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学习范例6篇

网络技术学习

网络技术学习范文1

伴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变革,计算机网络技术成为我国信息网络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现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伴随着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建设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进一步提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大提升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网络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本文通过阐述了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主要教学计划,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改善、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三个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实施途径,以确保我国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 改革 课程体系 实验课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领域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论从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还是从应用层面来看,都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我国各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师资力量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基于此,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说我们亟需对网络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改革和创新,及时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和改革手段,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构建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自21世纪以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网络化发展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学习习惯、生活习性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计算机应用岗位的人才对计算机技能操作水平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符合大学生就业岗位的标准需求,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计算机网络计算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师始终要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推进和实施“实例化教学”模式,本文以网络模式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模式的构建、实验及应用,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 构建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得以迅速发展,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之中仍然薄弱,教师在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教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维护及管理大小型网站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从而向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啊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计算机接口技术、局域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以及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基础切实可行的实施在实验课程体系之中。

3 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

3.1 目标的确定

“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争夺,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也应该以满足市场所需为原则,结合现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例如: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本就是以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及应用课程作为开设的一门基础类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针对此门课程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师的指导讲解后,让学生对局域网技术、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TCP/IP技术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等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清晰地认识,这部门属于第一层次的目标,其次,在充分知晓必备的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可视化的对象编程以及高级语言的编程和设计,具备一定思想高度,该部分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领域中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与研究,进而达到将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充分相结合的目的。

3.2 方法的改善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在每一节课中适当引入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让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得以具体形象化,而且在实际的讲解操作中。锻炼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探讨,经过细致地研究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创造性的激发具有明显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设定任务,以促进其积极研究探索。

3.3 内容的优化调整

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同样对于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及应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结合课程中主要的三个方面的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以便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网络的构架、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子网的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知识点融入在实验教学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此达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目标。

4 总结

总而言之,在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大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大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内外现代化网络技术对当前的教学技术进行改进,针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实施合理地改革与完善,真正对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课程体系在不断地实践中运用合理的改革方式,以此来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整体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宁.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实现[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董毅骅,陈盈,吴雀屏.计算机网络实验群的规划与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03):98-101.

[3]贺杰,郭慧,甘金明.浅谈以工程能力为主导的计算机网络类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2(04):70-71.

[4]杜少坤.基于网络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3):210-211.

网络技术学习范文2

目前,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研究性学习,使学习的组织、单位、学习内容、形式、学习的周期、评价,教师与师生关系等教学元素发生了质的变化,向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方法冲突,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

一、我国传统信息技术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

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信息技术课本身又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与个人成长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上出发,信息技术课的组织与教学应该是开放的、发展的,并且是使受教育者个体融进教学环境,接触生活、社会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与塑造完整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而传统的信息技术课“为考试而学,为考试而教”,教学的基础性在歪曲目的驱动下彻底毁灭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信息技术课与机械“倒灌”的教学方式教学,师生关系被禁锢在输入与输出的简单系统性,缺乏反馈、信息,学生思维僵化,实践能力差,创新与创造能力意识薄弱,培养一批又一批机械的“知识”型人才。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中大的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信息技术课的改革一致。

1、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信息技术课的时代性。在中学各门学科中,信息技术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

2、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信息技术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中学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无论是中学生接触社会社会、了解时事,分析问题,培养完善德育,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通过政策粉丝、社会调查,具体通过研究性学习和网络技术开拓视野,发展兴趣,完善人格。

另外,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学习评价体系改进,与具体相关学科融合与综合,推崇人本主义理念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具体运用

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信息技术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1、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2、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在实际的操作中,无论是教师选题还是学生选题,教师应当着力指导学生侧重一个方面作为研究方向,依据具体、可行、新颖、现实的原则,确立学习课题。

3、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网络技术学习范文3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中影响最大矛盾的是“工学矛盾”,优质而适合的网络教学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条根本途径。为成人学习设计,制作,提供可行性、针对性、适用性和方便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是解决成人学习“工学矛盾”的关键。

时代在进步,为了使自身得到更好发展,在职人员对技术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成人教育不仅成为了学历教育的需求,更成为了终身教育的需求。本文就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使函授学生在有限的业余时间内坚持学习和进行有效的学习,推动“工学矛盾”向“工学协调”转变,以及网络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一、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与主要矛盾

(一)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

成人教育工作,一直是职业教育中提高职工素质技能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众多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人提升学历层次,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在职人员及从业人员,具有成人、在职、业余、时间少、分散、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等特点,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只能是以自学为主适当辅以面授来进行。

(二)成人学习的主要矛盾

成人学习的矛盾包括“工学矛盾”、热情与基础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主要矛盾就是“工学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成人学生“工学矛盾’旧益突出,函授面授到课率低、学习效果差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教学中,虽能将业余学习安排在周末、晚上,但仍有部分学生因临时加班、出差等原因错过上课时间。函授办学的特点和学习对象的特殊性,使“工学矛盾”成为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难题,也成为影响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网络教学资源在成人学习中的必要性

(一)网络教学资源内涵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i.o版》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际、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二)网络教学资源解决“工学矛盾”的必要性

归根结底,成人教育中的“工学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时间的矛盾,上课的时候要上班,上班的时候没法请假上课,导致想学但没时间学。既然问题出在时间上,那么我们可以对症下药,让学生能在下班的时间学,并且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时间上的要求,即借鉴远程网络教育的做法,充分利用开放教育强大的网络平台,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作到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学习,让学生随到随学。这既能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又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工学结合”。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解决“工学矛盾”

成熟的网络课程对解决“工学矛盾”,实现“工学结合”有着极大的优势,当然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友好的人机界面。网络课程,起码要做到“页面布局合理,色彩搭配协调、页面信息量适度;文字精练,表述准确,符号规范;导航清晰、明确,链接深度合理”,让学生在有兴趣学的前提下,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如何看,如何学,能学到些什么内容,并能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的位置。

2.重视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门网络课程的灵魂,是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及评价的合理设计。它是决定网络教学资源质量的关键,是网络课程区别于一般网络软件的特殊维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资源设计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依据教育学的理论,发挥技术的优势,恰如其分地应用各种技术,为网络课程服务。

3.多样化教学内容形式,丰富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的内容上来说,不能是教材的简单搬家,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资源以多媒体为载体,除了文字图像还要包括视频、音频及动画,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不仅仅是静态资源的集合,还应该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利用校园网络环境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开放式教学体系,利用网络的自主性、交互性等特点,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在线讨论辅导,或电子邮件求教。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可以采用“电子课程(光盘、网络课件)+网上答疑、讨论”“作业+面授辅导十学习小组十集中考试”的教学模式,实现自学、导学、督学、互学和促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期间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和反馈,建立非面授时间师生间的互动关系。

4.保证好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网络课程为了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过程支持,如导航、答疑、反馈等,因此网络课程还包括学习过程支持的要素。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学习支持服务能够促进他们坚定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习。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一般指学习过程跟踪和记录、学习反馈、课后答疑、学习辅助工具等。

把管理与服务融合成一体,倡导“管理”就是“服务”的新理念。开发设计完善的学校成教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学生可以在网上注册,查看、更改个人信息;学生随时可以上网进行选课,可以在网上查看自己的课程表、学校的考试安排、各种通知、查询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等有关的学习和教学信息。同时,对函授站和教学点的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跟踪,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委托各教学点所在的单位职教管理人员对面授过程实行监督和管理,有的单位还为此出台了面授出勤和工资相挂钩的政策,统筹兼顾,统一安排学员的学习和工作,人性化的管理促进了学习与工作的和谐。 三、现有网络教学资源的缺陷及其对成人学习的影响

当然,我们看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点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网络课程开发中的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理念欠前进,影响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都是将图形、动画、音视频和简单的交互等“新媒体”附加到传统教学材料上,即将传统的纸质教材换成了多媒体教材;相对于传统教学,在学习模式上的变革并不大,“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仍然没有大的改善,难于彻底突破“教师中心”的限制。网络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仍然是以教师如何教出发,没有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对“教”的设计更多,而对“学”的设计太少,特别缺乏对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这种“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思路指导开发出的课程,一般很难脱离“演示”性课程的框架,不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很难解决网络教育客观存在的师生分离而导致的师生交流缺乏的问题。

(二)内容选择欠科学,影响成人学习的兴趣

目前网络课程都缺乏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开发网络课程,需求分析都是直接参考在校全日制本科的学生的需求,或者直接在此基础上降低一些,而没有经过完整的网络成人学员的需求分析,对学员的知识结构水平也缺乏足够的了解。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网络课程开发的前期设计阶段的效果,教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也就相应的不那么准确了。

(二)使用评价欠完善,影响成人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远程学习及远程学习者自身的特殊性,其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孤独感、困惑、学习技能欠缺、缺少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沟通、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等多种不利因素。这些就要求教育者不断地通过方方面面的督促、激励、帮助等,为学生提供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上,多方面的支持。在提供支持的同时也要加强监控,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强制性在合理的程度上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理想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网络化实现了网络的异步教学,而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是将网络教学与其他大量活动相结合,网络仅仅作为课程学习的辅助手段而非唯一途径,网络技术在教学中最佳应用方面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而非将课程内容全部传递到学生的电脑上:

(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协作学习

网络教学中的学习活动是检验学生网上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有效手段。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健全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建立,并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就能真正的发生,而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设计,可以将教学资源、教学支持服务、学生的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网上的学习活动中,从任务和活动中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而且,在强调共享、注重个人产生内容、汇聚集体智慧的web2.0时代,教学资源都不能一成不变,未来的学习资源必须是在使用过程中可以进化发展的。这种进化不仅依赖于资源的原始创作者,更来自于资源的使用者在使用学习资源的过程中产生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协作,还可能激发出一些隐性的学习资源,这是我们传统的静态演示型网络课程无法作到的。

(二)学习资源移动化

移动学习是继数字化学习后出现的又一新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又一新热点。随着手机、PDA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3G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超过了1亿,不同性能、屏幕尺寸、样式的移动终端已基本满足移动学习的硬件需求,网络教育也将适应这一趋势。移动学习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也促使我们在进行资源开发的时候考虑移动学习的用户。目前已经有很多机构在进行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和开发,研究者们根据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开发出适用于PDA和WAP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和其他应用程序。虽然目前我国移动学习研究与应用存在较多局限与不足,但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相信我国移动学习必将开展得更好。

网络技术学习范文4

论文摘要:长期以采,学校的课堂教学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湮灭20世纪中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索与研究有了较大发展,而网络技术下的建构主义学习也成为可能。

建构的思想源于皮亚杰(J.Piaget)所著《结构主义》一书,结构主义可溯源于2o世纪初的“敢国形式主义”及20、30年代“捷克结构主义”,在二战时由于雅各布迩等人的移居而传入美国;40年代末,由于列维斯特劳斯的努力,结构主义得以重返欧洲大陆,并终于在法国达到它的顶峰。6O年代初,在法国哲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人文科学思潮,由于这个思潮的思想家们都使用“结构”或与“结构”相近的概念来从事自己具体的研究,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它的观点和方法来源于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雅各布迩等在语言研究中提出的“结构”理论。而法国的拉康将其应用于心理学,形成“结构主义的心理学”。皮亚杰则在其所著《结构主义》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把它应用于发生认识论的研究,建立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本身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着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人际问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刨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并要认识到复杂问题答案的多样性,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教师必须刨没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首创精神,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她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刨造了有利条件,这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对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均有重要的作用。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这里所说的协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什么是比较合理的;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过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效率的评价以及最终意义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会语和交流是仂作过程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实际上,协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达到意义建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意义建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这里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2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建构主义学习

建构主义产生于二十世纪60、7O年代,但是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教育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社会缺乏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二十世纪90年代后,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使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活”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得以充分体现。

网络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环境。网上资源具有共享性、无限性、适时性等特点,这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源。利用网络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将信息进行筛选,然后与原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将新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存储,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建构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系统。

网络的超媒体和超文本功能,集图形、图表、声音、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多种媒体表达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问、微观、宏观的限制。所表达的对象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问互相转化。从太空到海底、从远古到现今、从自然到社会、从异国到本土,都可以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网络可以创没多样化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如扪其形;有利于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意义的建构。

利用网络可以实时协作学习。实时交互是网络的显著特点,网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问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之间,通过课件还可以进行人机交互。通过网络中的人机交互。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得图、文、声、像并茂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问的交互可以进行协作学习。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从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这种双向交互活动不仅使学生通过视、听手段获取教学信息,而且它还带有一种学生所能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交互学习学生能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并按要求调整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嘲络为合作学列创造了条件。“互动性”是wBI的重要特点,学习者利用网上的交互功能与多种交流手段(如异步交流手段:E—mail,Newsgroups。同步交流手段有:IntemetPhone、Chat等),对某一问题各抒己见。这种合作化的交流学习,使学习者集思广益,对问题的思考更深入、全面,从多角度积极地去学习探索。这样的合作学习,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在内)的思维和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共同完善和深化对主题所涉及内容的意义建构。

网络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的重大突破和最高境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使参与者能在虚拟环境中做到沉浸其中、超越其上、进出自如、交互自由。虚拟现实技术的特性有利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属性的充分体现,使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

网络技术学习范文5

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研究性学习周课时3节,高中总授课时数288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施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的能力。同时,《纲要》还规定了各个教育阶段(初中、高中)的教学目标、内容、任务等。

2000年10月,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目前,各校、各地区都在加快教育信息化,尤其是网络技术应用的进程,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的人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由此拉开帷幕。

2、 信息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 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和性,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

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

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连接世界上上亿台计算机的网络系统为教学资源的享用提供可能性,而网络的快速传播和简单易行的上传方式又令各类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和易于传播。

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建构主义在强调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过程的同时,强调学习者的“协作”和“对话”,可以使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认识更全面;而且,资源的共享和时空的超越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多自由选择机会。

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网络技术本身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它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信息的搜索、整理、挖掘,以利于自身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建构,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目的指向由面向课程转为面向学生。面向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以是否完成各门课程教学任务为标准;而面向学生的教学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能否有效地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新知识为标准。

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4、 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使双方适合两种学习模式的内在需要。

(1、)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适合研究性学习的内在需要。在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中,包括研究课题的确立、资源的收集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展示,研究成果评价,都是需要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假如问题情境阶段、实验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搜集本学科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的知识水平,建立研究小组,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网络在这个过程的作用无可非议的。

       在实验体验和表达、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创设问题情景,展示研究成果。

    (2、)研究性学习适合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需要。

       如果按照教学的组织形式来划分,网络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辅助课堂教学,②协同教学,③发现教学④发现教学,⑤讨论,⑥模拟,⑦问题求解,⑧教育资源的查询,前四种教学方法注重在说明教学过程的特点,辅助课堂教学;后四种教学方法是网络教学方法的实质具体化。在运用几种学习方法的过程中,网络技术不能单纯依靠自身开展活动,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内容”和“过程”,研究性学习在诸如讨论、查询等方法领域拥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创设问题情景,使网络技术教学顺利展开。

        综上所述,在中学各课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手段、模式,既有效,又可行,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实验,付与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  健  徐文龙,《中国教育新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展望》,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程  智,《网络教育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3]刘婉华  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从理论到实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4]陆  宏  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年9月;                                                                                

[6]李海北,《谈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开放教育研究》,2002.1;

[7]胡兴松,《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Z1;

[8]毕作勤  刘  强  王绪东,《研究性学习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2003.4;

[9]童光慧,《研究性学习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apwsb.myrice.com)

[10]陆  宏,《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slfgz.com.cn  教育科研网)。

 

 

作者真实姓名:梁柏明

通联:广东省湛江师范学院政法系2012信箱

邮编:524048

E—mail:liangbaiming@163.com

网络技术学习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数控技术 网络协作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数控技术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全面掌握数控技术的内容,还需要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来丰富课堂知识。然而,网络学习平台和现实课堂学习环境是不一样的,为了能够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教师,都需要在构建数控技术专业网络协作平台上作出努力。

二、网络协作学习的含义和特点

构建协作学习平台主要有四个要素:协作小组、协作的成员、辅导老师和协作的学习环境。网络协作学习则是以网络为基础进行协作学习。它是协作学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以网络和多媒体为支撑在网络中协作成员在老师的辅导下进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实现网络协作学习不仅要有协作小组、协作成员、辅导老师外还要有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与平台等。学习设施是学习者使用的设备,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师和因特网等。共享学习资源就是指为学生提供的可以实现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学习平台就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界面,实现网上就教学的软件。可见,网络协作学习平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也更加方便,而且在协作学习平台中学生还可以实时的面对面的讨论,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交流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数控技术专业中包含了数控车/铣削编程与加工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气动与液压技术、机械测量技术等技术,要学好这些技术只依靠教学课本是不够的,学生通过网络协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不断的提高和丰富。进行网络协作学习数控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具有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的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不同的信息,包括文字、视频等。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中,学习者可以直接使用网络环境中的资源,还可以进行下载。

其次,网络学习的环境提供的学习情境更加逼真。网络上可以实现图文并茂,而且还有丰富多彩的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感官刺激。

另外,学生在网络协作平台上交流协作的方式更加开放,更加多样。网络协作学习的核心是交流合作。在网络协作平台上学习者有各种聊天室和论坛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不受是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进行学习沟通。

三、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网络协作学习平台设计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应来源于企业生产过程,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观念,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基础,从岗位中选择典型的工作岗位然后对这些工作进行分析,提炼敢岗位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行梳理然后得出知识点纳入到协作学习平台中,如该岗位是对数控车还是铣削编程与加工技术的要求较高等。

1.设计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数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员、信息、资料以及设备和技术等。传统的数控课堂上进行面授的教学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黑板、粉笔和教材,很少有学校配有计算机等。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几天,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或者因特网为学生提供数控教学。例如,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实际的数控操作技术和机械测量技术,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技术的操作。教师还可以通过博客或者聊天室和学生在课外进行交流,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向教师提出问题。

2.建立学习小组

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小组,在设计数控专业网络协作学习平台时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组,网络的出现为小组的建立提供了更好的分组机制。为了保证协作学习的顺利,协作平台通过分组机制是学生根据要求进行入到分组的模块当中去,在各自的模块中进行测验,然后由系统根据学生的成绩学者合适的协作伙伴,最终以规定的小组人数为标准确定小组。

3.建设数控技术专业资源库

建设数控技术专业网络协作学习平台时要有教学资源库,而资源库的内容要包括三级教学资源和拓展功能的模块。三级教学资源是资源库的核心,包括数控专业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和素材资源。拓展板块包括资格认证信息、校信息服务和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中,采用虚拟设计技术为学生提供虚拟工厂,让学生熟悉数控机床制造的生产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在虚拟工厂“指导人员”指导下学习数控机床的加工和维修维护。专业级的教学资源是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为专业人才提供建议,充分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面向和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课程体系。课程级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教学案例和操作方法的资源,包括课程的标准、教学的可见和企业的案例等。素材级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文件、图片库、视频和虚拟仿真库等。学生在平台上根据资源库中虚拟的企业生产及机械工作等能更好地学习数控技术。

高职数控专业的教学资源库是在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推动下以协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指导。资源库中提供的仿真模拟以及和实际行业企业相联系的资源和内容,学生从资源库中获取的学习内容,更加适用于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同时也促进了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设计的完善。

4.案例分析――以数控专业中CADCAM软件应用技术课程为例

(1)分析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的学会以Pro/E进行产品设计和分析。对其四个模块通过视频让学生观看具体设计。

(2)学生分析

教师的对象是高职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和合作能力。而教师应通过协作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上没有却必要的关于CADCAM软件应用技术资源。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导入和协作学习过程。情境导入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协作学习过程要学生登录平台,查看自己的学习任务,在分组后进行分工学习。

四、结论

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环境已经不再限于课堂上了,而是为学生提供网络平台来获取知识。这为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建设拉开了序幕。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优越性将会在教育上越发凸显。

参考文献:

[1] 吴庆,石子言.基于RIA的中学语文阅读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研究与设计 [J] .科教文汇,2009,(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