励,这里所说的成长包括情感、经验、智慧、兴趣、个性、创造里等诸多,对儿童作品的评价,只是使教师更加透彻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并不断予以激励,而不是以幼儿的优缺点来困扰他们。一幅作品的完成,技巧只是帮助儿童表现的一方面,评价更重要的是必须针对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幼儿艺术教育的评价是一个自然而又复杂的过程,决不是仅仅对幼儿艺术作品的简单评价。

1、评价标准简单化。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孩子的作品用自己的标准或观点去评价,极大损害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老师对幼儿的弹钢琴只简单评价到:“某某弹的很好。”对于绘画作品只说“画得好!”在每一个孩子眼里自己的画都是最棒的,他们每画的一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生命力,老师的怎么会如此单一用“好”与“不好”来肯定一部分幼儿而打击其他孩子的绘画兴趣剥夺他们的绘画权利呢?

《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上文提到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弹的好”、“画的好”、“涂的好”,老师的评价依据到底是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这种简单至极的横向比较评价没有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情,对幼儿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的教师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成功的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幼儿,而不是教师按统一的评价标准选出来的尖子生,更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来满足家长的要求。教师应该利用评价提高每一个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艺术基本素养的教育,而不是通过评价给孩子划分等级或者剥夺孩子从事艺术活动的机会。

2、评价主体单一化。任何评价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第二条中规定,“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以及在第四条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可以看出《纲要》关于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革新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16]。从上文提到的事例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即幼儿艺术作品的主要评价者是教师,评价对象注重结果。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有赖于教育观念上的突破和革新[17]。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模仿教学和苏联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深厚而久远,诚然,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教育界已经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改革,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汇处,幼儿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其中家长、教师、社会的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为重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以下观念的转变。

1、儿童观:儿童艺术教育既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儿童是艺术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都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倾向和冲动,儿童在艺术教育中自主感知、自由的积极探索、体验、操作等,而不是被动模仿、被呆板教出来的。教师应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对儿童充满信心,确信每一个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都具有学习和创造的潜能,确信每个儿童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成功!

2、教师观:教师观念的更新往往能直接带来教育实践的转变。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应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应该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美好艺术环境的创设者,儿童艺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个性与独创性,而不是高高在上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评价儿童的作品。

3、教学观:教师应树立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儿童发现、探究艺术知识、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过程的观念。教师应树立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活动的观念,摒弃“教师示范讲解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创设具有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儿童艺术学习的兴趣和自由表达创造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这种观念下才能更好的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二)实现幼儿艺术教育审美目标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纲要》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时刻关注孩子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培养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审美目标的实现需采用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幼儿美感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时常美化环境,布置环境,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并以美的外表,美的言谈举止来感化幼儿,以引起幼儿美感。其次,利用大自然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开拓广阔的天地。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道德情操,从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因此要经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参观、春游等。最后,艺术教育是幼儿情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幼儿园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占很大比例,幼儿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游戏等活动来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幼儿美感直观性,决定了我们教育过程中要从一些内容简单、形象鲜明的事物,易于理解的文艺作品人手,去培养幼儿对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的兴趣。幼儿美感的表面性,要求我们不仅应注意引导幼儿去欣赏事物的外在美,而且还要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幼儿体验事物的内在美。

(三)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师所选择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应是丰富的,贴近生活、来自自然的,不仅可以是单个艺术门类的欣赏活动,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融合。

幼儿艺术欣赏涉及到幼儿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选择和安排艺术欣赏活动。

(四)幼儿艺术教育组织方式多样化

有效的教育组织方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避免单一机械的模仿与强化训练,当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鼓励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游戏性、多样性、趣味性,寓学于乐。

有些幼儿园就结合《纲要》精神改革幼儿艺术教育,每周开展2-3次公开艺术活动,让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点评,总结组织活动经验;定时定点的分组艺术活动,根据孩子的兴趣,每周开展分组艺术活动,分组活动时,一个教师带十几个孩子,便于个别观察、指导;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五)多元化多维度的幼儿艺术评价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4

(一)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艺术包容性,但戏剧的包容性几乎将所有艺术手段都整合了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内在规律将它们完美融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有机体,进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扼杀幼儿创造潜能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音乐的带动下,教师反复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走路姿势和猎食姿态等,想要借此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整个过程都是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并非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来做动作。艺术是开放的,艺术教育倡导人的灵魂自由,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并可以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但就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来讲,许多教师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习惯了全部一样的标准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训练,绘画教学成了生硬的临摹训练。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过于标准化带来的。因此,这种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艺术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潜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强调结果化,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给幼儿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体验艺术的过程。比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先带幼儿们一起记歌词,然后由教师逐句教授幼儿学唱歌曲。每教完一句,教师就挑选几名幼儿唱,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学唱结束后,教师也会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幼儿以鼓励,随后整个活动结束。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若是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与乐趣。幼儿应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体验乐趣、释放情感、享受艺术。但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化倾向却将艺术教育带向了形式主义的歧路,忽视了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的过程,一味强调教学结果,使得幼儿变成了机械模仿者,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封闭化,打破戏剧艺术完整性

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注重综合艺术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但在实际中幼儿艺术教育的封闭化却造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单一,缺乏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戏剧活动就是戏剧活动,美术活动就是美术活动,彼此泾渭分明,毫无联系。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美术和戏剧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等。因此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包容性,推动不同形态的艺术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接触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样的艺术体验。就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融合,站在不同的层面推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一)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以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观点来讲,幼儿园教育要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全面展开。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是主体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而产生的,它属于艺术作品各种冲突和差异因素经过复杂的整合而形成的感应力集中表现,属于艺术魅力的具体外显形态。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三)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归于生活。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而且要以幼儿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开展教学,为幼儿精心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引导幼儿在生活化情景中体验戏剧艺术的无限魅力。生活是幼儿实现成长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许多真实情景,会让幼儿调动并运用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现有知识体系。而所有幼儿都有追求美的天性和学习艺术的潜能,因此我们要有计划、有针对地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戏剧情景,将戏剧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戏剧知识与技能。戏剧艺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的融合,让幼儿学会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和美化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在戏剧艺术学习中加深生活感悟,丰富人生经验,感受生活乐趣。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109-01

一、我国幼儿艺术教育的现状

在社会高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刺激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与空间。各个家庭、幼儿园乃至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可并重视幼儿的艺术教育,各式各样的艺术培训班在社会上兴起,家长们热衷于让幼儿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艺术培训班的学习。但我们也注意到,由于错误的教育理念影响,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和生活中艺术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它强调的是艺术与幼儿生活的联系以及幼儿在艺术活动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艺术教育从幼儿生活中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与其是有一定出入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忽视了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及发展水平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突出以幼儿为主体的核心思想,强调幼儿的艺术兴趣及爱好的重要性。而我国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往往很多是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也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水平,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集中教学,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标准。不仅忽视了幼儿发展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体差异,也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忽略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幼儿艺术教育中“老师这样做,我就这样做”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教师通常是让幼儿观察、模仿老师的动作或者临摹老师的范画,这种“教师主体”的方式扼杀了幼儿的创造力。

3.忽视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

人在幼儿阶段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对于世界的感知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的,他们有着较强的自我表现需要,特别对于艺术的感悟,他们有着天生的优势。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幼儿最感兴趣的课程,他们希望在艺术课上充分表现自己。而我们目前很多有关幼儿的艺术教育却往往忽略了幼儿的自我表现需要,把幼儿规定在一个刻板的模式之下,压抑了幼儿的自我表现意识。

三、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改革,观念先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告诫自己:艺术教育并不是一种机械的技能训练,模仿更不是艺术。要从“技能训练”转变为“审美培养”, 将“审美培养”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和行动指南。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育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时都应该坚持以“审美培养”为中心,去引导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不是通过舞蹈、绘画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绘画及舞蹈的技能。应充分创造条件,通过多种方式与幼儿一同发现、感受、欣赏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美,引导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和发现美,丰富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其次,教师还应树立“以幼儿为中心”的观念。我们都知道,幼儿自发的艺术活动是不受功利目的所支配的,他们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比如幼儿的画天真幼稚,唱歌发音不准、跑调,跳舞时乱蹦乱跳、动作不协调,这些活动也许很难让教师满意,可他们却乐在其中。其实这些都是幼儿表达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实和自由。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善待幼儿的天性,做到“以幼儿为中心”,及时肯定及鼓励幼儿,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及创造性。

2.创新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纲要》中强调幼儿艺术教育要与幼儿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为幼儿所选的艺术教育内容,应更多贴近幼儿的生活,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水平来组织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活动。首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上要注意增强开放性,为幼儿提供更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的空间。第三,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紧跟时代的需求,重点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3.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

在《指南》的引领下,应打破传统艺术教育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尊重幼儿的个性化表达和自由创作,支持并鼓励幼儿的创新想法和创新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用知识记忆、技能模仿来评价幼儿或评价教学效果,而是应该把“创造性”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尽量为幼儿创造自由创作的空间。幼儿的创造力是一种主体潜能,而自由创作则是发掘这种潜能的过程。只有允许自由创作,才能给予幼儿自由发挥、大胆创造的广袤空间,才能充分地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术创造潜能不仅表现在对艺术敏锐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上,通常也体现在他们对艺术表现形式上。如小班美术活动《我自己》,该活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用油画棒、记号笔进行创作的方式,为孩子提供各种形状的饼干,创作过程中让幼儿自助式挑选饼干,允许幼儿用吃掉、折断等方式把饼干变成自己需要的形状再进行创作,创作过程中即满足了幼儿品尝饼干的乐趣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最后幼儿在对自己作品进行介绍时,发现有的幼儿给饼干小人戴上了帽子,有的给饼干小人扎起了辫子,可爱极了。这次活动结束后,幼儿对美术活动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自信了。

总之,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的重点,不是为了教幼儿模仿,不是在培养画家、音乐家,而是要保护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尊重幼儿特有的表达方式,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艺术氛围,让他们在艺术教育中获得无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筱彬.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及对策略论[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09(03).

[2]李 佳.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幼儿艺术感受的特点范文6

针对教学中普遍出现的一些现象,结合《纲要》、《综合艺术课程观》及自己的体会,浅谈几点,“以幼儿为本”,让幼儿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剪纸艺术;自信心;成功感;个体差异;激励保护;艺术教育;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教育手段

剪纸作为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父子相传,母女相继,沿袭至今,已从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走入现代化艺术的殿堂。是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剪出寄托自己美好愿望的吉祥图案来美化生活。剪纸艺术,不仅在我国广泛应用,同时也流传到日本、东南亚一带。

剪纸是一种造型艺术,具有特殊的功能。它那鲜艳的色彩,神奇的变幻,吸引着天真烂漫的孩子。因此,具有远见卓识的幼教界老前辈早已把剪纸教学作为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绘画占有同等的地位。

幼儿学剪纸,首先可以给予幼儿丰富的造型艺术知识,培养其造型技能和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其次,幼儿早期使用剪刀,为幼儿手脑并用提供了机会,可以使幼儿手的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等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幼儿的感知更加敏锐、清晰,为幼儿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幼儿学剪纸是以敏锐观察、自由想象、创造性思维为基础的,可以启迪幼儿的智慧,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其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第四,幼儿学剪纸,其剪出的造型内容大都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这就可以加深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扩大其知识面,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现实生活、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第五,幼儿学剪纸,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要求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要坐得住,要集中精力,要有毅力,要学会克服困难,学会保护自己,也要学会与同伴合作。因此,幼儿学剪纸,对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剪纸作为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随着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人们逐步意识到艺术在实施幼儿美育上;在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上;以及促进幼儿健全人格、使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上的特殊作用。因此,幼儿剪纸教学也如雨后春笋一样,逐渐在幼儿园内组织、开展了起来。

开展幼儿剪纸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入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正确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在教育中,教育者通常以同一主题要求每一位幼儿,不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不知道怎样去接纳和赏识幼儿。在评价中把幼儿作品作横向比较,挫伤了幼儿自信心,增加幼儿自卑感,最终使幼儿逃离艺术。幼儿的自信心源于教师、成人的评价。因此,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教育评价致关重要。评价应改变过去只注重双基目标的终结性评价、单纯量化评价的弊端,应注重艺术与生活、文化、情感等的联系,加强过程性评价,改进终结性评价,那些“好不好、像不像”等单一化的评价,已不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艺术走向生活,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的名言,认为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所宝贵的东西,美是活生生的事物,是多种多样地对象。《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人和事,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表现美化自己的生活。这既符合当代教育改革的趋向——教育回归生活,又体现了教育走近幼儿的生活世界的理念。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儿童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象、理解,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所以必须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和环境。充分发挥民间艺术教育环境的作用,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巧妙地利用活动室内外等空间位置,为幼儿提供大量易于接受的、色彩鲜艳的民间艺术图片、剪纸、手工作品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耳闻目染民间艺术的气息,观察、感受民间艺术的美。

三、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说边做,教师不能为了维护课堂纪律而限制幼儿说话,情绪和情感能促进或阻止工作记忆、推理操作和问题的解决。我们也经常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工作思路开阔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而心情低沉或忧郁时则思路堵塞,操作迟缓,无创造性可言。教师应充分认识观察生活是艺术学习的源泉,培养情感是艺术学习的根本,思维及想象是艺术学习的中心,创造想象是艺术学习的生命。积极为幼儿的每一次剪纸活动,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为他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让他们自由思索、大胆想象。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想,为幼儿创造表现美、创造美的良好环境,使孩子获得真正的乐趣,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培养幼儿对剪纸的兴趣。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心理等得到健康发展,达到艺术活动的目的。

四、充分运用游戏的教育手段

游戏对幼儿具有特殊的价值,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儿童是在游戏的生活中发展成长的,游戏有利于美的创造力的发展,幼儿可以无拘无束地在生活中,在游戏的构思中进行美的创造。因此,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的游戏状态中,学会剪纸的基本技能。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不断的变换形式,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带来活力。

五、注重剪纸与多种艺术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