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总监要求范例6篇

财务总监要求

财务总监要求范文1

关键词:工厂建设;财务总监;作用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大,对于所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财务总监都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财务管理和报告人员,为了更好的节约投资,符合投资者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建设目的,迫切需要财务总监参与到工厂建设的各个层面中来,这样企业所有者的权益才能够得到很好地维护,这样工厂建设投资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的主要作用

1.交流财务信息的作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需要积极主动地收集相关的财务信息,与自己的上司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进行共享、进行沟通、进行交流,切中利弊,但是这一工作开展的前提为财务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总监不但要能够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还要能够解释相关的信息,在信息的基础上,统一工厂建设期间的财务运作理念,科学化、合理化企业的运作决策和管理决策。比如:工厂建设首要前提是必须要有“土地使用证”。在办证时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即需要向税务部门缴纳“土地增值税”(依据“经营合同”和“土地转让”协议,所有税费将由成立的工厂承担),这笔税金数额达到数百万元,严重影响了工厂建设资金的使用。因此,经过与相关部门沟通,与总经理协商后报董事会批准,以变更股东出资方式,即由原来的现金出资变更为土地出资,来避免“土地增值税”的缴纳。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财务决策的作用。工厂建设期间,所有的职能部门都不会对其予以严格的约束,在这个时候,更需要财务总监发挥自己的决策功能,借助于对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借助于对自身情况的客观评估,引导企业决策的更加客观化、科学化,最小化工厂建设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科学化工厂建设期间的投资支出,控制在董事会批准的水平。

3.财务监督机制的作用。财务监督对于工厂建设期间的监管而言,既包括了事前也包括了事后两个层面,具体理解,工厂建设期间的财务监督为借助于各种不同的财务手段,全面地分析并控制工厂建设的全过程。工厂建设期间的运作直接影响到以后经营的整体战略决策。作为财务总监,首先要监督人,保证职责的切实履行,保证在岗人员具有对应的工作能力;其次监督整个企业,保证企业资源配置科学化、合理化,企业运作顺畅化,企业风险最小化,企业收益最大化等等。监管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按照工厂建设期间本身情况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制度建设,用制度约束相关的行为,用制度最大化来体现财务监督机制的作用。

4.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作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需要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体现相关的作用,其一为组织体系: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对应的财务会计人员——统计并完善项目的基本情况;其二为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业绩的具体制度——评价业绩的具体方法——对业绩评价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提交业绩评价报告(具体编写人员为财务总监)。企业管理层依据上述内容,更加客观地、科学地进行决策,对企业本身所处的环境进行更好地把握。

二、影响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作用发挥的因素

目前,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在我国还处于开始阶段,国家没有明确财务总监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本文认为以下因素制约了财务总监工作的正常开展:

1.职务与职责没有清晰划分。财务总监体现的是企业所有者的意志,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监督与管理的高层管理人员。而在有些企业中混淆了财务总监的性质,降低了财务总监的地位,将财务部经理、会计主管等直接更名为财务总监。由于职责不清晰,企业只关注经营管理的硬任务,不关心企业监督问题,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依然没有很好的维护,依然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还是难以控制。

2.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力难以胜任。有一些企业的财务总监财务会计知识比较突出,但对所监管的企业生产经营等业务方面知识比较欠缺,从而影响财务总监监管作用的发挥。财务总监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必然要求其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思想素质,还需要具有一定企业管理知识和相应的能力。

3.法律法规的缺失。在我国,总会计师有《总会计师条例》这样的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法律法规;而有关财务总监地位、职权、任职资格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使得企业对财务总监的认识和操作上并不一致。

三、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措施

1.财务总监职责的科学规范。在工厂建设期间对财务总监的职责进行科学规范,既能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作用,又能防止财务总监有责无权,企业在设立财务总监的条件下,财务总监的职责应包括如下内容:

(1)了解和掌握企业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的情况。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严格遵守《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工厂建设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对工厂建设期间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控。同时内部各部门,包括会计部门的分工应明确,做到内部各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2)财务总监应该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财务总监是由董事会委派的,是所有者利益的维护者,并具体监督和指导工厂建设期间会计控制过程。为了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作用,首先要通过对会计部门的领导和控制,了解和掌握会计部门的工作方式,才能对工厂建设期间的一些重大变动等拥有审批权。然后通过内外审计,及时发现工厂建设期间存在的问题和会计方面潜在的危机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一层次主要体现了财务总监对经营者的监督,以合理保证其行为与企业目标一致。

2.财务总监自身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在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要真正发挥其监管作用,还必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取,提高自身水平和素质,具体做到:

(1)财务总监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相应的水平和一定的文化修养。能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熟悉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很快接受新知识,能掌握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有自己的新理念。

(2)财务总监应该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有维护工厂建设期间资产安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学习,忠于职守,敢于负责,切实做好财务总监工作。

(3)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需要具有协调员工之间矛盾的能力,能随机应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财务总监在处理各方面关系时既要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机动;既要对公司负责,也能与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合作;既要实施严格监管,更要保证工厂建设的有效开展。一名合格的财务总监不仅需要有高素质,高水平,还要能够处理复杂的财务数据,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财务总监的监督和管理的作用。

3.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工厂建设期间,要想实现财务总监作用的真正发挥,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财务总监制度。具体的内容表现在如下几点:

(1)工厂组织建设制度的不断规范化,尤其是财经制度和会计法规。同时明确相关的规则和这一岗位的具体职权,还需要对财务总监的职能进行明确具体的说明,这样对于工厂建设期间运作的规范化进行而言,就会发挥着更加重要的效应。

(2)严格规定财务总监的任职资格。为保证财务总监能够胜任这一职务,可以在人才市场上公开招聘。因为,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必须要求财务总监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不仅能严格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还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不仅应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应是会计业务的内行,理财业务的高手。否则,制度再完善健全,没有相应人员去执行,一切都是虚设。

(3)建立联合签字制度。为了保证财务总监的独立性,发挥其监督职责,使其有职有权,并在财务资源调配、工厂建设期间风险控制和投资控制方面形成其独立的发言权。需要建立联合签字制度,即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所有财务事项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合签字方能有效(重大财务事项董事长需要签字确认)。

(4)对财务总监的职能和职责清晰定位。财务总监是企业财务最高负责人,具有财务决策权,对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清晰的职能和职责的定位,有利于财务总监作用的发挥。财务总监的职权应该明确并相匹配。为了与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相匹配,财务总监对其负责监督范围内的财务管理的失误承担责任,包括对企业重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企业严重违反财经法律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财务总监应对自身的决策负责。

(5)制定对财务总监的考核和奖罚办法。财务总监的工作业绩由董事会考核评价并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

四、结语

总而言之,工厂建设期间,财务总监有着自己独特的重要作用,这个职位的存在以股东和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为中心。通过财务总监在工厂建设期间作用的发挥,可以对工厂的建设运营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因此,在工厂建设期间,建立并完善财务总监制度有助于企业建设目的的实现,有助于企业建设效果的提高,有助于工厂建设期间的各项工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熊秋德: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及其选择[J]。 科技资讯, 2006,(01) .

[2]王 磊: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委派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时代金融, 2006,(02) .

[3]范志鹏:试探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度[J].现代会计, 2000,(02) .

[4]朱广保 李 梅:试论企业集团中的财务总监制度[J]。工业审计, 2005, (03) .

[5]裴凤庆:浅析企业集团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3) .

[6]李淑琴: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05) .

财务总监要求范文2

一、财务总监委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总监制度与总会计师制度本质特征被混淆。财务总监制度与总会计师制度的目的都是对企业财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都是为了规范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总会计师制度的建立源于《总会计师条例》和会计法规要求,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总会计师的提名和任命都由总经理(厂长)来决定,其职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企业的财务组织工作和领导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其二是协助经理人对生产经营和业务管理做出决策,即为经理人实施重大经营决策提供财务支持。

财务总监是独立于被监督单位和企业,而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企业集团董事会派驻的,财务总监并不接受总经理的领导,其职责主要是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监督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其监督活动是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财务总监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与企业经理人没有从属关系,从而确保了工作的独立性。

但目前有些地方在委派了财务总监后不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甚至以财务总监替代企业的财务主管管理企业财会工作。他们认为,企业财务总监是我国企业总会计师的发展方向,财务总监完全可以胜任财务主管的职能。倘若如此,则财务总监既是企业厂长、经理等经营者的监督者,又是厂长、经理等经营者的助手;既要代表企业所有者——国家,又要代表企业经营者,这必然使财务总监无所适从。其结果,要么财务总监完全听命于企业所有者,干预企业正常经营,违反两权分离的基本原则;要么完全倾向于企业经营者,与他们站在一个立场上,甚至串通一气,从而不能够向所有者负责,不能对经营者实施监督或约束,其结果必然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2.财务总监的业绩难以衡量。对经营者可以用税后利润和现金流量等有关指标来衡量其经营业绩。但是,对于财务总监,其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得出真实的利润数据、现金的高效合理使用等指标,若仍用一些利润指标来衡量显然不能反映财务总监的工作业绩,反而会加大财务总监作假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的意志,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似乎可以用国有资本的增值程度来衡量其业绩。但是,国有资本的增值状况难以计算,这就导致了难以衡量财务总监的工作业绩,难以合理确定其报酬方案。

3.财务总监委派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少数部门和单位对财务总监委派有抵触情绪。财务总监委派是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一种深层次改革,也是对财务管理体制的一种根本变革,必然会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制约和限制了企业负责人的财务审批权力,触动了一些单位小集体利益。他们认为人、财、物的管理是单位内部的事,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削弱了他们手中的权力。二是个别财政部门的领导对财务总监委派存在糊涂认识,认为财务总监委派制既不影响财政收入,又不涉及财政支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或是认为财务总监委派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怕捅“马蜂窝”,因而寻求一种所谓的“平衡和稳定”。这样就导致部门间、地区间财务总监委派工作发展不平衡。

4.财务总监的素质有待提高。一是业务技能有待提高。虽然委派财务总监是优中选优,但客观上讲,担任财务总监的人员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陷,完全适应工作要求的不多。二是财务总监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虽然上级明确了财务总监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但一些接受委派的财务总监受人情等因素的影响,对企业违规违纪等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愿履行监督职责。

二、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的几点建议

l.建立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双轨运行机制。如果仍沿用总会计师单轨运行机制,那么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失控等问题就很难解决。如果我们用财务总监制完全取代总会计师制,势必会出现以下尴尬局面:要么是无论财务总监怎样尽心尽责,也将因其“钦差大臣”的身份而无法得到企业领导的接受和重视;要么他事实上又变为总会计师,难以担负起代表国家对企业经营者实行财务监督的重任。无论哪种结果,都违背了国家派驻财务总监的初衷。因此,建立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双轨运行机制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2.把握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各个层面的相互关系。①财务总监是由董事会聘任的,首先要对董事会负责,确保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董事会有权向财务总监提出质询、提出建议,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定期向董事会汇报企业资产运行和财务状况。②财务总监应是企业总经理的得力助手和合作伙伴。两者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共同研究设计高效的理财方案,共同追求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保证所有者的资产安全有效地运行。由于财务总监的特殊地位,在参与经营决策和实施具体目标时,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当总经理实施的具体目标与董事会制订的终极目标发生碰撞时,必须及时加以制止、纠正。对可预见的经营风险做到事先防范,协助总经理避免产生重大经营失误。③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审核企业计划、财务报表以及日常财务会计审计活动,但是不能代替企业财务主管的角色。企业财务总监要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操作行为,从严执行会计监督,使其提供及时、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和经营情况。

财务总监要求范文3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将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于财务监督,很少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主张应尽快实现财务总监的战略转型,以发挥财务总监在企业战略规划、财务战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CFO)已经成功转型为企业战略伙伴,但是目前国内企业CFO大多仍然将自己定位于财务管理和监督者的角色。据2010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所做的“CFO能力框架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0%的CFO是传统的“财务管家”。在目前的财富500强公司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CEO都是财务出身的,进一步印证了财务总监是财务策略家的观点,也进一步说明了财务总监转型的必要性。

一、财务总监督的角色定位

1.财务战略制定者。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体现所有者意志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经营层面,财务总监是董事会成员,其主要责任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但是又不限于财务会计活动。换言之,财务总监以财务活动为平台,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CFO之所以要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因为公司经营战略的实现需要财务战略支持,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和效率。美国的财务总监在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务总监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为公司寻求进一步发展良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些财务问题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成为总经理(CEO)的经营伙伴。如果说CEO是企业的理想者,财务总监则是将理想形成战略并最终使战略成为现实的人。传统上,日本企业一直将财务总监视为成本费用的控制者,他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主计长的角色。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重新认识了财务总监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财务总监职位。他们借鉴了欧美企业CFO在决定公司战略中的作用,将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定位于确定公司长期战略和财务战略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代表公司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他们不仅对公司的财务负责,也对整个公司负责。

2.公司价值管理者。(1)营运资本战略管理。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之差,该差额来源于长期资本。也就是,营运资本的存在意味着资本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被用于收益水平较低的流动资产项目,这一财务安排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资产的收益水平。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营运资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流动资产的保险储备,保险储备的安排又取决于财务战略。所以,CFO必须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2)投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兼并收购)支撑的,财务总监必然要领导和广泛参与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管理活动。财务总监可能不直接领导和执行具体的投资项目评价和决策,但他必须要保证投资评价和决策所遵循的方法、原则与战略一致。(3)融资战略管理。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财务总监需要考虑的融资问题通常是融资战略,包括稳健型融资战略和冒险型融资战略等。融资战略确定之后,具体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只需要体现融资战略的要求就可以。与具体的融资决策相比,融资战略更具有全局性和支配性,在确定融资战略时,财务总监必须要保证融资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4)股利政策管理。根据信号理论,股利分配政策能够影响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也是财务总监经常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例如股利支付比率的确定必须要服从企业价值管理的需要,保证股票价格有好的表现。

3.内部控制监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要求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管内部控制的概念如何变化,财务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因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大多与财务有关,而且企业的风险大都会通过财务指标表现出来。所以,财务总监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承担领导责任,对建立和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配套的流程管理策略负责。

4.内部审计领导者。财务总监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者和监督人,是企业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协调人。财务总监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而且还是企业战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实现的。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事实上是财务总监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有利于发挥财务总监的财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具有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内部审计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保证财务总监对内部控制的领导作用得以发挥。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加强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完善企业监督机制。

转贴于

5.业绩评价设计者。企业的理财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意味着大部分的业绩评价指标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所有的预算、控制标准、部门业绩指标等都是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展开,管理层也期望通过业绩评价工具实现公司的既定战略。CFO需要对业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担负起关键的责任。业绩评价指标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是整个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心,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和公司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且通常是公司的股东们最为关心的。但是用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财务总监要将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也纳入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寻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远期指标与近期指标等的平衡。

6.公共关系沟通者。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有突出地位,使得CFO对内能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外则及时向股东提供透明的财务报告和精确的盈利预测。首先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向股东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揭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为投资者决策服务;其次财务总监有责任向债权人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以满足债权人信贷决策的需要;再次财务总监有义务向财税部门提供有关经营过程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向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提供财务信息,以便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财务总监应该代表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以增进社会福利,同时维护和改善企业形象增进企业价值。

7.财务监督者。就公司治理结构层面而言,财务总监代表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能。我国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最直接的动因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尽管最初的财务总监是由政府委派,它要进入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对经理层进行财务监督。目前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是由企业董事会委派,属于管理层成员,其财务监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监督。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主张财务总监应当下辖内部审计,并承担内部控制职能。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财务总监对董事会批准的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财务运作情况,并接受董事会质询。最能够体现财务总监督管理角色和监督角色的职能是,企业重大财务支出事项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合签批后方能生效。

二、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已经由一种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财务监督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其概念已经不限于国资委向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并且将总会计师的概念涵盖其中。

参考文献

[1]麻帅杰.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 07

财务总监要求范文4

关键词:财务总监制;产权;法人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道德危机;信息不对称

目前,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的直接动因,并非是国家或上级部门的指令,而是来自企业中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与企业财务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如何发挥和完善财务约束机制,就成为国有资产所有者主动或被动考虑的首要问题。财务总监制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一种财务监督机制,正确认识和理解财务总监制,是财务总监制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基于此,本文拟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产生的原因及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探讨。

一、产权是连接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产权是“主体拥有的对物和对象的最高的、排他的占有权”(刘诗白,1995),更具体地说,产权即财产权(PropertyRights),包括以所有权为主的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其内涵可分为资本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英国学者Y.巴汉泽尔在《产权的经济分析》中认为:“人们对不同财产的各种产权包括财产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由此可见,产权不仅是一个财产归属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运用问题,因而可以将产权分为原始产权(或终极所有权)和法人产权(或法人所有权)。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都是由财产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权利。一般认为,原始产权是出资者在企业法人存续期间享有的与其出资份额相对应的资产收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法人财产权是企业法人依法对企业资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会计与产权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经济主体的所有者向经营者让渡财产使用权而产生了受托责任,会计是与对受托责任的计量和报告相伴而生的。受托责任学说是会计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杨时展教授主张“会计原本的目的在于认定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不理解受托责任,就无法理解现代会计,受托责任理论是现代会计的灵魂、根本和核心”。因此,可以说产权是联结会计与受托责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计受托的对象是各产权主体,现代企业的委托――关系是严格遵守制衡机制的产权关系,即公司治理结构(Co-poratrgovernance),又可称法人治理结构。在这一结构中所体现的所有者、经营者各方构成的相互制衡的产权关系。会计所要明确和解释的就是能体现产权结构的委托关系所表现的受托责任。在这种产权制度结构中,会计信息成为委托人对人进行控制的重要工具。

二、国有企业产权现状的经济学分析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企业改革的基本目标。但从实现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在目前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企业中,资本所有者代表机构的职能分别由不同的政府行政机构行使。许多行政机构对企业发号施令,而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对决策后果负责,各项权能被不同的部门分割,实际上是架空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割裂了在现代产权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相互关系。同时,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外部性、共用品和不对称信息的经济学特征,因此,国有企业产权的现状必然会产生如下经济学现象:

1.内部人控制。因为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学上外部性(Externalitis)的一般特征,即一个主体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主体产生的影响,这种外部性可以产生正效应,也可能产生负效应。会计信息即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利益,也可以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损失。由于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一般所有者的目标是单一的,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多元化的,是追求尽可能多的薪水、奖金、闲暇和荣誉等。在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的情况下,企业完全由厂长(经理)控制,即形成所谓内部人控制(Insidercontrol)。这必然会导致经营者放弃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其自身效益最大化,如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等。使企业的所有者及有关外部利益关系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将会由于使用虚假的会计信息导致决策的失误。

2.内部人对“搭便车”行为的反抗。因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共用品(PublicGoods)的特征,即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表现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可共同享用会计信息,它对某人的供给和使用,不会妨碍他人。非竞争性表现为会计信息可以被多个用户多次使用,而不影响其效用。因此,“搭便车”现象就不可避免。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享用会计信息,而所有者及有关外界关系人均可免费获取会计信息。结果,企业不能从会计信息的提供中补偿所耗费的信息生产成本,因此,企业最多只会提供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在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的状况下,无法对这一现象进行约束和改变,虽然企业经营者对信息的披露只是举手之劳,成本低廉,但他却只从满足其自身价值出发,而不考虑整个社会的总价值,这必然会对企业所有者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3.内部人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具有不对称信息(AsymmetryInformation)的特征。不对称信息是指在竞争市场中,消费者和生产者作为交易的双方,对其交易对象信息的了解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对双方的决策有着不同的影响。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是由人单方面提供的,而会计信息的利用者是多方面的,可以说会计信息是一种带有社会影响的共用品。同时,由于人和委托人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人经常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谋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背离委托人的利益,如道德危机(MoralHazard)、逆向选择(AdverseSeclec-tion)等。因此,目前国有企业产权状况就成为经营者败德行为产生的温床。

为减少或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尽可能地保持一致,所有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方案,试图以此来缩小两者之间的效用差异。然而,激励方案的存在仅仅能够缩小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所有者与经营者效用目标的差异,无法避免内部人控制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设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行一种有效的所有权监督制度,激励并约束企业经营者为所有者谋取最大利益,是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有企业财务总监制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

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认为,企业独立享有自主经营权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监督的排斥,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有者监督不能仅停留在审阅企业的财务报告、考核经营业绩等事后监督上,而应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所有者对经营者具有终极的监督权利,经营者的任何懈怠、无能及败德行为,均可以通过所有者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得以矫正。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式治理结构,还是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式治理结构,虽然具体的监督管理形式不同,但其宗旨都是通过所有权监督来制约经理人员的行为,并取得显著的成效。

财务总监制亦称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情况下,由董事会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授权其参与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组织和监控企业日常财务活动

的一种所有权监督制度。它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代表所有者利益对经营者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正常经营的必要条件是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既使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所有者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决策的条件下,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仍然必须保持对企业的最终控制。这种最终控制权(剩余控制权)主要体现在:股东会对董事和监事聘任、收益分配以及其他重大事项作出决定的投票权,对董事会议定授权的决定权,对经营和财务信息的知情权等等。正是通过这些权利的运用,所有者才能通过董事会对企业经营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对高层经理人员进行与所有者目标兼容的激励。

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而建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企业经营者以国有企业全部法人财产权依法独立自主经营,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财务总监制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硬化了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的利益。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

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我国经济监督制度的创新,实践证明,这种所有权监督制度,有利于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防止败德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强化所有权监督及维护资产所有者权益。

四、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现实选择

1.实行财务总监制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应该是在明晰产权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即决策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权(监事会)和经营权(经营者)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目前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很不完善,如产权代表未真正代表国家利益;董事对总经理的控制作用小,有的董事“不管事”,有的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没有相互分离而形成有效的相互制约,产权约束的财务监督仍时常处于梗阻状态,致使国有企业外部监督弱化、内部财务运行失控。因此,实行财务总监制,可改变目前国有企业所有者监督缺位的现象,财务总监作为产权代表派驻企业,赋予其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承担起监事会的有关监督职责,这必将对法人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实行财务总监制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还是其他的外部监督主体,他们所掌握的企业信息都不可能有经营者多,信息不对称是一种客观存在。在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制度下,企业对外披露企业信息是有时间性的,除上市公司每年披露两次报表即中报和年报外,一般是按年对外提供会计报表;所有者也主要是从有限的会计信息披露中获取经营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经营者存在着败德行为,所有者也只能是在会计报表披露之后才能了解到,这种滞后的信息,难以为所有者监督服务。而实行财务总监制,由于在制度设计上保证财务总监能够进入企业决策部门,参与制定企业财务计划,监控企业的财务活动,从而为所有者及时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是所有者快捷获取经营者信息,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

3.实行财务总监制是一种低成本的所有者监督方式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监督成本,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为获取经营者信息所开支的费用,如专设机构经费、专职人员工资及各种福利等;二是由于监督滞后,经营者败德行为已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传统的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作为非专业人士的外部股东,要将企业披露且业已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调整至真实状况,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由于所有者获取信息的滞后性,经营者败德行为给所有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已无法挽回,所以这种监督的成本是相当昂贵的。但在财务总监制下,所有者能及时了解经营者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经营者的控制,如解除经营者职务、冻结企业资产等,从而降低或避免经营者败德行为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使其监督成本大大降低。

4.实行财务总监制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

会计信息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以及企业有关方面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有些单位和个人利用假发票、假涨本、假报表、假审计报告等进行偷税。漏税,截留财政收入,侵占国有资产,骗取荣誉。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利益驱动,对经营者监督弱化造成的。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不能仅依靠会计本身的监督,而应由会计信息系统以外的力量实行标本兼治。实行财务总监制,企业一切重大财务开支、资金调拨都必须有财务总监的认可,财务总监对有关原始单据的审核,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极大地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五、国有企业实行财务总监制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标准选拔任命财务总监。财务监督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要求财务总监必须是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水平,还应坚持原则,清正廉洁,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不仅应具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分析判断能力,还应是会计核算的内行,理财业务的高手。否则,再好的制度,没有合格的人员去执行,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为保证国企财务总监队伍的高素质。应使财务总监的人员选拔市场化,形成能者上、庸者让的优胜劣汰机制。

2.明确财务总监的权责范围。所有者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并非是干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因此,在财务总监制度的设计上,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权力范围和运作规则等,做到既能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又不干预企业自主经营。一般来说,实行财务总监制的企业不再设立总会计师,企业经营者享有不受财务总监制限制的、法律法规所赋予的完全财权。财务总监工作权责主要应包括: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对财务计划执行的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调拨的签字权。

财务总监要求范文5

1.关于财务总监的产生原因。从国外来看。之所以产生财务总监,是源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现代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的集团公司,十分重视资本运作,因而对于主管财务的领导者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经济环境中,财会工作仅是控制监督,仅是会计算帐已经落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资金的筹集、资金的管理以及如何评估投资的效益、利润的分配等围绕资金的运作展开的活动越来越成为一门较深而复杂的专业领域,财务总监就是该领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现代市场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不仅在营销、技术、研发、人才等方面展开竞争,而且在财务运作层面上的竞争也曰趋激烈。这就是财务总监应运而生的原因。

而就我国而言。实行财务总监制,主要由于经营者与所有者的背离。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穷庙富方丈不胜枚举。究其根本,财务收支管理失控是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不尽快解决,将极大地妨碍国有企业的改革。因此,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在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上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收入分配以及曰常经营收支在时间上、数量上实施监控。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而建立的。财务总监制度的实施,就是为了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权力失控的局面,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两权互相制约的机制。强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约束,使经营者在重大决策和财务收支上最大限度地体现所有者的意志。

2.关于财务总监所处地位。从国外来看,财务总监是公司的执行人员之一,他在CEO领导下工作。只有大型的、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才设置财务总监一职。

而我国的财务总监是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工作的,直接对董事会员责。他相对企业经营者是独立的,相对于董事会是不独立的,因此,财务总监的财务审计报告只对董事会报告,对社会是不公开的。财务总监对企业经营者的重大财务决策实行事前监督,对其执行董事会决议的正确性、真实性进行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供董事会决策时参考。当财务总监发现企业经营者的财务运作不符合董事会决议时,需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并由董事会决定是否需要纠正,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按照董事会决议进行(如下图)

3.关于财务总监的职能作用。从国外观点来看。财务总监的核心工作,首先应当是低成本地吸收资金、合理地使用资金,其次是通过资金的有效运筹,给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

财务总监之下,设立财务司库和财务控制员。财务司库的任务是管理公司的现金,募集新的资本,并与银行及股东保持良好的联络关系,财务控制员负责准备财务报表,掌管公司内部财务,并且管理税务方面的事宜。由此看出,司库和控制员的分工是内外两方面的,司库负责找钱并管理好资本,控制员负责保障这些钱被恰当地使用。

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就是监管司库和控制员两者的工作,同时参与公司的财务政策的制定、资本预算过程、中长期财务规划、金融风险管理。在管理方面,他也参与公司的新品开发决策及市场策略开发等。

而从我国来看,设置财务总监的主要目的是:

(1)完善产权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合一,国家产权代表是企业负责人,国家采取党纪、政纪等方式对代表进行监督。“放权让利”后,国家与国有资产产权代表仍是行政契约关系,代表只负行政责任而无资产责任,加上党纪、政纪及职工民主等监督弱化,财务监督乏力。一旦产权代表热衷短期行为或“以权谋私”,国有资产势必流失。企业改制后国有企业按《公司法》要求设立董事会,但相当部分国有企业董事会对企业的实际经营者缺乏监控,经理层照样享有支配财产的权力,却不用承担资产责任和财产损失,使决策权、监督权和执行权相互分离而无相互制约。国有资产产权约束是通过企业领导制度来实现的,为对产权进行必要的约束,有必要通过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董事会任命财务总监,对国有资产的运行和保值增值进行全过程监督。

(2)制约经济权力、强化拒腐倡廉建设。随着近年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可以看到一些企业的权力人物往往在权力的集中点、体制转换的交汇点、监督系统的乏力点以及人财物的需求点,明目张胆地以权谋私,挪用敛财。有的经营者玩忽职守,在经济交往中受骗上当;有的擅作主张、违章拆借、擅作担保,或盲目投资、违章炒股,造成企业资金损失;有的内外勾结、共同作案,将企业资金转移至外地以至国外,也有的为了逃漏税款,伪造经营业绩,掩盖贪污浪费,不惜指使做假帐,篡改会计信息等等。企业的一切腐败行为,都与财务密切相关,任伺权力失去监督,都必定走向腐败。设置财务总监,能从机制上对经济权力制约,防止企业投资失误、资金外流和损失,能对企业权力人物在执行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对损害国家、企业、股东利益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及时纠正,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财务总监要求范文6

一、集团财务管理外派财务总监制的必要性

在集团化管理模式下,如何有效管理整个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工作呢?笔者所在的集团公司在初期曾采取子公司财务经理汇报制度。由于财务经理均由子公司招聘和直接管理,且财务工作本身的核算反映就具有滞后性,母公司很难实质监控,留下管理漏洞。

在子公司财务经理汇报制度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调研和实际摸索,着重考虑母子公司之间有效的战略联动、管理联动,以期真正做到强化财务监督与管理。于是,集团公司财务中心考虑采用外派财务总监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该制度已成为目前实际运行中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在此种制度下,财务总监由母公司招聘并对母公司负责,可有效约束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

二、集团财务管理外派财务总监制的重点

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总监管理体系,使之能够发挥理想价值。笔者所在单位曾进行过有益尝试。如松散管理体系下,子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同时管理财务工作,由于财务经理为子公司招聘,当财务总监和子公司总经理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子公司总经理会跳过财务总监,直接与子公司财务经理进行沟通联系,财务总监很容易无法真正发挥监管作用,更别提对母公司经营思想的贯彻。吸取前期经验教训,目前,经过探索笔者所在集团公司建立健全了外派财务总监体系,并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设立外派财务总监任命制 设立外派财务总监的任命制,可有效保障财务总监的法律地位。母公司在确立人选后,由母公司人力资源部对子公司下发任命函,协调子公司董事会出具聘任该人为财务负责人的决议。外派财务总监作为子公司唯一的财务负责人,子公司不得另行设立其他财务负责人职务。该条款从法律上保护了外派财务总监的地位,保证其能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

外派财务总监全面负责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受母公司垂直管理,其日常管理机构为母公司财务中心。在母公司财务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派驻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与监督、财务内控等制度建设、财务和经营事项的监管工作,参与子公司经营管理决策。此种管理体系,确保外派财务总监均能到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有着充分的话语权。

(二)赋予外派财务总监各项监管职能 在管理制度上,母公司协调子公司在制度层面充分赋予财务总监相应的职能和权限,保证其作为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发挥监管作用。如授权财务总监全权负责子公司财务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和管理等;强调财务总监对业务审批的职权,对任何资金、费用、财务资料、相关协议、重大决策等事项,均需签署意见或决策;财务总监作为子公司经营管理团队的成员,从财务角度参与子公司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活动;由于财务总监隶属母公司,可以较好的发挥业务监督权,制止偏离、违背甚至损害母公司目标和利益的行为。

财务总监的监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曾经有一家子公司拟私下为其关系较好的下游客户提供贷款担保,并承担连带责任。在子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上,财务总监为维护母公司的权益竭力反对,要求子公司必须将该事项向母公司报批后方可执行。在遭到拒绝后,该财务总监会后即时向母公司财务部门进行汇报,使得母公司能及时了解情况,对子公司的行为进行了制止,防范了可能会给集团公司带来的担保风险,并对相关的责任人进行了严肃批评教育。

通过将上述职能制度化,可以保证财务总监能够真正融入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参与子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对不规范的或有可能侵害母公司利益的行为及时反馈。

(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与培训体系在具体实践中,母公司建立了切合自身业务模式的外派财务总监的考核机制。考核以综合的指标为主,采取的是双重考核制,即所在子公司经营层的考核评价及母公司财务中心的考核,设置不同的权重,作为最终的考核结果。这种考核结果一方面作为薪酬发放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母公司审批其续任的重要依据。

外派财务总监承担两部分职责:为确保母公司的权益;为确保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在实际工作中,笔者所在集团主要从几个业务环节对财务总监进行能力培训,如母公司会对外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讲师,召集财务总监学习新的准则和制度,提高业务能力,在税务政策方面也如此。母公司对拟出台的集团财务管理方面的一些制度办法,也会事先征求财务总监的意见和建议,在制度出台后,会召集财务总监进行有系统的学习,如何将该制度运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在每年至少召开两次财务总监工作会上,各子公司财务总监们可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一些好的方法和心得进行交流互动,共同学习进步。

三、集团财务管理外派财务总监制改进建议

现有的外派财务总监制度,应该说总体运行良好,能加强对子公司的日常财务监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弊端,需要努力解决。

(一)对外派财务总监有效监管 有些财务总监在子公司工作时间过长,子公司的经营层也均表示非常满意。这一现象在说明财务总监确实能为子公司提供好的经营决策依据及优质的服务的同时,财务总监履职监管成为思考方向。基于此,母公司实施了轮岗制度。财务总监在一家子公司的任职,一般两至三年轮换一次。一是符合财务上重要关健岗位定期轮换的要求;二是也可以提高财务总监的业务水平,接触不同的企业,可以学到不同的东西,也可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新活力。同时,建议集团审计部可以对财务总监的离职进行离任审计,以防范职务风险,对财务总监的工作绩效进行公正的评价。

上一篇摩托车维修

下一篇一点不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