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例6篇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文1

【关键词】职高数学 概念课 四化

一、前言:

众所周知,职业高中学生文化课基础差,学习能力低,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产生对学习的高涨情绪。同时由于数学自身的特点,他们对于数学更是厌烦,在数学学习中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大家知道,语文课有故事,历史课有英雄,英语课有游戏,专业课有实验,而数学课呢?有的是公式、定理、逻辑推理。学好数学要算、要证明,而它们枯燥乏味,从而使数学孤立于其他学科,变得“孤芳自赏”,也使学生失去了进一步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耐心。但作为职业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却知道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重要的作用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部长周济提出,到2007年,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更多要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职业高中数学教育在未来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学生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的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与解决数学问题,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职高数学并不追求数学的深度和广度,在重视数学的逻辑性、严谨性的同时更重视数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职高学生因学习态度问题,通过大量练习理解概念几乎不可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利用各种条件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概念课,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为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做好准备,同时有效、有趣的概念课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职高学生因其生源特点单凭教师的讲解和分析得出概念及利用概念解决问题远远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各显神通让概念课变得生动、形象和有趣。

在十年的职高数学教学中,本人通过对职高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教学不断的学习、摸索和总结使课堂不断的优化。下面我就以我的一节公开课为例谈谈我对数学概念课教学的想法。

二、案例展示

1、教学材料:概念课《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2:、教学目标:理解两大原理,会利用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很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

3、教法:启发探究法、分组讨论法

4、学法:自主探究、类比推导、合作学习

5、教学设计:本节是高一第十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所教班级为文秘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设计了公司部门场景,学生分成宣传部、后勤部、仓管部三个部门,再通过与文秘专业特点相关的例题、练习加深对感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感知数学生活化、趣味化的同时意识到数学与本专业的息息相关。

6、教学过程:

7、教学反思和剖析:本节课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内容。课后教研组对该课作了细致的评课。本人总结如下:

(1)以轻松的“视觉”为突破,激发学生对概念的探求;

在导入部分,我播放了一段两分钟公司组队外出考察的视频,让课堂在一种和谐轻松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下展开,之后把参观的地址进行了动画提炼,适时引入各段路线的交通工具,概念给出前的引例自然而然产生。

(2)以模拟的“公司”为载体,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课前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分别是公司的宣传部、仓管部和后勤部。在第二步的概念强化中,为了加强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及不同点的区分,我组织了各组进行抢答并解释原因的活动,在有效正确运用两大计数原理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第三步的应用概念解题中,我给每组给出他们各自的题目,宣传部是有关资助贫困学校,改善食堂伙食的一个练习,仓管部是设置密码锁的一道练习,后勤部是装修墙壁的一道练习。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使得整个课堂比较完整。

(3)以隐形的“德育”为背景,提升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都说数学是生硬的、死板的,在数学课堂中隐形的渗透德育,即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对数学课堂的情感化和人文化。在课堂中我从教材处理、组织形式、交流方式、肢体语言等各方面渗透了团队合作能力、积极进取精神、回馈社会理念等情感要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这为我今后对概念课的处理增强了信心,下面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职高数学概念课的处理方法。

三、概念课四化建设

1、导入课题情境化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俗话说,一出好戏应有好的开场,一个优秀乐师的第一个音符能先声夺人。同样:一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安基础。从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概念课是教师引用情境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课型。

在《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中,我引入了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故事案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概念教学中,在推导公式前,本人用下棋的方式创设了情境,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到主动学习的状态。在讲解《角的概念的推广》时,以钟表的校正为背景,加深了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在《古典概行》的教学中在得出概念前,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发放一颗骰子,记录各面出现的次数,这种平时被禁止的工具搬到课堂上,学生异常兴奋。

2、组织形式多样化

做到这点,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 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讲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合作态度、意志力和探索精神等情感态度。教师可采用讨论、交流、合作及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同时,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这种方式能唤醒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能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

在《平面向量》的概念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容易混淆的定义和关系,本人为学生设计了一组分值抢答题,学生根据分值进行选题,答对给分,答错倒扣分数,学生热情很高,学习兴趣立刻被这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给点燃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同事的一节公开课《椭圆》的概念教学中,老师把学生分成5组,每组准备了板、图钉、绳子,让学生来作一个椭圆,这样的组织形式学生热情高涨。

3、例题练习生活化

职高学生对他们所学的专业较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方式教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或故事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或专业实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原来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数学与学生的专业、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集合》的概念教学中,把习题中的很多练习改编成学生身边的事和人,如:某某班级的全体同学,某某寝室的全体同学。在《计数基本原理》的概念教学中,根据文秘专业的特点设计了慈善捐助爱心餐的应用问题。在《集合运算》的概念教学中,把学生在食堂吃过的菜谱作为例子,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落实了相关的知识点。在“斜二测画法”的教学中,我带了各种代表性的立体实物让学生画,在学生思考如何画的接近实物的过程后抛出斜二测画法教学效果良好。

4、教学工具现代化

《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为了给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合理运用投影、录音、录像、画板等现代教学媒体和方式,不但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突破教学难点,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职高数学因学生的特征更需要动化的现代教学工具,现代教学工具的灵活运用能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在《指数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引用细胞分裂时,用多媒体效果非常的形象有趣。《幂函数》的概念教学中根据学生自己给出的幂函数由学生自己上来利用几何画板操作,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且为分析函数的性质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概论”课 专题教学内容设计

实施专题教学是大多院校“概论”课课程建设的共同选择,笔者所在院校也作了初步尝试,现就如何设计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略陈管见。

一、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客观基础

(一)“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

根据“05方案”的思政课程设计,“概论”课着重讲授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这就明确了“概论”课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即“概论”课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如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掌握了这“三个以”,就掌握了“概论”课的定位和基本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授“概论”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个性和具体性无论怎样繁多,都必须结合概论课课程特点,围绕着课程的主题、主线和讲授重点来进行,才能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二)“概论”课教材情况

在目前实行“05方案”的背景下,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大纲和课本统一为“一纲一本”,不管是本科、专科或是高职院校,使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全国有名的专家编写,质量好、水平高。但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内容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二是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针对性;三是理论对实践的相对滞后性;四是缺乏生动性。这就产生一个显著的问题:在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统一性与高职“概论”课教学的具体性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问题,关乎高职“概论”课的实效。

(三)高职学生“概论”课学情

就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的生源状况而言,高职学生理论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客观上,这门课的学习对高职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主观上,高职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理论课程,他们相对喜欢的是操作性强的实用课程。因此,怎样调动高职学生“概论”课学习积极性是高职“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又一出发点。

(四)高职“概论”课教学现状

“概论”课在大多高职院校中都不受学生欢迎。究其原因,首先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功利取向日益明显,“概论”课也难逃“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是尴尬地位。其次,师资队伍也是另一瓶颈。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升格建立起来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在知识结构广而不专、博而不深,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在知识准备上很难适应目前高职思政课的新要求。再次,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实践教学;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趣味性;没有突出高职特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二、高职院校“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把握好基础课与专业课关系

作为公共基础课,“概论”课有自身与其他专业课不同的特点,但高职院校的“概论”课毕竟是面对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在专题设置中,教学实践证明,应坚持教学理念与职业教育理念相契合的原则,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使“概论”课教学与高等职业教育相适应,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与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基础课的普遍性与专业课的特殊性关系。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原则,把握好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关系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专题教学内容时,一定要从“概论”课教材现实、社会现实、高职学生现实出发,处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关系。在专题设置上,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高职教育的特点,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材,把握好教材知识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能力点和思想教育点,注意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等社会现实,把“概论”课的

主线、重点、主题以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要求整合构建,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完美转化。

(三)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好教和学的关系

在“概论”课专题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没有错,但教师切记不要矫枉过正,被学生的喜好所左右。问题的关键是要保证教师对于学生不喜欢的但又必须理解的理论传输到位。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专题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每一个专题,大量收集相关信息,运用多种手段沟通

师生之间的信息渠道,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倾听他们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四)坚持感性内容与理性内容相结合原则,把握好表达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所谓理性内容是指教学大纲中理论化了的系统理论、思想。所谓感性内容是指为学生能直观形象感知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包括影视资料、实物展示、图片、情境再现等”。由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相对差一些,教师纯粹的理论思想的讲解,易使学生厌倦疲劳,故要做到将理性内容与感性内容两者相结合起来,理性内容增强感性解读,感性内容加强生动表达,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表达形式良性互动。

三、各专题教学内容

根据“概论”课课程设计、教材实际、高职学生特点以及专题教学内容设计原则,高职高专院校“概论”课可以设置为以下十二个专题。

第一专题:回眸马克思——马克思生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此专题包括两部分:一是了解马克思伟大人生,补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相关知识。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包含教材第一章与第二章,向学生粗线条介绍“概论”的全貌。约需4学时。

第二专题:追忆——生平及思想。此专题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讲授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约需8个学时。

第三专题:走近邓小平——邓小平传奇人生及邓小平理论概述。本专题以邓小平生平为线索,透视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与伟大成就,总体上介绍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约需2学时。

第四专题:评说——简介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专题着重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约需2学时。

第五专题:直面——简介及科学发展观。本专题重点讲授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约需2学时。

第六专题:复兴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专题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重点讲述改革开放的原因、历史过程、30年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与启示。约需8学时。

第七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此专题为第八章内容,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约需4学时。

第八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此专题为第九章内容,这一专题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约需4学时。

第九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此专题为第十章内容,主要是讲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约需4学时。

第十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此专题为第十一章内容,主要介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方针政策。约需要4学时。

第十一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环境。本专题包括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约需6学时。

第十二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本专题包括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约需4学时。

余下的课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这些课时既可单独用来开展实践教学专题活动,也可纳入到每个专题的教学中。

这些专题,既能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遵循教学大纲,又有利于凸显高职特色,采取这样的专题进行教学,其效果会是明显的。

四、专题教学内容设计的几点建议

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中开展“概论”课的专题教学是一个新的探索与尝试,为使专题教学更好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反馈,完善专题教学内容

专题教学内容的科学与否,还要看是否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学生是否学有所得,所以教学反馈至关重要。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意见,根据自己教学的感受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内容,为下一轮更

加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2.发挥教师专长,优化教育资源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来说,本人认为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不同专题内容的教学更为合适,这样可以发挥各教师的特长,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更深,使学生带着新奇听课。尽管这种方式存在着不利于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全面把握等问题,但可以在提高授课教师某一领域的教学能力之后再作适当调整。

3.要辅之以考核方式改革

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概论”课教学内容采取专题设计,其考核方式也必须相应进行改革,考核要以注重过程、形式多元为原则,全方位考核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选亮.专题式教学——高职“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2]黄荣辉.谈高职院校“概论”课的理论联系实际[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3]刘文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刍议[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文3

【关键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准则制定权博弈 制度变迁 混合变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简称cf)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的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为了提高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而自然产生的。但如果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又有一定的人为因素,它是各方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其本身也是一种制度创新。本文将从博弈和制度变迁两个方面来分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以提供一个新颖的分析视角。

一、美国cf的产生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首先出现在美国,因此本文以美国cf为出发点和主要论述依据。

在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和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两个准则制定时代之后,1973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取代apb宣告成立。对cap和apb的批评从而导致fasb成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准则制定机构人员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够、“救火式”的准则制定缺乏应变能力等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cap和apb制定的若干会计准则存在前后不一致的问题,这样整个会计准则体系质量不高,无法满足人们对会计准则的要求。fasb全面总结了以前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经验教训,在各个方面做出了完善,比如fasb本身脱离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直接领导,成员更具独立性和代表性,准则制定程序更加科学等等。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投入很大精力对财务会计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在深入研究会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为制定会计准则提供一致的基础,从而提高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

fasb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体现为其的一系列(至今共7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 sfac),内容包括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企业财务报表的要素、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等。自此,财务会计中出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简称cf)这一概念。“cf是一部章程( constitution) 。是由目标(objectives) 和与之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 fundamentals) 组成的一个连贯的理论体系。它能导致相互一致的准则, 并对财务会计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目标用于识别财务会计的目的和宗旨( goals and purposes) , 基本概念是会计的基础概念( underlying concepts of accounting) 如指引应予入账事项的选择(即确认) , 对这些事项的计量和将它们总结再传递给各利害集团(即报表) 等方面的概念, 之所以说它们是基本概念, 是因为其他的会计概念产生于这些概念, 在制定、解释和应用准则时需要反复地参考这些概念。” [i]

二、准则制定权博弈

历史的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能导致相互一致的准则”,提高会计准则的总体质量,它的产生有其必然性。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人为因素在cf产生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准则制定机构的fasb为自己制定准则, 民间会计职业组织为了保留准则的制定权而不被政府夺走, 借助于理论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一系列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主要是为了保持准则的制定权而需要‘借口’,寻求理论的支持。这可能是cf在西方国家的主要作用。”(葛家澍,2005)可见,会计职业界在cf产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构造一个简单的“准则制定权博弈”,来证明这种“寻求借口”的观点。

美国会计准则从一开始就由民间机构制定,而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拥有准则的否决权,而且政府有权力收回(剥夺)民间机构的准则制定权。因此,博弈的参与者(players)即为民间准则制定机构(具体到cf上即fasb)和政府监管部门(即sec)。

当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备受责难时,sec有两种可选择的行动(actions):剥夺fasb的准则制定权和不剥夺,fasb也有两种可选择的行动:寻求保持自己制定权的理由(现实中就表现为制定cf)和不寻求理由(不制定cf)。

表1描述了这一“准则制定权博弈”:(前一个数字表示fasb的支付,后一个表示sec的支付。)

表1: sec

不剥夺 剥夺

fasb 制定cf (100,100) (-50,0)

不制定cf (50,50) (0,0)

如果sec不剥夺fasb的准则制定权,而fasb主动提高其准则的质量(制定cf),那么fasb继续享有准则制定权,同时也会因为自己的努力工作和创新得到较高的声誉,sec也会得到一个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时二者的支付(payoff)为(100,100),其中前一个数字表示fasb的效用,后一个表示sec的效用。如果sec没有剥夺fasb的准则制定权,但fasb没有主动制定cf来提高准则质量,那么fasb将继续遭受责难,其效用水平将下降,而sec将继续保留一个低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此时二者的支付为(50,50),效用水平均下降。如果fasb意识到应该制定cf来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并且付诸实施,而sec由于强硬的态度执意剥夺了fasb的准则制定权。那么fasb付出了辛劳制定了cf,但是这些成本并没有得到继续保留准则制定权的回报,它的效用将变为负数。同时,sec剥夺了fasb的准则制定权,树立了维护市场秩序和锐意改革的良好形象,但为了寻找和建立新的准则制定机构,它将花费成本,这一成本可能十分巨大,这样sec的效用也将有很大下降。此时二者的支付为(-50,0)。最后,如果sec选择剥夺,fasb选择不制定cf,二者都将一无所有,支付为(0,0)。

这个博弈有两个纳什均衡:(制定cf,不剥夺)和(不制定cf,剥夺)。但是,动态的看,如果fasb先制定了cf,那么sec的最优选择当然是不剥夺,因此这个博弈只有一个最终结果,即(制定cf,不剥夺),这也正是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情况。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度变迁过程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隐约看到,cf的出现在一系列必然和偶然的因素之外,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那就是fasb。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美国会计准则一开始直接由会计职业界制定(cap和apb都受aicpa直接领导),后来为了加强准则制定的独立性和公证性,新的准则制定机构fasb归属于由六个职业团体代表所组成的“财务会计基金会”(financial accounting foundation, faf),相对于政府机构来说,fasb依然属于会计职业界。所以,实质上起着cf重要推动作用的是美国会计职业界,具体在cf的制定上,是会计职业界中分化出来的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和cf的利益群体。(这一利益群体有两个特点:一是虽然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被政府赋予权威性,但其本身不是政府机构,而属于会计职业界;二是fasb的7位成员都是专职的,进入委员会之前,他们必须中断以前的全部业务或职业联系,制定会计准则成为他们现时的利益来源,这更使其形成一个利益群体成为可能。)

如果fasb是促使cf形成的一个行动集团,那么我们自然可以把cf看作一种制度安排 [ii],作为一种原来没有的新的制度,cf的出现也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下面利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制度变迁理论来分析cf的制度变迁过程。

戴维斯和诺思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中,一项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第一,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第二,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第三,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第四,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次级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第五,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

对照cf的制度变迁过程,第一步,会计职业界中的利益群体fasb是这一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fasb发现制度变迁的“潜在利润”,即如果不进行制度变迁,由于其原来制定的会计准则质量不高,fasb面临被剥夺准则制定权的风险,而通过制定cf可以保留其准则制定权,这样制定cf这一制度变迁可以为fasb获得收益。第二步,fasb提出制度变迁的方案。fasb面临被剥夺准则制定权的风险,为了保留准则制定权它有多种方法。在内部它可以改革准则制定程序、改组成员结构、甚至重新制定会计准则;在外部它可以对政府展开游说、广泛寻求社会各界支持等等。但是,经过第三步对所有这些方案进行分析评估之后可以发现,fasb制定的准则质量不高而备受责难的一个症结在于缺乏理论基础导致的前后不一致。因此在这一方面进行制度变迁收益是最高的,其他如改革准则制定程序或者游说政府,在相同的成本下获得的收益可能寥寥无几。至此,初级行动集团fasb选择了制度变迁的方案——制定cf(当然,为了保持准则制定权,它可能多种方法都使用,而制定cf无疑是至关重要和引人注目的)。第四步,当fasb推出cf之后,一些利益相关者可能因此获益。最主要的是政府部门(主要是sec),sec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它所企盼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又免去剥夺fasb准则制定权之后的搜寻组建新的准则制定机构的成本。因此,sec就成为一个次级行动集团,从fasb制定cf中获益,并协助推行cf。 [iii]第五步,fasb和sec一起实现制度变迁,前者制定cf和在此基础上的会计准则,后者继续赋予其权威性,也正是现实中所看到的情况。

经过上述制度变迁,一项新制度——cf被创新出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除美国外,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制定了cf。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制定了概念框架,这意味着这一新制度——在概念框架基础上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将被广泛推广。我国研究和制定cf的进程也逐步加快,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就具有cf的性质和特点。我国cf以及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其不同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地方,以下将进行简要分析。

四、我国cf的“混合变迁性”

前文的博弈和制度变迁分析传递了这样一种看法,美国cf的建立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即“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 [iv]。在美国cf产生过程中,会计职业界特别是其中一部分以研究和制定会计准则为职业的利益群体(fasb),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实施作用。与美国对比,我国会计准则是政府而不是民间制定的,会计准则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政府主导特点,那么是不是说我国cf的制定就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施的)呢?

首先应该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区分“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这两个制度安排。会计准则是对会计实务进行规范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意味着会计实务将不再处于一种随意而为的状态,而必须按照一致的规范进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对会计准则制订(主要在准则内容上)进行规范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意味着会计准则的内容将尽量避免前后矛盾,而应该建立在一致的理论基础上。如果把一种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舒尔茨,1968)的话,会计准则是人们进行会计处理的行为规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人们制订会计准则内容的行为规则。

区分了会计准则和cf,就可以分别对我国这两种制度安排的变迁进行分析。在我国这种转型经济当中,会计准则的建立不是像在美国的市场经济中那样,从市场需求到政府供给(自下而上)自然的过程,而是为了转型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政府自上而下强制建立的。如果美国会计准则的建立是“需求创造它的供给”,我国会计准则的建立就是“供给创造它的需求”,因为在我国那样一种没有建立市场经济这一会计准则产生的土壤的情况下,先强制建立会计准则将会反过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所以,我国会计准则的建立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当会计准则和市场经济在我国同步建立之后,一方面市场经济将产生出对会计准则的需求,制度变迁的秩序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会计准则发展也还需要某种程度的强制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准则体系自身完善的需求,这一需求既是由于市场经济建立而自发产生的(表现在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会计准则的质量要求越高,从而产生了对cf的需求),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和会计准则建立一样的强制力因素。因此,和会计准则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不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不是完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它还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因素,即我国cf的建立具有“混合变迁性”。

如果说我国cf的建立具有一定程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那么谁又是“响应获利机会的一群(个)人”呢?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国fasb之所以成为cf制度变迁的初级行动集团(即响应获利机会的群体),是因为美国的会计准则是由民间机构(会计职业界)制定的,在美国广泛分工和充分竞争的经济体制中,拥有准则制定权可以获得“租金”(rent)。我国会计准则不是民间会计职业界制定的,而是由政府制定的,政府并不能成为一个初级行动集团。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我国的cf制定,就可以发现,会计理论界在我国cf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引进国际上cf的经验、向政府传输cf的知识,协助政府构建cf等等,并因此提高了社会地位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和美国fasb比较,我国会计理论界尚不是一个利益群体,而仅仅是在制定cf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并获得一定的利益。

五、小结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文4

[关键词]高职听障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8-002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10[本刊网址]http://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深化改革和特殊教育的发展,高等特殊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肯定,职业教育也从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满足残疾学生继续升学提高学历的需求,享受教育平等的权利。教育部的《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公共基础课应注意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我们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考虑到职业技术知识在不断更新,学生离开学校后职业会面临转换,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但是要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也要使残疾学生具备创造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残疾人高职院校的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做好知识储备和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的特殊教育目标要向素质型方向努力。

数学素养是公民所必需的一种素质,蔡上鹤提出“数学素养乃是数学科学所固有的内蕴特性,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通过后天严格的数学学习获得的、融于身心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提高听障学生的数学素养是高职数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素养对于健全人来说,可以从社会家庭生活中、人与人交流中和新闻等各种可以获取信息的渠道耳濡目染中培养和提高。而听障学生却只能从学校开设的课程中获取,听障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一般都在特殊教育学校完成。在义务教学阶段,考虑到听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和学习障碍,往往在教学中通常以知识点为本位,学生接受到教育内容非常局限。对于数学素养方面的培养较少。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听障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二、培养高职听障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一)通过数学史的教育,提高聋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文化素养是多角度的,了解和学习数学史可以让听障学生的数学知识获得新的感觉和视野,既从中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又能了解理论的来源和发展、形成,以及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家和有关故事和渊源,使听障学生的数学意识的能完整和全面获得而不是片面的。数学史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听障学生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相对交往的封闭性和信息交流的局限性,听障学生对于事物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象,缺乏主动体会本质的能力,较少机会接受数学史的教育,不了解数学重要理论起源,影响听障学生对数学美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欣赏数学美的能力,造成听障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在教学中讲数学思想通过数学史的教学渗透,使听障学生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如装饰专业的可结合介绍黄金分割,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可结合几何图形的美,帮助学生能从内心感悟数学。

同时数学课的教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和讲解各种概念和理论,而听障学生由于接受信息要全神贯注通过视觉接受,时间一长难免视觉疲劳,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奋点就会减退。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当穿插相关的数学故事,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以数学的基本概念为教育的核心,培养聋生的数学素养

1.根据聋生思维特点,强化语义教学

高职数学中有很多数学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产生从具体形象的应用问题中提炼产生,是抽象思维运动的结果。那就意味着数学概念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关键词句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只有仔细分析,才能透彻理解数学概念。如高职数学中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矩阵等抽象的概念,只有学生反复通过从具体到抽象分析到应用的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并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数学的概念是由词汇固定下来的,而听障学生在学习词汇时,因为只能借助于听力以外的感官活动获得的表象、形象,没有积累足够的词汇,对于词汇的理解和由此造成语言水平低下,缺乏把感性材料同语言结合起来形成概念的能力。同时听障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手势进行,也影响了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面对听障学生的学习学习障碍,数学基本概念就应作为数学的灵魂。在对概念的阐述和概念的引入要更需要根据教材做适当的安排和处理的。例如在极限概念的引入过程中增加有趣新颖、同时又是贴近听障学生生活容易理解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从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补充帮助概念理解掌握的题目,如房贷、人口增长、投资股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极限的概念,又能感受知识的应用。让学生体会掌握数学概念的实质,在探究概念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乐趣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抽象的能力以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听障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停留解题方法和解题的技巧,而是在理解了数学思想的基础上,在理解和掌握了数学思想的精髓,才能提高数学素养和能力。

2.在概念教学中加强听障学生的数学记忆

听障学生由于接受信息的障碍,记忆的特点是短时性、视觉性,记忆片面,遗忘率高,而数学知识运用的特点是连续性的,数学记忆是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在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听障学生通过记忆数学概念的内涵,把握思维对象特征,理清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记忆定理结论,也达到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提供大量的练习机会,在理解中记忆,通过练习操作和应用不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记忆,加强知识的联系,也能使学生掌握隐藏在具体知识背后的数学概念的联系。

3.在教学中注重听障学生数学表达的训练

数学表达能力体现在数学语言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运用数学语言的组合能力把数学思想和内容借助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听障学生自身数学语言感知力不强,又由于手语的表达习惯、语序,词汇和文字语言的表达、普通汉语语言有偏差,很难准确进行数学语言间的转化。听障学生普遍存在对课本中常见的概念、定理、公式等缺乏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意识,看不懂有文字语言叙述的题目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中的范例,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讲解的基础上,训练听障学生手语与口头语言、手语与书面语言并用等多种数学表达方式。

(三)以数学应用能力为关键,培养听障学生的数学素养

1.数学应用能力是听障学生的薄弱环节,听障学生的数学教育应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和特点,帮助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容易接受的学习的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首先要让听障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知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中选择听障学生熟悉的简单而贴近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由实例引入知识,并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侧重应用,将所学的知识返回生活的实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举例讨论物流中运输问题最小运输费用,学习函数时可以给学生介绍股票分析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数学应用的途径,提高能力的同时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

2.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适合听障学生数学实验和数学软件的应用,使听障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常用的数学软件,并结合所学的专业内容开展数学实验的教学。在电子商务专业根据教学内容如商品的供需及种类的运用实际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教学,提高听障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的运用能力也在具体的运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提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应注重数学基本知识和思想,同时要根据听障学生的能力特点,结合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高职数学的立体解析几何和几何图形的画法的教学时,可以结合动漫专业的三维图像课程引入几何画板,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使设计动漫场景更逼真,这样既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使用加深了立体解析几何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把数学知识融入了专业知识。

3.要为听障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课外数学实践机会,结合不同专业和学科的特点,组织有效的职业模拟实践,帮助听障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各个具体环节,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生充分挖掘已有的数学知识认真投入,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达到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在实践中遇到各种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同时感受到职业紧迫感回到课堂,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的有效性。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文5

论文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把课程建设为精品课程,是课程内涵建设的目标。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设计需要把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特点有机结合,建设符合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的思想政治论精品课程。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

精品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基于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既要又政治性、思想性,又要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使课程教学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特点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性、思想性与职业性、实践性有机结合,建立具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的“概论”课精品课程。现以我校“概论”课精品课程建设为个案,进一步研究和探索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设计,以推进高职高专“概论”课程建设。

一、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依据

1.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课程设计坚持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以及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意见为指导思想,课程教学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坚定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课程教学与区情、校情紧密结合,使理论教学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及其说服力、感染力,把课程建设成为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学的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2.课程设计的依据。课程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 “概论”课教育教学与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思路的结合点;其二,分析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状况。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活跃、关心时事政治,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求职欲望强,对现代信息的接受意识强,职业意识较强,但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基础较薄弱;其三,分析社会对人素质的基本要求。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职业人才。课程设计在分析学情、校情以及社会人才素质要求状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使课程设计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设计理念是全面实施“概论”课建设的关键。“概论”课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程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建立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根据高职高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特点,课程设计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能力培养相结合,从政治性和职业性的视角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因此,精品课程应突出“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高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

1.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理论素养。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以课程教学体系为主线,开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理论教育遵循“认识—认清—认同”的教育路线,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接触理论、认识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认清事物发展的真伪,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2.以情感培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理论情感。情感培养以“感受—感知—感悟”为主线,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情感上感受理论的魅力和实践的发展变化,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对所知、所闻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出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能够感悟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促进思想认识提升,引导思想升华和促进行动转化,培养马克思主义的情感,确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坚定跟党走的信心。

3.以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培养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以培育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标,旨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具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同时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运用和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就业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

围绕“理论教育为基础,情感培育为主线,能力素质提升为目标”的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按照“4321”即“四个统一、三个贴近、两个结合、一个目标” 课程设计思路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四个统一”,即以“世情、国情、区(省)情、校情”相统一。在教学内容体系的选择上,在现有的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世情、国情、区(省)情以及校情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形成内容丰富,素材多样,生动的教学体系。

2.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三个贴近”,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三贴近”为教学主旨,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在教学形式上,做到“两个结合”,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以理论教学为内容的课堂教学;二是以校内外社会实践为内容的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相互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一个目标”,即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全面拓展和丰富学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一大批思想合格、能力素质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实施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保障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程教学设计的全面实施。围绕“4321”的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课程教育教学效果,帮助大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成果,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以实现“四真”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育教学目标。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四个统一”。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本专科统一使用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十五章,内容体系庞大,鉴于高职高专教学学时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有别于本科院校,根据教学“精”和“管用”的原则,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四个统一”,即教学内容上体现世情、国情、区情、校情相统一,教学内容体系体现既有宏观的世情、国情的内容,同时又有微观层面即区情、校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既站在世界或全球的高度,认识我国发展阶段,同时也立足于本省、本地区区情和本校实际,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从而坚定自己跟党走的信心。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三个贴近”。教学方式方法是有效对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关键。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方式上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二是教学主体上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学原则,探寻能够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方法。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教学方法、演讲或辩论教学方法、研究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愉悦学习,以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进学生头脑”的教育教学目标。

(三)探索多维教学载体,实现“二个结合”。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两部分,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进一步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载体。例如,在课程建设中,探索了“四个课堂”即“校园课堂、企业课堂、社会课堂、网络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多维促教”教育教学作用,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校园延伸至企业和社会,从现实空间拓展到网络空间,转变了过去理论课教学多局限于单一的校园教学环境和单一的教师教学主体的局面,提升了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的有机结合。“四个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理论教育教学过程是在一个生动的、现实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下的,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听、愿意学的一门课程,实现了“教育主体多元化、教学时空立体化、教学资源综合化、教学成效最大化”的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成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

(四)提升教学实效,实现“一个目标”。课程教育教学以提升学生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基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下,课程教学既要体现理论教学的政治性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也要体现高职高专教学职业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立足于学生能充分就业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教育和能力素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当前世界发展态势,认清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形势与政策,使学生能够认识国情、锻炼能力,把握就业机会,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课程设计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设计往往决定了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实施方向和效果,因此,高职高专“概论”课精品课程设计,需要把握好几个以下方面。

(一)课程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特色。“概论”课程是全国本科、专科院校均开设的课程,目前全国实现了“两个统一”即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高专在“概论”课精品课程的设计中需要认清“三个不同”,其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其二,高职高专“概论”课教学学分、学时与本科院校不同;其三,高职高专学生学识基础、就业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厘清这些问题,是做好课程设计的前提。此外,高职高专院校具有较鲜明的职业、行业的特点,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同时,各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资源和优势不同,因此,在“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结合点有一定的差异,在精品课程的设计上既要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思路来设计,也要结合本校具有的资源优势进行设计,使本校的“概论”课精品课程与其他院校相区别,具有别的院校不可替代的特点和特色。

(二)课程设计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概论”教学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程,要做到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必须以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设计原则,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取、教学资源的利用等方面,既要考虑课程的整体性、思想性、理论性,也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从实用性看,需要筛选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内容,运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方法,把理论讲精、讲活,使学生通过学生后,能够做到学用结合;从可操作性看,要对各种资源的条件及利用情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飞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其使用的可能性,考虑教师教学中使用是否方便、简易,效果好。合理的设计可以使课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能够逐项地推进,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

会计的概念特点和职能范文6

[关键字]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会计准则 经济后果 相关性

一、引言

自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告之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的研究,成为财务会计理论的核心内容。对于概念框架,FASB在第二号概念结构的前言中给出界定:概念结构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指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可见,FASB构建CF的出发点是为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目的在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应用。理论指导实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相关性,那么,两者的相关程度决定了概念框架的理论地位与会计准则的质量。本文将从美国概念框架的产生背景来分析其CF的作用及与会计准则的相关程度,再从我国的特殊环境来看两者的相关性,以期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所启示。

二、美国CF与会计准则的偏离——基于CF的首要作用

(一)美国CF的产生背景。

美国会计职业界长期面临着政府管制的压力。1907年的信贷危机,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1923-1933年的经济危机,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成立为例,SEC具有法律授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有权管理上市公司所必须提交的各项财务报表资料,这对于会计职业界而言是一个面临着“失业”或失去“垄断租金”的威胁。为说服SEC不要过多干涉会计职业界的活动,最有效的“借口”仍然是理论,一种会计不应由政府管制的理论,或者说,政府过紧的约束与管制会损害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在SEC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力转授给会计职业界之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38年起正式着手制定“公认会计原则”,同年第一个制定机构“会计程序委员会”成立,但它所发表的代表公认会计原则的会计准则文献〈会计研究公报〉并不是在研究基础上产生的,而不过是对不同会计惯例的比较和筛选。〈会计研究公报〉的制定缺乏理论,这一缺陷终于成为会计程序委员会被会计原则委员会取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会计原则委员会成立的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协会特别成立了会计研究部,以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为会计原则委员会制定会计准则,提供理论基础。会计研究部在其发表的第1、3号研究公报中,分别探讨了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力图强调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以“假设—原则”为核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由于会计假设的研究受形成多少条假设以及假设和原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不严密等弊端的限制,加之会计研究部所提倡的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一系列模式,都与现行会计原则相去甚远,以假设为起点的概念框架,非但未能为现行会计原则制定的有效性起到辩解的“借口”,反而可用来批评现行会计原则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1962年美国政府干预“投资贷项”会计准则制定事件发生后,会计准则制定受政府干预的频率越来越多,不少国会议员等政治家被游说参与到准则制定的讨论中。当时学术界也普遍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或宏观效应。显然,如果认为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或宏观效应,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威机构就不应该是民间的,政府权利机构具有更高的权威性。而只有会计准则是技术性的,由民间机构制定才是恰当的。此时,会计职业界深感会计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只有通过一定的理论研究,宣传会计准则的技术性、理论性,才可以为民间继续保留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提供有效的“借口”。70年代中后期,美国出现了会计准则研究的新一轮高潮。其中的一个主流观点是:强调会计准则民间化、职业化,以会计选择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实证会计学派也在这一背景下产生。著名的实证会计学者瓦兹和齐默尔曼合著的《实证会计理论》(1979年)一书中应用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思想:供给与需求,将会计理论视为一项特殊商品,从供给与需求双方加以分析。按他们的分析,之所以有人需要会计理论,就在于它能充当辩解的“借口”,特别是在像美国这样一个所谓民主政治和管制社会里,任何行动都要有“正当”的理由或借口。因此,会计理论应当具有其“辩解”功能,可用于各种政府对会计的管制与会计职业界反管制活动中的借口。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研究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出现,有效填补了这一辩解借口的“空缺”。

(二)美国CF的作用。

FASB所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目标、信息质量、要素、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核心,形成一个内在一致的理论体系。通过这一框架,可向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表明,会计准则有着其内在的科学性,制定会计准则需要有一套完整、严密的理论指导。既然会计准则的制定是科学化、理论化的,政府部门显然不胜任这项工作,只有会计专家们组成的专门队伍,才能较科学地制定会计准则。有了这种辩解的“借口”,直到今天,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仍然由会计准则委员会这一民间机构保有。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充当辩解“借口”的作用,其次才是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认为的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

(三)美国CF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

FASB顺应潮流,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指望它能用来充当反会计管制的“借口”并且直接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包括评判现有准则是否合理,解决准则制定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有了CF,会计职业界的首要目的已经达到了。不过,他们的第二个目的却往往不是自己可以左右的。原因在于会计准则并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规范,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准则的应用具有“经济后果”,即不同的准则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主体的利益。在概念结构公告之后,财务会计准则并不都按照概念结构的要求来制定。例如,养老金准则、递延所得税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补偿性认股权准则都是在概念结构公告正式之后制定的。尽管FASB期望以概念框架来指导这些准则的制定,但无一例外的是,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遇到来自多方的“游说”和干预,最后所成文的准则与概念结构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偏离。特别是补偿性认股权准则的制定,历时十余年,要求在财务报表中披露认股权,遭到了企业的抵制,参议员、众议员、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纷纷向FASB施压,甚至连克林顿总统都为此写信干预。最后,在1996年公布的准则中,FASB不得不将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披露,要求在表外揭示认股权信息。这些会计准则都保留了多种会计选择,有些还向实务和强势集团妥协,因此,它们与概念结构是不一致的。可以说,美国CF与会计准则呈现的是一种弱相关性,概念框架理论上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绝对的指导作用,但会计准则由于其“经济后果”性必然会与概念框架发生一定的偏离。对待这个问题,准则制定者们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只要遵守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定能形成一套内在一致、完整且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即便在当前社会各界普遍认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他们也倾向于回避这一问题,更强调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目标——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我国会计环境下CF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及其启示

目前,我国正在着手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基于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问题,我们的CF与会计准则可以达到内在的一致吗?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主体,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主导地位。这是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制定会计准则时必须考虑的中国国情。在我国,会计准则属于行政规章,为了使会计准则能较好地体现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的要求,兼顾国家宏观调控和搞好微观经济的需要,由财政部领导组织制定会计准则(包括建立CF),具体工作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为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可以解决CF与会计准则偏离的问题。美国的会计准则由民间机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即使有了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制定者有可能抵制不了各方的游说,最终导致CF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弱相关性。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定权利中的寻租行为,不必获得任何利益相关者的支持,我们的CF与会计准则可以达到内在的一致。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呈现的是一种强相关性,这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建立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启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不是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相关性的内在原因。“经济后果”是会计所固有的特征,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利益进行再分配,如果准则的制定权不具备权威性,会导致会计准则制定权利中的“寻租行为”。可见,会计准则制定权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影响两者相关性的内在原因。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制定没有照搬国外的民间组织模式,在保证制定权的权威性的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制定过程,既提高了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做到监督实施。这种准则制定模式在我国必将长期实施下去。

主要参考文献:

葛家澍、刘峰.1999.会计大典——会计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刘玉廷.2004.贯彻科学民主决策要求 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研究,3

刘小年,吴联生.2004.会计规则的制定目标: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会计研究,6

杜莉.2004.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及其经济分析.会计研究,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