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制造业范例6篇

服装制造业

服装制造业范文1

论文关键词: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装备制造业

 

新时期,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已发展成为制造大国。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全部22个大类产品中有7个大类的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位,21个大类的市场份额均居世界前六位。但总体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停留在以生产制造为主体的模式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因此,如何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从世界范围内跨国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企业的最新动向来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相融合,制造服务业取代传统制造环节,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趋势。

一、制造服务业的基本内涵

制造服务业也可称为服务型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简要地说,就是指企业将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集成服务提供商。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说,就是将传统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围绕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前端和后端业务,开展专业服务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产品附加值,贯穿于生产全过程的制造服务业所创造的价值转型装备制造业,将超过实物生产所创造的价值。随着以产品制造为中心的制造业向服务增值延伸,制造业的结构也从以产品为中心迈向以提供产品和增值服务为中心,这是制造业走向高级化的重要标志。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而是将行为触角延伸至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

制造业服务化的形式广泛,可以简要地从产业链前端和后端加以分类,大致包括产业链前端的产品研发设计、市场研究、咨询服务等;产业链后端的零部件定制服务、集成服务提供商、整体解决方案、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交钥匙工程、再制造、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等。

二、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案例

从国际来看,制造服务业已成为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多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如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GE(通用电气公司)、NIKE(耐克)、ROLLS-ROYCE(罗尔斯-罗伊斯航空发动机公司)、米其林轮胎等,都已成功转型。

IBM曾经仅是硬件制造商,经过十余年的业务整合,现已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提供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众所周知,IBM已将其个人电脑硬件制造业务出售给中国联想等企业,而自身专注于IT服务。在IBM全球的营收体系中,目前大约有55%的收入来自IT服务免费论文。

GE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但一直以来进行并购重组和企业再造。2002年以来,通用电气公司逐渐退出了营业收入约500亿美元的业务,退出了几乎所有保险、材料、设备服务,以及增长缓慢的娱乐业和工业平台,但同时,与时俱进地发展了800亿美元的新业务,包括金融、生命科学、医疗信息技术和有线节目制作等高增长领域。通用已成为拥有基础设施、医疗、商务金融、NBC环球、工业、消费者金融等6个行业领先的业务集团,成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全球化企业。

NIKE是一个知名的运动品牌,但在生产上采取了虚拟化策略,所有产品都不由自己生产制造,而是外包给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的生产厂家,NIKE公司则主要集中人才、物力、财力开展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维护。因此,尽管耐克是制造业,但经营业务却是服务业。

ROLLS-ROYCE是著名的发动机公司,是波音、空客等大型飞机制造企业的供货商,ROLLS-ROYCE并不直接向他们出售发动机,而以“租用服务时间”的形式出售,并承诺在对方的租用时间段内,承担一切保养、维修和服务。发动机一旦出现故障,不是由飞机制造商或航空公司来修理,而是发动机公司在每个大型机场都驻有专人修理。ROLLS-ROYCE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公司民用发动机订单有80%都含有服务协议,服务收入达到公司总收入的55%以上。

米其林是知名的轮胎制造企业,但米其林并非简单地销售轮胎,而是引进驰加店作为服务策略,这是米其林集团在全球推出的轮胎零售服务网络品牌,拥有统一的店面形象和服务标准。在整洁明亮的零售店中,不仅摆放着米其林的轮胎和润滑油,还配有改装件、蓄电池、车内装饰、驾驶眼镜等多种与驾车相关的产品。在驰加店转型装备制造业,米其林除了提供轮胎更换、四轮定位、调位等简单服务外,还能提供快修保养、车辆清洗、汽车美容等服务。

综合上述案例来看,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亦即核心技术服务化。如IBM、ROLLS-ROYCE等,制造领域的领导地位是其产业拓展的根基,但其主营业务并非简单制造,而是向“制造—服务”转型,依托制造提供集成化的产品服务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如NIKE、米其林等,通过产业链重组,逐渐将企业的经营重心从加工制造转向诸如提供流程控制、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客户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从制造企业转型为服务提供商。二是战略转型发展服务业,亦即主营业务多元化。如GE等,原有的电器电子业务逐渐减少,医疗、金融等新兴高增长业务逐渐取而代之。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正是通过瞄准产业前沿,不断培育和发展新的业务部门,原有主营业务则逐渐萎缩并退出。

由于制造服务业对企业的规模和实力有较高的要求,并非所有制造业都能实现转型,制造服务业主要存在于大型企业集团和装备制造业领域。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多是采取第一种模式,通过核心技术服务化实现转型;而大型企业集团则可以采取第二种模式,通过不断发展新兴业务部门实现转型。

三、国内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在国内,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刚刚起步和较为新兴的领域,但已呈加速发展趋势。目前,已陆续有一些企业明确提出从传统制造领域向制造服务业转向。诸如,2010年10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明确提出,海尔将放弃大部分生产业务,采用外包的形式,并向服务业转型,把精力用在研发和渠道服务上;陕西鼓风机集团作为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已发展成为为冶金、石化、煤化工、电力、环保等行业提供大型动力装备系统问题解决方案的集成商和系统服务商,是我国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的一个标杆;徐州重工集团提出从工程机械产品提供商向工程机械方案提供商转型,还通过呼叫中心、售后服务和备品备件治理、远程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延长了产品价值链,逐步实现企业从产品制造向产品增值服务转型。近年来,一汽大众、宝钢、武钢等大企业集团原有的信息化部门,逐步成为独立运作的专业服务公司,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新的增长点。陆续出现了一汽启明、宝钢宝信、武钢自动化、东风东浦等一批典型制造服务企业,它们诞生于大型制造企业集团,在服务于母体企业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独立发展。一汽启明已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已成为汽车业IT第一品牌。

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我国已开始逐步认识到发展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性,并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转型装备制造业,特别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特别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到2012年,大型企业集团的现代制造服务业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以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确定的目标是,到2013年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收入在机械工业总收入中的比例明显提高,一部分大型骨干企业的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左右。

从地区层面来看,在2009年之前,上海就开展了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对一些大型制造企业中的服务业情况进行了调研评估,并明确判断“制造服务业实现了良好起步”。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即《上海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服务业工作方案》。上海还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拓展海外工程承包业务,形成工程设计、安装维修、再制造等增值服务,提升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级,促进企业从产品制造向系统解决方案供给商转变。近期已有更多地区意识到制造服务业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

2010年广州市黄浦区规划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集展示、贸易、仓储、物流、信息、培训、技术交流于一体的黄埔工程机械与基础零部件专业市场。黄埔工程机械与基础零部件专业市场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整机及基础零部件交易市场,并将按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和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思路,不仅要把工程机械和基础零部件的制造商、商、经销商全部吸引到园区里来,同时开展产品设计、检测、定制等配套服务。通过探索以新的理念和模式运作,致力于建设成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示范区免费论文。作为基础实力雄厚的东北老工业基地,2010年9月沈阳市政府组织召开了沈阳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论坛。沈阳将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新时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沈阳皇姑区,辟出1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沈阳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先导区,将其打造成为服务沈阳、辐射东北的集总部经济、研发设计、创新孵化、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制造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沈阳乃至东北发展制造服务业集聚区的首选之地。

尽管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开始逐步向制造服务业转型,但总体看来仍处于起步阶段。从上述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两种基本模式来看,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从制造环节向集成服务的延伸力度仍不足。我国一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有所增强,但在价值链延伸、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仍不足,为行业提供集成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的企业仍不多;另一方面,大型企业集团向新兴产业领域拓展和转型的力度仍不足。国内很多企业集团进入房地产业进行短期攫利的很多,但对于那些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医疗健康、消费、金融服务等新兴高增长领域,开拓的力度则明显不足。

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由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阶段所决定的。制造服务业对核心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只有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才能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但总体看来,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资金实力和行业话语权仍不足,难以提供行业独占性的产品和服务。这就决定了企业难以为用户真正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和交钥匙工程,而只能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另一方面转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不足。应当说,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最前沿,都在积极谋求转型升级。但拓展新兴业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短期内无法收回成本,而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包括技术的市场风险、技术开发风险、经营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多数企业难以预测和承受的。由此,导致企业在转型升级和发展制造服务业的过程中动力不足。

四、大力推进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

鉴于制造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且中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为此,需要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大型制造业集团和装备制造业领域制造服务业的发展,将其作为新时期推进产业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由于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大型制造业集团已逐步认识到向制造服务业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还有一个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需要将制造服务业作为新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纳入先进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它既是制造业的组成部分,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服务化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且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仅靠企业自筹资金解决难度很大,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银行低息贷款、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手段和金融信贷产品,为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金融支持。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引入风险投资基金,以达到分担风险的目的。

责任编辑:

服装制造业范文2

如何应对?面对服装行业的再次洗牌,我们的机会点在哪里?“寒冬”下,店铺数量还能否扩张?一边是外销市场的急剧下滑,一边是内销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且看本期专题――中国服装制造业往左走,往右走?

2008年几乎每个行业都在谈论着同一个话题“美国次贷危机”。这场金融海啸不仅重击了美国,随即震荡了欧洲、亚洲这些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面对缺少订单的抱怨,面对走品牌之路的困惑,中国的服装制造业未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服装制造业的危机

2008年服装制造业逝去了往日的辉煌,出口增幅从2006、2007年的十位数,下降到个位数。2009年的订单也并不乐观,2008年第104届广交会公布的数字首次出现意向签约缩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服装出口增幅的急速下滑?

(一) 出口服装价值链上游成本涨价,下游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削弱

制造环节:据美国Werner国际纺织权威统计,纺织服务业2008年在中国内地工资上涨达34%,沿海地区上涨达23%。2007-2008年原油价格暴涨不仅使化纤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也增加了陆路运输成本;煤炭引发的电力成本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负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产品离岸价格(FOB价)的上升。

贸易环节:油价的上涨提高了海路运输成本和空运成本,如果说这些成本是全球贸易商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换汇成本提高,就是我国贸易商需要单独面对,且需增加的付出了,以上都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对于采购环节的到岸价格(CIF价)相应上升。

采购环节:根据价格需求函数规律,价格升高,需求下降,采购商削减中国出口订单就成为必然。2008年1-11月中国服装出口已经由2006年同比增幅的28.2%,和2007年的22.2%,急跌至3.1%。

(二)中国服装制造业基地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后国力增强的必然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到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必然规律,从世界加工厂的英国,到美国、日本,再到60-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曾经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的接力棒。80年代后,这一接力棒传到了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服装制造业也必将会逐渐完成这一交递过程。

但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提升,以及金融海啸的挤压,最近2-3年是否能加速完成转移还是个问号。虽然美国在中国的服装进口自2004年增幅已经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向越南、以色列进口增幅强劲,似乎转移的苗头已经开始,但制造业转移需要国家政局稳定,劳动力密集,同时要求要素资源价格低,交通便利,而印巴冲突、巴以交火、泰国政局的尘埃未定等无疑都会给国际产业转移蒙上阴影。

同时,中国对外出口的下降导致很多外贸服装制造企业面临窘境。失业的危机或许能使人力成本回落,原油价格的下跌、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也可减轻贸易环节的压力,但在中国消费者尚未达到全部富裕之前,服装制造业的转移是否能与美国次贷危机同步还要打上一个问号。但此时国内服装制造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盲目扩大产能,只会给企业带来后患。

(三)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导致多个国家需求下降

从2008年1-10月我国服装出口市场的统计来看,同比增幅除大洋洲有1.3%的增长外,亚洲增幅减少16%,欧洲增幅减少4.4%;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同比分别为-29%,-11.8%和-5.4%。但整体市场需求趋势仍需在未来3-5年内才可探出底线,而在这之前采购商无疑都会谨慎订货,成衣制造企业订单的萎缩在未来也就不可避免。

日前中国政府通过对美元汇率的调整,使得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两天跌停,就这一动作,最近,国外分析人士都在猜测中国政府可能会通过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手段促进出口。但个人认为,如果中国服装出口的减量是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各个市场需求回落的话,人民币贬值的做法则不一定能够起到促进服装出口的目的。

服装出口市场与商品分类分析

(一)出口市场分析

2008年服装制造业在一片订单难拿的声音中落幕,在尚不清楚各个公司2009年获得的订单到底差距多大时,先就2008年1-11月的同比数据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各个市场存在的危险和机会。

首先,如图1所示,从2008年1-11月中国服装出口到各大洲的排序来看,一如以往,在不考虑美元汇率变化因素的情况下,其中亚洲出口订单以日本为主,香港次之。对日本服装出口额一直是保持上升趋势,只是份额在下降;香港更多的是做转口贸易,其2005年至2007年出口额的增长,在2008年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需求减少,也可能是其转口贸易的功能在萎缩。

欧盟是对欧洲主要的出口对象,出口额2006年以来逐年上升,其所占份额也是逐年上涨,2008年欧盟二十七国占我国对欧洲出口比重达77.5%,比2006年增加了近22个百分点。

北美作为中国服装出口订单来源的第三大市场,其中美国所占比重超过80%。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回落1.1%。

其次,图2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数,2005-2008年1-11月各细分市场的变化情况。

由合计数据可见,2008年出口总体还是保持增长,但增幅急速回落;从细分市场来看,亚洲增幅回落;欧洲市场增幅依旧;北美市场下滑应该是导致增幅大幅放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美国的下滑仅1.1%,由此可见,更大的影响来源于北美市场的其他国家。

(二)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透过对欧盟二十七国和美国的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我们力求在出口中规避危险,迎接机会。

1)棉制服装

由图3至图6可见,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市场,棉制服装的价格趋于平稳,需求依然增加。

2)丝制服装

由图7至图10可以看出,我国丝织产品出口,美国市场大幅下滑,价格却有所上升,表明高品质丝绸制衣成为仅存的出口产品;而欧盟对丝制品、针织产品2008年下滑至接近2005年的市场份额,价格基本稳定,丝织、梭织产品在欧盟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双双微幅上扬,值得关注。

3)毛制产品

对于毛制服装,美国市场价格小幅上扬,针织品需求有些许下降,梭织品2007年增幅较大,2008年趋于平稳;对于欧盟,毛制品价格趋于稳定,而需求旺盛。

4)化纤制品

参考图15至图18,可以看出,化纤制品在美国市场需求在2007年有所增加,2008年保持平稳,价格也基本稳定;而欧盟需求量则呈上升趋势,针织品价格微涨,梭织品价格稳定。

5)毛皮、皮革制品

仅以图19、图20对美国和欧盟毛皮革制品的趋势图进行说明(毛皮、皮革趋势类似)。

欧美市场自2006年以来,毛皮、皮革及毛皮革制品的需求量都呈迅速下降趋势,但价格却迅速上升,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只有能生产此类高品质产品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希望。

服装制造业出路何在

透过以上分析,对于中国服装制造企业的出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销市场仍存在机会点

对于单纯的出口服装制造企业,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产能是否与国外市场商品需求结构趋势相吻合;二是考虑客户市场开发的侧重点。

2005-2008年1-11月出口市场商品结构分析显示:

1) 对于加工针织服装的企业:

棉制针织服装需求还有上升,增长需求在欧洲;

丝制针织服装需求下滑;

毛制针织服装需求上升空间较棉制高,新增需求体现于欧洲市场;

化纤制针织服装需求增幅和棉制趋同,增长市场也在欧洲。

2) 对于加工梭织服装的企业:

棉制梭织服装有上升需求,新增市场在欧洲,美国市场略降;

丝制梭织服装市场需求总体下降,仅高品质丝绸制造有生存空间;

毛制梭制服装市场需求增量略高,新增市场在欧洲;

化纤制梭织服装增量不大,新增数量也在欧洲;

毛皮并皮革制服装需求下滑迅速,只有高品质产品能够有生存机会。

由以上分析,2009年,出口服装加工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还要核查企业的加工设备,审视员工的加工技能水平,及时进行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调整,同时补充员工所需的技能培训,以与市场需求能力接轨,唯有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

对于制造业向周边国家的推移,2008年阿迪达斯、耐克新工厂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倾向,美国对越南订单的增长也显露出些许端倪。但如果这些国家的政局稳定性不能得到基本解决,采购商的订单和国际服装制造业新工厂的大投资规划都将成为泡影。反观国内企业也是一样,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方向不明盲动的结果只能是泛化危险,最终加速制造业的转移,从而坐失良机。

(二) 企业转型的两条出路

1) 服装加工市场由外需转向内需

一方面,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服装业将会成为下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服装零售业的零售额增长率分别为:2004年18.7%,2005年19.6%,2006年19.2%,2007年28.7%,因此外需加工企业向内需市场转移有其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看似内需市场的品牌几乎都有自己稳定的供货商,但订单交期的不稳定和加工品质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产品交期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这个季节性很强的产品的销售业绩和库存问题,处置不当,将会引发现金流周转危机,最终威胁企业生存;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装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需要把握好自己的产品品质,从而留住和发展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目前,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服装批零企业普遍渴望提高的方面。因此,外转内也有机会,并且后续几年服装制造企业间也会在竞争中迎来洗牌。但生产外销低档产品的企业如不改进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巨大的产能恐怕难以在国内市场释放。

2)倾力打造品牌,开发市场渠道,在价值链中肥水内流,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

美国哈佛研究院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

首先,就总成本领先而言,我们知道,在产业价值链中,下游企业的采购价不仅包含上游企业的成本,还包含它的利润。服装制造业自己打造品牌的优势在于在总成本领先方面可以省略服装采购商为制造商提供的利润,获得总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发展了多年的批零企业来说,其劣势在于销售渠道和设计队伍匮乏。因此,转做品牌的企业需要在渠道以及人才的队伍搭建上下足功夫。

根据笔者的经验,经历过品牌创业阶段的职业经理人通常比只掌握成熟品牌运营的职业经理人更适合打造新品牌;“市场”设计师比“艺术”设计师更适合快速服装品牌的需求。此外,万不可忽视的是专业的服装数据分析师,他可以说是服装运营的战术指导顾问。

其次,就差异化而言,服装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设计、面料以及营销服务上,但就前两个方面而言,就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暂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因此可以在后者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差异化。

再次,目标集中。笔者曾与一位男装品牌的总经理交谈,当问及他的服装是给什么人穿时,其回答是18到65岁的男士。依此回答,这个品牌只能做很普通的款式,因为他要适应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男性消费者,也就因此失去了特点。同时,将自己挤入竞争最为激烈的服装批零大卖场,这种卖场难以表达品牌形象,更难以凝聚稳定的消费群体,要想脱颖而出可谓难上加难。

反观各个批发市场的企业,他们通常不做品牌梦,而是在踏踏实实地做“贴牌”加工,很多人正是在这里挖掘着第一桶金。

而外贸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利用自己这些年来的资本积累打造品牌,因此做细分市场的品牌优势更容易体现。中国人口众多,任何一个专一的细分市场都很难被一个企业的产能所消化,专一为这个细分市场做好服务,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品牌也就更易获得集中差异化优势。

服装制造业范文3

关键词:技术孵化;金融扶持;高附加值;技术成果产业化

一、科技服务业现状分析

科技服务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现代技术和分析研究方法等,通过提供专业技术手段、科技培训、技术孵化、科技鉴证、科技金融等手段向区域内其他产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型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增值高、消耗少的新型高端服务业态,最早出现于19实际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并在此后的200年里逐渐发展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科技服务业最初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调整兴起的,2005年我国将其列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四大类。3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势头,新的服务内容、服务业态、服务模式不断的涌现出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地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服务业更是逐渐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但总体上我国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地区(包括山西)的科技服务业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科技服务业存在着品牌知名度不够、复合型人才紧缺等问题,推动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科技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升级途径

在科技服务业兴起之前,很多的研发设计部门是装备制造业生产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组合方式能够缩短从研发设计到生产的过程,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提高企业的效率有着显著的效果。但随着装备制造业市场的竞争剧烈化,其发展对研发设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设计企业需要以更宽广的视角来审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从整个行业以及技术的发展来梳理其发展目标和任务。研发设计部门从原来的生产企业中分离纳入新的科技服务业,能够同时为整个行业提供研发创新服务,对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技服务业能够有效的推动其他行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型发展。装备制造业属于高附加值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装备制造业的各个方面对技术的需求都日渐提高,因此该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科技服务业可以通过提供技术孵化、科技培训等手段为进入企业提供必要的科技扶持,增强新进企业的存活率和技术竞争力,有效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

科技服务业能够提高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效率。近年来,山西省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近2000项,其中易于推广的装备制造业相关研究成果更是不少,但是由于缺乏科技中介的有效引导,大量的民间资本不能及时的投入到新型产品的开发生产中,导致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下。科技服务业通过其技术转移服务、科技金融服务能通过技术孵化等手段有效的将资本流入到新产品的研发生产中,及时的将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的目的,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升级目标。

三、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山西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最早起源于1898年太原机器局,在山西的发展已有近120年的历史。经过120年的发展,山西省的装备制造业逐渐发展成为包括金属制造业、通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等多种种类齐全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截至2014年底,全省大中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1144家,涉及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能源采掘冶炼等多个领域。

自2012年以来,受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以煤炭为主导产业的山西省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传统的能源型经济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但作为山西省第四大支柱性产业的装备制造业仍停留在产品初加工阶段,与广东、上海等装备制造业强省相比规模仍然较小,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有限。以2014年为例,山西省全年装备制造业生产总值约432.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8.54%,远低于同期上海和广东的水平。

目前来看,山西省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的倾向。从2014年广东、上海以及山西三个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总产值来看,除了电子设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中所占比重处于较高地位以外,山西省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在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中占比远超过广东和上海的同期水平。究其原因,也是由于山西省重化工业发展的雄厚基础以及多年来山西省能源型经济的导向所致,使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侧重能源开采和冶炼等。

2.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能发挥主导作用的企业较少,产业集中度较低。文中通过计算各行业区位熵来衡量山西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水平,通过对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山西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结果(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我省装备制造业中各行业的区位熵指数都小于1,说明我省装备制造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远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仍然较低。

3.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近年来,山西省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14年全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数达到1283项,开发经费大400880万元,销售收入达3335692万元,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在开发数、研发费用和销售收入方面都超过总数的50%。但与广东上海等地相比,我省装备制造业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仍处于劣势,省内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强度还有待提高。从行业来看,我省的电子设备、通用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创新投入相对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科技服务业为其提供科技扶持。

四、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要以促进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升级为目的,提升省内支柱产业的主导力量。

科技服务业要加强与高校和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是否实用、前沿是决定装备制造业附加值高低的重要标准,科技服务业要依托自身优势将高校科研成果通过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实现技术成果转化。此外还要重点依照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加大信息技术网络的建设,搭建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平台。

科技服务业合理配置研发资源,重点为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具有高附加值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扶持和融资途径;利用科技服务业的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等工具,降低科研成果转化成本、提高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要支持省内低附加值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发展,扭转山西省装备制造业中出现的侧重能源开采冶炼的现状。

科技服务业要加强与中小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合作。目前我省装备制造业存在众多的中小型企业,要充分利用科技服务业的融资优势和技术优势,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融资障碍,促进中小装备制造企业的扩大发展,提升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度,实现山西省装备制造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马莉.中山市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9).

服装制造业范文4

参考温州等县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福绵人建立了本地的服装协会,此举有利于服装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避免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握紧拳头一致对外”。另外,最近一支由个体户代表、退休职工组成的义务监督队现身于“裤子之都”各成衣加工厂,这支监督队主要是对各成衣厂生产条件、安全状况、工人权益进行监督,从而督促各厂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安全意识,遵纪守法。

三、福绵服装企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改善方法

在当地政府的努力下,福绵的服装产业取得了巨大发展,我社会实践小组通过采访,调查问卷等形式,结合调查分析结果分析,福绵服装产业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集中体现在:

(一)企业创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

而且,调查结果表明:

1、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信息化建设方案,是众多福绵服装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2、大部分企业仍没有制定出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战略性的生产发展指导,这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二)企业从业人员素质总体偏低,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缺乏

企业经营业主以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居多

,企业职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高级服装设计人才更是奇缺,企业之间争夺高水平服装设计师和熟练技工,人才流动过于频繁,致使产品质量不稳定。另外,企业缺乏高级的复合型管理经营人才,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不利于企业的管理和生产。

(三) (一)加强企业的品牌培养观念,实施品牌战略

福绵企业在来料加工生产的同时,还要努力开创自己的技术风格和服装品牌:一方面,小企业应注意在量和质的基础上,争创品牌;另一方面,在现有企业品牌的基础上,加强对品牌的保护措施,实现现有品牌的优势再造,注重大众品牌的培育和品位提升。以企业的经济实力、设计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及准确的品牌定位,抢注商标,争创名牌。

同时,政府也有义务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等方式,为福绵服装业加大力度打造“裤子之都”,实现并发挥“福绵裤”这一总体品牌的集群效应。从而使福绵服装业由加工贸易向品牌效益产业升级,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高层次服装业。

(二)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实现技术创新

一方面,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引进高级人才。主要包括高级服装设计师和高层次的复合型精英人才等。福绵成衣制造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福绵也是成以制造的最大务工人员输出地之一,据统计,在广东、江浙沿海一带的成衣人员有数十万人,他们的培训程度较高,其中不乏高级的服装制造和设计的技术人员,如果福绵服装业能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提供的待遇够高,考虑到福绵本地物价优势明显和乡土情节等因素,相信会有大批的在外务工人员返乡进厂。

服装制造业范文5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生态群落;动力机制;产业融合

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对应,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产生的,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其本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因信息产业和信息化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如,计算机和软件服务、移动通信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现代物流服务等新兴部门。另一类是通过应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和提升的传统服务业。如,通信业、信息咨询、金融服务业等。

一、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形成的机理

生态群落是占居一定空间、生活在特定区域或自然环境中的有相似自然资源需求的一组互相依赖的种群的集合体,是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是指由相关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及其关联集群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形成的类似自然生态圈内互为作用、能量循环的持续发展的产业集群部落。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的构成除现代服务业、相关产业或机构、供应商外,还包括群落所在地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其中,现代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中的优势种群企业,在群落中处于核心地位,直接给市场提供服务产品或服务过程,并接收市场的反馈信息。其中,相关条件包括为现代服务业提供科技、人才、金融、信息等服务的企业,一般不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相关机构包括行业协会、研发机构或咨询机构等;政策环境是指政府关于产业及区域的政策法规;人文环境指现代服务企业聚集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氛围;基础设施是指包括道路、通信、电力和安全等条件。

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形成的根本动力是群落各集群成员内利益的驱动,使供给、需求和市场等各方都可在群落中获取最优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群落内可生成更高的市场份额。以工业设计行业为例,消费者一般会选择多家设计企业比较,消费者搜寻次数越多、范围越广,则越可能获得“最低价格”和“最优质量”。因此,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不仅降低了买家的搜寻成本,而且引发了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及该行业的上下游配套市场,这些市场的形成有助于平抑服务生产的不确定性风险,从而吸引更多的买家进入,进而为群落带来更大的市场成交量。二是群落内可使用更便利的基础设施。以较低的成本利用群落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是现代服务业群落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使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得以分摊而获得较低成本。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决定企业的集聚不仅是出于物料的考虑,而是更依赖信息、技术和人力等知识要素的资源禀赋,集聚使群落规模不断扩大。三是群落内可获得更利好的政策及人文关怀。出于扶持产业的考虑,政府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巩固现代服务业群落内的集聚优势,而相应舆论和文化的积极氛围也提供了生态群落发展的土壤。

现实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的逐渐深化,经济效率不仅受生产活动本身的生产率状况的影响,更取决于不同生产活动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度。在适度的产业规模限度内,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内各组织的运营成本与其栖生群落规模的大小、密度的疏密呈反向相关。

现代服务业生态群落的模式主要有:

(一)市场内生性群落。它是由大量专业化的中小公司组成的行业网络,优点是专业化和创新潜力大,缺点是面临经济环境变化时适应能力差。市场内生性群落是基于特定区域内的行业特征而长期自发形成的专业性行业集群。如,中央商务区内的金融、财务、会计、法务等公司集群。

(二)政府主导型群落。它是由政府主导的大企业集团为核心并吸附大量中小公司而形成的企业集群。它具有轴心性和柔性优势,但整个群落依赖关键大企业的绩效。如,以第一汽车集团、沈阳一机床集团为内核形成的设计研发、包装、物流、销售、金融等相关企业。

(三)联盟协作型群落。它是由集群外部的跨地域同行业集群因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区域性联盟协作群落组织。群落与群落之间相对独立,往往因具体的合作项目而联动,因项目的终结而松散。其优点是具有成本优势和跨区域的资源整合优势,缺点是协作效率不高。如,以大庆油田、吉化和大连石化公司为支撑的石化产业群落中的科研联合攻关协作体、现代物流业,以哈药集团、通化东宝、吉林敖东为核心的北方药业集群中的现代经销企业等。

二、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群落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系是从“专业分工”到“优势互补”,再到“产业融合”的过程。目前,两生态群落正走向密切联动的融合关系。

(一)现代服务业正在构成装备制造业生产中间投入的关键要素。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要素大量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边界趋向融合。装备制造业需要现代服务业的有效供给,现代服务业的持续供给保障了装备制造业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本身具有知识经济的特征,相关服务体系不仅要配置传统资源要素,更重要的是配置现代知识要素。装备制造业的先进性需要现代服务业中的优秀人力资源作为支撑,需要永续的技术创新作为核心动力,需要高效畅通的信息化不断推动,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的新路子。

(二)装备制造业的活动外置带动了现代新兴服务业发展。企业活动外置指企业从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将一些原来属于企业内部的职能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的行为,或是取消使用原来由企业内部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转向使用由企业外部更加专业化的组织所提供的资源或服务的行为。促使“企业活动外置”有两个因素:首先,技术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使购买外部服务比内部更先进和经济。如现代服务业中的法律、会计与金融等专门服务,从市场购买不仅低成本而且更优质。其次,信息和物流的迅捷及价格的下降最终导致专业服务市场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成本下降,这更符合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生态融合发展给两个产业群落都带来持续积极的影响,两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恰如生物界的植被圈和动物圈一样天然融合、繁衍生息。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两业融合”的战略选择

现代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走生态群落的发展方向符合全球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在一定范围内的“两业融合”十分必要且意义长远。东北三省的资源禀赋特征和空间分布从南至北依次形成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辽东半岛南部、辽宁中部、吉林中南部和黑龙江南部四个特色区域。合理选择“两业融合”的实现形式,有利于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实现东北经济的协调发展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生态融合的产业倍增效应、资本集聚效应、产业带动效应、消费拉动效应、税收上缴效应和就业吸纳效应,充分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城市产业带”的强聚散能力。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政府间合作。进一步发挥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统领作用,制定好“两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各省市政府间的合作,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出台“两业”协调发展行动纲要,消除地区、行业、部门的障碍,以市场为导向,按地域间产业开发和协调性原则,整合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

(二)完善现代化服务业支撑体系。从发展产业链的角度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教育培训、研发设计、工程物流、地产会展等多种形式的现代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服务支撑体系,提高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度。

(三)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以“鞍钢”为核心的精品钢材产业集群;以大连港为龙头的临港产业集群;以哈尔滨为轴心建设部级发电成套设备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以长春为中心,以沈阳基础装备制造、哈尔滨动力设备制造、大连机车制造为支撑,建设国家汽车工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以大连为基地建设国家船舶制造研发和产业化中心、东北地区计算机软件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中心。

服装制造业范文6

从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服装生产、销售和出口贸易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2012年度初步遏制下滑萎缩趋势,经济结构筑底缓慢恢复,效益盘整震荡,四季度拉平全年下滑幅度,上海纺织制造行业整体经济效益开始瘦身。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有858家,比9月末增加10家企业。年末,全行业从业人员19.3万人,比9月末减少3000人左右,同比下降7.2%。其中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529家,同比下降1.7%。从业人员13.3万人,比第三季度减少3000人左右,同比下降9.1%。

工业总产值、现价销售产值盘旋回落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15.25亿元,同比下降6.2%。其中纺织服装制造完成工业总产值507.44亿元,同比下降7.3%;其中由于生产量同比下降5.9%,影响工业总产值减少32.01亿元,由于品种结构变化,产值体系中平均价格下降1.5%,影响总产值减少7.99亿元,二项因素共同影响工业总产值减少39.99亿元。全年生产制造服装50441.4万件,同比下降5.9%,其中针织服装生产制造26624.6万件,同比下降8.4%,其中生产制造梭织服装23816.7万件,同比下降3.1%。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完成现价销售产值818.26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纺织服装制造完成现价销售产值514.08亿元,同比下降3.6%。其中由于销售量同比增长0.7%,影响现价销售产值增长3.66亿元,由于品种结构变化,现价销售产值体系中平均价格下降2.9%,影响现价销售产值减少15.47亿元,二项因素共同影响现价销售产值减少19.13亿元。2012年末服装制造行业销售服装52011.3万件,同比下降0.7%,其中针织服装销售27379.3万件,同比下降3.6%,梭织服装销售24632.0万件,同比增长2.7%。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企业工业产品产销率为100.4%,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工业产品产销率为101.3%,同比增长3.9个百分点。

出货值紧缩下滑

全球经济危机仍然处在后期持续烦嚣忧郁阶段,经济大国复苏疲软引发各地社会动荡不安。区域性的社会生活水平相对饱和,趋于维持低消费,社会消费总量出现相对部分萎缩,商品库存积压严重。2012年第四季度对日出口量急速下滑,影响全年度服装出口贸易经济指标。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行业实现出货值215.71亿元,同比下降9.5%。完成出货率26.4%,同比下降1.6%。其中纺织服装制造实现出货值135.78亿元,同比下降12.0%。完成出货率26.4%,同比下降2.5%。

经济效益萎缩瘦幅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行业在吸收消化前期能源价位过高、原材料、劳动力成本通胀各种不利影响下,经济环境开始释放和缓解,产品结构中价格增长因素出现转机,并呈现价格指数下滑趋势。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利润总额同步下滑,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三项费用支出上升,经济效益整体萎缩瘦幅。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1.34亿元,同比下降7.7%。其中,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6.59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由于销售量同比下降0.7%,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减少3.82亿元;其中由于品种结构变化,平均销售价格下降6.5%,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减少37.71亿元,二项因素共同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减少41.53亿元。

2012年,上海纺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成本649.92亿元,同比下降8.2%。其中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成本394.62亿元,同比下降7.5%。其中由于销售量同比下降0.7%,影响主营业务成本减少2.81亿元;其中由于品种结构变化,平均成本价格下降31.3%,影响主营业务成本减少29.33亿元,二项因素共同影响主营业务成本减少32.14亿元。

2012年,上海纺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税金总额75.86亿元,同比下降19.5%。其中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企业实现利润税金总额55.05亿元,同比下降19.9%。2012年第四季度,上海纺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税金总额21.72亿元,本季度环比增长18.3%,同比下降31.4%。其中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企业实现利润税金总额14.79亿元,本季度环比增长26.2%,同比下降27.6%。

资产略增负债略降

2012年末,上海纺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资产总计为818.09亿元,同比增长0.2%。负债总计为401.43亿元,同比下降2.3%。资产负债率为49.1%,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其中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资产总计为492.85亿元,同比增长1.0%。负债总计为259.34亿元,同比下降1.0%。资产负债率为52.6%,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上海纺织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变化比较平稳,资产负债率小幅下降,但是,区域性的异地投资生产服装服饰已经逐步推进,固定资产闲置开始有扩张趋势。制造企业营运中的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三项费用的快速增长,应交增值税的增加,导致流动资金周转放缓,同时也束缚了服装制造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前期劳动力成本类型几年提升过快,原材料成本增长过急,挤压了企业生存空间。

结构失衡困扰行业长期发展

从目前掌握的统计资料显示,上海纺织制造行业企业生存空间复杂,各种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困扰着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其中由于国际区域性服装消费市场对中国采购从相对萎缩过渡到绝对萎缩,国内部分服装生产总量相对社会消费总量出现过剩;国内服装面料市场原材料普遍提升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致使国内服装销售成本过快增长;消费市场销售价格通胀持续蔓延,社会消费增长趋缓,导致产成品资金、应收账款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三项费用快速增长,因而导致流动资金周转放缓,束缚了服装制造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拓。同时,隐藏在服装商品量绝对过剩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我们所生产制造的服装产品,在使用的原材料与在社会需求上存在结构的失衡,缺乏应有的长效的社会环保意识。

从目前的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上海纺织服装制造行业盈利模式正在逐步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参差不齐,生产规模萎缩和调整产品结构,盈利事态逐渐趋于瘦身阶段。销售利润率、销售利税率、人均利税总额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上一篇廉政建设述职

下一篇企业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