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业知识范例6篇

医学专业知识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幼儿保健教师医学专业知识基本能力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该现状一直牵动着的心,为贯彻落实发动全社会要共同呵护好孩子眼睛的重要指示精神,2018年8月30日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强调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人事部会同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完善中小学和高校校医、保健教师和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政策。《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出台,强调了中小学幼儿园保健教师的社会作用,提高了保健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了保健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幼儿园的保健教师呢?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为了不辜负国家呵护好孩子眼睛的期望、能有效发动家庭、社会、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幼儿园保健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专业知识及能力。

一、医学专业知识及与之相应的保健保育要点

保健教师必须熟知幼儿的生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合理安排组织幼儿的各种活动,区别健康与疾病,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定期体格测量,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检测和评价,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对肥胖儿、体弱儿、视力异常的儿童进行专案管理,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如婴幼儿运动系统生长发育特点:骨骼生长迅速,骨骼总数比成人多,骨骼弹性大、柔软易弯曲,头部骨骼尚未发育好,脊柱生理弯曲逐渐形成、腕骨出现并钙化,足弓尚未形成,肌肉力量小,运动逐渐协调。婴幼儿运动系统的保健保育要点:注意培养婴幼儿的各种正确坐姿,包括坐、立、行等。合理组织婴幼儿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促进婴幼儿骨骼和肌肉的发育。让婴幼儿经常晒太阳,促进身体对钙、磷和维生素D的吸收。婴幼儿的衣服和鞋子应宽松适度,以利于婴幼儿动作发展和骨骼发育。加强安全防护意识,预防婴幼儿骨折脱臼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再如婴幼儿眼的生长发育特点:婴幼儿5岁前有生理性远视,婴幼儿晶状体调节能力强,对环境因素较敏感,眼球发育不成熟,眼肌易疲劳巩膜柔弱眼球易拉长。外界不良的环境因素易致伤害,造成近视或弱视。婴幼儿眼的保健保育要点为:科学采光和照明。在读书、写字时光线应来自身体的左上方,幼儿用眼时间不能过长。注意维生素A及其他营养素的补充;指导幼儿保持眼部清洁,不用手揉眼,实行一人一巾。加强安全教育,预防眼外伤,不玩有危险的物品,如沙子、大头针等。熟知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熟知消毒知识、意外伤害的简易处理,如扭伤、器官异物、出血等,掌握胸外心脏按压急救方法的操作,具备与医学专业相对应的卫生医疗资格证。

二、营养学知识及其保健保育要点

婴幼儿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儿童的咀嚼能力、胃容量、消化能力等各组织系统尚不完善,与其对营养素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矛盾,儿童期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状况会影响其一生的素质与健康,儿童不具备选择和调配食物的能力,保健教师在为儿童制定带量食谱时,先要熟知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微量元素的来源,膳食纤维的选择等,多选择当季食材,少选择或不选择反季节食材,食材品种要多样化,平衡膳食,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保健保育要点:选用的食物原料应新鲜、优质,易于烧煮。洗涤和切配符合卫生要求和儿童年龄特点。科学烹调减少营养素损失。烹调食物注意色、香、味、形吸引儿童的兴趣,符合儿童口味。制定科学合理带量食谱,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营养师资格证。

三、教育、教学组织能力

保健教师需要制定符合全园且可执行的卫生保健计划,并能按照计划落实到位。保健教师在对幼儿、教职员工、家长等不同年龄段、不同的知识层次、不同的社会角色的群体进行宣教、培训科学育儿、生理心理健康、疾病防控、食物营养等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时,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宣教方法才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他人。如对幼儿进行“全国爱牙日”口腔保健授课时,需要准备口腔医生、牙齿、蛀虫、牙膏、牙刷等教具,以游戏活动为主,激起孩子参与该课程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孩子爱护牙齿的意识,自觉养成早晚要刷牙的良好习惯。健康宣教、培训及卫生保健工作的总结、分析和提炼需要保健教师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需要保健教师具备教师资格证。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 辨证论治 知识体系; 中医学

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中显示出神奇的魅力。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育至今未能形成一个以一贯之、易学易教的完整课程知识体系,加之教学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学活动虽然面面俱到,但都浅尝辄止,难以致用,教改的呼声很高。我们依据教育认知结构理论和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借鉴其它院校和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构架的成功经验,对《中医学》旧的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优化,使之更适合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依据

1.1 《中医学》教学调查反馈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如何优化,就此问题,我们设计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问卷调查表”,向在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生及走上临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归纳问卷调查答卷,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1.1 《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存在的问题现在使用的第七版《中医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课程设计和教材内容基本上是按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针灸学和临床各科等学科构成来编写的,内容大体相当于中医院校4年专业基础和专业课课程的缩写版。只注重知识内容本身的结构性,人为将知识分割成孤立的一块一块,而忽视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难以全局把握知识面,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中医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1.2 《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教学应改进的方面应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病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该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本领。

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

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1.2 教育认知结构理论[1]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的快速增长和非均衡的发展,人与知识的关系的主题由“发现知识”、“占有知识”转向“探寻和建构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去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强调知识的不确定性、开放性、复杂性和转化性变革,主张学生主动地自我构建。

1.2.1 杜威的研究杜威在1902年首次提出教材心理化,即在设计科目的组织结构时,既要考虑科目内容中各部分学习内容之间本身固有的逻辑联系,也不能违背学生的发展心理和学习心理特点。

1.2.2 泰勒的研究著名教育学家泰勒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1.2.3 皮亚杰的研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并非是学生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并且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具有社会性。

1.3 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由于对归纳人体生理、病理属性的“阴阳”概念有“道、器”的不同,对“人”的认知层次也就有“道、器”的不同。古人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引用于医学领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有四时阴阳的变化,作为天地中的人也应顺应其变化。许多古代名医以《阴阳大论》(即王冰在注《素问》时补入的“七篇大论”)为圭臬,讲求“五运六气”“天人合一”。此处的阴阳应该是“道”这个层次的阴阳,是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气”。如果我们能够像张仲景那样见微知著,察色按脉,“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做一名神医当然更好。但这需要数十年的经验历练,甚至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未能入其法门,更别说像我们这些西医学子们。后世众多医家临床诊疗虽然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但辨证论治多是以个体在天地人三才相互作用后的反应状态(“象”)为依据的。此时,用以归纳对立双方属性的“阴阳”与具体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结合后,即具体语境下的所谓阴阳已有特定的内涵,如阴虚阳虚、阴盛阳盛、阴水阳水、阴黄阳黄、阴暑阳暑等等都是有所指的,已经属于“器”这个层次的阴阳了,是可以用虚实二纲来统领的,如阴虚阳虚为虚、阴盛阳盛为实。

另外,由于古人对病、证、病—证关系认识的局限性,在病证归类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辨证体系,给中医学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自仲景首创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以来,历代医家将中医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对辨证体系进行补充完善,现已有八九种辨证方法。然细研之后,对证候本质特征的共同认知,不外定性与定位二者,实质则为(正)虚、(邪)实二字。《内经》“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首开病机辨证的先河。

我们认为,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就必须按西医院校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整合课程内容,使这些知识具有系统性。以虚实二纲为主线,层层展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待学生们有时间、有经验后再从“道”的角度探究。这比较符合我们西医学生的思维惯性,不失为学好中医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2 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原则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涉及十大方面的内容,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笔者认为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2]。

2.1 系统性和形成性相结合的原则中医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围绕着辨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的逻辑性与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逻辑性相统一。

2.1.1 从感性材料入手,初步建立中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课程一般在本科3年级开始,学生已经较全面地接受了西医理论,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如果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去让学生转变思维惯性很难,但从扶正祛邪、补虚泻实的角度切入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1.2 选择“虚实二纲”这根主线索,指导学生感知,形成知识网络 有关补虚泻实观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后,也就抓住了构建知识体系的主线索,指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去学习,就能理顺学习和知识的关系,减小理解知识的难度,同时使所学的知识紧紧围绕主线索,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知识网络。

2.1.3 综合归纳,提炼知识体系,使之更系统化在每一部分内容教学的最后,应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以“虚实二纲”这条主线索为主,其它线索为辅进行各章复习,使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化和一般化,这样既提高了概括归纳能力,深化了有关的中医学观点,又巩固了知识,使知识体系的结构更严谨,条理更清楚。

2.2 简要性和序列性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时,要抓住主要矛盾,以浅显易懂且贯通全体的主线索(即知识内部的主要逻辑关系)构建主知识链,然后再以次要线索(或在学习中逐渐显现的线索)为导引,进行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引伸出分枝链条,做到“节上生枝,枝上生叶”,形成多级知识链,围绕主知识链连成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

我们以虚实二纲为主线逐层展开,再层层分解,例如,讲“寒证”时,先简介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然后从外感和内生两方面展开:常用药物——证型——理法方药——案例;再以“方”为次线索,介绍重点药物——药对——方根——加减——类方证析——临床应用——中成药。对重要经方,如桂枝汤等,不仅列出汤头歌诀要求同学熟记;而且列出相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条文,使学生不仅会“病机辨证”,而且会“方证辨证”。每节课制定教学目标,宁精勿滥,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常达变、能学会用。

2.3 科学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实际教学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既要准确合理,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保证科学性,又要简单明了、灵活多样,具有趣味性,符合易读、易懂、易联想的特点。讲绪论课时,用“蘑菇理论”、“鸡蛋理论”和“之化之变理论”比较成功地转化了学生的思维惯式。假设人是木头,要想长出蘑菇,至少要两个条件:菌种和环境,西医擅长于杀灭菌种,中医擅长于改善环境。环境改变,什么菌也不长。环境不改变,蘑菇菌种杀灭了,还会长金针菇。这就是中医的“体质辨治法”。西医是鸡生蛋,天经地义。病因导致疾病,病因与疾病是因果关系,消灭病因就能治病。中医是蛋生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鸡信息+蛋信息+一定条件。中医的发展经历了“药——症状、方——类病、方——方证”三个阶段,最后才由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中医的证候包含了“类病信息+病机信息”[3],也就是说,中医的“方”即可以“方证相应施治”,也可以“病机辨证论治”,但又必须因人、因地、因时。中医是象医学,关注的重点在“之化之变”后的征象……通过对比,使大家对“中医是什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3 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实践

任何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而且意味着知识体系的重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是教学秩序的需要,更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前提。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做如下调整,加工、改造、提炼、补充。

3.1 优化调整授课安排体系,包括要素及要素间的联系方式两方面。优化《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首先要明确这门课程所应介绍的知识要素、知识结构及其体系特征。同时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数如下(总时数72节):

基础理论22课时。其中绪论3(课时,下同),藏象(包括经络)9,阴阳五行2,四诊4,治则治法1,方药基础3;病机辨证体系36课时。其中虚(阴阳气血)6,寒6,火(热、温暑)7,燥1,湿(痰、饮、水)8,风2,瘀2,郁2,积2;理论拓展14课时。其中PBL教学8,针灸推拿6。

3.1.1 加强绪论课的引导作用绪论课开了3 个学时,除了重点介绍四大经典,还专门补充伤寒、金匮、温病的历史沿革与历史地位,通过中医各家学说的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以虚实二纲为主线统领的病机“辨证论治树”。

3.1.2 简化阴阳五行学说只要求同学们把阴阳五行当作中医归类的“属性”来理解就行了,不要将学生引入玄学的“黑洞”。

3.1.3 增补中医发病学使学生从外环境因素和内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发生、传变和转归,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因素、精神状态对病症的影响,对习惯于“病因——疾病”单一线性思维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可以使他们对疾病的认知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模式转变。

3.1.4 简化针灸推拿教学针灸推拿教学重在技能操作,故只用2节理论课重点介绍取穴方法、特定穴和经外奇穴的功用,以及常用配穴原则。对具体腧穴采用挂图让学生自学,针灸手法让学生课后练习。4节实践课重点检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1.5 开放中药标本室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减少中药学习的时间。

3.2 以虚实二纲为主线统领病机辨证体系[4]辨证是指医生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过四诊合参将收集的证候条分缕析为“类病信息”“病机信息”和“兼症信息”三大证据并作出明确诊断的过程。类病信息可以根据类病的“纲症”来确定,而对病机信息则需认真加以辨别。前人从实践中发现某些类同的证候与某一病性或某一部位的功能失调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归纳于某一病性或某一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常的范围内,通过辨析发病后机体的偏性偏态便可为制方用药提供依据。病机十九条以病性和病位充实虚实二纲,开创了病机辨证的先河。我们根据《内经》要旨,以病性为经、以病位为纬,将正虚分为:气、血、阴、阳、精、津亏虚,邪实分为“风、寒、暑、湿(痰、饮)、燥、火(热、温)、瘀、郁、积、虫”等,同时将虚实与脏腑经络气血相联系对证候进行辨析。辨出这些东西就明白了疾病的病机,也就抓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可以用药物(食疗、针灸等)来治疗了。本人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发现,以正虚邪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层层展开,环环紧扣,不仅可以包罗几乎现有的各种辨证方法,而且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被他们接受和掌握。

3.3 拓展《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当中医“辨证论治树”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后,要不断添枝加叶,使之更加茂盛。一是推荐一批好的书籍供同学们课外阅读,如中医新课堂丛书、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中医百日通丛书等;二是推荐一批优秀中医网站供同学们参考,如环球中医网、中医名家网、爱爱医网等;三是开展中医学讲座,针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需要,精选具有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各科病种,冠以西医病名,介绍中医药诊疗知识。治法除介绍辨证论治汤方外,还介绍常用中成药、中药注射剂、单方验方、针灸疗法、外治法、饮食疗法等;四是理论联系临床,注重实践操作,开展PBL拓展教学,强化临床技能训练。

通过以上措施,优化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适应了广大学生拓展知识、掌握实用技术的要求,全班50名学生中90%以上掌握了基本的辨证方法、60个汤头、90个常用中成药,懂得如何给患者和家人提供简单的医疗和保健建议,并会用针灸、推拿和拔罐等处理一般身体不适,基本达到了新世纪医学人才必备中医的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洁真.构建中师生物学知识体系的原则[J].广西教育,2000,10:44.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3

一、知识管理与医学护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管理学领域,自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以后,知识管理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知识管理是以人为核心,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为中心,采用一定的技术,指导组织对知识进行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系统方法。[2]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系统方法,其更加注重人际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和协作等过程,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3]在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视知识为最重要的资源,力求做到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作出最恰当的决策。[4]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技能”的建设提供了一套管理的理念和思路。

2、医学护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与知识管理

对于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等医学院校来说,知识就是学习的核心竞争力。护理技能培训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很多护理技能是通过长时间的操作而积累成的,属于教师本身的隐性知识,也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所在。因此,如何在教学、培训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这些护理技能,便成了教学的难点。对“隐性知识”的挖掘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护理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如果能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挖掘出更多的隐形知识,通过共享、使用、创新,形成学校的知识资源,提升知识的价值。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知识管理对高等医学院校核心竞争力形成过程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角色。

二、医学护理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1、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技能培训中教师知识资源管理现状

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技能培训的教师拥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在对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中,核心的知识、技能(主要指隐性知识,如经验、技巧等知识)是通过他们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甚至是手把手的方式进行,这些知识、技能是教师的隐性知识,是没有记载的。在现实的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 教师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导致他的知识只能为他自己所用,根本就谈不上资源共享。也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隐性知识、技能不但得不到创新,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逐渐的流失,这对学校来说是一大损失,长此以往还会减弱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技能培训中学生知识资源管理现状

(1)大量知识技能以隐性方式存在,造成学习资源的严重浪费。医学生护理技能培训知识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隐性护理技能的培训,也称为隐性资源的浪费。一方面表现在学生个体的浪费,学生缺乏对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认识,无法悉知自身的隐性技能,在交流中不能顺利的表述本该值得别人学习或借鉴的技能;第二,没有形成反思、总结的习惯,导致个体中许多宝贵的隐性知识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又被遗忘,没有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利用率大大降低;第三,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分散性,缺乏统一的共享平台,很多个体隐性知识资源相对孤立,未能被合理的整合、共享,致使部分学生“渴死在丰富的资源群体中”,造成严重的浪费。

(2)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共享程度低,阻碍新知识的创造。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共享程度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来说造成很大的阻碍,不利于进一步发展。知识共享是一个群体之间共同分享个体独有知识的过程,使个体独有知识从个体向群提转变。[5]其中,此处指的的知识共享,是指在医护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隐性知识技能的相互分享,个体隐性知识群体化,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积累知识的同时自身能量的释放。一方面,存储在学生个体内部的隐性知识与个体的生活、个性特征等有关,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他人感知,继而发挥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个体利益考虑,故意隐藏自己的知识,在交流中不愿意进行共享,导致知识不能再群体之间顺利分享,等等原因阻碍新知识的创造。

(3)知识资源随着学生个体的流动,会造成固有知识资源的流失。知识资源的价值体现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而且新价值是来源于不断的实践,没有具体使用,其价值就会贬值,更严重者会流失。高校是学生短暂停留的知识园地,在这里学生经过学习、实践,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会随着学生个体的差异,随机的形成并集中在不同学生身上,由于缺乏系统的加工,没有得到有机的整合,导致这些积累起的技能、经验随着学生毕业的流动而弱化、流失。这些弱化、流失的的知识资源是经过个体学习、总结加工后整合出来的宝贵资源,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新知识、技能初步形成,学生就面临着毕业,导致有效的知识资源很难交流、共享、保存,造成知识资源流失严重。

三、知识管理带来的启示

1、构建学校知识库,加强教师经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共享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建设。教师是学校有力的资源保障。教师个体之间存储着丰富的知识资源,学校要勇于挖掘、开发校本资源。政策上,从学校层面制定相关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共享自身资源,技术上,积极引进新技术,开发学校总的知识库,收集教师教学、科研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为教师协同探究提供平台技术保障。通过动态积累,逐步挖掘,建立起校本知识库的长效机制,在知识共享,相互促进的同时,也逐步形成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应用相关知识管理工具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1)建立实践社团,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技能知识来源于理论,高于理论,是理论升华的产品,可以直接进行实践。在护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就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实践团队。组建以“共享知识、互帮互助”为原则的大学生实践团队,在团队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使相互之间彼此信任,到达个体之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团队组建初期,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团队的目的是“共享知识、互帮互助”,通过个体彼此间知识的交流获得新的知识。以宿舍为单位建设,就是一种很好的团队式。医学专业技能来源于理论相关知识,但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实践、强化,最终理解后形成自己的隐性知识。以宿舍为单位的实践团队,为医学专业技能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无压力、无障碍的宿舍环境中,学生可以相互彼此之间互相操作、交流、共同成长。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之间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共享,实现新知识的创新,让现有知识的价值得到提升。

(2)建立知识地图,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布鲁克斯提出了知识地图的概念,为知识管理的应用提供看新的方法。知识地图是一个向导,显示知识的种类、程度、拥有者及其具体位置、知识之间的关系等,但是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知识的集合,这是知识地图不同于以往信息工具的最突出的一点。[6]医学专业技能的培训既注重理论的梳理、理解,更讲究实践的操作。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范围内,学生很难完成大量技能的“精通”学习,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弥补学习的不足,是各位医学生共同面临的话题。在此只是地图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案。利做好的用知识地图,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让学习者找到疑难知识的源头,通过彼此的交流,加强自身知识的获取,消除医学专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无从求助的焦虑感。在知识地图指引的交流中,发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有利于学生个体之间隐性知识的共享。另一方面,知识地图的指引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主动学习的行为习惯,在遇到疑难知识的时候,通过知识地图可以快速寻找到知识信息,最终寻找到帮助的源头。无数知识资源汇集在知识地图中,为初学者、遇到问题者提供帮助,很好的解决了求助无门、知识岁人员流动而流失等教学难题。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4

1 内容和方法

1.1调研内容:①美容医学咨询岗位人才需求及来源;②美容医学咨询岗位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现状;③岗位对医学美容咨询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2调研对象:有过咨询经历的求美者、医学美容专家、医疗美容机构负责人、科室负责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科室美容医师、科室护士、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同类院校专业负责人。

1.3调研方法:从2010年3月开始,以问卷调查法为主:通过前期的初步访谈调研,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以电子邮件、当面作答的方式,每份问卷含四张表格,,结果按百分比统计:问卷一:“美容医学咨询岗位人才需求调查”; 问卷二:“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知识能力素质第三方评价调查”;问卷三:“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自我评价调查”,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纬度进行评价,非常不满意为1分,不满意为2分,一般为3分,满意为4分,非常满意为5分;问卷四:“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查”,含三个纬度50条项目评价,不需要为1分,无所谓为2分,一般需要为3分,需要为4分,非常需要为5分。共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2份,回收率87.33%。

1.4对比分析:依据目前从事医疗美容咨询的人员来源情况,选择医师、护士、无医学背景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职教育背景的四类人员作为典型样本,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5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ll.0作为数据分析工具,Microsoft Excel 2000作为数据统计工具。

2 结果

2.1医学美容机构对美容医学咨询师的需求调查结果见表1。

2.2岗位对医学美容咨询人才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评价分值4分以上的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服务礼仪知识”、 “美容新技术知识”、“ 基础医学知识”、“美容解剖学知识”、“美容化妆品药物仪器知识”、“皮肤护理知识”、“美容皮肤治疗知识”、“美容外科与护理知识”、“医学美学设计技巧”、“接听电话技巧”、“网络咨询技巧”、“口头信息沟通技巧”、“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会谈的技巧”、“与医师沟通的技巧”、“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关心和尊重求美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敬业精神”、“良好的亲和力”、“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灵活的应变能力”;评价分值在2分以下的有“自然科学知识”、“外语知识”、“美容牙科知识”、“化妆造型知识”和“书面信息沟通技巧”等。其中“良好的外貌”并不在4分以上,得分仅在2.861分,在专业素质得分占前三位的是“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3 讨论

“美容医学咨询”是以人际沟通学、美容心理学、人体美学与容貌分析、医疗美容技术等学科为基础,以提高美容医学临床工作的服务质量,提高美容效果,增加营销力,防止纠纷发生为目的的美容医学人文应用学科,也是临床美容的重要技能[3-4]。该学科是美容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5-6]。所以有必要对美容医学咨询岗位的现状及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做一调查,为更好的培养该专业人才、岗位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3.1从美容医学咨询岗位需求来看:本调查结果显示,美容医学咨询师岗位在大多数公立医院专门设立,而咨询工作主要由医师和护士承担,对专门的美容医学咨询师需求很小。而民营整形美容机构对美容医学咨询师的需求很高,现场咨询和网络咨询需求都达到95%以上。

3.2从美容医学咨询师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看:专业知识方面-对基础医学知识、美容解剖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容外科与护理知识、美容皮肤治疗知识等要求较高,在4分以上,而对外语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化妆造型知识要求不高,这可能与目前服务对象以国内求美者为主,他们觉得没必要强求能够阅读外文文献。在50项条目看,无论医院管理者、求美者、医师和护士等都对美容医学咨询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素质方面强调有灵活的应变、能吃苦耐劳等,而对外貌并无太高的要求,分值低于4分。

3.3从美容医学咨询师来源来对比分析岗位能力、知识和素质现状: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背景的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略低于专业医师,这可能是医疗美容技术的教育使之医疗美容知识及其相关知识更全面,而作为咨询的专业医师由于其分工明确细致,更为专业化,对美容医学咨询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相对来说,其专业知识方面的满意率明显高于护士及无医学教育背景的医学美容咨询师。在美容医学咨询专业能力方面,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背景的人员满意率远远高于护士和医师,但略低于无医学教育背景的人员,这可能与这些人员在校学习期间偏重于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而对咨询沟通交流的实践训练较少有关。在美容医学咨询专业素质方面,医疗美容技术教育背景的人员满意率与护士较为接近,远远高于无医学教育背景的人员。这可能与在校系统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因此,本文认为:美容医学咨询人员应经过医疗美容专业规范教育,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素质,合格后才能进入美容医学咨询岗位。

[参考文献]

[1]刘 菡,尹卫民,唐 宁.美容医学咨询与沟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4-5.

[2]郑建惠,汪丽萍.整形美容咨询工作的开展及咨询病例情况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1):95-97.

[3]姜淑华,陈 虹,单 晶.美容外科的咨询及技巧[J]. 中国实用医药,2010, 5(17):260-261.

[4]王晶茹,张高坤,林 英.女性整形美容术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美容医学,2012, 11(3):510.

[5]潘正英,周先利,李 旎,等.整形美容手术者常见心理特点及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820-1821.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 西医诊断学; 教学调查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心理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和压力。心理因素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躯体疾病患者都兼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转归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医院越来越需要由临床医生和具有医学知识基础的心理咨询师来共同诊治疾病,社会对具有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1-2]。自2001年以来,各大医学院校纷纷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3],为实现心理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何发挥医学院校的优势,将医学教育模式与心理学教育模式结合起来,培养心理学知识和医学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4-8]。在此背景下,笔者就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西医诊断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学情况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为医学院校改进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湖南中医药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11级本科学生99人。

1.2 方法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结合西医诊断学教学实践,借助网络问卷调查平台,以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情况。问卷内容由两种封闭式形式构成:(1)单项选择:针对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11个问题,每个问题可选取3个选项中的1个;(2)多项选择:设计了1个问题“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可同时选取12个选项中的多个。

1.3 统计学处理 当学生填写完网络问卷之后,可以从网络问卷调查平台直接导出问卷统计结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网络问卷调查邀请99份,回收问卷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1 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 问卷囊括了西医诊断学教学兴趣、教学安排、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如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和兴趣程度、学校安排课时的合理性、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而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见表1。

2.2 影响西医诊断学课程学习的因素调查结果 影响因素包括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老师、学生不够重视,内容太多,难理解等。调查结果显示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见表2。

3 讨论

3.1 强调西医诊断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88.8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西医诊断学课程,58.59%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但是有31.31%的学生觉得学习目的不明确、没有学习动力,还有11.11%的学生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以后工作无关、不实用。有调查发现影响应用心理专业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就业中实用,对未来的咨询有帮助”[9],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专业及就业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心理健康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增加,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范围也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卫生部要求三级甲等医院必须要设有临床心理科,这就代表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满足单纯的心理评估与诊断、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社区心理卫生工作,也应满足临床心理咨询和治疗[4]。应用心理学专业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大部分医院都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并重。许多国内心理学家也认为,要能从事心理咨询等应用心理学相关工作,除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训练外,还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训练[10-13]。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具有医学特色,要发挥其医学优势,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医学训练背景、又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医诊断学是医学课程中的桥梁课程,是医学知识训练的必修课,国内各大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均开设了西医诊断学课程[4]。对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西医诊断学能够为毕业后把握住各种就业机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改进教学

3.2.1 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训 学生对西医诊断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不能将医学知识和心理学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本来具有紧密联系的知识变得分散脱节、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列举一些应用医学知识解决心理治疗中的某些问题、提升咨询效果、增强患者信任度的案例,或者是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通过心理咨询及时而有效地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反应、增强疾病治疗效果的案例。这就要求西医诊断学教师要具备一些心理学知识,才能在讲授医学知识的时候做到和心理学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这种教师多学科素质的提高,除了靠任课教师自我提高之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安排进修、访学,开设心理学知识讲座、研修班等,提升教师的学科交叉能力[14-15]。

3.2.2 加强实践教学 调查结果显示59.60%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内容太多,57.58%的学生认为难以记忆,只有51.52%的学生觉得掌握了基本体格检查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增加教师示教、学生实践的时间。考虑到应用心理学专业课时少、医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具体情况,教师备课时应该将各部分内容充分整合、归纳,使学生对疾病知识的掌握不是点状而是片状。例如,体格检查部分视触叩听可以在课堂上边讲解边演示,把纸上谈兵的内容变为临床实践教学,把体格检查的动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讲解清楚;还可以运用标准化模拟患者,增强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电教视频等手段增加知识的直观性和应用性。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对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体系架构,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症状学部分教学时可以利用一些典型的病例,把某个症状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伴随症状、问诊要点和治疗要点通过具体病例进行形象生动、清楚明了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具体病例来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点,解决西医诊断学内容多、记忆难的问题。

3.2.3 调整课时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7.58%的学生认为西医诊断学课时安排合理。一般来说,要对西医诊断学进行系统的教学至少需要90个课时,而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只安排了32个课时。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系统深入地讲解,加上学生医学基础薄弱(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学习西医诊断学之前,只学习了生理学和解剖医学等医学课程),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无法充分理解,更无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临床中的实际问题,达不到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因此,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适量增加一些课时,以使得本课程的教学可以更加系统而深入地展开,帮助学生把课程学得更扎实。

3.3 修订教材 合理地选用教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对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本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使用的西医诊断学教材是临床专业使用的十二五规划西医诊断学教材,还使用了护理专业健康评估教材中有关西医诊断学的部分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8.48%的学生认为教材选用合理,其余的学生认为不合理或有待改进完善,主要原因是学生觉得教材中纯医学知识太多,无法与心理学知识交叉结合,以致于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应该对教材进行整合修订,在不破坏医学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体现与心理学知识相结合的特色,使教材中的医学知识部分更加浅显易懂,并适当加入心理学的相关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并应用到心理学实践中去。

4 展望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教师和学生对应用心理学专业西医诊断学课程的定位和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深化,师资队伍的培训还需要加大投入,实践教学的加强还需要不断尝试和优化,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西医诊断学教材的修订也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服务社会的医学―心理学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壬文强.精神卫生人才在机遇之中谋发展[J].中国卫生人才,2013,15(11):27.

[2] 赵向辉.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J].现代养生,2013,13(5):47-49.

[3] 王挺,杜文东.医学院校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思考与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42-44.

[4] 褚成静,董树平.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中医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 29(5):581-583 .

[5] 郑亚楠,方必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满意度调查[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1):76-77.

[6] 张殿君,伊凤,马子媛,等.关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3,34(4):135-136.

[7] 王健,宋玉萍,孙延超,等.关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5(6):18-19.

[8] 郑亚楠,甘小荣.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3,27(3):37-39.

[9] 蒋丽华.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动力(二)――关于专业课程的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0):232-233.

[10] 黄车白,傅振荣,毕晔,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3):38-39.

[11] 白国强,刘栋.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心理学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6(4):97-97.

[12] 郑亚楠,方必基.某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去向调查[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229-230.

[13] 齐金玲,陈云辉.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23(10):1488-1489.

[14] 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6(9):818-819.

医学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非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5-02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等中医药院校新兴专业应运而生,如我校陆续开设了公共管理、医院管理、法学、医学英语等非医学专业。这些专业培养目标并非是医护人员,但毕业后的工作大多数都与医疗相关,这就要求该类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学知识背景[1]。因此,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都开设了一些概论类中医课程,使该类专业学生在扎实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中医学知识。《中医学基础概论》为我校针对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该课程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整合而成,分上下两部。该课程建设的目标,即通过合理精选内容教学,组织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等,为非医学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结构较为完整、合理的中医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利用有限的课时达到对中医学基础知识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以后工作有所裨益。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课程的具体化[2]。目前所使用的《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是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四门基础课的内容组合而成,编制时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合,删除了一些重复的部分,但四门课程基本还保留原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但由于篇幅所限,很多篇章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缩写,使得该教材成了四门基础课的缩写版,这就造成了该门课程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几乎涵盖了四门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讲课时教师不能缩减授课内容,对于很多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无时间深入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在很短的时间内既要理解和掌握大量生疏拗口的术语,又要了解或掌握各种中医理论的内涵、特点、功能等,加之老师没有时间就一些难点进行深入分析,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感到困难吃力,并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根据非医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结合非医专业的实际需要,组织编制更为适合的教学大纲和修订特色教材,成为非医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该课程开设已近十年,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思索,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也是贯穿应用中医理论、诊法、治法在临床实践中的思维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中医学基础概论》包含的中医学最重要的四门基础课程,也正是理、法、方、药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因此,在教材编写时,建议打破原有四门课程的界限,将所有知识点重新整合,按照中医理、法、方、药的思维逻辑关系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注重前后教学内容的衔接,使得整本教材的内容沿着一条主线贯穿下来,显现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具体讲,可在总论中重点介绍中医学的特色,以及中医临证的特殊思维方法,然后按照: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学说,法――中医的特色诊法和辩证论治方法,方――体现治法的经典方剂,药――构成方剂的常用药物,组织归纳全书内容。在编写过程中要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与主线关联度不大的内容该删除的就删除,该简单介绍就简单,对于一些核心的理论与知识点,尽量详尽介绍,但也要考虑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论述要通俗易懂,不要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加强不同课程知识点的融合,体现整体优势

在确定整本教材主线的情况下,我们要反复琢磨教材内容,对涉及的四门基础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对具体知识点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合理比例,将相邻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糅合在一起。中医学理论自成一体,其各部分内容常相互佐证或互释,在论述某一基本理论时往往要涉及后面章节的内容,甚至是中药学、方剂学或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则会涉及藏象、诊断、治则、药物等各方面的知识,这就为多章节知识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但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印证关系,也为内容的整合设置了难度。因此,我们在融合相关教学内容时,应该打破以前的章节框架结构,重新梳理整合各知识点内容,每个知识点只保留核心内容,而其他相关的或外延性的内容,分散到其他相关章节。如上面提到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部分,可以从阴阳五行学说中删除,而在藏象、诊断、治则等章节编写中,体现该学说对各部分的指导作用。如此整合不仅可以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的重复,简化教学内容,而且加强了相关章节之间的联系,显示了中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与相互关联性,也使教学实施更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把握中医学的精髓,凸显中医学思维方式

中医学是祖国的传统医学,至今仍以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独立于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医学孕育于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之中,与西方现代医学有明显的异质性,具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比如较多地运用哲学思辩,甚至直接借用哲学原理阐述医学现象。因此作为中医学概论课程,不仅仅在于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中医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中医学自身的思维方式,自觉运用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理解和看待生命现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和把握中医学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精髓。这就要求在教材编写中要彰显中医学的学术特征,在不同章节内容设计时,注意渗透中医“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辩证论治”等基本观点,注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引用,使得全书显示出浓郁的中医特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受到独特的中医文化、中医思维等熏陶,最终能够感悟中医,喜欢中医。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非医学专业《中医学基础概论》教材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在教材编写和教案制定上进行探索和改革,从非医学专业的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中医学独特的思维逻辑关系,精练浓缩中医学基础知识,优化知识框架结构,编写一本高度融合的、专门针对非医学专业的综合性中医教材,将有利于非医学专业学生获得良好的中医学背景知识,对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日记格式怎么写

下一篇节能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