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工程的定义范例6篇

通信工程的定义

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 J2EE技术 工作流 管理系统 功能

工作流管理系统(英文缩写:WfMS)作为一种软件系统,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工作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工作流系统必然会成为各企事业单位必不可少的办公工具。

一、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组成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工作流进行定义、建立及执行。在此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当中,要将各节点的活动协调好,执行事先已定义好的工作流,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由过程定义工具、过程定义、工作流执行子系统和工作流引擎、工作流控制数据、工作流相关数据、工作表和工作表处理程序、应用程序和应用数据等几个部分组成。

1、过程定义工具:一种形式化定义语言或一组用户信息传输命令,它是用来描述所创建的业务过程。

2、过程定义:包含了开始和结束条件、所有组成活动及安排规则、所有参与者的工作职责、调用应用程序以及数据等相关信息,以上信息均是工作流执行子系统所要执行的内容。

3、工作流执行子系统和工作流引擎:简而言之,也就是过程执行环境,工作流执行子系统所包含的引擎至少是一个,工作流管理系统中最为关键的软件元素就是工作流引擎。它的功能比较强大,包括对过程定义进行说明、对过程进行创建并执行、所有活动的安排、将工作项加入到用户工资表中、通过API对应用程序进行调用、对工作流进行监督与管理。该子系统不止一个工作流引擎,它们通过相互协作来完成所有业务过程。

4、工作流控制数据:即工作流执行子系统和工作流引擎所管理的数据,如一些状态信息。

5、工作流相关数据:即有关业务过程的数据,工作流管理系统通过决策数据或传输数据等对工作流的状态变化进行确定。不管是工作流引擎还是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工作流相关数据。

6、工作表和工作表处理程序:工作表将有关流程参与者的所有工作项陈列出来;而其处理程序是管理用户对工作表的操作,用户可以通过该处理程序选择工作表中一个工作项,对工作项进行再次分配,对完成的工作项进行提示,调用正在处理的工作项中的应用程序。

7、应用程序和应用数据:工作流管理系统可直接对应用程序进行调用,也可由应用程序进行调用。通过应用程序调用,工作流管理系统可以通过调用应用程序而实现活动执行的半自动化或自动化,也可以给予业务参与者一些帮助。不同于工作流控制数据及相关数据,对于应用程序而言,应用数据是有限定的,它们并不能用于工作流管理系统所有部件。

二、应用J2EE实现的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功能

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分为管理员和工作台这两个模块。管理员模块包含五个部分,即机构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模块管理以及流程管理;而工作台模块包含四个部分,即新工作、已完成工作、待处理工作和已处理工作。以下是对管理员模块功能的描述:

(1)机构管理:其描述方式采取的是树形结构,管理员通过此版块可以对企业的所有机构结构进行查看,还可对机构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改,并可直接对界面上的机构进行移动操作。

(2)用户管理:用户直属某机构,管理员可以通过此版块对企业的每个用户的信息进行查看,也可对个别机构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查看,用户信息主要包括一些基本信息和系统角色。管理员可根据需要对用户信息进行相应的修改,也可直接对用户进行移动操作。

(3)角色管理:用户管理可通过系统角色而变得更加简单,该版块包括的操作有添加、删除、修改以及授权。

(4)模块管理:可进行添加、删除以及修改等操作,可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动态管理。

(5)流程管理:在完成流程建模后,管理员可对其进行文件压缩操作,再在系统中进行部署。不仅可以部署和删除系统的某些流程,还能对流程定义文件和图片进行查看,详细描述流程信息。除此之外,对流程表单进行定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可以实现数据的动态化。

系统在完成流程部署之后,用户开始执行的业务过程即是工作台模块,以下是对每个功能模块的描述:

(1)新工作:用户在提交新的工作时首先要对系统已定义的流程进行选择,再将相关的数据补充进去并保存。此时新工作还是刚刚新建,用户还能做相应的修改,若提交了,新工作就不能删除了,只能看到目前工作的状态以及领导审批的具体信息。

(2)已完成工作:指的是各级领导对用户提交的工作已审批,处于完成状态的工作,通过该模块用户可以对工作的具体信息进行查看。

(3)待处理工作:这个工资表主要是记录用户需要但未处理的工作,通过这个模块用户可以对需要处理的工作进度以及具体信息进行查看和审批。

(4)已处理工作:这个工作列表主要是记录用户已处理的工作,这样用户查看和审查起来较为方便。

三、系统设计

基于篇幅这里介绍仅介绍部署流程界面的设计。只给以下系统设计。

系统统一采用ExtJS库做的界面,具有较好的外观,可支持动态换肤,真正做到One Page, One Application的设计。管理员先在jBPM的流程设计器中定义系统业务流程,jBPM流程设计器只需通过简单的拖拽,即可画出美观的流程,并生成流程定义文件processdefinition.xml、流程定义图片processimage.jpg和供流程监控用的gpd.xml文件。jBPM流程设计器如图1所示。

然后将流程定义文件打包成zip文件,通过协同工作平台提供的接口,部署流程。如图2所示。

系统提供单点登录入口,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通过Web Service的登录接口对用户进行检验,合格后登录进系统。登录成功后,跳转到系统的主页面。

参 考 文 献

[1] 付松龄,谭庆平. 基于J2EE的分布式工作流管理系统方案[J]. 计算机应用,2003,08:117-120

[2] 李嘉菲,刘大有,于万钧. 基于J2EE的交互式工作流管理系统[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2:208-210

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2

关键词:工作流技术 广电BOSS系统 业务处理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数据通信和网络技术也随着经济大潮不断向前推进。同时,广播电视及网络传播公司为大众服务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在开通了比较传统的模拟电视业务的基础上,还开通了数字电视这类科学先进的电视业务。同时以数字电视为基础又开发了许多增值业务,使公司的服务和销售范围不断扩大。

一、工作流技术的定义及相关阐述

工作流技术的比较正规的定义是IBM ALmaden提出的定义:工作流是警醒过程中的一种计算机化的表示模型,定义了完成整个过程需要的各种参数。而大众化的定义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多人或者单位之间的流转循环式的完成工作任务,并在计算机网络的管理环境下具体表现为信息和数据在多个人员和单位间的传送。

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BOSS)中的核心模块就是工作流管理。BOSS系统会把所有的广播电视业务业务流程图进行完善的处理和定义成工作流模板。工作流引擎会根据业务的类型条件等再根据其内部已经激活开发的工作流模板创建工作流实例调度管理实例的运行,这样在客户统一办理业务的情况下更加方便自然。

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需保存在业务模型中,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业务处理流程的定义和一些功能的分离。对于业务流程的调度应该视为一个系统的功能模块,一定要将每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功能,应该根据事先定义好的过程逻辑一起串联起来,从而实现业务的这一端到那一端的合理处理。业务处理流程需要一定的调整,此时只把过程逻辑重新的定义和规划一下就可以了,从而流程改变的时候就十分方便了。

过程模板的定义:企业业务的处理流程的计算机形式化的具体描述。一个准确且完整的模板定义分为三个维度:过程逻辑、组织结构、信息基础设施。

1. 过程逻辑:环节和环节之间的串联和转换形成的。

2. 组织机构:参与业务处理流程中的组织或员工。

3. 信息基础设施:参与业务处理流程的业务系统以及应用程序。

人工处理和自动激活是工作流在运行过程中的方式,通过这两种方式与IT设施之间进行交换。

二、在工作流基础上的广电网络BOSS结构详解

广电BOSS系统是以工作流为基础的,它的功能结构主要体现在:工作管理、接口管理、业务管理以及开通、用户接人平台、数据管理、IT基础平台。在这几项中接口管理负责内外系统其他系统的接口。在BOSS系统中会默认为工作流平台作为系统底层的支撑平台,这样才会实现业务流程的定义以及管理。

在广电BOSS系统中,主要采用组件和框架技术然后按照组件—框架加上消息总线的方式来实现设计和完善。此种模型是在以前的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等模型的基础上做了有效的提升。对象总线是由工作流引擎来发挥的,此引擎能实现和完成外部接口的职能,从而完成外部应用的集成和整合。工作流引擎会通过消息机制来完成一系列的组件的通信。当其中的一个组件发出消息的时候,工作引擎的消息监控程序会捕获这个组件发来的消息,然后会通过实现定义好的消息规划,并对其作出解释,在最后的时候再执行这个消息发来的指令,并且会将结果回传给这个发出消息的组件。

三、工作流技术广电BOSS系统中实际应用

广电企业会在接受客户请求的基础上从而形成客户订单。引擎会根据相关的订单内容来自动寻找匹配的过程模板从而更加高效的创建过程实例并解释过程的逻辑,同时也管理订单在环节层面上的的工作流转。这样的系统安排会使订单流在发展的任一一个环节的时候对相应的工作类型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具体单位和派发工单。之后经过组织结构和信息系统的协同调节并激活订单,最终为客户和买家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工作流技术可以对广电进行有效的业务流程规划和业务流程的设计和建模。报装、迁移、增加终端、暂停及用户资料变更等。工作流为报装业务的工作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订单的生成:从一般意义上来讲订单生成就是把来自每一种途径的业务受理申请之类的业务通通转变为系统订单实例的全过程,同时支持多种途径的订单生成,其中也包括从客户那里直接录入的订单等。

2.订单的分解:订单分解就是把相对于组合产品的总的订单在科学系统内分解为单个产品和单个客户的子订单,其中每一个小的订单都有很详细的流程。只是对组合产品的总订单才进行订单分解。订单分解信息和分解规则信息都要十分的准确无误的。

3.订单的撤单:在执行中或未执行的任务进行阻断行为,撤销订单应该经过审批才能撤单。其一般步骤为:客户申请 — 审批 — 费用计算 — 确认— 回执生成 — 工单送至相关部门。

4.工单的调度:是指在工作流的模块定义的流程在对工单进行调整执行的整个过程。工单调度会把各个阶段的未完成任务中提取出来,然后按照设定的规则、客户的订单性质和上面环节的业务处理情况和信息,然后把这些任务传送给下一个环节进行处理。

5.工单的竣工:即由订单所产生的工单回笼,然后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具体流程为:提供自动和人工竣工模式、支持资源的占用复核、对原预占实行实占、及时记录工单处理状态、支持业务的整个过程的审计工作。

6.工单的跟踪及合并:工单跟踪就是对订单进行管理和监督;工单合并就是从总订单中分解出单个的订单进行系统的合并处理。(注:只限组合产品)

这两种模式都是尾声工作,跟踪能合理的调度订单,给予整个工程做好完善;订单合并将总订单信息和子订单信息还有执行人以及完成的合理时间等都会进行有效且科学后续处理。

结束语

采用工作流技术实现了流程逻辑与业务逻辑的相对分离,同时也支持者业务流程分析和业务单元自动组装以及标准的规范化定义。也因此大大的降低了某些开发流程的开发难度,大大提高了应用系统运行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斌,王晓红.给予工作流技术的可事实BPR的广电网络业务经营支撑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5,32(5):15-18.

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3

 

关联类型)l 厂] IfcRelDef'mesByType I(类型关联对象) (类型关联实体)广图7 IFC标准中的墙体属性集定义.模型的设计与系统实现.1 BIM模型的设计参照IFC标准模型的逻辑结构,兼顾模型的运行效率和方便性,采用简化的IFC模型作为文中模型的组织结构.这样既保证了模型的高效性,又便于模型导出为IFC模型文件.图8所示为结构施工图设计BIM模型的主要逻辑结构,主要包括结构构件模型、计算结果模型、材料信息模型、属性定义模型4部分.其中,结构构件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结构,所有的结构构件类(梁、柱、板、墙等)均派生于建筑构件类(BuildingElement),通过构件关联类可以建立结构构件之间的关联关系;计算结果模型主要包括结构内力分析结果和结构设计结果两部分信息,通过建筑构件类与计算结果类(CalculationResuh)的耦合关系,建立计算结果与结构构件的关联;材料信息模型主要包括混凝土材料和钢筋材料两部分信息,通过材料关联类建立材料属性与结构构件的关联;属性定义模型为BIM模型的动态扩展提供了接口,通过属性定义关联类实现结构构件动态属性的定义..2 系统实现根据前文设计的BIM模型,在Visual Studio.平台下利用AutoCAD二次开发实现了基于BIM的结构施工图设计原型系统(简称BIMSD).图9所示为该系统的逻辑结构图,包括数据层、接口层、模型层和应用层.数据层是本系统相关数据的来源,包括系统信息、BIM模型信息、设计规则信息、图档管理信息、文件信息;接口层是实现物理存储数据到模型的接口,其中IFC访问接口可以实现建筑模型的提取,BIM模型访问接口可以实现BIM数据库到内存BIM模型的映射;模型层是系统的核心,通过对BIM模型信息的定义可以满足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各项应用需求;应用层包括BIM模型的各项应用.除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外,还能实现三维模型检查、设计结果的规范校验、算量统计、模型与图档的设计管理等功能.应用验证以一个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对模型和系统进行测试验证,应用流程详见图10.首先,在Revit Architecture 2009中建立建筑BIM模型;然后利用CSI公司的CShRevit插件,在Etabs软件中导人Revit模型生成Etabs分析模型,补充荷载信息、约束条件,进行内力分析和配筋设计(①);将模型导出为IFC模型文件,利用BIMSD的文件解析接口提取IFC文件中的结构构件模型②),形成BIMSD构件信息模型;将Etabs软件结构设计结果导出为Access数据文件,利用BIMSD的结构模型导人接口读取结构内力结果、材料信息、配筋结果(③),并与构件信息模型关联,形成完整的结构施工图设计BIM模型;最后,基于BIMSD模型可以进行三维模型检查(④)、基于“平面整体表示法”

 

的结构施工图设计(⑤)、结构构件混凝土及钢筋的算量统计(⑥)等工程应用.结论与展望文中对基于BIM的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流程和模型描述方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的BIM设计模型,开发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设计系统,并进行了应用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4

网络管理已经成为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网络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越多,规模越大,网络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就越复杂。计算机网络和电信网的管理技术是分别形成的,但到后来渐趋同化,差不多具有相同的管理功能和管理原理,只是在网络管理上的具体对象上有些差异。

通常,一个网络由许多不同厂家的产品构成,要有效地管理这样一个网络系统,就要求各个网络产品提供统一的管理接口,即遵循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这样,一个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就能方便地管理其他厂家的产品,不同厂家的网络管理产品之间还能交换管理信息。

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设计时,就定位在是一种易于实施的基本网络管理工具。在网管领域中,它扮演了先锋的角色,因OSI的CMIP发展缓慢同时在Internet的迅猛发展和多厂商环境下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的驱动下,而很快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SNMP的管理结构如图1所示。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每个网络节点上存放一个管理信息库MIB(ManagementInformationBase),由节点上60(agent)负责维护,管理者通过应用层协议对这些进行轮询进而对管理信息库进行管理。SNMP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简单性。它的设计原则是尽量减少网络管理所带来的对系统资源的需求,尽量减少agent的复杂性。它的整个管理策略和体系结构的设计都体现了这一原则。

SNMP的主要优点是:

·易于实施;

·成熟的标准;

·C/S模式对资源要求较低;

·广泛适用,代价低廉。

简单性是SNMP标准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在大型的、多厂商产品构成的复杂网络中,管理协议的明晰是至关重要的;但同时这又是SNMP的缺陷所在——为了使协议简单易行,SNMP简化了不少功能,如:

·没有提供成批存取机制,对大块数据进行存取效率很低;

·没有提供足够的安全机制,安全性很差;

·只在TCP/IP协议上运行,不支持别的网络协议;

·没有提供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通信的机制,只适合集中式管理,而不利于进行分布式管理;

·只适于监测网络设备,不适于监测网络本身。

针对这些问题,对它的改进工作一直在进行。如1991年11月,推出了RMON(RernoteNetworkMonitor)MIB,加强SNMP对网络本身的管理能力。它使得SNMP不仅可管理网络设备,还能监测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等信息,1992年7月,针对SNMP缺乏安全性的弱点,又公布了S-SNMP(SecureSNMP)草案。到1993年初,又推出了SNMPVersion2即SNMPv2(推出了SNMPv2以后,SNMP就被称为SNMPv1)。SNM-Pv2包容了以前对SNMP的各项改进工作,并在保持了SNMP清晰性和易于实现的特点以外,吸取了CMIP的部分优点,功能更强,安全性更好,具体表现为:

·提供了验证机制,加密机制,时间同步机制等,安全性大大提高;

·提供了一次取回大量数据的能力,效率大大提高;

·增加了管理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从而支持分布式管理结构,由位于中间层次(intermediate)的管理者来分担主管理者的任务,增加了远地站点的局部自主性。

·可在多种网络协议上运行,如OSI、AppleTalk和IPX等,适用多协议网络环境(但它的缺省网络协议仍是UDP)。

·扩展了管理信息结构的很多方面。特别是对象类型的定义引入了几种新的类型。另外还规范了一种新的约定用来创建和删除管理表(managementbrs)中的“行”(rows)。

·定义了两种新的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DataUnit)。Get-Bulk-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检索大数据块(largedatablocks),不必象SNMP那样逐项(itembyitem)检索;Inform-Request协议数据单元允许在管理者之间交换陷阱(tran)信息。

CMIP协议是在OSI制订的网络管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管理协议。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协议与管理信息库组成。

CMIP是基于面向对象的管理模型的。这个管理模型表示了封装的资源并标准化了它们所提供的接口。如图2所示了四个主要的元素:

·系统管理应用进程是在担负管理功能的设备(服务器或路由器等〕中运行的软件:

·管理信息库MIB是一组从各个接点收集来的与网络管理有关的数据;

·系统管理应用实体(systemmanagementapplicationentities)负责网络管理工作站间的管理信息的交换,以及与网络中其它接点之间的信息交换;

·层管理实体(layermanagemententities)表示在OSI体系结构设计中必要的逻辑。

CMIP模型也是基于C/S结构的。客户端是管理系统,也称管理者,发起操作并接收通知;服务器是被管系统,也称,接收管理指令,执行命令并上报事件通知。一个CMIP操作台(console)可以和一个设备建立一个会话,并用一个命令就可以下载许多不同的信息。例如,可以得到一个设备在一段特定时间内所有差错统计信息。

CMIP采用基于事件而不是基于轮询的方法来获得网络组件的相关数据。

CMIP已经得到主要厂商,包括IBM、HP及AT&T的支持。用户和厂商已经认识到CMIP在企业级网络管理领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企业级网管对横跨多个管理域的对等相互作用(peertopeerinteractions)的要求。CMIP特别适合对要求提供集中式管理的树状系统,尤其是对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的管理。这就是下面提到的电信管理网。

二、电信管理网TMN

电信管理网TMN是国际电联ITU-T借鉴0SI中有关系统管理的思想及技术,为管理电信业务而定义的结构化网络体系结构,TMN基于OSI系统管理(ITU-UX.700/ISO7498-4)的概念,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中有所发展.它使得网络管理系统与电信网在标准的体系结构下,按照标准的接口和标准的信息格式交换管理信息,从而实现网络管理功能。TMN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使管理功能与电信功能分离。网络管理者可以从有限的几个管理节点管理电信网络中分布的电信设备。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M.3010建议中指出,电信管理网的基本概念是提供一个有组织的网络结构,以取得各种类型的操作系统(OSs)之间、操作系统与电信设备之间的互连。它采用商定的具有标准协议和信息的接口进行管理信息交换的体系结构。提出TMN体系结构的目的是支撑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规划、配置、安装、操作及组织。

电信管理网TMN的目的是提供一组标准接口,使得对网络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及对网络单元的管理变得容易实现,所以,TMN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网管各部分之间的互连性的要求。集中式的管理和分布式的处理是TMN的突出特点。

ITU-T从三个方面定义了TMN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即功能体系结构(FunctionalArchitecture),信息体系结构(InformationArchitecture)和物理体系结构(PhysicalArchitecture)。它们分别体现在管理功能块的划分、信息交互的方式和网管的物理实现。我们按TMN的标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TMN系统的结构进行设计。

功能体系结构是从逻辑上描述TMN内部的功能分布。引入了一组标准的功能块(Functionalblock)和可能发生信息交换的参考点(referencepoints)。整个TMN系统即是各种功能块的组合。

信息体系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管理信息模型和管理信息交换。管理信息模型是对网络资源及其所支持的管理活动的抽象表示,网络管理功能即是在信息模型的基础上实现的。管理信息交换主要涉及到TMN的数据通信功能和消息传递功能,即各物理实体和功能实体之间的通信。

物理体系结构是为实现TMN的功能所需的各种物理实体的组织结构。TMN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具体的物理体系结构,从功能体系结构到物理体系结构存在着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随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在物理体系结构和功能体系结构之间有一定的映射关系。物理体系结构中的一个物理块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个或多个功能块,一个接口实现了功能体系结构中的一组参考点。

仿照OSI网络分层模型,ITU-T进一步在TMN中引入了逻辑分层。如图3所示:

TMN的逻辑分层是将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映射到事务管理层BML(BusinessManagementLayer),业务管理层SML(ServiceManagementLayer),网络管理层NML(NetworkManagementLayer)和网元管理层EML(ElementManagementLayer)。再加上物理存在的网元层NEL(NetworkElementLayer),就构成了TMN的逻辑分层体系结构。从图2-6可以看到,TMN定义的五大管理功能在每一层上都存在,但各层的侧重点不同。这与各层定义的管理范围和对象有关。

三、TMN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

1.利用TMN的开发工具开发TMN的必要性

TMN的信息体系结构应用OSI系统管理的原则,引入了管理者和的概念,强调在面向事物处理的信息交换中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如前所述,TMN是高度强调标准化的网络,故基于TMN标准的产品开发,其标准规范要求严格复杂,使得TMN的实施成为一项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再加上OSI系统管理专业人员的相对缺乏,因此,工具的引入有助于简化TMN的开发,提高开发效率。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TMN标准的开发平台有HPOVDM、SUNSEM、IBMTMN平台和DSET的DSG及其系列工具。这些平台可以用于开发全方位的TMN管理者和应用,大大降低TMN/Q3应用系统的编程复杂性,并且使之符合开放系统互连(OSI)网络管理标准,这些标准包括高级信息模型定义语言GDM0,OSI标准信息传输协议CMIP,以及抽象数据类型定义语言ASN.1。其中DSET的DSG及工具系列除了具备以上功能外,还具有独立于硬件平台的优点。下面将比较详细论述DSET的TMN开发工具及其在TMN开发中的作用。

2.DSET的TMN开发工具的基本组成

DSET的TMN开发工具从功能上来讲可以构成一个平台和两大工具箱。一个平台: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DistributedSystemGenerator);两个工具箱:管理者工具箱和工具箱。

分布式系统生成器DSG

DSG是用于顶层TCP/IP、OSI和其它协议上构筑分布式并发系统的高级对象请求0RB。DSG将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和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提供构筑分布式计算的软件平台。通信基础设施支持分布式计算中通信域的通信要求。如图4所示,它提供了四种主要的服务:透明远程操作、远程过程调用和消息传递、抽象数据服务及命名服务。借助于并发的面向对象框架,一个复杂的应用可以分解成一组相互通信的并发对象worker,除了支持例如类和多重继承等重要的传统面向对象特征外,为了构筑新的worker类,DSG也支持分布式对象。在一个开放系统中,一个worker可以和其它worker进行通信,而不必去关心它们所处的物理位置。

DSG提供给用户用以开发应用的构造块(buildingblock)称为worker。一个worker可以有自己的控制线程,也可以和别的线程共享一个控制线程,每个Worker都有自己的服务访问点SAP(ServiceAccessPoint),通过SAP与其它worker通信。Worker是事件驱动的。在Worker内部,由有限状态机FSM(FiniteStateMachine〕定义各种动作及处理例程,DSG接受外部事件并分发到相应的动作处理例程进行处理。如图5所示,独占线程的此worker有三个状态,两个SAPs,并且每个SAP的消息队列中都有两个事件。DSG环境通过将这些事件送到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中来驱动worker的有限状态机。

Worker是分布式的并发对象,DSG用它来支持面向对象的特点,如:类,继承等等。Worker由workerclass定义。Worker可以根据需要由应用程序动态创建。在一个UNIX进程中可以创建的Worker个数仅受内存的限制。

管理者工具箱由ASN.C/C++编译器、CMIP/ROSE协议和管理者代码生成器MCG构成,如图6所示。

其中的CMIP/ROSE协议提供全套符合Q3接口选用的OSI七层协议栈实施。由于TMN在典型的电信环境中以面向对象的信息模型控制和管理物理资源,所有被管理的资源均被抽象为被管对象(M0),被管理系统中的帮助管理者通过MO访问被管理资源,又根据ITU-TM.3010建议:管理者与之间通过Q3接口通信。为此管理者必须产生与通信的CMIP请求。管理者代码生成器读取信息模型(GDMO文件和ASN.1文件),创立代码模板来为每个被定义的MO类产生CMIP请求和CMIP响应。由于所有CMIP数据均由ASN.1符号定义,而上层管理应用可能采用C/C++,故管理者应用需要包含ASN.1数据处理代码,管理者工具箱中的ASNC/C++编译器提供ASN.1数据到C/C++语言的映射,并采用“预处理技术“生成ASN.1数据的低级代码,可见利用DSET工具用户只需编写网管系统的信息模型和相关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文件,然后利用DSET的ASNC/C++编译器,管理者代码生成器即可生成管理者部分代码框架。

工具箱包括可砚化生成器VAB、CMIP翻译器、ASN.C/C++Toolkit,其结构见图7。用来开发符合管理目标定义指南GDMO和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MIP规定的应用.使用DSET独具特色的工具箱的最大的好处就是更快、更容易地进行应用的开发。DSET在应用的开发上为用户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个典型的GDMO/CM1P应用包括三个代码模块:

·、MIT、MIB的实施

·被管理资源的接口代码

·后端被管理资源代码

第一个模块用于处理与MO实施。工具箱通过对过滤、特性处理、MO实例的通用支持,自动构作这一个模块。DSET的这一部分做得相当完善,用户只需作少量工作即可完成本模块的创建。对于mcreate、m-delete、m-get、m-cancel-get、m-set、m-set-confirmed、m-action、m-action-confirmed这些CMIP请求,第一个模块中包含有缺省的处理代码框架。这些缺省代码都假定管理者的CMIP请求只与MO打交道。为了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DSET工具箱又提供在缺省处理前后调用用户程序的接入点(称为Userhooks)。当某CMIP请求需与实际被管资源或数据库打交道时,用户可在相应的PRE-或POST-函数中加入自己的处理代码。例如,当你需要在二层管理应用中发CMIP请求,需望获取实际被管资源的某属性,而该属性又不在相应MO中时你只需在GDMO预定义模板中为此属性定义一PRE-GET函数,并在你自己的定制文件中为此函数编写从实际被管设备取到该属性值的代码即可。DSET的Agent代码在执行每个CMIP请求前都要先检查用户是否在GDMO预定义文件中为此清求定义了PRE-函数,若是,则光执行PRE-函数,并根据返回值决定是否执行缺省处理(PRE-函数返回D-OK则需执行缺省处理,否则Agent向管理者返回正确或错误响应)。同样当Agent执行完缺省处理函数时,也会检查用户是否为该请求定义了POST-函数,若是则继续执行POST-函数。至于Agent与MO之间具体是如何实现通信的,用户不必关心,因为DSET已为我们实现了。用户只需关心需要与设备交互的那一部分CMIP请求,为其定制PRE-/POST函数即可。

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 句子语境;汉语阅读;词汇识别;眼动;ERP

分类号 B842

1 问题的提出

词汇识别(word recognition)即词汇的意义获得,既包括形、音等词汇特征的确认过程,也包括词汇信息的提取过程。词汇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词汇通达和词汇歧义消解展开的。在词汇通达的研究中,形、音的作用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在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中,句子语境的作用以及句子语境与歧义词不同意义的交互作用是理解词汇歧义消解的关键,也是词汇歧义消解模型争论的实质。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采用行为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词汇识别的各种理论模型。然而传统研究方法考察的指标单一,而且往往存在次级任务的干扰,难以精确地揭示语言理解中的即时加工及自动加工过程。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分别从行为反应层面与神经生理层面上考察词汇识别的加工过程。

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是目前研究方法整合的一个新动向(Sereno&Rayner,2003;Camblin,Gordon,&Swaab,2007;陈庆荣等,2011)。眼动方法和ERP技术都具有即时测量的特点,能够对阅读过程进行同步的、动态的监控。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技术缺陷。在眼动方法中,注视时间和认知加工并非是一种理想的耦合,需要利用ERP技术提供互补的证据,而ERP技术则存在材料呈现范式不符合自然阅读情境的问题(陈庆荣等,2011)。因此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优势互补,弥补单一研究方法的不足。眼动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正常的阅读过程及词汇识别问题。然而,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个词汇识别的过程,还涉及到语义整合。因此,被试对特定词汇的注视时间不能准确地反映词汇识别的时间点,但ERP技术则可以阐明这一问题。眼动方法和ERP技术的结合不仅可以用于考察阅读中哪些因素影响词汇识别,还能够有效地揭示这些因素为什么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Sereno&Rayner,2003)。本研究关注语境、词频等因素对词汇识别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眼动方法和ERP技术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合理、可行的研究手段。

语境影响词汇加工,这一现象既存在于视觉加工中(Yang,Perfetti,&Liu,2010;Camblin et al.,2007),也存在于听觉加工(Leonard,Baum,&Pell,2001;Holt&Lotto,2002)以及跨通道的视-听加工中(Li,Yani,&Ren,2009;Dick,Solodkin,&Small,2010)。采用眼动方法和ERP技术,Camblin等人(2007)考察了句子阅读中词汇信息与篇章信息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在由多个句子组成的短文阅读中,篇章一致性效应在认知加工的早期和晚期均对眼动指标和ERP指标产生较强的影响。虽然与篇章不一致的词汇在句子水平上与语境一致,但仍对词汇的加工产生干扰,体现了整体篇章语境对词汇加工的即时影响。Holt&Lotto(2002)考察了双耳倾听和双耳分听(diofic vs.dichotic)条件下语音的语境效应(phonetic context effects)。结果发现,即便双耳分别呈现语音的语境和目标音节,仍存在语音的语境效应。Leonard等人(2001)探讨了大脑右半球损伤病人和正常人使用口语语境信息加工句子中词汇的特点,发现右脑损伤被试也能一定程度地使用听觉语境信息。不仅如此,语境信息的作用还存在于跨视一听通道的自动加工中,来自视觉图片的语境信息与口语的韵律信息能够在早期阶段发生整合加工(Li et al.,2009)。

由此可见,语境的作用普遍存在于言语理解过程中。相对而言,目前关于句子语境、篇章语境中词汇识别的认知研究还较少,已有研究较少涉及阅读的“真实”过程。尽管单个词的识别与句子语境中的词汇识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单个词的研究结论是否可以直接用于解释语境中词的认知加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语境中词的认知加工相吻合,还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加以验证。本研究关注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的认知特点及句子语境影响词汇识别的认知机制。对句子语境中的汉语词汇识别进行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理解过程中不同语言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的时间进程,深化汉语认知加工认识,为完善已有的词汇识别理论提供证据。

2 词汇识别的认知机制

2.1词汇通达中形、音的作用

就阅读而言,人们是如何从视觉词汇到达意义的?传统观点中主要有三个假设,即直接通达假设(Daneman,Reingold,&Davidson,1995);语音中介假设(Sparrow&Miellet,2002)和双通路假设(Miellet&Sparrow,2004)。直接通达假设强调字形的作用,认为词汇的意义是由词汇的视觉形式直接到达的;语音中介假设强调音的作用,认为词汇通达以语音为中介,字形信息首先激活语音表征,然后由语音信息激活语义表征。双通路假设则认为,词汇通达的视觉通路和语音通路都存在,每条通路都有机会决定词汇的意义激活。这些理论假设是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提出来的。

对于语音在拼音文字系统中的作用,虽然也存在不一致的结果(Daneman et al.,1995),但绝大多数的研究(Rayner,Pollmsek,&BindeL 1998;Newman&Connolly,2004)表明,语音在词汇加工早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考察Daneman等人(1995)的研究结果,Rayner等人(1998)将短文中的某些词替换为相应的同音词及形似控制词,在阅读理解任务中考察被试对同音词的错误检测。此外,对实验中目标词的可预测性以及同音词之间的词形相似程度进行了操作。结果发现,在高限制语境中,同音词之间的首次注视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错误同音词与拼写控制词在各指标上差异显著,前者小于后者。在低限制语境中,错误同音词在首次注视时间和凝视时间两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原文中的正确同音词,但显著低于拼写控制词。表明语音不仅可以激活语义,也可以对阅读过程中

的核证加工产生影响。

也有研究(Folk,1999;Miellet&Sparrow,2004)表明,虽然语音在词汇识别中是自动激活并

用以通达语义,但是并不表明语音是语义通达的必要途径。Miellet&Sparrow(2004)采用边界范式(boundary paradigm)考察了句子阅读中语音编码的性质。结果发现,在副中央窝的预视效应中存在音同与形似对目标词识别的促进作用,与双通路模型中关于词汇通达存在两条通路的假设是一致的。Newman&Connolly(2004)的研究发现,虽然形、音信息在视觉词汇识别的早期都发挥作用,但语音特征的激活对词汇意义的整合更重要。为了考察形、音的作用,他们设计了四种实验条件。这些实验条件中的句子末尾词分别为:与句子意义一致的真词(CW)、同音非词(CN)、与句子意义不一致的真词(IW)、无关非词(IN)。结果发现,在IW和IN条件下产生了N400,在IW,IN,和CN条件下产生了N270。研究者认为,N400是由语义违反产生的,N270是由形的违反产生的,而CN条件下N400的缺失和N270的出现可以表明形对语义作用的同时,语音对语义的整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与拼音文字的研究相比,汉语词汇形、音作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目前仍然存在着各种分歧。Perfetti和Zhang(1995)在同义字的判断任务中发现,被试对同音字作否定反应的时间显著长于对无关字作否定反应的时间,说明字音是自动激活的。无论被试的任务是否与语音有关,都存在这种语音的自动激活现象(Liu,Perfetti,&Hart,2003;Ren,Liu,&Han,2009)。不仅如此,汉语词汇语音的中介效应也得到了实验结果的支持(任桂琴,韩玉昌,周永垒,任延涛,2007)。Tan等人通过一系列的研究(Tan,Hoosain,&Siok,1996;Tan&Perfetti,1999)肯定了语音在词汇通达中的早期作用。与此相反,有研究发现(Wong&Chen,1999;Wang,2011),在汉语阅读的早期,是词汇的形而不是语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有研究发现,汉语词汇的语义是通过形-义与形-音-义两条路径平行通达的(Xu,Pollatsek,&Potter,1999)。这些不同的研究结果既体现了研究者们的不同视角,也反映了汉语书写系统的独特性。在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语中,存在大量的同音汉字,这意味着从语音通达词汇的意义可能很困难。同时,汉字也有表音的功能。在大量存在的形声字中,一半以上的声旁可以准确表音。因此,汉字的意义也可能是由语音通达的。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在不同的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的形、音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目前关于句子语境如何影响形、音作用的研究并不多见。

2.2词汇歧义消解过程

语言的歧义现象是指同一语言形式可以表示多种意义的现象。语言的歧义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可以在词汇、句法、语用等多个层面上发生,其中词汇层面的歧义是一种基本的歧义现象。为了准确理解语言,读者或听者遇到歧义词时,需要从歧义词的几个不同的意义中选择一个合适的意义,这就是歧义词的意义通达过程。由于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不仅涉及到语言理解的各个水平,而且直接触及到语言理解到底是模块化的还是相互作用的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因此,对这一过程的研究不仅有利于解决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基本问题,而且有助于了解人类语言加工系统的一般机制。针对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中语境的作用及作用位置等问题,不同理论模型提出了各自的解释。

多重通达模型(multiple access model,Fodor,1983)认为,词汇通达是语言理解系统中的一个自主的过程。一个歧义词的各种可能的意义是被同时通达的,不受词汇各个意义的相对频率或语境偏向的直接影响。选择通达模型(selective accessmodel,Simpson&Krueger,1991)则认为,在歧义词识别早期,语境可以约束歧义词意义的激活,能够引导歧义词的适当意义的通达。尽管歧义词的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有符合语境的意义能够被通达。这两个模型都可以对某些实验结果做出相应的解释,但无法合理地解释眼动实验的结果(Rayner&Duffy,1986)。选择通达模型无法解释语境偏向性对歧义词注视时间的影响。如果语境可以独自地选择歧义词的适当意义,为什么当语境偏向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对歧义词的注视时间会增加呢?对于多重通达模型而言,在中性语境中,为什么会出现均衡歧义词的注视时间高于偏向歧义词的注视时间的情况呢?以下两个模型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

重排序通达模型(reordered access model,Sereno,1995)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的高低依次通达,语境信息通过提高适当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在中性语境中,词汇通达仅受歧义词意义频率的影响;在偏向语境中,意义频率和语境都对词汇通达的速度产生影响。歧义词不同意义的相对频率与语境的相互作用能够重新排列词汇通达的先后顺序。整合模型(integration model,Sereno,Pacht,&Rayner,1992)认为,语言加工的机制是按照歧义词不同意义的相对频率自动通达的。而且,语境效应的位置存在于词汇意义的整合阶段,即语境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产生影响。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解释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的眼动模式(Rayner&Dufly,1986;任桂琴,韩玉昌,于泽,2008),也得到了其他实验研究范式的支持(Sereno,Brewer,&O'Donnell,2003;任桂琴,韩玉昌,周永垒,2007)。

语境敏感模型(context-sensitive model,Vu,Kellas,&Paul,1998)认为,语境与歧义词的相对频率均对词汇歧义消解产生影响。同时,语境与相对频率的作用均受语境限制强度的制约。语境的限制强度是一个连续的维量,从弱到强,是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函数。当语境的限制强度较强时,语境的约束将主导歧义词意义的通达;当语境的限制强度较弱时,相对意义频率将主导歧义词的意义通达;当语境呈现中等限制强度时,语境的偏向性、语境的强度、相对意义频率等因素都将影响歧义词的意义通达。对于歧义词的不同意义,最终通达一个意义还是几个意义有赖于这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该模型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Vu,Kellas,Metcalf,&Herman,2000)。

以上几个模型都对歧义词的加工提出了假设,即存在一个储存表征的内部心理词典,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包括词汇信息的激活,这些被激活的信息可以为进一步的加工所利用。各模型的区别在于对语境效应及歧义词的相对频率持有不同的见解。由此可见,语境与相对频率的作用问题

是以上模型争论的实质。词汇歧义消解的研究大多是以英语为实验材料的,目前还不清楚,句子语境信息以及歧义词的相对频率在汉语词汇歧义消解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研究以汉语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考察。

3 研究方案及研究结果

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但迄今为止,各种阅读的理论模型主要是基于拼音文字提出的,而且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字或词的研究上,极少涉及到阅读的“真实”过程。尽管语境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肯定,但对于语境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发生作用仍知之甚少。目前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识别存在怎样的认知特点以及句子语境对词汇识别产生怎样的作用等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方法相结合的手段,着重考察4个问题:(1)不同限制强度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2)汉语词汇通达过程中语音作用的脑机制;(3)不同类型的句子语境对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作用;(4)汉语词汇歧义消解中语境作用的脑机制。

3.1研究一,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作用的眼动研究

实验1、实验2采用眼动方法考察了不同限制强度句子语境中形、音对汉语词汇通达的作用。这两个实验中的被试均为辽宁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平均年龄分别为21.5岁和20.2岁,所有被试的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实验1考察的是高限制句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实验2考察的是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形、音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匹配和控制词汇的形、音信息,实验选取了汉语单字词为目标词,并对句子末尾词的笔画数和同音词密集度进行匹配。两个实验均采用2同音词对的频率(高,低)×4目标词类型(一致,音同控制,形似控制;无关控制)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与以往研究(Rayner et al.,1998)类似,句子语境的限制强度是通过不完整句的填充实验得以确定的。实验1中关键句的填充概率平均为91.5%,实验2的平均概率为17.25%。实验材料是逐句呈现的,实验任务为正常的阅读理解,要求被试依据实验材料回答问题。对其中三分之一的实验材料进行提问,被试可以准确地回答所有问题。眼动仪自动记录被试的眼运动。

结果发现,句子语境的限制强度影响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及作用的时间进程。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一致类型的首视时间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而音同与无关控制、形似与无关控制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表明保留的语音信息在词汇通达的早期没有产生促进作用,频率与类型的交换作用显著,且在形似类型上表现出了词频的反转效应,即高频词的首视时间显著高于低频词,表明,被试对于形似产生的干扰较为敏感。凝视时间与总注视时间表现出了相似的数据特点。在这两个指标上,一致类型与音同类型的注视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而形似与无关控制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保留一致词汇的语音信息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加工,体现了语音在词汇通达后期的重要作用。由以上的数据模式可以看出,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在词汇通达的早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语音的作用则存在于词汇通达的后期。

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由一致、音同、形似类型的首视时间均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表明在词汇通达的早期,保留词汇的语音信息与保留词汇字形的部分信息都对认知加工产生促进作用。此外,被试对目标词的凝视时间与总注视时间表现出相同的特点。在这两个指标上,低频词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高频词,体现了词汇通达的频率效应。音同类型的注视时间显著低于无关控制,体现了语音在词汇通达中期和后期的重要作用。该结果表明,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和语音均在词汇通达的早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者于2011年8月在法国召开的第16届欧洲眼动大会(ECEM)对这两个实验做了口头报告,引起了同行的普遍兴趣。

3.2研究二,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作用的ERP研究

实验3采用ERP技术,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词汇语音的作用方式及其脑机制。被试为辽宁师范大学普通话流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在20岁~31岁之间,平均为24.1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采用2同音词对的频率(高,低)×3目标词类型(一致,音同控制,无关控制)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的选取与研究一类似,句子内容逐词呈现。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紧接着空屏500ms。被试的任务是理解句子的内容。对实验材料中三分之一的句子进行提问,被试能够回答所有的问题。结果发现,无论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均诱发了P200和N400成分(见图1和图2)。

无关控制类型的P200平均波幅显著高于一致类型,而音同类型与无关控制类型差异不显著,表明语音在词汇通达的早期没有得到激活。对于N400成分,本实验发现了显著的N400同音词降低效应,即N400的平均波幅显著低于无关控制。该结果表明,语音信息在词汇通达的后期得到了激活,且作用于词汇的意义与语境的整合过程。P200成分上语音效应的缺失和N400成分上语音效应的出现,表明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的语音激活位于后词汇阶段,且用于语义与语境的整合加工。该结论与实验1的结论相吻合,体现了采用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不同角度考察同一问题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此外,同音词的N400降低效应验证了以往的研究发现(Meng,Tian,Jian,&Zhou,2007;Meng,Jian,Shu,Tian,&Zhou,2008)。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效应是在句子语境中发现的,而以往关于句子语境中语音作用的研究(Niznikiewicz&Squires,1996;Ziegler,Benraiss,&Besson,1999)并没有发现这一结果。该实验发表在《Neuroscience》2009年的164卷上,并于2010获得了辽宁省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

3.3研究三,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眼动研究

实验4、实验5采用眼动实验考察了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特点。实验中的被试均为辽宁师范大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平均年龄分别为20.6岁和20.5岁,所有被试的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实验4为中性句子语境,实验5为偏向句子语境中,均采用2语境(支持主要意义、支持次要意义)×3目标词类型(偏向歧义词、均衡歧义词、非歧义控制词)两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尽管已有研究(Duffy,Morris,&Rayner,1988;Rayner,Pacht,&Duffy,1994)对相对频率与语境在词汇歧义消解中是否起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于句子语境究竟在词汇歧义消解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并没有做出回答。本研究通过变化解歧信息的位置及

歧义词的相对频率来考查语境信息及相对频率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控制形、音在词汇歧义消解中产生的影响,选取同音同形的歧义类型作为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逐句呈现的,实验任务为正常的阅读理解,要求被试依据实验材料回答问题。对其中三分之一的实验材料进行提问,被试可以准确地回答所有问题。眼动仪自动记录被试的眼运动。

为了全面考察歧义词的认知加工特点、歧义词加工中的溢出效应以及解歧信息在词汇歧义消解中的作用,我们将实验材料划分为不同的兴趣区,分别对目标词、目标词后的一个字以及目标词后的解歧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句子语境的偏向性及歧义词的相对频率均对词汇歧义消解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性句子语境中,均衡歧义词首视时间显著高于偏向歧义词。当句子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时,偏向歧义词的总注视时间显著低于均衡歧义词与非歧义控制词。对溢出效应及目标词后解歧信息的分析发现,被试对偏向歧义词后一个字的首视时间、凝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均显著高于对均衡歧义词以及非歧义控制词后一个字的注视时间。被试对偏向歧义词后解歧信息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均衡歧义词后解歧信息的总注视时间。与解歧信息与歧义词的主要意义一致的情况相比,当解歧信息与歧义词的次要意义一致时,被试对目标词后解歧区的总注视时间显著增加。该结果表明,在中性句子语境中,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歧义词的相对意义频率进行的。解歧信息作用于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晚期,其作用是对已激活的意义进行选择和整合。这一结果再现了以往Rayner等人(1986)的研究发现。

在偏向句子语境中,与已有研究(Rayner etal.,1994)不同,“次要偏向效应”没有在歧义词上体现出来,而是体现在句子语境中的解歧信息上。对解歧信息的分析发现,在首视时间与凝视时间上,被试对偏向歧义词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显著高于均衡歧义词的情况。语境与目标词类型在凝视时间与总注视时间上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主要意义时,被试对偏向歧义词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均显著低于其他两类目标词的情况,当语境支持歧义词的次要意义时,被试的注视模式表现出相反的特点,即对偏向歧义词解歧信息的注视时间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类目标词的情况。由此可见,汉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的“次要偏向效应”体现在偏向句子语境的解歧信息上。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与词汇歧义消解加工中的抑制过程有关(张亚旭,王黎,舒华,2003;周治金,陈永明,杨丽霞,陈炬之,2004)。总之,这些实验结果显示了实验材料的特点以及解歧信息的位置对汉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的影响,体现了语境对歧义词语义的整合作用,为词汇歧义消解的模块化模型提供了新的证据。该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2008年的第四期上。

3.4研究四,汉语词汇歧义消解的ERP研究

实验6采用ERP方法考察了偏向句子语境中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时间进程以及句子语境的作用。被试为辽宁师范大学普通话流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年龄在21岁~32岁之间,平均为25.2岁。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1.0以上。采用2(SOA)×3(句子类型)两因素混合设计。其中SOA为句子末尾词与目标词的时间间隔,是被试间变量,分为200ms和1000ms两个水平。句子类型为被试内变量,分为一致、不一致、无关控制3个水平。实验材料的选取与研究三类似。句子内容逐词呈现,每个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紧接着呈现空屏500ms。句尾词的呈现时间为200ms或1000ms,根据句子末尾词的呈现时间将被试分为两组。目标词的呈现时间为500ms。实验任务为正常的阅读理解,实验中有三分之一的材料要求被试回答问题。

通过分析目标词产生的N400发现,SOA为200ms时产生的N400平均波幅的幅度显著高于SOA为1000ms的条件。表明在歧义词消解的早期,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仍处于较强的激活状态,语境对歧义词不适当意义的抑制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一致类型与不一致类型的N400平均波幅显著低于无关控制类型,一致类型显著低于不一致类型。表明不管句子语境是否支持歧义词的某个意义,无论句子末尾词与目标词的时间间隔较长还是较短,歧义词的两个意义均得到了激活。这一结果与模块化理论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两侧电极的分析发现,N400的平均波幅及潜伏期均表现出左半球显著高于右半球的特点,体现了大脑两半球语言功能的不对称性。该结果发表在《心理科学》2007年的第六期上。此外,这一发现与实验5的结论相吻合,再现了眼动方法与ERP技术相结合的优势。

3 总体讨论

本研究的6个实验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句子语境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对语境的限制强度以及语境的偏向性对句子语境在词汇识别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研究一、研究二可以看出,汉语词汇的形、音在不同限制强度的句子语境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词汇的意义是由字形激活的,而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字形、语音在词汇通达的早期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表明在词汇通达的早期存在句子语境的作用,语境的限制强度是影响形、音信息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结果体现了语言加工过程中高水平信息对低水平加工的直接影响。在研究三、研究四中,语境对句子末尾词的限制强度为中等水平。结果发现,当解歧信息位于歧义词之后时,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相对频率进行的,不受句子语境的影响。当解歧信息位于歧义词之前时,无论句子语境是否偏向歧义词的某个意义,歧义词的两个意义均得到了激活。这一结果表明句子语境对歧义词的意义通达不产生影响。综合以上4个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句子语境是影响汉语词汇识别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考察了句子语境中汉语词汇形、音的作用。结果发现,在高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形在汉语词汇通达的早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音的作用位于后词汇阶段,促进了词汇通达后期的核证过程。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形、音在汉语词汇通达的早期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语音的作用贯穿于词汇通达的整合过程,在词汇通达的晚期,语音促进了后词汇的整合过程。词汇的频率效应在不同限制强度的句子语境中也表现为不同的特点。在高限制性语境中没有发现频率效应,词汇的频率效应出现在低限制性句子语境中,并作用于词汇的整合阶段。由此可见,对于语音在词汇通达的早期是否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一问题,既需要考虑词汇因素的影响,也需要考虑语境因素的影响,脱离词汇因素与语境因素进行抽象的讨论是没有意义的。除了词汇的频率、同音词密集度、语境的限制强度这些因素影响语音在汉语词汇通达中的作用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汉语词汇歧义消解过程,本研究通过3

个实验考察了句子语境中的同音同形歧义词的歧义消解过程。结果发现,歧义词的相对频率、语境的意义偏向性以及语境中解歧信息的位置均对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产生影响。在中性句子语境中,歧义词的意义通达是按照相对频率进行的,不受句子语境的影响。在偏向句子语境中,词汇歧义消解的加工是延迟进行的,均衡歧义词与偏向歧义词在歧义词意义通达的早期没有表现出任何差异。解歧信息作用于歧义词的意义整合过程,激活歧义词的适当意义,并对歧义词不适当的意义产生抑制。随后的ERP实验发现,无论句子语境的意义偏向性如何,歧义词的两个意义在词汇歧义消解的早期均得到了激活,体现了模块化的观点。由此可见,词汇歧义的消解过程既受词汇因素(如歧义词的相对频率)的影响,也受语境因素(如语境的意义偏向性)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于不同类型的歧义词在形、音以及语法成分上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便对某一类型词汇歧义的消解的过程及心理机制做出准确的描述。对于词汇歧义消解的过程,不仅需要考察哪些因素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更需要对相应的影响因素在词汇歧义消解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做出回答。

通信工程的定义范文6

所谓BPM(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即业务流程管理,是指根据业务环境的变化,推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整合及调整的经营方法与解决方案的IT工具。业务过程管理软件为企业工作流自动化和企业过程再造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有力的简化应用开发的步骤,降低应用开发的难度,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及灵活性,节约应用开发的成本,极大的提高应用开发的生产力。

如今,随着软件开源趋势愈演愈烈,BPM软件也加入到这一潮流当中,许多大公司都将开源的BPM系统,如Apache等。在这些开源BPM软件中,NetBPM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出色的BPM工具。

NetBPM概述

NetBPM是jBPM移植到.Net平台下的一款开源过程管理软件,它已经纳入到Apache软件许可(Apache SOFTWARE LICENSE)里面。NetBPM可以很容易和.Net应用程序集成在一起,可以创建、执行和管理工作过程序。NetBPM是一个实施灵活性和扩展性的工作流管理系统(WFMS),是一个.Net的企业应用系统。NetBPM由多个组件构成,每一个组件都有明确定义的接口。

实质上,NetBPM解决以下问题:如何把不能实时获得的由其他系统或人员产生的结果与程序逻辑进行结合。业务过程的执行常常是在等待和执行来自第三方的输入之间进行切换。NetBPM记录每一个参与方,同时也记录每一个参与方的动作。当这些外部的参与方提供结果给NetBPM引擎时,它将继续执行过程定义。

NetBPM允许用户通过使用NetBPM过程定义语言(NPDL)加载业务定义。NPDL是一种简单而又功能强大的定义语言。在NPDL中,一个业务过程包含在一个处理文档之内(处理文档是一个包含所有过程信息的压缩文件)。处理文档在创建之后就被装载入NetBPM应用中,一旦处理档案被载入,NetBPM为用户实施过程活动提供了第二个接口。

当一个活动实施时,NetBPM就会计算过程的下一个状态,同时为将要实施的活动分配新的实施者。NetBPM提供勾子以回应这些活动,同时,这些活动能够访问过程属性并且访问组织中所有系统。这些行动提供业务过程管理(BPM)和企业应用综合化(EAI)之间的链接。

NetBPM组件接口

NetBPM是由多个组件构成的,不同的组件都拥有其相应的接口,接口是不同组件之间进行交互的主要渠道,这些接口共同组成BETBPM的沟通网络,如图1所示。

1.过程开发者接口

此接口用来将过程定义加载到NetBmp引擎中。首先,过程开发者创建一个新的过程定义,这个过程的结果是生成一个新的过程文档。一个过程文档是一个完整的业务过程的说明。此处所说的接口能够为开发人员将过程文档通过NetBPM的WEB接口加载入NetBPM引擎中,过程文档在NetBPM数据库中被处理。

2.用户接口

这里的用户表示能够执行过程的人,过程执行的两个主要动作包括开启过程和实施行为。开始一个过程创建了一个新的过程实例,一个过程实例是过程定义的实施,一个过程实例由一个或多个并行执行的flows-of-execution组成。一个流是一个行为状态,活动的实施由用户或相应的功能单元负责。行为的实施是根据用户制定的过程实施相应的业务行为。

3.外部IT系统和NetBPM引擎接口

外部IT系统与NetBPM进行交互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系统初始化交互,即当系统想在一个过程初始化一个动作时,它必须使用执行接口执行;二是过程初始化交互,即对于需要被初始化的交互,需要交互方的参与。交互方是过程定义的一部分,也被写进过程文档中。它是一个.NET类,它能够用来访问上下文,这样使得交互方在FlowContext和外部IT系统之间建立了一个的两路通讯。

BPM和机构数据仓库接口

NetBPM需要关于整个机构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人员、团队、部分、角色等等。为了保证NetBPM能够在机构中快速的实施,上述的所有信息通过一个中央机构部件进行信息收集。

对于不同的机构,此类信息被存储在不同类型的数据仓库中,比如LDAP系统,关系用户数据库,exchange server等等。通过使用session facade模式,能够使得机构信息数据与NetBPM的通信变的容易。

NetBPM架构

从本质上而言,架构表现为一系列的功能和应用的综合。NetBPM包括一个BMP引擎、客户端应用和一些管理工具等等,整个NetBPM的核心是其BMP引擎,它是整个NetBPM业务过程逻辑制定和实施的核心所在。NetBPM中包含多个组件,通过不同的组件实现不同的业务处理功能,NetBPM的组件结构如图2所示。

1.定义组件

定义组件负责系统过程的定义,业务逻辑的制定。定义组件解析过程文档,同时在NetBPM数据库中将信息存储起来。在一个过程被载入之后,用户能够通过执行组件实施一些简单的行为。

过程定义包含了所有使业务过程能被工作流执行系统执行的必要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起始和终止条件、各个组成活动、活动调度规则、各业务的参与者需要做的工作、相关应用程序和数据的调用信息等。

2.执行组件

执行组件是系统中动作行为的主要实施者,两种最典型的功能包括开始一个过程实例和实施一个行为。执行组件的工作内容包括:解释过程定义;创建过程实例并控制其执行;调度各项活动;为用户工作表添加工作项;提供监督和管理功能等。执行组件与定义组件一起构成NetBPM中最为核心的功能组件,是系统的核心所在。

3.日志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