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带答案范例6篇

应用题带答案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1

A.节省人力

B.存储容量扩大

C.可实现资源共享

D.使信息存取速度提高

22.闭路电视所用的电缆是( )。

A.基带粗缆

B.宽带同轴电缆

C.基带细缆

D.双绞线

23.ADSL的中文全称是( )。

A.非对称用户数字线路

B.综合业务数据网

C.数字数据网

D.公用电话网

24.在编辑演示文稿的标题时,可改变标题级别的视图是( )。

A.幻灯片浏览视图

B.幻灯片放映视图

C.大纲视图

D.备注页视图

25.电子邮件带有一个“别针”,表示该邮件( )。

A.可以转发给别人

B.设有优先级别

C.带有附件

D.带有特殊标记符号

26.如果要对幻灯片中的文本设置字体时,可通过( )菜单进行设置。

A.文件

B.编辑

C.格式

D.工具

27.对幻灯片进行切换效果设置应选择( )菜单。

A.文件

B.格式

C.工具

D.幻灯片放

28.演示文稿的默认扩展名为( )。

A.POT

B.PPT

C.XLS

D.DOC

29.构成Web基本元素的是( )。

A.网站

B.Web服务器

C.网页

D.超级链接

30.在PPT中,如果想设置颜色/灰度,则需要选择( )菜单。

A.文件

B.格式

C.工具

D.视图

参考答案:

2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计算机网络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资源共享、软件资源共享和数据资源共享。

2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

23.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ADSL的中文全称是非对称用户数字线路,因此选A.

2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经操作,选C.

25.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电子邮件带有一个“别针”表示该邮件带有附件,因些选C

26.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经操作,选C.

27.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经操作,选D.

28.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演示文稿的扩展名。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2

A.节省人力

B.存储容量扩大

C.可实现资源共享

D.使信息存取速度提高

22.闭路电视所用的电缆是( )。

A.基带粗缆

B.宽带同轴电缆

C.基带细缆

D.双绞线

23.ADSL的中文全称是( )。

A.非对称用户数字线路

B.综合业务数据网

C.数字数据网

D.公用电话网

24.在编辑演示文稿的标题时,可改变标题级别的视图是( )。

A.幻灯片浏览视图

B.幻灯片放映视图

C.大纲视图

D.备注页视图

25.电子邮件带有一个“别针”,表示该邮件( )。

A.可以转发给别人

B.设有优先级别

C.带有附件

D.带有特殊标记符号

26.如果要对幻灯片中的文本设置字体时,可通过( )菜单进行设置。

A.文件

B.编辑

C.格式

D.工具

27.对幻灯片进行切换效果设置应选择( )菜单。

A.文件

B.格式

C.工具

D.幻灯片放

28.演示文稿的默认扩展名为( )。

A.POT

B.PPT

C.XLS

D.DOC

29.构成Web基本元素的是( )。

A.网站

B.Web服务器

C.网页

D.超级链接

30.在PPT中,如果想设置颜色/灰度,则需要选择( )菜单。

A.文件

B.格式

C.工具

D.视图

上期参考答案:

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单击“停止”按钮,可以中止当前显示的传输,因此选D.

12.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因此选D.

1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数字信号是离散的脉冲序列,通常用一个脉冲表示一个二进制数。

14.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浏览器。

15.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使用电子邮件系统的用户首先要有一个电子邮件信箱,才能收发电子邮件,因此选D.

16.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WWW(World Wide Web),是万维网的简称。

17.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这里的集线器就是通常所说的Hub.

18.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计算机网络可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以太网是当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的名称。LAN是局域网的英文绍写(Local Area Network)。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3

一、单选题

1.在救助一位游泳池内溺水的3岁女孩时,你发现她脸色苍白没有反应,周围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你什么时候打120急救电话(

A、

你给小孩做2分钟心肺复苏后

B、

你将小孩从游泳池救上岸后

C、

你做了几分钟心肺复苏,小孩仍没有反应后

D、

在做了几次通气以后,做心脏按压以前

答案:A

2.新标准成人进行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是(

)次/分钟。

A.60-80

B.不低于100次

C.100-120

D.70-90

答案:C

3.

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单或双人复苏时胸外按压与通气的比率为:

A

30:2;

B

15:2;

C

30:1;

D

15:1

答案:A

4.一位7岁的男孩在你家门前被汽车撞倒,你发现他没有反应,同时头部有鲜血,你应该如何打开他的气道(

A、仰头举颌法

B、双手推举下颌法

C、头偏向一侧

D、不要移动他,因为他可能有颈椎骨折

答案:B

5.

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深度为:

A

至少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B

至少3cm;C

至少5cm;D

5cm--6cm

答案:D

6.在成人心肺复苏中,潮气量大小为:

A

500-600ml;

B

600-700ml;

C

400-500ml;

D

800-1000ml

答案:D

7.

成人心肺复苏时打开气道的最常用方式为:

A

仰头举颏法;B

双手推举下颌法;

C

托颏法;

D

环状软骨压迫法

答案:A

8.

2015心肺复苏指南中现场救护的“生命链”中第二个环节是(

A、早期心肺复苏

B、及时高级心肺复苏

C、早期心脏电除颤

D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答案:B

9.在现场没有止血带的情况下,可以用(

)作为止血带。

A.电线

B.细绳

C.4-5厘米宽的布带

D.铁丝

答案:C

10.常温下心搏停止几秒后可出现昏厥和抽搐症状:(

A

3S

B

5-8S

C

10-15S

D

20-30S

答案:C

二、多选题:

1.口对口人工呼吸时,患者胸部无起伏,可能原因是(

)。

A.头部未放正,气道道未打开

B.未捏紧患者鼻孔

C.吹气量不足

D.气道内有异物

答案:ABCD

2.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是:(

)。

A.救生呼吸

B.开放气道

C.人工循环

D.再判断

答案:CBAD

3.能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因素有:(

)。

A.触电

B.烧伤

C.溺水

D.外伤

答案:ABCD

三、填空:

1.触电急救的“八字原则”是:(

)、(

)、(

)、(

)。

答案:迅速、就地、准确、坚持

2.胸外按压时要尽量减少中断,如中断应尽量少于多少时间(

秒?五个回合为一个周期,条件允许时每(

)min转换一次。

答案:10、2

3.

心肺复苏程序重大变化,指南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程序从(

)更改为(

)。

答案:

ABC、CAB

4.心肺复苏的主要内容是:(

)、(

)、(

)。

答案:开放气道、口对口(鼻)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5.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应立即在(

)抢救。

答案:现场就地

6.

在触电者(

)之前,救护人员不准(

)伤员。

答案:未脱离电源、直接用手触及

7.疑有颈椎骨折时,在伤员平卧后,用(

)放置头部两侧,使头部固定不动。

答案:沙土袋

8.腰椎骨折应将伤员平卧在平硬木板上,并将(

)一同进行固定预防瘫痪。

答案:腰椎躯干及两侧下肢

9.

腰椎骨折搬动时应数人合作,保持(

),不能(

)。

答案:平稳、扭曲

10.如果上肢扎上了止血带,每(

)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分钟。

答案:60、1-2

11.

如果下肢扎上了止血带,每(

)分钟必须放松一次,每次放松(

)分钟。

答案:80、1-2

四、判断题

1.某人换灯泡时发生触电,帮助其脱离电源的最好办法是拉开拉线开关。(

答案:X

2.现场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患者开始抢救的时间。(

答案:对

3.判断患者有无脉搏的可靠简便的方法是迅速测试颈动脉有无搏动。(

答案:对

4.肢体骨折的固定,必须包括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方能达到固定目的。(

答案:对

5.开放性骨折时,不能将外露的骨片送回伤口内。(

答案:对

6.颈椎骨折时,开放气道可以用仰头抬颏法。(

答案:X

7.现场发现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送医院。(

答案:X

8.对心跳骤停的患者,可以进行心前区扣击1—2次。(

答案:对

9.对触电者施行急救时,必须先切断电源。(

答案:对

10.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实施心肺复苏30分钟无效,可以放弃现场急救。(

答案:错

11.急救成功的条件是动作快,操作正确。(

答案:对

12.现场工作人员都应该定期进行紧急救护法培训。(

答案:对

13.触电急救必须分秒必争,立即就地迅速用心肺复苏法进行抢救。(

答案:对

14.腰椎骨折患者要两个人搬运。(

答案:错

15.

紧急救护培训是电力行业安全教育必修内容之一。(

答案:对

16.进行胸外按压时,施救者的两手手指必须紧贴在患者胸壁上。(

答案:错

17.发现有人触电时,为使触电者与导电体解脱,施救者最好用一只手进行。(

答案:对

五、简答题

1.

简述脱离低压电源的方法有哪些?

答:拉:就近拉闸断电;切:切断电源线;挑:挑开导线;拽:拽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垫:在触电者身体的下方垫上绝缘物体

2.简述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

答:1、颈动脉(大动脉)搏动恢复

2、自主呼吸恢复

3、散大瞳孔缩小

4、唇甲由紫绀转为红

5、意识丧失转为清晰

3.

何时终止心肺复苏?

1、病人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2、确定病人已死亡

3、心肺复苏30分钟以上、检查病人仍无反应,无呼吸、脉搏,瞳孔无回缩

4、环境安全危及施救者

心肺复苏试题

科室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E

A.首先必须畅通气道

B.吹气时不要按压胸廓   C.吹气时捏紧病人鼻孔

D.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

E.按压频率成人8~10次/min

2.以下关于胸外心脏按压术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下压比向上放松的时间长一倍

B.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

C.按压部位的定位先确定胸骨下切迹

D.按压频率为100次/min

E.按压与放松时,手不能离开胸骨定位点

3.判断有无脉搏,下列正确的是(

B

A.同时触摸双侧颈动脉                 B.触摸颈动脉时,不要用力过大

C.检查时间不得短于10

s

D.不能触摸股动脉

E.颈动脉搏动点在胸锁乳突肌外缘

4.进行环甲膜穿刺时,患者应取(

A

A.仰卧位,颈下垫枕,头后仰   B.侧卧位    C.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D.头前屈                     E.仰卧头前伸位

5.病人心肺复苏后,脑复苏的主要措施是(

C

A.维持有效的循环

B.确保呼吸道通畅     C.降温和脱水疗法

D.加强基础护理

E.治疗原发疾病

6.成人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C

A.病人仰卧背部垫板

B.急救者用手掌根部按压

C.

按压部位在病人心尖区

D.使胸骨下陷4~5cm

E.按压要有节律,每分钟100次

7.简单而迅速地确定心脏骤停的指标是(

D

A.呼吸停止

B.血压下降     C.瞳孔散大

D.意识消失,无大动脉搏动

E.呼之不应

8.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

D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病人胸廓是否起伏

E.剑突下隆起

9.胸外心脏按压的位置是(

D

A.剑突下 B.胸骨左旁第四肋间

C.左锁骨中线第四肋间

D.胸骨中下1/3交界处

E.胸骨中上1/3交界处

10.胸外心脏按压时,每分钟按压次数为(

C

A.50次

B.80次

C.100次

D.120次

E.130次

11.口对口通气时,病人吸人气体氧浓度约为(

D

A.20%

B.25%

C.30%

D.16%

E.75%

12.简易人工呼吸器1次可挤压人肺的空气量为(

C

A.

100~200ml

B.300~400ml    C.

500~1000ml

D.

1200~1500ml

E.1800~2000ml

13.手法开放气道时,应给患者(

A

A.

仰卧位

B.头高足低位

C.头低足高位

D.侧卧位

E.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14.手法开放气道时,非专业急救者打开患者气道常使用的方法是(

E

A.

仰头举颏法

B.双手推举下颏法

C.头部前屈法

D.举头抬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5.怀疑患者颈椎脊髓损伤时,专业救护者打开患者气道应使用的方法是(

C

A.仰头举颏法       B.举头抬颈法       C.双手推举(托)下颌法

D.头部前屈法       E.仰头(面)抬颈法

16.给外伤患者实施包扎前先要评估病人,评估的内容不包括(

C

A.患者病情、心理状态   B.创面部位、面积、深度,有无骨折及血管损伤

C.包扎方法

D.

受伤场所、原因

E.沟通、理解及合作能力

17.为外伤患者实施包扎时要告知的内容哪项不对(

E

A.包扎的目的

B.包扎的方法及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

C.合作的方法

D.包扎后的护理要点

E.费用

18.螺旋法包扎,绷带倾斜向上缠绕,后圈覆盖前圈的(

E

A.1/3~3/4

B.1/3~2/3

C.1/2~2/3

D.1/3~1/4

E.1/3~1/2

19.关于外伤患者的处理,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可疑厌氧菌感染者立即包扎         B.休克者取去枕仰卧位

C.出血量多、病情危重时备急救药物   D.条件受限时可就地取材

E.尽量按无菌要求清洗伤口

20.正常情况下气管插管的尖端位于气管隆突(

B

A.下2~3cm  B.上2~3cm   C.下4~5cm   D.上4~5cm   E.下1~2cm

21.进行气管插管时,当导管超过声门多少时应拔除管芯:

B

A.0.5cm

B.1cm

C.1.5cm

D.2cm

E.3cm

22.成人气管插管高容量低压气囊注气量一般为(

C

A.3~5ml

B.5~8ml

C.8~10ml   D.10~12ml

E.12~15ml

23.气管插管低张气囊一般多长时间放气一次(

D

A.30min~1h

B.1~2h

C.2~3h

D.4~6h    E.7~8h

24.经口气管插管时,一放置牙垫的位置是(

A

A.上、下臼齿之间

B.上、下门齿之间      C.上、下智齿之间

D.上、下第三牙齿之间  E.上、下第四牙齿之间

25.使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

B

A.扎止血带时间不宜>2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B.扎止血带时间不宜>1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C.扎止血带时间不宜>lh,每30min松带一次,间歇30min~lh

D.扎止血带时间不宜>30min,每1h松带一次,间歇30s~lmin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4

关键词:教学改革;适当铺垫;忌浅忌偏;且慢结论;交流互动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种好的教育理念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特别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师生之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基本手段,在引入新知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被采用。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或提问方式不恰当,就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同的交流互动过程就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学生追索答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需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课堂提问水平,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问题的设计是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就会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甚至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设计出精妙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能够全面的、准确的、深刻的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即教师要达到“用教材”的境界而不是只有“教教材”的水平。不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较注重知与不知、使与不使的问题,而忽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能同时考虑学情和教情的不多见。比如教师在讲“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甲的问题是:“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地表形态有没有变化?” 乙的问题是:“据报载在我国台湾海峡发现有煤炭资源,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甲的问题仅仅是根据教材所要讲述的内容,为提问而提问的问题,谈不上什么设计。乙的问题设计显然更为精妙,体现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对此问题也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够很顺利地引入到这一问题的讲解中。

第二,问题提出应有适当铺垫

尽量少用单句直问。单句直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问题指向所需获得的答案或结果,学生可以直接作出回答。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切换,但往往因为缺少铺垫,答题门槛过高,学生—时难以作答而导致心理紧张,使师生交流难以顺利进行。问题设计好了,还必须研究提问方式,问题的提出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要用教师的思维过程去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做到学生按照问题思维过程,能自然得出结论。比如在讲:“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时,甲的提问是:“日本为什么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乙的提问是:“请同学们回忆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再看日本所处的位置,思考日本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乙的提问方式明显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活动过程,结论的得出体现了“自然”二字;而甲的提问方式大多数学生不能直接作答,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缺少思维的启迪过程。

第三,问题设计忌浅忌偏

师生交流互动中的问题,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引”和“导”,“引”即引出教师或教材欲讲解的问题和内容:“导”即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设计思路,自然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切忌牵强。问题设计的“浅”是指学生完全没有思考空间和认知过程,可以不假思索的随口作出回答,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启迪无任何意义。问题的“偏”是指问题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上规律的无序;另一种情况是指问题答案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师生问答的结果是“引”而“不当”,造成教学上的混乱。比如教师在讲“西亚和北非”时问:“埃及在非洲的什么部位?”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显然过浅。又如教师在讲“地球的形状”时问:“地球为什么是扁球体?”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无法回答的。再如教师在讲:“日照与赤道方位”时问:“我校教学楼的朝向哪一幢最合理?”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教材将要阐述的观点完全相反。因为教学楼中有的因光照条件太好——太阳暴晒,会出现影响学生上课的情况。这就是“引”而“不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四,不要忙于获得结论

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答题并非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时,为了尽快获得结论,教师往往对学生不够准确或近似的答案不予理睬,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所期望的答案。这里缺少关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启迪。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样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同时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也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教师在讲“黄赤交角”时问:“黄赤交角扩大后,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直接回答。如果把问题变换为:“五带的范围是如何划分的?五带划分的界线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如果黄赤交角扩大,会对五带的范围有何影响?”第二种形式大多数同学能正确答出,当然花的时间要更多,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如果教师只是忙于得出答案,学生就只能是记住这个答案而不是会解答这种问题。

第五,师生交流互动不要受教案的束缚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5

“双向三环节”试卷讲评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双向反馈,课堂教学设计结构分为“分组讨论――师生互动评析――及时训练”三段的模式,下面阐述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双向反馈

双向反馈是指一方面教师在考试后及时向学生反馈答案信息,让学生能够在课前自由地核对答案和讨论;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改卷、数据分析,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易错知识点”的有用信息,这是给课堂教学带来活跃气氛和获得较高效益的前提,其具体结构如图所示。

1. 教师向学生反馈。

(1)笼统反馈、答案张贴。

这种方法是直接把参考答案张贴于教室后面的信息栏或黑板上。当学生获得答案后往往会引起兴奋点,而且在课间能够引起全班范围的讨论。教师在以这种方式向学生反馈答案时一定要注意必须等到所有科目考试完毕后,否则可能引起学生情绪波动。它的优点是经过校对答案和热烈的讨论,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甚至带着争论。另外学生如果有比参考答案更好的解题方式,学生会产生自豪感,能够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经过笔者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及时向学生反馈答案比在课堂上反馈答案更容易引起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且学生往往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来讨论试题,因为消极情绪已经在上课前得到宣泄。

这种方法也是课前完成的,教师可以事先将班级进行分组,然后每组一份答案。笔者经常用这种方法反馈答案,它的优点是给学生的参考答案带有详细的分析,而且每小组一份后可以由其中一人负责进行校对、讨论。笔者常将每邻近的4人为一小组并设立一位组长。然后将答案分发给每位组长,让他(她)负责组内成员校对讨论。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每人一份答案更好,这样有的同学会将答案束置高阁。这种方式的反馈答案设置比较详细,如某份数学试卷的第14题给出的参考答案如下:

例1:已知,且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集合为。

参考答案:将原式看成关于的不等式!设当时,恒成立,只要,即得。本题的主要解题思想方法是“变换主元”。

这种方式呈现答案的好处是能够使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而且能够自行解决一大部分错题。缺点是教师制作答案使比较困难,答案的准备时间较长一些。

二、“三段”教学模式

1. 第一阶段:分组讨论、学生交流。

分组可以按班级成员的多少进行。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成员都是50人左右,我常常以4人小组或6人小组进行讨论。一般开学初就可以确定分组和小组长,这样讨论能够有序有效,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调控,不然只是课堂体现出热闹的表象而已。

比如我对于某次考试,我已经将详细的答案在课前分发给每位组长,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师:这次考试的整体情况不错,其分数段情况请看屏幕(教师把分析所得的数据投影出来)。课前我们已经对过答案,下面请组长组织讨论分析以下几个问题(投影):

A。小组成员错的最多的题目?哪个选项或步骤最容易错?属于哪块知识模块?

B。哪些试题与我们曾经做到过的例题相似,区别在何处?

C。经过这次考试你获得了什么新知识和新方法?这些知识或方法可用在哪种题型中?

D. 哪些题目是你觉得自己的方法比参考答案好?请写在纸上。

一般给学生讨论5-8分钟,然后组员代表发表意见,如果有较好解题方法可以进行直接投影。教师要把握时间并适时进行引导,学生发表意见或个性化解题方案的时间大约为1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还要发言,教师可以提醒“我们课后再进行交流”。这种方法达到“权力下放”,能让课堂充分活跃起来,学生可以体会探索的乐趣,是“向课堂要快乐”的最好方式。当然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在过道上监督,避免学生空谈,及时进行引导。

2. 第二阶段:师生互动、试卷评析。

这个阶段,教师根据统计分析,学生错误的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因为学生自己进行校对和讨论,有时不能把握重点或是对题目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试卷分析,挑选典型错题,进行评析和变式训练。教师进行试卷评析时,切忌“一讲到底”或是仅仅“陈列答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乏味、不易集中精神。笔者摸索出以下几种方式:

(1)展错纠误。

课前,教师挑选出错误率较高的试题,然后再在本班学生中寻找典型错误答案,然后拍成数码照片或进行扫描,然后进行实物投影。当学生看到别人错误答案时,往往会主动寻找其出错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方式。通过实践,教师发现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例2:在直线上取一点,过点以椭圆的焦点为焦点作椭圆。(1)点在何处时,所求的椭圆长轴最短?(2)求长轴最短的椭圆的方程。

教师投影以下几种答案,让学生讨论:

投影一:设,则,所以当,即时,有最小值99。

师:请看该同学的答案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1:不正确,因为他记错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

投影二:,所以当时,即点的坐标为时,有最小值。

师:那么这个答案呢?

生2:也不正确,因为这位同学没有注意到用均值不等式求两正变数的和的最小值需要积为定值。

教师在选择投影答案时尽量挑具有代表性的错解,还应当注意不要挑选敏感学生的答案,免得打击信心,有时教师可以自己抄录或者班级交错,学生就猜不出是谁写的。

(2)典例变式。

所谓变式教学是指引导学生认识试题特性的过程,不断变更所提供的材料或呈现形式,使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性不断变化。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例3:已知函数,。

(1)略,(2)若对任意的,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1:若对任意的,都有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2:若存在,使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式3:若对任意的,总存在,使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能做到“知其然,又知所以然”,真正达到“教会简单的,学会复杂的”目的。

(3)固化模型。

将知识和题型模型化,有些人不赞成. 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形成了学生的定势,而且还影响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 对于这个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实际上是探究性教学与接受性教学孰优孰劣的问题.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探究性教学,但也有的专家提出,初中的勾股定理、高中的球的体积公式学生也探究得出?所有的公式定理你都去探究一番吗?其实数学能够发展到今天,正是不断接受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将典型问题模型化的功劳. 因此,我们在试卷讲评时要大胆地将知识、题型归类和模型化.

例4:已知.

(1)求的最小值;(2)求证:.

本题是近几年高考卷和各类模拟卷中经常出现的一类与函数有关的数列不等式问题,从题干来看是函数问题,并且前几问也是函数问题,但最后一问却是数列不等式的证明题.对于此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的解题模式:

第一步:就是由已知条件或已得结论得到一个关于自变量的函数不等式(其中表示这些不等号).而具体要得到函数不等式常有以下四种途径:

(1)前问已要求证明了一个函数不等式;(2)由“函数最值”得到一个函数不等式;(3)由“不等式恒成立”得到一个函数不等式;(4)由“函数单调性”得到一个函数不等式.

第二步:就是对函数不等式中的进行赋值,令,从而得到一个关于正整数的数列不等式.

第三步:如果结论不等式与“数列的和”有关,则需要对数列不等式中从1到逐次赋值,再对得到的不等式进行累加;若结论与数列的积有关,可逐次赋值后再用累乘法,或者不等式两边取对数,转化为数列的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而且上述总结过程也是学生概括等能力的培养过程。

教师经过不同方法的分析,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并能够提高效率。试卷评析的方法可以变化,但是原则不能变。笔者认为教师在讲解中要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宁缺毋滥,精讲精练。教师在挑选试题评析时切忌面面俱到,而是要有所选择。一般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地、出错率比较高的题目,哪些学生一对答案就明白或太偏太怪的试题只要点到即可。教师在选择具有知识考察代表性的试题时进行及时的变式训练或做随堂练习,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达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每一堂试卷评析课必须有明确的主题,突出重点知识板块。教师在选择评析试题时,不要出现太多的知识模块,而是要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影响。如果某张试卷涉及很多知识模块,学生有对其中好几个模块出现掌握不牢固的现象,那么可以将相对非重点模块推迟到以后的课堂上讲。因为一堂课学生不可能掌握太多的新知识。

讲清变化,给出方法。有些试题与以前做过的例题开始一样,其中题干稍有变化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答案。这是教师一定要讲清变化,让学生讨论出现不同答案的原因,甚至可以进行更多的变式训练,达到巩固、深化知识的目的。

构建体系,脉络清晰。教师在试卷评析时,一定要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清楚知道每一个试题应该属于哪一知识体系。特别是临近高考,学生如果能清晰掌握知识体系与知识脉络,能够增强信心,并且对每次学到的知识能够条理清晰的归类到某个体系当中。

3. 第三阶段:同类习题,巩固练习。

一般学生较容易出错的题目,教师必须引起注意。如果在试卷评析时或评析后,教师往往会让学生重做错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出一张“纠错卷+巩固练习卷”,这是1+1模式,有助于学生对刚懂知识或刚学技能的应用。如果仅仅做错题,学生往往凭着教师讲解的印象照搬照抄的做一遍,而追加一张对应错误试题的“巩固练习”有助与学生对获得知识的消化与提高技能应用能力。

对这种“1+1模式”纠错卷的组织有一定的难度,这必须调动高三整个数学备课组的团队合力,共同寻找合适的资料。其呈现的方式可以有两种:如果时间来得及,当堂训练,可以用PPT呈现;如果时间来不及,形成“1+1”模式的试卷作为课后作业。

三、结束语

经过笔者几年带教高三数学的经验,“双向三环节”试卷讲评模式能够成功的应用于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双向反馈”为课堂讨论做准备:趁学生刚做完试卷,对试题记忆清晰并存在一定的兴奋度,及时向学生反馈参考答案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教师经过仔细的试卷分析,掌握了学生的答题情况,有助于课堂上形成正确的引导。“三环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了轻松愉快的心情,一改以前的“师评生听”的被动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应用题带答案范文6

A. Having seen B. Seeing C. Seen D. Having been seen

52.I don‘t mind _______ the decision as long as it is not too late.

A. you to delay making B. your delaying making C. your delaying to make D. you delay to make

53.The picture _______ on the wall is painted by my nephew.

A. having hung B. hanging C. hangs D. being hung

54._______ such heavy pollution already, it may now be too late to clean up the river.

A. Having suffered B. Suffering C. To suffer D. Suffered

55.They pretended to be working hard all night with their lights _______.

A. burn B. burnt C. burning D. to burn

参考答案:

5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根据分词结构的逻辑主语分析,选项A、B、D都不能和主句中的主语构成逻辑的主谓一致的关系。只有选项C是正确答案。

52.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这是一个带有逻辑主语的动名词结构。依据前面所讲,逻辑主语应是一个带有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其后的动词delay也应该是一个动名词。

53.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现在分词作定语的用法。根据句意“墙上挂的那幅画是我侄子画的”,可知空白处所填的动词形式在句中作定语,解题关键在于分析picture与hang之间的逻辑关系。

上一篇个人简历的写法

下一篇乌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