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范例6篇

特色农业发展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并使之成为带动或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特色农业是特色产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特色农业,是培植、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还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产出工程,是以产业化经营为表征的市场农业和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是突出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这些表述都基本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尤其是第三种表述是近乎于完美的表述。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它具备自己的的特征。

(一)生产的区域性

一般来说,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能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若每个地方都能生产的农产品,只能是大众化或普遍化的农产品,该类农业只能叫常规农业。

(二)特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

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祖辈们创造有自身特色和绝招,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承,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更不是想当然地另起炉灶。

(三)产品的优质性

产品的优质性是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特色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色农业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健康、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应是优质的,否则就找不到市场,有违发展特色农业的初衷。

(四)经济的合理性

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不仅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可持续,还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除此而外,特色农业还有不同于常规农业的特征――常规农业在生存空间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特色农业不具备;常规农业在生产工艺上不具有特色,而特色农业在生产工艺上必须有精细独特之处;常规农业在满足需要上较为单一,而特色农业在满足需要上具有多样性。

二、特色农业的类型和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农产品的品种不够丰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一些大宗低质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而农民仍在大量生产,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对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即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区域化农村经济。因此,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势所趋。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既面临着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又获得了打入外国农产品市场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市场规则下更好地将我们的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竞争更为激烈。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像玉米、小麦、水稻等品种的价格之所以长期徘徊不前,固然同国内生产总量增长有关,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增产不增收,价格下跌的现象,农民收入的增幅,尤其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996年比上年增长9%,1997年仅增长4.6%,1998年增长4.3%。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从战略高度构建本地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品牌竞争的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选择性和挑剔性逐渐增强,那些传统、常规农产品和品质一般的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这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依靠市场的作用优势配置资源,变“种啥卖啥”为“市场要啥我种啥”,在市场中找准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点,形成优势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从而以特色优势获得市场优势,以市场优势赢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三、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对特色农业存在与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是指导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工作,特色农业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理论作为其基础:

(一)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

特色农业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在农业方面,大体说,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在农业上面,人类劳动力自始就由自然力这一个自动体的运用和利用,而被增进。”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动植物本身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违犯这个规律,而只能是应用这个规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齐民要术》中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二)价值规律

这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特色农业的产品所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只有低于社会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优势,才有高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永远是投向那些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产品的。遵循价值规律就要求特色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始终走在市场需要的前列。

(三)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是高还是低,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其后,德国的杜能和韦伯相继发表了《孤立国》和《工业区位论》,前者开了生产力科学布局的先河,后者则对工业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了细致的考察。从农业来讲,受自然环境影响,每个区域都有着自身传统的、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在省内、国内、国际的比较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从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我们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此为基础。

四、特色农业的建设原则和措施

根据前面对特色农业的论述,要发展和建设好特色农业应当遵循下述原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建设原则上,一是要遵循市场原则。特色农业是满足市场需要的农业,产品的商品性是基础,是为卖而生产。特色农业讲究市场原则还应注意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特别不能盲目跟风;二是要遵循效益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农民和经营者的收入,若发展特色农业还没有常规农业的效益好,特色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这就需要特色农业的产品和服务要优质,否则在无情的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作用下将被淘汰出局;三是要遵循适度规模原则。特色农业要讲求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只能是样品、展品,而不能成为商品,不能获得规模效益,也就不可能形成特色农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依靠科技,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色农业在一个地方的形成中和形成后,一定要在栽培、包装、保鲜、加工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要加快对技术人才的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咨询与预警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使生产和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政府在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要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它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尤其是要发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方面的作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要特别注意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建设和运行中各方面利益的衔接,真正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三)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不行,而人均土地的家庭经营模式是不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无论是涉及规模化养殖、上加工、办市场都需要土地的调整组合,因此必须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特色农业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当然,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坚持“条件、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正如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

(四)树立品牌,深化特色农业建设

特色农业的关键在“特”。当前市场供应丰富,消费者已从不重视品牌转为认牌购买,品牌已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农业要走出困境,需要挑战传统农业,要像发展工业一样办农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这就是要创名牌、保名牌、壮大名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要及时注册商标,力创得到市场认同的名特新优产品。值得指出的是特色农业的品牌与一般工业品牌有所不同,它要积极顺应世界绿色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潮流。特色农业建设地的政府也应该为树立品牌创造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建农,邓祖龙,周凌云.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2、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薛玉琴.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0(5).

3、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师,2000(5).

4、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与管理,2001(6).

5、杨俊杰,李全新.大力开发“特色农业”[J].科学管理研究,1997(2).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和先进适用科技的全面推广,推动农业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全州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在农业经济建设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特色农业的综合开发,加大了投资力度,积极引进特色农业建设的高新科技,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集体和企业参与特色农业的开发。目前,随着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人们观念的转变、先进科技的推广、科技意识的提高、市场观念的增强,楚雄州以县(市)城郊为重点,以特色栽培业为主的农户、集体和企业充分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和气候资源,投资兴建了规格各异的塑料大棚和温室,选用优良品种,辅以合理施肥、高产栽培等科技措施,大量种植花卉、药材、蔬菜等市场前景较好、开发潜力较大、附加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并销往省内外各地。在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济建设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潮流中,特色农业的建设开发逐渐成为了当地农业经济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

2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特色农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达的特色农业是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它是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人工创造一个可控的农业生产特色环境,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工厂式生产,以获得优质、高产、高效,具有稳定效益的农业生产方式。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本州的特色农业建设面临着以下问题,制约着特色农业的稳步发展。一是建设规模较小、投资渠道较少、生产成本较高;二是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建设有待于合理布局;三是已建成的特色农业尚未充分合理地应用;四是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有关特色农业的科技培训工作必须加强;五是部分地区信息的滞后产生了生产和市场脱节的现象;六是缺乏诚实守信地与农民合作、组织农户和集体生产,开拓国内外大市场的龙头企业;七是广大农村粗放式的相关生产给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竞争压力;八是对特色农业的建设成效应当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估。以上为本州特色农业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将来的特色农业建设中必须科学地解决。

3推进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目前,本州特色农业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内外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建设规模、投资力度、科技含量、管理水平,还是社会经济效益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来自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本州特色农业的建设要取得新的进展,实现健康发展,除了各级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发展外,必须立足楚雄州情,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搞好立项论证,引进特色农业的先进科技、生产资料及综合开发技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使特色农业建设中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实现合理优化配置,促进特色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

3.1认真调查研究,科学立项论证

特色农业的综合开发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普遍存在着探索性强、技术新、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因而全面搞好结合州情的特色农业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州地处滇中地区,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山区面积约占全州总面积的90%,立体气候极为明显,使全州农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立体农业的特点。在特色农业的建设中,应当立足于全州高寒山区和低热河谷、坝区实际存在的农业耕种水平有明显差异、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人们的思想观念,各地对先进科技的消化、吸收、创新和开发能力以及州内外市场需求的特点认真调查研究,以结合实际、引进项目、吸收创新、分类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对全州各地拟建的项目进行科学论证。论证引进的新项目、新技术是否符合科技转化发展潮流,并在当前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先进性;生产的产品能否进入市场、夺取市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比同时,对各地的投资能力、市场潜力、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分析。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把农业基础较好,综合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作为特色农业建设的重点进行投资和开发,把这一地区特色农业逐步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3.2结合市场需求,生产绿色产品

近年来,随着城乡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和化工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产品受污染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公害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温饱问题解决后,人们在步入小康生活的进程中更加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及食物安全的追求,无公害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省内外广阔的市场中由于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和消费水平、消费习惯的不同,带来了食物营养结构上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因而特色农业的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沿着市场所需求的绿色产品的方向,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生产出不同档次、品质优良、品种多样、能在各种季节开发上市,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3.3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科技含量

目前,本州特色农业发展中塑料大棚和温室建设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较低、产品品种单调等问题,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蔬菜、花卉生产中,生产成本较大,科技含量较低,且与季节变化和市场脱节,以致严重滞销的局面。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举办形式各异的培训班,抓好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和示范指导,全面提高科技含量。

3.4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开发

在本州特色农业建设中,各地生产的产品主要以生产者自己寻找市场为主,因而开拓市场和占有市场的能力十分有限。当务之急是通过正确的政策导向,扶持一批具有开发能力强和良好声誉、管理科学、诚实守信的龙头企业,在特色农业的开发中,把企业引向与各地生产者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较大规模的开发,推动实现较好的规模经济效益。

3.5引进科技人才,强化科技基础

和其他农业经济建设和开发项目相比,特色农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严的特点,因而对科学研究及科技经营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本州种植业科技推广队伍有1171人,其中科技干部1053人,占实有人数的89.9%,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有135人,占科技干部的12.8%。由此可见,具有中高级职称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明显偏低,对全州特色农业的发展进行科技服务的能力极为有限。因此在特色农业建设中,在最大限度的调动现有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同时,正视科技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切实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人才资源的宝贵价值和人才在农业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更新人才观,本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举贤任贤的原则,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科技队伍,从而以人才为基础,以先进科技为动力,促进全州特色农业稳步向前发展。

3.6合理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就目前全州特色农业建设面临的形势而言,全州特色农业主要以特色栽培业为主,但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在全省各地州的特色农业规划中,各地州市几乎都把花卉、蔬菜、药材的发展作为主要发展项目,这种近似的规划和发展将导致各地州之间在有限的市场中产生激烈的不必要的竞争。可以预见,在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只有少部分建设项目能产生较好的效益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而更多的开发项目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处于闲置和废弃的状况。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有关主管部门在对各地州的规划情况进行研究时,应当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尽量避免项目建设的相似性和投资的重复性,确保特色农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3.7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科学管理

尽管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许多特色设施在建成后仍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的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没有形成明确责、权、利关系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没有及时对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实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在此情况下,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并认真贯彻执行,严格跟踪和客观评估特色农业产生的效益,强化管理,使特色农业的开发卓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3.8拓宽合作领域,加快发展步伐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3

1泗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泗阳县特色农业目前形成了优质稻米、工厂化食用菌、畜禽生态规模养殖、优质桃果蔬菜、成子湖青虾等5大特色产业,结合5大特色产业,通过合理规划和引导,目前各类特色产业发展正常,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1.1优质稻米产业初具雏形成子湖区域优质稻米产业一枝独秀。泗阳县成子湖区域的卢集、高渡、裴圩3个乡镇紧邻成子湖,周围环境无污染,生态特色良好,是发展绿色和有机大米的天然场所。近年来该县通过实施粮食丰产行动,通过部省级高产增效万亩示范片、县级现代农业示范方和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等各类项目抓手,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项目,强化商品化集中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化服务手段,推广高产、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泗阳县以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贵嘴米业为龙头,在成子湖周边扩建0.67万hm2优质水稻基地,该县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深度合作,示范种植宁粳4号、连粳7号、南粳9108等优质粳米,使贵嘴米业不仅通过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绿色食品认证,“贵嘴”牌珍珠米还荣获第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形成了“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走出了以“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

1.2优质食用菌产业一枝独秀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菌菇产业茁壮成长,集群优势明显。近年来,泗阳县强势发展菌菇产业,在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建设泗阳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泗阳设施蔬菜(食用菌)研究中心的同时,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食用菌生产线、生物技术和优良菌种,云禾源、华绿、宏源、康宏等12家食用菌企业全部实现标准化、自动化、全参数控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日产优质金针菇、杏鲍菇等200t以上,华绿生物科技公司被科技部评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县菌菇企业还建立“菌事联盟”,加强园区食用菌企业交流合作,抱团谋发展,组队闯市场。到2014年底,全县日产菌菇将突破300t,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

1.3生态畜禽产业稳步推进生态畜禽产业取得良好进展,在保证生态的同时形成了主导产业。近年来,泗阳县实施畜牧提档升级行动,以雨润、加华、苏食等生猪养殖项目为龙头,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全力打造生猪养殖大县,建立了加华猪场、天蓬牧业等优质良种培育选育基地,全县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有55个以上,年出栏生猪152万头。以开源山羊等为龙头的规模化山羊养殖量达到82万只。泗阳县依托成子湖禽业等重点企业,培育一批蛋禽养殖大户,年出栏50万羽以上的畜禽养殖场38家,年出栏家禽3200万羽。通过以上措施,在注重环保理念的同时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

1.4园艺产业茁壮成长桃果蔬菜产业生态特色明显,在丰富优质品种的同时达到品牌效应。泗阳县实施基地建设行动,立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成子湖扶贫开发示范区、城南生态农业示范园、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园等特色园区的建设,全面推进果树和蔬菜生产规模化、实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提升果树和蔬菜等基地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已建成省级园区蔬菜生产核心区0.17万hm2、优质桃生产基地0.2万hm2,花卉苗木生产基地0.1万hm2。年产各种蔬菜瓜果10万t,年产百合等高档花卉1000万枝。以国润农业、大禾庄园、贵嘴生态园等农业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连栋大棚等设施园艺项目,全县拥有千亩以上设施蔬菜基地26个,蔬菜种植面积达2.6万hm2,年产各类蔬菜130万t。

1.5青虾产业特色鲜明成子湖生态青虾产业特色明显。通过养殖规划与区划,对成子湖片区裴圩、高渡、卢集等地区相关水域进行科学划分,确定片区各水域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片区各功能区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实现科学管湖、生态用湖、打造名牌青虾产品的根本目的。2014年,成子湖水域泗阳部分被农业部列为洪泽湖青虾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该县又分别荣获为“中国洪泽湖•青虾之乡”“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青虾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称号,进一步扩大了水产特别是青虾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地位,今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1.76万hm2,天然青虾产量已经超过3000t,境内青虾自然繁殖保护区面积扩大达到3000hm2以上。初步建成了有品牌、有质量、有规模、有效益,以青虾为主体、其他水产为补充的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虽然泗阳县特色农业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其他一些先进县(区)相比,在特色农业总量及生态发展方面,仍然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并继续给予引导和扶持。

2泗阳县特色农业未来发展对策

2.1重点打造5大园区,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宿迁争先、江苏一流、全国有名”的目标,着力打造66.7km2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准备申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精品水果、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特种水产、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加工及物流配送等产业示范基地,园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三新”展示、科技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示范5大功能于一体,形成一园多区、一园多基地的综合配套、特色鲜明的总体布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通过建立各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试验示范基地,带动县域范围内农民致富。以成子湖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城南生态休闲观光园区、现代渔业示范区、爱园现代果树示范区等其余4大园区为次核心,大力进行园区集聚效应,发展优质稻米、桃树、青虾等特色产业,通过项目平台,打造各类基地和核心区及示范区,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2.2引导六次农业,通过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配套,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六次农业就是通过第一产业种植业、第二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行业等、第三产业即农产品服务业及各类农业为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1+2+3=6或1×2×3=6,故为六次农业)。充分发挥泗阳县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特色明显、旅游配套功能齐全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六次农业。进行名特优新特色农产品引进,通过地方现有特色农产品(八集小花生、新袁羊肉、穿城大饼等地理标志原有产品)的市场品牌优势带动,突出新的特色农产品(金陵美玉番茄、大禾优质草莓、国润特色葡萄、八集特色杂粮加工品、天蓬生态猪肉、贵嘴优质水蜜桃、南粳9108大米等),突出特色农业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平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工作。引进各类加工企业,建立网上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国性网上交易平台,便利农产品销售,加快品牌农业发展和创建速度。到2015年,全县引进超千万元现代农业企业100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0家,农产品直销网络遍布全省,设立各类直销网点200个,高效农业生产基地70%以上实现订单生产。打造3个以上的四星级乡村旅游景点,10个以上的三星级乡村旅游景点,20个以上的星级旅游景点。

2.3加强科技推广速度,打造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技引领工程,引导各类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在泗阳县的推广速度。围绕建设“高效、可持续、生态”农业,突出抓好新品种、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物联网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等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大对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新品种、园艺作物(果树和蔬菜)新品种、主要畜禽水产(猪、羊、青虾等)新品种和农业机械新产品的引进、选育和推广。加快新技术应用示范,推广实施工厂化栽培、精准绿色栽培、清洁生产、设施高效集约化栽培等技术。大面积推广轮作倒茬套种耕作、食用菌设施化生产和苗木容器化生产等新型农业生产种植模式。推广普及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秸秆还田。推广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到2015年,耕地保有面积7.01万hm2,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0.3万hm2(复种面积)左右,产量达到62.5万t。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产业链延伸;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59

1夏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全县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广的产业,虽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全县31.8万农民生活的保障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夏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近致力于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县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轻工业医药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所占比重最大,总产值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尤其是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产量稳中有增;为服务业,其比重仅次于种植业,2013年总产值达到24000万元,增幅达16.6%,是增幅最大的产业。

2夏县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1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夏县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上是典型的农业县,土地是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土地总面积135066.43hm2,农用地比例最大,面积为123704.56hm2,占总面积的91.59。近年来,随着天气的持续干旱,全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无法灌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缓慢,加上工程总投资大,任务大,政府补贴少,群众负担过重;种植作物不统一,需水周期不一样,大面积实施节水工程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是导致节水工程发展缓慢的原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夏县地下水可利用量4945万m3,而多年平均(2001~2005)开采量7154万m3,年超采2209万m3,开采系数为1.2,属严重超采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2.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先进技术普及率低

近年来农夏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但是没有在经营机制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缺少生产大户标准化经营,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多数为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缺少建立现代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夏县总体农业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技术的支持创新,难以建设出标准化高的生态农业园区。大多数为散户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不到位,难以发挥农业组织的作用,社会化服务率比较低,使农业先进技术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3农产品分布较散农业产业开发程度低

蔬菜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较慢,总体规模比较小,产业优势难以发挥,龙头企业比较少并且加工能力相对比较弱,导致夏县的蔬菜和设施农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品牌化的程度比较低,全县6镇5乡、超市和各大型批发市场,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市场准入标准相对较低,难以带动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夏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3加快促进夏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灌溉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示范区建设规划,扩大灌溉面积,改造配套田间工程,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服务体系,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园区,发展节水灌溉。围绕粮、菜、果、棉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水头、南大里、胡张、裴介、禹王等乡镇的改善。按照粮、菜、果、棉产业核心区、示范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规律和农艺操作规程,重点推广以下节水技术模式:在以井灌为主的示范区主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的节水模式。

3.2延长产业链及市场建设

建设一个县级高标准综合批发市场和3个乡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配套建设蔬菜冷藏保鲜库。具体是庙前镇杨村、瑶峰镇解村、南大里乡南郭村3个蔬菜批发市场和瑶峰镇南关村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解决蔬菜鲜销比例过高,加工能力不足问题,重点培育建设年加工蔬菜10万t以上龙头企业3家,加快蔬菜产业提升,进一步形成蔬菜规模化集约化,培育建设年收入10万元以上蔬菜专业种植大户100户。

3.3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粮食、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形成“基地为主、园区引领、片区覆盖”的经济圈和产业带,采取“三大区域、四大基地”的布局结构,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强县。3大区域分别为:生态经济林涵养区,局于东南部海拔1200m以上的山区规划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突出生态园林和优质干果经济林带建设,形成梯级层次的生态景观。优质苹果生产区:布局于海拔700~1200m左右的丘陵地域。高效综合农业生产区:个乡镇的平川地区。4大基地:粮食基地、蔬菜基地、林果基地、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

参考文献

[1]刘丽伟,高中理.以“双创”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J].经济纵横,2014(11):50-54.

[2]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59-71,94.

[3]李春红.对我国发展农业板块经济的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0(04):5-7.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5

工作思路:实施“4321”工程,即继续坚持“四镇”思路---农业促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和谐筑镇;做强“三大产业”---以特色产业化经营为主的现代农业,以生态、佛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以高素质的农民工为特点的劳务输出业;建好“两大体系”---教育发展体系和城镇发展体系;实现“一大目标”---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工作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工作举措:

(一)抓特色农业,着力实施“农业促镇”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稳步增效,力争通过一年努力,特色农业有新亮点,劳务输出有新突破。一是打造养殖产业。依托养猪大户,实施生猪换种工程,做大优质生猪品牌,力争年出栏生猪3万头,扩大大东村汤纪标生猪养殖基地规模。壮大孵抱产业,发展小家禽养殖业,建成卢高家禽孵抱繁育基地和谢彭、三河、五岔等塌陷水面养鸭、养鹅、养鱼示范村,实现年出栏鸡鸭鹅小家禽40万只目标。二是打造种植产业。打造以颍淝、汤店、杨庄等村为主的1000亩成片蔬菜种植示范区,新扩栽植面积200亩,加强种植区管理,组建营销队伍,做强优质绿色蔬菜品牌;引进农业业主集中打造优质反季节蔬菜基地100亩,拓展千亩蔬菜种植规模。三是打造劳务产业。走“引导--培训--就业--品牌”的路子,立足劳动技能培训,打造*劳务品牌,夯实劳务输出大镇地位,加强信息沟通,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年计划培训农民工2000人次,输出劳务3000人次,实现年劳务收入15000万元。

(二)抓多方投入,着力实施“商贸活镇”战略。一是提升城镇商贸集聚功能。鼓励更多的农民向城镇转移,以扩充城镇规模,活跃城镇人气,提高城镇化水平。三大市场年销售总额要突破亿元大关。开发改造黄牛市场。以在建生态村为基础,建好仿古一条街。二是完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按照生态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结合塌陷安置工程建设,建好一座日处理80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和日处理200吨的居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镇将投入200万元,对原有供水、排水、供电、通讯、道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全面进行维护。三是继续提升城镇生态环保功能。继续保持*城镇的亮、洁、绿、美的生态环境,镇将拿出50万元的资金,新植各类生态树木2000株、草皮500亩,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周边群众入住*,增加人气,活跃财气。同时,继续加大市容管理的宣传力度,营造全体居民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氛围,全面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商贸活镇”战略的实施,使*建成皖北颇具辐射力、牵动力和影响力的中心城镇体系,不仅*城镇居住人口增加,提高城镇化小平,还将为*丰厚财源的培植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全镇城镇化水平力争达到60%。四是加大招商实现项目拉动功能。全面加速安徽旅游职业学院建设。力争2008年五月份全面竣工。通过规模扩张,上市连锁推出,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的优质教育品牌,争取三至五年使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6000人,开设8个系、16个专业,为全国各地甚至涉外地区输送大量高、精、尖的旅游管理人才,着力打造*幼、小、初、高、中、大一条龙的大教育体系,使之成为惠及*人民世世代代的阳光产业。另外,全面完成第五期安置工程建设任务,完成180万元的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与安置相配套。积极完成非塌陷的11个中心村的新农村建设的报审工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完成首批达500户的建设任务。同时,进一步强化领导招商、部门招商责任,力争引进3-4个环保型、无污染型的规模项目落户*,引资突破1000万元。

特色农业发展范文6

1农垦高效特色农业的特点

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农垦系统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不仅地域广阔,而且生态类型多样,农作物种类较多,具有丰富的渔业和森林资源,具有较强的产业功能拓展性,对于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近年业,我国农垦加快了特色农业的建设,通过对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各垦区在发展上更突出地域特色,通过高效特色农业的建设,使一年四季都能够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有效的保证了每季都有新鲜的农产品上市。

农业生态环境优越。由于农垦系统处于地利上的优势,其都位于边远及含地区,开发的历史并不长,无论是农业生产环境还是生态环境都具有非常好的优势,更适当进行绿化、无公害及有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九十年时我国垦区率先进行了绿色仪器的开发,而且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建成了无公害、绿化和有机的优质生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农产品的质量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率先在农垦系统中实施,通过农品质量追溯制度的建设,有效的提高农垦系统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了农产品的安全。

2农垦建设高效特色农业的重点

稳定主要农作物生产。在农垦系统现代农业建设工作中,将粮食生产作为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的首位,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通过扩大水稻、玉米、大豆等优势粮食产业的种植面积,提高单产,对其品种结构进行优化,从而改善其品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的安全。同时还要促进垦区一些基础产业的发展,通过对产品质量的改善,从而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在当前情况下,需要将垦区统一经营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其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具有高附加值的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创建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生产基地,加强高效特色产业的建设,加强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从而打造垦区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业产业链,使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优势产品上聚集,培育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从而加快垦区高效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和实施。

提升养殖业发展水平。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畜禽良种工程实施力度,推广畜禽养殖良种良法,创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遵循市场机制,推进养殖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多元化,在原有畜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建立良种繁育、生态养殖、屠宰加工、各种副产品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为社会提供优质安全养殖产品,促进增效,职工增收,实现农垦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城郊都市农业。城市周边垦区充分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发展设施农业,建立绿色瓜果菌类基地,积极发展生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农产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力度,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为城市人口提供丰富优质的新鲜蔬菜和优质瓜果及优质口粮。

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各垦区可以以农业为依托,建设具有特色的农业园,提现现场亲手采摘、拔菜、赏花等系列服务。同时将农业生产场所、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建设农业公园向全体民众开放。可以面向学生建立教育示范基地,使其能够同时兼顾农业生产、科研和科普教育功能。

3发展农垦高效特色农业的建议

引进高新农业技术。一是要完善垦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转化能力。二是要在良种培育推广、先进种养技术集成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加强高效特色农产品在高产开发、品质改良、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等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三是要围绕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切实加大绿色控害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

推进品牌建设。加快推进高效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品的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全程质量追溯制度,从基础和源头夯实质量安全的基础,建立起以质量安全为中心的品牌建设保障。加强品牌宣传,挖掘高效特色农产品文化底蕴,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开展产品销地市场寻访回馈,提高高效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推进高效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品牌的市场效应。

发展农垦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一是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家庭农场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增强基地建设的集中度。发挥统一经营的优势,合理布局,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品集聚,因地制宜推行一场一业、一队一品,培植富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经营、产能最大化。三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推进特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实施质量安全技术规程,加快发展特色产品产业。四是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广泛采用育种栽培、土肥植保、饲养防疫、滴灌喷灌、信息技术等农业科研领域的新材料、新设施和新成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品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产业化经营方式。通过对垦区高效特色农产品的引导,使其向优势区集中和聚集,从而加快专业分工和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化生产链,利用产业化经营的方式,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从而形成企业、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家庭之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构,降低市场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