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技术专业范例6篇

软件技术专业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1

关键词: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特色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软件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软件产业也初具规模。2002年,我国制定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提出“面向市场,培养人才,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软件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特别是需要一大批一线的编程者,即软件蓝领,这部分人才将占企业员工的60%~70%,而软件蓝领的培养绝大多数出自于高校和培训机构,这就对高校和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软件行业要求的人才?各高校都在探索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各自的特色专业,笔者所在的院校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适应软件行业对软件开发及其相关人才的需求[1]。

1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培养定位

1.1根据学生基础,因材施教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高考成绩大多在专科一批或二批,英语和数学基础大多不太理想,但动手能力较强;其学制一般为两年(前3个学期在校学习,最后一个学期外出实习),学习时间很短。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上,不能照搬3年制的计算机专科教学计划,更不能变成本科教学计划的压缩型。必须要主动适应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删除过于复杂的理论推导,因材施教,切实做到真正体现“够用”、“实用”的基本原则。

1.2按照行业要求,合理制定课程体系

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多数将成为企业的编程人员,即软件蓝领,在实际工作中,软件蓝领的大部分工作是按照要求写代码。企业对于每一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术要求是非常明确的。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和确定培养方案时,经常参考一下人才招聘网站上对人员招聘的要求,是非常有益的。总体原则是专业设置要具有高度的岗位针对性,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核心技术课程要主线清晰,其他专业知识“够用”即可。由于软件开发技术在不断发展,公司所主要采用的开发技术、开发框架、开发工具等也在发生变化,早期的一些技术、框架、工具,部分已经被淘汰,部分正在逐步被淘汰,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前所流行的,特别要关注公司、企业采用最多的技术是什么,同时对其技术的发展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把各个专业的特点和该专业当前的流行技术进行充分的融合,把最实用的技术列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分配合理的学时数;把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作为该专业的前瞻课程,分配适当的学时数。例如Java专业,其核心课程为Java基础、Web开发等,其中Web开发的核心框架Struts由1.0版本发展为2.0版本,Java也从4.0版本发展到了6.0版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充分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其课程的授课核心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由于近年来程序开发中AJAX技术使用比较普遍,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入该课程的学习,分配30个学时,增加学生对这项技术的认知和使用能力[2]。

2打造特色专业的必要性

2.1打造特色专业是软件行业的必然要求

软件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充满高度竞争的一个行业,企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竞争。一般而言,企业对人才的选择关键是看其对技术的掌握和熟练应用程度以及对行业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而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要能够迅速适应行业的发展和要求,要能够跟上公司、企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高校的专业建设才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2创办特色专业是高校竞争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加之生源人数的逐年下降,院校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学生对教育的关心不仅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也更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的问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招生和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人才,必须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必须让更多的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招来更多优质的生源,从而形成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因此,专业特色是高校的生命线[3]。

3特色专业建设的几大举措

3.1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

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它集中反映特色专业教育的特性和功能。如何在学制较短的条件下(一般为两年,除去半年实习,实际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缩水,学生能够学到将来就职时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面向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分析,积极迎合行业的需求,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结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策划和改造,对核心能力课程在学时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对非核心能力课程则以必需、够用为准,从而使学生核心能力突出。例如,在Java和.Net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只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掌握一个方向的开发语言,而且,语言编程类课程的学时量安排要非常充分,这样学生在每门课程的学习中,不仅是了解课程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充分掌握和熟练运用编程知识和能力。

3.2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档写作和编程能力

经过我们对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企业对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招聘和使用时,重点关注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和代码编写技能,因此,在实际组织教学时,取消传统的“上课+上机”教学模式,改为在机房授课,边讲授边练习,既增加了师生的互动,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实际演练的时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程设计阶段,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要求学生进行文档的构思与编写,并给予指导,严格要求以规范学生的开发习惯。同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文档写作的练习。比如在软件工程课程中,学生要写需求分析文档、设计文档、使用说明文档等;在软件测试课程中,要写测试用例文档、测试计划文档、测试报告文档等。这些日常的文档写作练习,对培养学生的文档写作意识和文档写作能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3采用多种方法,打造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

教师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者,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实现者,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所在。目前高校大多数教师都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对企业一线的技术和开发流程较为生疏。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指导思想是面向企业培养软件蓝领,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该加大本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一批“双师型”教师。如经常安排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使教师不断掌握更新的技术;对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教师安排到企业中去工作一个时期,几个月甚至一年,用以学习和体会企业的开发流程和规范;聘请知名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等[4]。

另外,随着软件项目的功能和应用的日趋复杂和广泛,软件开发已成为一项工程,需要大量人员参与,其中的沟通和协调等项目管理要求日趋重要,这种团队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新挑战。因此,在完成正常教学内容的同时,学校有意识的承接一些横向项目,组织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项目经验的老师起主要作用,项目经验缺乏的老师跟着做,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功能,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又达到锻炼新教师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把软件工程的理论应用到具体项目开发中,让教师获得开发的体会与实践,以便于言传身教。同时,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师培训模式,对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实训教学

软件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领域,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练习对于知识的掌握很有帮助,但是,如何做到让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落实到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就离不开实训这一环节。

通过实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工程素质,这离不开一批合格的、足够数量的师资的现场指导。师资队伍一方面可以从现有教师中选拔,有项目的教师把项目报给学生,让学生选老师。另一方面是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欢迎企业在校园设立实验室,把企业项目带进校园,比如我校建立有多个企业进驻的协会、社团,通过企业的实际项目为学生带来了大量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也可以分期分批把学生送到各个实训公司中去接受训练。

由于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专科学制为两年,时间短,所以实训的时间安排上需要仔细考虑。我院的做法是在学生第1学期结束的暑期,在校内安排为期35天的校内暑假实训,以校内教师为主,外聘部分企业人员,把学生分组,教师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指导学生小组完成一些真实的社会项目或往年已完成的项目。在实训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给出各组的成绩,每组中的组长得该组的最高分,其他组员的得分不能高于本组组长的得分。这种评价体系不同于传统的针对个人技能的考核模式,可以把学生有效的组织起来,使其齐心协力,争取在最终评选中拿到小组最高分。实践证明,通过这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团队意识、分工合作和协调沟通能力[5]。

校内暑期实训能否圆满达到目标,除了项目难度选择和教师指导能力两个因素以外,教学计划的制定非常关键,我院的做法是:软件开发类专业的学生在第1学年结束时,已经学完了简单项目开发的所需的重点知识,即保证学生知识面有一定的完整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暑假实训才有能力完成项目开发;而在第3个学期,对核心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讲授,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性。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次软件开发的经历(暑期实训),在这个学期,我们普遍发现,学生的自信心、编程能力和自学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样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对部分优秀学生开小灶,安排更多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更深入、更全面的掌握;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已经在考虑就业问题了,学校积极与实训公司和企业联系,把学生推荐给这些企业接受实习和实训,使学生经历一次更真实的企业训练,同时安排老师解决他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为学生顺利就业起到良好促进作用[6]。

5结语

总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一方面关注软件行业的发展,学习和借鉴企业的需求和做法,另一方面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促进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为软件产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丽华. 浅析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教学改革[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报,2007(6):43-44.

[2] 王剑飞. 浅谈如何培养紧缺应用型软件人才[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2):22-23.

[3] 殷革兰. 构建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初探[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60-62.

[4] 李付有,王秀萍. 浅谈打造高职特色专业[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报,2007(6):31-33.

[5] 汪卫星,康贵花. 示范性软件学院特色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19-21.

[6] 高俊文,李法春. 建设两年制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思考[J]. 高教探索,2004(4):73-75.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LIANG Zhi-xue, YAO Jian-dong

(Software School,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yang 473004, China)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2

(一)专业开设方向市场适应性分析

1.企业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接受度

通过检索大型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智联件企业越来越重视的岗位、Java工程师为针对性不强的一般开发岗位。统计中,由于这些职位都以本科和大专为主,所以我们忽略了这两个学历以外的学历要求从三个职位的数据对比来看,作为新兴应用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对大专学历的接受度最高,达到55.9%,软件企业越来越重视的软件测试岗位达到50.5%,软件工程师(Java)则只有38%。等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和访谈,目前企业在招聘时越来越注重实际的操作技能,希望招聘到的人员能立即上岗,因此普遍能接受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好的大专生,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大专生的接受程度更高。整个市场,对针对性不强的通用性岗位还是以本科学历为主的,某些新兴应用领域岗位或细分岗位则对大专的接受度高。在调研中发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本科院校没有或很少有针对这些岗位的细分专业,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希望招聘到的人员能不经过培训或短期培训能迅速上岗。

2.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方向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珠三角共有职业学院79所,大部分集中在广州。79所学校中53所开设有软件技术专业,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比例大约为67%。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城市都至少有1个以上的高校开设了软件技术专业,这充分说明了如今IT行业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珠三角地区对IT技术的重视。一部分院校在软件技术专业下划分了2-4个专业方向,也有的院校没有进行专业方向划分,两种院校各占约50%。对有专业方向划分的专业进行分析,查询各院校官方网站,除了少数院校有明确的细分专业方向(如软件测试、移动应用开发),有些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的细分方向则不太明确(如软件开发、Java开发)。各个院校划分的方向不一。从市场需求和实际的情况对比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没有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分或者方向设置不能满足企业对细分专业的要求,专业方向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毕业生素质市场适应性分析

1.企业录用高职软件技术毕业生的关键因素

在对企业的调查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对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其排列顺序为: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专业基础知识。已接收软件技术大专类毕业生的企业对这类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踏实的工作态度满意度比较高,但同时也提出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对综合素质的具体调查和分析中,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在沟通能力、外语能力等方面评价比较低。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生在沟通、协作、心理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企业更看中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紧跟其后的是对英文能力的要求。

2.毕业生素质市场适应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可以看出,企业对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的重视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看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代软件工程过程中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这一点与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一技之长”的理念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毕业生是基本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企业一方面认为满意,一方面在改善意见中提出有待提升,这种矛盾正反映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在“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比较高的期望,在改善点方面,企业的反馈则主要集中在增加实训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以适应企业实际项目的需要。有接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企业反馈,高职的毕业生绝大部分都有参加2-3个实训项目,根据其描述和工作表现都反映出实训的项目规模和复杂度不足,这就要求院校不仅要有实训,而且要提高实训的难度和复杂度。

(三)毕业生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及其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分析,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生对自己当前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情况方面:48%的人评价为能胜任,26%的人评价为通过学习基本胜任,19%的人评价为非常吃力,7%的人评价为不能胜任。这说明大部分从事软件技术工作的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已经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相对合理;其余26%则情况复杂,有个人原因、有从事的工作方向原因,等等。在对自己所学课程的评价方面,毕业生对课程的评价整体正向,包括课程的全面性、课程设置与工作的关联性、课程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在课程能否跟上行业发展方面满意度为59%,经过进一步分析,负向反馈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方向设置不能与市场接轨,特别是新兴的技术或应用;另一方面是具体课程授课内容中缺少与该课程前沿技术相关的内容,比如测试专业可以在相关课程中引入移动应用软件测试、云测试等内容。通过分析毕业生对高职院校的评价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对已经开设的专业驾驭良好,课程体系相对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基本能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及时更新课程体系或课程内容。

二、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提升市场匹配度策略分析

通过对专业开设方向、毕业生素质、课程体系几个方面市场匹配度的分析,针对与市场需求的实际差距和问题,目前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与市场匹配度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如下:

(一)细分专业方向,增强人才培养对需求的针对性,突出“一技之长”

与早期软件开发技术、开发环境、软件的应用并不丰富相比,随着软件行业的发展,目前软件行业的从业人员也有了比较细致的划分。比如,程序语言方面有.net和Java等;软件生产过程方面有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软件测试、软件运行维护、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等不同角色和岗位;开发环境则有移动互联网开发、桌面应用程序开发等。在这种从业人员越来越专业化的环境下,高职院校除了培养学生“软件技术基础能力”之外,应该要有突出的“专业方向一技之长(面向企业需求的具体岗位和能力)”。“一技之长”一定要针对细分行业的企业具体需求来培养学生。目前企业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方面的期望之一就是能直接上岗或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上岗,如果忽略了“一技之长”,就不能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在专业的细分方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方面是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出现,另一方面是软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新角色或角色调整。比如,移动互联网开发则属于新技术和新应用,而软件测试等软件质量控制相关的岗位则属于软件过程中配置比例和重视度越来越高的岗位。选定细分方向后相应的课程体系也要进行调整,需要在原有公共专业课基础上根据细分方向的岗位需求补充细分方向的课程。课程的调整重点是要针对细分方向的岗位需求,比如,针对软件测试方向,对软件测试相关岗位分析后,可以补充软件功能测试、软件性能测试、软件测试管理几门课程。

(二)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沟通协作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三年制,有些专业甚至有两年制。在这种情况下综合素质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时间争夺”特别严重,时间比例分配不容易掌握。从企业录用毕业生的关键因素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对毕业生的录用首先是综合素质的考量,一方面是因为现代软件工程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普遍认为综合素质好的毕业生才能有更好的进步发展空间。在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高职类院校都比较重视,在课程体系中有固定比例的基本素质必修课,需要提出的是在专业课的开设中和项目的实训中也应该加强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是基本素质课才对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课程和实训中,模拟职场实际要求,可以在平时作业和课程项目中关注并锻炼学生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能力、计划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自我改进能力以及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三)通过加大项目难度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区分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目前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来的实训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随着软件的发展,软件项目的规模和复杂度也在不断地提升,根据企业反馈目前学生参与的实训项目大多规模较小、逻辑功能比较简单,常见的比如: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新闻浏览系统等。建议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扩展功能、提升项目规模、提高项目质量要求。

(四)紧跟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更新培养计划

一方面,随着软件应用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软件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断有新技术和新概念产生,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变化,比如近几年兴起的移动应用、云计算等。另一方面,软件行业流程的不断成熟,企业对不同岗位的需求比例发生变化,早期软件工程还不太成熟,软件企业更注重的是开发编程人才,目前市场对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要求提高,企业开始关注软件工程,逐渐配置了专门的软件需求人员、品质管理人员,同时软件测试人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这导致新技术和某些岗位的需求加大,作为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建议一方面是从专业方向、毕业生素质、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评估市场适应性并及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调整(包括陈旧专业方向的取消、新专业方向的增加、课程内容和使用工具的更新等等),另一方面是要将这种评估和调整形成机制,能使整个专业不断地主动更新,而不是被动更新。

三、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3

关键词: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内容;物联网发展;人才规格要求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1-0057-03

0 引 言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在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当中提出,但当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模式识别、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物联网的关注越来越多。物联网已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1-2]。国务院总理2010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首次将“物联网”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无锡2000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经济转型的目标,这几年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具备转型条件,加上地处长三角中心,产业链齐全,特别是微电子产业的产能和制造技术稳居国内第一,赢得了“感知中国”的中心地位[3-4]。市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相关产业的发展,对物联网相关企业发展和物联网技术人才培养给予了大力支持,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无锡,为了顺应地方经济发展,该院成立了物联网技术学院,并调整了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其中软件技术专业调整为服务外包与物联网软件编程方向,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1 物联网企业人才需求规格分析

物联网产业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其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这种快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会动态更新。鉴于这一实际,软件技术专业每年都会做大量的调研工作,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采取了四种途径进行调研。其中网络调查通过设计多种表格进行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同时走访了企业部门经理、人事经理、项目组长、技术骨干并采访了人才招聘会。通过调研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分析这些材料,并结合专业目前建设情况,得出物联网企业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规格的要求如下:

1.1 基本能力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日语阅读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与逻辑思维能力;具备较强的程序代码编写能力;具备编写软件测试报告、从事软件测试及技术服务等能力;具备安装、调试、维护、使用各种软件的能力;具备阅读系统工程说明书、进行计算机开发文档编写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及协调能力;具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1.2 基本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3 职业素质要求

毕业生应具备在软件数据库维护工作中的数据安全意识、诚实守信意识与法律意识;在软件代码编写中要具有细致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要具有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具有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连续工作的吃苦耐劳精神;具有能适应软件技术不断发展的自学与钻研精神。

2 科学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思路

2.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程序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文档书写、软件项目开发、软件营销、软件应用维护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专业基本建设思路

专业的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一个专业要想建设成为一个优秀的专业,必须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这种特色是在长期的发展与积淀中形成的,既不容易形成,形成后也不应该轻易否定,所以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建立在已有的建设基础上,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专业建设的目标不能改变,已经形成的特色应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并不断加以深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5-6],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专业建设的具体内涵应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

2.3 专业建设具体思路

软件技术专业要确立“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定位专业服务方向;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探索全程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根据现有专业基础,借鉴国内外知名培训机构培训课程开发模式,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开发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新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与课程配套的教学环境、课程、教材、资源库;校企合作实施以软件项目为载体的岗位实习;校企合作建设双师结构团队”的专业建设新思路,具体可从以下六方面全面建设软件技术专业。

(1) 紧贴无锡物联网产业和服务外包区域性产业发展需求,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来确定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制定具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专业为软件服务外包和物联网软件方向,培养企业所需的“外语+软件”的复合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依托由无锡市外经贸局组织的无锡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联盟协会与无锡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开展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7]。

(2) 与企业合作开发基于“软件项目工作过程(项目描述、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测试)”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嵌入知名企业的培训模块,如印度NIIT的培训课程,但不局限于简单嵌入,对具体培训内容要进行“本土化”改革,针对学生一次完成学习和培训双重目标的特点,增加教师自己开发的内容,确保学习和培训效果。

(3) 借助部省服务外包平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软件开发技术中心建设,建设中国服务外包软件培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践条件,丰富实训室建设内涵。在实训条件建设中,既要考虑满足本专业“基于软件产品开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要求,同时也要突出体现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教育要求,建立仿真职业环境。在硬件环境搭建的基础上,加强实训内涵建设,制定严格的实训制度,开发完整的实训流程。按项目完整性、定位准确性、潜移默化性、循序渐进性四性要求制定实训原则;对实训项目的流程进行编码规范、测试、进度、版本和文档规范的控制;实训中应融入面向对象设计思想(OOA)、分层架构和MVC设计模式、统一建模技术(UML)、统一软件过程技术(RUP),有效培养学生的软件素养。

(4) 教师通过轮岗制参与企业项目开发,企业一线骨干全程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培训联盟与企业协会的互动,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将企业一线骨干“请进来”,即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软件专业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及教学资源库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条件建设;另一方面为提高软件技术专业教师的教科研综合能力,将教师“送出去”,采用轮岗机制派教师到企业参与真实项目,进行挂职锻炼。多方努力,积极拓展四技服务渠道,提高教师的执教和社会服务能力。

(5) 加强各类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核,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毕业生就业质量。根据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要求引进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软件技术职业资格认证考核,设置职业资格考核辅导课程,提供职业资格考核实训场所,以保证考试通过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6) 建立和实施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为核心的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软件技术专业要在学校与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与完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使其形成制度化、经常化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全方位进行专业建设

3.1 充分利用现有专业建设优势进行专业建设

2010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被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和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评为“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2011年被无锡市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立项,并于2012年进行了建设验收。通过多年、多个项目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功的经验,软件专业应充分总结经验,分析已有成果的优势,突破既有优势,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特别是应总结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方面的经验,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8]。

3.2 深层次培训师资

师资是专业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是教学实施的执行者,专业建设能不能成功最终都会归结到教学具体实施上。师资培训应制度化,并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对所有实施教学的教师进行要求。培训目标应非常明确,培训要求应非常具体,培训内涵应具有一定的深度。除了参加教育部和培训机构进行的师资培训认证外,更应重视“教师轮岗制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制度的实施,实施中千方百计创造条件让教师有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根据企业项目开况确定教师参与的时间,而不是根据教学要求确定参与时间量,以确保教师的参与时间量和参与的深度达到要求。对在企业参与项目开发的教师应有明确具体的考核标准,在教师参与企业开发项目的选择上,以及参与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考虑上,都要有明确而清晰的思路和目标。让教师带着任务去参加企业项目开发,开发后确保真正能够触动教学、解决教学问题。教师培训后必须对培训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可以从教学和企业两方面进行,以全面测试培训效果。

3.3 深化实训室建设内涵

实训室硬件建设由学校经费投入决定,受限于学校的经济情况,不可能随意实施,但实训室内涵完全可以由专业进行建设,可以通过实训室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室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训平台开发来优化实训条件,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发了教学支撑平台,利用教学支撑平台,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共享教学资源,共同积累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改进教学质量。实训标准制定应融入企业要求内容[9],并不断跟随企业发展而丰富和深化,同时结合教学要求不断调整。

3.4 常态化课程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应有一定的延续性,延续才能不断深化和丰富。但是也不能墨守成规,应不断地动态发展,才能不断深化其内涵[10]。课程建设应常态化。对于已经建成的各级各类优秀课程,一方面要检查其实施情况;另一方面也不能停留在已有的建设成果上,还必须不断发展,努力建成更高一级层次的优秀课程和根据企业要求动态发展更新课程内涵,以确保课程优秀的时效性。时效性是课程优秀的生命。课程建设中还应融入技能认证的内容,将技能认证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技能认证进一步验证教学质量。

3.5 扎实的教学质量监控

产品需要市场的检验,教学也需要检验,教学质量监控应落到实处。除了重视学校的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检查之外,还应特别关注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调查不能流于形式,应特别重视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方式,调查的内容应贴合企业要求和教学具体实际,调查的方式应最大限度地方便毕业生真实反映情况,以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毕业生跟踪调查表也应动态更新,结合毕业生反馈意见和专业咨询会、专家咨询会的意见每年调整调查内容。

4 结 语

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就业延续了2011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高专业对口率,毕业生培养质量普遍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因此,物联网软件技术专业应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大力进行专业内涵建设,确保专业建设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黄家柯.物联网及其发展策略探讨[J].广西通信技术,2010(3):1-3.

[2] 尹立莉,胡伟成.发展物联网产业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86-187.

[3] 李红艳,桂超.物联网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福建电脑,2010(9):1-2.

[4] 李中民.我国物联网发展现状及策略[J].计算机时代,2011(3):13-15.

[5] 王清,顾庆龙,向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的调查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16-19.

[6] 朱开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27(4):63-68.

[7] 田慧,王敏,李滨,等.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3):75-79.

[8] 刘晓,石伟平.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从课程建设到专业建设[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2(2):16-19.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4

为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探索,采取辅修、双学位、第二学位、大类人才、专业复合培养等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领域学习的机会。但从复合的含义来讲,专业复合培养模式与其他四种模式有着本质区别,辅修等其他四种培养模式,虽然也涉及到不同的专业,但学生只是进行两个独立专业课程体系的学习,其侧重点是学习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而专业复合培养模式其侧重点强调的是两个专业知识点的交叉融合。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关于“复合人才”,可以查到256条记录;关于“复合专业”可以查到142条记录。其中多数文章只涉及复合型人才定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容,仅有50余篇文章涉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对上述文章的总结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类:1.技术与外语复合人才技术与外语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复合型人才培养比较多的一种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外语专业为主体,改革单一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精通外语的基础上,同时兼备商贸、旅游、法律等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外语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地位。其二,英语作为一种技能,依附于其他各种应用性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2.技术与经管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传统专业知识与管理类知识,如金融、贸易、经济、营销等相结合,主要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3.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来讲主要是相近学科或跨学科专业复合,强调学科间知识融合,这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有别于任何单一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强调的是专业知识融合。比较普遍的是传统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复合,培养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不同行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二、模块式教学模式简介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5

关键词:软件技术;课程建设;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820-02

Shallow Talk Course Construction of Software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NG Bao-hong, LIU Chang-hua

(Anhui Broadcasting Movie and Television College, Hefei 230022,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the distribution of software talents is unreasonable, which lead to the serious lack “software blue collar”.Software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new professional to meet current demand for software talents. How to develop and improve software for vocational technical institution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adapt to market demand, and how to cultivate the "Software Blue Collar" has become the Higher professional softwar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addressed. This paper is deserved to research this.

Key words: software techn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architectures

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软件高级人才、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软件工程师)和熟练的程序员(软件蓝领)[1]。这三类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在理想的状态下应形成金字塔式,即以更多的软件蓝领奠定软件人力资源的基础。但目前市场上软件人才却呈橄榄形(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因此必须多发展“塔基”(软件蓝领),这样才能形成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因为只有更多的软件蓝领产生,才能逐步从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出更多的高级管理人员。软件人才更多的来源于高等院校,更多的本科生或本科以上人才充当了软件蓝领,成为编码的工人,从而导致软件成本居高不下。这种来源结构的不合理成为软件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导原因。培养能够熟练编写程序代码的软件蓝领势在必行,培养软件蓝领的各种职教机构应运而生,高职教育更是风生水起。高职正是处于高等院校和其他职教机构的中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衔接高等院校具备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更好的利用高职面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培养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双重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类软件技术专业正应该将软件人才的培养计划定位于培养能够熟练编写程序代码的“软件蓝领”。而如何培养急需的“软件蓝领”则成为重中之重。

1 高职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原则

对应高职类的软件专业学生,如何制定出适合软件企业需求、社会急需的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一线编程从业人员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则是所有培养环节中的重中之重。据《现代快报》总结可知,IT行业急需的软件从业人员应具备三个重要特征:扎实的概念基础和技术技能;获得行业实际项目开发所需的技术和经验,熟练掌握编程的核心技能、规范和有关工具;具有沟通与协作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2]。

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规范课程体系。根据现状,可以基于以下几个原则制定软件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规范课程体系;

1) 理论够用原则: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的重点目标,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但适当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的辅助学科的学习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编程思想具有基础性,但过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将占据了大部分的课程学习时间,所以,针对培养目标,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辅助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够用为原则。

2) 课程灵活实用原则:高职学院要培养一流的一线编程人员、高质量的“软件蓝领”,就必须调研市场需求,制定出培养学生从业必需的各种能力。但技术更新快,应紧跟最新科技的发展步伐,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教材,知识够用应具有可发展性。

3) 团结协作原则:课程建设的实践环节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方法与能力。

4) 自主创新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来自于后天的实践。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5) 自主学习原则:由于软件行业的技术更新迅速,尤其是软件编程工具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考虑学生毕业后应能够及时跟进技术的更新,因此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培养目标之一是必要的。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培养出顺应市场变化,及时上岗、及时使用、兼具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可塑性“软件蓝领”。

2 课程建设体系和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有了坚实的硬件环境和较强的师资力量为基础,软件专业的开设稳

固了一半,但要培养出金字塔底的“软件蓝领”,还必须制定合理的软件专业课程群体系,制定出规范的培养方案,才能够事半功倍。对于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的建设拟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2.1 理论体系结构

理论知识的学习好比大楼的地基,要扎实稳固,才能够拔高层次,树立目标与方向。基于本专业是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并环环相扣的特点,因此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应在1:1的基础上进行设置。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而实践则为理论知识的拔高提供保障平台。

基于学术特色中提高的几个原则,可以初步制定软件专业的知识模块见图1。

其中,项目训练部分的三个模块依据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并结合所学课程进行方向选择。三个方向的知识理论基础依赖于专业技能环节的理论学习,项目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在实践中巩固理论基础,提高知识层次,加深编程兴趣,选定软件从业方向,根据知识结构的合理安排,使学生熟知多方向,精通一种方向。

核心课程的具体安排:

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

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

专业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操作系统、VC++程序设计、软件工程、J2EE应用开发、c#编程、 、HTML/XML、Oracle数据库设计与实现、专业英语。

2.2 实践体系结构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涉及实践的理论课程教学中,以理论学习为基础,实训为章节目标,课程设计为整体核心,实现理论项目开发或系统设计,从而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本专业的各门实践课程的具体体系结构描述如图2。

岗位技能型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关岗位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对未来岗位的适应能力[3],高职的特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应根据软件市场对软件专业人员的岗位需求与岗位能力对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以适应市场所需,培养急需的“软件蓝领”人才

工学结合型教学模式:模拟软件公司实际研发项目的完整流程,使学生在项目开发初期就按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整合自己的项目流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调整,从需求分析、任务分解、程序开发到总结报告等一系列的开发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开发技能。通过模拟工作环境中的开发流程增强学生的编程能力,熟悉未来的工作过程,并在团队开发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 总结

明确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我们首先要制定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软件专业的知识体系,编写合适的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学计划和专业导向与目的,制定以目标为准则的课程教学大纲(理论与实践)在大纲实施过程中,根据实践与社会的需求的更新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整个制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从社会需求出发,最终运用到社会中去,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现问题,逐步改进,进而完善的过程。

因此,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软件蓝领”的重点是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强劲的实践策略,善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恰当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向,让学生在的专业学习过程事半功倍,而这也正是我们身为教育者的首要目标。

参考文献:

软件技术专业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近几年来,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高职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的目标是IT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线编程人员,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经过专门的职业化训练,并且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所以在软件专业人才培养上应遵从市场需求的导向,从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的设置上很下工夫,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软件及其相关人才的广泛需求,我们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计算机技术学院软件专业同样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一、 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决定21世纪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先导产业,软件产业和相关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调整,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人才更受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处于程序员“金字塔”底层的“灰领”人才。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实用性人才的层次定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就必须根据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不断增加新兴的课程,追踪学科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淘汰陈旧过时的内容,把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适当地纳入教学内容里。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教育的特点,以满足经济建设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这样不仅会解决我国软件业人才短缺的问题,还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软件业的整合,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 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现状

   1、培养目标宽泛,专业定位不明确

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软件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软件行业和IT行业培养具有软件开发、测试能力及项目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并能快速跟踪计算机新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这个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定位不十分明确,很难形成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

   2、重硬轻软,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的计算机教育存在着重硬轻软和急功近利的倾向,由于基础软件教学实施起来相对容易,许多高职院校配备专门的实验设备,但相应的软资源的建设应比较困难,这导致了计算机软件课程在教学上的不足。我们计算机技术学院目前有“电商多媒体实验室”和“网络实验室”,但我们计算机软件专业方面的资源建设很不足。而且由于专业差异,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师与各专业教师间缺少沟通,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面上很少交流,这既浪费了资源,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质量有所影响。

   3、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需要脱节

由于思想意识和办学理念一时还很难转变过来,当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制定出的教学计划仍然强调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且少数实践性课程也会变成讲技术的课程,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很少有学生真正能编写出可以使用的、稍有规模的程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是动手实践能力、外语水平、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相对较弱,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实际的要求。

三、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对职业领域现状与发展的深入调研上,要充分论证、明确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程结构,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原则。要把教学模式下的各科分立、自成体系的纵向课程改变为以岗位能力为前提的、按照劳动过程需要而将各科课程重新组合的横向课程。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能力要素落实到每门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2、内涵发展优先原则。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取过程中,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选择最能反映学科本质特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的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有相当大的课余时间自习,明确课外作业要求,确保学生今后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先进性和灵活性原则。人力资源的开发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这就要求根据不同应用领域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学科前沿发展的现状、趋势、特点、规律以及学科知识组织结构层次型的特点,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课程体系的多样化设计。课程内容要随计算机技术发展进行灵活调整,课程内容及教材要及时更新,要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4、学历教育与认证相结合的原则。职业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准入的基本要求。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学生认证的需要,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该专业学生的认证率当作一个教学目标来对待。

四、 对策及建议

   1、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按照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对课程进行有机的整合。要精选必须具备的基础课程,精简课程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减少若干课程的重复介绍,突出了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还要开设一些专业技能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操作、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收集有用信息的能力,增加学生的适应能力。软件专业应该开设软件编程(Java,.Net等)、数据库技术等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2、以就业为导向,制定教学计划

在制定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时,就必须注意一定的灵活性。应根据软件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以就业为导向,修订计 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大纲。精心编写能够突出高职特色的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基本要求、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料,合理安排专业教学计划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及每一个教学环节,构筑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的能力、知识、素质结构。

   3、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专业特点开设计算机基础类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合作学习、网络学习、探究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及时把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引入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教学方法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组织、演讲、团队协作、沟通等基本能力。

在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上突破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归纳起来有“五个淡化”:淡化学校与社会的界线,淡化学生与劳动者的界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淡化专业界线,淡化学期界线。

   4、采用多种方式强化教育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通过加强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的途径,关注业界动态,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机构的交流,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聘请IT企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课程教学等多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制”,实行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目前,我们学院与印度APTECH合作成立了“北京大学青鸟集团计算机示范学校”,并且组建了相应的特色班,采用北大青鸟的授课模式,实行模块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

   5、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

要深入开展计算机课程改革,关键也在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学习,跟踪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大胆实践,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新技术引入到课程中,把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去,学科和专业才会不断得到发展。一方面,教师有计划地外出培训、进修,聆听专家讲座,努力使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累积和丰富实践性知识,逐步掌握科研理论和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6、创造条件,推动高职高专毕业生“多证制”的实施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努力学习,拿到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在我们计算机技术学院的学生能够拿到的证书有“电子商务师”证书、“程序员”证书、“网络管理员”证书以及“软件工程师”证书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拿到的证书是不同的。“多证制”的实施无疑有利于提高高职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7、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管理是专业建设的永恒主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了符合高职教育

特点和规律的系列专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依法治教,按章管理,保证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我们还建立起校企联姻、师生结合的教学质量反馈及评价机制,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反馈,一方面使我们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保证教学改革沿正确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对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全面、客观、公正、量化的评价,及时处理和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我们严把学生成绩考核这一关,尤其注重学生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的考核。各门课程均按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技能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量化的、分等级的、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课程结束时要按这一指标体系对每个学生逐个考核,避免了成绩考核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考核结果比较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客观上也起到将学生平时学习着眼点引导到实践技能培养上来的作用。

总之,在充分考虑软件业现状、人才供需情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基础上,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只有努力探索适合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模式,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才会稳步提高,才会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树立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符合软件产业化要求的基本方针,认真反思、勇于创新、深化改革当前的教学模式,才是我们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 《高职姓“高”还是姓“职”辨析》 查吉德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2月

 [2] 《高等职业教育中“高等性”涵义探究》 马淑兰 赵忠宁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年4月

上一篇立春说说

下一篇十五岁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