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例6篇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文1

关键词:项目驱动;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了缓解当前较大的就业压力,提高高校生就业率,国家鼓励高校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甚至还创办了专项扶持资金[1]。各大高校也致力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地指导学生创业,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人才。

一、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当前阶段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以项目驱动为核心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资源不足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资源是相当关键的,但仍有高校侧重于给学生传授知识,空喊口号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少有高校从学校拿出教育资金且投入到创新创业者[2]。高校虽然已经加大力度建设了相关的孵化中心和实训基地,但是由于缺乏充足的资金,因此并未发挥其作用。近年来教育部门也已经重点强调必须加大力度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分高校已经形成相应的体系,但是各大高校缺乏统一形式,且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没有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师,并不利于高校生全面理解创新创业理念,自然无法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投入,发挥出这一项目的价值。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应对当前阶段激烈的就业形式,很有必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但当前阶段教师在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突出,且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很少有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的项目,并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3-4]。部分教师并没有搞懂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且开展创新创业项目时注重能力不强,并不利于顺利开展相关创业项目,更无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三)缺乏优良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高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但是因为各大高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实践平台,因此很难促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缺乏相关创新创业有关平台,学生就算有好的想法也很难得以开展。此外,学生并不了解创新创业项目,增加了选题难度,自然无法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高校创新创业中支持体系的涉及面较为广泛,各环节联系相当密切,虽然高校已经可以构成完善的体系,但是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有关的需求。此外,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工作重点在于项目的申报,很少注重项目建设问题,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后并不知道如何实施,实施过程中比较迷茫。

(四)学生过度依赖导师

学生是项目驱动模式中的核心体。项目驱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高校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确保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已经形成创新意识,且具有一定的创业技能,从而缓解当前阶段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此外,高校生创业还可为我国提供就业岗位,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阶段高校导师在创新创业项目中属于中心人物,学生对导师的依赖性较高,具体表现为意识上对导师的依赖;行为上离不开导师。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是自主动脑思考,而是第一时间寻求导师的帮助,将问题都交给导师[5]。

(五)宣传不充分

通常情况下,高校申报项目的方式有两种,一个是导师自主研究得到灵感,之后由导师申报项目并组建团队;或者由导师自主申报项目并组建团队完成研究;又或者由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新思路,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申报项目并完成相关研究。无论是哪一种方法,基本上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但这个过程中也有一定的问题,也就是导师选择的是比较信任或熟悉的人完成项目,容易导致项目人员内定,因此项目宣传力度不足,其他学生并不知道和相关有关的项目有关的信息,并不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让现有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这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一)是经济常态下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高校生是高校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的主要对象,且他们也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为促进高校生适应时展,必须加强提高高校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了让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积极改革,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高校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主体,必须紧跟时展需要,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有关的战略部署,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做重点内容,通过创业带动教育,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社会创新科技[6]。一直以来人们都高度关注高校生创新创业相关问题,这就需要高校教师主动承担培养人才的重任,加强培养创新型人才,自觉肩负提高国民素质的担当和责任,营造“双创”教育的社会景象,因此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让大学生创办的中小企业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

时代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中必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是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选择,尤其是现如今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必须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要想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很有必要立足创新创业教育,这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型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产生。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加强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培养高校生的质量和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强化高校生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其转变为创业行为。

(三)是高校生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

素质教育中创新创业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这也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创新是“双创”的核心,且创新也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学生受到时代共性和自身个性的影响,而要想解决当前阶段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加强创新创业,这也是高校生创业与择业时应坚持正确导向的关键。因为高校生是活力、朝气的代表,他们敢于探索创新,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7]。高校生在互联网时代中不断受到熏陶,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我需求,时代特点共性比较明显。他们在创新创业中不断彰显自我,积累创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创新创业技能。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生而言让其个体自我实现需要得到满足。

三、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提高高校生就业率,推动高校生创新创业,高校积极在项目驱动下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生就业问题。具体来说,以项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从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家要加大改进力度,对高校进行监督,确保各大高校都可以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教育培训体系,确保各大高校都能跟上时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要加大改革力度,积极创新,让社会发展中就业难的问题得到解决,促进高校生毕业就业率以及创业率均得到提高,逐步完善项目效率,确保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符合时展需要,这是国家发展的关键。高校生毕业前工作也是改革高等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培养学生创新教育时若得到政府的支持,则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重点培训学生,为学生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健全循环体系,积极打造创新性较强的教育生态系统,使高校生提高对创业教育体系以及以社会需求变化体系为依据的生态培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较大的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高校作为主要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该体系是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该体系是高等教育中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创新创业体系枢纽中该体系创造的环境氛围如社会舆论支持、政府支持和足够的投资资金等等,都为高校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8]。如此,学生理念不断创新,有勇气创新实践,在高校教育中起到积极的影响,自然而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基于项目驱动为核心,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培养学生就业技能,而且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将学生主体地位凸显出来,使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立足学生兴趣爱好,发挥学生能动性,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切不可由指导教师替学生做决定。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法共同完成创业项目,除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创业项目之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调动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学校应积极开展与高校生创业有关的比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给予比赛中表现优异的团队和个人颁发证书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发展过程中创新创业项目的重要性。

(三)健全创新创业项目平台

要想顺利开展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很有必要健全创新创业项目平台。学校高度重视,从多个方面着手建设项目平台。高校应以项目为主要载体,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其目标和人才培养融合,打造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加强校企联合,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企业主动参与到高校生创新创业项目中[9-10]。此外,高校应积极向社会聘请高学历且创业经验丰富的人到校给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给学生分享创业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创业项目且积极申报相关项目。最后,主动建立创新创业相关的宣传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对国家这方面的经验和政策进行宣传,使学生全面地了解相关政策,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自从实施项目教学法后,学校应以企业资源和项目为依据,提高教学内容的具体化和实践化,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企业和社会,更好地适应创业实践环境。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简单的理论教学,应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走出校园、走出实验室,紧跟时展步伐,发挥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确保创建的创新创业项目具有现实意义。比如说某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应集中多方力量打造协同配合、打造个性鲜明的一体化创新创业平台,借助“星火”计划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建立科技相关的创新创业社团,让科技走进创业中,培养良好的创客文化[11]。因此,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为核心是需要高校教师加强培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配备专业的项目导师,从人才成长环境要素出发,并将项目分成多个任务,促进创新创业项目更为持久化和具体化,在任务探究和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让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向校园环境延伸,还向企业环境延伸。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国家兴旺发达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很有必要将创新创业贯穿到自身教学工作中。高校生创新创业教育计划旨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要想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目标,必须立足学生兴趣,加强培养学生合作技能,通过寓教于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续进.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考试周刊,2017(96):1.

[2]李刚,刘树伟,石晶,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6):3.

[3]卢兴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94-97.

[4]郑凌燕,饶进.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探析——以龙岩学院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2):3.

[5]霍凯.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分析及阐述[J].智库时代,2017(6):2.

[6]张振中.试论基于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外企业家,2019(8):1.

[7]葛勋.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9):113-114.

[8]范楚晗.项目驱动模式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计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

[9]李慧娜,平源.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设计[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

[10]姚婷玉.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研究[J].祖国,2019(13):2.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文2

关键词:项目驱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现今,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并且国家还建立了专项的大学生就业资金项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高校应该重视基于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切实拓宽大学生的就业之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一、转变教育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以知识讲授为主,并没有重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很多教师认为创业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造成了学生创业意识缺乏、教学模式落后的状态。所以各个高校应该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基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走上创业之路。

如某高校的创业教育方案设计如下:教学主题:创业技术培训;教学目标:认识到企业的四个主要法律方面;确定要自己企业的法律形态;了解一个企业应该负起的法律责任;知道办企业必须依法登记注册,必须依法纳税;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投保是业主的责任;懂得区分办企业所需的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金;能够估算出创办企业所需的资金量; 教学内容: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要自己企业的法律形态;预测启动资金需求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课后巩固:预测启动资金。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师完全可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结合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作为项目驱动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突出学生爱好

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选择在于学生是否有兴趣。另外,项目的选择也应该有别于传统毕业设计的课题选择,它应该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此外,项目的选择还应该根据实际的地域环境和生活实际。

如某高校依托于创业项目撰写的“多功能太阳能光伏充电藏式台灯的设计与实现”获得了多项奖项。如“全国大学生学术年会十篇优秀论文”,且其中与项目有关的歌曲也登上当地的晚会。最重要的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实践阶段。另外,学生根据此项目还研发了其它多种多功能台灯,如“太阳能路灯”等等。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正如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便会积极挖掘出自身的潜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远比教师传统的说教方式教学更有成效。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创业大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创业金点子大赛”“创业规划大赛”,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激活自己的创业能力。

三、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师。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深化创业理念、借鉴其它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实际创建一套完善的创业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创业教育课堂学习气氛。

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时,高校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邀请成功企业家和教育专家,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使教师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获得创业教育的最新资源,进而将其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或者也可以让邀请企业家进入教师队伍,直接对学生进行辅导,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创业经历分享给学生,这样能避免学生走弯路。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借鉴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总之,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如院校举办的以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解读、高校如何开展创业指导活动、创业项目来源与选择、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创业市场定位与推广、创业资源整合与利用和创业项目推演与答辩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创业教育课程创新的基本准则。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以项目驱动为基准,创建符合学生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琼,盛德策,陈雪梅. 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06:99-101.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文3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界定

要想明确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必然需要先搞清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对“创业”的定义有很多,譬如,百度百科“创业”词条指出,创业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根据杰夫里•提蒙斯(Jeffry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Venture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创业作为一个商业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或原材料,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机会如何出现并被特定个体发现或创造,这些人如何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结果。创业是一个人发现了一个商机并加以实际行动转化为具体的社会形态,获得利益,实现价值。我们赞成“创业”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即狭义的创业是专指创业者为了获取利润,独立自主或结伴从事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主要是开办企业、开创个体和家庭经营实体。广义的创业是指创业者的各项创业实践活动,其功能指向国家、集体和群体的大业。包括人们创造事业、创造基业、创办企业、创造新的模式、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方式等。前者是基于商业领域,后者是基于所有的工作领域。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概念的界定应该是前者。创业教育对象包括前者与后者。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综述

什么是方式?方式指言行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只有长期、多人使用,我们才称其为方式。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方式体现了人类的朴素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譬如电子方式、网络方式、数字方式等。目前对创业方式的研究很少,因为它好像很简单,没必要给予过多的关注。大致上有以下方面的研究:

(一)按照创业动机

1.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创业的动机是因生活所迫,主要为解决就业问题,而从事的个体创业活动。所以又称为就业型创业。其特点是,创业项目简单实用,能够迅速获得回报。一般多为服务型项目,如小餐饮、小商品出租以及家政服务等。

2.机会型创业。机会型是指创业的动机并不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问题,而是为了抓住、利用市场的机遇获取利益的创业行为。“它是以市场机会为目标,能创造出新的需要,或满足潜在的需求。因而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而不是加剧市场竞争。”

(二)按照创业资源1.小微型创业。顾名思义小微型创业指微小的、没有多少资源,依靠代售或服务的创业活动。譬如在校园里这类创业主要形式是,饮品代售、电子产品代售、IT卡代售、手工品销售、小盆景销售、旧图书销售、文化衫定制、自行车出租、打字复印等。这类创业成果的要素主要是依靠地理位置和赚取微薄的差价,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还是一种尝试性的创业,一种“练手”。其特点是成本低、技术含量低、资源利用率低、对创业者的能力水平要求低,在不同层次的大学里都有这类创业形式。

2.复制型创业。复制型创业是指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或从母体独立出来的创业活动。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复制,异地生成新公司。直接掌控资源或间接利用原母体资源,包括管理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或客户资源。这种方式经常大量的发生在商贸、教育、服务等类型企业中。譬如,先前可能只是培训公司的一位合伙人、教学管理者或教学老师,在熟悉了业务流程和市场情况后,异地创办同样性质的公司。有的直接成立全资子公司。浙江早期乡镇企业基本上是用这种方式发展起来的。

3.发展型创业。发展型创业又称资源型创业。是指那些明知创业初期要亏本,但认定计划亏损时间后会有较大回报的创业行为。发展型创业一般都有较强的实力,较多的创业资源,如资金资源、关系资源,不计较一时一事的短期利益,而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的创业活动。如大型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建设等。由于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一定的创业资金扶持,近几年,发展型创业在学校中越来越多,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网站和网络平台。有的网络平台建设、网站开发得到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获得了天使基金等风投的支持。

(三)按照创业形式

1.网络型创业。顾名思义,网络创业是指创业者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各种资源,寻求机会,努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者是真正将网络作为一项事业,想要在上面获取客观的收益。如开办网店。通过网上店铺销售各种产品或提供各类服务。一般网络创业是先有了网站运营,网店经营之后才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创业形式。网络创业方式,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创业方式之一。哪里有高校,哪里就有网络方式的创业。这是因为大学生熟悉互联网,不需要实体店,足不出户就能进行管理。所以网络创业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创业方式。

2.加盟型创业。加盟是指以自己的条件,按照对方的要求合作经营的一种创业方式。是一种经济而简便的经商之道,经由一种商品或服务以及行销方法,以最小的风险和最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加盟就是该企业组织,或者说加盟连锁总公司与加盟店二者之间的持续契约的关系。根据契约,必须提供一项独特的商业特权,并加上人员培训、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商品供销等方面的无条件协助。加盟特许经营的经营形式种类有很多,依出资比例与经营方式大概可以分为自愿加盟、委托加盟与特许加盟。

3.概念型创业。概念创业也称创意创业。概念创业是指凭借创意、点子、想法创业。概念创业具有点石成金的神奇作用,特别是本身没有很多资源,但具有聪明才智的大学生创业者,可通过独特的创意来获得各种资源。概念创业在高层次学校比较普遍,因为专利发明比较多,但失败率较高。因为创业需要创意,但创意不等同于创业。学校里往往是一个同学想出了一个好点子,或者有一项获奖的小发明,于是几个同学一合计,找学校申请一个地方,一笔资金就干起来了。接下来可能就发现设计研发、市场推广、经费筹集等等问题都来了,一个环节不到位,创业就要重新开始。不管怎么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概念创业有了无限发展的空间。

(四)按照创业特征

1.技术型创业。技术型创业是指利用自己掌握或合伙人掌握的一门技术为核心点所展开的创业活动。这项技术往往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具有比较优势。创业者一般是以自己掌握的技术为基础来创立企业。譬如学化学专业的大学生,掌握了一项化学方面的新技术;学医学的掌握了一项医学方面的新技术;学材料科学的掌握了一项新型建筑材料生产技术;他们就可以以此为资本开创企业。有的只以技术入股,有的引进新技术创业都属于技术型创业。这种创业方式主要出现在高层次学校中。

2.管理型创业。管理型创业是指管理咨询方式的创业。也就是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开设的管理咨询类公司。譬如教育咨询公司、留学服务咨询公司、旅游服务咨询公司、水产品养殖咨询公司、宠物健康顾问公司等等。初创阶段,大学生还不具备条件,创立诸如会计管理咨询、审计管理咨询、建筑管理咨询等有国标要求的管理型公司。但毋庸置疑,随着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咨询服务将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创业的好方式。

3.项目型创业。项目型创业是指以项目为核心开展的创业活动,而不是以企业经营方式的一种创业活动。项目创业的特点是,依靠项目盈利,多为短期行为,项目工作人员结构相对稳定,但劳动关系简单。在高校中一般艺术类大学生喜欢采取这样的方式。譬如,承包一个庆典的宣传品设计、背景墙制作、人体雕塑等等。另外,项目创业也多是创立公司的早期阶段形式,即还不具备条件设立实体公司或创业者不愿意现在就设立公司,而是以项目创业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市场反映,进一步收集市场信息,进一步挑选团队成员等等。其它还有团队创业、兼职创业、大赛创业等等。这里有的是创业模式,有的是创业类型,有的是自己定义的创业方式。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方法

怎样才能明确大学生创业方式,我们的研究方法是,第一步收集、调查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从中提出创业类别;第二步研究确定大学生创业方式的原则,界定创业方式;第三步分别对12位就业中心负责人、创业教学老师、创业俱乐部辅导员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方式表现情况,同时征求对我们界定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方式的意见;第四步在2014届毕业生就业统计中进行实际运用;第五步反馈修正。调查获得大学生创业项目859个,调查项目覆盖大学生所有层次(见图1:项目层次分布图)。我们从经营场所、经营行为、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四个方面对创业项目进行分类(见图2:项目结构示意图)分析。

(一)从经营场所来看项目可以分为有固定经营场所和不确定的经营场所。譬如,一般注册公司的创业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有现实场所和虚拟的经营场所。譬如,网店可以是虚拟的经营场所。

(二)从经营行为来看项目可以分为自有自营和倒买倒卖。譬如,艺术学院学生自制的艺术品租地方销售就属于自有自营;通过门面或网络手段低价进货(如保暖内衣)高价卖出,属于倒买倒卖。

(三)从经营产品来看项目可以分为创意类产品(如发明专利、软件设计等)和实物类产品(如各类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等)。

(四)从经营模式来看项目可以分为实体注册、连锁加盟、特许经营。或者也可以分为成本领先模式、差别化模式、目标集聚模式。

(五)从营销模式来看有百度营销、口碑互动营销、博客营销、论坛营销、信息平台营销、B2B电商平台营销、O2O营销、邮件营销、QQ群营销、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等模式。我们确定的调查分类原则是:第一、项目选择要覆盖校园大学生创业不同类型的项目;第二、项目选择要覆盖大学生所有层次;第三、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第四、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群体性;第五、确定的创业方式具有持续性;第六、确定的创业方式可衡量统计。依据这些原则和调查情况来确定大学生创业方式。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界定

经过上述研究,通过反复筛选,我们界定了在校大学生创业五种方式:

(一)实体创业方式是指通过注册公司,开展主营业务,并有固定经营场所的创业活动(包括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店。加盟、连锁或特许经营是经营模式而非创业方式)。

(二)网络创业方式是指建设网络平台,获得使用过程中的利润或通过网上开店,经营业务的创业活动。(只是利用网络形式销售产品,进行产品或服务项目宣传不列入网络创业方式,因为这只是把网络形式作为一种经营渠道和手段使用)。

(三)项目创业方式是指有业务(企事业单位大型文艺、体育、庆祝、展销活动策划组织、产品销售或技术服务),有团队,不注册或还没有注册,有临时经营场所的创业活动(如正在孵化的创业项目、项目工作室等)。

(四)创意创业方式是指出售自己的发明专利、软件开发产品(如各种APP应用软件开发)、文艺创作产品(如雕塑、剧本、绘画、书法等)、各类设计作品(如商品包装设计、会展背景设计等)或有创意的点子获得报酬的创业活动。

(五)个体创业方式是指出售自己的技能与服务,由个人完成全部工作并获得全部利润的创业活动(不是被他人雇佣)。如:网站开发、电脑维护、电器修理、考生培训、文体教练、餐饮快递、商品出租、商品零售、财务管理、家政管理、经纪人、自由撰稿人、家庭护理等。

五、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应用价值

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有助于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目前,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多,但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扶持政策凤毛麟角。为什么对在校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少?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要搞清楚在校大学生有哪些创业行为和做法,如何给予扶持,给予什么程度的扶持。有的是要给予资金扶持,有的是要给予场地支持,有的是要给予具体指导。所以将在校大学生创业的各类行为以创业方式进行归类,有助于有针对性的给予扶持。

(二)确立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式有助于大学生选择创业方式第一,由于想要创业的同学所学专业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需要选择有利于适合自己情况的创业方式,以平衡既要完成学业,又要保持创业的投入,尤其是时间投入。譬如,是开实体店还是网店。第二,由于创业活动对于创业者个人素质的要求不同,为了避免盲目投入,想要创业的同学深入了解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是很有必要的。譬如,是进行软件开发还是网站开发。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部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部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文5

关键字:内部经济循环体系 创业成功率 创业模式

一、引言

1.1 研究缘起

学校内部有着非常大的资源,例如日常生活、课余休闲、娱乐活动、必需品消费等等,只需稍加引导把原本由外部人员获得的资源分配到合适的学生创业项目上,便可取得学生与学校双赢。这样一种经营模式就可定义为“高校内部经济效益循环体系下的创业模式”,它是一种以学校为经济区域范围,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学校内部经济效益循环体系,即把校内固有的流动性经济效益从外部市场转为由内部市场消化。

1.2 研究方法

以高校内部经济效益循环体系多赢模式为理论基础,以我校创业项目调研分析为实践样本,运用调查问卷、实体调研、SPSS等多种数据分析为科学依据,采用以理论支撑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研究策略探究基于高校内部经济循环体系下的大学生的创业模式可行性及未来前景。

1.3 创新点

此模式将是个培养学生自主创业,开发学生能力的新模式,是学校创业孵化、扶持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新路径。

二、基于体系下大学生创业模式优势分析及构建路径

2.1 高校内部经济循环体系定义

高校内部经济效益循环体系下的创业模式是以学校为经济区域范围,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学校内部经济效益循环体系,即把校内固有的流动性经济效益从外部市场转为由内部市场消化,在这个经济效益市场化的循环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诸多市场运作环节和流程项目,这些便成了学生在金融贸易领域职业化发展、自主创业的最好实践平台。

2.2基于体系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的优势分析

1、从学校引导激发学生自主热情维度角度

学校有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共享给学生就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创业方向将资源合理分配给学生,例如,学校内部有开设水果店的需求,学校方面可以向学生公开招标,让有意愿承接项目的学生主动报名,进行选择后,最终选择合适的队伍实施项目。如此就可以把项目过渡到学生手里。还有一种就是让学生提出创业申请,学校方面受到申请后经过审核再让学生创办项目。后者学生占主导的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但是承担的运营失败的风险可能会更大。

2、从学生承办项目审核和风险控制维度角度

考虑到学生自主创业时经验和能力可能还不成熟,让学生承办项目会有一定风险,因此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审核审批制度,不能让学生的项目自生自灭。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周期,学校不但要帮助创业初期的建设扶持,最好还要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许多校内创业的项目在学校帮助下可以减少失败风险,发展更快更好。课题研究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创业模式,从项目选题到建设到正式运营在以学生为主导状态下,能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合作,体现校内创业的优势。

3、从模式的多元构建过程维度角度

在学生承接与取代外部经营项目的时候如何从零发展,课题想到一种从二元到三元再到二元的模式,即让学生先参与现有的校外企业与学校的经济项目,在逐渐熟悉了解整个运营流程后再独立开展自己的项目,通过这样一个过渡可以让学生学到最直接最实际的经验增加其创业的成功率。

三、基于体系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的路径

1、积极开发高校内部可利用资源

高校内部由许多尚待开发的项目,例如一些可以满足学生餐饮娱乐,乘车出行方面需求的项目。比如校车项目,可以开设郊区和市区线路,郊区主要针对金山,青浦等区县,市区主要针对人民广场等比较热闹繁华,交通发达的地区,这样既方便了学生,也能使创业者得到锻炼。积极开发这类的资源,可以合理规划校园,锻炼学生,方便学生。

2、学校应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鼓励校内就业政策和审核制度

一套完善的规章体系对这个模式的构建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出来后希望校方能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份有关在校内循环经济下创业模式的规章体系,保护扶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项目。

完善了这些制度以后既可以监督管理,又可以鼓励扶持学生的创业,让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锻炼自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创业,努力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

3、校方应有意识地将原先许多由校外人员或单位负责的项目交由学生负责

学校应该鼓励并扶持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自己的创业项目,做好创业方向的引导工作,并将有利的资源提供给学生。在一定的能力考核后,学校挑选出一些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学生,让他们尝试承接我校一些经济项目(如演出器材租借、校服演出服制作、校内技能证书培训等)逐渐使项目成熟,成为学生可以独立的运营项目。这样一来,一方面学校可以减少一部分支出,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来接手这些经济项目,学生可以更早的了解项目的运营程序,并且在运营过程中锻炼自己。

综上所述,大学生们年轻、活跃、创新能力强的群体,在自主创业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他们同时又具有缺乏经验、时间、精力、资金等特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尽可能地为这些创业人才提供机会,指导和帮助。目前高校中有大量的流动性经济效益,但绝大部分是被校外企业牢牢控制的,将高校内部经济效益循环体系下的创业模式应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中是非常值得的,并且这会形成一个良心循环,使更多有志创业的大学生加入这个体系,最终达到一个学校,W生,企业三方平衡的状态,形成学校与人才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周纯,王锋. 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9)

[2]童晓玲,冯艳飞. 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3]马小辉. 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 2013(07)

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范文6

自2011年辽宁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优秀创新、创业作品的出现,实践了跨界的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对专业课程、教师、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引起视觉传达专业对于跨界的反思,从而指导教学的改革,达到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视觉传达;设计;跨界

2011年辽宁省启动了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随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实施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文简称大创),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学生针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自由组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或创业相关文件的撰写,实践项目的运行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跨界”所谓的交叉、跨越。学科之间的跨界是一种打破原有专业的壁垒,多学科,多领域的学科教育,符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开展,对于高校跨界学科的应用,具有积极地实践意义,促进了高校教学的改革。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体验式教学、项目化教学都具有专业局限性,在跨界发展的今天,应该强调项目的体系性与实践性。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增强学生跨界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视觉传达专业跨界教育

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视觉传达已从过去的纸质、平面、静态发展转向三维、影像、声音、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新型设计,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对于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学科技能的培养也被重视。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本专业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对于边缘学科也有所涉及。比如在品牌的设计中,针对不同媒介的广告宣传,加入了市场营销、数字影像等内容,甚至对于不同的广告内容可以加入脚本创作与设计、影视剪辑、FLASH动画等相关内容。视觉传达设计还需要在音乐、文学、传统文化等领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构建学生创新知识结构,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跨界实践

视觉传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涉及专业方向的宽泛,为学生积极地创新、创业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设计到策划,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声到有声趋势的发展,为学生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创造性。大创项目中,凭借着兴趣与热情,各专业的学生合作组建团队,投身到这项事业中,例如校级大创项目:新万象网页设计工作室,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为主,有动画专业、播音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在制作相关网页项目中,页面的动画部分由动画专业学生承担,动画的旁白由播音专业学生录制,整个网页的设计由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完成。部级大创项目:婚庆动画私人订制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与传媒专业学生协同合作,动画形象的设定,故事情节的表现、音效的合成等是由两个专业学生共同完成。这样的分工合作,一方面发挥了“术业有专攻”的特长,同时又培养了大家的通力合作精神。对于每个专业参与的学生都是很好的一次锻炼和学习经历。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视觉传达专业的跨界发展途径

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于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个项目的提出是学生兴趣与专业碰撞出的火花,有的项目完全出于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与专业不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大创项目中对于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是一种挑战。大创项目要求学生以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这样的学生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缺乏理解与较强的专业知识,所以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还有富于实践经验,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在项目中发挥更好的积极指导作用。对于跨专业的项目的指导,可以由一或两名老师担当,对于每位老师专业技能是一种考试,同时也面临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互补。这就需要老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实践的顺利进行。古人云“不善合作,一败涂地,齐心协力,共享成功。”不论在指导教师之间还是在参与项目的学生之间,团队的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

2.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首先在大创项目的选题上,学生应该发挥主动性,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选择小组人员共同感兴趣的项目,而不是为了附和指导教师或者仅仅为了项目的通过率而选择冷门、生僻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制作在过程中只会增加学生的无谓劳动,耗时耗力而无果。其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应明确自己的位置,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始终是辅助位置,不论实验或制作的成败,都是学生团队合作的结果,教师只是适当时候提出参考意见。

3.实践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传统视觉传达专业的“体验式”“企业项目式”教学方法,对于专业知识的侧重缺乏宽泛性与灵活性,在大创项目中,学生的跨界思维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针对这一实践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上可以用创新性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辅导。这样自由而灵活的项目,拓宽了小组内部学员以及小组与其他小组之间的知识结构,这样无论是在纵向还是在横向上对于学生都是很好的提升。

4.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体系、制度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根据大创项目的展开与实施,进行相关课程的改革,以项目组建相关的工作室,对涉及的课程进行交叉式的讲解,对于涉及的本专业教师或者其他专业教师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甚至考虑组建跨专业的工作室。对于教师是个很好的整合,对于学生也完成了交叉式跨界学科的学习,专业知识得到很好的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一个契机,视觉传达专业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了跨界的发展,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又印证了这一发展思路。对于视觉传达专业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地意义。实践出真知,在实践过后的反思,对于视觉专业的方向发展指出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同时符合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建斌,马科,胡仙妹,杨雪鹏,大学生创新项目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促进作用.《轻工科技》.2016.12

[2]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岳庆荣.任永功.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5

[3]许海.跨界视觉语境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艺术科技》,201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