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7 15:45:51
总体来看极简主义艺术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追求无内容、无主题的表现,作品直接与公众沟通口观众通过对作品的切身感受与直觉体验来做客观评价。
2、造型手段追求简约、明晰的效果。
3、手法上大多采用单体元素的系列化方式。
4、在材料选择上多为现代工业材料常用钢材或其他工业废弃产品。
5、在制作上多运用工业生产方式,突出现代工业文明的特征,例如托尼·史密斯就宣称“我仅仅把它画出来,然后向工厂定货。
二、极简主义艺术的艺术魅力
极简主义艺术以简化和抛弃为其重要的手法使作品朝向‘’空无“的方向发展‘而这一点历来被看作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倾向〕密斯的“少就是多“理论中国画理论中的“计白当黑“、“留白天地宽“等等.都是对空无’‘、简洁的艺术效果有深刻体会的总结、清初文学家尤侗在苏州蔚门新造桥所筑的亦园园中只有一亭.质朴素雅.也是“以无为贵‘,在美学方面对‘’空白“的肯定是十九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具有结构上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填补和充实这种”空白“是”一种寻求缺失的连接的无言邀请”请“读者“自己把“空白‘’添上,所以’‘空白“不仅不是文学本身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和特点、极简主义艺术家亦深谙此道.只是他们的作品常常采取了更极端的方式.将作品的“空白”扩张到了极致。
三、极简主义艺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艺术家也开始涉足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现代艺术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极简三义艺术逐渐引起了一些景观建筑师的兴趣.他们开始从极简主义艺术中汲取了创作营养并运用到景观设计的实践‘创作了许多具有极简主义特点的景观作品这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有玛塔·施瓦茨(MarthaSehwartz)面包圈花园、彼德沃克(PeterWalker)的特纳喷泉和彼德拉茨(PeterLatz)的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等。
1、面包圈花园旧agelGarden)
1979年施瓦茨设计在波士顿SWA办公室前的面包圈花园(图引,虽然面积只有22英尺(约67m)见方‘但却在美国风景园林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杰瑞约翰逊(JoryJohnson)在‘美国风景园林一百年(1970一1979)“一文中赞扬面包圈花园的诞生“将戏谑、趣味和纯艺术带回到风景园林专业中来“161在这个园子里施瓦茨运用了在街头购买的96个面包圈,“种植“在这个小园子里.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作品中明显含有现代艺术的特点极简主义艺术的序列化手法和产品定制的特点清晰可见。
施瓦茨对现代艺术十分感兴趣r常常从现代艺术中汲取营养她’经常参观纽约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以保持和艺术界的密切联系“(8]作品中常常揉合了各种现代艺术风格其中极简主义艺术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十分推崇“极简艺术家诸如莫里斯、安德烈和贾德致力于用最少的材料和方式,产生最强烈的冲击“[8]的能力.认为’‘风景园林师同样可以做的很好“圈,并且在作品中努力作到这一点在她的里约购物中心旧旧ShoPPingCenter)庭院环境、明尼阿波利斯市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FederalCourthousePlaza)的设计中都有明显的极简主义特点和尝试。
2、特纳喷泉(TannerFountain)
特纳喷泉(图5)是风景园林师彼德沃克1984年为哈佛大学设计的一个环境作品,在这个设计里一组石块成圆形阵列组成一个直径约18m的圆.中央可以喷出水雾生成一种迷幻的效果这个作品被公认为是受到极简主义艺术家安德列1977年创作的’石场雕塑‘旧tone尸ie一dseulpture图6)的影响「沃克也自称特纳喷泉是一个极简主义艺术品。
在沃克设计的许多园林作品中.都明显地有极简主义艺术的特点.尤其是系列化手法和简约的特点沃克自称简约化、系列化、规则化和明晰化是他从极简主义艺术家那里所获得的通向现代主义的重要入口他喜欢收藏极简主义艺术作品『曾出专著《极简主义花园》(MinimalismGarden)介绍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他总是把园林看作一件艺术作品认为:”花园可以成为艺术自身”171沃克宣称“极简主义艺术家走在我的前面.我了解他们做的事情.所以我准备走相同的道路.力图在景观设计上达到极简主义艺术家在艺术上所到达的高度“[vj〔。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离开了在SWA创办的事业,到哈佛大学任教「以此为转机来探索园林艺术的发展.他最终通过将极简主义艺术、大地艺术与景观设计的结合.探寻出一条新的景观设计风格不仅如此.作为美国最有影响的风景园林界从教人士.沃克景观设计中的极简主义倾向也影响了许多年轻的园林设计师.包括施瓦茨和哈格里夫斯这些青年一代的代表。
3、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
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厂场是德国风景园林师拉茨在德国鲁尔区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旧AEmseherPark)中的北杜伊斯堡公园旧uisburgNordLandscape尸ark)中所创作的一个具有极简主义特点的景观,位于一个四周围为旧机器厂房的场地上其材料和造型与安德烈的“8006明兴格拉德巴赫厂场“雕塑旧006MoehengladbaehSquare.图8)十分接近.同时北杜伊斯堡公园是一个工业废弃地的再利用具有大地艺术的特点.在这样的空间中运用极简主义艺术的符号是非常贴切而又十分独特,它展现了金属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变化的状况拉茨的作品中也一再出现将现代艺术与景观设计结合的特点表明了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重视和借鉴。
极简主义艺术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文化的角度来讲作为现代艺术重要分支的极简主义艺术‘以一种鲜明的姿态提示着人们如何去理解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当这种艺术走入现实,许多设计师从中借鉴到关注社会的态度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现实所出现的问题.并试图运用艺术的理念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施瓦茨从艺术家那里获得启发在低收入社区运用廉价的废弃物品进行景观设计的尝试‘而哈格里夫斯在悉尼奥林匹克广场的设计上更是大胆地运用‘’无的理念‘’(ldeaofVoid)处理广场上的景观让成千上万的人”而不是景观设计本身来完成广场“中心景象’‘(Central!mage)的任务.手法恰当而独特极简的理念功不可抹。当然这种属于意识和文化上的影响一直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在起作用。
第二.从创作语言的角度来讲,极简主义艺术树起一面简约化的大旗,为现代景观艺术的创作营造了一种新鲜的时尚极简主义艺术的各种手法也被大胆应用到景观设计中来.并且产生了许多佳作.尤其是极简主义的领军人物彼德·沃克既在哈佛大学宣扬了自己的理论,又有获得了众多奖项的极简主义景观作品问世无疑对极简主义设计风格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的园林景观的特点
极简主义艺术与景观设计的结合.营造了一种沃克称之为“极简主义园林“的园林风格,这种园林景观可概括为以下几种特点
1简约化.这是极简主义艺术最鲜明的特点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的园林大多形式简练.设计元素少而精.于朴素中体现高雅的情趣。
2系列化、规则化,这是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的园林的一个重要创作手法.运用系列化、规则化的处理可以达到统一全局的效果.是实现简约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3明晰化纯净化『这是简约化追求并能够实现的效果之一也是现代社会对园林景观的一种追求。
4对高科技的运用.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的园林。大多迎合了时代的进步,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大胆运用科技进步所能够实现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比如运用喷雾效果来营造一种诗意、运用不锈钢的水池创造纯净化的景观效果、使用玻璃材料来营造晶莹剔透的效果等等.对高科技的运用也使得园林景观与现代建筑能够相得益彰。
5戏剧化受极简主义艺术影响的园林在运用极简的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常常借鉴其他艺术类型的创作语言.来努力达致一种戏剧性的效果.实现艺术目的比如施瓦茨对面包圈和镀金的青蛙的运用、沃肯伯格(MiehaelR.VanValkenburgh)在蒙田大街50号庭院中对平背铜猫长凳(图9)的运用、沃克对圆丘状地形的运用等等.都是在平淡中突显一种强烈的视觉符号.而达致戏剧性的艺术效果深深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这样的处理手法也为作品营造了一个标志性形象.让人难以忘怀。
1.超写实主义风格拓宽了现代陶艺的表达空间和表现领域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是对表现主体细节近乎丝毫不差的再现,在超写实主义之前没有一种艺术风格能如此细腻地刻画主体,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泥的可塑性、创造性,促成泥与火发生反应的各种可能性,并得到了丰富多彩的奇妙结果。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或恢复泥的质朴美或模拟其他材料金属、木头、皮货、纤维组织、纸张的质地、光泽、色彩和特性,其作品达到了几可乱真的地步。超写实主义风格的现代陶艺家对泥与火的实验性探索可谓费尽心机,变不可能为可能,改变了人们思维陶瓷坚硬、柔韧性差的观念,是对传统观念、传统审美发出的挑战。正是因为如此,超写实主义风格增加、丰富了现代陶艺的表现语言和拓展了现代陶艺的表达空间。日本现代陶艺家久谷莺枝用陶和瓷材料模仿了纺织纤维物在受重力下的状态下的柔软皱折效果和纺织物裹包物体的空间体量效果,向人们展现了力与美,陶艺家大胆地挑战陶瓷材料和泥在传统和世俗眼光中缺乏柔软度和坚韧性,这是作品最生动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它给予人们更多塑造形象的想象空间,激发人们创作欲望和灵感,引发人们更多有关陶艺创作的思考,是现代陶艺表现言语的一次飞跃和对现代陶艺表达空间的一次开拓。
2.超写实主义风格彰显了现代陶艺的现代感、时代特征现代艺术,特别是现代陶艺,必须体现现代社会特征,这是现代陶艺艺术内涵的重要方面。否则现代陶艺除去它外观造型外,它的时代内容在哪里?如何把现代社会与现代陶艺结合得更加完美,使现代陶艺更具有时代内涵,这应是现代陶艺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应孕而生。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的现代感、时代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的创作者和消费者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的特征。何为现代陶艺?现代陶艺是相对于传统陶艺而言的,是有别于传统陶艺以实用性、功利性和装饰性的特征,受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的,用具有自我个性的陶瓷艺术语言以表达创作者对当下社会、生活、艺术的个性理解、解读和思考。本质上是创作者理念、思想、情感等内在精神利用陶瓷材料、陶艺言语的一种外在展现。创作者和消费者都是活在当下的个体,是具有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社会人,具有现代性和社会性。而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的产生无一不受现代社会大环境、现代生活影响的,所以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内在精神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任何时代特征思想、精神和审美,具有现代时代精神和时代审美特征。
3.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所应用的科技手段和工艺也具备了现代感和时代性。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技术手段发展到可以支持它形成之前,超写实主义风格不可能如此一帆风顺,或者说不可能支持它达到所要塑造主体的生动、逼真的效果,也就是说超写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是收到生产力—科技的制约,因此也被打上了现代科技发展的烙印,即工艺技术手段具有时代性。如日本超写实主义风格现代陶艺的杰出代表三岛喜美代、西村阳平和大修平,如果没有丝网印刷技术的发展,纵使陶艺家具备娴熟的制陶工艺技法能力,也将成为无米之炊而无法完成创作。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所应用的材料也具备了现代感和时代性。现代陶艺能够在超写实主义风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材料的发现和使用是息息相关的。新科技的发明不但为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同时正是由于新科技的发明又促进了新材料的发现,这又为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的开拓性创作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材料基础。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也得益于现代新陶瓷材料特性、功能的发现。而在此之前旧材料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被其使用的现代新材料烙上了深深的现代感和时代特征。例如西安超人雕塑研究院利用现代科技产物—硅胶材料,使超写实主义风格雕塑更加逼真、动人和细腻。硅胶材料为超写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超写实主义风格更加完美和具有艺术价值,这是新材料对超写实主义风格也是对现代陶艺的一重大贡献。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创作表现对象具备了现代感和时代性。现代社会出现的很多新兴事物已成为超写实主义现代陶艺家关照的对象,例如庞大密集的现代建筑、笨重的现代大机器、泛滥的数码产品、互联网和计算机、报纸、高科技、现代污染等,都成为他们反映社会现象、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的手段,他们用艺术的方式向大家呈现这个现实社会,引发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4.超写实主义风格融合了科技、工艺和艺术艺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没有终点,同样地,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现代陶艺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当然也是永无止境的。超写实主义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真,当然对美的追求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毋庸置疑的。而求真也是科技的终极目标,这一点与现代陶艺的超写实主义风格不谋而合。这也是超写实主义风格跟现代科技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根源。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的实现要借助于科技的进步、新科技的发明、新工艺的使用,是新科技和新工艺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完美结合的产物。如玛丽莲.莱文作品的特点是模仿旧货,不仅逼真地塑造了皮衣和皮包的造型、装饰和色彩,皮衣和皮包的质感、光泽也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它实质上包括了更多更广泛的内容和材料的可塑性能、高温烧造条件下的成型性能、材料在高温烧造后的色彩呈色性能等。如果没有新科技的发展、新烧造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和完美结合,纵然,现代艺术思想、观念、理论再发达,也不可能实现。
二、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艺思想史上,“模仿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所模仿的不止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是现实世界的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超写实显然不只是简单地写实或者模仿,也不只是简单的表现技法的问题,它有自己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艺术追求。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客观存在,引导人们对当下现实和生存状态的种种思考,符合现代社会大众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和审美情趣、审美理念,具有艺术深度和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与现代陶艺的其他形式迥然不同,它引导了新时代的审美意识的转变,具有现代感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精神的体现,符合了时代的审美特征。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是新时代产生的现代艺术新观念、新审美和新科技、新工艺应用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毫无疑问,现代陶艺超写实主义风格是具备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时代意义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现代社会,超级写实主义风格现代陶艺应该以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新的时代创造全新的审美载体和审美理念,反映现代社会的客观存在、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建立有当前时代特点、审美内涵、材质特色的现代陶艺超级写实主义风格的历史使命也是它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它的出现是艺术界的一大重要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是具像艺术的创新。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是接受美学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接受美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借鉴与转换;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得到了全面研究和系统开掘,中国学者结合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
在人类文艺理论史上,历代文艺理论家和思想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考察过艺术的本质与特点,提出过不同的理论主张和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论的角度考察艺术,认为艺术是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是人类文艺理论史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
一 接受美学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借鉴与转换
过去,理论界在谈到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时,一般都认为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欣赏的观点。传统文学理论虽然没有将读者放到重要地位,没有形成系统的接受理论,但却有零星的欣赏、接受方面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净化说”,已接触到了文学在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效果问题。中世纪阿奎那对基督教徒接受《圣经》的论述:无论虔诚者接受什么,他们对真理和上帝的启示都是用自己的尺度来理解的,这已涉及到了接受的能动性问题。随后,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解释,以及他在《汉堡剧评》中对戏剧观众的重视,都对接受美学提供了启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审美判断性质与特点的论述,也为接受美学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二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历史性决定了理解的历史性:我们理解任何东西,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接受,而是用活动的意识去积极参与。也就是说,阐释是以我们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的。这种意识的“先结构”使理解和解释总带有解释者自己历史环境所决定的成分。在文学作品的解释方面,伽达默尔的看法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非作品本文所固有,而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与作品相接触时的产物。他说:作品的意义并不是作者给定的原意,而是由解释者的历史环境乃至全部客观的历史进程共同决定的。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历史对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影响,否定了作品具有恒常不变的绝对性和理解的唯一正确性,把解释看成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时还注重了读者对意义的创造作用。可以说,阐释学理论为接受美学提供了直接的启发 ① 。当然,也有人认为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不止以上两个方面,而是多个方面。概括地说:“对接受美学有所影响的前人理论大概有:1.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理论;2.布拉格结构主义文学理论:3.茵格尔顿(应为英伽登——引者)的现象学美学;4.加达默的解释学。” ② 无疑,过去理论界对接受美学两个理论渊源或四种理论影响的看法都是很有道理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中生产与消费关系论,也是接受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接受美学关于作品在读者的阅读中才最后完成的论述,无疑是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中产品在消费者的消费中才最后完成观点的借鉴与转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1)因为只是在消费中产品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例如,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因此,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消费在把产品消费的时候才使产品最后完成,因为产品之所以是产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对象。(2)因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后者是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如果说,生产在外部提供消费的对象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的目的。消费创造出还是在主观形式上的生产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 ③ 马克思关于“消费从两个方面生产着生产”的论述,包含着四个重要观点。即: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产品只有在消费中才最后完成,只有主体——消费者的参与才能最后完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需要和生产的前提;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和生产对象的主观形式——意象性产品。
接受美学关于接受对作品和创作影响的主要观点,直接受到马克思消费对产品和生产影响有关论述的启发。接受美学认为,接受活动对作品和创作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作品通过阅读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例如一部小说,在未经读者阅读之前,只不过是一叠印着铅字,经过装帧的纸张,就象一部电影在与观众发生关系之前,只不过 是一堆正片胶卷;存放在博物馆仓库里的雕像,只不过是一块具有某种形态的石头、或者木头、金属一样。” ④ 第二,作品通过接受才最后完成。接受美学认为,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在未经过主体——接受者的参与和接受时,仅仅是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点的“框架结构”,只有当这个“框架结构”被接受者体验、加工、补充和创造,作品才最终完成,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才得以体现。诚如姚斯所强调的那样:“在作者、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形中,读者绝不是被动部分,绝不仅仅是反应连锁,而是一个形成历史的力量。没有作品的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仅仅是通过他的中介,作品才进入一个连续的变化的经验视野之内,在这里面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消极到积极的接受,从公认的审美规范到超越这些规范的新创造的永恒转变。” ⑤ 这种作品通过接受才最后完成,用伊瑟尔的话说,也就是从“艺术极点”向“美学极点”的转变。“文学作品就有两个极点,我们可称之为艺术极点和美学极点。所谓艺术极点是指作家创作的作品;所谓美学极点就是由读者完成的实现过程。这种极性使得文学著作既不与其本身等同,又不与其实现等同,而应该介于二者之间。著作不仅仅是作品,因为作品只有被实现才会显示其活力。实现过程依赖读者的个性——尽管他反过来受到其他格式作品的影响,作品与读者的融和使作品得以生存。” ⑥ 第三,接受活动促进新的创作需要和创作前提的产生。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会反作用于作者,是作者产生新的创作需要和创作前提的推动力,是影响作者具体写作活动的潜在因素。用接受美学的表述方式,就是“隐含读者”理论。伊瑟尔在《读者作为小说结构的重要成分》一文中说:“在文学作品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与其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 ⑦
在接受美学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与消费关系论的比较研究中,我们看到“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辩证关系的理论不仅可以作为科学的接受美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而且如上所述的各方面的理论内容都可以移入对文艺生产与接受现象的分析中” ⑧ 。当然,在这种理论框架建构和理论内容的移入过程中,接受美学又实现了从经济学批判向美学分析重点的转移,从物质生产的生产—消费向艺术生产的创作—接受的理论发展。
二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继承与发展
艺术生产,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文艺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时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其全过程都具有生产特性:“不仅艺术传达具有生产性,而且艺术构思也具有生产性;不仅艺术创作具有生产性,而且艺术消费也具有生产性。只不过有物质性的生产性和精神性的生产性之别。” ⑨ 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在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那里得到了深入研究与大力弘扬,特别是瓦尔特·本雅明、皮埃尔·马歇雷、特里·伊格尔顿等人,他们从不同的方面,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雅明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论述,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重点是研究艺术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本雅明艺术生产论的基本内容是: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形式,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一种特殊生产活动,即它们同样由生产与消费、生产者、产品与消费者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 ⑩ 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最有创新性的地方是充分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的重要作用,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艺术发展与艺术普及的新的生产力,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新的生产关系。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观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生产技术,发展了艺术生产力,促进了艺术的进步。本雅明193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西斯主义研究学院的演讲《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提出艺术生产同
物质生产一样依赖于生产技术,而以现代科学技术 为基础的艺术生产技术构成了艺术生产力的重要部分,代表了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本雅明关于艺术生产技术与艺术生产关系的论述,包含了以下三层意思。其一,“文学的倾向性可以存在于文学技术的进步或者倒退中。” 11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而是关系到形式与内容,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艺术生产整体性问题。艺术的倾向性,不仅仅取决于艺术家的世界观,而主要取决于艺术家是否运用进步的艺术生产技术。其二,“对于作为生产者的作家来说,技术的进步也是他政治进步的基础” 12 。本雅明认为,对一个先进作家的基本要求不仅是追求政治上的进步,而且追求艺术生产技术的进步更为重要,后者甚至是前者的基础。其三,作家要引导别的生产者进行艺术生产,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改进了的器械” 13 。概而言之,艺术生产中的生产技术,是艺术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是艺术作品倾向性、艺术家政治进步性的必备条件和必要基础。第二,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艺术生产技术,解放了艺术生产力,促进了艺术的普及。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本雅明认为,现代艺术生产技术的变革对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通过机械复制,解放了艺术生产力,促进了艺术生产的普及。他说:“总而言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以现实的活力。” 14
马歇雷则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的意识形态属性,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重点是研究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从意识形态生产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文学是意识形态的生产,是对意识形态原料的加工;其艺术生产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将马克思主义文学是意识形态性质的生产,变成了文学是对意识形态原料的生产并生产意识形态。他说:“作品确是由它同意识形态的关系来确定的,但是这种关系不是一种类似的关系(像复制那样);它或多或少总是矛盾的。一部作品既是为了抵抗意识形态而写的,也可以说是从意识形态产生出来的。作品将含蓄地帮助把意识形态揭示出来。” 15 换言之,文学创作在生产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对抗意识形态和瓦解意识形态。基于对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矛盾关系的认识,马歇雷十分称赞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认为两位大师的创作就典型地体现了文学生产利用意识形态向意识形态诘难的矛盾性特征。他进一步发挥了列宁评价托尔斯泰的有关思想,指出托尔斯泰的“作品具有一种思想内容,但它赋予这一内容以特殊的形式。即使这一形式本身也是思想性的,思想体系便借助于这种加倍而出现了内部换位:这并不是思想体系在思考自己,而是暴露了思想缺陷的镜子效果在揭示差别和混乱,或是显著的不一致。”如果借用列宁的话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但这面镜子却是被打碎了的镜子,它没有反映出托尔斯泰思想体系的整体性、均匀性、连贯性,而是撕裂、对抗、偏离了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使托尔斯泰的作品与作品中的托尔斯泰主义相矛盾,“借助作品,它变得有可能逃出自发的思想体系的领域,摆脱对于自己、历史和时代的虚假意识。” 16 一句话,马歇雷的艺术生产理论,一方面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意识形态属性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艺术意识形态属性论的思想,它“贯穿着一条揭示文学创作和批评同现存意识形态的对立、对抗的基本思路,……同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突出文学艺术对现存社会的否定性关系的思想暗合,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意识形态的强烈批判精神” 17 。
伊格尔顿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关系的观点,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重点是研究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和物质生产的关系;其艺术生产论的基本观点是艺术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经济基础属性,艺术生产既是意识形态的生产,又是经济性质的生产;其艺术生产论的创新之处是对艺术生产多重属性、多种关系的高度重视和辩证分析。伊格尔顿提出:“如何说明艺术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依我看来,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18 一方面,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它包含在意识形态 之中,但又尽量使自己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使我们‘感觉’或‘觉察’到产生它的意识形态” 19 。另一方面,“作为生产的艺术”,又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艺术家作为生产者摆脱不了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劳动者的身份,艺术生产作为经济生产是资本主义制造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品作为市场流通物是一种商品。当然,“作为意识形态的艺术”和“作为生产的艺术”也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的,它们具有多重属性、多种形态。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书籍不止是有意义的结构,也是出版商为了利润销售市场的商品。戏剧不止是文学脚本的集成:它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商业,雇佣一些人(作家、导演、演员、舞台设计人员)产生为观众消费的、能赚钱的商品。……作家不止是超个人思想的结构的调遣者,而是出版公司雇佣的工人,去生产能卖钱的商品” 20 。伊格尔顿建构了以“一般生产方式”和“文学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并兼及诸种意识形态成分的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对传统的‘生产方式’范畴作了进一步的考察,探讨了生产方式的多种共时结构,提出了‘文学生产方式’概念并分析了它的运动原理”,克服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套用政治经济学的现成定义来注解艺术现象” 21 的弊端。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创造性表现在,他们“发掘了马克思有关论述还没有展开的思想原点,明确地提出艺术生产问题,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理论,运用到艺术中”,研究了艺术生产与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与现代技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多重属性,多种关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新的思维空间、理论空间” 22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一个新领域。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他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生产理论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生产论的原意,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生产,但同时强调它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的精神生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艺术生产理论,在将艺术创作视为一种生产时,则对艺术生产的精神性、特殊性注意不够,并有将艺术生产等同于意识形态或等同于一般商品生产的倾向。即使如此,我们仍应强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艺术生产理论,毕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并使其走向了丰富。从根本上说,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的艺术生产论,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艺术生产论在现代西方社会合乎逻辑的延伸,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三 中国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阐释与建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关注是很不够的。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期学术界讨论过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中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问题,但是由于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这场讨论并没有深入下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匆匆收场。20世纪70年代末期又旧话重提,继续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中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的讨论,但在层次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深入,范围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扩展。真正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系统构成和重要意义,并结合中国当代文艺实践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我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是董学文。从1983年至1985年,他先后发表了《关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的理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及其理论》、《艺术生产论》等多篇论文。在这些论文中他特别强调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生产论的科学性与方法论意义。他指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不是一个多义性、含混性的日常用语,而是严格规定的科学语言。这个文艺学和美学的新名词,今天看来似乎有些司空见惯,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它的真实含义和基本内容,以及在文艺学和美学上的变革意义,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我国最早提出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指导我们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文艺研究和文艺理论建设的是程代熙、肖君和等一批学者。程代熙于1985年发表的对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一书的述评文章中,进一步论述了艺术生产力问题。他认为,艺术生产力主要指从事艺术生产的艺术家,发展艺术生产力也就是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和创造 性。发展生产力——调动艺术家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解决我国当前艺术发展中新问题、新要求的需要。而艺术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最终要体现在文艺是否繁荣上;而怎样发展艺术生产力,他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改革文艺领域的生产关系” 23 。肖君和1986年发表的《要用马克思的“生产论”指导文艺》一文提出:“人们都说,指导我们文艺思想、文艺创作的具体的理论基础是列宁的反映论。这种说法对吗?不对。指导我们文艺思想、文艺创作的具体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马克思的生产论,而不是反映论。在文艺观念更新的今天,我们应该用生产论代替反映论,以便对文艺思想、文艺创作进行有效的指导。”作者坚信,在马克思主义生产论指导下的我国文艺思想和文艺创作,定会出现“一个开放的繁荣兴旺的新局面” 24 。
董学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形态”的较早提出者,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生产论为逻辑起点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忠实实践者。他提出把“逻辑起点”确定为“生产”,似乎更贴近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的体系精神。他“选择‘生产’为逻辑起点”,“集中组织起以‘艺术生产—艺术作品—艺术消费’三一式流程为骨架的新模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 25 。他于1989年出版的《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以“艺术生产”概念作为逻辑起点,从“当代形态的宏观设定”、“当代形态的微观展现”、“当代形态的理论依据”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来把握文艺现象的动态结构。其内容涉及到“文艺学的形态学考察、文艺理论诸范畴的探讨,以及现代各种文艺观的批判吸收”。该著作为一部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其成绩是突出的:“第一,它找到了文艺学从‘经典形态’(或‘历史形态’)过渡到‘当代形态’的理论起点,即‘艺术生产’;第二,探索了艺术生产理论的较为完整的范畴体系,使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更接近全面;第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多维的思维空间。” 26 如果说,董学文《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还是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毛坯”,还留有一定“空白”和值得进一步完善之处的话,那么,他于九年之后出版的《文艺学当代形态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已接近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成品”了。该著对《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的“空白”进行了填补,对不足给予了完善。全书分为五编十五章。第一编:当代形态产生的逻辑和历史必然性;第二编:文艺的本体论透视;第三编:能动反映与主体建构;第四编:价值生成与价值取向;第五编: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全书视野宏阔,体大虑周,以“生产”为逻辑起点,在“新的综合”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构 27 。何国瑞也是以艺术生产论为主干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学者之一,他主编的《艺术生产原理》曾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该著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整合了以往文艺理论史上有益的思想资料,改造了以往文艺理论史上的有关理论观点,以艺术生产的生成、发展、特征为本体,以艺术生产者的本质、创造能力、生产倾向为主体,以艺术品的性质、类别、关系为客体,以艺术生产媒介、属性、种类、艺术性为载体,以艺术消费者的消费本质、消费心理、消费方式为受体,建构了一个具有“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体系,朝着“更全面、更正确地接近艺术特性、本质和规律”方向跨进了一大步 28 。
以“生产”为逻辑起点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不仅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复归到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上来,较科学地衡定了文艺的性质和社会功能,还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论的精义作了许多令人信服的阐发”,“对文学自身的规律——艺术生产、消费的全过程给予了充分关注。使文艺学理论与文艺活动的实际大大地靠拢了。” 29 但是,以“生产”为逻辑起点建构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也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一是“生产论”与“反映论”的关系问题。“生产论”与“反映论”到底是何关系,“是并列、对等关系,还是矛盾、对立关系,抑或包容、互补关系,抑或其他关系?”何国瑞把“生产论对应于一般的反映论”,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建立于唯物史观基石上的艺术生产论在逻辑上高于、在内容范围上大于、在性质上优于奠基在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之上的艺术反映论”,因此,在对生产论与反映论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30 。董学文在深化反映论,努力破解主体认知结构和创作心理机制上“多下了些功夫”,确定了“反映论与主体论之间的联系”,阐明了“文学与生活之间”的“曲折而复杂”的“反映的关系”,将 艺术反映论包容到了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艺术生产理论)中 31 。但对反映论与艺术生产这个逻辑起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仍需进一步阐释和深化。二是“生产论”与“艺术生产”的整体联系问题。在用“生产论”来建构当代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时,如何避免“用‘生产论’来规范艺术创造,必然要把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分解成部件的艺术要素,并把艺术创作变成一种工艺流程,变为如本杰明所主张的‘文化工业’,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论述的 32 ”。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思考更为深入,眼界更为开阔。其间,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有朱立元、王杰等人。朱立元于1991年至1993年发表了《艺术生产论与艺术反映论之关系辨析》、《艺术生产论与唯物史观》、《关于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等一组论文。这些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作了立体的、综合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见解,特别是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艺术生产论,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设想 33 。王杰的《简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一文,探讨了文化全球化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问题,全面地考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生产方式的理论规定性,回答了如何使我国的文艺作品具有“社会主义文化时代的文学现代性”等问题 34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阐释与建构,得益于新时期政治上的改革开放,理论上的拨乱反正。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这一思想路线和战略方针,具体化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实事求是就是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恢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丰富内涵;解放思想就是打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大胆探索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改革开放就是引进外国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各种学术思想,吸纳一切优秀的文艺理论资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学者“开始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中去寻找新的线索,于是就开始了艺术生产论的探讨” 35 。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阐释与建构,虽在某些方面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但这并非主流。相比之下,学者们更加注重从源头上去挖掘理论资源,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艺术生产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生产论中寻找研究课题,并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为指导去阐释并建构中国化的艺术生产论。
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文艺理论系统中的一个独特范畴,更多地属于未来。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会受到更多人的重视,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价值。
注释
①⑦郭宏安等著:《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333页。
②[联邦德国] h·r·姚斯、[美] r·c·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译者前言》,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③[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
④江西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等单位编:《外国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69页。
⑤⑥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185页。
⑧谭好哲:《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7页。
⑨李中一:《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体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⑩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62页。
11 12 13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0、257、259页。
14[德] w·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4—7页。
15转引自童庆炳等著:《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另可参考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
年版,第612—613页,两书译文略有差异。 16转引自陆梅林选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文选》,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第612—613页。17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第7卷(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581页。18[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81页。
19 20朱立元总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1、242—243页。
21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22 35冯宪光:《马克思美学的现代阐释》,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6—187、201页。
23程代熙:《一本值得一读的美学论著——董学文〈马克思与美学问题〉述评》,《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24肖君和:《要用马克思的“生产论”指导文艺》,《文艺争鸣》1986年第4期。
25 31董学文主编:《文艺学当代形态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23—127页。
26王德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文艺学当代形态建设——兼评〈走向当代形态的文艺学〉》,《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
27董学文主编:《文艺学当代形态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何国瑞主编:《艺术生产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29 32童庆炳等主编:《新中国文学理论50年》,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5、76页。
30朱立元:《理解与对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186页。
《红色画室》是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于1911年创作的,大大地推进了单纯、统一的色彩原理。野兽派的革命,是现代艺术的首次猛烈爆炸。马蒂斯以形的简化和夸张的色彩以及奔放的笔触替代了事物的表象特征,在他貌似涂鸦的作品中,色彩的张力被放置最大,同时更是艺术家情感个性的解放。现代西方绘画的色彩解放,是西方绘画艺术的重大转折点。马蒂斯的艺术诠释了这种变化。马蒂斯高举色彩解放的大旗,向后人昭示:色彩至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但是,马蒂斯并没有把“新概念”带到他的绘画中来。或者说,他表达了一个合乎逻辑性的时代结论,以自己的绘画方式回答了时代向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们提出的同样的问题。只不过是运用色彩来解答。对此,泰特美术馆前馆长威尔逊这样解释:“今天的艺术家都希望艺术能间接表达社会或者政治观点。而马蒂斯的艺术是纯粹的感性主义,现在的艺术家对此并不推崇。”所以,这也是马蒂斯屈就第五位的原因。
二、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特有的表现主义风格作品。《格尔尼卡》融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其典型地含有立体主义要实现“自然客体”之外相对独立的“绘画客体”,并以此确立一种超乎自然的更为“巩固”的东西的理想。《格尔尼卡》没有刻意追求任何风格和流派,完全是毕加索情感撼动和正义控诉的历史杰作。《格尔尼卡》是一幅非常容易理解的现代派绘画,立意明确、画面单纯朴素,笔法稚嫩,散发着朴实的原始美。这种直接的表现手法是被几个世纪以来艺术精巧追求而丧失或淹没的。但是《格尔尼卡》毕竟是多种艺术形式的揉杂,决定了其革命性作用是有限的,不足以代表现代艺术的最典型特点。这是其屈就第四位的原因。
三、安迪•沃霍尔与《金色玛丽莲》
沃霍尔作品的内容总是以日常物品为作品的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的现实生活。其作品被称作打破粗俗与高雅界限的艺术尝试。沃霍尔的贡献是为艺术与日常生活搭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艺术作品不再是为少数人的个性表现,而是服务于广大普通大众、服务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体现出艺术界前所未有的社会性和大众化特征。以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家通过不懈的艺术探索,改变了世人评价世界、生活和艺术的方式,以此证明生活与艺术水融,没有贵贱高低。可以说,沃霍尔在波普艺术中的开拓和革新,对于现代艺术的多样化和互融性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就成为安迪•沃霍尔《金色玛丽莲》上榜的理由。
四、毕加索与《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曾被评价为是立体主义画作最早的典范之一。关于立体主义,乔恩•戈尔丁写道:“立体主义如果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那么无论如何,其也是文艺复兴以来最全面和最根本的艺术革命”“对过去五百年各种派别、各种风格、各种绘画特有语汇的原则方面的否定,震动了西方绘画的基础”。立体主义促使艺术能够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看待,这是对艺术的自在自为的特性的肯定。但另一方面,这种形式上的创新,虽使作品的形式向“视觉哲学化”方面迈进了一步,然而也限制了艺术潜在的更广、更深的意义,忽视了艺术超越于形式之外的价值,也因此作为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一个中介而遭到了新的否定。
五、杜尚与《泉》
《泉》创作于1917年。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中,杜尚的贡献在于他给艺术准备了一条路:让艺术不美,甚至让艺术非艺术。艺术家顺着杜尚准备好的路走过去,发现了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广阔天地。于是艺术家运用一切可能进行试验,这些形成了艺术真正百花齐放的局面。杜尚曾说:“我不觉得艺术很有价值。是人发明艺术的,没有人就没有艺术。所有人造的都没有价值。”他为这个价值主题找到了表述的方式,即完全放弃艺术的感性美,让其成为服务于人的思想的工具。所以,杜尚想通过《泉》告诉人们:艺术没什么了不起,并不值得这样被我们推崇。艺术是有限的,而非无限的,艺术与非艺术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艺术并不需要从生活中严格区分出来。杜尚的出现改变了世纪艺术的进程,杜尚否定了前面我们所讲的艺术思想,却为后来者提供了新的艺术思想。这些正是杜尚对艺术的贡献,也最终奠定了《泉》以其里程碑式的意义成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六、结语
[关键词] 后现代艺术;电影;认知;多元探索
20世纪的艺术样式中发展最快的,大约要数刚刚诞生的电影和电视,即人们通常说的电影艺术。后现代主义电影在广义上对应伊格尔顿的“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能表达后现代主义社会当前的特点所象征的一种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而后现代艺术风格在表达上是没有中心的,也可以是没有根据,或者拼接的一类等,它将高雅与世俗的边界变得不清晰,艺术与生活经验的边界,常常是与商业化社会的商业逻辑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科技媒介相联系到一起的。
一、如何理解与认知“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界最流行的话题,然而没有任何一个源于西方的学术名词像后现代主义这样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多义性。西方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度过了巨大的变革与危险四伏的年代,于是反文化、嬉皮士和性解放主义思潮广泛流传,这些折射了年轻人一代思想上的混乱不清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愤慨。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产生于这样的混乱时代背景。理查德・汉密尔顿总结了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相反的现代主义文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流行特点,短暂周期,可以消费,成本低廉,大量生产,年轻化,幽默,卖弄技巧和商业化等特点。以反对主流文化的立场固有艺术风格电影的深层次思索。即使电影中的“后现代”定义与“现代”定义的边界不是很容易确定,但与现代主义电影风格截然不同的新潮电影为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批评供应了所研究的目标。以反对主流文化的立场固有艺术风格电影的深层次思索。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风格觉得以戈达尔和玛丽・斯特劳布的许多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法国电影其中已经涵盖了后现代电影的叛逆精神和其他形式的后现代元素,例如拼接,肆意引入文章和图片,重现拍摄现场,加入电视采访以及正面面向观众演讲等创新固有的电影语言的途径。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阿仑・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说》、费里尼的《八部半》、安东尼奥尼的《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这些电影被评判为后现代主义风格电影的先驱。1990年以后,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波澜壮阔,对于批判后现代电影理论风起云涌。后现代主义电影艺术风格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来自西班牙的阿尔莫多瓦,法国的吕克・贝松和新巴洛克派雅克・贝内克斯和流行派”代表扬・库南,美国的昆廷・塔伦蒂诺、大卫・林奇和科恩兄弟,英国的丹尼・波勒等。这些艺术家的电影采用混杂的拼贴方式、反常的情节结构、电视广告式的美学语言、漫画式的叙事基调、黑色幽默的暴力诗学、讽刺和幽默仿效手法,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电影评述非常推崇的技巧。在全球化谈论日趋明确的背景中,中国电影的艺术风格成为紧要的发展关键。中国电影的特殊艺术风范,构成中国电影的“后现代艺术”的独特风格,在许多方面是有别于西方电影的,特别是内在的精神气质。
二、当代中国电影艺术文化觉醒与多元的探索
在中国的当代电影发展历程中,关于“后现代文化”“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如何解读对电影界来说,不仅要领悟后现代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的形态和含义,而且也要具有对历史主义的全面谛视和时代控制。文化研究是与视觉文化、影视文化、大众文化紧密联系的,它弥补了传统艺术理论对新出现的艺术现象的阐释和深层解读。
(一)影视艺术文化是视觉艺术文化的转变
在艺术形式中,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形式之一,它借助现代科学艺术发展传播成为最普及的一种现代艺术载体。影视艺术是现代高科技工业革命的成果,它的发展脱离不开工业体制运行。因此,它是独一无二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是世界性的艺术形式。因为各个民族与国家的艺术风格不同,从而区分了各自的美学特征和各自的文化性格。如在电影的发展中形成了苏联学派、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日本学派等艺术流派。后现代电影和法国“新浪潮”时代的电影一样,主题很少涉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这样的主流“大片”题材,而把触角伸向了草民的边缘生存环境和次文化的暗地光芒。然而相对与“新浪潮”的写实文化,后现代电影更是和后现代艺术文化遥相呼应,大量的映象派拍摄,光怪陆离的画面交织,超现实的梦境意识,更是给这一些非主流电影套上了迷乱的外套。不经意的瞬间,荒诞的故事情节,非理性的讲述中解读善恶美丑成了后现代电影独自的标签。
电影后现代艺术形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它以影像为基本的传达单位或媒介,向人们传达了全新的思维观念、视觉观念、审美方式和艺术消费方式。这种穿越电影艺术的表皮,触摸电影艺术内核的探索与碰撞,必将成为后现代影视艺术理论最鲜明的主张。
电影艺术以最直接而强烈的感官刺激效果立体地呈现于现代人的感性器官,它与我们看到的绘画、报纸、杂志等形式是完全不同的感受。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足以与传统文化相媲美,它传达了一种“虚假的真实”的影像和感觉效果。
(二)文化的觉醒和多元探索
电影后现代艺术形式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它的本质在于:并非简单地寄情于感官的表象愉悦,而是深深扎根于对时代的敏锐思考,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刻的解构与解读,并依托各种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空间表现、声、电等进行的演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影后现代艺术绝不仅仅是巧妙地组合与再造,最终完成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为之一颤的演绎,而是浸润着时代气息的一个思想的容器,渗透着解读世界、表达世界、解构世界以及改变世界的不同性格力量。
1.超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藩篱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进行衡量的时期,介于80年代创造高潮和21世纪变革的过渡阶段,90年代成为一个捉摸不定的年代。随后艺术的改革也悉数展开,因为改革开放的局势已经稳定,改革已经发展得非常深入,因而90年代的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的局势中出现了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共同投资制片的兴起,国外大片引入国内的冲击,推广操作方式的形式等现象使人们更关心的变化是电影的发行制作方面。90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影视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状态,强化主流形态,真实地展现原生态,新时代电影叛逆守旧派出现了人们对电影热忱的下降和现实主义变的朴素化等。在多样化处境中,市场化带来艺术方向的变化使得主旋律影片竭力革新合资电影冲击传统电影思想,搞笑喜剧娱乐电影发展迅速,都市片在电影位置上占主导地位,农村题材电影风貌变更等都是关键的特质。现代电影中汇入了更多的平民化关注焦点,侧重于人们的当前生活状态和内在心绪状态显露,关切大众生命的价值,把广大人民大众的喜好与厌恶当成最崇高的表演对象。娱乐发展为主动的寻求,丑角、诙谐搞笑角色取代了油头粉面男生的主要角色位置等,全方位文化表面上缭乱但却代表着时代的活跃敏捷的特征。
2.文化分析而非道德价值评判
90年代的现实主义潮流呈现出云涌起伏的时断时续的状态,纷乱嘈杂,幽默调侃,原生态展示和冷酷揭示是电影人看待现实的基本态度。《秋菊打官司》《背靠背,脸对脸》《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一个都不能少》等出色代表展现了当代现实主义加现代主义的最为复杂的状态和对时代敏锐的思考。
3.超越孤立的艺术文本,走向“文本间性”和社会文化文本
到新世纪,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95年历史,中国人为电子传媒发展的日益壮大歌颂时,为中国千年的转换感到欢天喜地,一向稳重但此时落寞的中国电影明显地感到莫名恐慌与担心。为中国电影开辟新道路的先驱也日益感到中国电影所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压力。
中国电影在这样的现状面前,急迫地寻找出路成为理论与创作的当务之急。国内电影情况我们谨慎解读世纪交接的时期会发现让人高兴与让人惶恐的事情并驾齐驱,例如,高科技技术在电影中的比重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在以前是没有的,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高投资的电影(千万以上至亿万不等)和宣称大片的巨作诞生了,高品质电影的出现不都全是孤独的例子,令人吃惊的还有一个影片的票房能卖到几千万元(如《手机》《泰》)这些都是值得高兴的事。让人感到忧心忡忡的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市场的挑剔性,国产电影集体票房下降的困境。面对这样的境遇,引发出如何看待电影的发展需要重新认识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对包括《大鸿米店》复映与电影分级制问题的争议中。论表现时代生活和现代矛盾状况下的心理世界,《手机》是比较深入的。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代生活的某些层面。生活的辛酸、无奈、调侃、矛盾等人情事故,佐以冯氏自嘲和戏谑,成为独特的表现特色。
后现代电影是一门完全可以与文学、美术、戏剧、音乐等相提并论的艺术形态式样,以影视为核心,还形成了包括摄影、计算机、动画艺术等在高科技基础上崛起的创新艺术表达形式或新型文化形态――影像艺术和影像文化。在东方的审美里,“气”这个词在英文称之为“energy”是能够被感知的。它全方位的冲击着旧有的艺术观念,改变了原有的艺术格局和生态,它还超越了艺术领域进而渗透和覆盖了整个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方式、思维逻辑。
三、结 语
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美学纪念碑。后现代艺术也是如此,它是诞生在一定历史和时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后现代艺术与影视艺术互相融合,这是艺术发展朝向的又一个鲜明特征。影视后现代艺术是年轻的,是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在不同疆域的艺术领域内游走,超脱时空与地域,成就真正的经典。同时我们也要以文化批评的角度,将各种艺术文本置于多元文化背景中,用这种有效的文化批评方法进行多角度阐释,以此来促进电影艺术的文化转向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黄会林.影视受众论[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2] 邝世.天下无极陈凯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 [匈]贝尔・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艺术学研究方法与前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自从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原理以来,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中国新文化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就始终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运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息息相关。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命运问题突出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的时候,提出建设以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文艺学整体结构体系的目标,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了。
一、文艺具有什么本质特性,这是文艺研究最核心、最基础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文艺,规定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就是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规定着文艺的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和对文学艺术的考察,也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入手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性的,但他们对文艺意识形态性的揭示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所不同。而且,由于时代所提供的理论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文艺思想也表现出各自理论形态上的特殊性,从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以新的内涵。
二、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在那里被具体化、现实化为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工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兵群众的关系问题。
这里的“社会生活”,是对“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更具体化、更易于让人接受的表述。认为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实际上就是反映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生活实践,文艺为经济基础服务,说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他因此而提出了著名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这一事关中国文艺发展方向的重要命题,并以此为核心贯穿和解决其它一切文艺问题,确立了“文艺为人民”这一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这是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一个创举,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创新。沿着侧重从意识形态的建构实践方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深化为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把创造生活的人民大众放在了核心和主导的地位,这时的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也就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说,文艺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文艺为谁服务这一现实的中介来完成和实现的,这恰恰是文艺不同于其它意识形态的特点。因为经济和政治的内容在文学艺术中并不以裸的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和融汇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是政治和经济的人学内容。邓小平所提出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著名论断,是把文艺意识形态理论从自在的社会客体结构向自为的人与人的主体结构的扩展和延伸,是对文艺主客体关系的更加明确和全面的规定。这里的“人民需要艺术”,是从文艺表现的对象方面讲文学艺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这里的“艺术更需要人民”,则是从文艺主体方面讲文学艺术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来对待人民群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问题,并把这一点作为文艺与人民关系的主导方面。面对相同或相近的客观现实生活,由于文学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他所把握和反映的内容也就不同,所形成的文艺意识形态观念也就不同,只有那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文学艺术家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从强调文学艺术主体的自由创造和历史选择的角度来揭示文学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可以说是一种崭新的闪烁着入学思想的艺术本质理论,只是它不同于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性论的文艺观,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人民为本位的文艺观。
三、同、邓小平的文艺思想一脉相承,也是以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为主线来揭示文艺的本质特征的。
上一篇加强企业采购管理的措施
下一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