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例6篇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1

>> 当今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应对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 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与调适对策研究 试论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管理对策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从职业倦怠看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应对策略探究 高职教师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 广西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成因及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维护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分析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中职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分析 浅谈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N].中国教育报,2012-05-21(1)

5 柯进.政策约束能否缓解高招生源荒[N].中国教育报,2012-07-21(2)

6 徐娟.“生源荒”倒逼高校人才培养改革[N].光明日报,2012-08-21(2)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趋成熟,但极少对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开展研究。而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在维护地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称景宁县)是浙江省内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为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选择该县某高中开展此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景宁县某高中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该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各年级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这些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学生358人,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97人;畲族170人,汉族188人。年龄14~20岁,平均(17.53±1.13)岁;其中14岁~11人,16岁~180人,18~20岁167人。独生子女134人,非独生子女224人。发放调查问卷358份,有效率为100.00%。

1.2方法

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从无、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依次采取1~5分给予赋值,共代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按照国家常模结果,除去其他,其余9个因子中的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2,则认为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任一因子分值或总均分≥3,表示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影响该校高中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原因,另外设置了11项有关学生自身及家庭信息的问卷同时开展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以班级为单位在同一时间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学生根据自己最近一周以来的感觉进行自填量表,表格现场审核并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平均分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SCL-90中9个因子中任一因子≥2分的有233人,占总人数的65.08%;任一因子≥3分的有70人,占总人数的19.55%。9个因子的平均分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强迫症状(2.09±0.65)、人际关系敏感(1.94±0.65)、敌对(1.86±0.75)、偏执(1.82±0.63)、抑郁(1.80±0.64)、焦虑(1.77±0.62)、恐怖(1.70±0.65)、精神病性(1.68±0.59)和躯体化(1.62±0.54)。

2.2不同人口学特征高中生心理健康比较

不同性别比较,女生恐怖因子得分高于男生(P<0.01)。不同民族学生比较,汉族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和偏执5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畲族(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比较,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3个因子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P<0.05),

2.3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

将本次调查9项因子各项均分与国内中学生模型[3]比较,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偏执因子得分高于模型(P<0.05)。

2.4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以SCL-90总均分为因变量,以学生自身特征以及家庭状况等11项指标为自变量,包括民族、是否独生子女、住校还是通校、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父母职业以及文化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入选与剔除的检验水准分别取0.05与0.10),结果显示,汉族、父母离异以及非独生子女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景宁县某高校高中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发现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5.08%,高于其他地区相关研究[4-5],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占19.55%,与景英等[6]的研究接近,但高于李洁等[7]研究。与国内中学生模型比较,多项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模型,表明景宁县高中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景宁县某校高中生首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这与其他研究一致[7-9]。表现为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为在同伴中树立良好的印象,获得大家的认可,会无意中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引起别人的关注[10]。与男生相比,女生在恐怖因子上得分更高,这与女生胆小、感情丰富等个性因素有关。汉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畲族学生,分析原因是畲族为少数群体,且多聚集在山区,从事农林牧耕业居多,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也较小。非独生子女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方面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学生,这与独生子女从一出生就受到家庭关注,个性的发展也受到良好的影响,而非独生子女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民族、父母是否离异以及是否独生子女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提示在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除了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教育,对当地的汉族学生以及父母离异、非独生子女学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92,4(2):68.

[2]龚越鹏,邵辉徐,玉红,等.辽河油田部分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6):542-543.

[3]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90.

[4]徐精敏.武汉市高中生症状自评量表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9):1331-1333.

[5]廖晓玲.南昌市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6]景英,任红岩,傅茂笋,等.2011年山东省城乡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5):338-343.

[7]李洁,王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2,6(4):208-209.

[8]罗文伟,张瑞芳,陈军乐,等.少数民族地区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现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9):1427-1428.

[9]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5):759-761.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3

上海市某自助小组HIV感染者/AIDS患者心理需求调查

四川省综合示范区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防治知识和行为现况分析

上海市黄浦区低出生体重儿0~2岁营养状况随访观察

上海市闵行区常住居民饮食习惯调查

盐城市大学生饮料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

四川省“水、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项目县洗手行为调查研究

苏州市各级卫生机构健康促进能力研究

溧阳市健康村村民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

专人专护对村镇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心理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上海市基本药物制度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省级疾控机构职工烟草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台州市椒江区孕妇营养健康教育效果分析

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点高血压患者免费给药效果评价

接触不同浓度混苯对作业人员的影响

上海市崇明县公共场所公共用具卫生状况监测分析

1989-2010年徐州市区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状况分析

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处方效果分析

98例老年护理院肺部感染病人临床分析

上海市虹梅社区65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浦东新区“三癌”早发现认知情况及诊治行为调查

许昌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2009年上海市民健康教育需求调查

陕西地震灾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四川省三市男性医务工作者吸烟干预效果分析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管理机制试运行效果评价

女性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行为及自愿咨询检测现况调查

社区老年人冠心病、糖尿病心理卫生因素的探讨

五行音乐疗法对特种人群亚健康的治疗效果评价

健康素养题库不同题型评价结果与实际知晓程度关系探讨

临沂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与强化干预效果评价的研究

上海市青浦区2009年本地与外来人口健康素养现况分析

合肥市居民死因分析及死亡报告存在的问题探讨

绵阳市公众传染病认知水平与预防意识调查

武汉市部分中学生甲型H_1N_1流感KAP及疫苗接种现况调查

杨浦区大中型超市购物用具污染状况调查

陕西农村改水地区居民洗手行为调查分析

寿宁县农村妇女结核病防治知识面对面宣传效果评价

居民就餐时吸烟及被动吸烟情况调查

宝鸡市县区健康教育机构资源配置及服务能力分析

上海市宝山区中老年居民生存质量评价

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评估学习系统”运行结果分析

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上海市长兴岛外来人口健康认知与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某技工学校学生吸烟现状调查

上海市青浦区孕产妇被动吸烟情况调查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心理干预能力资源调查分析

南汇区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安置点灾民健康相关现状快速评估

松江区2166例办公室人员脊柱慢性损伤情况调查分析

上海市虹口区2003年~2007年肺结核流行状况分析

飞行员高血压病的综合性干预及效果分析

上海某社区糖尿病俱乐部效果评价

浦东新区医务人员公健操宣传效果评估

虹口区卫生信息化现状分析

上海市宝山路社区2008年盲眼现况调查

2002年~2008年普陀区糖尿病死亡分析

社区居民甲型(H_1N_1)流感疫苗认知与接种行为现况调查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4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状况 教育对策

1.引言

2008年9月,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正式步入高等学府,到2010年,“90后”大学生已经全面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旋律”[1]。“90后”是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与“80后”相比,他们表现出许多新特点: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但容易出现信仰危机,动力不足、彷徨惘然;他们更加自信,但容易过分膨胀,导致团队协作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欠缺;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但容易受挫折的打击;他们注重社会交往,但人际关系有着强烈的信息时代特点,往往感到缺少知心朋友而莫名空虚;他们对成功有着强烈的渴求,但承受着社会、家庭及个人给予自己的巨大精神压力。面对这一学生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应对?这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挑战。为更加清楚地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衡阳某高校2010级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特点,为高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提供心理学依据与参考。

2.研究方法

选取衡阳某高校2010级全体新生作为研究对象(“90后”大学生占95.95%),有效施测对象为4447人。研究工具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涉及10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量表采用五点评分制,因子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3.结果分析与讨论

3.1“90后”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与国内成人常模相比,“90后”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较低,在强迫症状等八个因子上得分较高。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相比,“90后”在所有因子上得分都显著偏低。这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似[2],说明总体而言,“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尽管“90后”大学生常被认为是“非主流”,但是他们个性张扬、乐于表现、自主独立、思想活跃、求新求变,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渴求成功,这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会有积极影响。

研究以10项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均分≥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结果发现总检出人数为277人,检出率为6.23%。10项因子平均分≥3分的症状因子从大到小排序依次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焦虑、其他、偏执、精神病性、恐怖、躯体化。分析原因,可能是“90后”大学生刚刚从熟悉的高中进入陌生的大学,面临生活环境、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一系列问题所产生的心理不适。“90后”大学生生理发展基本成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但心理发展还没有真正成熟,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内心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渴望独立但又有较强的依赖性,封闭心灵但又渴求理解与交流,情绪情感体验丰富且波动较大。此外,“90后”大学生喜欢彰显个性、我行我素,对未来有更多期望,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较大压力。由于个性不合,“90后”大学生往往会产生较大的人际与情感困扰,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3.2不同群体“90后”大学生SCL-90结果的差异比较

在性别因素上,在躯体化、强迫症状等八个因子及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男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显著优于女生,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3]。说明“90后”女大学生在入学后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更多,需要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使“90后”女大学生面对更多的社会歧视与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女生依赖性较强,感情脆弱,情绪波动较大。当初次远离父母、独自求学、面对新环境时,女生的适应要比男生慢些,女生抗干扰能力较差,容易受他人意见的影响。

在专业因素上,文科及艺体类“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科类学生,这可能与文科、艺体类学生的个性特点有关,他们的感性思维相对活跃,面临更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在学历层次因素上,二本“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三本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二本“90后”大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与追求,因此心理压力相对较大。

4.建议

鉴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殊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高校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提高“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作用

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新的特点,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基础知识类必修课基础上,应开设“婚恋与性心理”、“成功心理训练”、“职业生涯规划”等发展类课程。

4.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

充分利用讲座、学术报告、心理健康电影及读书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创作与表演大赛等载体,寓教于乐。

4.3注重个性化及针对性的引导

高校要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普查情况,认真分析“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对重点人群重点关注。如女大学生、文科及艺体类学生、二本学生等。针对“90后”大学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敌对、抑郁等)要特别关注,提出切实可行的辅导对策,为“90后”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4.4重视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

朋辈辅导是社会工作模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克服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能满足需要的现状,有利于发挥学生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4]。在高校内成立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中心,可以培训大学生中的骨干分子(如心理学专业学生、各班心理委员等),围绕大学生活适应、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社交技能提高、升学及就业辅导等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5坚持将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而成长的,有调查显示,63.7%的“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上网聊天[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发挥网络隐蔽、快捷、实时、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咨询、测验、训练等方式向“90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这种在匿名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阻抗,使学生放下顾虑畅所欲言,并且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络化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正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4.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174.

[3]卢勤,李旭,邵昌玉.2009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成都市某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3):46-49.

[4]高万红,杨婉秋,马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9-107.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5

【目的】评价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形式测量512例大学生的亚健康状况,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定量表的结构信度,cronbach法测量量表的结构效度。【结果】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有31个条目,包括躯体症状、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问卷的5个构想维度及总问卷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807 2、0?786 6、0?748 5、0?640 9、0?643 3、0?903 6;结构效度的因子分析显示提取的主成分与5个构想维度相吻合。【结论】修改后的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可用于测量大学生亚健康状态。

【关键词】 亚健康 量表 信度 效度 因子分析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量状态,却过早表现出疲劳增加,活力、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 [1]。1998年国家教委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4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国内不少学者运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测量大学生健康状况[3-5],但缺乏心理测量学检验,降低了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本项研究在国内现有量表的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初步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年4月在广州大学城收集到的521份大学生亚健康问卷,占回收合格问卷的42?95%,亚健康大学生的一般情况详见文献[6]。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1]和其他文献[7]制定亚健康诊断标准:(1)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但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2)无重大器官的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3)尽管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无需用药维持,且与目前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减退无因果关系。纳入标准:符合亚健康诊断标准;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大学生;愿意接受调查。排除标准:严重器质性疾病;全部问题的缺失和漏填超过5%;问卷内容前后矛盾;不愿合作者。

1.2 测量指标根据天津康复医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的亚健康状态自评表,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特点[3-5],建立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修改的条目主要有:(1)“对城市的污染、噪声、拥挤非常敏感,实在难以忍受,渴望清静”修改为“感觉宿舍环境嘈杂、拥挤,难以忍受,渴望清静”;(2)“因减退,对配偶的亲昵动作无动于衷,暗自怀疑自己的性能力”改为“为一些有关性的想法而苦恼”;(3)“感到事情变得很糟糕,且看不到改善的征兆”具体为“感到将来的就业很糟糕,且看不到改善的征兆”;(4)“配偶和孩子对自己不满意,自己很伤心,也很内疚”修改为“辜负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自己很伤心,也很内疚” 。

修改后的量表有31个条目,包括躯体症状、学习、心理、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5个方面。根据症状出现的频率和程度统一划分为“没有”、“偶尔出现”、“有时出现”、“经常出现”、“经常出现而且很严重”5个等级。

1.3 观察方法调查表发放前告知学生调查表填写要求,进行无记名填写,集中发放,当场回收并核查。每次收集30~60份调查问卷。调查者采用结构访谈式,包括中医舌诊、脉诊及健康状态判断等内容。问卷的填写时间平均为20 min。调查人员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资格。

1.4 统计学方法将问卷中的原始数据输入spss 11?0 软件中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 α”系数法测量,效度检验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量。

2 结果

2.1 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测量问卷的结构效度,kmo统计量为0?912,适合因子分析[8]。用主成分分析抽取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转后的结果显示:5个主成分分别代表学习、心理、社会适应、躯体症状、人际交往等方面,每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各个条目的因子载荷量见表1和表2。表1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旋转后主成分贡献率,表2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旋转后的各因素矩阵(略)。

2.2 信度检验应用cronbach α系数法测量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的结果表明,心理、学习、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及躯体症状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07 2、0?786 6、0?748 5、0?640 9、0?643 3,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3 6。

3讨论

在现有的量表基础上,针对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特点,根据临床专家意见修改、制定的亚健康调查问卷更具有针对性,不同于通用的生存质量测量量表,属于亚健康大学生专用的量表。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测量工具,还应该对修改后的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评价。心理测量学评价是在临床流行病学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两大部分。

心理维度、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在0?8以上,表明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学习维度、社会适应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躯体症状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0?6[8],符合制作调查问卷的信度要求。

总体来看,修改后的大学生亚健康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而暴露出的一些不足有待在今后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协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2]朱寒笑.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及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02 (3):72.

[3]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

[4]李勇杰,苟定邦,严欣,等.我国七所重点高等学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4):334.

[5]陈叶坪,麻晓鸽.某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55.

[6]陈文锋,陈群,莫传伟.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广州地区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进行中医证候分类的初步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329.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龄老人;健康;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龄老人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HB15SH024)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27日

在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也在不断加剧。世界人口老龄化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是高龄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有2,300万高龄老人。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9,000万人。{龄老人在医疗和其他服务费用以及公共福利和私人支付方面的需求远远超过他们所占人口的比重(曾毅、柳玉芝、萧振禹等,2004)。在我国高龄老人最多、增长最快的现实背景下,充分挖掘不同学科在高龄老人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对医学健康领域相关成果的动态跟进和人口学中群体研究的继承与探索,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发表在中国知网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等领域的核心期刊论文搜索后发现,国内高龄老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并在2001年、2004年出现两次研究高峰,这可能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开发及以北京大学曾毅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开展“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有关。截至2015年10月,基本呈现年均20~30篇核心期刊的研究态势。在427篇核心期刊论文中,多角度分析高龄老人健康及其影响因素是重点内容。分学科来看,人口学、老年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是高龄老人健康研究的优势学科。

一、高龄老人健康状况

为了弥补高龄老人数据及其科研和政策分析方面的不足,北京大学和中国老龄研究中心联合进行的“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并于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成功开展了跟踪调查。得益于大样本数据支持和描述统计的学科特长,人口学领域对高龄老人健康状况描述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本文主要从自理能力、自评健康、心理健康、慢病患病状况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

(一)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作为描述健康状况的指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主要用于测量个人在吃饭、穿衣、室内活动、入厕、洗澡和控制大小便这6个方面的功能状态,是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用来检测个体未知功能损害的一个有效、实用的评价工具(陈茂芳、杨柯君、江玉秀等,2001),也是高龄老人健康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高龄老人各项能力状况的系统性筛检及疾病诊断,还可为制定治疗康复计划和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总体来看,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开始变差,生活不能自理者的比例在80岁以后迅速上升(杜鹏,2013)。

不同学者分别从自理项目、性别、城乡、地区等角度的细致分析(王德文、叶文振、朱建平等,2004;顾大男、曾毅,2004;姜向群、魏蒙,2015),为我们了解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状况提供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分具体自理项目看,中国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按由弱到强顺序依次为洗澡、穿衣、上厕所、室内活动、吃饭和控制大小便。分性别看,女性高龄老年人失能率高于男性老年人。分城乡看,农村高龄老人(无论男女)比城镇老人有更好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城镇高龄老年人失能率高于乡村老年人。分地区看,东部地区老年人的失能率高于中西部地区。不同时期调研数据纵向考量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失能高龄老年人所占比例降低,残障期压缩;中轻度自理能力受损的高龄老年人比例降低;重度受损的老年人比例升高。

(二)高龄老人自评健康、慢病患病及心理健康状况。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一次直接以自评健康状况的方式对老年人进行了调查,在中国人口普查史上和老年人健康状况研究上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杜鹏,2013)。现有文献关于高龄老人自评健康的结论不尽一致,可能与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时段有关。曾毅、柳玉芝、萧振禹等(2004)认为,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随年龄快速下降相反,高龄老人尤其是男性的自评健康随年龄仅有轻微下降。高向阳、康晓平(2010)则认为,80~91岁年龄组高龄老人自评健康反映的综合健康状况方面的水平较差,92~105岁年龄组的高龄老人在自我照料和综合健康状况两方面均比较差。田丰、郑真真(2004)通过对1998年、2000年、2002年高龄老人调查跟踪数据分析发现,高龄老人健康自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下降。

慢性病的患病状况研究可以为高龄老年人群的健康管理和医疗保健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表明(徐勤、顾大男,2001;黄荣清,2001;陶立群,2001;薛冰、陈旭波、丁东新等,2011;孙敏、刘丹萍、吴进等,2002;殷召雪、施小明、徐建伟等,2012),高龄老人健康状况具有随年龄增加而自理能力下降、认知能力衰退、多病的特点,患病高龄老年人口的比例大约为2/3。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是高龄老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晚期的糖尿病、支气管炎引发的各种合并症严重影响了高龄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年龄、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前列腺增生是导致高龄老人ADL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心理状况是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现有关于高龄老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认知能力、生活满意度等方面(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2007;敖晋、柳玉芝,2004;张魏丽、刘殿武、刘志坤等,2009;易伟宁、康晓平,2008)。研究结论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好。男性的心理特点评分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加,高龄老人心态的变化及认知能力的衰退十分显著。影响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及性格特征等。

通过以上相关文献梳理,我们发现:第一,高龄老人带病多、完全自理者少、心理状况较好;相比男性,女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自评健康比例低、出现残障程度高;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下降;第二,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针对高龄老人健康状况研究呈现由单一角度向多维角度转变、由横截面分析向横纵向综合分析转变、由高龄老人总体分析向重点群体分析转变、由现状描述到影响因素及健康促进系统分析转变等特点;第三,高龄老人健康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呈现哪些新特点、具有何种演变趋势等问题有待于深入挖掘。

二、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

探讨健康影响因素是高龄老人健康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两种研究类型:一是以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自评健康某一方面为因变量探讨影响其状况的多因素分析;二是侧重以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等自变量为主考量其与健康状况的相关关系。本文综合以上两种研究类型,主要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对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研究进行梳理。

(一)社会经济因素。高龄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技术发展、卫生状况、生活方式、社会政策、生活环境等直接或间接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术界分别从环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受教育程度、婚姻、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代际支持等角度探讨了社会经济因素对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高龄老人健康提供了有益启示(曾毅,2014;张纯元,2001;顾大男,2003;翟德华、陶立群,2004;吴德清、战捷,2001;张文娟、李树茁,2004;尹德挺、陆杰华,2007)。主要结论有:考虑环境因素与个体特定基因类型的交互作用,可能大大提高老龄健康干预方案实施效益和降低实施成本。较高受教育水平、较完整婚姻状况、积极乐观的性格心理特征、合理的饮食习惯对维持和促进健康状况和长寿水平影响显著。食用新鲜水果、新鲜蔬菜、鱼类水产品、豆制品、饮茶的高龄老人健康状况趋好的可能性越高。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显著影响。心理因素对健康自评影响作用最显著,闲暇活动对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病状况、躯体功能影响作用显著。

还有学者从医学角度(万朝晖、丁群芳、许婷媛等,2010;边平达、潘宏华、应奇峰,2013;陈建康、朱鹏立、周密等,2015;易景娜、陈利群、贾守梅等,2012)探讨住院、居家等高龄老年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与常见慢性疾病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增加以及多方面的躯体功能受损有关。认知功能、听力、抑郁状态、疼痛是住院高龄老人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抑郁及行走能力是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独立影响因素。防治慢性疾病、延缓躯体功能受损和积极纠正躯体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发病率越来越高。高龄老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程度与骨密度密切相关,心脏舒张功能障碍程度可以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由护士主导的全科团队家访服务模式,对居家高龄老人抑郁、孤独症状的改善及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均起到显著效果。

(二)生活方式因素。在影响制约人的健康和长寿的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是最主要因素。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学科对生活方式及其与健康关系研究日益增多,主要有人口学(王伟进、陆杰华,2015;黄匡时、陆杰华、科克・斯考特,2012)、医学(袁蓁,2010;Minihane A M等,2007;Lindi等,2002)、体育学(毛丽红、朱建民,2009)。研究认为,影响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的因素有饮酒、吸烟、性格。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有着更强免疫力,并对延缓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退行性变化有积极作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肌肉力量训练、减少久坐等对老年人心血管健康、型糖尿病防治、骨健康、跌倒预防、改善认知功能具有显著影响。

一方面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生活阅历丰富、遗传基因良好、社会预期较低、时间自由充分的高龄老人,实际生活方式如何?其饮食、日常习惯、身体活动、心理素质等有哪些特点等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在学科交叉不断深入、分类不断细化的研究背景下,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不同影响因素对高龄老人寿命与健康影响程度如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三、结论

本文聚焦高龄老人健康这一现实问题,综合吸收并运用人口学、老年学、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生命科学等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高龄老人健康及其研究进展状况进行细致梳理和分析,有利于老年人口健康领域相关研究拓展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充实高龄老人健康相关内容展开新的学术空间。

通过大样本实证调查是影响因素研究的经典方式。现有高龄老人大型数据来源包括北京大学“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国家统计局“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等,为相关课题研究奠定丰厚的数据基础。充分开发现有数据、对不同数据结果相互验证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在高龄老人健康影响因素方面,现有成果对健康与生活方式的相互影响及不同健康状况对高龄老人生活方式的影响研究较少,在研究深度、研究方法上有待于开发挖掘。

在政策实践方面,随着中国人口高龄化的迅速发展和医疗卫生政策的不断完善,高龄老人健康促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如何,如何确定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点领域,如何采取社会、经济、保健、社区服务等有效措施尽早干预,成为高龄老年人口健康研究的重点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曾毅,柳玉芝,萧振禹,张纯元.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中国人口科学,2004.S1.4.

[2]陈茂芳,杨柯君,江玉秀,金庚明,卫志华.上海市静安区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能力现状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1.10.

[3]杜鹏.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分析.人口与经济,2013.6.3.

[4]王德文,叶文振,朱建平,王建红,林和森.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5]顾大男,曾毅.高龄老人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自理能力动态变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6]姜向群,魏蒙.中国高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变化情况分析.人口与发展,2015.2.

[7]高向阳,康晓平.基于多状态生命表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期望寿命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0.5.

[8]田丰,郑真真.高龄老人健康自我评价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9]徐勤,顾大男.中国城乡高龄老人健康及死亡状况特征的比较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S1.

[10]黄荣清.高龄老人的健康、疾病与死亡.中国人口科学,2001.S1.20.

[11]陶立群.高龄老人自理能力和生活照料及其对策.中国人口科学,2001.S1.40.

[12]薛冰,陈旭波,丁东新,沈琪,缪以颖,钟葛瑾.高龄老人慢性病和日常生活能力调查及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22.

[13]孙敏,刘丹萍,吴进,杨跃林,汪凯,袁鸿江.影响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因素探讨.中国全科医学,2002.6.

[14]殷召雪,施小明,徐建伟,翟屹,柳玉芝,曾毅.高龄老人高敏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的关系.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5.

[15]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9.

[16]敖晋,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认知下降及相关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

[17]张魏丽,刘殿武,刘志坤,刘辉.河北省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调查.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2.

[18]易伟宁,康晓平.中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多水平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7.

[19]曾毅,程令国,阮荣平,陈华帅,李建新,张风雨,陶伟,顾军,田小利.环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的影响――相关前期研究综述.医学与哲学,2014.9A.

[20]张纯元.高龄老人受教育程度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南方人口,2001.3.

[21]顾大男.婚姻对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3.3.

[22]翟德华,陶立群.高龄老人性格心理特征、饮食习惯与健康长寿关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23]吴德清,战捷.高龄老人饮食与其健康的关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S1.

[24]张文娟,李树茁.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4.S1.

[25]尹德挺,陆杰华.中国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个体因素和区域因素分析――HLM模型在老年健康领域中的应用.人口研究,2007.2.

[26]万朝晖,丁群芳,许婷媛,姜爱侠,岳冀蓉.住院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2.

[27]边平达,潘宏华,应奇峰.高龄老人生活方式与其骨密度关系的调查研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2.

[28]陈建康,朱鹏立,周密,张泓,林帆,欧宓,林春锦.高龄老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与骨密度关系的分析.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5.

[29]易景娜,陈利群,贾守梅,陆敏敏,荀雪琴.社区居家高龄老人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中国卫生资源,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