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考能力范例6篇

大学生思考能力

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竞争日益激烈。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勇敢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新挑战,慎重地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采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和努力。

1.树立新型创新教育观,正确认识知识、能力、创新精神的关系

知识对于创新能力作用是有正负性的,它取决于对待知识的态度。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二者不可偏废。一般地说,有了广博的知识,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能从更广阔的角度进行考察,容易发现新现象,得到新启示,提出新见解,有利于创新。但是,一个人若成了知识的奴隶,就会思想僵化,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就会被束缚或扼杀。知识与能力是创新的基础,能力之中的创新能力是取得创新性成就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知识与能力不一定有创新的行为,它还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是从产生创新的意向开始,发展为对创新的需要,产生创新的愿望,并由此确定创新目的。学生一旦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就能在创新活动中发挥聪明才智,顽强工作,产生创造性成果。在教学活动中,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知识、能力和创新精神三者的关系,竭尽所能,营造一个宽松、活跃和充满奇思异想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提出创新思想和主张。

2.加强基本能力的锻炼,着眼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包括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做出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创新能力具有进攻性,而基本能力仅仅具有适应性。因此,不能把创新能力看成基本能力的简单的拼凑。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好基本能力,但有了基本能力却不一定会进行创造性活动。例如,探索问题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洞察力、预见的能力等等,都不是一般的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但这些却都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加强各种基本能力锻炼的同时,应该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健康的个性发展,学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开设若干人文、科技、经济等任选课程。学生可按自己兴趣和意愿进行选修。二是设立创新学分,注重创新教育。在修满总学分中设置创新学分,规定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表现突出,或是参加本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是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可以替代若干选修课,或集中实践环节中对应的学分。创新学分的规定,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提供了动力。

3.发挥两个课堂的重要作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育人理念,提高自身素质,认真搞好第一课堂教学,力求把学习知识同发展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有较高的能力。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发散性地提问,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活跃学生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寻求解答,激发学生寻求“异常解决办法”的兴趣等。其次,创设激疑氛围,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能仅仅提供现成的思维成果。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第三,加强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师应把唯物辩证法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让学生形成辩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在辩证思维方面得到培养。第四,教师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倡学生勇于运用直觉,正确对待直觉思维的错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努力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第五,教师要适时宜地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疯狂”起来,围绕教学内容由表及里地开展创新思维,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第二课堂中,应注意造成活跃的学术气氛,努力使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个性,鼓励学生打破学科界限有组织,或自发地开展课堂以外的科技与学术、学科竞赛、工程实践等活动。

4.树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度的创新精神是在认识的基础上,在情感的激励下发生和发展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要使大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磨练学生的意志,使他们逐步形成勇敢、顽强的思想品质。另外,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如教学管理制度、生活管理制度以及学术研究制度等,直接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方向,应增加鼓励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成果的内容。例如,学习成绩考核,不仅要进行知识考核,而且要进行能力考核,增加创新能力与创造成果方面的评分比重。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加强纪律统一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贯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多看一些专著,多读一些相关的有价值的论文,提倡学生在对社会的关注中,有意或无意之间融入相关的思考,这样时间久了,不仅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也培养了较强的思辨能力,而且也会有一定的思想沉淀。

5.重视学校软件系统建设,激励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

学校教育中对人才成长的“硬件系统”,如图书、设备、师资等较为重视,但对“软件系统”则容易忽视。所谓软件系统是指高密集的信息环境、高度民主的学风和高强度的竞争意志等。高密集信息,往往启迪创造性思维;民主的学风,往往成为发现新知、探求未知的温床;竞争意志则是发明创造、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青年学生好胜心强,富有远大志向。教育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捕捉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和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诱发其创新活力,倡导学生参加科技咨询活动,鼓励学生结合课程学习对某些问题深入研究,并写出小论文,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的习惯。学校可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鼓励本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自选项目,早期进入科学研究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参加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另外,学校要多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在校园内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环境和气氛。

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4月30日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保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严重不足问题进一步凸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无疑是一条重要的举措,积极寻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各方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科学内涵

就业能力,是近年来出现并逐渐流行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的定义有很多种。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能力,是知识、方法和技能等的综合。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以找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岗位。简言之,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寻找自己正确位置的力量,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完成择业就业的过程。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及其成因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用人单位的雇工标准日益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一毕业就能马上胜任工作。同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当代大学生在工作中总会出现形形的问题,特别是这表明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技能储备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技能是指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获得的,在所属专业领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后,应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当前,部分大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供”、“需”脱节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部分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这折射出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主要原因在于不少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严重滞后,专业课程设置面过窄,脱离现实,有的缺乏前沿性、发展性,不能涵盖当今行业发展的实际内容。企业在选择大学毕业生时,除了考察必备的专业技能以外,还会关注学生的知识面。当前,大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知识宽广度远远不够。

(二)实践能力较差,主动适应社会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大学生能马上胜任工作,但现实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参加学校要求的实习,没有参加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一贯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眼高手低,实践能力不强。当前,大学生在校园里习惯了相对缓慢的生活节奏,一旦步入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措手不及,对新环境的不适感频频出现。

(三)求职能力不强,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求职能力指大学生筛选就业信息、面试应聘的技巧和技能。大学生求职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首先是“就业迷茫”,面对各种渠道的招聘信息,不少大学生不知所措,不懂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其次是应聘时不注意礼仪和缺少应变能力、面试怯场和应聘简历制作粗糙等,大学生因为应聘能力不强而错失良机的比比皆是。另外,有的大学生缺乏生涯规划,就业定位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没有围绕明确的目标做好就业的充分准备。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只有5%有明确的规划设计,62%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没有规划,33%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规划不够明确。而大学生能否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客观环境,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轨迹能否完满。

(四)基础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基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许多还存在着人际交往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待提高等现象。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自负或自卑。部分学生自恃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本科生,连单位的部门经理也不放在眼里。有些学生则认为自己才刚刚走出校门,资历尚浅,没有工作经验。如果大学生抱着自负或自卑的心态与人交往,结果肯定都是失败,因为平等是人际交往中的关键因素。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影响就业能力形成和提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太明确,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不够强。目前,我国由于专业设置有极强的目标性,导致培养的学生过分“专业化”,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灵活性,最终导致高等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招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自觉性,难以达到真正的人职匹配,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表现为同质性或结构性失衡;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开展不够深入,影响就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长期以来,由于就业指导人员缺乏长期、系统的业务培训,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就业能力培养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以知识介绍为主,能力培养较少,对学生的择业观教育、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等关注不够。同时,就业能力培养的形式也比较简单,以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为主,就业心理辅导、职业适应性辅导等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式较少,甚至是空白。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

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现提出以下思考:

(一)以社会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生作为贴着学校“商标”的“产品,”“就业能力”是产品的质量。要根据专业的就业前景灵活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高校必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把培养人才和毕业生就业有效结合起来,调整大学的专业设置及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如有的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政策,学生入学一年或两年后在选择专业;或探索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规模联动机制,高校的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相结合,建立供需预测机制,从短期、中期、长期的不同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进行预测;其次,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高校应重视用人单位的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意见,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制定方面加强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在注重专业知识积累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天津商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

(二)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指明方向和提供途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自己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结合时代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从大一刚入学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等就业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大学一年级,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前景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就业目标和实现计划。大学二年级,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引导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进行应聘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如何与用人单位沟通和交流,如何写好求职信和提高面试技巧等。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实践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技术层面的支持。

(三)以实践实训为平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经验是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的,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从实际出发,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更广阔的锻炼平台: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举办创业大赛,帮助学生发掘和发挥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力。校企合作办学,企业通过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将职业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惠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0.9.

[2]刘余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3.

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3

经过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比较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现象尤为明显。调查采用样本选取、小组访谈和问卷的方式,对河北北方学院、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以及天津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区分性别、专业及生源地。受调查者共1000人,有效问卷976份。男生612人,占调查人数62.75%,女生364人,占总调查人数37.25%。其中文科类10.08%、理科类61%、医学类18.09%、艺术类1.175、经管类9%、农学类0.25%。城市学生占25.83%,农村学生占74.17%。

(一)对创新意识的调查

通过16道题对大学生创新意识进行调查。调查显示,61.5%的学生认为创新意识和能力很重要。但是在被问到:对你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影响最大的方面这个问题时,回答很不确定。其中认为家庭教育占18.92%、学校活动占18.67%、课堂教学占14.17%、个人因素占28.33%、就业影响占11.25%、其它占1.42%。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确定何种因素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占据重要作用。虽然这些高校学生可能意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也普遍意识到创新对于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意味着什么,但是在如何建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上,无所适从。

(二)对创新能力的调查

通过18道题对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内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参加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占被调查人数36.75%)。虽然他们知道参加创新活动对自己最大的益处是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占被调查人数52.25%),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学生生活过于安逸,而使他们缺乏创新激情(占被调查人数34.9%)。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差距还很大,这种差距限制了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能付诸行动,这也是大学生目前的通病,也是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实际体现。当代大学生虽然能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缺乏实际行动、缺乏贯彻和实施的能力。

二、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通过调查和对调查数据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异呢?

(一)自身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1.拥有创新意识,却不付诸行动。当被问到如果你的创新灵感不被大家认可,您还会继续吗?36.59%的学生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但不会再付诸行动。大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对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学校等客观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擅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把创新意识的消失归咎于外部氛围,所以当被问到你认为要创新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认为氛围的影响占34.92%。30%的学生认为培养创新意识是件很困难的事情。57.17%的学生支持偶尔从多方面多途径探讨解决问题,50.17%的学生坦言影响自己提升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身不够重视和自身综合素质较差。

2.创新性思维的缺乏。随着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想象力逐渐丰富,逻辑思维能力逐渐提高。可是,由于固有的定式思维的影响和知识面的限制而导致他们缺乏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33.5%的学生认为长期的学校应试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定势思维。

3.创新技能的缺失。3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创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会产生新颖的创造意识。但是缺乏创新技能,其中包括缺乏新信息的加工能力、手动操作能力以及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等等。上面谈到过47.42%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创新类的比赛,即使创新项目比赛也是为了评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校园的文化生活的影响。校园文化在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44.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开展各种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或者学术科技成果展,丰富了学生知识,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40.67%的学生对学校及学院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氛围满意。这个数据说明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动力。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力所在。

三、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是为了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通从以上调查分析不难看出,高校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教育理念的树立

树立创新理念需要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终身培养的过程,进入大学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阶段。因此,在大学期间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要从过去传统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教师也应当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理念,以寻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契机,使学生把过去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转变为创新理念下的实际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思考过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的魅力,使他们今后持续地创新和实践。大学教育应当更加注重个性的培养,对于有个性的学生,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并且要大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并能带动其他的同学开发和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习惯形成以后的实践向导。

(二)教学内容、方法与结构的调整

使用了多年的高校教材,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进入社会后不能学以致用,新的知识和理念不能及时从书本上获得,行动也相应滞后,教学内容和教材亟待改革。课程的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引进新知识,增设新课程,优化教学设置、更新教学方法,专业课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可供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前沿的选修课程。专业设置应遵循“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思路、使学生在广泛学习基础、扎实基础的同时,能够在创新意识引领下扩大专业领域,并且扩展到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知识的学习。50.17%的学生支持多途径探讨和解决问题,支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更新教材,说明这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

(三)教师队伍创新意识化

教师一直是教育的主导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先驱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念,只有教师的理念先进和创新,学生才会有意识地跟进和学习。作为指导者,教师必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调整新结构,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层次。教师要保持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大学的创新意识培养要从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入手,只有教师具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带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树立多元的学生创新观

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4

关键词:影视;DV创作;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作为DV爱好者的主要组成群体,用DV表达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以及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学习追求。在本文中将针对DV创作的实践教学环节,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DV创作能力的途径。

一、大学生DV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一)故事情节俗套,没有吸引力。DV作品的精彩程度取决于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吸引力包括复杂的情节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大学生DV作品极容易仅是简单地表达故事的表面内容,而很难涉及到故事的本质,以至于故事表现得平淡无奇。

(二)创作视野较为狭窄。大学生的DV作品内容表现面窄,脱离不了爱情故事、宿舍生活等内容,但大多数的这种短片往往也都会故事雷同,无法引人注目。在创作中应拓宽视野,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宏观的社会关怀,提高创作的激情和敏感度。

(三)在艺术的表现技巧上有欠缺。DV作品的优劣,首先是内容,其次是表现手法,这归结于学生对影视语言的理解及应用。在理论、鉴赏教学环节,要加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而在创作环节要学会对表现技巧举一反三的应用。

二、提高大学生DV创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方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的教学内容,最后都必须通过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影视教学首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多年从事影视类课程教授的老师,个人认为不能单纯枯燥地进行灌输,而应该通过大量实例的讲解、实际的观摩让学生理解。比如,对于镜头语言与蒙太奇,可以要求学生先预习,并用DV自行拍摄加以体会,然后教师讲评。

(二)加强DV创作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作业内容,有意设置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关的题目,比如音乐。赏析当代艺术与创作中关于音乐的抽象性形成的理论及其影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与DV创作关系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掌握提高审美意识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眼力。例如,结合课程对优秀作品、优秀的图书进行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审美过程。这样,DV创作的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创作思维也不会枯竭。

(三)促进学生创新性与开拓性思维发展

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同,反应在作品的创造性上也会有差别。所以,在DV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在拍摄初期,老师应当和学生充分交流选题的意义,让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寻找和挖掘适合他们创作的题材。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活动,如影视讲座、影视评论、影视鉴赏等,培养学生影视创作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各种影视创作的比赛中,培养他们自觉的创作活动,并从参赛中获得创作的信心。

(四)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和目标,遵循学生的接受心理传授知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并非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建立起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当前许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很少会安排学生多做作业,即便是做了也不一定有时间一个一个地进行讲评,如果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相互的作业评比,由老师做最后的把关,或许即可以节省老师时间,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强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专业性指导

作为学生影视创作实践的指导老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培养创作能力,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最后,老师要在指导过程中和指导结束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在对创作过程进行专业性指导时,要做到:

1.专心检查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如在前期准备阶段检查剧本的可拍性;在拍摄阶段检查学生拍摄的镜头画面是否符合影视的要求;在后期制作阶段检查学生剪辑手法运用的灵活度。只有对影视创作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及时地、专心地检查和反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是在完成创作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业。

2.从整体上严格把关作品的质量。学生在影视内容后期剪辑打包后,老教师应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关,如有修改,应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完成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创作的过程进行梳理,吸取经验,为今后的影视创作打下基础。

三、总结

当今时代,影视创作已经不是单一化电影或者电视运行对象,电影和电视之间的联动,以及和网络传媒、动画传媒的结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视的创作。因此,教师应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的学习范畴,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水平,保持职业敏感,尽可能多的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既提高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保持了与时俱进的专业水准,也提高了指导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海斌 胡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论观察. 2005.6

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对策

1.前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关系到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及高校的健康发展,还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影响大学生就业有很多因素,既包括主观因素,又包含客观因素;有学校、家庭及社会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其能够成功获得和保持工作所具有的能力,即与职业相关能力的组合,是通过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挖掘而获得,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其顺利就业,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作为工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该以人文本,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并在就业指导的理论和方法等问题上深入研究,以此来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日益完善。

2.认识就业能力

2.1内涵: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这一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由Beveridge在1909年首先提出。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开发所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2.2内容: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三部分内容: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及个性化能力。(1)基础能力,即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是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用人单位招聘的首要条件;(2)专业能力,即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作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用人单位招聘的关键所在;(3)个性化能力,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等,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效补充。

2.3意义:对大学生自己而言,良好的就业能力能够应对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拥有满意的工作;对用人单位而言,员工良好的就业能力可以有助于组织更加适应环境变化,有效提高组织弹性;对国家而言,国民的就业能力代表着国家的竞争力。

3.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政府管理错位:(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致使人才培养效率低下;(2)学籍管理不够灵活;(3)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等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协调不够,降低政策的效用水平,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致使许多大学生就业时成为弱势群体。

3.2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滞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首先,学科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高等教育并没有走向市场,而毕业生就业已市场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脱节,致使供需信息失真;其次,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够合理。高校一味追求升级,却忽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普遍较差。

3.3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首先,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能力情况,即教学设计通常以理论学习为主,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其次,对大学生的管理方式、方法相对滞后,不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再次,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足够重视,忽视所授内容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缺乏实用性;最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就业指导体系不够健全。

3.4大学生职业目标不明确: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不够深入,难以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提供专业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导致很多大学生不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其职业方向与目标不够明确,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

4.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4.1政府需加大指导力度,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政府需出台就业政策,培育开放、有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充分发挥指导、监督和调控职能,进一步完善教育市场的中介组织,切实为大学生职前培训服务,同时需健全法规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维护市场信誉。

4.2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大学生思考和规划其职业生涯,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使大学生深刻的剖析自己并发掘自我潜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构建知识和能力结构,切实提升就业本领,有效增强竞争力,从而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4.3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倡导自我创业:加强对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能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地评价自己,转变择业观,从而使自己的职业意向与社会需求相吻合。而自主创业作为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智慧和气魄的一种全方位考验,新时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他们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可通过“挑战杯”、“创业大赛”等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将其中一些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以此来激发大学生参与创业激情,同时在创业实践中接受创业教育,为其今后的自我创业打下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各高校在资金及辅导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

4.4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此外,各高校应切实加强招生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对学校及其专业有充分的认识,根据自身特长爱好选择学校及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这既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也可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5注重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面对日益紧张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尤其是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愤怒、厌恶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严重,所以,各高校需建立健全心理辅导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途径,为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提供咨询支持,也可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供保障。

4.6强化诚信教育,提高应聘技能: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需切实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并将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同时要加强对大学生应聘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应聘模拟环境,帮助他们熟悉应聘过程,掌握应聘技巧,使他们能够在应聘实战中充分的展现自己。

4.7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已被各高校广泛接受,特别在新时期、新形势之下,各高校需进一步对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创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等等。

5.结束语

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面向市场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深化并拓展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其应用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庆林.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2).

[2] 王伟.大学生就业能力特点及提高策略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 王海霞,李哲.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出国与就业,2010.

[4] 张龙.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

[5] 黎晓娜,何兆东,彭明权.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9.

大学生思考能力范文6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

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