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论文范例

校企合作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1

1.为了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院校开设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由于学校实践场地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再加上小微企作为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经济实体,不愿意当义工,如果不能抓住小微企的需求开展有效的合作模式,很难使其切实充当好教学者这一角色。由此可见,很多学校虽然开设了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但由于小微企和校方出发点和需求的不同,致使很多校企合作项目只是形式主义,没有落到实处。

2.虽然各大院校深知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这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即受到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现阶段国内还没有成熟的艺术设计实践课程体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丧失了主动性,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缺少创造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能力,也间接影响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更符合市场的需求,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改变仅有院校教师担任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活动这一现状,从小微企聘请一线艺术设计师担任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师,或者到学校开办讲座,为学生深入剖析艺术设计理念和设计技术,弥补了任课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也丰富了学生的设计视角,使艺术设计课程更实用,更符合市场需求。

(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

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完善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活动环境,以学校提供教学场地,小微企赞助人才培训资金的方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即校内艺术设计工作室。具体运作模式如下: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固定设备和艺术设计材料费用均由小微企提供,同时工作室要完成小微企所下达的艺术设计任务。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得小微企的赞助解决了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困境,在完善了艺术设计实践活动硬件环境的同时,学生可以在完成小微企艺术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艺术设计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课程教学与小微企资源深层次对接

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和灵魂就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运用与发挥,然而这些能力必须要通过具体的设计项目这一载体来得以体现,由小微企提供的艺术设计项目刚好给学生提供了艺术设计的锻炼机会,所以要使学校的实践课程教学与小微企资源深层次对接。这样深层次对接可以充分利用小微企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把小微企对艺术设计师的需求引入学校教育体系,使得学校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同时,通过实践设计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们的创造力,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加入更多的新鲜时尚元素,为小微企的艺术设计方案增添了新意,这是一种共赢的合作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具体来说,一种对接模式是将小微企的艺术设计项目引入艺术设计实践课堂,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供小微企选择,设计作品一旦被采用,学校和学生本人都会得到由小微企所提供的奖励;还有一种对接模式是小微企一线设计师与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合作拟定艺术设计大赛活动内容并担当评委,评选出最佳创意、最具性价比、最具投资潜力等多个奖项,在颁发获奖证书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与小微企的对接给学校解决了资金不足的教育困境,学生在锻炼了实践设计能力的同时也缓解了经济压力。据调查,虽然在这种实战中,艺术设计师生都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但压力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动力,为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职业综合素养和就业率方面卓有成效。

三、结语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2

近几年,各大学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政府主导、校企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各部门的政策差异等,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培养软件专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畅通

高校与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合作,但是校企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学校很难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也较难了解学校科研方面的新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对当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都知之甚少,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社会发展为主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型课程开设的少,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偏离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

校企合作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使得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没有建立互惠互助的合作模式,因而合作积极性不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科研大多是以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没有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情况,脱离实际。从企业方面来看,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学校的科研成果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是企业重视眼前的利益,经营周期短,不愿大学生来企业实习,对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科技内在助力。

(三)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及政策法规不健全

校企合作模式中,虽说学校与企业之间在某些层面中达成了合作的关系,但是在其管理体系上尚没有一套统一的合作机制,导致管理层面失效或缺失现象出现。另外,校企合作关系中,两者各自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自有其相应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中往往会因为利益关系而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校企合作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模式办学,亟待一套完善统一的管理体制以及政策法规来规范和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校企合作的共赢开展。

(四)校企双方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双方是隶属于不同机构的部门,对合作所得利益的分配存在差异,如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的价格问题、合作共建研发实体的各方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成果的归属权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相互兼职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在于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制度。

三、软件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一)采用“3+1”办学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现在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该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闭门造车,偏重理论知识。对于这一情况,学校采用“3+1”模式,即3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熟悉各种专业软件的操作技能。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和顶岗见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真正的软件开发项目和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了解一些软件的业务工作状况和开发软件所用的工具等,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备成为一名合格的员工。人才培养方案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教学的一整套教学培养措施和方法。制定优良的教学方案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来设计,制定适应社会发展的培养方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优秀软件工程人才。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这一环节,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机制和顶岗实习制度,由于学生刚进企业,对企业的环境还不能适应,应定期组织企业、学生、老师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教育方面,实现资源共享,老师进企业学习,工程师进教室授课,老师与工程师合作开发软件项目等。通过共建、共享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队伍,不但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够充分的结合,适合学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

(二)建立学校和企业互动平台,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3

1.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特点

中药学是我国的国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明传承,古有神农尝百草,药王孙思邈,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药在我国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伴随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今日世界各国知名药学实验室都有中药学研究,中药学的研究和应用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高等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处于领先地位。广东药学院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从2011年开始了全日制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作为国内知名药科院校,广东药学院从2007年获得中药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作为学校一级学科和品牌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和深入研究。但应用型中药学专业硕士校企合作在我校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是经国家统一硕士研究生考试录取,全日制三年制专业型硕士,第一年第一学期进行硕士阶段中药学理论的学习,各学科优秀带头人亲自授课,系统学习中药学理论,为以后两年的实习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第一年下学期按照不同导师的具体安排学习,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在导师的安排下在实验室开始实验的学习,为开始自己的课题做好准备。(2)在导师的安排下,实验室学习和企业、医院实习相结合。(3)由各自的导师安排相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创作毕业论文。研究生第二年和第三年几乎全部派到实习单位实习,在企业联系好第二导师,由双导师指导,实现与科研工作相接轨,有一部分同学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实现实习与工作相接轨,实习为工作打好基础,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符合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宗旨,实现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

2.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要求

中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是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法,为尽快适应社会发展和拓展学校科研应用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校企合作是必经之路,与各知名药企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素质和增加学校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二、广东药学院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的方式

1.学校与企业协商签订培养议。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提高人才质量,我校领导积极与相关医药企业沟通协商,在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向企业提供科研指导,派遣中药学专业型硕士去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论文。通过一年的合作经验,我校学生在各知名药企的表现受到一致好评,为更深层次宽领域的校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导师个人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学院中药学专业硕士导师绝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一部分导师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绝大部分导师都有与医药企业合作的项目,与一些药企领导有过一定层次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他们能够按照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企业的科研需要,派送专业型硕士去药企实习,完成毕业论文。导师与企业之间合作也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能合格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素质又能加强学术交流,拓宽科研合作,还能促进企业发展,是一个可以长期发展的校企合作途径。

3.企业校友联系开展定向培养合作。

学校作为全国三所独立建制的药科大学之一,伴随着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数十年共同努力,学校在华南地区已颇具影响力,吸引了若干知名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机制,谋求长期共同发展。校企合作很好地把学校的人才培养、影响传播与企业的科研进步、人才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按照企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实现了中药学专业硕士实习与就业相接轨,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中药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自2011年学校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硕士三年来,我校专业型硕士培养已取得一些较为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开展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相对较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在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够完善。

部分中药学专业型研究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旦进入实习单位,发现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具体实践不相符,不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有部分同学所在实习单位只存在简单的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进行科学研究,背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宗旨。

2.双导师负责制仍需改进。

中药学专业硕士培养实行双导师负责制,校方导师负责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规划,企业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科研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位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论文制定和完成论文及答辩工作。目前,学校部分研究生存在导师对研究生负责混乱,校方导师和企业导师不能很好地协调,研究生培养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部分校方导师偏向科研进展,而企业导师则偏重企业效益等问题。

四、改进对策

1.增强校企合作的理念。

企业经营者需要转变观念,要有长远的眼光,着眼未来,校企合作可以在企业的影响之下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人才,这本身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快企业的发展。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研究科研的生产,积极主动地担起实习、研究生产的重任。企业在管理生产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地选拔企业中的优秀人才担任导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科技技术,向学生传输实践经验,使得学生在导师的帮助下能够掌握企业中的管理生产流程,学习企业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通过实践,才能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课程对岗位的“零对接”。

2.深化合作共赢的切入点。

一是企业应该注重民生的培养,积极主动把握市场的总方向,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力量,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有效地提高企业自身的战斗力与竞争力。二是要契合双方需求。校企合作办学,双方都应该加强自身建设,充分提升自身价值,使得双方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得到双方共赢的结果。只有全面通过合作进行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才能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而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合作伙伴是否合适。我们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伙伴应遵循互补、双赢和信誉良好的原则,针对校企双方课题研究或生产技术革新需求点,使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和企业进行探讨,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吸取企业给予的意见,最大程度地节约教育成本。充分调动校企中的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总体质量水平。企业应该与学校站在统一的战线上,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适应于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要努力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社会机构,科研型学校是每一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然而,不能盲目追求科学研究和,应该把科研成果更大可能地与生产应用相结合。为此,我校应该借助校企合作的良好平台,拓宽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在企业开设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促进企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

3.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4

中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课程特色,专业特色,管理特色,服务特色等方面,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所有特色之中最重要的特色。没有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其他的所谓“特色”就只会如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对于一所职业学校来说,只有吸收地域文化、企业文化中的精华,才能形成具有特色,异彩纷呈、适应时展的中职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抓好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能缩小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文化的距离,实现中职学生毕业就业时与企业文化的“零距离”。

2学校的地域文化背景

连城县职业中专学校地处闽西龙岩市连城县。连城县是纯客家县,古时是客家首府长汀治下的八县之一。作为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连城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不仅承袭了古中原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客家人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敢拼爱赢、不拘一格的特性。优秀的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客家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其中包含着客家人历史的形成、方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等。专家学者把客家文化中蕴涵的客家精神归纳为:爱国爱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拜敬祖先,孝顺父母;重教崇文等。这些优秀的客家精神,对于当代的中职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培养职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客家文化的精华融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与地方特色,是值得地处客家地区的中职学校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3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的途径

3.1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校园建筑是最直观的校园文化。客家的土楼和九厅十八井民居是完全可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风格。我校的学生宿舍与教师宿舍楼就是仿方形土楼的结构建造的。我们的师生住在这种别具特色的、围楼风格的现代宿舍区,厚重的历史感、大家庭的温馨氛围油然而生。2012年起我校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力争使我校的校园环境职业化、情境化。例如,旅游专业部楼层门厅被设计成酒店大堂式,并将服务岗位牌上墙,实现酒店服务专业知识可视化。为创设“酒店式”环境,每一片墙,每一间教室,宿舍、食堂、盥洗室等,都成为实施“校园酒店式管理”情境育人模式的显性资源,成为营造浓厚的专业教学氛围的重要阵地。整个校园的建筑突出了专业特点,为学生在校园内进行专业实习、参加实训提供与实际情境相适应的硬件设施和职业氛围。

3.2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制度行为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硬件条件的建设对一所学校来说是比较容易地,软件的建设与开发才是一所学校成败兴衰的关键。近年来,我校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以下四个重要举措。

3.2.1实施导师—学徒制

为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的培养,从2012年起,我校试点导师—学徒制,建立了中职学生质量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围绕导师—学徒制,我们构建了中职学生多元评价体系和企业班组化管理。让“员工们”在校园里就提前适应社会和企业氛围,随时提醒学生时刻准备着提前适应社会角色。

3.2.2根据县域经济的特点和学校特色设立专业部管理制度

为配合连城县旅游兴县和大力发展光电产业的战略,为了建立更加规范、高效、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整合学校的人力资源,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连城职专从2012年始实行专业部管理制度。根据此项制度,连城职专设置了旅游专业部、光电专业部、计会专业部,学前专业部、计算机信息专业部等五个专业部。各专业部主任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有行业特征的专业文化建设。例如:电子商务班积极尝试班级企业化管理制度,设计了班级公司化组织结构图,将班级所有的事情尽量“项目化”,鼓励人人争当项目经理,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班长成了“总经理”生活委员变成“财务总监”……。大家角色变了,职责也不同了。比如财务总监一周要做的一件工作,就是要根据员工这一周的“业绩”表现,如何来核算他们该得的“工资”。再如,高星级酒店管理专业以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精神勉励自己,他们制定了有专业特点的班训,班旗、班标、班级愿景、班级座右铭等。在旅游专业部所处可见有企业文化和客家文化的名言警句:发现问题是最大的追求;一个人一辈子可以犯几次错,但不可失一次礼;要改变,先改变自己;成功之道:总是做得比期望的多一点点;苛刻的客人比没有客人强……

3.3校园小商品交易会

每周三,校团委和就业指导处牵头,组织校园商品交易会,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学习理财,体验经商,学习做生意。该活动很好地将“大社会”融入校园这个“小社会”,培养了同学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并且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以诚待人,宽以待人”,以及体验劳动的艰辛。随着交易经验的丰富,交易形式也日益丰富多样,从传统的买进卖出为主,到现在的手工DIY的面包、蛋糕,服装加工设计、手工艺品等。

3.4开展内容丰富、多而不乱的社团活动

连城职专对于学生设立社团组织,开展社团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大力支持。如今我校已成立包括文学类、体育类、技能类和社会类的在内的12个学生社团。在团委、学生会和学校相关教师的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在指导性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地要求相关社团为学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校运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做好准备。通过学生社团建设,不仅能为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活动提供杠杆。近年来,结合当地政府组织的“骑游连城”、培田春耕节、冠豸山书院文化节、海峡客家旅游节等活动,学校有计划的组织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才艺展示、文艺演出等培养学生帮扶济困,服务社会的意识,增强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企业文化、客家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在校园心理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体现

4.1以客家名人为标杆,向学生宣扬客家人的优秀品质

客家名人是客家文化的精神标杆,对中职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自古以来,客家名人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践行者项南更曾为我校的发展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将客家名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常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校园中设立一些客家名人的塑像及生平简介。例如:在我校项南科技馆的门厅就有介绍项南同志的生平、名言、杰出事迹的专栏。二是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会场等挂一些客家名人的名言、警句。另外还可以举办关于客家名人的专题讲座和报告会,大力宣扬和发掘客家名人身上所蕴含的高尚情怀。

4.2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久远性的。为实现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我们采取了如下举措

4.2.1设立企业文化宣传专栏

各专业部与各自的合作企业一起设置了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例如旅游专业部与合作企业——连城天一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一同制定了天一旅游集团企业文化宣传专栏。专栏详细介绍了其“尊重备至、温良谦恭、真诚质朴、乐于助人、彬彬有礼”的企业核心价值,并把客家儒商“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等理念加以弘扬。

4.2.2开展企业文化讲座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5

童装品牌“唯路易”(VIV&LUL)自2009年进入国内市场以来,已成为时尚童装品牌行业的先驱。线上与线下市场运营始终能透视全球时尚流行趋势,呈现的欧洲的设计、日本的品质、中国的文化受到了业内及市场的高度赞誉。该品牌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旨在大力提高服装行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其服装品牌市场的建立,是基于产品、信誉基础上的一种市场价值建立,主要以创新产品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就当下国内服装市场而言,其核心竞争力不仅表现在先进的管理水平、特色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上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先进的企业创新发展理念、纯熟的品牌市场管理为先导的再现与植入。2012年唯路易童装品牌荣获《年度最具发展潜力婴童品牌》的网络评选奖,这充分证明“唯路易”品牌市场发展战略的前瞻性。这个童装品牌在获奖的同时,没有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品牌创新要适应童装产业高端市场发展的路还很长很长。

2独具特色的营销模式

在媒介碎片化、分众化趋势越来越突出的时代,传统的服装营销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服装营销方式和商业思维的变革,也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唯路易品牌于创建之初,客观详实地调研了中外童装市场,打造了专属的童装品牌市场规划和营销模式。

2.1立足国内放眼海外市场

市场规划第一阶段:2009至2011年内从上海建立直营系统,树立专业童装品牌形象;在2013年前外衣店铺覆盖全国一线地区城市,并占领长三角地区二级市场,实体网点达到150家。内衣覆盖天猫、淘宝、京东等B2C平台。第二阶段: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市场,品牌外衣2013至2016年占领中国二线所有市场,终端达到800家。将品牌内衣打造成天猫中高端儿童内衣第一品牌。第三阶段:争取在2015年前上市,成为中国童装业的领跑者,在未来7至10年内,在现有的日本、欧洲市场基础上,向其他国际市场拓展,希冀把唯路易打造成为中国的世界性童装品牌。事实证明,唯路易通过线上与线下市场的互动对话与快速反应,极大地改变了品牌销售运营方式,使得其童装品牌在消费者认知概念和行为分析等方面迈出了理想第一步。

2.2完善线下与线上结合的产业链

经过唯路易童装团队的不懈努力,一条以创新发展和加工生产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已形成规模。这条童装产业链囊括了产品研发、设计、成衣制作、辅料、配件生产,以及后期的资讯、物流和市场营销策略等多个环节与工序。尤其是为提升电商销售反应速度而采用的生产系统———吊挂传输柔性生产系统是服装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唯一绿色通道。采用吊挂传输的电脑控制技术,进行吊挂传输主轨道、工位轨道的改进创新,实现自主工位轨道自循环设计,大大缩短缝制工时。其优势在于:一是儿童服装专卖与周边商品相结合。在线销售模式不是单纯童装专卖,更包含了儿童生活用品等周边产品,用品牌童装带动周边产品的热销。二是优秀品质基础上的品牌价值保证。唯路易品牌原材料及成衣均受国家正规检测中心测试其产品做工讲究,非传统街边货、大路货、仿版货可比。款式新颖时尚,产品环保指数高,穿着使用均舒适安全,这是其他众多线上童装品牌无法逾越的。三是聚焦时尚的品牌定位。针对线上消费者年轻化的特点,面对崇尚时尚与个性的年轻妈妈们,唯路易一贯强调聚焦时尚的品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线上消费者。

2.3满足消费者群体期望的新的风格诉求

唯路易品牌在市场运营2周年之际,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做出重大决定,聘请法国PECLERSPARIS顾问团在中国童装市场上为品牌风格量身定制,从而使产品风格实现了精准的定位。其目标是能够满足消费者群体期望的新的风格诉求,使所有的内部团队在一个共同的理念上达到共识,从而给予产品系列和品牌形象一个清晰的风格方向,并给市场注入新的动力及更多现代感,以此吸引更国际化及具有时尚意识的新一代母亲。PECLERSPARIS的项目组根据企业品牌发展的理念和愿景,考察中国市场,对话企业设计和运营两大中心,最终提出组成品牌风格DNA的方案,并使产品风格实现国内童装市场的独一无二。在此过程中,唯路易以科学化、数字化、图像化的手段定义出新的目标客户群,在经过具体分析和实验后,确定了可以定义品牌风格概念的时尚基调,并将此风格概念诠释为唯路易时尚语言———摩登都市•酷感精致•快乐时髦。在每个季节转换中,品牌始终建立强调出这三个风格标准的装扮及廓形设计,从而实现更多市场份额的获取。

2.4借助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平台严格把控市场营销命脉

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为了更好地适应童装市场的需求,唯路易品牌广泛集中学校、经销商等资源,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市场把控,从基础上打开产品的市场。首先,企业借助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平台,学校服装专业教师团队和企业设计项目组首先根据设计目标,分别提供各自设计创意方案并制作成衣;其次,每季首批展示样衣都严格通过东北、华东、华南等地区主要销售城市的商、大区经理及店长打分考核,再进行第二次展示样的调整与修订;随后,开设每年两次的童装产品订货会,产品接受全国所有销售成员下单订货;最后,商品部整合大货生产的个案,打造成唯路易专用童装品牌设计辞典。在此过程中,投入到市场的唯路易品牌服装结合了学院派与实践派的认证,既满足了服饰的时尚性和文化内涵的需求,同时又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其竞争力不言而喻。

3走心的童装设计元素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最走心的创意设计”成为唯路易童装产品研发的设计口号。在品牌服饰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团队每一步产品的“走心创意点”都会从各种时尚风格和经典历史案例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在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内,以更时髦、更多的精致细节来时尚化整个产品系列,给予产品更多令人感动之处。尤其是品牌每季的代表性产品,主打的创意精髓是选用产品树立认可度,产品回应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展示品牌的个性与价值,同时也表现出季节性的时尚趋势。

3.1鲜明的主题设计理念

主题设计之所以成为品牌设计的常用方式,不难发现,服装产业发展至今,创意点俨然成为服装企业品牌高附加值的来源,创意也就成为品牌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而确定主题的过程则是将创意集中化、具象化过程,因此这个环节显得格外重要。鲜明的主题为设计师团队指出了明确的设计方向,为整个设计过程理清了思路。唯路易品牌在2011年秋冬季女童装主题设计中推出“爱心”系列,并成功创意红色爱心斗篷经典款,在设计开发工作结束之后,“爱心”主题还为市场销售奠定了良好的推广基础。在订货会、专卖店、推广海报和杂志上,独特而精彩的主题形象如价值百万的广告语一样宝贵,深受消费者们喜欢,连续3年成为女童装榜上销售冠军款。

3.2色彩元素注入品牌创新能量

因受国际与国内市场每季流行色的影响,色彩变化与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唯路易品牌色彩在选用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制定持久运用的品牌基调色。消费者可以根据服装的色彩轻易识别出该品牌,这是表现品牌的个性和其时尚的基础色彩,每个季节,根据趋势及时尚主题进行更新,唯路易会定义3个主要的身份色,如代表品牌历史色彩———永恒的黑色、必备的中国红,时尚的宝蓝色;二是通过色彩元素注入品牌能量精选主题色彩,或是提升的,或是对撞的,用于明星单品款设计(大衣、羽绒服、裙子、针织衫等)。当一个造型由不超过三个颜色组成时,色彩搭配是时髦的,运用流行色彩提亮中性色使造型更生动,使图案更时尚,并与配饰玩味搭配,特别是对于每季时尚主题中的一些细节的运用,色彩整体规划上保持一致性,便可以在竞争中显现出不同的身份颜色。

3.3“三位一体”的面辅料选择与设计

面辅料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选择方式,即常规的、流行的、自主开发的面辅料。每季设计之初都由设计助理与工艺助理梳理一遍,为设计团队提供服装设计必要的环境和土壤,这样的土壤是否肥沃,温度和气候是否适宜,与品牌创新的发展关系重大。例如,在2013年当各大春夏时装周上掀起棋盘格纹潮流时,唯路易设计师们按捺不住自己的创作欲望,也倾情打造棋盘纹,但在创意时一改传统的印花格纹面料,采用了符合儿童趣味心理的编制格纹装饰手法。但这种独特的工艺设计手法要运用在夏款连衣裙中,同时还要满足成衣生产和编制工艺的要求,这就对面料的手感与厚度,以及儿童穿着的舒适性提出了新要求,最后团队成员试用多种面料,最终选用了真丝棉解决了所有的难题。

3.4联想和想象:图案设计的双翼

图案的设计和选择对于整个童装设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童装设计师可以根据图案本身来展开联想和想象,这就为设计插上了双翼,打开更广泛的思维设计空间,选择最为恰当的设计元素。创意思维来源于社会生活多个方面,如关注当下社会热点和“非主流”的发展动向,参观博物馆和图片展、浏览杂志、了解某种时尚流行;参加各种工业设计展览会、服装展览、艺术展;学习服装史等历史知识;关注流行的影视剧等等,这一切都构成了与创意思维相关的行动力。花朵图案虽不具备流行元素特性,但却是女童设计中的常用元素。唯路易童装以可爱的背带裤搭配贴花T恤,粉色的贴花在白底的映衬下娇艳明媚,洗白做旧的牛仔色,简洁的款型,粉色的立体圆扣成为牛仔上最吸引人的色彩,也使得牛仔的柔情可爱自然呈现。同时三角形设计的背心,肩膀与两侧的白色立体贴花,细节彰显优雅精致,搭配水墨印染的T恤,让牛仔不同的面貌毫不突兀的征服消费者的时尚口味。当然,图案在具体的产品开发选用中是可以进行不断调整的,因为最初的设计概念是模糊而笼统的,在进入到一定的设计阶段时,随着设计思路的明朗化,可以对不尽如人意的图案进行调整,并植入成熟的印绣花技术,使产品整体性更为有亮点。

4结语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6

天津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外贸是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止2013年,天津市拥有进出口经营资格的外贸公司17192家,货代公司2564家,外地在本市设立分公司的外贸企业514家,总计20270家。在天津市的外贸企业中,90%以上企业为中小型外贸公司,这些中小型企业特别需要高职层次、上手快、留得住、能够掌握全部进出口业务流程操作的多面手。目前,天津市共有文科高职院校26所,共有9所开设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或类似专业,每年毕业生在500人左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这四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经研究后发现这几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是:目前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采取的是“企业配合”模式,校企合作基本上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和刚刚开始的中层次的起步阶段,其合作深度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还相距甚远。

1.1校企合作中校方面临的主要问题

1.1.1缺乏“双师型”教师

职业教育以“实践性”和“技能性”为主要特征,因此,“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能否为高职院校提供稳定的“双师型”教师,保证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在对天津市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目前,这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双师型”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从本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这种类型的“双师型”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实践能力和实践经历不足。另一种“双师型”教师来源于企业,是企业原有的业务人员,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在高职院校从教。但是这些教师脱离业务一线已经有一定的时间,知识更新较慢,对于不断变革的业务手法了解较少。因此,既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还是非常缺乏的。

1.1.2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足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企业要参与教学活动,除了提供具备丰富业务经验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兼职教师之外,就是和高职院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为了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岗位。在对天津市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各个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的数量较多,基本达到了校企合作的要求。但是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形式大于质量,即实训基地建设的深度不足,实训基地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发挥出来,实训基地的建设还只是流于表面。

1.1.3合作能力、合作模式有限

在调查中发现,就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而言,基本上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即大多数高职院校主动寻找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学校更多的只是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校企合作,而高职院校所具备的校企合作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了解企业真正需求的效果,即使在深度合作方面学校提供一些方式与策略,也难以被企业所接受。从企业层面来看,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被动,几乎没有从战略角度和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分析,校企合作最终只是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能够真正实现优势互补、体现“双赢”的合作形式,或者说是战略发展伙伴关系的却少之又少。

1.2校企合作中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在校企合作中,校方起到了主导作用,而企业通常是被动的地位,即校方“热”,企业“冷”的状态。之所以出现这种状态,在于企业的利益在校企合作中难以体现。只有企业的利益得到满足,才能推动企业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需求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大动力。以外贸行业为例,外贸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来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员工培训等。在对天津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调查中发现,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没有得到重视或者难以体现。虽然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技能和工作态度符合外贸企业的要求,达到了优秀水平。但从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方面来看,则存在明显欠缺,这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的缺点和不足。同时,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而言,一个优秀的外贸业务员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很难在毕业之初达到这一要求的。因此,在稳定的企业用工来源这一点上,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很难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距离企业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有关员工培训,在校企合作中基本没有涉及,企业基本没有派遣员工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校企合作基本上还处于学生实践这一层面,企业的利益和要求没有得到实现。

2天津市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题的原因(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例)

2.1政府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不够

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现阶段我国政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导并不完善,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体系还没有真正的形成,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缺乏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的准则和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导致了许多具体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问题并没有相关的机构负责和政策指引。政府在高职教育上的财政支持不够。实际上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学校在设备经费、人员费用等方面有很高的支出,这些费用成本的支出甚至远远超过了普通高校的支出。我国高职学校因财政投入的不足,饱受资金经费的困扰,无论在实力还是能力上都难以满足校企合作的要求。

2.2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

学校和企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学校是公益性组织,而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这二者本身是相悖的。在校企合作中,如果企业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满足,企业必然会以被动和消极的姿态出现,也就是校企合作中校方“热”,企业“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在对天津市四所文科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基本是各个外贸公司、货代公司、工贸公司。这些公司在校企合作中追求的直接利益就是高职院校能否为公司提供优秀的员工,而刚毕业的学生或者实习的学生在从业经验上肯定存在一定欠缺和差距,企业就会认为影响企业的经营或者耗费企业的精力,从而对于提供企业高素质的业务人员来培训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

3文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构建

3.1加强政府的政策指导和财政支持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需要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处在浅层次的初中级阶段,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必然需要政府的明确的政策指导和大力的财政支持。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第二、政府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对于校企合作中的经费、资源、信息、利益全面协调,统筹规划,维护双方共同利益;构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监督管理体系,对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监督、评价,指导;第三、对校企合作进行财政支持,比如成立专门用于支持校企合作的专项资金;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财政补偿等。

3.2高职院校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产业的能力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7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岗位性以及社会性决定了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选择,同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德育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是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一毕业就会面临失业的局面,纵观学生就业难的原因,除了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因素有关之外,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学生的自身素质。根据笔者对中职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思想觉悟低、道德行为偏差,很多学生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急功近利行为,尤其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表现都是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缺失的表现,因此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就业,中职学校就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保证学生的德育思想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1.2是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就我国人才结构现状而言,中职学生要占到整个人才结构中的很大一部分,2014年我国中职学生的人数达到1960.2万人,如此众多的人数一旦进入就业市场中将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中职学生以后的就业岗位决定了加强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当前学生就业环境的日益严重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问题,中职学生正面对来自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共同竞争,因此如何保证中职学生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是中职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德育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需求的必然选择。

1.3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立足根本,加强德育教育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首先,通过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问题素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意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可以全身心地学习;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情感、道德上交流可以增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熟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断推动学生进行探索与发现;最后,加强德育教育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德育教育需要借助相应的实践平台,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的体现。

2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机构不完善。

综合考虑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构分布发现当前的中职学校在德育工作机构设置上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职院校的德育管理机构运行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中职学校管理者为核心的管理机制,而没有将政府纳入到中职德育教育的管理体制中,导致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缺乏一定的宏观调控性;二是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各个专业、系的教育部门中,中职院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德育教育缺乏合作与沟通;三是企业没有参与到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机制建设中。当前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在培养专业技能方面的合作层面上,而忽视了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合作。

2.2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

德育教育的模式比较落后,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德育教育的内容缺乏时效性。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统一安排而制定的,缺乏对中职学校的实际情况的考虑,导致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脱离了社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二是德育教育的标准过高。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要求所制定的要求标准存在过高的现象,比如要求学生要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精神,虽然这是每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如果过分地强调则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本质发挥;三是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德育教育仍然是采取课堂+书本的方式进行,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

2.3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德育的主体性。

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中职教育出现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认为中职学生属于廉价劳动力,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将专业建设放在了教学工作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最明显的现象就是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出现了“边缘化”,甚至一些学校已经不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中职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其教学模式完全采取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而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导致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时缺乏主动性与创新性。

3校企合作视域下中职德育工作创新的主要对策

3.1建设校企合作的中职德育工作组织机制。

一是形成以当地政府为主导的校企德育工作组织机构。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形成以政、校、企三方共同成立的德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将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实现统一,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中职学生;二是党政、校、企的主管领导要共同参与到校企合作德育教育中,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党政领导要发挥决策与统筹作用,校企要具体实施与监督德育教育工作;三是校企要成立顶岗实习监督小组。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要组成由企业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为组长的管理监督小组,负责对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德育教育,及时地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3.2完善校企合作中职德育的内容。

中职院校的德育课程开设是完成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与保障,完善的德育教学内容是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德育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结合时展变化、中职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企业岗位要求等制定科学的德育内容:一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德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关键;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才能保证学生具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能力;三是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当前社会压力的不断上升,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期间还是在就业期间都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因此需要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四是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要求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3创新校企合作中职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

中职学校要创新德育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是要将德育教学纳入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比如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可以通过对实习岗位的介绍,将企业的文化理念贯穿给学生;二是学校要不断加强德育理论教学。学校要增加德育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不能因为专业课程教学任务而随意地削减德育理论课;三是实现德育教学技术的创新。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开展德育教育。

3.4整合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德育文化资源。

校企合作论文范文8

为了适应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行业背景确定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1加强校企合作,依托行业背景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与国内多家通信相关企业合作,对通信运营商,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教育产品制造商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与企业的深入交流,加强了学校与通信行业的联系,开拓了专业建设的思路,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瞄准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的潜力,使之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能系统地掌握通信设备与信息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开发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最终培养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通信技术应用性人才,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1.2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

通过对当前通信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分析,强化学生在通信工程及其应用领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使本专业体系不但是面向专业的,更是面向企业的,确保学生的就业空间。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方面增加了以下方面的内容:(1)、掌握通信信息系统的研究分析、设计、开发和集成方法;(2)、具有通信系统和通信设备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能力;(3)、具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的设计开发能力;(4)、了解和初步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1.3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项目组的指导下,对现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干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增加了实践课的学时,减少理论课的学时;增加了新技术的内容;增加了与职业岗位联系紧密的知识。专业基础课及必修课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模电、数电)、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等。并按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模块的限选课,同时设置了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充分保障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2校企合作进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在专业建设中,为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建设:一方面加强专业师资的引进,从相关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注重兼职教师的聘用,让兼职教师在专业师资队伍中占到一定比例。我们聘请了软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授《Andriod系统开发》和《C语言网页编程》课程,聘请了电子设备制造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授《嵌入式系统开发》课程。在研究所、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师。另一方面对专业的专任教师则是采用岗位培训、到企业跟班锻炼、跟班研讨、导师带徒弟等方式,让他们定期到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设备生产、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熟悉通信技术的应用,积累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他们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在校内开设相应的项目开发课程,使专业教学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转变。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