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应用范例6篇

网络应用

网络应用范文1

1.高可扩展性:截止到2009年9月30日,Internet用户数达到17.3亿,并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接入到Internet的设备种类及其数量也在同步增加。因此,互联网需要以高效和高性价比的方式来处理和服务各类应用。

2.大容量:当前,Internet应用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用户更倾向于共享内容,而且,这些内容更趋向于富媒体化(如大文件、音频、视频、以及高清视频等等)。这些变化趋势要求Internet能提供大容量来存储数据和实现节点间的通信。

3.高服务质量(QoS)保证:多媒体应用和新型的SNS应用需要高QoS保证,服务质量的任何下降,都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体验,从而造成用户的流失和服务提供商利润损失。

4.强交互性:当前,社交网络等应用已成为Internet的主流应用,用户不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服务,而倾向于相互交流信息或提供内容。服务的模式也不仅仅只有传统的C/S模式,终端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服务模式,这要求网络能提供更强的交互性。

5.异构性:近年来,三网融合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异构网络接入到Internet。因此,需要提供跨异构网络和终端设备的透明服务来满足上述需求。

6.安全性:不同网络应用对Internet提出了不同等级的安全要求,如机密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如何有效地应对这些安全需求,也是目前网络技术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现有Internet的基础架构是基于包交换的IP网络,IP网络采用端到端的设计原则,网络对服务不加区分,单纯实现数据包的存储转发,复杂的功能由网络边缘来处理。虽然这种设计思想使得IP网络具有可扩展性强和实现简单的优势,但是,单纯的依靠现有IP网络的基础设施与技术体系难以满足新应用的需要。

为了解决传统的尽力而为(Best-effort)IP网络与应用需求之间的矛盾,内容分发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s,CDN)被提出。根据RFC 3466的定义,CDN通过在传统IP网络上部署由服务器组成的服务节点,并利用应用层协议将这些服务节点联结构成应用层覆盖网络,为用户提供内容分发服务。这种架构一方面由于在应用层解决网络应用的需要,不改变底层网络结构与骨干设备的配置,因而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另一方面,终端用户从最适合的服务节点获取内容,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同时也降低了骨干网络的拥塞。因而自1998年MIT的研究人员提出并组建第一个商用CDN网络开始,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CDN已经发展成为Internet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著名的CDN公司有Akamai、Limelight、CDN Networks、Verisign和ChinaCache等,非盈利性CDN网络有CoDeeN、Coral和Globule等。众多的CDN网络及其服务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据统计,2009年全球的CDN市场规模达到15亿美元,是1999年时的60倍。自2005年多媒体应用成为网络主流应用后,CDN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至今,CDN伴随着市场的变化,其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静态内容,发展到后来的视频内容,以及近来的动态内容和电子商务类的服务。为了适应这些内容的分发需求,CDN结构也发生了几次重要的变化,经历了分布式CDN、大数据中心CDN、P2P辅助CDN,并朝着云计算模式的CDN方向发展。

CDN技术组成

一般来说,CDN服务通常由以下4个部分组成:内容外发单元,负责将内容从源服务器分发到边服务器;内容分发单元,负责将内容从边服务器分发到终端用户;请求路由单元,负责将终端用户的请求引导到合适的边服务器;管理单元,负责配置和监控请求路由、内容外发和内容分发等单元。

从技术角度来看,CDN技术的组成可以被划分成基础架构和网络服务两类。

CDN基础架构的核心任务是如何构造合理有效的覆盖网络,为内容提供商提供有效的内容分发任务,主要包括服务资源部署、服务节点架构和CDN构网等三部分关键技术。通过这些关键技术,解决如下问题:CDN网络规模的确定即CDN服务节点数目的确定、服务节点部署位置的确定、每个服务节点规模及其与运营商互联模式的确定、每个服务节点内的设备组织与资源管理机制及如何高效地组织这些服务节点等。

服务资源部署通常考虑服务质量(性能)和成本两类指标,选择合适的网络位置放置服务资源,一方面尽量减少大部分终端用户获取内容时的响应时间,另一方面又有效地控制资源部署和管理成本,找到较佳的平衡点。对于服务节点架构,通常选用多种评价指标来对节点体系结构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以这些指标为指导设计服务节点的架构。如:二分带宽(Bisection Bandwidth)和超额订购(Oversubscription),其中,二分带宽是衡量服务节点内部网络通信效率的指标,而超额订购则是服务节点对外服务性能的一种衡量指标。CDN构网是指构建CDN网络的方法,即通过通信协议将分布在Internet不同位置的服务节点组织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内容分发网络,实现CDN对内容分发的硬件基础,它包括网络法和覆盖法两种基本构建方法。其中,网络法在构建CDN网络时需要对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特殊的配置和管理,使它们能够识别特殊的应用,并在预先确定的策略下进行内容转发;而覆盖法则在传统Internet架构基础上通过覆盖一层新的应用协议,通过该应用协议将所有数据中心组织起来,实现内容分发任务。与网络法不同,该方法不需改变Internet的骨干设备,具有很好的灵活性,是当前大多数CDN服务提供商采用的一种构网方式。

CDN网络服务部分主要实现服务内容在CDN网络中的有效管理和分发服务,主要包括请求路由、内容分发与管理、系统管理等三部分关键技术。其中,请求路由技术主要负责将终端用户请求引导到合适的边服务器,目前,主流的CDN服务商多采用了DNS解析重定向的方式实现请求路由;内容分发与管理包括内容外发、内容分发和内容管理等技术,主要实现内容从源到终端用户的传输及其内容调度管理;系统管理通常由运营支撑系统(OSS)和业务支撑系统(BSS)组成,实现系统资源的配置、运行状况的监控、计费等功能。

CDN演变

CDN架构的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1.分布式CDN;2.大节点CDN;3.P2P辅助CDN;4.云计算模式CDN。其中,前两种架构已在各种商业应用中取得了很大成功,P2P辅助CDN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同时,云计算模式CDN又为CDN提供商提供了一种新的商业运行模式。

分布式CDN

分布式CDN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Internet流量主要是由一些静态文本和图片文件构成,这些文件的数据量都比较小,为实现高效的内容分发,以Akamai为代表的CDN服务提供商通过高度分布式的服务器部署方式来构建CDN。他们将服务节点部署在运营商的PoP中,这样可以将用户请求的内容分配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节点上。然后采用基于DNS的请求路由机制,使用户从最近的服务节点上获取信息。

分布式CDN能够很好地实现Internet中静态内容的分发,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需要在整个网络范围内部署大量服务器。以Akamai为例,截至2008年,该公司在65个国家一共部署了27000台服务器,其中仅DNS服务器就有6000台。这种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在改善服务质量的同时,也给管理和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且对于动态多媒体内容的分发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高速网辅助CDN

20世纪初,各种多媒体内容(如音频、视频等)开始占用Internet的主要带宽,高速网辅助CDN就是在此时发展起来的。高速网辅助CDN可解决大数据量的多媒体内容的高效分发,以LimeLight为代表的CDN提供商采用了这一设计模式。与分布式CDN不同,这种模式只需在Internet中部署少量的大服务节点,这些节点通常部署在多个大的ISP的PoP相连的位置,然后利用私有高速网络将这些大节点连接起来,以保证充分的带宽和时延,解决“中间一公里”的问题。这时通常采用Anycast请求路由机制,可使用户从“最佳”节点上获取信息,比基于DNS的请求路由机制要减少10%的响应时间。

相比于高度分布式的CDN,高速网辅助CDN可以明显减小CDN节点的规模和复杂度,从而降低管理和维护成本,但它同时也增加了终端用户到服务节点之间的距离。以LimeLight为例,其DNS解析过程的延迟比Akamai增加了23%,内容服务器的延迟则比Akamai增加了114%。

P2P辅助CDN

近年来,业界和学术界开始关注并致力于结合P2P和CDN的优势,构建P2P辅助CDN体系结构。一方面,可以利用CDN对内容的可控性和可管理性解决P2P的许多固有问题,如ISP不友好、用户带宽使用不公平、服务质量受用户加入/退出影响较大、启动延时过长等,另一方面,又能利用P2P解决大规模CDN系统中的可扩展性问题。基于这一架构,ChinaCache公司构建了LiveSky流媒体分发平台。另外,Akamai、VeriSign、CacheLogic、Grid Networks、Internap和Joost等公司也都推出了自己的P2P辅助CDN服务系统。

这些技术有效融合了高分布式和高速网辅助CDN的优点,可在分发大文件和实时流媒体时有效减少对服务器资源的需求。此外,P2P辅助CDN还能充分利用客户端提供的资源,为那些在CDN服务节点和客户端间需要高带宽消耗的应用类型(如高清TV)提供附加的品质保证。

云计算模式CDN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计算、效用计算、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旨在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融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MSP等先进的商业模式把这一强大的计算能力分发到终端用户手中。作为IT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云计算开启了CDN网络架构、设计和应用的新思路。一方面,CDN提供商可以构建自己的云计算模式CDN平台,另一方面,CDN提供商也可以利用现有的云平台来辅助内容分发服务。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解决流媒体分发问题时,利用云计算模式CDN,可以在保证分发效率的同时,提供可靠的QoS保障。

云计算模式CDN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商业模式,它能够使客户以pay-as-you-go的方式分发内容,如亚马逊的CloudFront和MetaCDN。这样不仅能为客户带来利益,CDN提供商也能通过按使用收费的模式配置资源,避免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

CDN技术面临的挑战

随着CDN的普及以及技术的发展,今天的CDN网络依然面临众多的技术挑战,简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服务节点部署问题,至今仍有两个相关问题难以回答:第一个是到底是用分布式部署方式好还是用大服务节点部署方式好,哪种部署方法适合中国的互联网?第二个是能否量化给出部署成本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设计出性价比最优的部署方案?按照常识来理解,部署的服务节点越多,管理的复杂度和投入成本将快速上升,但是用户体验应该会变好。但是到底多少才合适呢?M. Armbrust在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Akamai公司可以将其服务节点减少到60个左右,其服务品质不会明显下降。Huang等人的研究也表明Limelight的CDN系统的服务节点数如果在合适的位置增加9个,其性能从平均响应时间来看可以与Akamai接近。那在中国应该怎样部署才合适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需要先对中国的互联网进行深入的测量分析才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2.服务节点的架构模式。近来随着对云计算等新模式的深入研究,如何从体系结构和资源管理的角度有效提高数据中心(IDC)尤其是大规模的数据中心的运营效率、吞吐率、可靠性、灵活性、可扩展性与安全性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一些新的体系结构、协议与算法陆续被提出。而CDN网络的服务节点架构设计,除了要解决上述对于数据中心的通用问题外,更增加了与运营商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增加了多个节点之间有效协调工作的挑战。

3.内容分发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动态内容的加速和如何高性价比地提供分发服务。现有的CDN分发技术较好地解决了静态内容的分发问题,但遇到不可缓存内容的分发问题时,如动态内容和数据库应用时,面临着较大挑战。目前的解决方法主要通过改进传输协议和进行数据压缩来解决,这种方式在小范围或局部应用中能取得较好效果,而当分发范围扩大到整个Internet时,预期的效果并不理想。此外,随着分发内容日益趋向以流媒体内容为主,分发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地降低分发成本,成为了当前内容分发的一个挑战之一。

4.请求路由:当前的请求路由机制大多数是基于DNS架构的,这种方式对网络环境和计算环境的适应性较差。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用户逐渐成为网络内容消费的主体,这种相对静态的重定向方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如何找到更有效的请求路由方法就成为CDN服务能否满足未来新应用需要的一个门槛了。

5.系统管理,随着CDN服务内容的增加、服务规模的扩大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系统的管理越来越复杂,网络与设备的异构性、按需服务要求管理细粒度和高灵活性、高服务质量要求、内容安全管理的要求、以及对系统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考量都加大了系统管理的复杂度。

当然,问题可能还有很多,但是技术的进步不就是通过征服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达到的吗!

总结

网络应用范文2

关键词:网络编码;无线网络;信息交换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Application of Network Decoding in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

Wang Xiangping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Shijiazhuang050091,China)

Abstract:Network coding can optimize network performance,network coding not only the basic idea is that the data network nodes store and forward,is also involved in data processing.The emergence of network coding to meet the wireless network technology.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network coding in wireless network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face of network coding,we take information security measures and research,and proposed solutions for network coding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issues and how to rely on wireless technology network coding for safe and effectiv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and its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Keywords:Network coding;Wireless network;Information exchange

一、网络编码技术与传统网络的差异

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数据传输过程中,要借助路由器进行数据传递,根据数据的目标地址,路由器将数据包向各个链路发送。由于没有统一的安排和协调,在同一链路中会出现很多数据包必须排队等待通过的情况,这就制约了计算机网络的传输速度和效率的提升。2000年,新型网络编码技术一经出现就得到了广泛关注。网络编码技术着力解决的问题是有效地将同时到达路由器的数据同时发送出去,不让数据产生拥塞,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二、网络编码技术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一)网络编码的概念。网络编码是一种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信息交换技术,它的核心思想是在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上对各条信道上收到的信息进行线性或者非线性的处理,然后转发给下游节点,中间节点扮演着编码器或信号处理器的角色。

(二)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的优势。网络编码融合了路由和编码的概念,使网络节点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存储转发,还可以进行编码处理,这个方法已被证明了使用线性网络编码能足够达到网络多播容量。但网络编码的好处不止这些,尤其是当网络编码应用于无线网络时。无线网络的特性是不可靠性和广播特性,这使网络编码非常适合应用在无线网络上,因为无线链路的不可靠性和物理层广播特性非常适合使用编码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网络编码首先应被应用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编码,可以解决传统路由、跨层设计等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提高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无线网络的广播特性使其非常适合使用网络编码,当一个节点传输一个数据包给它的一个邻居节点时,它的其它邻居节点也可以接收到这个数据包。因此,当一个节点的邻居节点对不同的数据包感兴趣时,可以将这些数据包编码后再一起传输,这可以使其所有的邻居节点都收到感兴趣的数据包并可以节约无线资源。

(三)网络编码如何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编码在提高无线网络的安全性研究方面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无线网络组播中,对于数据包的恶意修改的检测,过去是使用基于消息认证码或者数字签名的方法。基于网络编码产生了一种基于数据包的随机网络编码检测策略,这种方法计算量小,而且检测概率可以根据通信控制开销、网络编码复杂程度和检测时间这些因素进行调控。但这种方法亦存在不足。这种方法要求接收节点需要预先获得至少一个没有被恶意修改过的数据包,并且数据包的内容不能被攻击者知晓,因此,这种方法对抗攻击效果不好。

本文将随机线性网络编码技术应用在无线网络广播重传中,提出一种新颖的广播重传方法(RLNCBR)。该方法中,源节点记录多个接收节点中丢包最多的接收节点丢包数,再按照随机线性网络编码的方法编码组合该丢包数个线性编码包。源节点广播重传,接收节点采用运算编码线性组合的方法获得信息包数据。数学分析表明,该方法能保证所有接收节点的编码可解性,同时重传次数可达到理论最优性。模拟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重传方法相比,RLNCBR有效地减少了信息包的平均传输次数,提高了传输效率。

三、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的应用发展方向

网络编码正在给现有的网络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网络编码从用来达到有线网络中的组播容量,发展到在有线和无线网络中提高吞吐量、节省能量、增强鲁棒性和安全性,甚至改变网络结构、改变网络协议设计方法。网络编码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还存在着以下的几个问题:网络编码的具体实现和如何降低网络编码的复杂性。现在计算机领域已经提出了很多网络编码方法,有集中式线性网络编码和分布式随机网络编码,但是如何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实现网络编码,需要考虑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例如同步、控制开销等。网络编码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如何实现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采用网络编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性能,但设计和实现上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如何在不显著增加网络开销,综合考虑效率和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网络编码问题是将来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

四、结束语

无线网络环境由于环境的多变性,使得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更加容易丢失。目前,重传常被用来实现无线广播的错误处理,普通重传方法思想基于发送方通过反馈得到接收方的出错情况,重传出错的数据报文来恢复出错的报文。

网络编码技术是近十年来飞速发展的一个研究课题。虽然还没有应用到实际的通信网络中,但已引起了较大的关注,比如美国军方已经意识到网络编码技术的优势,已经拨款研究网络编码技术在移动自组网(Mobile Ad Hoc Network)中的应用。因此,我们也应当及时跟踪国际上的网络编码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各种应用深入思考网络所涉及的各种安全技术问题。

参考文献:

[1]范明,盂小峰.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M].机械工业出社,2001,8

[2]胡国强.数据挖掘在远程教育决策支持系统的运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3,5:44-45

网络应用范文3

为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与稳定,在进行计算机网络的设计时需以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共享性为前提,提高网络的安全性。保障网络安全需检测网络性能,传统的网络性能测试上,一般采取专门的网络测试仪,如JDSUTest-UmNT700网络测试仪和JDSUTest-UmNT750网络测试仪套件。这些测试仪只存在专业性较强的网络公司,在其他非专业领域的应用较少,对网络性能检测仪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非专业的网络管理人员在测试公司的网络安全问题时通常采取网络命令等操作进行测试工作,而常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XP、Windows7、Linux、Unix等自带Ping命令,并非有专业网络测试软件的公司可根据Ping命令的功能来检测和维护公司的网络安全,有效分析网络性能、排除网络故障以实现整体网络的良好运行。

二、网络命令分析

网络命令(networkprogram)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所属类别为网络实用工具,主要运行在windows系统环境中,以“简单就是美”为原则,确保网络的安全性。主要的实用程序有Ping、netstat、ipconfig等,常用的网络命令主要有Ping命令、Tracert命令、Netstat命令以及Arp命令等。这些网络命令将能充分检测计算机网络性能和网络和故障,为计算机网络用户信息安全提供有利条件。

三、计算机网路工程中命令的应用

(一)Ping网络命令的概念

Ping网络命令在英语解释中表达为PacketInternet(t前面多个空格)Grope。使用Ping命令主要是发出ICMP(Internet控制消息的协议)相应请求的信息包,端对端连通,检查网络畅通情况和网络连接速度。Ping命令的工作原理为利用计算机网络运行的IP地址唯一性,反馈网路管理员与向目标IP地址发送的数据包,以便网络管理员确定目标计算机的存在并对其操作系统是否正常运行而判断。Ping网络命令参数设计主要是确定DOS命令,网管技术人员可借助Ping网络命令在目标主机或者路由器中的响应,检测网络的连通性,进一步分析网络性能和网络故障的所在位置以及故障发生原因。

(二)Ping网络命令的应用

1、Ping网络命令测试网络的连接性

Ping被检测计算机的IP地址,根据检测所获取到数据进行有效分析。若数据结果显示为128,将说明目标主机的网络配置正确;在将运行对话框打开,输入网关地址,若所获取的结果为266显示目标计算机的IP通信处于正常状态。

2、Ping网络命令测试网络运行速度

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相关选项向被检测计算机网络发送不同容量的数据,并计算数据往返间隔的时间以检测目标主机网络的速度。因Ping网络命令在网络体系中传递速度较快,可凭借Ping网络命令以检测用户钱程乾江苏卓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4200访问的站点到达情况,若计算机网络并不能有效执行延时命令将说明网络出现故障,例如网线不通、网络配置器损坏或者IP地址存在异常;若网络延时命令成功执行但网络出现阻碍,将说明计算机网络软件在配置上出现问题。提升网络故障的检测速度须严格Ping网络命令正确执行操作流程,IP协议的重要性要求首先对其正确安装进行检测,进而若有问题需检测IP地址配置是否合理。若IP地址遭到劫持或网卡地址与配置数值有冲突,Ping网络命令将会发出错误提醒,说明目标主机的路由器存在问题,不能有效接收相关信息。

3、Ping网络命令可代替专业网络检测仪对其他计算机进行网络测试

在网卡测试工作中,可分类辨别。若网络不通但本机网卡正常,可Ping该计算机的IP地址,并促使该计算机运行处于DOS状态,结合Arp、ipconfig命令观察该计算机的IP地址。在测试计算机的IP协议时可Ping127.0.0.1地址,若顺利执行则说明该计算机的IP协议正常,若不通则说明IP协议存在故障隐患。Ping网络命令可测试网络线路,可Ping同网段计算机IP地址,若出现阻碍将象征着该计算机网络线路发生故障,需及时采取修理措施。

(三)其他网络命令的应用

1、Tracert命令

Tracert命令作为跟踪网络路由的实用程序。主要应用功能是明确IP数据访问目标路径,可显示出数据包到目标主机的路径状况。采用Tracert命令可将经过路径上的路由器数据包在转发前使IP生存时间TTL呈现递减趋势,在其变为0时,可由路由器发送ICMP超时信息,以确定路由状况。

2、Netstat命令

网络应用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维护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电子科技也得以更新,促进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信息化发展时代,计算机得以普遍利用,所以,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其工作的有效执行。

1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对计算机自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其控制与管理,维护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使用不仅能保证计算机内存在的信息不被更改,也能维护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安全性。一般情况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使用具备一些特点,如:具备的可用性、完整性以及保密性等。计算机数据在不断传输与共享中,当工作流程中产生一些安全隐患,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也能为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促进工作的有效完成。计算机中存在的安全还体现在逻辑安全与物理安全方面,其中,逻辑安全是数据信息实现的完整性、保密性等。物理安全是对计算机中的网络系统、相关设备进行物理安全维护工作,防止设备损坏丢失大量信息数据。

2主要的影响因素

2.1系统的自身漏洞

计算机是软件与硬件结合完成的,其中,硬件主要是显示器、硬盘等;软件是内部的应用软件以及操作系统等。当系统自身产生漏洞后,将导致计算机操作系统产生一定的不安全因素。虽然对系统进行了不断更新与完善,但是,计算机由于自身限制,其他系统也会一些漏洞。所以,对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填补是十分必要的。但计算机系统产生漏洞后,计算机容易受黑客、病毒的入侵,无法维护计算机的网络安全性。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该系统的使用情况更多,但也无法对系统漏洞进行避免。对于Windows2007,产生异常ani鼠标漏洞,黑客的严重攻击窃取用户大量信息。

2.2网络病毒的产生

病毒在计算机中的产生是一种人为制作形成的,能够实现自我复制与自我修复工作,它在计算机中具备一定潜伏特征,能够传染,具备较大的破坏力。同时,网络病毒的产生还会危害到计算机使用用户,从而带来较为明显的影响。目前,存在的计算机病毒为木马病毒、蠕虫病毒等,没有病毒存在的攻击形式也是不同的,都会影响到不同的用户使用情况。例如:蠕虫病毒,侵入计算机后,会将系统内文件删除、感染,并破坏用户数据,从而影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3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

3.1加密技术的应用

加密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原有的数据、明文进行转换,使之成为带有密码的数据。在该情况下,为了将密文转换为原来的数据、明文形式,需要使用密钥。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维护数据的安全性,还能促进数据储存的完整性。加密技术的形成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这两种形式在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对称加密,实现加密与解密工作;对于非对称加密,在加密与解密工作中,使用的密钥是不同的。

3.2杀毒软件的应用

现如今,存在的杀毒软件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都是利用电脑来判断病毒、删除病毒的工作。具体来说,杀毒软件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对电脑中的病毒识别、删除。但是,随着病毒的不断更新,使用的杀毒软件也需要对其更新,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维护系统的安全运行。

3.3防火墙的应用

在大多数的计算机中,防火墙为其中的主要网络安全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度对信息的使用情况进行扫描,当发现其中存有病毒或者木马的时候,可以中断服务器,抑制信息之间的有效传输,这样不仅减少病毒的传播,也维护了网络的安全运行。目前,主要的防火墙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包过滤防火墙,一种为应用级防火墙。对于包过滤防火墙来说,在计算机内是利用路由器对数据进行过滤的。对于应用级防火墙,是基于安全的服务器,对服务器中产生的各个数据进行扫描,保证能够辨认出存在的不正确信息和恶意信息。

3.4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将入侵检测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网络数据与应用程序信息的收集工作,并分析计算机中产生的入侵行为。还能在其中发出警报,抑制其入侵。所以说,入侵检测技术为一种安全防护技术,能够对系统中存在的数据进行监视,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入侵检测系统主要为主机系统、历史审计数据等,其利用期间具备的准确性高,能够对其存在的漏洞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存在的入侵检测技术为两种,一种为误用检测,一种为异常检测。对于误用检测,是将入侵模式作为检查,该方式检测速度低快,存在的误判断性也较低。但是,检测工作需要的时间较长,会浪费较大工作量。对于异常检测,是对计算机中存在的资源用户、系统非正常行为、非正常情况进行检测,在使用期间,需要对计算机整个系统进行扫描,在工作执行期间将会消耗大量时间。

4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社会中得以普遍利用,能够促进工作效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和交流。因此,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性,需要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预防,促进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充分运用,这样才能将计算机网络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冯鹏.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6(11):213.

[2]陈文兵.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在维护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6):35-36.

[3]刘煜.基于网络安全维护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33):34-34.

[4]牟瑶.网络安全维护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初探[J].现代企业文化,2014(35):79-79.

网络应用范文5

1.1目前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应用现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环节开展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存储以及管理模块上开展的基础上,因此其要通过计算机的网络数据库,才能适应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运行模块当中,保证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已经成为了计算机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然而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对计算机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以及数据库中储存的数据信息相当大,其受到外界的安全攻击很频繁,给用户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必须采取高效的安全措施,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是建立在普通后台的基础上,是通过浏览器等其它软件进行计算机数据和信息的存储以及查询和利用。网络数据库特征有:一是能够有效保证数据和信息存储的完整性以及一致性;二是能够高效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另外,我国目前的网络数据库部署具有简单及方便的特点。它的网络环境比较复杂和开放,因为网络环境的开放,造成了其频繁受到外界的攻击以及非法入侵,使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可靠性以及多用户性,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另外,大量重要且敏感的数据信息被存储在网络数据库中,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为网络数据库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1.2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中分析其存在的威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过程存在着对网络数据库的威胁:一是网络手段的攻击,如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较低或者不存在安全性,那么会使网络数据库得不到安全保证,因此很有必要优化网络数据库安全技术;二是用户自身的操作不当造成了网络数据库出现信息和数据不正确;三是非法访问了权限范围外的数据信息。四是攻击了对网络数据库的合理访问;五是对数据资源信息进行了非法窃取和篡改。

2对计算机数据库安全技术提出优化

由于目前的网络环境不断开放,造成了网络数据库在运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出现安全问题,从而容易泄露和丢失网络数据库中的重要数据和信息,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很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网络数据库进行安全高效的控制管理。为保障数据信息的合法性,我们必须优化计算机数据库的安全技术方案,通过优化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内容来提高其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网络数据库的安全处理,首先要处理好整体数据信息存取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

2.1对数据库进行加密对数据库进行加密是保护网络数据库安全的常用技术手段。通过对数据库加密程序的应用,有效的增强了数据库内部数据的实效性以及安全性。将特殊的算法有效应用在模块的加密过程当中,进行高效的改变数据信息,并且为用户提供了可加密的应用信息。其次在数据库的加密模块当中,正确的解密方法用户必须牢牢掌握,以便于获取更全面的信息数据及其原始内容。优化处理数据库加密系统的内部模块是保证模块顺利开展的关键,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加密环节和解密环节进行优化,增强非可辨的数据信息和可辨的数据信息两者转换的规范性,对获取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解密和读取。另外,对于进行加密的相关数据信息,非授权用户不能翻阅读,这样使网络数据的安全性从根本上得到了保障。

2.2数据的备份及恢复对数据备份及恢复技术的加强应用,是对网络数据库信息被完整统一获取的保证,及时地发现网络数据库系统中出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以便采取有效的改进及优化措施。数据信息管理人员应当把数据恢复技术给充分应用,进行合理处理相关备份文件,以便在最短的时间里,使数据库中相关数据资料能够尽快恢复,使网络数据库系统故障问题的出现得到有效避免,从而降低了社会经济损失。合理建立有效的数据备份以及恢复是网络数据库的保障数据机制,并且可以作为一种常用技术手段。此机制在其运用过程当中,在网络数据库系统故障的出现时,管理人员能够结合以前备份的数据文件,可以及时地恢复到初始状态。数据备份信息处理时,一般采取静态和动态以及逻辑备份等多种形式。磁盘镜像和备份文件以及在线日志是经常使用的数据恢复技术,在其使用过程当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库运行模式,对备份恢复技术的可行性有效进行选择。

3总结

网络应用范文6

交换(switching)是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设备自动完成的方法。把要传输的信息送到符合要求的相应路由上的技术统称。广义的交换机(switch)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交换概念的提出是对于共享工作模式的改进。我们以前介绍过的HUB集线器就是一种共享设备,HUB本身不能识别目的地址,当同一局域网内的A主机给B主机传输数据时,数据包在以HUB为架构的网络上是以广播方式传输的。由每一台终端通过验证数据包头的地址信息来确定是否接收。也就是说,在这种工作方式下,同一时刻网络上只能传输一组数据帧的通讯,如果发生碰撞还得重试。这种方式就是共享网络带宽。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目的MAC若不存在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

使用交换机也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MAC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交换机在同一时刻可进行多个端口对之间的数据传输。每一端口都可视为独立的网段,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无须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当节点A向节点D发送数据时,节点B可同时向节点C发送数据,而且这两个传输都享有网络的全部带宽。都有着自己的虚拟连接。假使这里使用的是1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那么该交换机这时的总流通量就等于2×10Mbps=20Mbps,而使用10Mbps的共享式HUB时,一个HUB的总流通量也不会超出10Mbps。

交换机是一种基于MAC地址识别,能完成封装转发数据包功能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可以“学习”MAC地址,并把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始发者和目标接收者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网络交换机的主要功能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控。目前交换机还具备了一些新的功能,如对VLAN(虚拟局域网)的支持、对链路汇聚的支持,甚至有的还具有防火墙的功能。

学习:以太网交换机了解每一端口相连设备的MAC地址,并将地址同相应的端口映射起来存放在交换机缓存中的MAC地址表中。

转发,过滤:当一个数据帧的目的地址在MAC地址表中有映射时。它被转发到连接目的节点的端口而不是所有端口(如该数据帧为广播,组播帧则转发至所有端口)。

消除回路:当交换机包括一个冗余回路时,以太网交换机通过生成树协议避免回路的产生,同时允许存在后备路径。

交换机除了能够连接同种类型的网络之外,还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如以太网和快速以太网)之间起到互连作用。如今许多交换机都能够提供支持快速以太网或FDDI等的高速连接端口,用于连接网络中的其它交换机或者为带宽占用量大的关键服务器提供附加带宽。

一般来说,交换机的每个端口都用来连接一个独立的网段,但是有时为了提供更快的接入速度,我们可以把一些重要的网络计算机直接连接到交换机的端口上。这样,网络的关键服务器和重要用户就拥有更快的接入速度,支持更大的信息流量。

网络交换机的连接方式

交换机是一种最为基础的网络连接设备。它一般是不需要任何软件配置即可使用的一种纯硬件式设备。单个交换机与网络的连接,相信读者朋友们已经能够掌握。本文主要介绍多台交换机在网络中同时使用时的连接问题。

多台交换机的连接方式无外乎两种:级联或者堆叠。下面针对这两种连接方式,分别介绍实现原理及详细的连接过程。

1.交换机级联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多台交换机连接方式,它通过交换机上的级联口(Upunk)进行连接。需要注意的是交换机不能无限制级联,超过一定数量的交换机进行级联。最终会引起广播风暴,导致网络性能严重下降。级联又分为以下两种:

使用普通端口级联

所谓普通端口就是通过交换机的某一个常用端口(如RJ-45端口)进行连接。需要注意的是,这时所用的连接双绞线要用反线,即是说双绞线的两端要跳线(第1―3与2―6线脚对调)。

使用Uplink端口级联

在所有交换机端口中,都会在旁边包含一个Uplink端口。此端口是专门为上行连接提供的,只需通过直通双绞线将该端口连接至其他交换机上除“Uplink端口”外的任意端口即可(注意:并不是Uplink端口的相互连接)。

2.交换机堆叠

此种连接方式主要应用在大型网络中对端口需求比较大的情况下使用。交换机的堆叠是扩展端口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同时堆叠后的带宽是单一交换机端口速率的几十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交换机都支持堆叠的,这取决于交换机的品牌、型号是否支持堆叠:并且还需要使用专门的堆叠电缆和堆叠模块:最后还要注意同一堆叠中的交换机必须是同一品牌的。

它主要通过厂家提供的一条专用连接电缆,从一台交换机的“UP”堆叠端口直接连接到另一台交换机的“DOWN”堆叠端口。堆叠中的所有交换机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交换机来进行管理。

提示:采用堆叠方式的交换机要受到种类和相互距离的限制。首先实现堆叠的交换机必须是支持堆叠的:另外由于厂家提供的堆叠连接电缆一般都在1米左右,故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使用堆叠功能。

综合以上两种方式来看,交换机的级联方式实现简单,只需一根普通的双绞线即可。节约成本而且基本不受距离的限制:而堆叠方式投资相对较大,且只能在很短的距离内连接,实现起来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