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院范例6篇

舞蹈学院

舞蹈学院范文1

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模仿。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以课本内容为主,一些实用性的舞蹈很少,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其课时较少,同时课堂讲授的内容比较多,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的一些最基本的舞蹈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得不到有效地锻炼。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滞后是当前中职院校舞蹈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措施分析

(一)加大对舞蹈教学的重视

在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于舞蹈教学工作的重视,充分认识到舞蹈教学在提升学生的基本舞蹈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设一些舞蹈类的选修课程,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舞蹈能力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从而为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舞蹈课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对于舞蹈课程开设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提升舞蹈教学质量的进程中,学校要注重舞蹈教师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于现有的舞蹈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进行集中的学习,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观念能够跟上舞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校要依据现有的舞蹈师资队伍的情况以及舞蹈教学的现实需求来引进专业的舞蹈教师,从而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进而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水平。

(三)加大舞蹈教学的资金投入

针对当前中职院校舞蹈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硬件设施不足,教学的环境比较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提升舞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进程中,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于舞蹈教学的资金投入,改善舞蹈教学的硬件设施,建立起专业的舞蹈教室。尤其是在当前多媒体设备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推动舞蹈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在舞蹈教学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建立起专门的多媒体舞蹈教室,从而为舞蹈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提升中职院校舞蹈教学工作水平的进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束缚,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依据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基础来进行因材施教。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只是追求课堂的容量,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对于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教师要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而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进步。

三、结语

舞蹈学院范文2

1、学生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艺术类舞蹈教学有这样一个现状:许多学生往往都要在进高校舞蹈专业之前奋力闯高考这一难关,然而,在进入高校之后就开始放松下来,对于学习和考试以及舞蹈演出都持淡漠的态度。如此一来就会导致一些学生难以热情对待舞蹈专业的学习考试以及其表演。近几年的升学情况可以看出,舞蹈专业中真正用心跳舞,真正喜欢舞蹈的学生相对较少。因为舞蹈教学并非易事,舞蹈训练又是枯燥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足够的耐力,而且还要承受成功前的孤寂。因此,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况就会表现出焦虑和烦躁的负面反应,这就给教学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2、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对学生的培养计划都是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这样的计划虽然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效果,但是在教师引导下机械的进行学习,对于学生的素质提高以及专业技能的提高都是一个不良的影响因素。此外,在舞蹈教学活动中教师综合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一个教师的专业技术不能过硬,专业知识的不丰富、职业道德素养不高,是不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是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因此,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改变以前“填鸭式”教学模式、推陈出新的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创新意识,还要提高舞蹈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能力素养等综合素质。

3、舞蹈教学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目前我国的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在舞蹈基础、对舞蹈的兴趣以及学习舞蹈的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而是进行统一的教授和考核,这样就会有部分学生感觉课程很难,跟不上进度;另外也容易忽视某一些同学的原创性。如此下去大部分统统可能会打消好好进行学习的念头。

二、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高校艺术类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状,作为高校舞蹈专业老师,最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慢慢使他们对学习舞蹈怀有信心,不断的激励学生去认识舞蹈,领悟舞蹈的意义,做到真正喜爱这个专业。所以,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号召,各高校艺术类舞蹈学校应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1、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加大对舞蹈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就必须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方法,这也是减轻教师压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观意识也越来越强,所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比赛,让同学们充分发挥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核心,自己进行舞蹈的编排和表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且开设一些基本的舞蹈训练课程,包括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现代舞等,还要开展一些国外的代表性舞蹈的欣赏。各个专业的教师都要注重学生成绩的考评,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课堂设置上,首先要设立合理的课时数,增加学生学习、练习的时间,其次学校应该引进相关方面的舞蹈教学人才,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考核和监督,督促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教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以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舞蹈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进”要受到“序”的制约“,序”表现为教材中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活动的顺序。在艺术类舞蹈教学中把循序渐进原则作为教学原则,首先是由舞蹈知识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正是舞蹈知识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教学应是按其逻辑顺序,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学习。其次,是由学生的认识学习的规律所决定的。人的认识学是由浅人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这样一个逐步提高的讨程。因此,教师把握好每堂课的教学节奏来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缓与急相结合,对难度较大、学生容易掌握的舞蹈动作要有缓的概念,循序渐进地实施舞蹈教学目标。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从学生的个体特征上去考虑的,是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方面的因素。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共性,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和依据。舞蹈教学要因材施教,就是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不同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这要求教师要对全班同学的整体水平有一个把握,并且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集中精力,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学生本来基础上进行提高。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舞蹈教学不仅是注重学生的肢体训练,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以及情感素养的提高。因为舞蹈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与情感,表演者要将情感展示出来就需要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表现在学生的音乐素养,包括音高、音色、和弦等;然后是视唱练耳,使用听觉、视觉感受音乐;另外,对舞蹈作品中的音乐鉴赏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

舞蹈学院范文3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其本质就是历史文化的写照和象征,最能体现国家各民族的传统,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题材囊括日常生活、宗教活动、各类战争、民间游戏、狩猎活动、生产劳动等,是表达民族集体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早期社会的“舞”“巫”都是指同一事项,即女巫师的巫术仪式以及巫师祈祷神灵时的姿态。后来,用“舞”指称巫师的姿态,“巫”指称巫师这一类职员,其意义才渐渐分离。可见,巫师祈祷神灵时的姿态是“舞蹈”的最原始意义。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乐舞图中,许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巫术性质,是先民巫术性仪式活动的记录。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纹、内蒙古狼山原始岩画、甘肃嘉峪关黑山原始岩画、广西花山崖原始壁画中的舞蹈场景等,皆具有很强的巫术性质和仪式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生活需要的变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发展,功能也不断拓展延伸,性质发生了某些变化,由祭祀仪式向娱乐的转化。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直到今天,有些少数民族都仍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对他们的踪迹在史书上也未曾有过记载。但扎根于人们生活土壤上的民间舞蹈,历经数百上千年的传承演变却仍然流传于各民族群众的生活中。他们的表演形式、风格特点及其内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生产方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因此,民族民间舞蹈还承担了记录和传承民族历史的作用,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我国是五十六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自己风格的民族舞蹈。如汉族就又分为东北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鼓子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等等诸多种类。

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1999年,国家教育部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它是不同于以往普通高校按照公办机制、模式建立的二级学院、分校或其他类似的二级办学机构。独立学院按学生的高考成绩第三批次招收学生。与普通高校(本一、本二)相比,独立学院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有舞蹈素质偏低、舞蹈能力欠缺、自觉性差等。

舞蹈教育是需要身心合一,既强调练习又强调心灵的感悟。其对于学生总体要求身体健康、乐感好、节奏感强、协调性强、感受力强等。学生选择舞蹈基本都是因为喜欢舞蹈。所以,舞蹈学生的差异多不在学习动机或个性特点,而是他们已经具备的再学习的条件。高校舞蹈学生入学时的舞蹈功底差异很大,那些基础深厚的学生,学什么像什么,原本零散的技艺也会很快就被整合优化起来;而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竭尽全力却还是屡战屡败……舞蹈是需要反复进行肢体训练的,某种程度上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和恒心。笔者认为舞蹈生源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入学前的舞蹈教育相对缺乏,很多中小学并未配有相应的师资和设备,学生并未接受正规的舞蹈教学培训,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他们只是在高考前为应试而突击,学习成效差;第二,艺术类考试,对学生的文化课要求宽松,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强调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在理解民族民间舞蹈内涵时出现学习困难;第三,近年来招生规模的扩大,舞蹈属于小班教学,舞蹈教师队伍跟不上形势发展。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教学建议

(一)针对学生差异,注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身的特点,如何针对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重点。学生入学时舞蹈功底的差异性注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照顾共性又要突出个性。民族民间舞蹈是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其教学也须重视文化教学,只有学生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把握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审美特征,才能更好的表演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在教学时,需注重学生对于壮族的历史、自然地理生态环境、民风民俗、民族性格与酒的文化等的教学,这个舞蹈的主要创意体现的是壮族人民在迎接宾客时的酒文化。在了解舞蹈创意后,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诠释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要注意观察模仿动作及表情的变化。壮族人民热情好客,经常用自家酿制的米酒邀请请客人喝,喝酒用碗喝,非常豪爽。此外,男女在这一舞蹈表演中也有很大差异性,女孩动作主要以凤凰手位为主,还有一些搬酒、倒酒、劝酒的情景动作,动作时而含蓄时而热情奔放,在表演中动作大而不散,面部表情较丰富多彩,微笑、害羞、开怀大笑等,而男生动作比较难,在舞蹈中不光要托举女生,而且还有翻、滚等高难技巧,面部表情变化较比女生多。

(二)针对学生差异,着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方法的运用

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教,学生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种是注重引导,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的舞蹈基础、素质、接受能力和兴趣特点各有差异,有的学生舞蹈基础好,容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师适宜对其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倾向于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是对文化的传承,教师在采取这一探究式教学方法时还需把握好传统精髓的传承,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坚守;有的学生舞蹈基础薄弱,并未受过正规的舞蹈训练,教师适宜对其采取填鸭式教学,倾向于让学生苦练基本功,丰富民族民间舞蹈知识,加强其自信心和意志力的训练。

此外,在外出实践活动中可以采取参与地方民族风情演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摩学习民间民族艺人对其舞蹈文化的传承,并亲自参与到活动中去,体验民族民间舞蹈的魅力。如每年广西武鸣都会有“三月三”歌圩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亲身感受、体验和了解壮族舞蹈和歌曲中的抒情、优美、内在、含蓄的风格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注重民族民间舞蹈时代精神的发掘

中国民间舞蹈是时代传承下来的产物,带有强烈的传统特色,展现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必须注重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时代精神的发掘,并融进民族民间舞蹈的编排中去,使其符合时代的特点,焕发新的生命力。各民族过去生存的环境相对闭塞,社会交往比较少,主要是本族的内部交往,由其传承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就一直保有着本民族最原始的特点、最原始的文化。现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给传承的民族民间舞蹈注入了新的血液。随着表演者文化底蕴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其在改编自己民族民间舞蹈时,就会有新的火花,形成符合时代气息的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中不适应时代精神的部分会逐渐消失,而其中富有生机的文化因素、新的审美情趣则会不断的发挥作用,从而增强了民间舞蹈的时代感,使它更富有生命力。例如,中国民间舞蹈中的“鼓舞”是最古老,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地域、民族色彩的民间舞蹈,如有千年以上历史的“铜鼓舞”(壮、苗、彝等)、“木鼓舞”( 佤) 、“杖鼓舞”( 朝);富有民族色彩的“象脚鼓舞”( 傣) 、“长鼓舞”( 瑶) 、“铁鼓舞”( 维) ; 反映北方农民精神的“安塞腰鼓”“威风锣鼓”“河南盘鼓”“兰州太平鼓”以及富有江南风韵的“花鼓”等,过去只是庙会祭祀活动中悦神、娱人以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舞蹈,如今已是反映时代新风的舞蹈形式。它们曾在“亚运会”“山西国际腰鼓节”“沈阳秧歌艺术节”“昆明中国艺术节”等国际性活动中大展雄风,弘扬了中国的舞蹈文化。这十几种鼓舞虽然只是数以万计的中国民间舞蹈的代表之一,历经千年但仍然充满朝气,浓缩着中国、民间舞蹈的精华,显示出中国民族之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时代精神,可以用《易·系辞》中的“鼓之舞之以尽神”来概括,这句话曾鼓舞和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艰辛之路,如今又激发着人们去迎接辉煌的明天。这正是中国民间舞蹈实质的体现,是古今民间舞蹈家个性的艺术升华,是时代精神的展示。

总之,教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上应注重时代特点,在舞蹈教学中既传承民族文化,又要发展民间舞蹈文化,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使中国的民间舞蹈始终保持其强盛的生命力。

舞蹈学院范文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方式;师资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需要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当重视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体育舞蹈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学生个人气质的提升、体魄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一、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舞蹈教学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个别体育能力技艺的传授,在内容上局限于球类运动的动作要领、规范等方面。同时,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舞蹈师资方面存在不足,仅安排个别舞蹈教师进行授课,无法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观念处于滞后状态。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舞蹈课程的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状况,主要体现在课程时间比较少。而体育舞蹈教学全面性、实用性的基本准则,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体育舞蹈相关的知识,这就导致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缺乏一定的深度与细致程度,通常学生在学习之后仅停留在基础状态,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体育舞蹈学习水平。

(三)学生的积极性较差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加之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承受一定的舞蹈练习强度,比较辛苦,而且体育舞蹈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毕业成绩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舞蹈课程的学习没有太高的积极性,尤其是当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期望不符的时候,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舞蹈学习的热情,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厌恶情绪。

二、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方式应向现代化、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在艺术鉴赏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通过现代化影像设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舞蹈作品。同时,在课堂小结的时候,可以针对某一个舞蹈中的经典动作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通过精准的语言对动作运用的要领、规格以及名称予以表达,并使其分析动作极易出现的错误及应对策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此之外,高等职业院校应当充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合理建设,引进能够与学生和谐相处且具有创新观念的体育舞蹈教师。体育舞蹈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特点能充分把握,并能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对体育舞蹈课程予以合理设置,增强体育舞蹈课程的活跃性;同时,体育舞蹈课程教学还应当与时俱进,有机结合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转变枯燥、单一的基础理论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丰富化。

(二)重视教学大纲与课程体系的合理调整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体育舞蹈课程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舞蹈课程设置上应当立足于社会实用性人才培养这一目标来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将更多的新的舞蹈理念、方法、技艺与审美元素加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加大课程内容整合力度,并在此基础上满足素质与能力的双重培养要求。体育舞蹈课程在设置上,应当重视舞蹈教学全面与精华之间的比例,以学生基本了解体育舞蹈课程为前提,合理设置实用性的精华课程,防止出现一刀切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与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予以合理设置。

(三)加大教学实践力度

艺术实践作为体育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积极性以及创造力的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舞蹈知识,并自行编排舞蹈节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合作模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然后给各个小组分配体育舞蹈学习任务,使小组之间相互进行交流与讨论,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舞蹈课程的积极性。

三、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在体育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与课堂教学状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此进一步提升体育舞蹈教学的效率与质量,确保体育舞蹈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孟桐宇.试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内容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29):149-150.

舞蹈学院范文5

关键词:高师 舞蹈教育 教学改革

今天,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发展快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光环的背后我们还是看到了不少有待于发展和解决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知名的舞蹈艺术院校,都有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整套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但我们高师舞蹈学专业教学中的理论基石是什么?教学计划、大纲与课程设置等应该是怎样的?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和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高师舞蹈教学的目的和特性,以社会需求为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一、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高师舞蹈教育事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其事业发展的脚步很快,但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受专业舞蹈学院的影响,师范性突出不够,忽视对学生舞蹈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学会学习能力、独立钻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方面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质量有待提高;对舞蹈教育理论课和舞蹈教育实践重视不够;有些院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等等。这些问题有的正在解决,有的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逐步得到解决。

二、高师舞蹈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良师本领和学者品质对高师院校教师都是重要的。如果教师本身缺乏思想发展的活力,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就不能吸引和培养出富有创造意识和有能力的学生,而最终只能使我们的舞蹈课堂成为“一潭死水”。高师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和普通艺术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由于高师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入学晚、年龄大、软开度差等多方面原因。虽然她们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点,但她们却有着科班出身舞蹈学员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她们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点。所以,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当其冲,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单纯地向艺术院校靠拢。要有适合高师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要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人才,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

综上所述,我认为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芭蕾舞基本训练与芭蕾教学法课程相结合

芭蕾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体系。它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运动学、力学、美学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比较好的解决身体的基本形态、重心、稳定性、协调性动作的舒展性等问题,同时也较好的解决了人体各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力量。所以我们选择芭蕾课作为基训教材。当然我们不能生搬硬套,把训练演员的芭蕾教学大纲全部搬过来教,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其中的精华部分,根据不同的情况作一些必要的删减,比如舍弃部分跳的打击动作,去掉其中的脚尖部分。适当简化一些动作的训练过程等。

启蒙非常关键,高师芭蕾基训课应基本从这方面入手,加快阶段性步骤,利用大学生理解能力强的优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技术技巧强调学清楚做明白,使学生清楚每个动作的训练价值及训练的规范性。如果说基础课是让学生知其然,那么芭蕾教学法则要让她们知其所以然。通过这样的结合,还起到了监督教师的双重作用,这样为学生以后从事的教育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课程相结合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舞蹈传统,所以中国民间舞蹈的种类丰富,风格各异。高师民间舞课堂,我们应采用大信息量的教学结构,抓住每个舞蹈的准确性,更强调地域文化特征,而不追求高难度的综合性内容。气质和风格是民间舞蹈的风格和精髓和具体体现,要掌握好民间舞蹈,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好它。而高师舞蹈学员今后面临着教的职责,所以她们必须学好每个民间舞蹈的气质和风格,这个训练在高师舞蹈的课程比重中占很大一部分,再者因为高师舞蹈专业训练较少,而民间舞蹈课堂是她们接触舞蹈最直接、最生动的途径,民间舞蹈课程应当作为一门大课来抓。而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仅仅靠民间舞蹈形体艺术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达到民间舞蹈形式美到深层文化的全面掌握,从而使深层文化有反馈于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如本学期学习蒙古族民间舞,那么可同时开设以蒙古舞文化为主的草原文化及音乐、节奏、民族史的课程。这样,相互关联的课程相辅相成,从而达到使民间舞蹈文化和民间舞蹈课堂互相渗入。使学生不加重课时负担的情况下,逐步将民间舞蹈教育和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3基础编导知识与编导实践课程相结合

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应学习基础编导知识并注重实践。她们除了要学会教学生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所以在课程中编导理论和实践课也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虽不及专业艺术院校的舞蹈编导的课程设置。但也不能让学生去轻视它。作为教师,应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她们学做教师,逐步培养她们的编导能力。在课堂设置中,一定要突出编导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学会用实践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即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佳途径。

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灵活安排课程,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适应社会需要与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意。这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高师舞蹈专业亦是如此。作为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作为教师则更需要随时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使我们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舞蹈这个大家庭里日趋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于强.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再思考.中国民间舞蹈艺术,1997.

[2]冯秀芬. 舞蹈师资教育随笔. 舞蹈,1995.

舞蹈学院范文6

关键词: 高师舞蹈教学 师范性 舞蹈组合 舞蹈创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舞蹈教育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此状况下,我国大部分高师院校均开设了舞蹈教育学专业。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在我国开设时间相对较短,目前更多的高师院校在舞蹈教学中仍旧采用着传统的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中小学舞蹈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探索高师舞蹈专业的教学方法,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是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重视理论课教学、技能教学要突出师范性、授课方式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对改革高师舞蹈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抛砖引玉,促进我国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为了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高师院校的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理论课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来从事舞蹈教学的中小学教师,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而且必须掌握舞蹈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教学方法。掌握舞蹈编创、中外舞蹈史、舞蹈欣赏、舞蹈教学法等理论知识,并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舞蹈教学、舞蹈编排中的基本问题。但由于高校扩招,艺术类专业重技能、轻理论等因素的影响,本来入学时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差的舞蹈专业学生放弃了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舞蹈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比如基训软开度的训练、腰的训练、跳跃训练、重心感觉的训练等舞蹈中的重要元素,都只能在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得以把握,而作品内涵的分析、处理也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加强理论课的学习。在学分制培养方案下,应将艺术理论、舞蹈概论、舞蹈教学法、舞蹈美学、舞蹈编导理论等理论课程全部规定为必修课并加大学分,学位课程也应该确定为理论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师生对理论课的重视。

二、在舞蹈技能训练上应降低难度,以突出师范性特点

高师院校的舞蹈教学目标是培养满足基础教育对舞蹈教师的需求,这与专业院校培养舞蹈演员有着本质的区别。又由于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主要来源是普通高中毕业生,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给正常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同时,高师舞蹈专业师资普遍缺乏,一般都采取集体课授课的方式,所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课堂教学就必须针对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身体发育已基本定型,而舞蹈训练时间相比专业院校授课课时又少很多的特点,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能沿袭传统的舞蹈训练模式,可以将基本训练中的软开度的训练、控制能力的训练、跳转翻等技巧方面的难度要求降低,以避开学生生理条件的局限,突出师范性质,重点在课堂上讲解技能训练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具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为了不降低教学要求,可以在基本训练中借鉴现代舞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肢体灵活、动作协调的目的。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舞蹈的信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增强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改变舞蹈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技术难度训练的教学思维模式,应该是当今高师舞蹈课堂教学的重要思路。

三、采取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高师院校的舞蹈课应把技能训练同理论指导活动结合起来,既要重视舞蹈技巧又要强化育人能力,培养学生既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教学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集体课授课方式,以小组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方式上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舞蹈基础的差异,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一般每个小组由五六位同学组成,由一位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根据各小组的基础情况进行授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小组课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将来的双人舞、三人舞等学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在舞蹈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属于技巧性的内容,从理论上讲学生较容易接受,但在实践中由于学生专业水平差而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多样化的实践环境,以集体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既练习了动作又看到了同学的动作,因而能够加深对舞蹈教学的理解和体验。安排集体课教学活动,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实际教学中学习教学法的机会,通过对不同教师的教学经历和教学手法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博采众长,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舞蹈课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四、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高师舞蹈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以往长期以基础训练的技能技巧动作为主,以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为辅的状况,将民族民间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舞蹈教学的组合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训练性,二是表演性,尤其是表演性民族民间舞蹈组合是前人舞蹈艺术的成就,是我国舞蹈艺术的经典,极具欣赏性和实用性。舞蹈组合动作丰富,连贯性强,便于记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之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舞蹈语汇,为舞蹈编创和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感觉和对舞蹈美的感受。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密切的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高师舞蹈教师可以将院校所在地的民族、区域风格比较明显的地方舞蹈编创成舞蹈组合,并将之作为教学内容,既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民族艺术和区域艺术的保存和传播。

五、加强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

舞蹈编创能力是中小学舞蹈教师必备的重要知识和能力。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中小学生对校园文艺活动的热情也日益高涨,这也就要求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舞蹈创编能力。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舞蹈创编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第一,向学生系统讲授舞蹈创编的理论,使学生明确编舞的基本知识。第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编舞各个环节的练习。这阶段,除了注意对“形象捕捉、主题动作选择、队列变化”这些编舞技法的指导外,教师还需指导学生在与姊妹艺术相连接与生活相连接中进行多维的创编。比如,在选材方面,可启发学生不仅从生活中选材,还可以从姊妹艺术中选材;在结构方面,可指导学生选择与音乐的曲式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处理方式;在编舞寻找动作素材方面,可指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等;在舞蹈构图设计方面,可指导学生学习美术多维空间设计和在建筑大型群体空间组合的设计中进行创编等。第三,在以上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或分小组进行创编,由此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

总之,高师舞蹈专业教学应该坚持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程度,改变传统的专业学院的教学模式,不断探索高师舞蹈教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我国的素质教育培养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庞迪蓉.加强高师舞蹈教学的师范性[M].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杨羽燕.谈师范院校音乐专业舞蹈教学[M].中国成人教育,2009,(22).

[3]刘静.高师舞蹈教学改革初探邢台学院学报[M].2008,(2).

[4]赵容芳.高师舞蹈教学中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M].文教资料,2008,(31).

上一篇美食点评

下一篇抵押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