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例6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农村中学; 青春健康教育; 问题及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uberty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ZHANG Hongxiang, LIU Shengcan, LIU Gang

Peixian Senior High School, Jiangsu 221600,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puberty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a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400 students in Senior Grades One and Two in Peixian Senior High School, Jiangsu Province. The survey indicated many problems and misunderstandings existing in students’ puberty health education. The society, schools and familie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actively seek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so as to strengthen adolescents’ puberty health education and protect their healthy growth.

【Key words】 Rural middle school; Puberty health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1 引言

中国有数以亿计的青少年。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前“青春健康教育”一直被冷落,“性”更成为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性成熟也日趋提前。但他们的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相对匮乏,也是最容易受艾滋病、性病攻击的人群之一。据《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8年01期文章“国内外青少年生殖健康现状”统计,农村青少年学生的、妊娠、人工流产和性病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机构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已婚夫妇。因此,尽快将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青春健康教育的规划中,正确引导农村青少年学生掌握青春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其做出健康、安全、负责任的决定,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1]。

基于此,探讨农村中学生的青春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有效实施青春健康教育,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中学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为此,由我校2009年申报的“农村中学青春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校园特色立项课题,学校被批准为实验项目学校。为较为准确的了解农村中学生性心理状况和对性生理常识掌握的实际情况,为课题研究寻求最佳切入点,我们对我校400名学生青春健康知识的现状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做了统计分析,以便探索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求较佳的解决对策。

2 方法

2.1 样本选取

选取沛县中学高一、高二学生400名,男女比例1∶1,分别为高一、高二男女生各100名。

2.2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方法。所设计的《沛县农村中学青少年青春健康调查问卷》参考了青春健康国际合作项目对青少年的调查项目。问卷分5个部分,分别是自然情况、生殖保健知识、艾滋病性病知识、青春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需求。依据统计学原理,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

3 结果

随机发放4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60份。其中女生162份,男生198份。360名学生中,19.7%的学生是独生子女,63.4%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仅3.0%的学生家庭支持鼓励子女与异往,66.9%的学生父母对子女的生殖健康从不关心或偶尔问及,27.5%的学生没有受过青春健康教育,只有11.6%的学生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性与生殖健康知识,68.1%的学生在性心理上有误区,72.2%的学生在性生理知识上存在错误认识,70.1%的学生迫切需要学校开展青春健康教育。

4 问题讨论

4.1 问题分析

4.1.1 部分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青春期知识,尤其是性生理知识 尽管有56.0%的学生知道女性怀孕的原因是“男女”,但仍有18.3%的学生回答“不知道”,11.3%的学生认为是“男女接吻和拥抱”,1.7%的学生认为是男女接吻。尽管有82.7%的学生知道胎儿在子宫里生长,但仍有13.6%的学生回答“不知道”,3.7%的学生认为是在“卵巢”。可见,学生的性生理知识拥有程度与他们正常的生理发育年龄极不相符。究其原因,这与学校及家庭教育中忽视青春期教育尤其是性知识教育有关。

4.1.2 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性知识辅导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性知识的来源不一。占前三位的是:29.1%的从报纸、书刊上获得;16.3%的从网络获得;15.1%的从音像材料中获得。对“问及父母对自己性现象的解释”这一问题,“作一些回答”者占46.6%,“圆满回答”者占17.9%,“避而不答”者占12.9%,“无能力回答”者占13.3%,“加以斥责”者占9.6%。这说明老师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性知识教育的任务,父母也没有负责任地担当起孩子性教育的任务,学校和家庭都将性知识教育视为可有可无,甚至避而不谈,缺乏应有的性知识传授,导致学生性知识极度匮乏。

4.1.3 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性知识恰是学校教育的盲点 在对青春期性知识的问卷调查中,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性知识排列居前四位的分别是:①24.1%的学生想知道什么是安全;②19.5%的学生选择的是性道德伦理;③16.1%的学生选择的是性生理知识;④12.6%的学生选择的是性传播疾病的预防。而这几项恰恰都是学校生理卫生和生物课内容较少涉及到的。一些学校和教师认为,“性”是一个“雷区”,少涉及为好,造成了对青少年学生负责任的知识普及成为盲区。可见,学校要重点加强这些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引导,以满足学生对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需求,从源头上筑起倡导安全、避免艾滋病性病扩散的坚固长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强我中华,固我华夏。

4.2 原因分析

尽管调查存在偏颇性,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青少年学生的性生理知识相对匮乏、正逐渐增多、自我保护措施淡化、性心理健康程度有待加强的事实是不容质疑的。追根究源,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的教育缺失是不争的事实。

4.2.1 社会教育缺失 目前政府尚未建立对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完备的政策体系,缺乏有效的倡导、教育和服务机制。正规的生殖健康教育开始太晚,多数青少年只能通过阅读书籍、电脑网络、交友传言等途径得到生殖健康知识。由于社会对书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站网吧等文化传播市场的监管的欠缺,没有从源头上根本杜绝黄色信息的传播,让一些青少年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造成了他们在性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或偷尝禁果,或参与吸毒,或参加色情派对,走上一条邪恶的道路。

4.2.2 学校教育的缺失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今天,仍有不少学校、一些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法律、异往以及爱情婚姻等方面的教育,尤其缺乏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许多学校生殖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几乎没有,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又不能使青少年完全接受,师生间、学生间的良性互动受到限制。许多学校的一些生物教师在讲到人的生殖发育知识时避而不讲,一带而过,只是让学生自学,学生未能受到应得到的正确教育,只能从非正规渠道获得一些错误的暗示或点拨,以至于造成学生性生理知识的贫乏和性心理的不健康。这是教育缺失、教育不到位产生的恶果。

4.2.3 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今不少父母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他们过多关注孩子文化课学习,对学生青春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缺少或羞于对孩子性知识的教育和引导,总认为“树大自直,人大自知”,甚至一些家长面对孩子对“性”的疑问而斥之为“下流”、“不该问”!这些家长忽视孩子渴望获取性知识的需求,更忽视其心理健康,导致不少孩子误入歧途。报刊、网络上经常报道的发生在青少年学生身上的悲剧,还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警醒吗[2]!

4.3 对策及建议

4.3.1 构建杜绝黄色污染的防火墙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关注中学生的性健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性知识的主要来源为书籍、报刊、网络,尤其网络信息更为便捷。他们渴望了解青春期性知识,迫切希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当下,科技发达,学生大多拥有手机等信息工具,通过手机上网功能获得信息越来越便捷。手机上网能带来海量信息且相对电脑上网来说更为隐蔽。由于学校在青春期教育上的缺失和网络监管不力,以至于不少学生沉湎于手机上的黄色信息中[3],导致这些学生萎靡不振,心理扭曲,有的就走上了流氓犯罪的邪恶道路。因此,政府应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呈现“绿色”网面,实现安全上网,为青少年构建一道强大的安全屏障。

4.3.2 学校应加强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主阵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全身心的。鉴于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应有的性生理知识也较为贫乏。例如,73.8%的学生否认有过的体验,35.8%的学生甚至不知道“”,35.8%的学生认为是不好行为,7.3%的学生认为是不得已的行为,只有21.2%的学生认为是正常行为。这与我们想象的学生已经接受的存在大相径庭,不是罪恶,不会引起疾病,只有时的恐惧心理才会引起疾病,当然过度也会引起不良后果,应适当引导。

又如,问及青少年首次来月经或遗精的心理反应时,15.2%的学生因对此事一无所知而惊恐万状,17.6%的学生对此事有负面的看法而感到羞耻、厌恶、自卑,有58.4%的学生认为是平常的事,只有8.8%的学生认为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欣喜自豪。对于现在来月经或遗精,仍有6.6%的学生感到惊恐,5.0%的学生羞耻,12.4%的学生厌恶,12.4%的学生欣喜自信,63.6%的学生无所谓。再如性骚扰,14.5%的学生从没听说过,67.5%的学生知道一点,只有17.9%的学生知道较多。这都说明,对这些事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问题,许多学生认识不清楚。其羞愧感、耻辱感、自卑感、惊恐感,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这些问题表明:学校加强对学生青春期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等闲视之!

4.3.3 对青春期学生要加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教育 正确的恋爱观、生育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调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异往愈加频繁,婚前呈递增趋势,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而在对该现象的认识上,8.7%的学生认为只要基于爱情就是可以的,19.6%的学生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就可以,13.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而在与异性有无的调查中,4.0%的学生承认与异性经常有行为,8.0%的学生偶尔有。关于恋爱,36.5%的学生有时想,27.1%的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有30.8%的学生认为性等于爱,这些数字都是肯定承认自己有过这样的想法或做法的,至于不肯承认的人有多少,由于涉及学生个人隐私,他们不会如实坦白说出来,恐怕我们是无法真正了解到的。所以,实际人数的比例还要高于这个调查结果。这说明,在广大青少年中,有着不正确的婚恋观、观的学生为数不少。

这一组数字也告诉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认识婚前;在遇到犯、性骚扰时要采取对应措施,避免受到伤害。处理好学习和情感方面的关系,维护身心健康,是摆在学校、家庭、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4.3.4 要大力加强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 当前,艾滋病、性病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呈上升趋势,这也给我们敲响了防艾的警钟。调查发现,学生仅仅初步了解艾滋病、性病的常识,而对于如何正确预防则了解不多。例如,67.5%的学生认为被蚊虫叮咬可能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64.4%的学生知道共用餐具不是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但是还有35.6%的学生不知道。正确认识艾滋病是战胜艾滋病的必要前提,而一些学生对婚前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对性病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因此,社会和学校要加强性病、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增强预防意识,避免给自己或他(她)人带来伤害,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兴旺!

4.3.5 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效果 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性生理知识水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认识有责任的的重要性,必须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形成强大合力,进行有针对性、有实际价值意义的青春健康的宣传教育。政府有关部门务必尽起责任来,构建青春健康教育体系,形成青春健康教育的网络。家长也应通过与子女的沟通,适当、适时、适度、正确进行婚恋指导。学校更应成为对学生进行青春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我校采取“八方”切入、“八面”结合的教育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其主要内容是:从培训内容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从培训方式切入,把PLA方法(即小组讨论、交流的同伴参与式方法)与多种方法相结合;从研究性学习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教学渗透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教学相结合;从心理健康教育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从家长学校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多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相结合;从多角度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学生喜闻乐见的各项活动相结合;从科研课题切入,把青春健康教育与教育科研相结合。通过“八方”切入、“八面”结合,让每一个参与者的主持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实践表明:这种“八方”切入、“八面”结合的学生青春健康、性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创新的教育模式,它正在并将呈现可喜的效果。

5 结论

探索农村中学青春健康教育是改革和发展农村中学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鉴于我国青春期教育起步晚、起点低,一直停留在“生理卫生”、“性生理”教育的较低层面上,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缺乏必要的、实际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指导,致使青少年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存在较大误区。因此,如何在农村中学有效地推行、普及性及生殖健康教育,推动青春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掌握青春健康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做出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共同负责,为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孙海霞.青春期生殖健康的宣教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0,11.

2 杨培禾.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和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08).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3

1 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1.1 积极影响

1.1.1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心理活动复杂的阶段,求知欲望强,课本中的知识不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望,而互联网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更为广泛的知识空间,可以满足青少年日益增涨的求知欲望。互联网具有快速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互联网可以快速为青少年找到需要的信息,在查找资料的方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的知识范围涵盖广,任何的知识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查找到。而且互联网的知识比较丰富,不是单调的文字展示,通过网络视频展示所需要的知识。而网络视频在展示知识的时候,文字以及图片动静结合,吸引了青少年的注意力,丰富了青少年的知识内容。

1.1.2 网络视频也是青少年的情感更加丰富,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社会。例如,青少年想要了解一些社会新闻的时候,文字还原信息不能够引起青少年的责任感,当视频中真实的出现的场景可以让青少年有直观的情感感受,网络视频也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加直接的了解社会的现状,也可以让青少年更加清楚社会的现实。

1.1.3 青少年的情感比较敏感,在遇到压力或者有不良其情绪无处发泄的时候,观看网络视频也是一种宣泄。互联网中有很多有趣搞笑的网络视频,当青少年心情不好的时候,点击一个搞笑的视频可以缓解压力,再看网络视频的过程中,也可以让青少年处于放松的状态,暂时的忘掉烦恼以及压力。

1.1.4 在互联网中也存在着很多激励的视频,青少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自身的积极情感。例如:国庆期间的阅兵,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现在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人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口号都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绪。在地震、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时,青少年没有办法去现场救灾,但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了解现场的情况,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看到现场的情况感同身受,同情心激增。

1.2 消极影响

1.2.1 青少年的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是有自由的权利,人民隐藏真实的身份进行交流。随着心情一些信息或者制作一些违反道德的视频,网络的广泛性除了知识的广泛也包括传播内容的防范,当网络中出现一些色情、暴力的视频,会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影响。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也还没有完全形成,太多的网络暴力视频会影响青少年的人生观。在观看暴力的视频后,青少年会觉得暴力的事情是正常,甚至会模仿视频的内容,对其他的人也实施同样的暴力,这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对青少年的成长也不利。

1.2.2 网路的虚拟的世界,青少年长时间的观看网路视频,会把自己沉浸在网络视频中,缺少和其他人的交流,渐渐的与社会脱节,造成青少年心理封闭,使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少激情,对亲情也更加的冷淡,长时间的沉浸在网络视频中,还会使青少年的性格逐渐沉闷,孤僻甚至是自私,这样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心理。

1.2.3 非法网站对青少年的性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很大危害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时期,对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互联网上一些充斥着暴力和色情的视频,往往会吸引青少年浏览,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造成青少年错误的认识,产生性心理障碍,甚至犯罪。

2 如何克服网络视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2.1 通过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轻松民主的家庭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家庭和睦,和谐融洽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自然比较活泼开朗,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的途径也就比较多,这就避免了过分依赖网络视频寻求精神寄托的可能性。第二,关心孩子的身心发展,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随时了解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疑惑,为孩子排忧解难。第三,引导孩子用正确的、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家长要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对待孩子,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总能得到关怀与帮助,这样也可以避免青少年在遇到困惑时消极逃避。第四,适当监督他们的上网时间和上网内容。青少年毕竟是不成熟的和缺乏理智的,所以,家长平时应该关怀他们,注意他们平时观看的网络视频是否合适,如有不当,就要用合适的方法说服他们,不要使青少年过分沉迷在网络之中。

2.2 通过社会干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2.2.1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多停留在学校级别,且良莠不齐,许多网站有名无实,没有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只有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关心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才能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

2.2.2 利用先进技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网络的“纯洁性”。首先,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过滤。使用先进的手段,真正对所有涉嫌黄、赌、毒的内容进行清理,加大对所有网络用户尤其是网吧等公共场所的监管,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对一些不健康的内容,直接屏蔽或删除。其次,建立广泛的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够迅速解决和处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4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关。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以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学校,并做到“六有五落实”:有领导小组、有校牌、有工作制度、有考核、有档案资料、有活动经费;领导、管理、师资、教材、教学五落实。落实政府主管、教育部门主抓、妇联等相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确保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5

11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政策发展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起步较晚,党政部门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文件中常以“青春期教育”、“生理教育”或“生殖健康教育”等词语替代。根据不同时间阶段和政策法规的具体内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可大致划分为三大阶段:面向生理知识的性卫生教育(1978—1994年)、面向社会问题的性健康教育(1995—2006年)和面向性关系的性安全教育(2007—2016年)[7]。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生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性教育的正式文件,此后的一系列文件都要求学校向在校青少年讲授生理卫生知识,同时宣传计划生育政策。这一阶段的性教育主要依托学校进行生理健康知识的传播。1994年,我国响应第三次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号召,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性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艾滋病、毒品等社会问题的加剧使得性传播疾病知识、艾滋病防治、毒品预防教育等内容成为这一阶段性教育的重点。进入21世纪后,性教育内涵逐渐扩充,青春期性心理健康、自我与他人的性关系处理、预防性侵犯等问题纳入性教育教学,讲座、主题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应用等新型教育方式也逐渐开展[8]。

12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中国青少年性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正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当中,然而囿于传统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理念、学业压力等原因,性教育仍落后于青少年的性实践,无法支持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价值观,避免性健康问题[9]。

121性教育政策体系不完备,落实困难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性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保障性教育的地位,并通过《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政策文件将性教育正式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但完整的性教育体系仍未建立,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不明确,大部分学校的性教育依然通过科学、生物等课程展开,缺乏独立的性教育课程和对应教材教具,缺乏专门的性教育标准指导其实施[10]。同时,系统的教育过程和效果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仍未建立,难以对学校性教育进行有效监督,推动性教育全面开展[11]。在传统文化谈“性”色变和升学课业负担沉重的双重压力下,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推行和开展困难。一方面,我国青春期性教育大多在初二、初三年级进行,忽视对小学中低龄段儿童的教育,性教育落后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无法提供及时的指导[12]。另一方面,学校课程饱和,性教育常期被排除在正式课程之外,内容穿插在生物、科学等课程中,讲解浅显、片面,新编教材《男孩女孩》、《真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等却推行受阻[13]。全国15~24岁青少年调查显示,不足40%的青少年参加过青春期教育或相关课程(包括讲座)[14]。性教育缺乏造成青少年性知识不足,甚至存在严重的性生理健康问题[15-16]。青春期性教育缺乏现象不仅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也存在不足甚至缺失[17-18]。

122性教育内容片面,形式单调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意见》指出综合性教育应该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和性;性别理解和认同;暴力预防和安全;健康技能;人体发育;性行为;性和生殖健康等8个方面[4]。而我国的性教育内容相对片面,主要集中在性生理、艾滋病/性病预防、避孕知识等生物医学层次,缺乏对于人际关系、社会文化、性别认知和自我认同等方面的教育。性教育的道德色彩浓厚,禁欲式性教育向综合型性教育转变困难[9]。我国性健康教育主要在学校范围内开展,形式包括一般课堂教育、与家庭联合开展的亲子教育、同伴教育和网络教育等;社区及专业医疗机构开展的性教育较少[19]。教育形式单调,以课堂讲授或讲座为主,内容偏深奥抽象,缺少互动和技能操作训练,难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主观能动性。多数研究发现,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在教育后有所提升,但行为改变率低,知识难以转换为技能应用[20]。

123教育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严重

学校作为我国开展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课程设置简陋,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健康教育教师数量匮乏,兼职教师存在健康知识储存不足或错误的情况,往往难以完成教学任务[21]。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师范院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专业,更没有专门培养性健康教育教师。河北省192所中小学调查显示,有21%的学校有专职健康教师,超过七成的学校通过体育教师、班主任教授健康教育课[22]。潘绥铭等[15]对14~17岁全国青少年的随机调查报告,735%的青少年认为学校几乎不讲授性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家庭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力量,却常常缺位于性健康教育。调查显示,仅有三成左右的家长主动对孩子进行过性健康教育[23-24],851%的青少年表示很少从父母那里获取性知识[25]。部分父母观念固守,害怕成为性健康的教育者;多数家长未接受过系统的性教育,自认为教育能力欠缺,无法进行正确的性启蒙[26]。面对现实条件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推行的种种困境,探索实行性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显得尤为重要。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模式,特别是互联网在性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给我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2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和网络教育的运用

21国外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

欧美国家开展性教育较早,性教育内容体系较为完整,很多国家或地区颁布有专门的性教育标准来指导性教育的实施[27]。瑞典是全世界第一个成立全国性性教育组织的国家,1953年就开始实行学校强制性性教育,国家教委制定性教育指导要领,对从幼儿到大学的不同阶段的性教育进行明确规定。美国性信息与性教育委员会要求公立学校进行综合性性教育,学校健康联合会颁布性教育课程大纲,每个年级也有具体的标准,幼儿园有13项,10年级有24项,内容循序渐进[28]。日本青春期性教育包括“性的学习”、“性的指导”两方面,性教育协会编写《性教育指导要项解说》,对小学到高中的性教育进行了强制要求[29]。英国、德国、新加坡、芬兰等国家也颁布了相应政策,要求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始性教育课程[30]。目前国际性道德观念从工业革命以来的“性解放”、“性自由”逐渐回归到“纯洁性性教育”,强调对爱情和婚姻关系保持忠贞,尽量避免婚前性行为[29]。性教育内容方面,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学知识,更注重对青少年的人格教育,包括性知识、性心理价值观、人际交往技巧和处理关系、与性相关的责任等,注重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伴教育”、参与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活泼多样的教育模式发展已经较为完善[28,31]。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性教育中占主体地位,同时社区、媒体、非政府组织等多方面的社会支持推动着青春期教育的进行,很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青少年性教育咨询和服务机构的建立,并建立国际合作[32]。互联网作为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科技之一,也逐渐在青少年性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22网络教育在国外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应用

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已经在医疗行业引发巨大变革,在慢性病管理[33-34]、老年人健康管理[35]、个人生活方式监控[36]和心理健康管理[37-38]等方面已有很多成功案例。网络教育具有时间空间不受限、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可重复性、学习行为自主、教学双方可远程互动、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用户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自我调节;同时远程交互的网络平台可以保证教育的私密性,方便学习者更坦诚地吐露问题进行沟通,在性生殖健康教育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39]。国外利用网络开展青少年的性教育已经在逐步开发和探索当中。分析国外多项研究可以发现,目前使用网络进行性教育以专门的网站平台为主,如美国的SiHLEWeb[40]、青少年性传播疾病预防网站[41]、墨西哥的专门网站[42]、英国的网站应用程序[43]等;也有少量研究通过移动手机、社交网站或软件平台、电子邮箱开展[44-46]。多数研究支持网络性教育促进性健康,可以提高研究对象对性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掌握程度,改善性行为态度,树立良好的性价值观念;对性行为有积极影响,如推迟性行为发生年龄、促进安全套的使用、主动进行性传播疾病筛查等,但对行为改变的效果证据仍不足,需要进一步研究[47-48]。对网站内容的分析表明,美国危机怀孕中心(CPC)网站、计划生育协会(PlannedPar?enthood)网站等都有较为丰富的性健康信息,如青少年性行为、性传播疾病、避孕、关系/约会问题、青春期身体和情绪变化、性别认同等[49],也有一些网站仅针对专门的性传播疾病或生殖健康问题设计[40,50]。但大部分网站的内容仍集中在性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和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领域,较少涉及性别问题、性权利、性暴力等方面的介绍和讨论;同时网站大多以文字进行描述,阅读水平较高甚至在大学水平,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存在难以吸引青少年浏览学习的问题[51-52]。

3网络教育在我国青少年性教育中的应用

31我国网络性教育的开展现状

针对我国性教育课程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网络教育节省人力物力,推广实行更为方便;同时,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活跃用户,容易接受网络健康教育的模式,且新颖的教学形式和便捷的交流平台容易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性行为的改善。利用互联网开展性健康教育,适应我国性教育现状,可以成为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但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健康教育多围绕慢病监测、生活方式管理、远程医疗服务获取等进行,生殖健康网站数量少,内容单调,国家性平台儿童健康教育网、中国生殖健康网等和国际合作平台玛丽斯特普中国等平台,缺乏宣传知晓率低[53]。对网络性教育的相关研究不足,大多数研究仍围绕网媒泛性化对于青少年性价值观的影响进行,利用网络教育进行干预的实验性研究较少。Lou等[54]通过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网站(wwwyouthhoodcomcn)进行的干预性实验研究显示,网络的使用增加了实验者的生殖健康知识,并改变了高中生对性行为不那么自由的态度,对采取避孕服务的态度产生积极影响。台湾的互联网乙型肝炎教育计划显著提高了大学生对乙型肝炎的知识得分,约67%的参与者认可推广使用该网站[55]。一项基于微信群与微信公众平台的家校互动式性教育研究显示,827%的家长认可效果良好[56]。

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范文6

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什么叫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而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青少年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的素质的要求。我国杰出的著名心理学家潘寂教授曾经指出:“我们因注重身体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

如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这是不少中小学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有些不听话的孩子甚至令他们伤透脑筋。为此,专家指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用正确的方法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

一、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最好有专业的辅导教师,因为它不仅仅是要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孩子承受挫败的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孩子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及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二、人格的培养

学生们要从书籍中汲取营养,树立远大的志向。使用优秀的小说,人物传记,能鼓励青少年奋发向上。青少年应以古今中外身处逆境而奋斗不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物为榜样,借以鞭策、勉励自己;把激发进取和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这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成为有用之才;丰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以免陷入消极颓废的精神境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三、情绪的培养

要引导青少年认识情绪管理,学会情绪的表达技巧,掌握情绪调整途径。要做“乐天派”,不做“唉声派”。乐观是青少年保持情绪健康的金钥匙。乐观,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运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处理问题;乐观,就必须时刻准备迎击困难。正如所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青少年朋友们要能在搏击困难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并与朋友分享胜利的喜悦。

四、意志的培养

要自觉地磨练自己,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应针对自己容易受刺激而发生冲动的特点,学会控制激情,养成按照理性而行动的习惯。个人的欲求是否获得满足,常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青少年还要养成对欲求不能满足的耐性。这样,即便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尖锐冲突的时候,也要能保持健康的心理。

五、心理卫生知识的培养

由于对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缺少思想准备,会产生异常心理。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变化异常敏感,学校通过生理卫生课对学生进行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也可请医生专家,对男女学生分别进行专题报告,专门解答青少年最关心的性问题,以科学态度认识自己和异性。要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分散他们对性的注意力,并注意锻炼意志。要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指导他们在异性接触中自尊、自爱。要给他们讲早恋的危害,使之有理智、有道德观念。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防患于未然。

六、建立心理档案

上一篇家居安全

下一篇年轻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