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立项的意义范例6篇

科研立项的意义

科研立项的意义范文1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部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科研立项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科研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材料 申请书 撰写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12-02

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与层次是衡量企业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和保证项目申报成功率,是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和参与这项工作的研发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目前各类项目申报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网上评审方式,项目申报材料成为评审专家了解该项目最重要的依据,项目申报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决定着一个科研项目能否申报成功。

1 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的申报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前奏,而科研项目是否能够被批准立项,关键在于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在确定好科研项目选题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来攻克这个项目课题,在开展该工作方面是否有创新工作思路,我们企业研发能力、研究基础如何,完成该项目后其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等问题是评审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如何在项目申报材料中表达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创新思路,是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因为项目申报材料是评审专家在不直接接触了解申请项目的情况下进行评审、论证的唯一依据,它不仅起到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规范化的说明文书,用最为简洁有力的语言概括一项科研项目的申报意义。

一般来说,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

2 如何撰写申报材料提升申报质量

申报项目是科研实力的较量与竞争。完整、规范的申报材料是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日常的工作,我们发现项目申报失败存在的共性问题往往是对申报材料理解不深,没有严格地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编写,申报材料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在申报项目中的科研实力,使得评审专家无法正确地评估,从而造成项目申报失败。因此,完整、规范、高质量的申报材料是项目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针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做系统的研究分析。

2.1 独特新颖的科研选题

项目申报能否获得成功,选题的确定、选题的新颖程度至关重要。所谓新颖的选题一般包括四类:一是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二是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三是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新材料发掘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四是海外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其中第一类最具创新性,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甚至是创立新学科的研究项目,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申报这样的课题立项可能性最大。为此,在申报项目确立选题前必须认真做好选题的“查新”工作。所谓“查新”,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立项信息,确定申报选题或课题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在确立选题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和以往立项信息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从事重复性研究。同时,通过文献查新和信息查询,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这对于确定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2 充分展现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

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是该项目的灵魂部分,它反映了我们对项目研究所在领域的了解程度、知识结构和所研究目标的重要性,应突出重点。研究的必要性或意义要争取开门见山,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角度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优先主题的要求;2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3从对行业影响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2.3 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申报前应通过文献查新、专利检索等方式对申报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有充分了解,在申报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同行研究的新动向等加以阐述,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并非简单的拼凑,应是完整说明立项依据的有力辅证,应尽可能是最新的、同行业内较权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必太多,参考文献要新,要有权威性、时效性,最好引用国内外同行最权威人士的资料。

该部分可归纳分析为谁在做、做什么、做得怎样、谁做得好或不足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即:1问题来源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还是大家共知的问题;2与本项目相关的发展动态,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好,问题的来龙去脉要叙述清楚,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要有总体评价;3本人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人做过,做得如何,是否别人做过而没有解决等;4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要有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言辞要委婉客观。

2.4 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部分是重点。研究目标是我们想要完成的研究立题,是指要解决什么学术性、技术性的问题。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我们应当认识到该项研究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和期望。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目标:一种是技术目标,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填补技术的空白,引导该行业内的技术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另一种是经济目标,科研项目的研究应该以能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提高生产力等为导向。

研究内容指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切忌不要和题目脱节,一定要围绕题目去展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对应。阐明研究内容的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简单讨论。表述上应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科研必须是创新、不是创新就不是科研。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目标相呼应,阐述时说明关键问题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技术问题,要仔细分析,阐明该问题对整个科研项目研究中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是相对难以解决的,是真正的难题所在,需要经过艰苦地探索,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力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2.5 详细分析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

研究基础包括前期工作基础、实验条件、已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者资历与学术水平、课题组人员专业、职称搭配等。在这里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优势,突出水平。因为有限的经费必是择优支持最有基础、最有实力的申请者。因此,申请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做的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要尽可能详尽地在申请书中反映。

2.6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效益

申报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想达到的目标。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在编写的时要注意避免空洞的论述。要针对项目表述真正属于本项目的意义,着重论述项目技术成果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般可理解为直接效益,该项目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增加企业多少收入、税收等方面;社会效益,则可理解为间接效益,项目的实施发展,实现的社会效益主要可包括:1)从技术层面来讲,可填补技术领域内某项技术的空白,促进技术和行业的发展;2)从技术应用地区经济发展层面来讲,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3)从产业发展链的角度来讲,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该文首先针对科研项目申报中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简要的阐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项目申报材料的作用,并讨论了项目申报材料中应如何把握各个重点的撰写来提升申报材料的申报质量。

重大项目因研究层次高,其竞争激烈程度也远比一般项目要求高。要想取得申报成功,只靠一时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薄发。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加强信息积累,掌握我们企业科研资源状况,重视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充分依靠专家的力量。作为科研管理人员的我们,除了平时要多和开发部研发人员多联系、加强沟通外,还应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一方面,有助于领会文件精神,对项目申请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了解项目有关信息,必要时根据情况对申请材料作出调整和补充。项目申请环节虽然是项目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到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它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作为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入手,把握每一个细节,确保科研项目安全、高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省平,李子和,李涛.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科研立项的意义范文3

论文摘要:从学科建设的定义、意义、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学科交叉发展、分化组合等方面介绍了学科的内涵,并初步探讨了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学科建设的内容、学科建设的制度管理等。

学科建设是学校科学研究环境的构筑,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成果积淀的重要保证。它关系到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发展,关系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任何一所大学要增加自身的内涵,就必须首先从学科建设做起。由于我校的学科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广大教师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了解不够,认识不足,因此对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为了让广大教师了解学科建设,规范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管理,笔者将从事学科建设管理工作两年收集的管窥之见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1学科

i. i学科的定义

学科一词的解释尚存在不同意见。《辞海》对学科的解释是:①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史学、教育学等;②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等。《新华词典》对其解释与《辞海》类似,即①按照学术的性质而分成的门类;②教学的科目。《现代汉语词典》对学科的解释有三个含义:一是按照学间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二是学校的教学科目,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的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学科本身含义:第一是指知识体系或学术分类,含义较广;第二是指为培养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学科建设者中的学科既具有第一重含义中的特征,又包含第二重意义,特别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为培养高级人才而设立的教学科目。

1. 2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龙头”。一个单位的声誉,不论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效益方面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较强的学科基础,以及学科内部有没有自我发展的内涵和动力。一般而言,学科都具有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并且以有机的认识结构来系统反映特定的认识对象,揭示其发展的规律。因此,分析学科发展的现象、趋势,揭示出其发展规律和特征,有助于学科建设的深人开展。

1. 3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学科的交叉渗透

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些基础学科不断交叉、扩展而萌生出许多新兴学科。

学科交叉是指把两门不同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等要素交叉组合起来,开辟与以往技术发展根本性不同的新领域,如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研究涉及到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跨世纪工程其研究与开发需要微电子学,计算机科学、通信科学、材料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协同攻关。归纳起来,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都是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而学科的交叉渗透在学科之间几乎无时无刻地不在发生着,活力强、作用范围广的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所发生的信息刺激下,就会从学科连续体中所占据的点出发,沿一个或数个新方向快速生长;活力弱、作用范围窄的要素就产生得慢。各要素都可能在学科连续体中按一个或数个方向生长。当某些生长的“矢量”在学科连续体中的某个领域相交时,就会闪烁出耀眼的“火花”,就会有利于科学‘、发现、系统的形成、理论的深化,就会形成指导实践的较完善的理论体系,此时,新兴交叉学科诞生了川。

1. 4学科的分化与组合

国外有人统计,近100年来,科学研究人员的数量每15年翻一番,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每10年翻一番。近几年来,已经产生的信息源—新学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其名词、术语、概念、符号、图像等达几十亿之多。显然,今天的科学家已不可能像上个世纪的科学家那样精通多门学科。这就是今天学科高度分化的状况。但是,无论是自然界、人文社会,还是人类思维或是对他们进行的科学认识,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个相关的系统,一个不可分隔的网络。仅从它的某一个方面来调查一个现象,研究一个问题,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果或结论。如,仅从环境化学的角度来寻找解决大气污染的良方,显然是不可能的;仅从建筑学的知识来制定城市规划是不会有最佳答案的。当今科学技术的主要特征是高度综合,即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涉及众多学科。

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综合研究的需要,开始出现了多学科的综合群体,如大学中的学科群,社会上的综合研究中心等。他们都是以重大社会的经济问题或高科技集成产品为研究或开发对象,组织许多相关学科的人力、物力、信息等联合攻关。如,以汽车为研究对象,组织微电子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的力量联合攻关;以水资源保护为课题,组织水动力学、环境化学、生物学、社会行为学等多学科的力量加以联合研究。学科的这种综合集群导致“大学科”或称为学科群的出现。这种学科的综合不是“返古归真”回到从前的无明确学科界限的学科状态,而是学科连续体中各个相关学科中的学科基本要素向同一目标延伸相汇的结果。可以预言,21世纪学科连续体的形态变化将全面进人“大学科”的发展阶段,综合集群是学科发展主要特征。

2学科建设

2. 1学科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学科建设的水平和现状决定学校的定位,直接影响学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结合实际研究,发展自己的特色,这是学校发展重要的一环,学校的准确定位,依据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历史赋予学校的使命;内部环境是学校学科建设的现状。一个学校的发展定位无法与该校学科建设情况割裂开来。学科建设现状决定了学校的发展高度和发展方向,使各尽其能,办出特色;另一方面,学校发展定位决定学科发展策略。学校要发展某一学科,重点扶持某一学科,都是根据学校定位需要来安排的。学校发展定位影响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学校正确的发展定位是影响学科建设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我院是特色非常鲜明的学校,但如何使特色凸现,需要构建什么样的学科群,通过学科群建设实现更广泛、更切实的融合,推动学科从“组合”升级为“化合”,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实力。

2, 2学科建设的原则

2. 2. 1突出特色和前瞻的原则

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一般来说,国外著名的大学的办学特色几乎都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上。学科建设和重点应是那些体现本单位特色的传统学科、并通过重点建设来强化这种优势。对于行业性很强的单位而言,强调突出学科的特色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学科建设应面向21世纪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遵循各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一个学校在学科建设中应保持和发扬传统学科的优势,但又不能固步自封,死守传统的优势,而应瞄准学科发展的主流和前沿,不断开辟新方向,创造新理论,在创新中保持优势。

2. 2. 2择优、竞争、滚动和重点建设的原则

重点建设的学科不能以行政命令的办法“钦定”,暂定重点建设的学科也不能“一定保终身”。拟重点建设的学科,应着眼于那些学科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学术梯队整齐、构成合理,教学和科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基础条件较好的学科,并通过“学科自我申报,专家和职能部门组织考察,申报学科竞争答辩和专家评审”的程序来确定。重点学科建设的过程应是“暂定一批,后备一批,相对确定,竞争滚动”。重点建设的学科和一般建设的学科互为相对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又互为转换角色,从而活化了学科建设的机制。

由于受资金和学科自身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每个历史阶段,学校都应根据各学科自身的基础条件、发展前景和社会需要等情况,集中抓好若干个学科的建设,而不是搞平均主义。

2. 2. 3与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抓住了队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这个根本,才能把学科建设真正做好。因此,学科建设必须与队伍建设有机结合,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来促进学科的发展。

3学科建设内涵和我校学科建设现状

3. 1高水平基础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的建设

学科构成的四要素,即学者、知识、资料和场所二2-3]这四要素是学科建设主要内涵。首先培养优秀人才所必须的基础实验室和公共实验室的条件建设,这是重点学科建设金字塔的基石部分。该部分的建设可能跨部门、甚至跨单位的建设,这样的建设有利于资源共享,有利于承接重大项目和攻克科技难关,增强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目前我校已有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印刷包装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北京市人文研究基地“出版传播研究中心”。另有中国编辑资料研究中心、期刊研究所,美学研究所等。学院拥有图文信息处理、传播科技、自动控制、印刷适性、油墨、等离子体物理与化学、信息记录材料、包装设计、激光技术等实验室和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科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 2发展学科优势所必需的专用设备、仪器

发展学科优势必须有一批用于高、精、尖科学研究以实现重点学科建设中科研手段现代化为目的的专用设备、仪器,使之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基础能力。要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取得一流的科研成果,首先必须有一流的条件。因此,学校近几年投资数千万元,使我校目前的重点学科有条件优越的实验室,较先进的仪器设备,能提供科学前沿的研究手段,并吸引数十位优秀的人才来我校工作。

3. 3图书资料与学术资源信息化建设

图书资料和学术资源信息化是培养人才科研能力和学术交流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图书资料应对重点建设学科有所倾斜,几年来,特别是近一年来,学院投资近千万元建设图书资料和学术资源信息化环境。目前,学院图书馆藏书64万册,中外文期刊940种,设有多媒体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二级检索站。尽快实现学校与北京市各高校、全国乃至世界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广大教师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搭建科学研究的学术平台。

3. 4学术队伍建设

学术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它是关系学科建树成败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术队伍结构要合理,队伍的构成必须是不同年龄、不同学科背景、学缘结构的人员构成。不同的学科背景的学者有不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格,这些差异的存在使研究人员在学科交叉中,彼此能不断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强适应性,从而活跃和开拓学术思想,为新的理论和观点创造条件,促进创造性成果的产生。其次,学术队伍的培养与建设:学术队伍的培养包括人员进修、培训、交流、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学术队伍的建设是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队伍中应有能团结和带领全体成员打硬仗的学术带头人。应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浓厚学术气氛,每位成员都应热爱事业、能进行科研。同时,重点学科建设点还要有较好的学术交流环境,有开展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的能力。教师们从“要我做科研,到我要做科研”。近几年学院先后承担几十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大量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几十部,有多篇论文被SCI, EI检索收录,取得了一批国家授权专利;学院已形成相对稳定和具有学院学科特色的研究方向,有的已经具备了相当稳定的主攻领域和良好的研究基础,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学科建设管理与制度建设

4, 1学科建设立项的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经济的竞争,不是商品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甚至不是人才的竞争,只要有好的制度,就会有好的人才,好的技术、好的商品,就会有好的经济建设,就能营造好的环境,就能更快出成果,创建学校的学科特色—

学科建设的立项是在本校专家申请的基础上,由上级主管部门或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立项建设论证的,因此避开了许多主观的因素,使评价和规划学科点建设更加客观公正;此外,学科建设的评估、验收也采用了多种方式,尤其是通过国家组织的学位点申报和评估来检查立项建设学科的建设情况,使得这种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4. 2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包括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管理工作、对外交流等多项内容,涉及人事处、科研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研究生处、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等多个职能管理部门,若以学科建设的具体内容为管理对象,则将使此项管理工作变得繁杂。立项建设以项目为对象,其管理对象相对单一,建设主体明确,责、权、利的相互制衡与统一,使得学科建设的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比较良好的管理体制中,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为项目管理模式。是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学位办进行立项论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系统全面进行学科点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工作等监控管理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4. 3从项目范围变更中完善管理机制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需要对既定的项目范围进行适当的调整,因为项目管理的立项建设很好地引人了责任制、监控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激励机制等,项目负责人为保证项目朝着预定目标发展,保证学科建设工作高效运作而必须适时做工作。在采用立项建设管理模式进行学科建设当中,在学科建设成效上,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在项目负责人的选聘上,引人了竞争机制;在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上,实行了淘汰机制和监控机制;在终期验收结果的处理上,落实了奖惩机制。

科研立项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马列・科社学科 国家社科基金 立项数据 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19-03

引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设立于1991年,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项目基金。开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设有社会学、马列・科社学、政治学等23个学科类型,基本形成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等七个立项资助类别。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马克思列宁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以下简称“马列・科社”)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通过对1994―2015年马列・科社学科国家基金立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进而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统计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全部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1994―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马列・科社学科的立项数据。在数据处理中,本研究基于2008个有效样本,首先将所有数据汇总,统计到Excel表格,然后对马列・科社学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时间、立项类型、区域分布、研究机构、科研人员、项目主持人、预期成果等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意在揭示我国马列・科社学科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二、立项情况统计分析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所涉及以下特征,即项目数量、项目类型、项目地域分布、项目主持人、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和项目成果类型七个立项情况,本文也将从这些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一)项目数量统计

经统计,1994―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马列・科社学科共计资助立项2008项,从表1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1994―2015年马列・科社学科立项总数基本上保持增长的趋势,但是在1995、1997、2000、2003年四个年份呈现减少的趋势,而且个别年份差距较大,1995年仅资助13项,2012年开始大幅增加,增加幅度达到48项。

通过深入地分析数据,说明从1994年到2015年,本学科项目数量上基本保持稳定的增长,表明学者、大众对马列・科社学科的学习、研究、分析人数越来越多,也就突出地体现着对马列・科社学科的研究视角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和进行深入地探索。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马列・科社学科立项数所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比例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994―1995年、1998―1999年、2004年、2007―2009年、2012年、2014―2015年呈现增长的趋势,从中分析立项数目在减少的过程中1999年达到最高6.46%,2003年最低达到3.27%,其余年份基本上比较稳定,变化幅度不大。

(二)项目类型分析

马列・科社学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包括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西部项目、重大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文库七种类型,至今为止,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只有201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苏联解体的二十周年祭》这一项目,另外由于一些项目未标明项目类型,所以这两项未统计在内。

根据表1,我国马列・科社学科的立项项目主要为一般项目,其次为青年项目、西部项目、重点项目。马列・科社中一般项目共立项1146项,占本学科立项总数的57.04%,是马列・科社学科的主体立项项目。青年项目占本学科立项总数的19.86%,从1995年最少的2项增加到2014年最多的48项,增福为46,增速快于立项项目总数的增速,这也客观的说明国家大力重视和支持青年力量的培养,这也为今后国家社科项目立项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之后的西部项目设立于2004年,立项数占到项目总数的14.09%,立项数量超过了重点项目的立项数量,表明了这与国家政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为了大力扶持和支援西部发展,因此从2003年开始进行西部计划。另外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立项数所占比例相对低,其中重点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6.87%,重大项目占到项目总数的0.89%,因为国家对这两大项目审核要求高、程序多。后期资助项目和成果文库两大项目均开设于2010年,所占项目总数的比重分别是0.89%、0.34%,这两大项目最终的成果形式是专著,对专业性要求较高,因此立项数量较少。从这一统计表中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国马列・科社学科的人才相对缺乏,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的力量相对薄弱。

(三)立项项目地域分布分析

表2统计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马列・科社学科项目立项地区的分布情况,此表借以考察本学科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表2首先体现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数据研究的全面性,本表统计的是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国家社科基金马列・社科学科的立项数目以及占总项目数的百分比。此外,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地区呈现集中性的特征,居首位的是北京,立项数目为326项,占总数的16.24%,从这一数据可以得出,北京在马列・科社这一学科的研究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北京在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方面是全国的核心地区,同时,北京的科研院所、高校、军队以及中央机关的机构的数量和水平是支持本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湖北、江苏、河南、湖南、山东、陕西的立项数在80项以上,是项目贡献的重要地区。然而,项目数较少的几个地区分别是、海南、青海、宁夏、内蒙古和山西,这六个地区共立项73项,占总项目数的3.64%,不难发现这些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科研能力相对薄弱。

(四)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系统分析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主要隶属于以下五大系统,分别是高校、党校、社科院、机关、军队体系,通过表3统计可以发现,在马列・科社学科的研究领域中,我国各省市的高校科研人才云集,高校科研人员是研究的主要力量,研究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强,是研究重要课题的主力军;同时,在党校系统中,马列・科社学科的立项项目也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与马列・科社学科的学科性质有关,我国大力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意识层面弘扬主旋律,奠定主基调;相对来说,术业有专攻,军队系统的立项数目较少。

(五)项目数较多的研究机构及科研人员分析

表4统计的是1994―2015年马列・科社学科立项总数在10项以上,包括10项的研究机构的信息,此表从微观上可以系统地把握出本学科在国家基金立项上的具体系统的集中性,有助于国家在资金,政策方面给予科研院所集中支持。

首先,从本表列出的数据中,共有36个机构立项数目超过10项,共立项674项,主要是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立项数目具有明显的隶属系统集中性,立项数目最多的是中央党校,为74项,占到总数的11%,是本学科研究的强力军,这与国家政策紧密相关,另外,其他党校共立项188项,占到总数的27.89%;排名第二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立项42项,占到总数的6.23%,中国社科院在马列・科社学科的研究中无论是专业性还是深度性方面一直是佼佼者;从本表中看到我国的大多高校也是项目产出的主要贡献者,共有26所高等院校立项434项,占到总数的64.39%。同时,本表反映出明显的地域集中性,这与表2统计的信息相一致,立项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北京、湖北两个省市,表明这两个地区的研究实力整体较强。

其次,高校立项分布又呈现明显的阶梯性,第一梯队为:华中师范大学立项34项、中国人民大学立项32项、山东大学立项27项、东北师范大学立项24项、武汉大学立项22项,共立项139项;第二梯队为:南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湖北大学立项18项、复旦大学立项17项,南京师范大学立项16项、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立项15项,共立项150项;第三梯队为: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共立项14项、北京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湘潭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立项13项、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立项12项、南京大学立项11项、河海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立项10项,共立项145项。高校主要体现出明显的专业性,主要是集中在全国各省份的综合性大学和师范类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院,表明了这些马列・科社学科专业强校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占有明显优势。

通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有的高校、军队、党校、党政机关以及其他机构的项目主持人信息进行统计,发现马列・科社学科研究人员的立项数主要在2项以下,3项的科研人员有15名,4项以上主要集中在7位研究者,这些科研人员是本学科领域的核心领军人物,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中立项数目最多的是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的聂运麟共立项5项,其中有两项为重点项目,客观上反映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本学科的研究成果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紧随其后的六位学者平均立项为4项,主要以一般项目居多,不难发现,他们大多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周期较长,而且研究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山东大学的王韵兴学者为例,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际运用,他所研究的四项项目中,有一项青年项目、一项重点项目,因此,也在本学科的研究深度和高度上有着突出的体现。

(六)项目成果预期分析

在项目申报、立项的程序中立项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是项目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选择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的起点,在某些方面,预期成果的选择是项目研究成果成败的关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预期成果形式多样主要以专著、研究报告、论文集为主,还有译注、工具书、光盘等形式,但是因具体学科的性质会有一定的形式成果。在马列・科社学科中,主要以专著、研究报告、研报、论文集单一项的形式立项,共680项,占到总数的97%,以专著+、论文集+等两种形式立项的共21项,占到总数的3%。

在这些成果中,专著立项占到总数的80.31%,当然这与不同的项目类型的要求有关。同时,马列・科社学科的专业性质决定着成果的形式,本学科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及其在某些领域及角度的理论运用,适合科研人员进行高、深程度的探索。另外,由于本学科的特殊性,没有译注、工具书、光盘等成果形式,因此,今后可以在成果形式上进行多样化创新,不断推进项目的深入探究。

三、小结

(一)研究现状概况

本文主要以马列・科社学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和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对我国1994―2015年间的马列・科社学科立项项目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基本上把握本学科发展的脉络和趋势。在22年间本学科取得了重大的发展,立项总数为2008项,项目类型多样主要以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为主,青年科研力量已经成为本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反映出国家对新力量的重视与培养,项目的地域分布以及项目负责人的所属单位、系统分布呈现集中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科教文事业发展快的省市高校,项目的预期成果形式多样,有专著、研究报告、译著等,并且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较快的发展,新疆、贵州等地的学科建设水平取得了提高。

(二)研究思路大致相似亟待新角度

马列・科社学科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项目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主要是集中在立项项目的总数、立项类型、立项地域分布、项目主持人所属单位系统分布、立项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分布、项目主持人和项目预期成果这八个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整体的研究思路基本相似。在最终的研究结果中则体现出立项项目存在地域、单位,所属系统等方面的不均衡现象、集中性现象,进一步推导出本学科研究建设的热点地区以及薄弱地区,面对不均衡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项目负责人单位集中在发达地区,因而提出要对相对薄弱地区如云南、等地进行政策倾斜,这样的研究思路是理论的一般延伸,这也会造成对同一立项数据的重复研究,这需要科研人员以及学者进行研究思路的新创造。

(三)加快形成学科研究的集聚效应

马列・科社学科具有自身发展的特色,理论性、专业性强,因此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不难发现,本学科应发展特色研究领域,加快形成学科研究的聚集效应,带领整个学科的向前发展。在表2、3、4信息统计的基础上,可以得出,通过进行不同单位机构、不同地域的联合,以高等院校、社科院为研究的主阵地,以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为主要的带头地区,进行优势互补,拓宽本学科研究的视角和深度。另外,科研人员可以借助跨学科的理论视野,不断深化相关理论内涵,整合本学科的领军人才和资源,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途径等方面进行突破,为我国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领域提供前瞻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俊,风笑天.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进展――基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统计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14(9)

[2] 张永汀.国家社科基金视角下我国政治学科研究状况分析――基于1993-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据的量化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3(3)

[3] 黄华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发展状况[J].科学学研究,2011(10)

[4] 覃正爱,赵亮,余倩.国家社科基金推动马列・科社学科蓬勃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9.11

[5] 鲍振东.落实“两个巩固”推进社科工作[N].辽宁日报,2013.11.19

[6] 姜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统计分析――以社会学为例[J].西南名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太谷 030801)

科研立项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10006

收稿日期:2013-04-25

作者简介:丁琦(1982-),男,安徽淮南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党中央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笔者在安徽省教育厅思政处的支持下于2013年1月对省内所有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9所高校(不包括军事院校)学科点建设情况开展了问卷调研分析,并与部分高校学科点负责人、导师和研究生进行座谈。

调查表明近年来我省高校,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学位〔2005〕64号),特别是2012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等一系列文件的要求,都能做到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学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努力做好本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工作。各校学科点的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文以问卷调研的实证数据为依托,深入分析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实状况、基本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希望借此能对加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一、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现状

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硕士学科点的设立。2005年国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单独设立为一级学科后,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快速发展,2006年一年内就有7所高校申请设立的16个二级硕士学科点、2个一级硕士学科点和3个二级博士点获批,占到当时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级硕士学科点的66.7%、一级硕士学科点和二级博士点的全部。近年来,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整体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学科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既推动了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一)从培养机构看,学科建设有较为具体而明确的培养依托机构

目前,我省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的高校共有9所。其中2所高校设有二级学科博士点,4所高校设有一级学科硕士点(见表1)。

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教社科〔2011〕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要求,目前我省多数设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高校先后成立了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合肥工业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大学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成立政治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工程大学也都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尚未完全独立成二级机构的另外三所高校培养机构改革进程也在有序推进。

通过依托独立设置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机构为培养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学位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分离问题,既加强了领导、完善了管理机制,又有效整合了资源,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也为促进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

(二)从建设成果看,学科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科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据统计,2004年以来,省教育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项目共立项580多项,项目经费250万元。全省高校累计承担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项目1 608项,累计投入科研经费97万元,2 692篇,出版专著117部,提交研究报告48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

近三年来,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共培养出博士36人,硕士578人,为我省高校培养输送了一批具有高学位学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骨干教师。有关高校学科点在省教育厅思政课建设专项工程扶持下,三年来对全省高校1 171名思政课教师和2 371名高校辅导员开展了岗前培训、进修学习、专题辅导等,为我省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素质提升作出了很大贡献。

同时,学科建设研究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发表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专著,各校学科点承担了多项富于地方特色的、应用性的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多次承办了影响力较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论坛和研讨会议。丰硕的研究成果及其广泛的影响,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也为我省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一定贡献。

(三)从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队伍建设看,学科建设初步形成了梯次较为合理的学术团队

为了有效提高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各校学科点始终坚持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建设为抓手,遴选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好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参与各学科点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成为学科建设的骨干力量,其影响力和带动力已经初步显现。

总体上看,目前学术队伍共有248人,其中教授95人,占总人数的38.3%;副教授114人,占46.0%;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147人,占59.3%,硕士生导师182人,占73.4%,博士生导师28人,占11.3%,年龄在30岁-49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有190人,占76.6%,梯队年龄结构较为合理(见表2-5,图1-3)。

(四)从凝炼学科研究方向看,学科建设的科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各校学科点在学科建设方面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在充分总结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紧密结合。在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改革工作的同时,始终牢牢抓住学科的科研工作不放松。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我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研工作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也逐步形成了各自研究方向上的鲜明特色和优势。如安徽大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相关论文,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引起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初步达到了既凝练了学科方向,又凸显学科特色的目标。

二、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

多年来,各校学科点在学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始终注重将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规定与本地区、本校、本学科点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符合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提供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的需要。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领导。近年来,各校校级党政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理论课建设的认知水平、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对本校学科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要功能是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学科支撑,所以必须把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放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上,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基本原则和基本任务。

(二)坚持以人才为本的原则,锻造学科人才梯队,抓好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各校学科点建设坚持一手抓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博士人才引进,一手抓教学科研骨干与青年教师培养,从而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完整、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性别结构平衡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队伍比例逐年增加,一大批毕业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重点学府、具有博士学位、学术素养较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不断充实到队伍中来,同时,教育部、教育厅开展实施的进修培训、项目申报也对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队伍建设给予了专项经费支持,促进了学术队伍的良性发展。

(三)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推进软硬件建设,搭好学术交流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原则,广泛吸收、借鉴有关学科、相关研究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开放创新的精神,学习其他省市兄弟院校的有益经验。要充分利用党和国家当前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机遇,争取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本学科建设的关注和投入,大力加强服务学科建设的各种软硬件设备建设,因地制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基地建设。一方面支持、鼓励省内学者到外省市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承办重要学术会议等方式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合作。通过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了宽松、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扩大了学术影响,拓展了本学科的发展空间,推动了学科建设的良性发展。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进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近年来,各校学科点注重深入研究学科的教育教学规律,切实改变传统单一灌输型教学观念,树立双向互动的研究型教学理念,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为核心的知识讲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三位一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模式。坚持以国情、省情以及本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出现的种种理论与实际问题为抓手,及时加开和更新符合时代需求和贴近大学生身心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实践中获得大学生们的广泛好评。注重将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成果及时加以理论的提炼与升华,用学科专业建设成果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其说服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三、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重道远,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的实践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学科整体性建设存在弱化,整体性研究不足

随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规模迅速扩张,其二级学科点迅速增加,但受原有教师队伍数量、专业、水平等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六个二级专业方向很难在一所高校的一个学科点获得并肩发展,学科的整体性建设推进在一所高校内存在现实困难。各二级学科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的地位也有待进一步明晰,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

(二)学科自身体系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两张皮”现象仍较突出

学科研究领域中存在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象,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联度不高,或者无关联性;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没有放在思政课教学科研单位进行建设;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研究生导师没有承担思政课的教学任务;学术队伍中部分教师无学科专业背景或学科背景较单一,一些教师只承担学科建设任务,或者只承担教学任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一岗双能”、“一身二任”的要求。

(三)学科内涵建设上仍需加强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建设也是侧重于学科研究范围,在学科方向凝练上仍显不够。学科点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脱节,两者未能形成良性互动,学科建设的成果未能够很好的融入教学中,一些学科点的研究生课程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校近年来扩招使得师生比差距进一步拉大,教师教学负担变得更为沉重,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教研中去,进而影响到学科建设和发展。

(四)学科点研究生培养仍存在不足

近年来,受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等影响,特别是在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大的背景下,跨专业报考的考生较多,学科点研究生生源质量在下降。又因导师人数有限,培养经费投入跟不上扩招规模等原因,使该学科研究生学术素养及研究成果整体质量不高;部分研究生对相关理论背景掌握不深、不透,缺乏学术研究习惯;部分研究生在服务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等方面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该学科研究生就业选择性少,真正在高校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和辅导员等“专业对口”的人不多,而“公考”等各类入职考试,在岗位专业设置上给予该学科专业机会很少,造成一些研究生对自身专业认可度不高,这给该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和学科持续发展都带来了难题。

四、改进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工作的建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但由于它作为一级学科的时间还不长,如何加强这一学科的建设工作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我省高校在学科建设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问题,我们就如何开展好本学科建设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一)推进学科内涵发展

提高思想认识,把学科建设的出发点放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上,着力解决好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的协同发展。推进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与研究,又要注重二级学科发展的均衡化、个性化、特色化,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同其他优势学科的嫁接和交叉融合。以学位点建设推动学科发展,拓宽支持本学科发展的路径,搭建更高的平台。在重点研究基地申报与建设、社科基金申报、学科建设标准落实、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二级学科本科专业设置、学位点招生规模、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学术期刊建设等方面给与政策性扶持,确保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大对学科建设支持力度

从国家层面、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上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项目上的扶持倾斜,资金上的投入保障。为本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有利的内外环境。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基金,资助高校举办本学科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访学或开展合作研究;设立更多,更加均衡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点。考虑能否在“985”和“211”高校都应该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

(三)加强学科队伍建

强化学科队伍建设,是确保学科建设工作科学发展、稳步推进的关键环节。学科队伍建设应按照“一身二任”,“一岗双能”的原则进行,着力化解“两张皮”矛盾。构建新的学科队伍建设管理机制,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切实提高高校领导对本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认知水平、管理水平和重视程度,进而促进本校培养和造就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学科队伍。

(四)加强学科建设的督促检查

实施学科的动态管理。定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较差的授权单位按照程度予以限期整改、暂停招生乃至取消授权点处理的退出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申报和审批。学科建设要以质量为生命线,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研究源泉,注重对现实重大理论和问题的回答,在研究生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把人才培养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硕士生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情况简要汇报[R].合肥,2012-06-02.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Z]. 2012-06-02.

[3]杨瑞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系的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74-80.

科研立项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科研项目;生命周期;项目核算;内部会计控制

目前,我国存在众多的科研院所及科研企业,它们一方面承担着国家与地方科技计划等科研课题,另一方面也自主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专利、论文、产生新成果等。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程度的提高不容忽视,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也对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是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它是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概念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结束阶段,而这四个阶段具体分成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个过程组。不难发现,科研经费从预算到项目结题贯穿了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怎样科学进行项目预算、有效执行,确保科研经费的安全高效,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会计控制,一直是科研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讨论的话题。

一、科研单位项目核算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一)科研单位项目核算的意义

以项目为对象的会计核算是科研单位核算重点,每个科研项目是一个独立的会计核算体,反应其从“孕育”、“申请”、“立项”、“执行”、“结题”等阶段的资金流,归集其整个生命周期的预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等会计信息。当一个项目结题了,针对这个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也就结束。不难看到,以项目为对象的会计核算能够帮助科研单位更好的实施预算管理,使其编制有参考、执行有比较、调整有依据,同时合理配置科研经费和单位资源,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还能保障科研单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确保科研任务的有效开展,提高科研单位适应市场的变化。

(二)科研单位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避免和降低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会计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任何一个单位,尽管规模大小不一,企业性质特点不同,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能够建立企业良好有序的工作环境,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确保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实现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制度保障,同时内部会计控制能够帮助科研单位更好地预测风险、分析风险和处理风险,为科研单位的运营降低风险发生率。

二、完善科研单位项目核算和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用思考

(一)在科研项目生命周期规划阶段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管理

科研项目孕育阶段,相关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预算的编制审核,认真阅读相关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并了解其他相关制度的要求与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报坚持:(1)目标相关性原则:课题经费支出应以课题任务目标为依据,各项费用支出总量、强度与结构等符合课题任务的规律和特点。严禁使用课题经费支付各种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严禁以任何方式变相谋取私利;(2)政策相符性原则:课题经费支出和经费预算执行应符合国家财务政策和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以及课题预算书承诺的有关事项;(3)经济合理性原则:课题经费使用和支出要勤俭节约,要严格按照经费开支的范围和标准执行,预算执行应经济、合理、高效。

(二)在科研项目执行到结题阶段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管理

科研单位资金来源渠道多,在科研项目执行到结题阶段是科研资金活动频繁期,比较典型的是科研院所,在我国科研院所一般属于事业单位性质,随着科研成果逐步向市场转化,使其同时具有企业核算特性,所以既有来源于经营活动的资金,也有来源于各类科研经费拨款的资金,科研经费强调专款专用,尤其是来源于同级财政的科研经费,严格要求在零余额账户内拨付及使用,资金计划性强;与此同时非财政拨款的科研性资金,通常在每年年末集中支付,科研项目开支的资金占用量大,占用时间长,造成年底突击支付,这样造成资金的“季节性”波动大,针对这些资金现象内部会计控制需要制定严格的预算资金使用制度,根据项目定期分阶段比对预算执行进度,找出预算和实际的差异,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编制科学的预算调整,严格预算的报审制度,同时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各项经费开支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制,有力保障科研任务的完成。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竞争力

科研单位必须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如今科研单位的经营环境在发生着变化,很多的科研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将会进行市场经济,所以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必不可少。林业科研事业单位在申报项目之前必须对项目将来会遇到的风险进行预测,对于不同的风险要做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科研单位要想有效地实施项目会计核算,首先根据科研单位项目核算的特点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针对项目生命周期每个阶段风险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措施,制定科学的授权审批制度、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其次构建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保证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内部控制相关工作;最后科研单位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单位的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使得科研单位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祖军.浅谈林业基层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利弊[J].当代会计,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