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母爱的诗句范例6篇

表现母爱的诗句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1

在冰心看来母爱是博大无边的,如《往事(一)七》中可知这首诗是她在一个雨天看到一张荷叶着护着一枝红莲,触景生情而写下来的。在作者心中母爱是人生唯一可靠的避难所。与对母爱的赞颂联系起来的,便是对童真的歌咏。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也最伟大。诗人的诗中这类赞美纯真的篇章,表现了诗人的纯真、纤弱,对真、善、美的崇仰和坚强的自信心与奋斗精神。《繁星春水》里歌咏自然的诗,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不施浓墨重彩,没有人为的夸张与渲染,只用清淡的笔墨将自然的本色美显示出来。

在这本诗集中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理解,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于反抗的精神和对未来所抱的必胜的信念

这些诗从真实简练的文字,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在刹那间对于平凡事物的独特见解和情思变迁,这些诗形成了一片晶莹而又遥远的星群,永远地闪烁在诗集的路途上。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繁星》这便是母爱和童真的抒写者、赞颂者冰心女士笔下的短诗,《繁星·春水》中极为普通又非比寻常的诗句。

读了《繁星·春水》后,我看到冰心女士内心无可掩藏的真诚。她的诗之所以能受到那么大的欢迎,是因为她的诗以“爱的哲学”为主题。通过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歌颂,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那片充满光明与爱心的净土,让每个人深感爱是人类一切痛苦的征服者。

阅读冰心的诗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嘴巴去读,更重要的便是用心去领会,用大脑去思考。

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语言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这首诗细细品味,就能深刻体会到冰心女士对童真的渴望。只有孩童才会没有心机,没有负担;句句吐真言,句句是真言。当一个人失去了童真,随之而来的便是痛苦、负担,也不是快乐、天真无邪的人了。可是并不是年龄限止了童真,只要你拥有宽广的胸襟。乐观的心态,能对一切疾苦与病痛施以帮助。这便是最珍贵的童真,最美丽的童心。

“母亲啊!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吗?这些字,在没有我以前,已隐藏在你的心怀里。”这首歌颂母爱的短诗让人眼前一亮,母爱原来那么伟大。母亲期盼着你的诞生,期望着你的成长,期待着你的成功。告诉我们回报母亲的爱我们的责任。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2

一、“假如”――美妙的预设。“假如”是一种想像,因为全诗都是孩子善意的想像,这种善意的想像又是真实的再现。预设的美妙彰显的是神圣的母爱,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全诗从三个方面来写母亲。

1.祷告――圣洁的母亲。沐浴之后,长发披肩,漫步林阴,嗅着花香,做着祷告的母亲是美的。

2.读书――虔诚的母亲。读书时的女人最漂亮,并且读的是《罗摩衍那》,一部反映宗教故事的名著。午饭过后,捧读经典,更是一种仪式。读书的母亲是美的、虔诚的、更是善的。

3.去牛棚――勤劳的母亲。黄昏掌灯去牛棚,这时的母亲是勤劳的、朴实的、更是本真的。

预设的美妙,神圣的母爱更体现在下面三个词上。

1.“嗅――闻”,祷告时,“你会嗅到这花香”,这里的“嗅”字绝不能用“闻”字,“闻”更强调花香的浓郁,“嗅”体现一种“淡淡花香”。只有淡淡花香更吻合朴实、淡雅的宗教氛围,从而更好映衬出母亲的高贵、淡雅,又能体现“我”的隐密性。

2.“投――照、射、映”,读书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这里如用“照、射、映”等词来替换“投”字均不理想,“投”一方面体现儿子投身母亲怀抱的浓浓深情,同时“投”字反映出金色花影子的光线也是淡淡的,只有淡淡的光线既不让母亲发现,又能保护好母亲的视力,更不影响母亲看书。

3.“落――站、飞”,去牛棚时,“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用“站、飞”等词来替换“落”显然不妥,“落”是飘落,带有轻轻的动感,既给母亲一个惊喜,又不至于吓着母亲。

三个词:“嗅”从母亲角度写,“投”、“落”从孩子角度写,写出淡淡的花香、淡淡的色彩、轻轻的动感,从而组合成一幅美好而和谐的画面,并与宗教淡雅、宁静、高贵的气氛相吻合,烘托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宗教给予人的教化也是淡雅的朴实的,儿子就像敬重神灵一样敬重自己母亲。

二、“变成”――纯真的天性。多变、善变是孩子的天性。解读“我”的个性从两个角度:一是模仿,二是游戏。而模仿与游戏恰恰是儿童两大天性。

1.游戏,诗中主要写了儿子与母亲捉迷藏的游戏,这个游戏可分几个阶段,反映出儿子几种心理。

一变变成金色花在玩耍,不见了“我”,看母亲着急不着急,验证一下自己在妈妈心中的地位,再看看妈妈找不到自己而着急的窘态。

二变变成花香、影子,默默地为妈妈做点好事,回报妈妈且又不想让她发现。

三变变回自己,突然降临妈妈面前,给妈妈一个惊喜,给自己一个得意。

2.模仿,诗中主要模仿孩子与母亲捉迷藏时的对话情景,体现在四个问句上。自问两句:

a.你会认识我吗?

b.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的影子吗?

这两个问句表达了孩子当时自鸣得意又迫切希望母亲认可的心理。同时也说明孩子很在乎妈妈是否关心自己,又非常向往摆脱妈妈管束的心理,既迷恋妈妈,又向往自由独立恰恰是儿童特有的矛盾心理。

他问两句:

a.孩子,你在哪里呀?

b.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这两句是孩子模仿母亲的口吻在发问,有着急、责备、嗔怪、爱怜等语气情感。很多老师喜欢叫学生朗读这两句,但不知究竟那种语气该强烈一点,从哪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其实从语序角度稍加辨析指导,情感把握轻而易举。a句“孩子,你在哪里呀?”变换语序“你在哪里呀,孩子?”反复比较朗读,不难发现变句找不到孩子时着急的心情更强,由此可见,原句可能是妈妈逗着孩子玩,捉迷藏时,妈妈明明知道孩子在干嘛,却故意装着不知道,满足孩子的成功心理。

同样把b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换成“你这坏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换句应该是找了好久好久,仍找不到孩子的母亲突然找到孩子时的感受,所以责备的语气更强,原句应该是找不着孩子的母亲,突然发现孩子自己回来时的感受,着急语气更强。有欣慰,孩子还听话没走远;有责怪,孩子有点野;有爱怜,孩子太活泼调皮了。这两句不是母亲亲口说的,而是孩子设想说的,这说明孩子模仿非常逼真,甚至连母亲这些情感细微的变化都能模仿出来,可见母子情深。

三、“金色花”――圣洁的心灵。金色花本是圣花,《罗摩衍那》是圣书,牛在印度教里也是圣物,全诗充满浓郁的宗教色彩。读的是宗教神话故事,做的是宗教祷告礼仪,面对神圣的母爱我将用世上最好最神圣的东西――“金色花”回报母亲,用它的形、香、影表达自己最圣洁的心灵。全诗在神圣母爱的沐浴下感化了一个孩子,也教化了孩子拥有一颗感恩之心。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3

一、表达同情、怜悯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值得怜悯”。

如陈陶《陇西行》中的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人用“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比照,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出诗人对深闺女子的怜悯和同情。又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既表现出卖炭翁的悲惨处境,又寄予了诗人的无限同情。再如陆游《城南王氏庄寻梅》中的诗句:“可怜庭中梅,开尽无人知。”诗人用“可怜”把自己的命运与梅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感伤。

二、表达热爱、欣喜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爱”。

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江水的半边呈现出青绿色,半边泛出红色。九月初三的夜晚真是惹人喜爱、令人陶醉,露水像圆润的珍珠,月亮像一张弯弓。诗人用“可怜”表达出对秋夜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诗句:“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这里,作者用“可怜”一词来表现“秦罗敷”的美丽动人、惹人喜爱。

三、表达嘲讽、叹惋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惜”。

如李商隐《贾生》中的诗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一词,既讽刺了汉文帝徒有求贤之名而无真正用贤之实的虚伪,又嘲讽了统治阶级的浪费人才、不顾苍生。又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这一介武夫破坏人类文明的叹惋之情。陈子龙《渡易水》中的“易水潺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用“可怜”一词增强了惋惜、遗憾的感情,流露出诗人的感慨、叹息。这样的句子还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等。

四、表达赞同、羡慕等情感时,“可怜”可释为“可羡”。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艾青 《我爱这土地》 苦难 深情吟唱

一、 引言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诗的题目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题。

二、《我爱这土地》:艾青对苦难土地的深情吟唱和深沉的爱

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艾青的诗歌特色可以概括为土地与太阳,可以说太阳和土地的主题在其诗歌中随处可见。太阳和土地,是艾青对于美好生活、理想及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在追寻光明这一方面,艾青犹如夸父逐日一般,对光明及理想的追求是至死不渝的。而土地则是与艾青血肉相连的,是诗人心里最不能割舍的爱,是其一生的眷恋。[1]《我爱这土地》这一诗歌,艾青写于1938年。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祖国大地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祖国大地处于民族危亡和国土沦丧的时刻,艾青用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大地深沉的爱,是诗人爱国之情及赤子之心的抒发。《我爱这土地》诗歌在呈现诗人感情的时候,是层层推进、波澜起伏的,其对祖国土地深沉的爱得到了尽情的抒发,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歌的开头,诗人用“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祖国土地被侵略者践踏,同胞被敌人杀害,祖国大地充满疮痍,人们能感受到切实的疼痛,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是为祖国母亲被人侵略心理方面无比的沉痛。在诗人看来,“我”就是众多“鸟”中的一个,我是无数个中国人中的一个,我们都在为祖国奋斗,就如诗歌所描述的那样,即使是一只鸟,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在这里,作者使用比喻的手法,无数个中国人就像是奋勇的鸟儿一样,纵使喉咙嘶哑,但也不会停下为祖国歌唱。这句诗说明了诗人在面临祖国土地被人践踏时,那种激动痛苦的情绪,也说明作者即使在忧郁中,也对祖国充满信心。

下面四句诗“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o比温柔的黎明”,在这四句中,诗人说描绘的祖国土地是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这表达了诗人对日本侵略者无比的痛恨。因此,在这里,“暴风雨”并不是指自然界中的电闪雷鸣和风雨交织,这种理解是狭隘和片面的,这句诗里的暴风雨象征了法西斯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施加的灾难及对祖国大地所实施的暴掠行径。[3]而“悲愤的河流”则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这里诗人使用“悲愤”一词描述,是对人民所遭受痛苦及祖国面临不幸的悲伤和愤怒。而无休止的“风”则是大自然中“风”及同胞所遭受的饥寒交迫颠沛流离之苦的结合,也表达了即使在苦难和抗战中,同胞们也在进行着坚韧不屈的抵抗和抗争。[4]诗歌中“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诗人渴望祖国能迎来黎明,诗人对祖国迎来胜利是充满希望和信心的。

接下来的“――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过程中,诗人与中国无数难民一起流浪,作者深刻感受到了祖国的痛苦及人民的苦痛。因此,在这句诗中,诗人用“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其在历经磨难及出生入死之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体验。诗人的眼里常含泪水,正是艾青对祖国大地及同胞深沉爱的体现,这两句诗能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更是深深叩击着读者的内心。在这一问一答中,诗歌所表达和呈现出的真挚、炽热的爱国情怀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给读者留下无尽的余韵。

三、结语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于1938年底。“土地”一词是艾青抗战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极富感彩的字眼――她就是我们文明古老、肥沃广袤而又贫穷落后,生生不息、顽强不屈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象征。《我爱这土地》用浸满泪水和深情的诗句,为祖国母亲吟唱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恋歌。

参考文献:

[1]吴晓东.抗战时期中国诗歌的历史流向[A]. 记忆的神话[C].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2]艾青.诗与宣传[A]. 诗论[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3]谢冕.新世纪的太阳[M]. 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曾卓;《有赠》;爱情诗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6-0058-03

曾卓先生的《有赠》创作于文学与政治一体化的20世纪60年代,在那个革命政治话语占据主导而个人感情话语被淹没的时代背景下,呼唤个人声音、歌颂爱情的《有赠》就显得难得可贵。这首超越时代的爱情之歌往往被人们解读为与政治、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如果从诗人创作的初衷和诗歌的文本本身去阐释,这只是诗人写给妻子薛如茵的爱情诗。所以,对于诗歌文本的重读、对诗歌中爱情本身的解读才能使我们真正领悟《有赠》的意义。

一、表层结构叙述:回家后的爱与生活

《有赠》全诗共有九段,首尾呼应而环环相扣,通过“我”回家这条线索使得爱的主旋律不断显现。从情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以三个问句为标志大体可以将全诗划分为四部分。开篇的两段可以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我是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

我饥渴,劳累,困顿。

我远远地就看到你窗前的光亮,

它在招引我──我的生命的灯。

我轻轻地叩门,如同心跳。

你为我开门。

你默默地凝望着我,

(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①

在第一部分中,诗人说明了“我”来自“爱情的沙漠”以及此时此刻“饥渴,劳累,困顿”的状态。然后叙说了“你窗前的光亮”就是“我的生命的灯”,从而阐明了妻子对于“我”的意义。第二段中“门”这一意象又将“我”与妻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你默默地凝望”下,“我”由闪烁的泪光陷入了第一个疑问。那就是妻子的泪光是因为长久离别后久别重逢的欣喜,还是因为长久离别本身所产生的孤独和伤感。

你为我引路,掌着灯。

我怀着不安的心情走进你洁净的小屋,

我赤着脚,走得很慢,很轻,

但每一步还是留下了灰土和血印。

你让我在舒适的靠椅上坐下,

你微现慌张地为我倒茶,送水。

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

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

我的行囊很小,

但我背负着的东西却很重,很重,

你看我的头发斑白了,我的背脊佝偻了,

虽然我还年轻。

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

一口酒就使我醉了,

一点温暖就使我全身灼热,

那么,我能有力量承担你如此的好意和温情么?②

在诗歌的第二部分,诗人从第三段到第六段全方位地表现了妻子的行动与“我”的感受。妻子的引路、掌灯使“我”感到不安和陌生。所以,“我”走得又慢又轻,像一个外来的旅客。而妻子慌张地倒茶、送水,使“我”进一步加深了这种陌生感,以至于妻子的眼神都使“我”不习惯。而正是这种不断加深的陌生感让“我”明白,所谓的不习惯不过是自己离开太久后的不适应。于是“我”将身心放松下来,向妻子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我”倾诉了自己遭遇苦难所承受的痛苦,并诉说了妻子的温暖带给自己的安慰。而将苦难与温暖并置在一起时,“我”又深深地感到妻子的好意和温情让自己无法承受,从而发出了第二个疑问,而在这个疑问里“我”对力量的质疑究竟是为了接受妻子,还是为了接受自己本身呢?

我全身战栗,当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我忍不住啜泣,当你的眼泪滴在我的手背。

你愿这样握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么?

你敢这样握我的手穿过蔑视的人群么?③

一个特写镜头和一组连续感受浓缩于诗歌的第三部分。“我”的战栗是因为妻子轻轻地握着“我”的手,“我”的啜泣又是因为妻子滴在“我”手背的眼泪。一个简单而温情的动作使“我”获得了一种内在的力量,而“我”在接受了妻子的同时也接受了自己。但是个人想法的转变往往抵不过现实生活的残酷,所以诗人再次发问。从“愿”到“敢”的升华,是诗人对妻子在爱情上坚守的疑问,更是对自己和妻子在人生中共患难的拷问。

在一瞬间闪过了我的一生,

这神圣的时刻是结束也是开始,

一切过去的已经过去,终于过去了,

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

你的含泪微笑着的眼睛是一座炼狱,

你的晶莹的泪光焚冶着我的灵魂,

我将在彩云般的烈焰中飞腾,

口中喷出痛苦而又欢乐的歌声 ……④

到了诗歌的第四部分,诗人对第三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我”从那简单而温情的一瞬间感觉到自己的一生。在对人生产生顿悟之后,“我”放下了过去的一切苦难。而“我”的顿悟又源于妻子带来的“力量、勇气和信心”。“我”在理解了妻子的坚持之后,也对人生的苦难做出了自己的解答。是妻子对爱的坚守和勇敢使“我”有了直面人生磨难的信念,也是妻子对爱的坚守和勇敢使“我”坚定了对爱和生活的信心。因此,在《有赠》的表层结构中,诗人为我们叙述了一个长久离家的“我”在回到家后感受爱与顿悟生活的故事。

二、话语修辞探微:爱对于生命的意义

通过微观的视角回顾《有赠》,会发现诗人对于内容和形式的高度融合。为了探索这个回家后感受爱与生活的故事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我们从话语层面的修辞手法出发,探寻诗人从艺术手法中显现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一)重叠音节的隽永

《有赠》的前两段先后出现了三个叠音词,第一段中的“远远”蕴含着“我”对“光亮”和“灯”深切的渴望。第二段的“轻轻”则积聚了“我”面对“门”时希望与恐惧相交织的复杂感情。“我”既希望妻子会像以前一样对待自己,又恐惧妻子无法理解和接受自己。“默默”则是继“轻轻”之后对这种复杂感情的进一步渲染,从而使诗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疑问——那闪耀着的是泪光么?

(二)象征的多义

诗歌第三段的每一句中都包含着一个多义的意象。“灯”是妻子为“我”引路的灯,也是妻子在精神上带给“我”的温暖归宿,还是妻子所代表的爱的光辉。在如此深情和宽容的“灯”的指引下,“我”的心情固然不安起来。“小屋”是“我”和妻子的住所,也是妻子为我守候的两口之家,更是妻子的心灵所象征的爱的精神家园。“赤着”的“脚”既象征“我”回家之前所遭受的苦难,又隐喻“我”试图摆脱先前的苦难对自己心灵的异化。“灰土”和“血印”则流露出“我”回家过程中的艰辛、残酷和心灵中挥之不去的关于苦难记忆的阴影。

(三)押韵的深情

第四段、第五段的末句分别以“睛”和“青”作为韵脚,第四段主要写妻子温馨的行为和“我”感受到的温暖,第五段主要写“我”由于感受到妻子的温暖而放松下来,开始在精神上向妻子诉说自己的复杂而凄凉的情感。这两段在情感的抒发上显然是承接的,营造出一种由外而内、冷暖交织的情境。因而“睛”和“青”押韵是诗人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第六段和第七段的末句又通过两个“么”押韵。其中第六段的前三句句式大致相同,从“一捧水”到“一口酒”,再到“一点温暖”,表现出“我”对妻子的感激之情逐渐扩大、加深。而这三句尾字的韵母都为“e”,所以又表现出这种感激之情扩大、加深的节奏性和缠绵性。第七段中后两句又都以同韵母的“么”结尾,表面上后一个问句是对前一个问句的深化,从诗歌的音乐性出发,我们会发现后一个“么”又是对前一个“么”的复沓,而这两个“么”又是对第六段结尾的“么”的呼应和延续,它们共同阐发出“我”对妻子“好意和温情”无法承受的一唱三咏式的自我拷问。

(四)对比的相悖

诗歌的最后两段中出现了多组呈现对比关系的语句。其中“一瞬间”与“一生”构成了时间上的对比,短暂的“一瞬间”中蕴含着漫长的“一生”,在“我”与妻子握手的“神圣的时刻”折射出妻子对我不离不弃的一生守候。所以,表面上形成悖论的时间差距正是“我”对妻子白首不离的深深歌颂。“结束也是开始”在逻辑关系上的相悖使得“神圣的时刻”具有了双层意蕴,这既是“我”苦难生活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妻子等待的结束和妻子与“我”重新携手的开始。“含泪微笑”在日常的情景中会显得逻辑相悖,但是在个特定的情景中,一方面妻子因“我”受难而含泪,为“我”脱离苦难而微笑;另一方面妻子又因曾经与“我”的分离而含泪,为此刻与“我”再次携手走向人生的长途而微笑。诗歌末尾的“痛苦而又欢乐”是对“含泪微笑”的呼应和注解,如果说“我”的“痛苦”是源于妻子的“含泪”,那么“我”的“快乐”就源于妻子的“微笑”。

诗歌前两段重叠音节的隽永使“我”产生了对妻子的疑问,第三段象征的多义又使得“我”从多维的意象里渐渐发现了妻子的答案。四至七段押韵的深情则使“我”切身地感受到妻子的爱,而诗歌的最后两段中对比的相悖又使“我”从妻子的爱中获得新生。因此,从微观的话语层面去解读,我们会发现《有赠》其实表达了爱对于生命的意义。

三、深层结构开掘:母爱般的包容与给予

从宏观视角来分析,《有赠》全诗有三次大的场景转化。第一段中的“沙漠”到第三段中的“小屋”,再到最后一段的“炼狱”,其中“沙漠”和“炼狱”是虚写,是象征和隐喻,而“小屋”是虚实结合的写法,在表层是指具体意象的房屋,而在潜层又是表现抽象概念的家。诗人将“小屋”置于“沙漠”与“炼狱”之间,产生了一种相悖的发展关系。诗人从“感情的沙漠”回到“洁净的小屋”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而从“洁净的小屋”进入“炼狱”显然变成一种消极的发展趋势。为什么由“沙漠”回归“小屋”的诗人却坠入了“炼狱”?

“感情的沙漠”是诗人“饥渴,劳累,困顿”真实处境的象征,也是诗人与妻子阔别重逢之前心境的隐喻;“炼狱”则是诗人在妻子“含泪微笑”的情感中“焚冶”自我灵魂的象征,也是诗人从妻子眼中获得新生的隐喻;由此“洁净的小屋”是诗人脱离寒冷孤寂的沙漠后接触到充溢温暖的小屋的象征,更是诗人从身体回归“小屋”到精神融入“家”的隐喻。这里表面上的荒谬其实是内在结构中符合逻辑的真实叙述,即“沙漠—小屋—炼狱”的表层结构陷入悖论的情感发展,实际上是对“反抗绝望—苦尽甘来—浴火重生”这一深层结构的阐释。正如布鲁克斯对理想诗歌语言的诠释:“悖论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⑤而在《有赠》的文本中我们又可以找到对“反抗绝望—苦尽甘来—浴火重生”这一深层结构的注解。诗歌第一段中的“我饥渴,劳累,困顿”是“反抗绝望”的起始点,感情的沙漠恶劣的环境及其对诗人精神上的摧残使得诗人奋起反抗绝望,而经历“饥渴,劳累,困顿”的过程又是诗人反抗绝望的征程。诗歌第六段的“一捧水就可以解救我的口渴”是对“苦尽甘来”的具体化、形象化书写。诗歌第八段的“你给了我力量、勇气和信心”又是对“浴火重生”的进一步诠释。

“我”之所以要“反抗绝望”,是因为“感情的沙漠”使“我”在灵魂深处留下了一片孤独和绝望的精神沙漠。从“苦尽甘来”到“浴火重生”,又是由于“我”通过妻子的温情、坚守、勇敢在精神的沙漠上发现了爱的绿荫。因而“反抗绝望—苦尽甘来—浴火重生”的历程便是妻子的爱对我生命的影响和改变过程。但是这里的爱究竟是什么样的爱,爱对于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回到诗歌文本中会发现诗人对这种爱有着形象、生动的抒写,在“苦尽甘来”的第四段里有这样一句:“我眯着眼——因为不能习惯光亮,也不能习惯你母亲般温存的眼睛。”可见诗人已经将妻子的这种爱描绘成伟大的母爱。无论是外在行为的“引路、掌着灯”,“倒茶、送水”,“你的手轻轻地握着我的”,还是内在精神上对“我”的接受、呵护、包容、无私给予,都真切地传达出妻子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是一种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只有母爱才可以无条件地接纳“我”这个“从感情的沙漠上来的旅客”,也只有母爱才有可能无私地包容“我”,握着我的手走向人生的长途,穿过蔑视的人群。在《有赠》这首歌颂爱情的诗歌中,诗人无疑将妻子对自己无私的爱上升到了母爱的高度。由此,妻子这种蕴含着母爱的爱情才可能包容一个被生活所抛弃的人,并赋予“我”新的生命和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曾卓先生在《从诗想起的》中已经说得很清楚,是送给他的夫人薛如茵的。⑥所以我们理应抛弃政治、革命的附加阐释,将这首诗最核心的对于爱的歌颂作为探讨中心。《有赠》是一首超越时代和信仰的爱情诗,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长久离家的人回到家后感受爱、顿悟生活的故事。曾卓先生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言诠释了人性中最伟大的爱情——像母爱一样无条件的爱,同时,也通过语言与修辞中的深层内涵歌颂了这种母爱般的爱情对于每个人的终极意义——无限的包容与无尽的给予。

[注 释]

①②③④绿原、牛汉:《白色花》,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表现母爱的诗句范文6

伴随着家庭的产生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原始公社的尊老和养老的美德,又通过尊敬和赡养父母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优良的风气在劳动人民的家庭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他们在共同劳动中树立起尊老爱幼的家庭伦常。劳动人民的子女深刻地体会到,是父母一生的辛苦劳动,才把自己直接扶养起来;通过父母的殷勤教育,才使自己学会了如何劳动,获得了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他们和父母在生活中共患难,共饥寒;父母子女,忧戚相关,相依为命。这样,就使他们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懂得劳动的甘苦,所以不能不热爱自己的父母;他们尝尽生活的艰辛,所以不能不关怀自己的双亲。他们对父母的敬爱,出于人类真挚的情感。我国有句古语说:“家贫出孝子”,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从我国古代传流下来的最早的诗篇中,可以看出,我国劳动人民对父母的真诚的关怀。“诗经”中有一首诗,叫做“凯风”。其中写到: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够劳!

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八,莫慰母心!

这首诗歌的大意说,温柔的春风,从南方吹来,吹到那幼小的业木上;幼小的业木长得很茂盛,而母亲却劳瘁了一生。声音清和而圆转的黄鸟,唱着令人愉快的歌;但我们这些子女们,却不能安慰慈母的心。“诗经”中还有一首诗歌,叫做“羽鸨”。这首诗描写了劳动人民因服征役怀念父母的心情。其中写到: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这首诗的大意说,鸨鸟在空中肃肃地飞翔,但落到有荆棘的业树上;为了替皇上打仗,自己不能种地打粮;有谁养活我的父母呢?悠悠的苍天啊!何时我能回到家乡?统治者为了保护个人的利益,使劳动人民不能赡养自己的父母,古代诗人控诉了这种不平。“诗经”中还有一首诗,叫“蓼莪”。这是一首哀悼父母的诗,诗中说: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

这首诗的大意说,父母劳瘁了一生,才把自己扶养成人。当我在幼儿的时候,父母怀抱着我;后来把我扶养大了,又教育着我;父母无时不照顾我,无处不体贴我。父母对我的成长付出了这末大的劳动,我用什末来报答父母的恩情呢!

以上这几首诗歌,是从民间来的,后来被搜集在“诗经”中。从这些动人心弦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尊敬老人和赡养父母是我国人民的优良道德传统,是我国劳动人民互助友爱的善良品质在家庭生活中的表

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