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例6篇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1

一.比赛引导,经典诵读走进校园

为提高广大师生对经典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引导大家诵读经典,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比赛活动:中小学生普通话美文朗诵比赛;“走向世界的青岛”普通话诗文朗诵、演讲、小品大赛;“2008百年奥运・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等比赛,以中小学学生为主要对象组织比赛;“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小学师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以中小学师生为对象;“庆祝建国60周年―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比赛”,以《弟子归》《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论语》《老子》等为主要内容,参赛对象发展为全体学生;教师技能大练兵经典诵读比赛,诵读面扩展到教师;“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普通话大赛”,参赛形式为教师集体,诵读面为全体教师。

一系列比赛引导着广大师生去读经典、背经典、研究经典,经典诵读从学生到老师,从个体到集体,从一个点发展到一个面,一步步走进了校园。

二.特色引领,经典诵读走进师生

知其形容易,关键要会其意。为使经典诵读走进师生,我们提出将经典诵读与书香校园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创建经典诵读特色示范校,推动经典诵读深入开展。

(一)利用传统节日举行不同内容的诵读比赛,以比赛推动活动开展。如: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诵读比赛、端午节背古诗比赛,国庆节爱国主义朗诵比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朗诵比赛,推普周朗诵比赛等。

(二)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校常规工作,每天固定早读或午读时间诵读10――20分钟。

(三)规定了经典诵读篇目。《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百家姓》《论语》《弟子规》等成为大多数学校的必读篇目。

(四)充分认识到环境氛围的重要性,有计划地创设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墙壁绘制经典古诗词等内容,既美化环境又创设了经典诵读的浓厚氛围。

(五)结合规范汉字书写开展写经典的活动。在开展规范汉字书写练习时将经典纳入书写范围,形成写经典的氛围。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读书有感征文、“品经典悟人生手抄报”、古诗词配画、古诗阅读卡、经典故事我来画、“经典古诗文名句默写积累”、“经典名句内容知多少知识竞赛等。形成经典诵、写、讲的热潮。

三.科研引路,经典诵读走进课堂

(一)召开全市经典诵读经验交流现场会

经典诵读特色学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了经典诵读特色交流。灰埠小学的一听、二看、三抄、四赛,突出经典诵读与日常生活结合;实验小学的“三竞赛”、“六评比”,突出经典诵读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双语学校的“状元之赛”“榜眼之赛”“探花之赛”,突出经典诵读评价机制;厦门路小学的班级自查评比会、全校互评互比会、年终总结表彰会三个会,突出经典诵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大泽山小学的“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特色教育模式,突出了经典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大疃小学的研读《弟子规》,探索学生自主化管理的模式,则凸显了经典诵读与学生发展相结合。

特色交流为全市经典诵读的开展提供了参考点和着眼点,使学有目标、做有方向,经典诵读得以扎实开展。

(二)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总结近几年来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经验,指导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教学设计,如何开发经典诵读资源,如何进行经典诵读活动展示。引导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开展经典诵读的做法、解决问题的对策、面临的困惑进行交流,智慧共享。

课题研讨的主要内容有:教师经典诵读观摩课、学生经典诵读成果展示课、学生经典诵读艺术成果展示、教师经典诵读经验沙龙、学校经典诵读情况交流及下一段工作要求。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诵读;课堂教学;误区;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C-0043-02

一、中职经典诵读教学的误区

(一)误把诵读当作朗读

朱自清先生认为:“诵读是独自一个人默读或朗诵,或者向一些朋友朗诵。”而在当前中职经典诵读教学中,关于对经典诵读含义的解读,许多教师只是把诵读简单地理解为朗读,没有认识到诵读的形式与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出声地朗读、朗诵、背诵、也可以不出声地默读,甚至可以是唱读──吟诵,误把诵读当作朗读。

(二)误把诵读时不求甚解当成死记硬背

不求甚解是指读书时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作为学习经典的一种方法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不求甚解”错误地理解成了经典不需教师的指导,只需让学生反复读、反复背即可,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误把不求甚解当成了死记硬背。但帮助中职生大致梳理经典内容,在对经典作品背景、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诵读经典,会加强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像儿童读经那样,让中职生在对经典作品完全不解的基础上一遍遍地死读、死背是没有意义的。

(三)误把经典诵读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

在经典诵读中,许多教师常常把经典诵读教学等同于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教学,诵读的教学目的还是为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着重对学生进行经典中字词的讲解、句意的分析,一些教师对经典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不了解诵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缺少指导学生沉潜经典、反复诵读的意识,只是专注于经典作品的翻译,误把经典诵读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

二、中职经典诵读教学实施建议

(一)转变诵读观念,提升教师认识

中职学校长期以来,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多局限在与就业有关的教学内容上,不再主动关注其他的教学资源,很多语文教师知识面狭窄,尤其在经典诵读教学方面,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能力偏弱。对于这种情况,学校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应专题讲座渗透诵读教育观;可以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举行座谈会,介绍进行经典诵读教学的经验与感想体会;还可以指派教师到经典诵读教学开展得比较成熟的学校考察与学习。总之,通过各种方式深化教师的经典诵读意识,转变诵读教学观念。

(二)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诵读效果

经典诵读教学绝非是领着学生反复机械地读经典,也不是给学生翻译经典,经典诵读教学的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朗读、朗诵、背诵等读书方法,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可以作为经典诵读的重要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诵读形式的设计,各种诵读方法恰到好处运用,帮学生学习经典。可以把范读、自读、齐读、引读、跟读、领读等诵读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经典诵读教学,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起来而没有朗读指导”,要通过指导学生诵读的语气、语调、节奏、感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经典作品的涵义与作者的情感。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涵咏法进行。可以指导学生在诵读经典作品后,将直观感受,对作品的鉴赏,情感的共鸣,以及质疑与批评,用简短的语言批注;还可以由教师提出几个可以引起学生思考与争鸣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与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由师生点评总结。

总之,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经典作品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经典诵读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教学手段,辅助诵读教学

在经典诵读教学中,除了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经典诵读,也可以适时选用其他手段辅助经典诵读教学。比如,在经典中,有一些作品特别适合表演,可以让学生把其编成短剧、小品、歌曲,并与乐器演奏,舞蹈表演,独唱与合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表现经典的背景、作者的故事、经典作品的主要内容。另外,可以让学生每天在经典抄录本上抄写诵读的经典作品,要求边抄边读或抄后诵读,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与记忆。当然,在经典诵读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制作经典学习手抄报、制作诗配画、书写经典书法作品,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经典的成果,促使学生深层次学习经典与运用经典。

(四)开展诵读活动,拓展诵读途径

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巧妙地把学生学习经典与各种各样活动结合起来,拓展诵读途径。例如,通过制作经典诵读读书卡、开展经典读书会,举办经典背诵擂台赛、发放经典诵读积分卡、颁发经典诵读考级证等活动,经教师适当、合理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经典诵读;认知过程;教学策略

一、小学阶段经典诵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伴随着经典诵读活动的展开,关于经典诵读教学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差距,在经典诵读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不得要领,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笔者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查阅分析以及实习期间的观察访谈,总结出当前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对经典的认识不够,背诵困难

在访谈中我发现,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往往乐于读而害怕背,甚至有一些非常喜欢经典诵读的学生也觉得背诵是一大难题。经典诵读追求利用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期背诵大量经典,从而达到在反复的诵读中接受文化熏陶的目的,因而其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要求较低。但小学生本身理解能力较弱,加上教师缺乏指导,这就造成他们对背诵的内容缺乏最基本的认识,甚至有二年级学生在诵读杜牧的《清明》一诗时不知道诗文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事情。理解不了就造成他们背诵费劲,背得快,忘得也快。在实习期间我发现经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学生当天会背了,第二天老师忘记及时检查,学生自己也不会自觉地复习,等过上几天老师检查时就全忘了。照此进行的经典诵读活动,违背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降低了小学生背诵经典的兴趣,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教师对诵读的目标模糊,指导不力

因为经典诵读对理解的要求不高,所以很多教师就只关注学生记忆的情况,而不关注其他方面的教育价值,诵读的目标就仅仅局限在记忆上,忽视了其在开发智力、培养品德、强化民族意识和提升审美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大部分学生都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有口无心地念着经,根本不能认真体会这些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味,更别提从中培养良好品德、提升爱国意识、传承民族文化了。经典诵读只是不强调逐字逐句地落实诗文的意思,但是对诗文的大意及情感、意境的感知还是必要的,可是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却缺乏指导。在调查中我发现高年级学段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甚至不加以讲解就让学生盲目地背诵,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对所背内容一知半解,长此以往,根本无法使经典诵读发挥多元教育价值的作用。

二、基于小学生经典诵读认知机制的教学策略

1.把握经典作品的形象美

图像是小学生经典诵读的认知对象,因此,帮助小学生体会经典作品的形象美,可以让他们即使不理解诗文,也能获得对作品的初步感悟与理解。小学生在认知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诗文中几个鲜明的意象来想象画面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帮助他们抓住这些意象,展开合理想象,做到以下两点即可。(1)以点带面抓意象。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诗文的重点意象,但又不能孤立地看,要把它放在诗文的背景中去体会。如教学《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可以补充诗人遭排挤被迫出塞的背景,体会“孤烟”与“落日”出现的整体情境。(2)捕捉诗文色彩。小学生总是喜欢五颜六色的东西,不少写景的诗文都因色彩而有了生命,抓住色彩有利于丰富诗文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美。

2.把握经典作品的情意美

情感是小学生经典诵读的认知对象,因此,帮助小学生体会经典作品的情意美,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体会经典的情意,发挥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情意美的把握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来品悟作品情意。小学生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根据经典诵读的内容,精心营造出形象、生动的情境和氛围,带领学生进入“诗境”,感受“诗意”,那学生就能与诗文作者进行情感的沟通,使艰深、枯燥的经典变得可知可感,不需完全理解也能有所体悟了。

3.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其认知结构

诗文的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文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教师可以在诵读前就提供给学生适当的背景信息,也可以让学生自行查阅。例如,要求小学生寻找“你最喜爱的诗人”,让他们通过探寻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趣闻、成才故事或悲凉人生,之后进行总结展示,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他们的相关知识。小学生如能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及时提取相关的语言修辞与诗文体裁知识,就能有效地提高诵读效率,这主要依靠教师平时在正规的古诗文教学中的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注重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整理,让学生记诵;同时,随篇补充诗文体裁的相关知识,明确何种体裁传达何种情感,进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认识,遇到时不假思索就能提取。

个人生活情感体验是小学生感性认识的来源,也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继续完善生活情感知识的储备并积极调用。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经典诵读;德育;应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现代的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看待问题比较片面,但是又很逆反,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家庭和学校比较关注的问题。教育实践经验证明,经典诵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学校特意以北山中学初二(10)班、初二(15)班和初二(20)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在他们之间率先实行经典诵读,以便在学校范围内全面展开。

一、经典诵读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出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尔雅的品质。同样的,在中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首先,古时候的经典隐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立足于我们的社会;其次,在学生中进行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总之,学习经典诵读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平,教会学生如何开阔视野,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经典诵读在德育中的具体运用

1.经典诵读的内容要保证原汁原味

我国的传统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覆盖领域广阔,在学校进行经典内容诵读时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德育发展形成的内容。比如,有学者认为《三字经》中孟母三迁过于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成长不利。其实这种做法大可不必,我们学习经典,让学生经典诵读就是应该尊重经典原文的思想,保证诵读的内容是原汁原味的,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结合当今社会形势以及学校现实特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教育。

2.经典诵读的内容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

在经典诵读时一定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德育形式,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和探求知识的愿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国学经典的感染和熏陶,在班级文化建设上结合经典诵读内容和学生作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布置,既可以增加学生对经典诵读内容的感受体会,也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班级的主人翁责任感;另外,也可在校园的文化长廊里张贴有关经典诵读内容,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也可以使学生在这种全校浓厚的文化德育信息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2)各科学科领域的强化渗透。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语文、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各方面内容。学校也可以结合这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进行教育。比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篇对学生进行德育。在体育课跳绳等活动项目时可以结合《三字经》或者《弟子规》等让学生边跳边读,进行德育渗透。总之,学校要加强各个学科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强化渗透,确保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在班级管理中深化国学经典

班级管理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班级管理的前提,在班级管理中,可以依据国学经典,丰富班会内容,在我国的经典中《三字经》《弟子规》中有许多优秀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它们在“忠、孝、礼、仁、义、智”等方面都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良好道德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些诵读内容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把这些必备的道德素质细化于自己的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像“凡出言,信为先,过能改,归于无”等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信誉教育的典型,教育学生要忠诚待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再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通过这些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明白光有远大的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自己的实际努力等。通过这种活动可以使“仁、义、礼、智、信”等慢慢转化为自己的班级文化。总之,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利用国学经典诵读等其他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4.在社会实践中升华经典诵读

学校要紧紧围绕通过经典诵读加强德育这个主题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比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在此期间选择一天作为“经典诵读日”展开各种民俗活动,诗词歌赋诵读比赛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营造一种浓厚的诵读氛围;另外,经典诵读里面还有许多记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诗篇,比如,勤劳简朴、勤学好问的美好品质;中华民族共同抵抗外来入侵者的爱国情怀;以及尊老爱幼、忠孝节义、威武不屈等许多崇高品质,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财富,使学生从小就具有“民族情结”,通过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浸润、熏染,养我中华浩然之气,育我民族精神之魂,传承民族精神。总之,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5.经典诵读活动要以德育德,螺旋上升

纵观我们的传统德育课堂,教师说得多,学生听得多,但结果却是学生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变和进取,而经典诵读活动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以德育德,使学生的德育呈螺旋上升趋势,并且在活动中重在学生自己感悟、体会。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要把经典诵读作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突破口,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心底扎根,让其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积累的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总之,在当今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把继承诵读历史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起来,严格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坚定信念,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晓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1(11).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5

一、课题实施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经典文化更是灿若星河,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吟诵经典,可以启迪心智,净化灵魂,感悟人生。同时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汉语言水平、思维能力、识记能力和文化素质都大有裨益。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由于现当代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越来越少,致使大部分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诵读经典诗文,根据学生实际,我校经过严谨的分析和论证,于2010年4月提出了题为《读古典经文,净心灵热土,努力提高学生识字和阅读能力》的课题申请。县教育局审查立题后,本校于2010年9月适时启动了“读经工程”。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

小学启蒙教育过程中经典诗文的阅读、诵读训练,对于积累经典诗文,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管理与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经典诗文的诵读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管理引航

1.成立领导机构,确定实验班级(三至六年级,每个年级的1班、2班)是实施“读经工程”的组织保证。校长担任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其他行政人员及实验班的语、数教师为成员。周一至周五每天中午14:05―14:25实验班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并由一名课题组领导成员对实验班级进行逐一评估。

2.校园处处展经典是实施“读经工程”的环境保证。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让校园一砖一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

3.周测评、月总结是实施“读经工程”的质量保证。每周星期一利用课间操时间对实验班分年级进行集体背诵、抽个人背诵、默写等项内容的测评。每月进行一次“读经工程”工作小结,指出存在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以上措施,全校师生用智慧和汗水共同创建一个充满古韵的现代校园环境,使大家置身在诗意盎然的温润氛围中,随时受到经典的熏陶和感染。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校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挖掘教材,实现“法”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其次结合各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校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一脉馨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经典名言。

2.引导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校实验班教师主要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

(1)表演背。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此法多用于低中年级学生。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小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兴趣。从而促使其背得快,记得牢。

(2)据意背。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引导学生据意背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3)据时背。是根据经典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达到流畅记忆。这种形式为学生引领了路子,为大量地背诵奠定了基础。

(4)创设情境背。学生背诵时,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一种吟诵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地背诵。创设情境背诵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它能创构诗境,造成特有的心理氛围,从而促进背诵。

(5)集体背与个人背。集体背时,同学们声音整齐洪亮,充分体现了经典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语言美,当学生能背诵时,给予表扬;当学生背诵不熟练时,给予提示及鼓励。

3.开展活动,实现“趣”的激发

心理学家指出,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经典诗文诵读训练的关键是动之以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开展活动,为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1)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针对不同年段开展竞赛。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从经典美文中汲取营养,规范言行,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学经典,知礼仪,守法纪”知识竞赛,可结合诵读内容讲述礼仪及法纪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等。

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诵读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致盎然。在学习生活中会引用经典诗文已成为学生们最引以为豪的行为。

三、课题实施的成果

(一)小荷初露尖尖角――学生收获颇多

经典诗文的背诵已然成为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时尚,处处可见学生手捧唐诗宋词的身影,时时可闻他们珠玉落盘的诵读。学生们汲取了许多历史的、文化的精髓,作文水平明显提高;讲文明礼仪的学生越来越多;民族自豪感也越来越强。

(二)墙内开花墙外香――家长积极支持

我校的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引起了家长的强烈关注,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们喜上眉梢。他们也加入到孩子的诵读活动中,手捧经典,有滋有味地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品味,让书香飘满家庭。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6

“国学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二、活动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特举办此项比赛;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系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举办“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鞍山小学的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  厚实之学  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组织机构

成立鞍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组长:李鑫明

副组长:

成员:**

袁朝华及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1、参赛时间:11月9日(如遇下雨则另行通知)

2、参赛对象:1-9年级全体学生;

3、参赛内容:

⑴规定内容:1至3年级集体脱稿朗诵《三字经》;4至9年级集体脱稿朗诵《弟子规》中的一则(总叙和亲仁两则除外)。

⑵自选内容:每班自选一个节目,节目内容不限,但必须是国学经典。

4、比赛形式:

(1)规定内容以班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

(2)自选内容统一规定不能只是采取单一的集体诵读形式,必须要有艺术表演形式。

4、着装要求

服装统一,整齐大方

五、工作人员名单及分工

1、总指挥:

2、具体事务协调:

3、具体分工及负责人

⑴活动主持:

⑵场地器材组:

⑶场务:

⑷奖品组:

⑸摄影组:

⑹医务组:

⑺安全保卫:

⑻成绩汇总:

⑼奖状书写:

⑽评委组:

⑾校园安保:

六、安全及工作要求

⑴为保障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请每位班主任教师高度重视,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节目有配乐的班级请在11月1日前将所选音乐准备好,交到白晓燕处,以便汇总。

⑵“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班班主任在活动当天要负责本班学生方阵的安全,自始至终守护好本班学生,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活动开始前,各班班主任要清点本班参加活动的人数,特别是确实未参加活动的学生,班主任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其未到校的原因,如实做好记载。

⑶所有学生要自始至终参加完比赛活动,中途不得离开;各班要安排一名学生安全员配合班主任管理本班安全。

⑷安全负责

各班安全由各班班主任及各班安全员负责

⑸活动进(退)场顺序:

活动当天各班进(退)场时,均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班主任带队逐个进(退)场,请各位班主任务必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严防出现不安全事故。

⑹各班班主任教育学生在观看节目期间,请保持场地卫生及会场纪律;活动结束后,各班安排学生打扫好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并把板凳端回教室。

⑺此次活动需要用到的器材设备请与袁朝华老师联系。

⑻当天值周领导及值日教师负责此次活动全场安全领导工作和突发性时间的处置工作。

七、活动程序

⒈工作人员及评委到位。

⒉奏国歌、升国旗。

⒊李鑫明校长宣布活动开始并致辞。

⒋评委组长张泽元老师宣读评分规则。

⒌活动开始。

⒍活动结束。

⒎颁奖仪式。

八、评分标准:

使用100分制,两个节目分开评分,每个班级的最后得分为两个节目的平均分。具体细则如下:

1、诵读内容为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体裁不限,格调积极向上。(10分)

2、仪表仪态(共20分)

1)服装统一,整齐大方;(5分)

2)精神饱满,姿态自然大方;(5分)

3)表演能与朗诵融为一体;(5分)

4)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5分)

3.精神面貌(共15分)

1)精神饱满、昂扬,充分展示活力与朝气。(5分)

2)集体配合协调(10分)

4.创新(共15分)

1)表演者使用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0分)

2)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适当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5分)

5.朗诵技巧(共40分)

1)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10分)

2)朗诵熟练,声音洪亮,能够脱稿;(5分)

3)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作品节奏,韵律明显(10分)

4)能正确把握作品内涵,声请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10分)

5)很好地把握时间,每个节目控制在3—5分钟之内。(5分)

九、评比奖励办法

全校所有班级拉通排名,不再分年段设奖。奖励设置如下: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秀奖。

十、其余未尽事宜待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