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论文范例

校企文化论文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1

1.有利于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以优秀企业精神为核心,借鉴和吸纳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结合已有的文化资源、办学传统,形成了富有校企文化融合特色的办学宗旨、学院精神、办学理念、办学指导思想、校训、办学定位等办学文化理念。在这些文化理念的统领下,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院精神成为企业精神的延伸,实现了与企业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在行业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根据行业企业相关岗位培养目标要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按企业要求组织教学活动,针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有利于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2.有利于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是培养高职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条件下,校企合作不会自发地实现,构建高校、企业、学生、政府等校企合作主体的动力机制是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关键所在。运用经济措施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构建对校企合作主体的约束机制,运用教育手段构建校企合作主体的合作价值观影响机制。构建促进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既要靠经济政策的指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也不能忽视合作价值观的影响力。为此,就要运用教育手段培育企业和高校追求合作效益双赢的理念,营造合作的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从而形成在合作价值观影响下的促进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融合架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形成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是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途径。而且不同的职业(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不同的素质要求需要有不同的文化来陶冶。要使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就能感受这种职业(或行业)文化,初步形成较好的相应职业的职业素质,必须通过包含有一定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学生赴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进行社会实践、企业调研。学生首先是角色的转换,由学员变为企业员工,由消费者变为生产者,由学理论变为实实在在的商品生产实践。“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企业文化的熏陶,工人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生产工艺、质量成本的严格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高效、快节奏的工作运转,这些为学员们的思想提升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课堂。

4.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往往取决于其创新动力。因此,高校与企业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主要环境,作用日益突出。校企文化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培育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和科技。许多诸如交际、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从传统、正统的教育活动中获得,必须通过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长期熏陶才能逐渐得到。所以,高职生需要不失时机地参与到企业文化的活动中去,提升自我,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校企文化的互动,能使高职校院的学生真正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1.探寻校企文化融合点,促进校企文化相互渗透。

校企合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难以很好地融合,这成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一个障碍。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各有自己特殊的一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依赖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共同的文化理念、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是物质载体,制度文化是运行制导系统,精神文化是它的核心内容。而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校企文化的这种共同性,需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从高职生的实际特点出发,构建一个科学的校企文化体系,实现两者的优化组合、融会贯通、相互促进,以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界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组建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教室和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人员文化交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进行课程文化共建;建设能够彰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等,都是高职院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2.积极开展校企文化的交流活动,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

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责任文化。通过这两种文化的交流,让企业与学生之间都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也能使学校更好地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与扬州强凌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文艺晚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文艺晚会使得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先进理念相互交融,让两种文化一脉相承,散发出自身的独特魅力;其次,学生们通过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可以更加了解认识到企业要求、企业文化,明白作为准职业人应养成的道德素质和技术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吸收企业文化元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2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3

(一)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可能性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众多的关联性,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梳解:首先,从特征上看具有相似性。其一,二者同具有综合性。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成。其二,二者同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然反映时代的变迁。其三,二者同具有历史性。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其次,从基本功能上看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等;再次,从对接的基础上看: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均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目标与内容上,二者都必须使其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成员的人文素质与修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协调人际关系,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终极价值目标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创新性诉求

“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市场经济的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必须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力求解答“钱学森之问”。换言之,以创新实践为特点的当下,创新无可非议的成为人才的内在属性,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这里自然包括财经类企业与财经类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的诉求,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从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上,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亦或是从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来看,财经类院校必致力于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整合中谋求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意味着,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仍然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与此同时,又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与此同时,创新人才还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换言之,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实现与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链接,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既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关照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缺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厘析

(一)二者在自身特质方面存在差异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关联性之外,各自又具有自身的特质。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包容性、超前性、主导性,在多元化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财经企业文化的特质主要有:效益化、竞争化、现实性、在效率至上的文化导向基础上存在众多需要进一步引导与规范的因素。二者自身存在的上述特质使二者的对接存在某种疏离。

(二)文化对接自觉性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认知过于狭隘,以为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学工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院校大多缺乏构建财经职业类型校园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导致目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特色。这样导致了如下的后果,一方面,有许多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财经企业又无法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进而影响到自身以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一些信息渠道显示,因为缺乏对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财经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成为制约他们在行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企业的不适应症,出现了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和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学生不能尽快融入企业并有效的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最终无奈离开。”

(三)在实践对接中缺乏整合与创新

目前,财经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薄弱,究其原因,与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行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我国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在财经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原因,会发现目前财经类院校育人实践中专业知识教育重于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强于专业观念教育,注重能力的训练却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却忽视了财经人才培养职业化的特点这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当前,整体上看,财经类院校还没有把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来考量,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还未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对接上,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缺乏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对接格局。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财经类院校尚没有突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育,没有形成现代开放式办学格局。在软硬件设施共享、网络及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方面,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创新的文化对接体制与机制。

三、重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对接方式探寻

(一)理性的建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1.顶层设计方面,财经类院校在办学定位与理念上,应具有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性。

在办学定位上,务求与财经行业零距离就业;在办学理念上,渗透重诚信、公平、效率与效益的企业文化精神。

2.文化对话方面,实现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全方位的对接。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应体现财经行业特色,如在校园雕塑设计与使用上体现财经文化,在学校校园网、宣传栏、标语、指示牌设计上紧扣财经主题。在精神层面,应使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哲学相互渗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精神接地气,展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精神脱俗升华,展现企业精神的科学发展指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制度与行为层面,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切入点,将财经企业严格的规范制度与体系、经营文化融入财经类院校制度与行为文化建设中,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其在校期间成为准职业财经人。

(二)实践的导向

如果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自“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那么二者之间的疏离就成为难以化解之殇,再合理的文化建构只能是孤芳自赏,无法达到雅俗共赏。因此,二者在理论层面顶层设计上,需诉求文化对话、沟通、理解与回应外,在实践层面具体操作上,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则成为破解二者疏离之殇之匙。“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特别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才能锻炼与实现创新能力。”

1.搭建科研与实习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财经类院校和财经企业双方都应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共同磋商理论与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良性互动与整合。一方面,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要把财经企业文化融入到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当中,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的科研功能,通过举办各种竞赛、讲座、聘请财经行业专家做兼职导师的方式,使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技术革新、经营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经企业实训基地的前沿作用,加强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

2.发挥创业教育孵化器作用,加快构建实践导向型的创业模式。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4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旨,以实训室建设为载体,强化企业标准化管理,以“6S管理”保证实训现场和企业生产的一致,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工作环境整洁有序,预防为主,保证安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作习惯,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交融,加快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实现零距离就业。

2实训室文化建设的内容

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实训室文化建设围绕各专业进行企业调研,掌握企业文化、业务流程、行业标准等相关信息,制定符合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相关制度、规范、流程,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通过职业行为规范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职业人”,实现就业上岗零对接。

2.1精神文化建设

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是合理利用实训室场地、设备、图板等物理设施,将传统校园的“书斋”文化和企业生产中的工作价值观精神有机结合,展示和传播企业精神。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结合实训内容及行业特色,将企业文化引入实训室。例如:在实训室、长廊等公共场所,引进或编写一些引领性或警示性的标语,制作企业文化挂牌。通过运用警示、提示、安全,环保、规范等知识标语,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做的主动性,我们设计了“管理出效益”、“不断动手实践,每天都在进步”、“多一点点:多一点努力、多一点实践”等图文并茂的宣传板,经常提醒老师和学生不断实践、多学,不断进步,传播这种踏实安定的工作精神。另外,将合作企业的厂区图像、工作场景、劳动模范做成宣传牌展示在北方珠宝学院办公楼和教学楼的醒目位置,教育、感染师生。

2.2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是行动的准则和依据,它可以强化实训室的管理,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执行力。北方珠宝学院实训室管理制度即有统一的标准又有专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各种标准依据企业规范和“6S”标准进行制定,结合业务操作流程将整理(SEIRI)、清扫(SEISO)、整顿(SEITON)、清洁(SETKETSU)、安全(SAFETY)、素养(SHITSUKE)的生产管理标准融入到制度中,强调“有规定依据,按规定执行”的实训室管理模式。制订与企业要求一致的管理制度,规范约束学生。这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授业解惑,同时还兼有企业项目经理、车间主任的身份,学生就是企业、车间的员工。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场工作习惯,通过职业行为规范、“6S”管理操作技术规范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行为,使学生真正地从一个学生塑造成“职业人”。制定的实训室安全制度、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室管理规定、实训材料管理规定、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对于日常的实训活动开展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矿石鉴定实训室、首饰加工实训室、沙盘实训室等不同专业实训内容的实训室又各自有业务流程标准,所有的实训必须按着标准完成。推行“6S”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实现校企无缝连接,岗位明确,责任明确。按着制度规定要求参加实训的学生必须统一着装,按着规定操作,可以进一步体现正规化、标准化、岗位挂牌和个人佩戴标志可以起到激励和推动的作用,责任感明显增强。制度的建设也将人、机、物、法、环境有机地结合起,合理调配使用安全实训,建立安全高效的生产秩序。例如,选矿实训室各种矿石标本,需要当时领取并备案,使用后及时归还并记录。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日常的实训行为,将企业标准化的制度作为一个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另外,专业流程制度使得工作目标明确操作规范,加深学生对标准开发过程的掌握,对专业技能的提高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2.3专业文化建设

实训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根据实训室所面向的专业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知识,除了环境模拟真实的办公环境布置外,墙上还要张贴实训室功能介绍、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标准等。在专业文化建设下,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遵守行业规范、规则意识,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认识到要成为明天的好员工,今天在校内实训室必须是个好学生,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首饰加工实训室,除了环境模拟真实的设计工作室的办公环境布置,墙上张贴首饰加工基本步骤、工作流程、操作标准以外,还张贴了实训室功能介绍、项目实训内容、学习目标等,展示柜展示了典型工业作品及配套实训指导书。

3实训室文化建设意义

通过实训室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再现职业工作现场和企业文化,使实训室具有浓厚的职业氛围和明显的企业特征,使学生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图板、标牌等形式宣扬企业精神,构建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自觉遵守行业规范、规则意识,养成正确职业信仰。实训室文化建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觉到了知识的重要,了解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实训室文化建设,才能为实训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环境,才能为高职教育实现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4结语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5

(一)特色文化缺失。

现实中,高职教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雷同现象较为普遍,特色文化难求。所反映出的不仅是形式上的单调和重复,更主要的是由于不是自己孕育的成果,就不会真正属于自己,更谈不上文化创新。按照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在某一行业中应具备典型优势,其专业设置应具备专业指导性和技能主导性,其发展方向应该集中发展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建设具有行业优势的专业并形成专业群,树立自己的教育品牌。但是目前我国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教学机构、教学用地等方面盲目扩大,放弃自身的优势专业而去开设一些基础薄弱的热门专业来吸引生源,行业特征并未在专业设置中显现,更谈不上形成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扎堆上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学生就业难度加大,同时也造成了高职院校有限的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而且又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上,缺乏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的探讨与提炼。而对于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又即将步入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高职生来说,缺少精神文化的熏陶与教育,也就意味着完成不了对其在精神、心灵、性格、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全面塑造,高职院校也就无法实现培养具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崇高人格力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这一育人功能。大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层次升格而来,受原有的教育模式、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生源层次的影响,难以形成较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则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对精神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呈程序化的简单应付,造成学生对精神文化建设的参与意识不强;而且由于许多教师自身精神文化建设能力的水平不高,使得学生活动缺乏专业、有效的指导。并且,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缺乏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文化品位不高,造成责任心的缺乏,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淡薄,使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倍功半。

(三)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人文文化势必受到削弱。技能文化教学生“做事”,追求“合规律”、“合规范”;人文文化教学生“做人”,力求“和而不同”。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错,基本能适应企业需要,可是这其中有不少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就辞职或被辞退,于是频繁换工作,主要是因为这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企业的工作节奏和企业文化都显得不适应,面对企业的激烈竞争和严格管理不能很快转换角色,难以适应企业需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对于学生进入企业后所需的团队协作、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方面显得薄弱。目前高职教育在社会上未形成价值认同,因而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参与高职教学改革思想动力不足。从高职教育内部来看,高职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懒、松、散”,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间早已司空见惯;个别高校教师在功利思想的驱使下忙于“赶场”,却对高职教育教学特别是人文教育应付了事。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文化建设对策

(一)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定位特色。

高职教育“特”在哪里?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性与区域性特征。区域性、行业性是高职院校非常重要的服务面向定位特色。每所高职院校的不同,关键在于其区域性与行业性存在差异。因为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处在不同的区域环境、行业特点、经济状况和文化氛围之中,有着不同的办学传统和运行模式。因此,高职教育文化建构需要吸纳区域文化、行业文化的元素,并同时充分挖掘、凝练、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形成高职教育独立文化气质。高职教育与地方与行业关系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与行业性。高职教育文化应结合区域或行业的特点,注重挖掘地方文化积淀。如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地处广东中山市,这是伟人故里,有着兼容、博爱的文化传承;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有着一镇一特色的品牌经济,我们利用地方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形成我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再如珠三角的高职教育与北京高职教育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别必然有所不同,机电类高职与经贸类、文化创意类高职因行业不同也必然在文化上有所差别。

(二)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物质文化是高职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要突出“职业性”的特点。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必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必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应巧妙地将高职教育的价值理念、学院精神和校训校风等文化因子设计布局在校园之中,赋予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文化气息。注重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勤奋求实、勤俭自强、明礼诚信、无私奉献和团结友善等精神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师生,体会文化氛围,突出精神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打造精神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次,应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人文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普遍存在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紧密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生身心实际,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通过人文讲座、学术报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读书活动等多元文化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推动高职教育文化软实力建设。

(三)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共存。

高职教育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提升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生幸福和社会发展。“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因素,是它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文化的特质。因此,高职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全面发展理念,不仅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课堂教学活动要反映企业需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在开设专业课时,可以进行有关企业文化的开设。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中,也要把有关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相关内容结合教学,同时将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以及企业文化等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一线三训练”,即人才培养上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并把它作为主线;在训练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规范、职业习惯的训练,并把它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对企业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就能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可以遵循企业的要求,使自己言行更加符合企业发展规范。另外,开设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育课程,建构起把学生人文知识内化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以及信仰、情感、精神、气质、人格和修养等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把校园文化、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纳入该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高职教育新格局。使学生走上社会后不仅能“谋生”,更能发展、创新;不仅能适应一线的基本操作,又能兼容、创新、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动手”,更能“用脑”,从而真正实现高职业教育“高技能”的人才目标,达到职业教育目的。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保障

(一)高职教育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

我们认为,在高职教育领域急需形成一种对高职教育的共同的信仰,激励和感召全体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高职人为之奋斗。因此,在社会上要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的价值,让群众、企业实实在在看到高职教育在改善自己生活、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对于大多数高职生而言,企业是他步入社会的第一站,他们必须尊崇企业文化的氛围和熏陶,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服务于企业,这必然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适应企业并热爱企业;反过来讲,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同、企业对高职学生的接纳,主要源于一个“专”字,就是企业文化所要求的、与市场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不少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已经非常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力求让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一起构建高职教育的共同信仰。

(二)高职教育文化建设需要统筹架构。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6

企业文化营销的难点不在于形成一个较正确的企业文化和文化生命周期,而在于凭借直觉、职业判断和某些科学根据,正确的创建(或革新)企业文化幷确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临界点,制定出一整套的营销对策,当企业文化陷入危机时能够力挽狂澜,拯救企业文化,开辟新通路。要使企业文化永葆青春,最有效的办法是创新和发展,将开创期和稳定期的临界点提前,稳定期和衰退期的临界点无限期推后。员工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接触者,他们的感受是对企业文化的价值或症结的最直观的反映。对企业员工而言,完全接受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是需要时间的,他们本身的观念与企业文化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种文化冲突有时能对企业正常运作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建立(或革新)企业文化时,如何处理临界点,减少冲突,使企业文化和员工个人观念以最快的速度融合,成为企业文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从而导致企业文化营销的产生。企业文化营销是一种把“人”作为营销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把组织内外全体成员作为营销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活动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实现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营销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新动向,其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实现人的价值。这一核心驱动力无不贯彻于企业文化营销的思想体系以及具体方法之中,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代,企业的自下而上发展之道就是这种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它激活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创建企业长久不衰的品牌,树立文明健康的企业形象,形成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只有在理论上认识企业文化营销的理论内涵,才能使实践中的企业文化革新秉承企业文化营销这种先进的思想。  纵观拥有强大企业文化的企业,如可口可乐、IBM、松下等,无不有其完整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无不激励着无数员工在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为企业品牌的畅销世界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做到了文化营销战略,幷且完全适合员工呢?许多业绩上的快乐会部分地被一些不快乐所抵消,这种内耗是否可以避免呢?本课题研究的企业文化营销就是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企业文化营销的重心,要使企业有活力有生气,帮助员工做出业绩是对员工很大的激励,员工工作中快乐、舒适的感觉通过转化为快乐的情绪而对员工产生影响的,这样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共同目标,群体生产率也会有很大提高。因此,企业完全可以给予企业员工最大的权力,将企业文化的未来交到员工手中,由他们来创建和选择最适合自己企业文化营销。由员工自己来制定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结构,然后交由企业营销层完善和普及。这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营销人员应该做出适当的鼓励和引导,提升而不要去扼杀员工的创造性。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企业文化营销。本研究将从关注企业员工的真实感受出发,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营销的相关理论,创建员工最认同的企业文化营销,分析企业文化营销的形成背景和建立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企业文化营销体系构建的策略。

二、选题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和企业文化营销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为建立企业文化营销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促进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秩序的规范和成熟和持续发展,同时提供了具有创建性的企业文化营销的构建策略。

三、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的丰富、企业文化营销制度体系的构建和推动企业文化营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解决企业文化中的现实问题,促进企业文化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建立企业文化营销体系的构建策略,对于各个企业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容。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是把企业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孤立起来去探讨,没有把企业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本研究将把企业文化营销理论丰富到企业文化理论中去,建立基于企业文化营销的企业文化,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五、研究的新意

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内知名企业企业文化营销的成功经验,建构企业文化营销体系,对于各个企业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促进企业文化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创新点:

(1)把企业文化营销理论丰富到企业文化理论中去,对于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建立了企业文化营销体系的构建策略,解决了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难题。

2.最终成果包括:

(1)获得企业文化现状分析报告一份;

(2)建构了企业文化营销模式;

3.成果形式:

(1)毕业论文;

(2)发表的系列期刊论文。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我国企业文化现在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企业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企业文化营销对于企业文化的深远影响,探讨了企业文化营销建立的背景和形成的必然性,提出了我国企业文化营销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研究中结合典型的案例,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七、研究计划

本研究将从关注企业员工的真实感受出发,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营销的相关理论,创建员工最认同的企业文化营销,分析企业文化营销的形成背景和建立的必然性,同时提出企业文化营销构建的策略。

八、研究条件

1、本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团队较强的科研能力、较优良的科研设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我的许多老师都是有过企业营销经历的一线教师,有着多年的营销经验、营销意识,为我做好本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7

(一)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会计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企业文化。小微企业的规模小,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资的比重少。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慢,同时也阻碍了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步伐。

(二)会计从业者素质低

一方面,有些会计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不强,为了追求私利,减少成本,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的员工有限,没有专门的财务部门和相关的财务制度规范。

(三)小微企业的实力有限,员工经验不足

大部分的小微企业都处于企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企业的各项制度不完善、管理经验不足,没有意识到会计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领导的关注度不高

企业的规模决定了企业领导人对企业关注的重点。目前小微企业领导者的关注重点在于企业的业务量和公司的收益,对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二、会计文化建设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财务的管理水平低是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财务人员要对企业资金融资的金额提前进行预测,并且对公司的盈余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防止发生资金周转问题。

(一)财务对项目运行的监督力度不够

首先,在项目制定前,财务没有对项目的费用进行预算,造成成本的浪费;其次,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财务也没有及时监督;最后,在项目完成后,财务人员也没有对结果认真分析,及时反馈,改正其中的不足。

(二)不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大部分的小微企业没有独立的财务部门,也没有专门的负责人员,出了问题,没有人员承担负责,人员之间互相推诿,使问题不能够及时的解决,造成资金的流失。另外,在财务内部也没有严格的操作流程和审核标准。

(三)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时,准备不充分

小微企业容易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有时需要向银行贷款。但是在贷款审批过程中,资料不全,审批不合格。

(四)财务人员对现金管理不严格

有些小微企业资金闲置的情况严重,不能把把闲置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去,造成资金的利用率不高。

三、小微企业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先进的会计文化理念

企业的会计文化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产物,所以会计文化建设必须以我国的文化思想为基础,对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使会计文化建设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会计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理念主要包括:行为准则、职业道德、会计精神等,为会计人员从事工作作出了规范。

(二)加强对员工的培养

目前,小微企业的会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不强,在问题处理上经验不足。所以要定时对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一方面,要对员工的进行会计知识的培训,组织人员去大型的公司进行参观和学习,借鉴其它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使员工能够认同企业的文化理念,对工作认真负责,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

(三)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既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企业的会计文化建设是基于社会文化建设而言的。所以首先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会计文化,促进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企业内部,领导层的员工高度重视企业的会计文化建设,认识到科学的财务管理对企业产生的巨大作用。

(四)提高企业的信誉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诚信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有些小微企业对银行的贷款不能及时清还,成为银行的不诚信客户,为以后的贷款造成了阻碍。所以企业要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无论对待客户还是银行,都要诚实守信,得到他人的认可,提高企业的信誉度,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结语

校企文化论文范文8

①某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职业培养目标相去甚远,未能体现其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需求脱节。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具有一般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点,同时又有独自的特色,它需要融入更多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部分职业院校一味地复制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导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严重脱节,在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职业、企业工作环境的角度出发,使得学生在毕业进入后缺乏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加重了企业的二次培训负担。

②某些职业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把主要精力放在日常招生、教学、就业、抓硬件条件建设等常规性工作之中,仅仅在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管理部门下功夫,却将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抛去不谈。这体现了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目标、意义等认识不够深刻,建设校园文化的方法和途径不够深入。

2校企文化对接的方式方法

2.1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同时要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二要像企业技术人员那样,有较深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来看,把学生培养为企业所用的实践型人正是职业院校的方向。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要注重与生产实践的密切联系,重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的实用性。而双师型教师正能够满足职业院校的要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地将专业教师送到企业一线锻炼或顶岗实习,增加专业老师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即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充实到专业教师的队伍中来。学校自己的教师可以通过挂职锻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院校毕业的,对校园文化有着较深的理解,又由于有了企业工作经验,在再次进入校园后进行教学、管理工作后,会无形中将企业的管理和工作态度带入到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来,从而会进一步影响原有的院校办学思想、管理体系等,这种思想还会持续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业方向等。

2.2将企业引入到校园

职业院校学生的最关键的竞争力主要在实践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必须引企入校。一要加强学校实训设备建设。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营造出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或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促进校企物质文化的融合。二是参照企业需求建设实践课程。各专业在课程实践课程建设中要广泛采纳行业专业和企业专业的建议,课程的编制应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突出实训环节;在教学中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教学法等。要以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为导向,及时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实时地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到课程中来,让专业设置及课程开发与企业社会零距离,使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深度融合。引企入校,更要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学校和课堂,校企联合办学。定期邀请企业高级管理层或者技术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技术以及规章制度教育,甚至可以外聘一部分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学生在校园的课堂中就可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也可以尽早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真正实现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紧密结合,营造了全新的校园育人环境,促进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交融和对接。

2.3工学交替加强企业文化认识

近些年来职业院校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其中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使学生在一定的企业实践中去感悟企业文化。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带着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对知识的疑惑去企业,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真实的职业环境,缔造了一个完整的职场氛围。学生通过在工学交替模式下的锻炼,吸收了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消化。职业院校应用工学交替模式,让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直接所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在具体实践中,接受了企业一线人员的的教育和指导,学生通过企业的管理,无形的企业文化渗透,提高了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身的团队意识。在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分工,从接受任务,到生产过程,到完成任务,所分担的部分都应当保质保量完成。能够保证总目标的顺利完成,是因为从事这项总任务的人都要具有团队意识。学生在工学交替模式中可以培养出良好的职业品质,从而更好地向职业人过渡。

3校企文化对接的意义

3.1校企文化对接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基础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摇篮,而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所以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实施校企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但推行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校企合作必然要经过校企文化对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校企文化对接的过程和环节,急功近利而简单搭建的校企合作,没有牢实的根基,只有将校企合作上升到与校企文化对接的基础之上,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3.2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当中激烈的竞争,体会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认识到专业技能在企业的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从传统教育方法中获得,但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汇融化的过程中逐步领会。因此,让学生在真正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发展,使学生自身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