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旅游范例6篇

大学生毕业旅游

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1

[关键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广西

[作者简介]邓秋霞,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2-0181-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的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2006年明确提出了实施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后,广西的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每年皆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是同期国民经济增速的两倍,旅游业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2009年,广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209.85万人次,国内游客1.18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01亿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主要旅游经济指标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

广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大推升了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广西各大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诞生和发展。在广西旅游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特别引人关注,不少学者在研究中也都立足本校开展了一些就业情况调查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由于缺乏对广西全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调查和评价,因而又有其局限性。为此,本文试图在对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统计数据库进行提取和分类统计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地对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培养情况

据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非常迅猛。2003年,广西仅有广西大学和桂林工学院两所高校培养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总人数只有163人。之后的三年,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其他本科院校都相继有了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走入社会,毕业生的规模在迅速扩大,2006年的毕业生人数达到558人,较2003年增长了242.33%。此后,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人数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至2009年,广西共有5所高校(单独招收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独立学院计入其母校)培养了716名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

尽管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人才供给还远远不足。根据《广西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从2006年到2010年,广西旅游从业人员本科学历人才需求量将达到21926人,平均每年所需的本科学历人员达4000人以上。从人才供应与需求的对比上看,每年广西旅游行业本科人才的缺口还很大。在这种供小于求的市场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理论上应该不大。那么,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究竟如何呢?

二、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总体就业情况

从近三年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来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7年和2009年的就业率都比同年全区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高,2008年则基本持平。这说明旅游管理专业在广西高校的所有本科专业中,属于就业情况比较好的专业,反映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时的总体竞争力比较强。

然而,在高就业率的表象之下,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在逐年下降;二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旅游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只有旅游管理一个专业的旅游本科教育不同,专科层次旅游人才的培养分为多个专业,包括旅游管理、涉外旅游、旅游英语、旅游日语、旅游策划、旅游营销等,与旅游行业的对接程度更高。从表3可知,旅游专科毕业生近两年的就业率不但远远高于同年全区高校专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也比旅游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出许多。

(二)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

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行业就业率较低和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

1 行业就业率较低

尽管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比较高,但在旅游行业内的就业率却比较低。表4的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对口性旅游行业、部门就业的比例平均仅为30%左右,即使加上在旅游相关企业就业的比例,也不过33%左右,而高达67%的毕业生选择了其他的就业出路。

从数据的横向比较来看,在旅游企业、部门、旅游相关企业以及高校、职业院校这三类单位就业的比例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正是造成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与2007年相比,2009年在旅游及相关企业、部门就业的比例降低了约3个百分点,在高校和职业院校就业的比例则降低了近4个百分点,综合其他因素后,2009年的总就业率比2007年低了7.56%。

2 行业内部流向不平衡

表5的数据显示,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有大约80%集中在旅行社和酒店,在各类旅游服务公司、规划公司的比例也比较大,而在旅游景区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人数则非常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有限可以理解,但旅游景区是需要大量的旅游人才的地方,却也没有接纳多少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8年在旅游景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人,2009年也仅有3人,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部就业的流向严重失衡。

(三)就业地域分布情况

从全国范围看,2007年至2009年,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9.49%、49.75%和54.39%,显现出不断上升的势头,这表明广西由于近几年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本科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加强。

从广西区内看,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区内就业的地域主要集中于南宁和桂林两地。南宁市作为广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广西旅游两大龙头之一,加上每年“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召开,使得南宁的发展速度更快,由此就业岗位、发展机遇也逐步增多。而桂林作为广西旅游的另一个龙头,是广西传统旅游大市,因此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9年,广西旅游管理毕业生在南宁和桂林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6.04%和17.58%,另有33.17%的毕业生则选择在广西区外就业。而在区内其他中小城市就业的比例非常之低,从表6可见,绝大多数中小城市的就业人数不足10人,崇左市甚至为O。实际上,除了南宁和桂林,广西其他地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

很大,如与南宁、北海同属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市和防城港市,其旅游业的发展在北部湾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测算:到2010年,经济区旅游业人才需求总量为98500人;到2015年,发展到123200人。面对如此大的人才需求,2009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中却只有4人到钦州市、3人到防城港市,而且这些毕业生也全是在非旅游行业、部门工作,并没有从事旅游业。

三、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所呈现出的行业就业率低、旅游景区就业率低、在中小城市就业率低的“三低”现象,表明了目前广西旅游本科教育对旅游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不足,尤其是对旅游景区发展和中小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贡献度严重不足。那么这些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在排除了人才供需饱和的因素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产生主要应归结于就业中的供需错位。这种供需错位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就业竞争能力与岗位要求的错位

旅游企业的管理岗位,是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诉求。不过,尽管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但几乎所有的中、高层管理岗位都不会面向大学应届毕业生招聘,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真正能去竞争的管理岗位大多只有两类,一是企业中的基层管理岗位,如酒店的领班、主管等岗位;二是企业职能管理部门中的职员岗位,如旅行社、酒店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市场营销部、质量管理部等部门的岗位。对于基层管理岗位,不但需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督导管理能力,并且需要一定时间的工作经验,而这些恰恰都是“重理论,轻技能”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弱项。至于在对企业职能管理部门职位的角逐中,旅游管理本科生既要面临诸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又要迎接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策划等专业的旅游专科毕业生的挑战。在“广而不专”的课程体系下培养起来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虽然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每个方面都有触及,但在学时有限的条件下,具体每一个内容也只能是“蜻蜒点水”,这导致了毕业生在竞争旅游企业职能管理部门的岗位时,其竞争力往往只是一门课程的知识储备,既没有足够坚厚的学科基础,又缺乏旅游的专业深度,在竞争对手面前显得“不深不专”,缺乏核心竞争力。此外,每年都有一些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高校或职业院校,他们中大多数人从事旅游方面的教学工作,但近3年的数据表明,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进入这类单位的比例越来越低,这主要是因为大量旅游专业研究生毕业及各高校、职业院校对教师学历要求的提高,使得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在这一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

(二)就业愿望与岗位提供的错位

除了少数毕业生顺利进入旅游企业的管理岗位以外,大多数毕业生发现,在就业市场上能供自己选择的多是旅游行业中的一线服务岗位,尤其以酒店的服务员、旅行社的导游居多。而这些一线服务岗位,是大多数旅游管理毕业生不愿意接受的。首先,在之前的毕业实习中,这些学生已经在旅游行业的一线服务岗位实习了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他们往往会发现身边的员工基本上都是学历低于自己的专科生、职高生,他们当中有的还不是学习旅游专业的。因此,在就业中,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对从事一线服务工作的抵触心理是比较大的。他们觉得,如果还选择这样的工作,那自己这四年大学就白上了,自身的价值根本无法体现。其次,一线服务工作非常辛苦,酒店的服务员要三班倒,经常要熬夜上夜班,导游的工作更是常年在外奔波。而相应的,这些工作岗位的薪酬并不高,或者不稳定,这也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不愿意接受这些岗位的重要原因。在实际中,真正选择了这些岗位的毕业生基本上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就暂时先选个工作,作为权宜之计;二是希望能从基层做起,通过努力在不长的时间里晋升为管理层。对于前一类毕业生,一旦找到更好的工作,会立刻离开,而第二类毕业生中则会有相当一部分由于短期内晋升无望也选择离开所在的企业,甚至离开旅游行业。因此,旅游本科毕业生的行业流失率高也就不奇怪了。

此外,大多数旅游管理毕业生在就业地域方面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多是希望在大城市就业,因此,广西区内就出现了扎堆往南宁、桂林挤的现象,导致了就业流向的不平衡。而到景区工作的毕业生较少,也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旅游景区的位置远离大城市,位置较为偏僻。

四、改善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教育对策

要想改善目前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必须解决就业中的供需错位问题,这需要高校、旅游企业、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但作为旅游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机构,广西的旅游高等院校应起到一个积极的主导作用。

首先,旅游高等院校应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是导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与岗位要求错位的主要原因。目前,除了广西民族大学以小语种为依托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针对性特色外,其他各院校均为全方位、大包揽的设置课程,针对性和专业特色较弱。各院校几乎是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下培养着旅行社、酒店业、景区管理和职能管理部门等不同方向、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共同点有限的本科专业性人才。实际上,旅游本科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大规模的旅游全才,必须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细分,细化培养目标,解决好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合适的岗位”的问题。专业细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行业层面的细分,即划分为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管理等方向,围绕着某一具体行业的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从职能管理层面的细分,即不按行业区别划分,而是针对某一管理职能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来划分,分为旅游营销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策划、旅游信息化管理等方向。三是从行业补缺角度的细分,即针对当前旅游行业紧缺的一些高级人才,设置相应的方向,如小语种的高级导游人才等。当然,目前旅游管理还只是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不能设置更多的本科专业,因此只能考虑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置若干细分方向。

在明确了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旅游高等院校应对就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以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培养适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即解决“合适的人”的问题。如酒店的基层管理岗位,不但要求有极强的服务技能,还要有一定的督导管理能力,在培养上要求有工作计划制定、部门人员配置、管理沟通、问题诊断与分析、员工辅导和评估、工作流程与现场管理、纪律管理、领导艺术等知识模块来支撑,这在诸如“酒店管理原理”之类的课程里是无法体现的,必须针对岗位的能力要求重新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

其次,旅游高等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实现经验的有效储备,提高就业层次。许多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时都会遇到缺乏工作经验的瓶颈,尤其对于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更是如此。学校除了在平时多提供实习锻炼的机会外,还应该重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目前,很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为了完成任务,随便找个旅游企业干几个月,与就业没什么关系,真正就业时又要重新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毕业实习的效果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此外,在缺乏校企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实习单位在给实习生安排工作时也主要从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出发,而不会考虑实习生本人的意愿和需求,如一些到景区实习的学生,几个月都在大门卖门票,结果是一毕业就转了行。因此,旅游高等院校必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的角度开展毕业生的实习工作,兼顾企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在服务实践的基础上增加营销策划实践、规划实践等实习内容,多为实习生提供轮岗和管理见习的机会,使毕业实习的效果能够实现最大化,让那些实习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机会在毕业时直接竞争企业的管理岗位。

最后,旅游高等院校还应通过就业引导,缩小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许多毕业生将留在大城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望子成龙”的家长们更是期盼着自己儿女能尽快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可见,对就业地域的期望不仅是毕业生个人的追求,也包含着家人的期许和愿望。但如果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毕业生在需求旺盛的地区、行业就业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成长速度也更快。旅游高等院校应指导学生变“一步式就业”为“阶梯式就业”,即毕业时选择到中小城市就业,积累一定经验后再以更优秀的资历向大城市的企业靠拢,让更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到急需人才的地域、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2

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为客源的旅游市场不断发展,受到旅行社和旅游景点的青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对高校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获得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的市场调研数据,对这一群体的出游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应届毕业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通过分析,希望能为具有广阔前景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遴选了5所北京市的高等学校(中国传媒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于2017年1月在学校的图书馆、自习室、食堂和操场等人流量比较密集的地方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90份,回收473份,其中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98.94%,其中男生占45.94%,女生占54.06%,专业分布上文科47.86%,理科51.92%,保持文理科基本持平。抽样结果概况基本符合现实状况。在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中,96.79%的毕业生(453人)表现出了毕业旅游的意向。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驱动因素

著名学者艾泽尔・阿荷拉提出了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他将旅游动机划分为逃逸因子、逐求因子,前者是摆脱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后者是通过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回报。在此,本文根据艾泽尔・阿荷拉的旅游驱动力社会心理模型,结合实际问卷调查,对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出游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一般来说,在大众旅游中,逃逸因子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思想观念、求知欲望、追求因素等方面有独特的特征,因此,学习和增长见识、体验新生活方式以及情感交友等逐求因子占据了关键性的作用。实际的问卷调查也验证了这一点,见表1所示。

(一)逃逸因子

在上述的调查中,压力因素、时间因素等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逃逸因子,这两大因素分别占据了55.85%和54.30%,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重要驱动因素。

1.压力因素

旅游能缓和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现代社会充满了紧张感和压力感,大学生也不例外,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也即将承受职场的压力,同时,也经历着毕业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的压力。在这些压力下,绝大多数人都选择通过旅游暂时逃避学校的环境和学习的压力以及未来职场的压力,调整心态、放松身心。通过旅游中的心境转换,能让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回归到现实生活承受压力。在调查中,55.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因素;而在访谈中,“放松”两个字也被多数的应届毕业生不经意地提及。

2.时间因素

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毕业后,工作随时都能找,且工作后基本就一头扎进工作里了,但是毕业旅行不一样,出了大学校门,就很难再有大学里宽松的时间了。出于“时间上的自主控制权”这一原因,许多应届毕业生都在毕业季规划了旅游计划。因此,在调查中,54.3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驱动因素。

(二)逐求因子

在表1的调查中,学习、增长见识,旅游观光,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品尝美食,休闲物,情感交友等因素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逐求因子,这些因素在大学应届毕业生出游的动机中占据了决定性作用。

1.学习、增长见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它能对人们的知觉、人格、动机等产生很大的影响,能通过旅游学习满足自身的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学习接受能力强,通常把旅游当作是学习锻炼、体验生活和接触社会的过程。基于这一层面的驱动因素,69.54%的被调查者不同程度地表达了毕业旅游能“提高独立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开阔视野和增长见识”、“探索未知的事物”、“科考旅游、获取知识”、“去自己心仪的单位或城市考察”、“踏入社会、走上岗位后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的诉求点,怀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出游。

2.旅游观光

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出游驱动因素多样,但是,基本上还是以浅层次的旅游观光为主,这成为应届毕业生毕业旅游的第二大逐求因子,占比56.29%。在出游过程中,他们更加地偏好于自然环境和风景较好的景点,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或见识祖国的雄伟风光,或欣赏古建筑、名胜古迹的美。

3.情感交友

在调查中,63.80%的人表示与自己的好友(好朋友、班级同学、舍友)一起出游,23.40%的被调查者情侣出游,还有6.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个人或与家人出游,6.18%的人选择跟团出游。在对占比最多的“好友”群体的采访中,很多人表达了“出了学校大门,就很难再和同学们聚齐了”这一不舍心态。

4.其它因素

除了上述的逐求因子外,被调查者还表达了休闲购物(30.46%)、体验新的生活方式(27.81%)、品尝美食(18.10%)以及探亲访友、宗教朝拜、参观比赛和展览等其它因素(9.27%)诉求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去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体验、感受异乡淳朴的民风、了解异域的民俗风情,获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并且,出国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诸如瑞士、法国、韩国、日本、东南亚等,都成为应届毕业生热衷的国外旅游地,对这些出游者来说,休闲购物成为仅次于旅游观光的另一大驱动因素。除此之外,出游的驱动因素也不乏探亲访友、宗教朝拜、参观比赛和展览等其它因素,但这都是比较弱势的驱动因素。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大学应届毕业生是整个旅游市场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在时间上比较宽松,在思想价值观念上比较成熟,求知欲比较旺盛,重视情感交友,又爱追求时尚,注重精神生活体验,这种种因素,让他们在毕业季时选择了出行旅游,而毕业后即将面临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时间上的自主控制权的即将失去,则进一步促使他们坚定了毕业旅游动机。

二、大学应届毕业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建议

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

【分类号】F590-4;G712.0

目前,社会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需要大量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人才进入市场。根据中央国务院发表的教育改革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大力改革职业教学,培养出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建设、生产、管理提供优质服务。”在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不够,缺少实战经验训练,教师缺乏对市场情况的把握,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单一,无法解决根本上的实践技能培训问题。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改革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为旅游人才的输出提供教育保障。

1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现状分析

1.1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旅游专业涉及到旅游管理、服务等学科,用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旅游人才只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背景,在初级阶段,旅游业不够发达,旅游学科不够成熟,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节省了人力,符合社会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仅有中国游客,也有外国游客,这就需要旅游人才掌握多门语言知识,如果依然沿用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和时代的发展脱节,导致培养的人才不精,知识太过繁杂,旅游专业知识停留在一个初级层次,旅游人才不够专业,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1.2 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

旅游业属于社会服务类行业,比较注重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需要旅游工作者结合理论知识讲解旅游资料。很多高职教育旅游教学知识无法学以致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新的旅游景点被开发出来,环境变化必将带来旅游知识的更新,因此旧的知识体系需要淘汰或者扩充,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教学时仍然学习旧的知识内容,学生无法掌握实际旅游知识,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脱节,书本知识和实践不能结合起来,无法提高旅游人才的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

1.3课程体系不完善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高职院校把所有的课程一锅烩,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比较少,没有重点突出旅游专业课程,旅游服务和管理课流于形式。现场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很多学生只是在学校周边进行考察,由于教学环境和经费的影响,没有针对一些特定的旅游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导致知识认知不足。实习课程不足,很少安排学生进入旅行社实习。关于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建筑文化等文化L庋⌒蘅伪戎仄低,学生对旅游文化知识缺少了解,课程体系比较驳杂,设计不合理。

2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的新型产业,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截至到 2015年,我国的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达到2500万人,就业人员的数量非常庞大。中国旅游局发表的报告表明,旅游行业就业人员数量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0%左右。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拉动内需,吸引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投资,为我国GDP的增长创造了极大的贡献。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未来市场潜力对旅游人员要求提供了要求。目前,旅游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短缺问题,有很多旅行社都是在社会上直招的人员,虽然社会经验丰富,但是缺少系统教育,对很多专业知识不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正当操作。但是社会和政府还未关注到这一问题,有很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没有进入旅游行业的意向,毕业生数量和就业人员数量达到1:8。旅游行业很难招到高校毕业生,人员管理流程不够合理,有很多企业内部员工跳槽,或者因为工资待遇过低,转行。

根据当今旅游产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现状分析,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水平素质和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对云南省旅游行业调查统计得知,云南省各处旅游景区达到723出,各类大小旅行社有1856家,酒店达到3548家,餐厅的数量达到4236家,云南省的旅游业发展呈现一种稳定、快速增长现象。

云南省旅游行业调查统计表

旅游行业 旅游景区 旅行社 酒店 餐厅

数量 723 1856 3548 4236

通过对100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调查显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不协调现象,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25%%是初中水平,15%是高中水平,10%是中专水平,30%是大专水平,还有20%是本科水平。

100名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文化水平调查统计表

文化水平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 本科

人员比例 25% 15% 10% 30% 20%

3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

目前,全国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很多本科院校来说,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存在很大的就业压力,高职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加。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20万,待业人数约为120万,占总人数的30%。到2012年,高职毕业人数增加到510万,比2011年增加了90万毕业生。而2013年全国高职毕业生数量达到560万左右,比2011年的510万增加了50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同时媒体调查报道称,2014年的高职毕业生有670万左右,有六成高职毕业生面临失业。2015年有700万毕业生,随着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越来越困难。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很多地方政府出行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对促进就业没有取到很好的成果。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深入调查,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3.1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通过调查显示,很多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虽然毕业后分配了工作,但是大部分被分配到小型旅行社,在这种小型旅行社中,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各种福利待遇比较低,缺少前辈的带领学习,直接由毕业生带团,前期培训工作不足,很多毕业生在带团时遇到问题,无法解决问题,不知道怎么和客人沟通交流。还有一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前景,追求名牌大企业和国家事业单位,对一些小型私人企业没有工作渴望,认为只有在名牌大企业中才能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学到一些专业技能知识。但是事实与想法相反,很多大型企业对于人才有着很高的标准,需要具备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高职毕业生刚刚进入社会,对市场的一些岗位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在选择工作时,容易落选,导致失业待业。高职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旅游企业需求不匹配,需要在企业中从零开始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

3.2 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外语水平薄弱

通过对一些旅游高职院校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求职障碍这一类问中,有40%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缺乏旅游专业知识”,有30%的高职毕业生选择“缺乏实践经验,不懂工作流程”,还有30%的毕业生选择“缺乏工作经历”,这从侧面反映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脱节,缺乏实践锻炼,不了解旅游行业的具体工作流程,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是否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疑虑。

同时,旅游专业有50%的毕业生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外语水平非常薄弱。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把知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基础上,没有时间和环境学习外语知识,外语表达能力不足,但是旅游行业需要接待大量的外国游客,必须掌握外语生活用语,才能在旅行途中正常交流,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外语水平薄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就业。还有部分旅游企业把外语水平作为招聘的硬性指标,必须对外语进行考核。

4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的意义

旅游行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精神消费必将成为人们的生活需要。我国地域辽阔,各种旅游资源丰富,国家对于旅游业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不断出台各种政策,加强对旅游业的建设,把旅游业培养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不断扩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

旅游行业作为服务类行业,需要社会应用型复合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在传统的旅游教育模式中,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学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时代进步太快,无法满足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必须把人才培养模式转换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5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的建议

5.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旅游教学改革应该以培养旅游行业应用型复合人才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的旅游实践技能。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实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岗位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把人才培养模式划分开来,明确每一块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式,既有服务类人才的培养,也有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同时要结合旅游行业的需求,学校需要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考察,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5.2 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教师在旅游教学之前,必须查阅大量的旅游素材和地域资料,尽可能在备课中把各处旅游景点了解清楚,然后给学生讲解相关地域知识,定期更新教学内容,掌握第一手旅游资料。

教师在讲授旅游线路基本内容之后,可以放一些导游讲解词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指定一个旅游线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讲解,老师和其他的学生对讲解情况进行点评,强化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全面化、精细化,把专业定位区分开来,重点培养学生的旅游专业知识,可以把市场上热门旅游职位如导游、旅游策划、旅游商务和景区宣讲等结合自己的专业共同发展。

5.3优化教学课程

根据旅游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包括景点介绍、地理文化、宗教文化、园林艺术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教学,当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后,再安排学生进入实践课程,锻炼实践专业能力。分层次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可以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课程,补充一些专业性课程。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着重学习一些旅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旅游专业的基础技能,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就可以开展专业性实践教学,定期进行一些职业考核和职业竞赛,综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5.4 加强专业实践

在旅游教学中,要把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结合起来,适应旅游工作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课程和实训基地,具体的教学方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校内实践课程建设,例如:旅游景点考察课程、导游模拟大赛、旅游服务模拟课程。二是和校外旅游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在旅游企业中锻炼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为未来的就业打下基础,获取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根据理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在实践中融入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旅游R档闹识和技能。

6 总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旅游教学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怎样改革旅游教学,需要各个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国政,杨磊. 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01:123-126.

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4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中国开放式国际化旅游概念的形成和旅游市场的不断规范,我国旅游业正朝着世界先进水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旅游行业是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行业,用人单位比较看中实际操作能力,对于那些旅游业务熟练,能吃苦的旅游专业高职毕业生,企业更喜欢录用,认为他们普遍比本科生工作更安心。

与旅游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恰恰相反,在实际就业市场上,很多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愿意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或者不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对专业的认可度低,存在偏见,认为服务行业就是伺候人的行业,再加上初次就业基本都要从基层干起,很多学生没过试用期就纷纷跳槽,转行率高。

二、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一)企业方面

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显现较强的功利性,他们希望毕业生是有着丰富旅游管理经验或旅游从业经验,能很快上手。而高职旅游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发展潜力,但是大部分工作经验是欠缺的。吝惜用人成本、缺乏耐心的人才选拔机制,给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同时,在我国大部分 旅游企业的薪酬偏低,福利体系不够完善,以旅行社行业为例,很多旅行社的导游人员是没有底薪的,即使有也是很低的,这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有着不小的经济压力,很多毕业生承受不住,选择离开。

(二)学校方面

1、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没有紧跟市场需求

我国大部分高职旅游院校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是沿袭了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影响了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有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上没有没有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的技能中很多都脱离实际情况,比如旅游社行业需要的大多是能对旅游线路进行开发设计、销售的人员,而很多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大多是导游人员,产生了一定的脱节。还有就是随着旅游业发展会产生一些新的人才需求比如旅游电子商务、分时度假旅游网络管理、会展旅游等人才,相应的在许多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或制定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2、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弱

旅游业是一实践性很强的产业,对专业师资的要求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很多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理论水平较高,但行业实践能力弱,不熟悉旅游行业的实际运作, 在教学中难免会“就书本讲书” ,对学生的指导也只能做到“ 纸上谈兵” 。重理论、轻实践 ,既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对学生实习实训的实践指导也会做不到位。

3、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够,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与旅游行业、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深度不够。现有的合作也仅停留在在有关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的一些具体层面,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没有太多突破。

(三)学生本身

1、自身缺乏发合理的旅游职业规划

很多旅游专业学生最初就读旅游专业时对旅游专业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由家长决定或学校调剂,还有大部分学生在选择旅游专业时将旅游专业等同于旅游,忽视了毕业后要从事的是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在校期间往往会盲目的考各种证书,这些缺乏针对性考证,对毕业后的就业及未来的发展帮助并不大。

2、缺乏正确的就业认识

很多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对专业认可度低,对于服务性行业存有偏见,认为服务行业是低人一等。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看到大专毕业后还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而管理他们的管理者可能学历要比他们低,这让他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另外在就业时,有的学生焦虑、不自信,认为工作难找而找不到工作,及易产生畏难退缩情绪;还有的学生就业期望值高 ,在择业过程中,挑就业城市、就业单位的工资待遇以及工作的岗位,特别看重工资的高低,不想从事一线工作,喜欢轻松高薪。这些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往往造成许多迟迟不能就业的现象。

3、缺乏必要的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

大学生普遍拥有较强的优越感。在校期间,往往是眼高手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排斥动手实践能力的锻炼,因而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同时,很多毕业生在责任心、沟通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让旅游企业在选聘员工时感到很遗憾。

三、促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旅游企业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

1、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建立健全的福利体系

旅游企业可以考虑实行学历-岗位-薪金相挂钩的薪酬制度,充分相信毕业生的能力和潜力,提供其施展才华的岗位和工作;实行能力导向的用人机制,建立绩效导向的考评体系,采用客观、可靠的考核方法,完善用人激励机制,有利于长期留住优秀的毕业生。

另外旅游企业要为员工提供五险一金;同时,旅游企业可以通过发放节日物资或组织聚会,组织奖励旅游(带家属参加,给孩子提供礼物)等方式,让员工感到有归属感;企业还需要建立一个持续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系统,提升员工业务能力,提供晋升通道,同时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树立企业良好的公关形象

良好的公关形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旅游企业也不例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旅游业存在偏见,认为从事服务业是低人一等的,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这使得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针对这种现象,旅游企业更应该树立良好的公关形象,获得毕业生的信任与支持,提高旅游企业的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为旅游企业赢得良好的生存环境,获得社会的更多认可。

(二)加强学校专业方面的建设

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1)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师生都了解人才培养的过程,要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和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相应技能。而对于行业的发展出现的新的需求,要能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开设课程,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

(2)构建课程多元化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多开设实践环节的模拟培训,开展和带领学生参加技能赛、行业大赛,以“赛”促“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鼓励学生考取旅行社、酒店各类资格证书和岗位技能证书,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2、优化师资队伍,提升行业实操能力

要实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必须多渠道引进或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如鼓励教师参加高标准的师资、专业课程培训,参观学习先进院校的办学模式和理念,每年定期到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等,以提高现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可以从旅游企业中引进、聘请高水平的技能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过程,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3、拓宽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要优化校内实践条件,要建立校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旅游公司等实习基地,以保证校内的实践教学。主动与相关旅游企业寻求合作,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培养、股份办学、集团办学等多种方式,以求达到共赢。合理充分的利用在校外实践基地,相应的部分教学实操内容可以现场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操作性,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充实和完善,也提高和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

1、强化就业指导,合理规划职业

通过开设旅游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让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举办就业技巧指导及模拟面试等,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学校就业处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 鼓励学生多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了解行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同时还可以邀请往届优秀的毕业生回校开讲座,座谈等形式,让在校生了解就业实际情况,给与他们生动的职业发展启发和感悟。

2、加强学生专业认知度、转变择业观念

根据我们对往届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随访和调查,我们发现那些优秀的毕业生都是在这个行业做了两到三年以上的,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坚持和热爱。旅游业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行业,要成为管理者如果没有一线的服务技能和实践经验,是无法让你的下属员工真正信服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旅游业,让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物质水平不断的今天,旅游业将有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增强专业兴趣,提高就业信心。

对于那些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主动去了解,进行心理疏导。通过校内外实习和实践中培养他们服务意识、吃苦精神。通过优秀毕业生的案例宣讲,让学生在择业时要降低期望值,不要太在意最初的薪水高低,而要注重个人发展平台,避免和纠正在择业中的短期行为。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5

关键词:旅游管理;就业;发展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企业的毕业生和就业率的比例不协调,“有业不就”现象非常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很低。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毕业生不希望将旅游管理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这就使旅游行业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短缺,严重缺乏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即便有少部分从事旅游行业的毕业生,也因为许多原因放弃了旅游管理行业。

二、影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

(一)社会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期望过高

毕业生就业的选择,受到社会价值观和家人的干预等很多方面的影响,随着旅游行业的稳步发展,我国的很多大学都相继成立了旅游专业,社会普遍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误解,包括大部分毕业生的家长都认为,学习管理专业,毕业以后应该从事的是管理型的工作,比如经理、管理人员等相对上层的职务。形成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思想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在社会价值观和家庭思想的灌输下,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产生了很强的优越感,就业存在挑地区、挑单位、挑岗位的现象。

(二)学习课程实践环节方面相对落后

从师资力量上来说,旅游专业的教师多是“半路出家”,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只有很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通常是纸上谈兵,无法通过实践进行教学讲解。而从旅游行业中转型而来的教师,的确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是缺少规范化的教学方法,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从课程设置上讲,旅游管理的课程未实现系统化、科学化,课程之间也缺乏联系,教学有许多的重复内容,过度重视管理的理论课程,严重缺乏实践环节,部分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及专科或者中专生,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很强,实践能力较弱。

(三)毕业生缺少正确的就业观

首先,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就业目标时,对于薪酬地位和自身的发展前景非常看重,希望在短时间内,有施展自身才华和环境良好的工作空间和充足的晋升条件。而旅游行业尤其是酒店业要求管理者从最底层的服务员做起,有充足的基层经历,才能胜任高层管理者这一职务;其次,用人单位所支付的酬金没有达到毕业生预期的标准,毕业生过于抬太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所以才会出现“有业不就”的现象;最关键的,作为服务业的一种,毕业生普遍认为,服务行业就是伺候别人的行业,看别人的脸色工作,他们希望得到地位上层,比较光鲜的职位,过盛的虚荣心不允许他们选择这样的职业,加上家庭的压力,父母甚至比毕业生自己更希望他们在社会的上游工作,这导致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不愿从事旅游行业。

(四)旅游企业缺乏长远的用人眼光

很多的旅游企业在招聘时迫切希望有丰富旅游管理经验的成手人员,本科生虽然没有多年的从事旅游行业的经验,但是他们是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具备很高的发展潜力,旅游企业不愿投资于培养人才,功利心太强,所以很难吸引毕业生选择就业。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对策

(一)加强职业教育

首先要对毕业生灌输正确客观的旅游业知识和就业思想,旅游行业具有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迫切需要这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要转变择职观念、培养毕业生对旅游行业的热爱,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培养职业自豪感。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办学质量

学校要积极培养和发掘有实践经验的任课教师,注重各门课程的内部联系,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总课时中的比例,适当增加实践课的课时分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转变管理理念完善用人机制

旅游管理行业的薪酬标准应该同学历相关联,信任接受专业培训的本科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符合本科生专业价值需求的工作岗位,只有给予本科生应有的发展空间,提高他们对旅游管理行业的认可,才能使更多的优秀旅游专业的本科生加入到旅游管理的行业中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包括社会给予毕业生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支持,需要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降低期望值,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从而学习更多的社会经验,更好的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杨帆,朱定秀,程晓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研究——基于高校A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池州学院学报,2014(6):139-142.

[2]赵桂莲.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与就业岗位关系问题之探讨[J].中国市场,2014(24).

大学生毕业旅游范文6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行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大量剧增。目前,各教育层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来满足市场对该行业人才的需求,包括许多独立学院。然而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于高校输送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满意。许多企业认为这些本科生在职业素养、实践与动手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目前,广西共有19所本科院校面临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局面(包括8所独立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相思湖学院”)创立于2002年4月,现正积极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试点方式由“专业集群转型方式”向“学校整体转型方式”转变,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

在此背景下,论文以相思湖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0-2014届旅游管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开展就业竞争力状况的研究调查工作,拟为推动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建构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二、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在2016年11月-12月期间,总共向我院343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了343份调查问卷,回收178份,有效问卷178份,有效回收率为51.9%。其中2010届毕业生占10.67%、2011届毕业生占19.66%、2012届毕业生占19.1%、2013届毕业生占24.72%、2014届毕业生占25.84%;旅游管理方向占71.91%,酒店管理占28.09%,其中还有同学同时选择3+1二外(a.泰语、b.印尼语、c.越南语、d.老挝语、e.其他)学习的毕业生占79.21%。男女比例分别为20.79%,79.21%。问卷调查主要从“毕业生基本信息、就业情况调查、专业设置意见”等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就业调查主要包括工作单位、岗位、选择该行业原因、薪酬等方面。此外,178位毕业生中,有7名选择读研深造,所以该7人不记入就业调查范围。

三、相思湖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旅游管理学生就业竞争优势

1.综合素质较高,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根据调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2-6年内成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比率以此为2010届占75.34%、2011届占52.63%、2012届占40%、2013屆占37.5%、2014届占21.95%,这说明我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能够在基层经过一段时间磨练之后,有能力胜任相应的管理岗位,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2.学习能力较强,岗位适应度高

首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比如导游证、人力资源证、会计证、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二级证书、驾驶证、普通话等级证书等。学生获得证书能力强,能够从事除了旅游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比如人力资源、会计、金融、教师类等。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四六级考试通过率相对其他三本院校而言较高;学生毕业后积极报考公务员考试,目前在政府机构工作的毕业生14.62%;此外,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选择考研的人数为总专业人数的5%左右,在本次调查中读研人数占到总调查人数的4%。

3.“3+1”小语种培养模式初见成效,优势明显

我院3+1小语种培养模式,让学生不仅掌握了旅游管理相关的知识,还增加了一项外语技能,相对全国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学生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学生能够将小语种与旅游业结合,填补旅游行业小语种紧缺的空白;此外,还能从事与非旅游企业的小语种相关工作。从调查来看,目前12%的毕业生从事与小语种相关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翻译、外教等岗位。

4.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是推动创新型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在被调查毕业生中,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有2.34%的毕业生正在进行自主创业。这些毕业生能够积极努力的在自主创业路上探索,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竞争优势。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竞争劣势

1.动手能力不够,实践能力不强

由于我院建校历史较短,旅游实训室的建设较为滞后,在2011年以前,我系旅游实训室使用效率很低,主要原因就是专业教师只专注于理论方面的教学,对于酒店摆台、铺床等实践操作能力并不重视,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不足。而在校友调查中,84.8%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理论太多,实践太少;47.37%表示实习过程监督力度不够,实习走过场;45.61%实训设施基础差,利用率低。这一调查结果正证实了这一点,不过,目前我院也已经开逐步改进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

2.与旅游相关岗位的适应环境能力较差

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缺乏吃苦精神,不愿从基层干起。旅游企业在安排毕业生岗位时一般都是将本科生与高职、甚至中职生一起安排在企业一线基层,如餐饮服务员、前台接待员、礼宾员、宴会服务员等,一线岗位的艰辛让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在调查中24.56%的毕业生因为工作强度大而未选择与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此外,旅游行业的岗位晋升需要更多的实践积累,许多本科生表示,在就业时其上司的年龄包括学历都比他们低,内心有些难以平衡,上司的一些作法自己很难认同,导致在处理与上司的关系时很被动;于是纷纷跳槽改行。

3.自身定位不明确,缺乏旅游职业认同感

在前面的调查中,68.42%的毕业生未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足以说明部分的学生对于旅游相关职业缺乏一定的认同感,内心不喜欢从事旅游相关的工作。而40%左右的学生一开始选择了专业对口的旅游工作,但是人数却逐年流失,除了缺乏旅游职业认同感之外,学生自身定位不明确也是一个原因之一。虽然旅游管理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但如上文所述,旅游行业实践性强,要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管理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在实践中培养相关的综合素质。但许多学生无法忍受在基层的几年锻炼,看不到自己未来的一个职业发展空间,进而放弃了在本行业继续奋斗的毅力。

四、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突出基础课程教学

目前,旅游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市场学七门课是国外旅游院校普及开设的基础理论性课程。但我院目前所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公共专业课程只有“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心理学”,在基础课程上开设得较少,导致学生在学科基础知识的把握上并不扎实。因此,在后期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应该加强基础课程的设置。

2.不可忽视综合素质的拓展

在毕业校友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胜任了许多与旅游行业联系不大的工作,这得益于我们学院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了较多依托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科基础课,比如管理学、会计学、应用文写作等,而毕业的校友有77.19%的人认为我们在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拓展。此外,应结合互联网+背景,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能力。

3.坚持“3+1”培养模式,重视外语及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毕业生所在企业对于员工知识要求的重要四项中,语言或写作知识占49.71%,计算机知识占46.78%,英语或第二外语占32.16%、企业管理知识占35.67%;可见我院坚持“3+1”培养模式是学院有别的同类院校的特色所在(学生入学后,可自由选择1门外语进行系统化学习,3年在国内学习,1年在语言对象国学习),而加强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特别是英语口语交流以及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office、PPT、Photoshop、CorelDraw等都应该进行基本的掌握。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操作技能

在毕业生调查中,60.8%的学生认为旅游专业学生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首先,还应充分依托学院的资源,在我院形体房、旅游实训室、调酒实训室等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课程的技能训练;第二,主动与旅游企业合作,积极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第三,鼓励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各类“导游比赛”“饭店技能操作大赛”等比赛。第四,鼓励学生积极考取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饭店岗位技能证书等相关职业证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在毕业生调查中38.01%认为应该提高师资力量水平,36.84%认为本专业在办学中存在师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表明本专业教师在教学能力,专业能力上还有待加强。目前,我院已经出台了相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也积极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建立兼职教师队伍等方法来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四)突出職业教育,做好就业指导

首先,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忠诚度,通过课堂、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形式让同学尽早进入职业角色的体验中,使其毕业后对从事的行业有一定了解,能够对其职业长远发展的规划。

上一篇母婴保健

下一篇角色人格影院