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编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编制

教师编制范文1

由于是各省自行组织考试,所以没有全国统一的年龄标准,一般规定为30-35周岁以下,如果报考者的学历水平较高,那么年龄限制也可能会适当放宽。

2、学历:

幼儿、小学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大专及以上学历。中学、高中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本科及以上学历。在校专科非师范生需到大三才可报考幼儿和小学教师资格证,不能报考中学资格证。在校本科非师范生需到大三、大四才可报考幼儿、小学、中学资格证。

3、专业限制:

根据地区的不同,教师考编的专业限制也不同,总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专业不限 这是最皆大欢喜的,师范与非师范生都能在同一起跑线公平竞争岗位。学科对口+师范专业 这类要求严格,既要求师范,又要专业对口。与学科对口 可以是非师范生,但是所学专业必须与报考学科对口。

4、户籍限制:

教师编制范文2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省长沙市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拟进一步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配备方式。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的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证每所完小以上规模学校有1名以上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这一改革思路和做法,对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特别是对于提升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值得期待。

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上的“城乡倒挂”。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制订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主要按照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按照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这一编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历史时期精简多余编制的需要,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倒挂”问题。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量总体回落。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虽然农村教师总量可能富余,但结构性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各地一批村小学和教学点得以恢复和重建,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仅仅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还远远不够,原来那种低水平运行状态也必须加以改变。也就是说,新形势下恢复和重建村小学和教学点,需要在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的突破。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加强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从现实看,目前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师资配备上既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因而相对于其他农村中小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师资配置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的调整势在必行。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虽然教师编制“城乡统一”政策已经明确,但各地执行情况并不平衡,落实进度相对缓慢,对此要引起重视。

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思路需进一步明确。教师编制标准应当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要将教师编制标准的“城乡倒挂”转变为“城乡统一”,并向农村倾斜。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三是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教师编制标准的核算方法需更加科学。在进行教师编制标准核算时,要统筹考虑总量需求、结构性需求(不同学科课程需求)、差异性需求(走读学校与寄宿制学校的不同需求,一般学校与小规模学校的不同需求)。在核算教师编制时,需要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科课程类别、学校类型特点和班级数量等因素,切实保障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此外,以单一的“生师比”作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问题。从今后的改革趋向看,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科师比”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引入“班师比”有助于缓解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问题,因而值得探索。

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已经引起各地的重视。在一些地方,通过设立附加编制,对解决学校在教师配置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附加编制还只是完善教师配置的一种补充手段。从长远看,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既要解决好“入口”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又要解决好“出口”问题,逐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教师编制范文3

近年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把它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具体表现在:一是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二是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整个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来抓;三是把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推动全市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来抓。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总体良好,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强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职工队伍,对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搞好组织协调,认真做好了本市中小学教师编制核定工作。

目前,全市共有中小学校2142所,其中,高中22所、初中166所、小学1814所(含教学点536个),特殊教育11所、中职学校20所、公办幼儿园109所。

全市共有中小学生645089人,其中,高中58638人、初中141197人、小学342374人(含教学点12178人);特殊学校学生921人,中职学校学生58236人,公办幼儿园学生43723人。

全市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共33319名。基本编制30451个,其中,高中3614个,初中8340个,小学16154个,特殊教育224个,中职1047个,幼儿园1072个;附加编制2860个,其中高中152个,初中421个,小学2238个,特殊教育8个,中职32个,幼儿园9个;后勤人员控制数配置数8个,均核定在中职学校。

编制使用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规定的标准来执行。市级和各县(区)均能按照核定的编制限额,为各中小学校设置岗位,使用编制,配备教师。全市实有在编教职工30702人。其中:高中3378个,初中8473个,小学16924个,中职834个,特殊教育185个,幼儿园906个。严格按照文件规定的编制使用,保证了全市中小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转。

全市共有2600多个空编,其中:小学空编1468个,情况尤为突出,而小学又是义务教育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环节。从县区来看,右江区、德保县、靖西县、凌云县、乐业县、隆林县、西林县空编数量都在200个以上,空编最多靖西县、隆林县、西林县,空编达400个以上。一方面,有2600个空编没有用,另一方面,全市中小学缺少教师共3874人。调研中普遍反映,各县(区)教师编制在同系统内不能互相调剂使用,教师在同系统内不能互相流动,是造成空编的主要原因。

一是老师退休或调动后,没有及时进行招聘补充,造成教师补充“断档”。二是中小学教师编制没有进行动态管理,对短缺的、急需的老师没能做到“退一补一”,及时补充。由于教师队伍补充不及时,出现了“一个教师跨任多职、兼上多班”现象,每天从早忙到晚,超负荷工作,影响到老师的健康。同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老龄化加重,年龄层出现“断层”。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40岁以上11

178人,占农村教师65.8%;50岁以上4555人,占农村教师26.8%。三是有部分老、弱、病教师及借调人员占编不在岗,致使补充不了教师。一是小学阶段的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含通用技术)等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短缺。二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等科目教师缺乏。有的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科教师,规定的课程未能正常上课;有的学校由于学科教师紧缺,只能跨年级教学,或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影响了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

一是招聘方式不够灵活,门槛太高,特别是目前中小学教师招聘模式为定点、定岗、定校,偏远的乡镇中学和村级小学难以招聘到教师,造成中小学编制出现空编。二是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待遇低,每年的计划招考岗位都有部分岗位无人报考或报考比例不足1:3,招考计划无法完成。三是教师岗位设置不尽合理,晋升难,边远学校教师积极性严重受挫。

农村学校营养餐实施以后,后勤人员编制和配备跟不上,工作由老师去做,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采购困难,增加了老师许多的工作量;有的学校反映,应配备的校医没有配,学生生病需要老师送去医院,但医院离学校又远,来回不便;有的学校反映,后勤人员配备不足,学校被迫从公务经费或学校的小卖部收入出钱来请保安、食堂后勤服务人员等,否则,很多学校后勤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一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城区中小学的生源逐年扩大,形成了“大班额”很严重的现象,不少小学一个班学生超过了80人。二是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过低,教师配备不够,许多学校不得不合并教学班,造成“大班额”教学普遍存在,而大班额的存在,使学生患上近视等疾病,给校园安全带来诸多弊端,不仅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效果,而且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中小学教师编制工作事关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社会关注程度高。市人民政府及其教育、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把我市中小学教师编制使用当作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结合实际,开拓创新,督促指导有空编的县区人民政府拿出解决2600个空编(含中职、特教、公办幼儿园)的方案或办法,逐步消化空编,使现有编制用好、用活,发挥编制应有的作用。

一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编制、教育、人社等部门应综合考虑师生比例、边远乡村学校班级的实际、乡镇中心校承担对村完小(教学点)的管理等实际情况,来重新核定各县区中小学教师编制,不搞一刀切。二是严格按照桂编发〔2015〕5号文件要求,在总编不突破的情况下,由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在校学生数的变化和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所辖各中小学校的教师编制进行动态管理,统筹和灵活调剂教师编制,使教师编制能从富余地区向紧缺地区调剂、从空编学校向缺编学校调剂、从城区学校向乡镇学校调剂;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在县域内合理流动,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三是积极探索和推行教师轮教制度,建立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之间的联盟交流,使富余教师合理公平地流动到师资紧缺学校。

一是教育部门要准确把握每年自然减员的数量、结构,做好每年的招考招聘计划,同时联合编办、人社、财政等有关部门做好招聘工作,并形成制度,避免出现教师编制空编现象,保证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二是探索通过适当降低门槛和多次招考的办法招聘教师。三是继续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招聘新的特岗教师到农村任教,改变目前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部分学科教师配套不足等状况。四是做好顶岗教师的审批和管理,确保教师因脱产学习、产假、病假离岗期间顶岗工作。五是加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向培养力度,尽量将更多的师范类院校全科教师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六是建立学科富余教师转岗制度,通过转岗培训,补充短缺学科师资。七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因病退休服务工作机制,使因病因伤无法正常工作的中小学教师的出口更为顺畅,以腾出编制招聘相应岗位教师,确保不再出现教师“断档”和年龄“断层”的现象。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满足到乡下轮岗交流教师的周转住宿,为促进师资均衡提供保障;在县城建设教师保障性住房,努力解决教师的住房需求。二是进一步落实上级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每人每月200元生活费补贴,并力争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同时,按不同情况再安排一些差异化补助。三是在晋级晋升、评先评优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将职务(职称)评聘向农村教师倾斜,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等,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在重新核定学校教师编制时,同时核定学校后勤人员控制数,根据核定的实际情况,尽量采取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聘请学校后勤人员,切实减轻学校的经济负担和任课老师的工作负担。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逐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大班额”问题。要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新建、扩建、改建一些学校,努力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的问题,使学校班额符合国家标准。对教育资源较好学校的“大班额”问题,要通过实施学区管理、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合理分流学生。

教师编制范文4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 问题 路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到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要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编制的管理是制约教师队伍是否可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建立在江西省教育厅组建的“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组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分析11个设县区市的样本数据来呈现江西省在义务教育改革进程中教师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给予相关部门以有操作性的参考建议。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江西省别称“赣鄱大地”,位于中国中南部,总人口4522.2万,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湖区、山地为主且人口众多。在全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江西的教育格局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冲击。2015年5月至7月,省教育厅组建了“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调查组,围绕着城区(县城)“大班额”和农村学校“小微化”两个核心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调查组向江西省11个设区市发放了统计调查表,汇集了相关的基础数据;抽取了赣州、景德镇、上饶、吉安、萍乡等五个地市的六个县(区)作为样本,对样本县(区)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实际调查过程中除了选取有代表性的村小、完小、中心小学及教学点进行实地走访,还召集本地教育局、编办、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研讨会议,听取汇报。

综合各种途径收集到的数据,通过分析比较,课题组发现以下几类有代表性的问题。首先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乡村人口和学龄儿童向城镇转移,既给城区(县城)学校带来了“大班额”问题,也给农村学校尤其是村小、教学点带来了“小微化”问题。这一问题加剧了有限的义务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的矛盾。其次是村小、教学点的“小微化”,使江西省内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资源配置上暴露出“超编”与“代课”现象并存的新问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超编聘用的教师分两类:一是挤占城区(县城)学校教师编制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在编教师;二是农村学校就地聘用的编外代课(或退休)教师。

二、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中折射出的问题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及教育系统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创新,现有的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当前江西地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中所折射的问题主要归为以下3类。

1.城市本位的教师编制标准引发公平缺失

现有教师编制标准是2001年国家教师编制改革中的产物,这场改革被称作是一场重效率、轻公平的改革。从现有调研数据来看,这一城市本位的教师编制标准已经显现出它的不公平。从在编教师的数量来看,江西地区城市现有在编教师总数为133799人,下辖县镇在编教师总数为113624人,县镇下辖农村地区共有在编教师56105人。按照《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办等部门关于江西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与管理意见的通知》(赣府厅[2002]46号)所给出的生师标准核算比较发现,尽管城镇化迅速发展,城市教师整体上并不存在超编现象,城市教师编制数量游刃有余,而县镇和农村出现大幅超编现象,其中城镇超编率为21.08%,农村地区的超编率竟然高达56.3%。另一方面,从代课教师的角度分析会发现,江西省全省共聘请代课教师18742人,其中小学(小学主要为县镇、村小及教学点)代课教师数量为16129人,占代课教师总人数的86.06%,初中代课教师为2613人,占代课教师总人数的13.94%。并且就地区来看,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数量占到了全省代课教师人数的47%。

2.农村地区教师大量超编且挤占城市编制

在整体教师编制紧缺的背景下,区域间教师的缺编情况出现了分布不均的局面。相较于城镇,地形较为复杂、教学点较多的地区的缺编现象更为严重。按照江西省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核定标准,当前城市地区应划拨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数为113725个,下辖县镇为137579个,农村地区为87694个。现在实际在编教师数量与应有编制数比较发现,城市中教师的给定编制数远远高于现有在编教师的数量,然而城市学校为满足日常教学需要聘请了代课教师4997人,可见城市中教师编制并非是满足现有需要后划拨给乡镇和农村,而是为缓解县镇和农村的教学需要从城市划拨了部分编制来满足其教学需要。农村按现有编制标准核定的编制数为56105个,相较于现有在编教师的数量出现了31589人的差额,超编率为56%。然而,尽管农村地区的超编量如此之高,但是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并不轻松,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一名教师带多个年级、多门课程的现象十分普遍。

3.地区范围内整体性编制紧张

在2014年数据基础的分析上,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省范围内出现了大幅的超编现象。尽管省内学校布局不断优化及调整,不少地区采取撤点并校的措施,但是一方面由于地形原因村与村之间距离过长,不利于学生的上学安全,另一方面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撤点并校这一措施并未有多大成效。总体数据分析来看,江西省县城、乡镇中心小学和初中及村小、教学点截止至2014年12月31日,实有在编教师339025人,而按照赣府厅[2002]46号文件的编制标准应有在编教师人数为303528人,超过计划编制数为35368,超编率为11.68%。其中江西省下属11个地市均出现了不同情况的超编现象,其中以九江、上饶、抚州最具有代表性,分别超编7742、7010、6635人。除此之外,不同学段均出现超编现象,小学学段全省范围内共有教师222967人,按照编制标准应有204956人,超量编制数为18011个。初中学段现有在编教师116058人,按照编制标准给定的编制数为985272个,超量编制数为17468个。除去义务教育各学段的整体超标,从城市、乡镇、农村的角度来看,乡镇和农村均存在着大量超编的情况,全省乡镇现有在编教师137579名,按照现有标准对比后发现超量编制滴23955个。全省农村现有在编教师87694名,与现有标准对比后发现超量编制数为31589个。这一多层次、多学段的超编现象令人担忧。

三、困境中编制管理问题出现的根源

教师编制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应从多方面来进行判断。找出问题的根源,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显得至关重要。经深入系统分析,产生如上问题的表征的根源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及管理体制“先天不足”

[2001]74号文件的出台在当时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发挥了精简多余、提高效率的积极性作用,但却是以城市为导向的思想来制定的该标准,将原有的城乡编制标准替换为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1]。新的规定将原有的“班师比”替换为“师生比”并将城乡细化为城市和县镇,就这一师生比标准来看,城市、县镇、农村的比例逐级增加,体现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市本位的取向,城乡倒挂[2]。然而实际上农村地区学生分散,成班率低,按照单一的生师比的计算方式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及偏远湖区义务教育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不符合我国当前所提倡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是一种人权、财权、事权相互分离的三权制衡体制[3]。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划定了学校、财政局、编制管理办公室的管理范围、职责、权限和利益。这一体制的最初确定过程中,将用人单位(学校)、财政单位及聘人单位三者分离开来,尽管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滥用编制的问题但是却出现了其他问题。学校用人却并无聘人的权力,然而学生人数增加、教学科目设置的变化等等因素都直接加大了教师的缺口,然而财政部门和编办对这一变化并不敏感,这样的制度严重制约着义务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在编制这一“铁饭碗”的保护下,在编不在岗的情况屡见不鲜,然而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的补充,而在编办编制数量的控制上来看已无编可补。

2.现行教职工编制标准缺乏普遍适用性,未能制定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核定的操作细节

自2001年教师编制标准由原有的班额比改为师生比后,教育部教人[2002]8号文,按照[2001]74号文来进行了重新的班额比的核定,然而对于农村地区的核定结果为各地斟定。

江西地区多山地湖泊,农村学校众多。全省学校分布的情况为城区学校(包括初中、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有2136所,乡镇学校(包括初中、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有3646所,村小及教学点数量为13803个,村小及教学点的数量是城区和乡镇学校总数的两倍多。在农村的13803所学校中,在校生10人以下的学校数为2397所,占农村学校总数的17.37%。在校生数10-20人的学校数为1735所,占农村学校总数的12.57%。在校生20-50人的学校数2513所,占农村学校总数的18.21%。这些学校汇总起来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按照现有标准计算,在校生人数在20人以下的学校无法正常开课。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人数很少的村小占用了部分城镇教师编制,区域性的缺编现象日渐凸显。农村地区的大量缺编衍生了大量农村代课教师的出现。未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农村教师编制的详细实施办法,而是统一按照师生比的方式进行计算,是农村地区大量超编的根本原因。

3.城镇化推动下,大量“空心校”占用教师编制并增加了城镇教师编制缺口

持续多年的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大量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被撤并,形成了大规模的中心校和寄宿制学校等[4]。使得农村学校生源锐减,产生了大量的“空心校”,甚至一个班级学生仅有两三个,然而为了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需配备至少1名教师,且一名教师需要同时带多门甚至多年级的课程,农村教师大量超编但仍然教学任务繁重。大量学生涌入城镇学校,城镇学校面临着很大的就学压力,原有学校规模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城市学校对教师、教室及教学设备的需要均有所增加。城镇和农村的教学需要村小及教学点的撤并、大规模中心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是整体性缺编的原因之一。

4.财政压力过大

江西省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人口多,占地面积大,大量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在了乡、村基层,与其具有的财政能力不相适宜。同时受地方政府支出重物轻师这一偏好的,编内教师的工资为财政性支出,编内教师的增加意味着财政支出中用于教师的支出要增加,在所有的编制中,教师编制占到编制总数的半数以上,因而限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迫于财政压力部分地区为了缓解当前财政压力,削减财政负担会将从严从紧控制教师编制作为缓解压力的一种常用手段[5]。如延长教师编制的核定周期,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缺而不补的现象。限于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监管和检查力度不够规范。长期未按照要求整体上来进行定期的核定,进行动态的监控。教师编制的核定出现了滞后性、周期性长等特点,这也成为了教师整体上缺编的根本原因之一。

四、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建议

1.以公平为导向调整教职工编制标准方案,建立“多轨制”教职工编制标准,明确农村地区教师编制核定方式及操作细节

鉴于农村现有大量小微学校、“空心校”的F状,农村和城镇截然不同的情况应使用不同的定编方法。城镇根据现有学生数及学校数来综合考虑,初中学校以国家规定的城市1∶13.5,县镇1∶16的编制标准为主要参照,同时结合学科设置及学校情况来综合进行核算。小学以国家划定的城市1∶19,县镇1∶21的标准为主要参照,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核算。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的核定方法各省及所辖各设区市应切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二年级在读学生数均在10人(含)以下的微型教学点,建议开展复式教学,全校配备1名教师;一个年级的学生数在11-20人之间,而另一个年级的学生数在10人(含)以下的小型教学点,建议分年级教学,全校共配备2名教师;至少有二个班级的学生数在11(含)人以上的村小、教学点,建议按照1:1.5的班师比配备教师。在校生数较多的学校,建议按照1:18.4这样一个城乡统一的师生比标准配备教师[6]。除此之外,积极执行2014年中央编办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4]72号),将政策切实落实到行动中去,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2.改革现行编制管理体制,实行动态的编制管理体制

实行动态的编制管理体制,每年核定一次编制,根据学生数量的变化结合师生比例及班额比确定基本编制数,再根据附加编比例进行地区内调整。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编制标准要落实到位,严禁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时聘任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和变相占用乡村中小学教师职工编制。

改革现行编制管理体制,本着“以教育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编制管理权由市下放到区县,真正贯彻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由县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控制本地区的教职工编制总量,省级层面只负责制定政策,编制基本标准,进行监督检查。由县级教育局人事股来计算核定县域内教师编制数量,核算后将总量报给编制管理办公室来进行审定,这样做不仅可以提升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地位,还可以缓解编制管理办公室的核编压力,且更具科学性。

3.借鉴“双轨制”的成功经验,采用基本编制加附加编制的方法,增加编制管理弹性

在已有编制标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并采取基本编制加附加编制的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7]。以学校为单位,在基本编制之外,给予一定比例的附加编制(或机动编制)。对村小、教学点等有特殊需求的学校,可以酌情增加额外编制,以便学校应对教师因特殊原因不能在岗任教的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弹性和灵活性。附加编制比例的确定及分配使用需要进行详细规定,在正确评估的情况下适当确定附加编制的比例,根据测算及参照山东省标准,江西省附加编制比例可以控制在5%。比例过低,并不足以缓解当前的缺编状况,治标不治本,而比例过高易造成编制的浪费,增加滋生腐败的可能性。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附加编制的使用权限,为保证附加编制真正起到调节、缓解的作用,附加编制的使用权应下放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调剂、灵活使用。

4.提高各级地方财政对教育的倾斜幅度,确保教育经费的投入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教育事业费、基建经费及生均经费的投入关系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各级地方政府要增加财政上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我国在2012年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首次达到4%,达到了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2013年,江西省教育经费投入总数为6307866万元,相较于上年有所增长,然而教育经费投入和生均经费的投入尚不能满足需要,面对这一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当前实行“以县为主”的投入模式,江西省应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模式,将中央划拨的教育经费直接下发到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央财政实施专项转移支付,缩短不同地区在教育上的差距,求得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最终实现教育公平。同时采取“开源”措施,拓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支持社会组织、公民个人捐赠教育同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在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满足现有教育需要的前提下保证教师编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国明.我国农村教师编制问题的表现、成因与政策建议[J].教育文化论坛,2012(4).

[2] 韩小雨,庞丽娟,谢云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和编制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全国及部分省区现行相关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8).

[3] 范先佐,曾新,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3(6).

[4] 郝保ァ⒂阆.从现状中透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问题与政策走向[J].教师教育研究,2013(6).

[5] 聂剑,孙锦明,邱东升.义务教育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来自基层个案的调研分析――以江西省G市为例[J].中小学学校管理,2013(11).

[6] 李宜江.农村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有效路径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教师编制范文5

一、招聘岗位及条件

本次招聘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中学教师共11名(具体岗位及条件详见附件1)。

二、招聘办法:

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的方式择优确定签约对象。如报名人数与招聘岗位达不到1:3比例则相应减少或取消招聘岗位。报名人员面试成绩达不到60分则相应减少或取消招聘岗位。签约对象参照《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进行体检,考察参照《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细则(试行)》和《关于修订〈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察工作细则(试行)〉有关条款的通知》进行。经体检和考察合格后予以办理录用手续。

简章地址:事业单位招聘网(gongzhao.com/)

三、招聘时间、地点及相关要求

1、预报名

应聘者先如实填写《报名登记表》(见附件2),2月26日17:00前将报名表发至路桥区教育局人监科邮箱:[email protected](报名表文件名须更改为:岗位名称+姓名+报名表.xls)。

2、现场报名时间、地点

现场报名地点:浙江师范大学(金华市迎宾大道688号)25幢教学楼301教室。

现场报名时间:2016年2月29日11:00—12:00,逾期不候。

现场报名所需材料:报名表、身份证、就业协议书、大学期间成绩单及荣誉证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3、考试时间

笔试时间:2月29日13:30—15:30。考点安排在浙师大,考场另行通知。

教师编制范文6

【关键词】电视教材制作;开放实验教学;课程结构

一、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材陈旧,实验内容缺乏。目前,开设了这门课程的师范类院校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李运林、徐福萌两位教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所编写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该教材的最新版本是2004年出版的第二版。由于课程教材陈旧,在实践教学环节,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实验教材,学生就难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另外,实验教材的缺乏,教师往往只能去重复理论课的相关内容,实验课变成理论课的搬家,加上实验项目不够细化,系统性不强,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

2.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效率低,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在上实验课时并没有对要做的试验系统地学习,即使填写了实验预习报告,也没有明确的实验目的。一方面因为学生不熟悉实验设备和相关软件,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致使实验指导老师不得不花时间讲解设备的使用,强调实验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设备昂贵,数量较少,必须进行分组实验,一部分不愿意动手操作或依赖性强的学生仅满足观看别人操作或简单的操作模仿。

3.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内容缺乏整体性。电视教材的制作主要分为前期制作和后期制作两大部分,其中前期制作包括文字稿本的编写、电视素材的拍摄和录制,后期制作包括电视素材的编辑以及后期配音等。电视教材制作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比如,较宽的学科知识,相应的美学基础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电视教材的编导技能等。一些学生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比如说,非线性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护能力,一旦非线编辑系统出现一些小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进行维护,不需要等专业老师或维修人员对设备检查维修。但在教学大纲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开在本课程后面,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的断层。另一方面,《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与部分学科实验内容出现重复,如在摄影实验中也涉及到构图、摄影布光等实验内容。

4.实验室设备数量少,实验周期长,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验需要。在电视教材制作过程中,无论是制作前期需要的摄像、录像设备,还是后期制作的编辑设备,其价格都是不菲的。这样实验教学能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教学设备类型和配套数量都是有限的,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致使学生必须分组完成实验,这就造成实际动手操作的只要一、两个学生,其他学生只有围观的份了。另外,电视教材制作的实验周期较长,比如说,要制作一部完整的教育电视节目,就包含了拍摄素材、导入素材、剪辑素材、编辑素材,转换文件格式等过程。编辑一个小时的素材,大约要花费4到5个课时。而一般院校开设这门课的总课时是54学时,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环节。因此,实验课时是严重不足,对培养电视节目编创与制作人才来讲是远远不够的。

5.缺乏相应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教学中非常重要,但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忽略。长期以来,由于实验课没有系统化,难以单独计算成绩,所以一般不进行正式考试。实验课的成绩一直只是作为理论课的参考,电视教材制作实验成绩的考核大多是70%,实验报告成绩+30%小组影视作品成绩。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生采取了照抄书本或者抄袭别人实验报告的办法,即使对于硬性规定上交的影视作品,由于学生以组为单位上交作品,部分学生仍然可以吃大锅饭,蒙混过关。因此这种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切实重视,并不能真正反映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失去了实验教学的意义,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原则。

二、实验课程教学的对策与探索

1.完善课程教材内容,充实实验内容。一是特技部分需更新。在该教材上特技部分都是传统特技制作方式,建议可以删掉,换上新的数字特技内容。如今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对特技的制作与实现相比以前线性编辑系统快捷了很多,可以直接在摄像机上实现部分常见特技,甚至还可以利用软件弥补拍摄时光线不足问题,色彩失真问题,图像快、慢放问题,声音的快、慢放问题等。

二是动画、字幕部分要更新。对于动画和字幕部分需要更新内容。FLASH是当今最流行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3DMAX是最专业的三维动画制作软件。除此之外,COOL 3D是使用较多的电视动画合成软件。会声会影为较简易的电视动画合成软件。而字幕部分现在已经可以再非线性编辑软件上很方便地加以实现,不必再用单独的字幕机去输入。

三是理论部分要重点突出。该课程在理论部分内容占了总章节的四分之三。对于与课程内容无关的理论可以删减,而对课程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章节应增加内容,以便学习者能看懂读透。

2.明确实验目的,做好课前准备。实验指导老师要根据实验内容编写好实验预习指南,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预习实验知识,提醒学生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思考应有的操作过程。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应向学生再次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实验后教师及时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为了强化预习对实验教学的作用,首先,指导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认真批阅预习报告,这样能够起到了解学生预习状况,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信心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作用。其次,指导老师对报告中反映出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把一些问题解决在实验操作之前,实验前的讲解要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在实验前使学生对所做实验从思想上先完成一个全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际操作时提高效率,减少失误,顺利完成实验。

3.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层次系列化实验课程体系。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课程的实验属于综合类实验,综合应用基础性实验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所掌握的方法来完成实验过程,这类实验打破了单科实验体系的界限,讲求各科实验内容交叉和渗透,而且应用性强,主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实验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鉴于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的性质,首先要调整实验课程结构,使实验课程体系从整体上与理论课程结构保持一致,不能游离于理论课程体系之外。其次,实验课程应建立独立的课程体系,不一定完全与理论课程保持一致。在该课程结构框架之内的实验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系列化实验课程。如电视节目制作技术系列实验课程中可以包括电视布光与照明技术、电视录音与合成技术、图像处理等实验课程。另外,在必修实验之外设立选修实验,开阔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适应性,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

4.依托开放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电视教材编制能力。①实验内容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方案作阶段性的调整,逐步挖掘自身的潜力,施展自己的创造才华。针对培养大学生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这一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实验内容,为学生预先提供一些电视节目制作课题。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电视节目制作课题,主动进行实验创作,还可以跟其他同学组成兴趣小组一起完成电视节目制作实验项目。②实验时间开放。学生在实验时间安排上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延长实验时间而不必受有限课时的限制。结合开放实验室教学,可以把课程里有限的实验课时用到最重要的试验中去,一般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开放实验来完成,从而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学习电视节目制作。③实验内容开放。传统的实验方式一般都是分组实验,往往实验者多而设备少,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轮流使用设备,效率低下,实验效果不佳。而开放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设备的开放和有效的时间安排,使学生错开各自的实验时间,从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开放实验教学在同等实验人数、同等数量仪器的条件下,可使实验的人数、组数更合理,使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多,从而使实验室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电视节目制作实验所用的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昂贵而稀少的设备,均可以通过设备的开放,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使用设备。

5.建立合理的实验课程考核制度。改革以前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比较合理的实验考核制度。我们采取实验课按照一定层次独立评分,计入总成绩。总成绩=70%平时实验成绩+30%个人DV作品成绩。平时实验成绩不仅仅是实验报告一项的成绩考核,我们将其划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的考核。至于个人DV作品的成绩,题材不限,可以是校园风景片、故事片、纪录片等等,上交给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统一给出成绩。除此之外每个组都要评出该组的优秀作品,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各组的优秀作品,并按照预先制定的详细评分标准给作品评分,选出班级最佳作品。这样既改变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让学生个人和小组都参与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学习潜能,又使学生在观看别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学习了别人的创作手法。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萌.电视编导与制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瑜林.大学生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讨,2009(4):12-14.

[3]李兆义.《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实验》课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